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邮电大学_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微波接收系统的测量

北京邮电大学_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微波接收系统的测量

北京邮电大学_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微波接收系统的测量
北京邮电大学_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微波接收系统的测量

北京邮电大学

电磁场与微波测量实验报告

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班级:

组员:

报告撰写人:

微波收发机的系统调测

微波TV收系统的基本原理

一、实验原理

基本无线通信系统一般由发信机、收信机及其天线(含馈线)构成。如图1

所示。

天馈

信源信宿

图1 无线通信系统的组成

1.发信机

发信机的主要作用是将需要传输的信源信号进行处理并发送出去。首先通过调制器用信源信号对高频正弦载波进行调制形成中频已调制载波,中频已调制载波经过变频器和滤波器转换成射频已调制载波,射频已调制载波送至射频放大器进行功率放大,最后送至发射天线,转换成辐射形式的电磁波发射到空间。一个典型的无线发信机的组成框图,如图2所示。

图2 无线发信机的组成框图

2.收信机

收信机的主要作用是将天线接收下来的射频载波还原成要传输的信源信号。收信机的工作过程实际上是发信机的逆过程,首先对来自接收天线的射频载波信号进行低噪声放大,然后经过下变频器、中频滤波器中频放大器变换称为满足解调电平要求的中频已调制载波,最后经过解调器还原出原始的信源信号。一个典型的无线收信机的组成框图,如图3所示。

输出信号

图3 无线收信机的组成框图

3.天线

天线是无线通信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天线的主要作用是把发信机送来的射频载波变换成空间电磁波并辐射出去(发射端)或者把收到的空间电磁波变换成射频载波并送给收信机(接收端)。

本实验将对使用的额微波收发系统(SD3200)微波电路实验训练系统的各个参数进行测量,实验者能完整、透彻的了解微波射频系统,掌握微波收发系统的基础知识。SD3200R/T微波TV收发系统由发射机系统和接收机系统两个试验箱组成。

该微波TV收发系统是一套工作在900MHz微波频段的无线通信实训系统,可以进行图像和话音业务的无线传输实验,同时可以进行滤波器,放大器,滤波放大器等电路的相关实验。微波TV收发系统主要由TV发射机系统和TV 接收机系统两部分组成。

微波发射机和接收机组成方框图如下图所示

微波TV收发系统可以提供6个无线信道,信道间隔8MHz,频率设置如

二、实验内容及步骤

1、发射机的输出频谱测量

(1)连接测试系统(频谱分析仪街道功率放大器的输出端)。

(2)将信道选择器设置为CH1.

(3)用频谱分析仪观测并记录微波TV发射机系统的输出信号频谱图,频谱图记录在数据表格中。

(4)测量并记录输出信号的主要频率分量和信号电平,测试数据记录在数据表格中。

(5)将信道选择器分别设置在CH2~CH6,测量并记录的主要频率分量和信号电平,测试数据记录在数据表格中。

2、微波TV接收机系统调试

1)接收信道的单载波调试

(1)连接测试系统(断开调制器)。

(2)将信道选择器设置为CH1.根据接收信道的中心频率,设置微波信号发生器输出指定频率和功率的单载波信号(如900MHz,-40dBm)。

(3)用频谱分析仪测量中频放大器的输出频率和电平,测试数据记录在数据表格中。

(4)将信道选择器分别设置在CH2~CH6,并根据相应的信道设置微波信号发生器的输出信号频率,重复以上测量,测试数据记录在数据表格中。

2)接收信号的频谱测量

(1)连接测试系统(断开调制器,发设计和接收机距离30cm左右)。

(2)将发射机和接收机的信道均设置为CH1。用频谱分析仪观测中频放大器的输出信号频谱图,并与TV发射机的输出频谱图相比较。

(3)将发射和接收信道分别设置为CH2~CH6,观察频谱图变化。

3)接收机的灵敏度测量

(1)连接测试电路(频谱分析仪与接收机使用相同信号的天线,并尽量靠近)。

(2)将发射机和接收机的信道均设置为CH1,观测电视机接收到的视频图像,保证接收到清晰图像。

(3)移动发射机,增大发射机和接收机的距离,直到图像无法接收为止。

(4)移动发射机,减小发射机和接收机的距离,直到刚刚接收到清晰图像为

止(注意要保持频谱分析仪和接收机到发射机的距离相同)。

(5)用频谱分析仪测量接收信号中电平最高的频率分量的功率电平,记录测试数据。

(6)将发射和接受新到分别设置为CH2-CH6,重复以上测量,记录测试数据。

三、实验数据及分析

1、微波TV发射机系统的调试

(1)发射机的输出频谱测量

2、微波TV接收机系统调试

3、

⑵接收信号的频谱测量

微波TV收发系统的干扰测量

一、实验原理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无线信道是一个开路环境,除了噪声的影响外,不同系统或相同系统的不同发射机发射的无线信号也可能会相互干扰。而且干扰的影响往往比噪声的影响更大,噪声可能造成通信质量的恶化,而干扰很可能会直接造成通信的中断。无线通信中的干扰主要包括同频干扰、邻频干扰和互调干扰。

