望洋岗地形地质图读图报告
- 格式:pdf
- 大小:67.73 KB
- 文档页数:2
凌河地形地质图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凌河地区地形地质图读图报告该图为凌河地区地形地质图,图件比例尺为1︰20000 ;工作区面积为×××。
一、地形特征该区海拔最高点为SE方向的团堡山顶峰,高度1162米,NE方向次高点峰岭,海拔1150米,有山峰六个,主要分布在该区北部。
最低点为SW 石村一带,高度为200米左右。
相对高差南部960米左右,北部350米左右。
工作区北部与南部各有一列山脉,均呈现自东向西依次递降的趋势,但南部山脉递降幅度大于北部山脉。
该区中部地形呈现两山夹一沟势态,垂直主河道,沟谷十分发育,沟谷数目达12条之多。
分别为,北部山区自西向东有牛溪河、羊沟、黑水、白水、岩沟、牙溪、北沟;南部山区自西向东有青溪、洪溪、黄水、麻溪、南沟。
该区整体地表形态为,东部较高,西部较低,北部较高,南西部略低的簸箕型地表形貌,簸箕底部发育有流向为NE—SW的较大河流—凌河,其分枝小河流很多。
从地形来看,应以河流的下蚀作用和溯源侵蚀为主。
区内分布有居民居住点4个,其中石村居民点相对较大,人口较多,交通较为便利。
其他村庄分布于600米~900米山坡之上,人口较少,交通不便。
二、地层分析凌河地区出露的地层可由老到新分别为,中泥盆统(D2)白云岩、砂岩,下石炭统(C1)页岩、煤层,上石炭统(C2)页岩、砂岩,下二叠统(P1)薄层石灰岩,中二叠统(P2)泥灰岩,上二叠统(P3)页岩、砂岩,下白垩统(K1)砾岩,上白垩统(K2)砂岩。
白垩系地层主要分布于图区的NE和SE 地区;二叠系、石炭系主要分布于图区的中部地区;泥盆系地层主要分布于图区的NW地区。
通过读图可知:中泥盆统(D2)地层与下石炭统(C1)地层间缺失上泥盆统(D3)地层;二叠系上统(P3)地层与白垩系下统(K1)地层间,存在大量地层缺失,存在两个“地层不整合”接触现象。
读黑山寨地区地质图
1)本图是1.2km2的1:10000大比例尺地质图。
2)从图例的地层时代可知主要是古生界至中生界的沉积岩层分布,并有花岗岩(γ)
出露。
在C2之后曾有两次上升降起(K—T3,及Tl—C2间的不整合接触)。
3)本区地势西北高(550m以上),东边为高300m的残丘,且有河谷分布。
4)区内出现两条大的正断层(F1、F2)和黑山寨向斜构造,并有两处不整合。
图内西
北部出露单斜构造,地层走向NE63°,倾向NW,倾角34°。
由断裂、褶皱表明,在T1之前受到同一次构造运动,T1之后未出现断裂构造。
5)构造发展简史在D至C2期间,地壳处于缓慢升降运动,本区处于沉积平面
以下接受沉积。
C2后,地壳剧烈变动,地层产生褶皱、断裂,并伴有岩浆活动,地壳随后上升,形成陆地。
受到剥蚀。
至T1又被海侵,接受海相沉积,至T3后期地壳大面积上升,再次成陆。
J期间,地壳暂处宁静,受风化剥蚀,至K又缓慢下降。
处于浅海环境,形成钙质砂岩;在K后期,地壳再次变动,东南部受到大幅度抬升,岩层发生倾斜;中生代后期至今地壳无剧烈构造变动。
认识地形地质图,求岩层产状一、目的要求1.了解地形地质图的基本概念、图式、规格、掌握读图方法。
2.读水平岩层和倾斜岩层发育区地质图,认识水平岩层和倾斜岩层在地质图上的特征。
3.熟悉岩层产状的概念,从图上求岩层产状。
二、内容(一)地形地质图的概念及组成1.基本概念:地形地质图是用规定的符号、颜色、花纹将一定地区的地质情况按比例投影到地形图上,经绘制而成的图件。
2.地质图的组成:地质图除了反映一定地区的地质情况框图外,还包括图名、比例尺、图例、责任表等。
正式出版的地质图还包括综合柱状图与横切图区的剖面图。
地质图各组成单元的布置:图名位于正上方,正规大字书写。
按比例尺大小,选择相应的地名命名,如北京西山地质图、湖北省地质图等。
比例尺数字比例尺位于图名的正下方。
线条比例尺位于框图的正下方或剖面图的正下方。
框图位于比例尺的正下方。
图例位于框图的右侧或下部(有剖面图时,可在剖面图下部),高度不超过比例尺。
图例的顺序为:从上到下(右侧),从左到右(下部)先地层(由老到新,颜色与代号见指导书P75),岩浆岩(新—老,(见指导书P76-79页)。
综合地层柱状图位于框图的左侧。
地质剖面图位于框图的下方。
责任表位于图的右下角。
责任表的规格见插图1。
(二)读地形地质图四个先后的原则:先图外,后图内;先地形,后地质;先整体,后局部;先略读,后详读。
1)读图名、比例尺了解图的地理位置,推算图幅面积和工作详细程度。