1.同频干扰

同频干扰指的是相同工作频率的发射机之间的干扰,同频干扰是无线通信系统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干扰,也称为同信道干扰或同载频干扰。

凡是能够进入接收机通带内的其他系统的发射机或本系统的其他发射机

发射的载频信号都可能称为接收机的同频干扰。同频干扰示意图如下所

示。

2.邻频干扰

邻频干扰指的是工作在邻近信道的发射机的发射信号落入了接收机的通带内造成的干扰。邻频干扰主要是由与发射机工作频带相邻的若干

信道的发射机的寄生边带频率、宽带噪声、寄生辐射等产生的干扰。邻

频干扰的抑制涉及发射机的噪声和寄生辐射、接收机的选择性及邻近频

道的间隔等诸多因素。一种无线发射机的边带噪声造成的邻频干扰如下

图所示。

3.互调干扰

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频率的信号通过同一个非线性电路时,将会发生互相调制,产生新的频率的信号的输出,如果该频率正好落在了

接收机的工作信道带宽内,就会构成对该接收机的干扰,称这种干扰为

互调干扰或交调干扰。

二、实验内容及分析

1.环境干扰的测量

按照如图所示的方式连接测试系统(关闭实验中的所有微波TV发射机的

电源)

用频谱分析仪观测微波TV收发系统的工作频带内的环境干扰,如果有干

扰,记录干扰信号的频率范围和信号电平,确定受干扰的信道,测试数

据如下表所示。

是来自环境中固有的,有部分干扰是实验室中其他组的发射机发射出来

的信号。向117.5MHz的信号应该就是环境中固有的,干扰电平比实验室

中发射机发出的信号干扰电平小。而且对本次实验中用到的信道的干扰

不会很大,因为频率偏离的比较远。

2.同频干扰的测量

1)按照如下图所示的方式连接电路,先关闭正常发射机和干扰发射机

的电源,打开正常发射机的电源,将发射信道设置为指定信道,调

整正常发射机和接收机的距离,保证接收机接收到清晰的图像。

2)用频谱分析仪观测接收信号的频谱,测量接收信号电平最高的频率

分量的频率和电平,记录数据。

3)打开干扰发射机电源,将发射信道设置为正常发射机的相同信道,

此时接收机应当无法收到清晰的图像,用频谱分析仪观测接收信号

的频谱变化,分析通信中断的原因。

4)移动干扰发射机,使其逐渐远离接收机,直到接收机刚刚可以接收

到清晰的图像为止。

5)关闭正常发射机电源,用频谱分析仪测量干扰信号中电平最高的频

和我们的设置成同样的,那么我们的接收机接收到的信号明显受到干扰,而且如果干扰天线离接收天线近一点的话,接收机连接的TV显示的就会是干扰机发出的信号。因此同频干扰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就相当于是有两台相同频率的发射机,一台发射的是目的信号,另一台被视为干扰发射源,这时由于是同频干扰,接收机就很难辨别哪个是应该接受的信号。

3.邻频干扰的测量

1)按照如图所示方式连接电路,首先打开正常发射机和接收机,将发

射信道设置为指定频道,保证接收机能接收到清晰的图像。

2)用频谱分析仪观测接收信号的频谱,测量接收信号电平最高的频率

分量的频率和电平,记录数据。

3)打开干扰发射机电源,将发射信道设置为正常发射机的相邻信道,

观测接收机的接受图像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4)关闭正常发射机电源,用频谱分析仪测量干扰信号中电平最高的频

因此也会在发射信号的载频两侧,会对接收机接收信号造成一定的

干扰。打开干扰发射机电源并且设置为正常发射机的相邻信道后,

接收机的接收图像会变得模糊一些,这是邻频干扰造成的。

三、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小组经过亲身的实践,我们了解了微波TV收发系统的基本原理,同时也明白了微波TV收发系统收到的干扰也会很多,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懂得了技术的优势和劣势,也能在之后的学习中更加理解这一点。

在无线信道中,由于传输环境的不稳定性可能会存在很多干扰,如本实验中研究的同频干扰、邻频干扰还有互调干扰,因此在设计无线通信系统时就应该考虑到这些因素,如何抑制干扰信号,更好的接收正常发射机发射的由于信号。在本次实验中体会很深的就是同频干扰的影响特别厉害,当我们的接收机信道选择的是CH1的时候,如果发射机天线离接收机天线很远的话就会接收到邻桌的信号,而且非常清晰。在日常通信中的串音估计就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在研究无线电的时候不仅要保证发射的信号可以接受到,还要考虑抑制干扰信号,在必要的时候还需要折中考虑,牺牲正常发射机的信号质量换取更好的抑制干扰以实现最优的通信质量。

北邮电磁场与微波测量实验实验七无线信号场强特性

电磁场与微波测量实验报告 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班级:2011211204 执笔人: 学号:2011210986 组员:

实验目的 1. 掌握在移动环境下阴影衰落的概念以及正确的测试方法; 2. 研究校园内各种不同环境下阴影衰落的分布规律; 3. 掌握在室内环境下场强的正确测量方法,理解建筑物穿透损耗的概念; 4. 通过实地测量,分析建筑物穿透损耗随频率的变化关系; 5. 研究建筑物穿透损耗与建筑材料的关系。 实验原理 1. 电磁波的传播方式 无线通信系统是由发射机、发射天线、无线信道、接收机、接收天线所组成。对于接受者,只有处在发射信号的覆盖区内,才能保证接收机正常接受信号,此时,电波场强大于等 于接收机的灵敏度。因此基站的覆盖区的大小,是无线工程师所关心的。决定覆盖区的大小的主要因素有:发射功率,馈线及接头损耗,天线增益,天线架设高度,路径损耗,衰落,接收机高度,人体效应,接收机灵敏度,建筑物的穿透损耗,同播,同频干扰等。 电磁场在空间中的传输方式主要有反射、绕射、散射三种模式。当电磁波传播遇到比波长大 很多的物体时,发生反射。当接收机和发射机之间无线路径被尖锐物体阻挡时发生绕射。当 电波传播空间中存在物理尺寸小于电波波长的物体、且这些物体的分布较密集时,产生散射。散射波产生于粗糙表面,如小物体或其它不规则物体、树叶、街道、标志、灯柱。 2. 尺度路径损耗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路径损耗是影响通信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尺度平均路径损耗: 用于测量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信号的平均衰落,即定义为有效发射功率和平均接受功率之间 的(dB)差值,根据理论和测试的传播模型,无论室内或室外信道,平均接受信号功 率随距离对数衰减,这种模型已被广泛的使用。对任意的传播距离,大尺度平均路径损耗 表示为: PL d dB PL dO 10nlog d/d0 即平均接收功率为: Pr d dBm Pt dBm PL dO 10nlog d/dO Pr dO dBm 10nlog d /dO 其中,定义n为路径损耗指数,表明路径损耗随距离增长的速度,dO为近地参考距离, d为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的距离。公式中的横杠表示给定值d的所有可能路径损耗的综合平均。坐标为对数-对数时,平均路径损耗或平均接收功率可以表示为斜率1OndB /1O倍程的 直线。n依赖于特定的传播环境,例如在自由空间,n为2;当有阻挡物时,n比2大。 决定路径损耗大小的首要因素是距离,此外,它与接受点的电波传播条件密切相关。为此,我们引进路径损耗中值的概念,中值是使实验数据中一半大于它而另一半小于它的一个数值 (对于正态分布中值就是均值)。 人们根据不同放入地形地貌条件,归纳总结出各种电波传播模型。下边介绍几种常用的 描述大尺度衰落的模型。常用的电波传播模型:

北邮2016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报告

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报告 题目:校园无线信号场强特性的研究 姓名班级学号序号

目录 一、实验目的 (2) 二、实验内容 (2) 三、实验原理 (5) 四、实验步骤 (5) 1、实验对象选取 (5) 2、数据采集 (5) 五、实验数据 (2) 1、原始数据录入 (7) 2、数据处理流程 (7)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8) 1、主楼周边电磁场信号强度分析 8 2、主楼室内不同楼层楼道信号强度分析 11 七、问题分析与解决 (15) 1、Matlab 仿真问题研究与解决 (23) 2、场强分布的研究 (23)

3、模型拟合........................................................ . (24) 八、分工安排及心得体会 (25) 附录I:原始数据 (26) 附录II:源代码 (30)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在室内环境下场强的正确测试方法,理解建筑物穿透损耗 的概念; 2.通过实地测量,分析建筑物穿透损耗随频率的变化关系; 3.研究建筑物穿透损耗与建筑材料的关系。 4.掌握在移动环境下阴影衰落的概念以及正确测试方法。二.实验内容 利用DS1131场强仪和拉杆天线,实地测量信号场强。

1.研究具体现实环境下阴影衰落分布规律,以及具体的分布参数 如何; 2.研究在校园内电波传播规律与现有模型的吻合程度,测试值与 模型预测值的预测误差如何; 3.研究建筑物穿透损耗的变化规律 三.实验原理 无线通信系统是由发射机、发射天线、无线信道、接收机、接收天线所组成。对于接收者,只有处在发射信号覆盖的区域内,才能保证接收机正常接收信号,此时,电波场强大于等于接收机的灵敏度。因此,基站的覆盖区的大小,是无线工程师所关心的。决定覆盖区大小的因素主要有:发射功率、馈线及接头损耗、天线增益、天线架设高度、路径损耗、衰落、接收机高度、人体效应、接收机灵敏度、建筑物的穿透损耗、同播、同频干扰。 【阴影衰落】 阴影衰落是电磁波在空间传播时受到地形起伏、高达建筑物群的阻挡,在这些障碍物后面会产生电磁场的阴影,造成场强中值的变化,从而引起信号衰减。阴影衰落的信号电平起伏是相对缓慢的,又称为慢衰落,其特点是衰落与无线电传播地形和地物的分布、高度有关。在无线信道里,造成慢衰落的最主要原因是建筑物或其他物体对电波的遮挡。在测量过程中,不同测量位置遇到的建筑物遮挡情况不同,

北邮微波实验报告整理版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微波实验报告 班级:20112111xx 姓名:xxx 学号:20112103xx 指导老师:徐林娟 2014年6月