2)读图例了解图内地层、岩石、构造发育情况。
3)读地形等高线了解图内地形地势,帮助认识地层、岩石、地貌与构造之间的关系。
4)概读地质内容了解图内地层、岩层分布、构造特征。
5)重点内容详读剖面线经过的地段,须重点了解的地层、构造等详读。
(三)水平岩层、倾斜岩层在地形地质图上的特征1.水平岩层1)水平岩层的地质界线与等高线平行或重合。
2)在岩层未发生倒转情况下,新地层在上、老地层在下。
3)岩层的出露宽度与岩层的厚度成正比、与坡度成反比。
东王村地区水文地质学读图报告第一章引言实习目的1.了解水文地质图的基础内容,初步掌握阅读水文地质图的方法。
2.初步学习会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一个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
所读图幅1.比例为1:500000的东王村地区水文地质图。
2.两张水文地质剖面图。
第二章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1.地形:由两个剖面图可以看出东王村地区地形是北高南低,东高西低,总的地形是四周高中间低,中间为一个向斜核部形成的盆地,有利于四周汇集大气降水补给。
区域内沿西侧断层的延伸方向发育有一条沿东西方向的主干河流,最大支流由图幅东部向西部,经盆地中心汇入主干河流,该支流的源头在图幅右侧,是由大气降雨补给、山前径流补给以及地下水补给形成的。
2.气候:该地区气温和年降雨量四季分明,落差较大,在降雨主要集中在3—8月份,气温最高达28.7度,最低达1.8度,属于亚热带湿润地区。
3.水文:该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都相当丰富。
由于东王村地区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四周高中间低,中间为一个向斜核部形成的盆地的特殊地形,使得该地区能很好的接受大气降雨补给,并汇集成河流,水系总体发育情况是由东北方向和西北方向的支流在盆地中部汇集,形成一条向东南方向流走的河流。
区域北部和南部均有P地层的纯石灰岩,北部发育大量岩溶,形成很好的地下水的径流条件,南部也发育有一些岩溶,但明显比北部少,这是由于北部面积大,接受大气降雨补给多,并且与沿断层带更容易形成岩溶地形。
而Q al、P、J2的含水性都是很好的,河流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雨补给、地下水补给,整个河水流量出境时是2.75m3/s,东北方向支流流量大约是1.2m3/s,西北方向支流流量大约是1.5m3/s,总体上只增加了一点,是由于西部断层的积弱导水性,阻碍了地下水和河水的联系。
总体来水,该地区水系发育很好。
二.区域地质条件1.地层:由老到新依次是AnD的片岩及片麻岩,出露于图幅的右部和左下角,分布面积广;C的页岩夹薄层砂岩,出露于图幅的下部和上部,与下伏AnD角度不整合;P的纯质石灰岩,大面积出露;J1的页岩,与下伏P角度不整合,J2的长石石英砂岩,J3的泥质砂岩与砂质页岩,出露于J1周围;Q al的砂砾岩,出露于图幅中部,连接两片AnD地层,与下伏J3角度不整合。
南河镇地形地质图读图报告该图为南河镇地形地质图,图件比例尺1:10000。
一、地形及人文概况该区海拔最高点位于北东方向470m左右,海拔最低点位于南西野桃梁一带380m左右,相对高差90m左右。
全区有两个小山峰,北西方向“落岗”和中部“麻粟顶”均为440m左右。
全区发育三条流向NE→SW的河流,三条河流中,除中部河流流域最小,其他两条河流流域较大分支小河及冲沟较多。
河流外力地质作用主要以底蚀和河流溯源侵蚀为主。
整体地形为:NE~NW、中部地形较高,SW方向较低的单面坡形态。
全区水系较为发育。
为中山丘陵地形地貌。
该区分布有4个居民点,其中,李峪头、南河镇分布在海拔420m 左右,石版房在440m左右,吴家沟海拔最低位于380m左右。
居民点以南河镇为最大,所以人口较多,据图分析可知该镇与吴家沟交通应该较为便利。
二、地质图分析该区地层共计为4个时代9个小层。