目录 实验二分支线匹配器 (1) 实验目的 (1) 实验原理 (1) 实验内容 (1) 实验步骤 (1) 单支节 (2) 双支节 (7) 实验三四分之一波长阻抗变换器 (12) 实验目的 (12) 实验原理 (12) 实验内容 (13) 实验步骤 (13) 纯电阻负载 (14) 复数负载 (19) 实验四功分器 (23) 实验目的 (23) 实验原理 (23) 实验内容 (24) 实验步骤 (24) 公分比为1.5 (25) 公分比为1(等功分器) (29) 心得体会 (32)

201121111x 班-xx 号-xx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实验报告 实验二 分支线匹配器 实验目的 1.熟悉支节匹配器的匹配原理 2.了解微带线的工作原理和实际应用 3.掌握Smith 图解法设计微带线匹配网络 实验原理 支节匹配器是在主传输线上并联适当的电纳(或者串联适当的电抗),用附加的反射来抵消主传输线上原来的反射波,以达到匹配的目的。 单支节匹配器,调谐时主要有两个可调参量:距离d 和由并联开路或短路短截线提供的电纳。匹配的基本思想是选择d ,使其在距离负载d 处向主线看去的导纳Y 是Y0+jB 形式。然后,此短截线的电纳选择为-jB ,根据该电纳值确定分支短截线的长度,这样就达到匹配条件。 双支节匹配器,通过增加一个支节,改进了单支节匹配器需要调节支节位置的不足,只需调节两个分支线长度,就能够达到匹配(但是双支节匹配不是对任意负载阻抗都能匹配的,即存在一个不能得到匹配的禁区)。 微带线是有介质εr (εr >1)和空气混合填充,基片上方是空气,导体带条和接地板之间是介质εr ,可以近似等效为均匀介质填充的传输线,等效介质电常数为 εe ,介于1和εr 之间,依赖于基片厚度H 和导体宽度W 。而微带线的特性阻抗与其等效介质电常数为εe 、基片厚度H 和导体宽度W 有关。 实验内容 已知:输入阻抗Z 75in ,负载阻抗Z (6435)l j ,特性阻抗0Z 75 ,介质基片 2.55r ,1H mm 。 假定负载在2GHz 时实现匹配,利用图解法设计微带线单支节和双支节匹配网络,假设双支节网络分支线与负载的距离114d ,两分支线之间的距离为21 8 d 。画出几种可能的电路图并且比较输入端反射系数幅度从1.8GHz 至2.2GHz 的变化。 实验步骤 1.根据已知计算出各参量,确定项目频率。 2.将归一化阻抗和负载阻抗所在位置分别标在Smith 圆上。 3.设计单枝节匹配网络,在图上确定分支线与负载的距离以及分支线的长度,根据给定的介质基片、特性阻抗和频率用TXLINE 计算微带线物理长度和宽度。此处应该注意电长度和实际长度的联系。 4.画出原理图,在用微带线画出基本的原理图时,注意还要把衬底添加到图中,将各部分的参数填入。注意微带 分支线处的不均匀性所引起的影响,选择适当的模型。 5.负载阻抗选择电阻和电感串联的形式,连接各端口,完成原理图,并且将项目的频率改为1.8—2.2GHz 。 6.添加矩形图,添加测量,点击分析,测量输入端的反射系数幅值。 7.同理设计双枝节匹配网络,重复上面的步骤。

北邮2015电磁场与电磁波期末试题,感谢电子院17级fx学长

北京邮电大学2014—2015学年第 2 学期 《电磁场与电磁波》期末考试试题(A 卷) 一、 (10分,每空1分) 填空题 1. 设J 为电流密度矢量,则(',',')x y z ??=J 。 2. 描述了电磁场的变化规律,以及场与源的关系。 3. 根据麦克斯韦方程组,时变电场 旋 散,电场线可以闭合,也可以不闭合;时变磁场 旋 散,磁感线总是闭合的。(注:可选择填写“有”或者“无”) 4. 分离变量法可应用于直角坐标、圆柱坐标、球坐标等坐标系下。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坐标系里求解会导致一般解的形式不同,但其解是 。 5. 在相对介电常数为4,相对磁导率为1的理想介质中,电磁波的波阻抗为 。 6. 平面波()() sin 2cos z m y m E t kx E t kx ωω=-+-E e e v v v 的传播方向为: ;其极化形式为: 。 答案: 1. 0; 2. 麦克斯韦方程组; 3. 有,有,有,无; 4. 唯一的; 5. 60π 377/2Ω或者 6. x 方向传播,右旋椭圆极化波; 二、(14分)如图1所示,一半径为R 的导体球上带有电量为Q 的电荷,在距离球心D (D > R )处有一点电荷q ,求: (1)导体球外空间的电位分布; (2)导体球对点电荷q 的力。 q (,) p r θ A

图1 题二图 解:(1)导体电位不为零,球外任一点P (到球心O 距离为r )的电位?可分解为一个电位为V 的导体产生的电位?1,以及电位为零的导体的感应电荷q ′与点电荷q 共同产生的电位?2。? = ?1+?2。q ′与可用镜像电荷代替,电位?1由放在球心的-q ′与Q 产生。 利用球面镜像得 2 ',R R q q d D D =-=…………………………3分 1200102 00102 ,4π4π4π4π4π4πQ q q q r r r Q q q q r r r ??εεε?εεε''-==+ ''-=++ ……………………5分 因此,导体球外任一点的电位为 42 221/2 2 1/2 021(4π(2cos )(2cos )DQ Rq qR q R R Dr r D rD D r r D D ?εθθ+= -+ +-+- …………………………8分 导体球的电位为 004πDQ Rq RD ?ε+= ……… …………………10分 (2)点电荷q 所受到的力为'Q q -和'q 对点电荷q 的力,即 ''322222222 00(2) [][]4π()4π()Q q q q q R q R D f Q D D d D D D R εε--=+=+-- …………………………14分 三、(14分)相对磁导率为r 1μ=的理想介质中传播电场瞬时值为 :8(,)30)cos[3π10π()]x z r t t x =+?-E e V/m 。试求:

北邮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实验实验一

实验一网络分析仪测量振子天线输入阻抗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网络分析仪矫正方法; 2.学习网络分析仪测量振子天线输入阻抗的方法; 3.研究振子天线输入阻抗随振子电径变化的情况。 二,实验步骤 1.设置仪表为频域模式的回损连接模式后,矫正网络分析仪; 2.设置参数并加载被测天线,开始测量输入阻抗; 3.调整测试频率寻找天线的两个谐振点并记录相应阻抗数据; 4.更换不同电径(Φ1,Φ3,Φ9)的天线,分析两个谐振点的阻抗变化情况。 三,实验原理 当双振子天线的一端变为一个无穷大导电平面后,就形成了单振子天线。实际上当导电平面的径向距离大到0.2~0.3λ,就可以近似认为是无穷大导电平面。这时可以采用镜像法来分析。天线臂与其镜像构成一对称振子,则它在上半平面辐射场与自由空间对称振子的辐射场射相同。 由于使用坡印廷矢量法积分求其辐射功率只需对球面上半部分积分,故其辐射功率为等臂长等电流分布的对称振子的一半,其辐射电阻也为对称振子的一半。当h<<λ时,可认为 R≈40(πh)2 。由于天线到地面的单位长度电容比到对称振子另一个臂的单位长度电容大一λ ?1] 倍,则天线的平均特征阻抗也为等臂长对称振子天线的一半,为W=60[ln2h a 四,实验数据 试验参数:BF=600,ΔF=25,EF=2600,n=81 1.短路时矫正,阻抗点分布:

2.开路时矫正,阻抗点分布: 3.选择电径为Φ1=1mm的天线,阻抗点分布:

由图及数据表可知其谐振点频率约为1225MHz,第二谐振点频率约为2450MHz,即第二次谐振时频率约为第一次两倍。 4.选择电径为Φ3=3mm的天线,阻抗点分布:

北邮微波实验报告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实验报告 班级学号班序号亚东2011211116 2011210466 22

实验二微带分支线匹配器 实验目的 1.熟悉支节匹配器的匹配原理 2.了解微带线的工作原理和实际应用 3.掌握Smith图解法设计微带线匹配网络 实验原理 1.支节匹配器 支节匹配器是在主传输线上并联适当的电纳(或者串联适当的电抗),用附加的反射来抵消主传输线上原来的反射波,以达到匹配的目的。 单支节匹配器:调谐时,主要有两个可调参量:距离d和分支线的长度l。匹配的基本思想是选择d,使其在距离负载d处向主线看去的导纳Y是Y0+YY形式,即Y=Y0+YY,其中Y0=1/Y0 。并联开路或短路分支线的作用是抵消Y的电纳部分,使总电纳为Y0 ,实现匹配,因此,并联开路或短路分支线提供的电纳为?YY,根据该电纳值确定并联开路或短路分支线的长度l,这样就达到匹配条件。 双支节匹配器:通过增加一支节,改进了单支节匹配器需要调节支节位置的不足,只需调节两个分支线长度,就能够达到匹配(注意双支节匹配不是对任意负载阻抗都能匹配的,即存在一个不能得到匹配的禁区)。 2.微带线 微带线是有介质Y Y(Y Y>1) 和空气混合填充,基片上方是空气,导体带条和接地板之间是介质Y Y,可以近似等效为均匀介质填充的传输线,等效介质电常数为Y Y,介于1和Y Y之间,依赖于基片厚度H和导体宽度W。而微带线的特性阻抗与其等效介质电常数为Y Y、基片厚度H和导体宽度W有关。 实验容 已知:输入阻抗Zin=75Ω 负载阻抗Zl=(64+j35)Ω 特性阻抗Z0=75Ω 介质基片εr=2.55,H=1mm 假定负载在2GHz时实现匹配,利用图解法设计微带线单支节和双支节匹配网络,假设双支节网络分支线与负载的距离d1=1/4λ,两分支线之间的距离为d2=1/8λ。画出几种可能的电路图并且比较输入端反射系数幅度从1.8GHz至2.2GHz的变化。 实验步骤 1.根据已知计算出各参量,确定项目频率。