分别为,石碳系下统(C1)石灰岩、中统(C2)硅质灰岩、上统(C3)灰白色石灰岩;二叠系下统(P1)燧石灰岩、上统(P2)硅质页岩;三叠系下统(T1)薄层石灰岩、中统(T2)泥灰岩;上第三系中新统(N1)砂岩砾岩、中统(N2)砂岩;从读图可知,二叠系地层与上第三系地层之间,缺失了三叠系上统(T3)、侏罗系(J)、白垩系(K)和下第三系地层,且上下两套地层产状差异很大,可判定地层之间为一个“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据图分析,上第三系地层出露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呈现平行不相交形态,据此可以判定上第三系地层在该区为水平岩层。
而石碳系—三叠系中统地层出露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具有截交关系,据此可判定其为倾斜岩层。
从沟谷处,可看到地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同向弯曲,但地层界线曲率较小,从而可知此区石碳系—三叠系中统地层(C1—T2)是与地面坡向相反的一套单斜地层。
三、该区地质历史分析从该区地层出露形态、接触关系和构造形态推断,在中生代的印支旋回之前,海西旋回使此区成为广阔的浅海古地理环境,从而形成了一套海相石灰岩沉积。
地形图读图报告怎么写:地形图读图报告慕云岭地形地质图暮云岭地形图构造描述如何看地形沟与坡篇一:地形图读图报告专题地图报告【专题地图的类型】社会人文地图——经济地图数据特征——定量数据【比例尺】1:500000【图名】主图:图1:国内生产总值及固定资产投资(龙岗区)附图:图2:全社会固定投资总额及构成图3:国内生产总值及构成图4:深圳各区主要经济指标对比【专题地图的主要内容及表示方法】该图表现了龙岗区的综合经济情况,将龙岗区分成若干个区划单位(以行政区划为单位),采用分区统计图表法表示了各区划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与固定资产总值(单位:亿元),用柱状图形的高低表示了统计的数据大小,反映了国内生产总值与固定资产总值的数量差异。
该图用质底法表示了各区划单位的人均生产总值(单位:万元),用不同底色以显示龙岗区不同行政区人均生产总值质量差别。
另外,根据相关附图了解到国内生产总值分布情况,固定投资总额及深圳各区主要经济指标,突出了龙岗区的经济状况与全国和深圳各区的对比。
由此可以看到全国与各区域的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
由该图的了解到的龙岗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及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信息为:国内生产总值最高——布吉(55.32)固定资产投资最高——布吉(9.85)国内生产总值最低——南奥(3.5)固定资产投资最低——南奥(1.66)人均总产值最高——葵涌(3.25)人均总产值最低——龙岗(1.44)【优点】色彩设计合理,清晰美观,用色彩区分质量差异,显示了良好的和谐性。
提高了层次结构及对比度。
统计图及文字说明在外形、大小、色彩上丰富多样,活跃了版面,增强视觉平衡效果。
【缺点】数字标明不清晰,在一个行政区域内要标示出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人均总产值三种数据,易混淆,可在人均总产值数据下标注实心圆点标记以区分其他数据。
附图是对主图的概括与补充,占次要地位,但该图中统计图数量过多,所占幅面过大,且结构复杂,不易读。
没有突出主图的重要性。
汤山-龙潭地区地质图读图报告汤山-龙潭地区地质图读图报告08岩土工程完成人:卞宇峰、曹浩轩、丁鹏、段成龙、李智鹏目录第一章概述 (4)第二章地层 (4)1. 志留系 (4)一、高家边组(O3S1g) (5)二、坟头组(S1 f) (5)三、茅山组(S2m) (5)2. 泥盆系 (5)一、五通群(D3C1w) (5)3. 石炭系 (6)一、金陵组(C1 j) (6)三、和州组(C1-2h) (6)四、老虎洞组(C1-2l) (7)五、黄龙组(C2h) (7)六、船山组(C2-P1c) (7)4. 二叠系 (7)一、栖霞组(P1q) (7)二、孤峰组(P2g) (8)三、龙潭组(P2-3l) (8)四、大隆组(P3d) (8)5. 三叠系 (8)一、青龙组(T1q) (8)二、黄马青组(T2h) (9)第三章岩石 (9)1. 沉积岩 (9)2. 火成岩 (11)闪长玢岩 (11)3. 