北邮2020春电磁场与电磁波期末试题

北京邮电大学2019-2020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电磁场与电磁波试题(开卷,A ) 已知:-12091= =8.8510(/)3610 F m επ??,70=410(/)H m μπ-? 一、(15分) 相距无穷远的不带电孤立导体球壳A 与孤立导体球B ,其中球壳A 的内径为b ,外径为a ,内外径之间为理想导体,r b <及r a >处为真空;导体球B 半径为与球壳A 的外径相同。在球壳A 中,距离中心c (c b <)处存在一电量为Q 的点电荷。将导体球B 从无穷远处移动到球壳A 处,并与球壳A 充分接触后再移动到无穷远处,试求:在整个移动导体球B 的过程中外力所作的功。(提示:可考虑功能原理) 二(10分)、太阳能电池板的能量转化效率为30%,一个2.5平方米的太阳能电池板供一个1000瓦的灯泡照明,假设太阳光是线偏振的单色平面波,试估计太阳光的电场与磁场的振幅。 三(15分)、设一平行大地的双导体传输线, 距地面高度为h, 导体半径为a, 二轴线间的距离为d (a<

四(15分)、一个长方形导体盒,各边尺寸分别是a ,b ,c ,各周界之间相互绝缘,每个面的电位函数如题四图所示,试求导体盒内部的电位函数。。 题四图 五(10分)、证明:对于良导体导体内单位宽度断面的表面电流:J s =H 0,期中H 0为导体表面的切向磁场强度。 六、(15分)一右旋圆极化波垂直入射到位于z=0的理想导体板上,其电场强度的复数表示式为0()j z x y i E E e j e e β→→ -=- 求:(1) 确定反射波的极化方式,说明原因; (2) 求导体板上的感应电流; (3) 求总电场的瞬时表达式。 七(10分)、设在波导中沿z 轴传播的电磁波的形式为: 022c c πππcos sin e j z z x E m m n E E x y k x k a a b βγγ-?-??????==- ? ? ???????? 试以此分析并说明相移常数β和波数k 之间的关系。 八、(10分)为什么说电偶极子的近区场为准静态场?是不是在近区场绝对没有能量的辐射?电偶极子的辐射效率如何?

北邮电磁场与微波实验天线部分实验报告二

北邮电磁场与微波实验天线部分实验报告二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电磁场与微波实验报告

实验二网络分析仪测试八木天线方向图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网络分析仪辅助测试方法; 2.学习测量八木天线方向图方法; 3.研究在不同频率下的八木天线方向图特性。 注:重点观察不同频率下的方向图形状,如:主瓣、副瓣、后瓣、零点、前后比等; 二、实验步骤: (1) 调整分析仪到轨迹(方向图)模式; (2) 调整云台起点位置270°; (3) 寻找归一化点(最大值点); (4) 旋转云台一周并读取图形参数; (5) 坐标变换、变换频率(f600Mhz、900MHz、1200MHz),分析八木天线方向图特性; 三、实验测量图 不同频率下的测量图如下: 600MHz:

900MHz:

1200MHz:

四、结果分析 在实验中,分别对八木天线在600MHz、900MHz、1200MHz频率下的辐射圆图进行了测量,发现频率是900MHz的时候效果是最好的,圆图边沿的毛刺比较少,方向性比较好,主瓣的面积比较大。 当频率为600 MHz的时候,圆图四周的毛刺现象比较严重,当频率上升到1200MHz时,辐射圆图开始变得不规则,在某些角度时出现了很大的衰减,由对称转向了非对称,圆图边缘的毛刺现象就非常明显了,甚至在某些角度下衰减到了最小值。 从整体来看,八木天线由于测量的是无线信号,因此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因此在测量的时候周围的人应该避免走动,以减小对天线电磁波的反射从而减小测量带来的误差使得圆图更接近真实情况。 由实验结果分析可知:最大辐射方向基本在90°和270°这条直线上,图中旁瓣均较小,及大部分能量集中在主瓣。 八木天线由于测量的是无线信号,因此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因此在测量的时候应当尽量保持周边环境参数一定,以减小对天线电磁波的反射从而减小测量带来的误差使得圆图更接近真实情况。 五、实验总结

北邮2013年电磁场与电磁波期末试卷

北京邮电大学2012—2013学年第 2 学期 《电磁场与电磁波》期末考试试题(A 卷) 试题中需要用到的介质常数:0913610 επ=?F/m,70410μπ-=?H/m 一 填空题(每个空1分,共10分) (1) 截面为矩形(a ×b )的无限长金属槽, 各面的电位如图所示,使用分离变量法求解电位 (,)()()x y X x Y y φ=所满足的拉普拉斯方程,X (x )的通 解为 函数,Y (y )的通解为 函数。(无需写 出具体的解函数,仅指出函数类型即可) (2) 时变电磁场磁场强度的切向边界条件为 ,电场强度的切向边界条件为 。 (3)平行极化波从空气中斜入射到理想导体的表面,合成波在分界面法线方向上属于 波,在平行于分界面方向上属于 波。 (4) 极化波以布儒斯特角入射时会发生全折射现象,当平面波从折射率较高的介质入射到折射率较低的介质,当入射角 临界角时发生全反射现象。 (5)在电偶极子激发的电磁场中,近区场为 场,远区场为 场。 二 在接地的导体平面上有一半径为a 的半球凸部,半球的球心在导体平面上,若在半球对称轴上离球心h (h>a )处放一点电荷q , (1)确定镜像电荷的个数、大小与位置(10分); (2)求导体外任一点P 处的电位(5分)。 x