变质岩 (12)第四章地质构造 (12)1. 褶皱构造 (13)一、孔山背斜(獐龙山) (13)二、陡山向斜 (13)2. 断裂构造 (13)一、正断层 (13)二、逆断层 (13)三、地垒构造 (13)第五章非金属矿产资源 (14)一、石灰岩矿 (14)二、白云石矿 (14)三、粘土矿 (14)四、燃料矿产 (14)五、路基石料 (15)第六章工程地质特征 (15)1. 岩溶工程地质 (15)2. 天然斜坡 (15)第七章区域地质发展简史 (16)第一章概述南京湖山地区位于南京东部,隶属南京市江宁区汤山镇,因湖山村而冠称,距南京中山门约21km,可由沪宁高速公路或宁杭公路直达(图1)。
其地理位置大致包括宁杭公路以北,前新村-湖山村-培墅村一线以南,汤山-龙潭公路之西和青龙山-乌龟山之东的地区,其东南角即为汤山镇政府所在地。
南京湖山地区处于宁镇山脉西南部。
区内有三列山、两列谷。
山脉走向NEE,与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
三列山之间为两列谷地,其中的北列谷地势较低区内,属低山丘陵区.北列山海拔高程120~171m,包括泉山和棒锤山;中列山山势较高,标高多为150~250m,有孔山、獐龙山、培山和千山等,最高峰孔山,海拨高度为342米;南列山由珠山、黄龙山、连山、团山、小墓山、陡山、挡山和狼山等组成,标高多在140~240m之间。
望洋岗地形地质图读图报告
望洋岗地形地质图,比例尺1:50000;
一、地形分析
该区最高点为南西方向图区边缘,高程1200米左右。次高点望洋岗顶部及其山岗东北方向至图
区边缘,高程900米左右。最低点位于正西边缘高程400米左右。区内相对高差800米左右。
区内发育北东—南西向山脉一条,自南西向北东方向高程递降。山脉自峰顶分别向北西和南东方
向下降形成山坡,北西坡陡,南东坡缓。望洋岗的南西侧与北东侧个各发育一个鞍部,沿鞍部顺
坡均发育有冲沟。区内无人烟,无道路,交通不便。
二、地层出露及岩性情况
该区出露的地层为5个时代6个小层。分别为,石炭系(C)页岩、泥灰岩和灰岩;二叠系(P)
砂岩和灰岩;三叠系(T)石灰岩;白垩系(K)砂砾岩和页岩;下第三系(E)砾岩和砂岩;上
第三系(N)粉砂岩和页岩;
三、地层接触关系
根据地形等高线与白垩系(K)——第三系(EN)地层的交切关系判定,此为一套倾斜岩层。而
三叠系(T)——石炭系(C)地层,与上覆白垩系(K)——第三系(EN)地层相交截,明显两套地层
产状不一致,且在三叠系(T)于白垩系(K)地层之间缺失侏罗系(J)地层,因此,形成了上、下两
套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四、构造形态与形成时代
据分析可知,上覆盖层(N---K)为倾斜地层,产状N70°∠15°。下伏地层(T---C)为一
向斜构造。向斜位于望洋岗北西侧,自南西边缘——北东方向延伸于北边缘中部掩没于上覆盖层
之下,延伸长度6500米左右,枢纽水平,据二叠系(P)地层在两翼露头宽度可知,北西翼缓,
南东翼陡,核部地层为三叠系(T),翼部由二叠系(P)—石炭系(C)地层组成。褶皱形成于三叠系(T)
之后——白垩系(K)之前。
区内自北西——南东方向发育断层一条,延伸长度9750米左右,产状N40°∠35°,错断了
区内除上第三系之外的全部地层,其性质为横向逆断层,其北东盘为上升盘。从其下伏地层测算,
铅直地层断距200米左右,水平地层断距400米左右,地层断距257.12米左右(400*sin40°)。
断层形成于下第三系(E)之后——上第三系(N)之前。
五、地质演化史分析
海西运动中期石炭系,此区为滨海平原逐渐海进形成浅海古地理环境,沉积形成了一套自页岩—
—泥灰岩——灰岩的海进序列岩石;海西运动后期石炭系,此区发生小幅地壳震荡,地壳先升后
降,自浅海灰岩——滨海砂页岩海退序列岩石沉积。
印支运动使该区地壳下沉,海水大面积侵入,形成了一套广泛的浅海石灰岩沉积岩层。
印支运动后期,地壳上升,海水退出,该区遭受长期风化剥蚀,从而缺失了侏罗系全套地层,并
且受来自南东—
—北西方向的水平挤压力作用,岩层隆起形成褶皱。
白垩系受燕山旋回影响,此区遭受风化剥蚀,河流侵蚀,形成河床砂砾岩—河漫滩页岩沉积。
喜山旋回早期下第三系地壳小幅上升,形成了河床砾岩和砂岩沉积。
喜山旋回中期下第三系地壳小幅下降,此区东部成湖,从而形成了粉砂岩和页岩的湖相沉积地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