三 给出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微分形式、物质的本构方程(辅助方程)及用复数表示的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微分形式(10分) 四 真空中一均匀平面电磁波的磁场强度矢量为 63110()cos[()](/)22 x y z H a a a t x y z A m ωπ-=+++--r r r r ,求 (1) 波的传播方向的单位矢量,波长与频率(5分); (2) 电场强度矢量的瞬时值表达式(5分); (3) 波印廷矢量的平均值(5分)。 五 频率100MHz 的平面波在金属铜中传播,已知铜的电导率为75.810(/)S m σ=?,相对介电常数1r ε=,相对磁导率1r μ=,某处磁场强度的幅度为00.1(/)y H A m =,求 (1) 铜内平面波传播的衰减常数、相移常数及相速度(5分); (2) 波阻抗ηe 及磁场对应处的电场幅度E x 0(5分)。 (注意:解题过程可能会用到需要以下公式,大家可根据需要选择使用: 2111,281,2e e j σασβαβωεσηηωε???≈≈+≈≈? ??????= +=?? ) 六 均匀平面波(电场在x 方向,磁场在y 方向,向z 方向传播)由空气垂直入射到位于z=0处理想介质平面,已知入射波电场强度的幅度30 1.510(/)E V m +-=?,初相位?=0,介质的相对电导率4r ε=,相对磁导率1r μ=,8310(/)rad s ω=?,求 (1) 电场反射系数与透射系数(5分); (2) 反射波的电场强度与磁场强度的复数表达式(5分); (3) 透射波的电场强度与磁场强度的复数表达式(5分)。 七 证明题 (1) 证明任一线极化波总可以分解为两个振幅相等旋向相反的圆极化波的叠 加(5分);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实验天线部分实验二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电磁场与微波实验天线部分报告 XXX班 XXXX 学号:XXXXX 实验二 网络分析仪测试八木天线方向图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网络分析仪辅助测试方法 2.学习测量八木天线方向图方法 3.研究在不同频率下的八木天线方向图特性 二、实验步骤: (1)调整分析仪到轨迹(方向图)模式 (2)调整云台起点位置270° (3)寻找归一化点(最大值点) (4)旋转云台一周并读取图形参数 (5)坐标变换、变换频率(F=600MHz、900MHZ、1200MHZ),分析八木天线方向图三、实验原理 实验中用的是七单元八木天线,包括一个有源振子,一个反射器,五个引向器(在此图中再加2个引向器即可) 八木天线原理图

引向器略短于二分之一波长,主振子等于二分之一波长,反射器略长于二分之一波长,两振子间距四分之一波长。此时,引向器对感应信号呈“容性”,电流超前电压90°;引向器感应的电磁波会向主振子辐射,辐射信号经过四分之一波长的路程使其滞后于从空中直接到达主振子的信号90°,恰好抵消了前面引起的“超前”,两者相位相同,于是信号叠加,得到加强。反射器略长于二分之一波长,呈感性,电流滞后90°,再加上辐射到主振子过程中又滞后90°,与从反射器方向直接加到主振子上的信号正好相差了180°,起到了抵消作用,一个方向加强,一个方向削弱,便有了强方向性。发射状态作用过程亦然。 3.实验步骤 四、实验测量图 不同频率下的测量图如下: 600MHz: 最大增益方向:73度,幅度:1 3dB点:55度,幅度:0.715 3dB点:97度,幅度:0.703 主瓣宽度: 97-55=42度

北邮电磁场与电磁波演示实验

频谱特性测量演示实验 1.ESPI 测试接收机所测频率范围为: 9KHz—3GHz 2.ESPI 测试接收机的RF输入端口 最大射频信号: +30dbm,最大直流:50v 3.是否直观的观测到电磁波的存在?(回答是/否) 否 4.演示实验可以测到的空间信号有哪些,频段分别为: 广播:531K~1602KHz GSM900:上行:890~915 MHz 下行:935~960 MHz GSM1800:上行:1710~1755 MHz 下行:1805~1850 MHz WCDMA:上行:1920~1980MHz 下行:2110~2170MHz CDMA2000:上行:1920~1980MHz 下行:2110~2170MHz TD-SCDMA:2010~2025MHz 5.课堂演示的模拟电视和数字电视频谱图:如何判断是模拟还是数字电视? 模拟信号以残留边带调幅方式频分复用传输,有明确的载波频率,不同频道的图像有不同的载波频率。模拟信号频谱为:每8MHz带宽即一个频道内,能量集中分布在图像载频上,在该载频附近有一个跳动的峰,为彩色副载波所在,再远一点(在8MHz内)还有一个峰,为伴音副载波的峰。 数字信号:一个数字频道的已调信号像一个抬高了的噪声平台, 均匀地平铺于整个带宽之内, 它的能量是均匀分布在整个限定带宽内的。 6.课堂演示GSM900上下行频谱图,CDMA下行频谱图,3G下行频谱图: GSM900上行:

GSM900下行:

CDMA下行: 3G下行:

7.该频谱仪能检测的频谱范围,是否能观察到WIFI、电磁炉、蓝牙等频谱?(请 分别说明,并指出其频率) 可以 该频谱仪能检测的频谱范围为9KHz—3GHz 所以,能够观察到:WIFI:2.4G 电磁炉:20KHz—30KHz 蓝牙:2.4G 网络参量测量演示实验 1矢量网络分析仪所测频段:300KHz—3GHz 2端口最大射频信号: 10DBM 3矢量网络分析仪为何要校准: 首先,仪器的硬件电路需要校正,即消除仪器分析的系统误差;其次,分析仪的测量精度很大程度上受分析仪外部附件的影响,测试的组成部分如连接电缆和适配器幅度和相位的变化会掩盖被测件的真实响应,必须通过用户校准去除这些附件的影响。 4默认校准和用户校准的区别: 默认校准通过网络分析仪的套包的一系列校准标准来完成,对系统误差进行校准;用户校准时校准标准由用户制定,由用户定义的标准来完成,用于对参考面等进行精确校准。 5使用矢量网络分析仪的注意事项: 1、检查电源: 分析仪加电前,必须确认供电电源插座的保护地线已经可靠接地; 2、供电电源要求: 为防止或减少由于多台设备通过电源产生的相互干扰,特别是大功率设备产生的尖峰脉冲干扰可能造成分析仪硬件的毁坏,最好用220V交流稳压电源为分析仪供电; 3、电源线的选择: 使用随机携带的电源线,更换电源线时,最好使用同类型的电源线;

北邮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实验天线部分实验一

北邮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实验天线部分实验一最新

————————————————————————————————作者:————————————————————————————————日期: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电磁场与微波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网络分析仪测量振子天线输入阻抗 班级:2011211106 姓名:吴淳 学号:2011210180 日期:2014年3月

实验一网络分析仪测量阵子天线 输入阻抗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网络分析仪校正方法; 2. 学习网络分析仪测量振子天线输入阻抗的方法; 3. 研究振子天线输入阻抗随阵子电径变化的情况。 注:重点观察谐振点与天线电径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 当双振子天线的一端变为一个无穷大导电平面后,就形成了单振子天线。实际上当导电平面的径向距离大到0.2~0.3λ,就可以近似认为是无穷大导电平面。这时可以采用镜像法来分析。天线臂与其镜像构成一对称振子,则它在上半平面辐射场与自由空间对称振子的辐射场射相同。 图1 实验原理图

由于使用坡印亭矢量法积分求其辐射功率只需对球面上半部分积分,故其辐射功率为等臂长等电流分布的对称振子的一半,其辐射电阻也为对称振子的一 半。当h<<λ时,可认为R≈40 。由于天线到地面的单位长度电容比到对称振子另一个臂的单位长度电容大一倍,则天线的平均特征阻抗也为等臂长对称振子天线的一半,为=60[ln(2h/a)-1]。 三、实验步骤: 1. 设置仪表为频域模式的回损连接模式后,校正网络分析仪; 2. 设置参数并加载被测天线,开始测量输入阻抗; 3. 调整测试频率寻找天线的两个谐振点并记录相应阻抗数据; 4. 更换不同的电径(对应1mm, 3mm, 9mm)的天线,分析两个谐振点的阻抗 变化情况; 5. 设置参数如下: BF=600MHz,△F=25MHz,EF=2600MHz,n=81. 6. 记录数据:在smith圆图上的输入阻抗曲线上,曲线的左端输入阻抗虚部 为0的点为二分之一波长谐振点,曲线的右端输入阻抗虚部为0的点为四分之一波长谐振点。记录1mm,3mm,9mm天线的半波长和四分之一波长的谐振点。 四、实验数据: 1. 直径=1mm时: 第一谐振点处频率约为(取最接近点)F=1250MHz,电阻R=41.88ohm, SWR=1.193, RL=-20.0dB。 第二谐振点处频率约为(取最接近点)F=2450MHz,电阻R=626.8ohm, SWR=12.54,

微波实验报告

之前网上下的学长学姐的报告有很多不靠谱,但是调谐都要调到中心频率上,否则都不对, 还有老师验收的时候如果自己心情很不好,只要她发现一点错误就会坚定的认为不是自己 做的,所以一定要确保没有错误,原理一定要弄清楚.愿后来人好运~~~ 实验2 微带分支线匹配器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支节匹配的匹配原理 2.了解微带线的工作原理和实际应用 3.掌握Smith图解法设计微带线匹配网络 二.实验原理: 1.支节匹配器 随着工作频率的提高及相应波长的减小,分立元件的寄生参数效应就变得更加明显,当波长变得明显小于典型的电路元件长度时,分布参数元件替代分立元件而得到广泛应用。因此,在频率高达GHz以上时,在负载和传输线之间并联或串联分支短截线,代替分立的电抗元件,实现阻抗匹配网络。常用的匹配电路有:支节匹配器,四分之一波长阻抗变换器,指数线匹配器等。 支节匹配器分单支节、双支节和三支节匹配。这类匹配器是在主传输线并联适当的电纳(或串联适当的电抗),用附加的反射来抵消主传输线上原来的反射波,以达到匹配的目的。此电纳或电抗元件常用一终端短路或开路段构成。 本次实验主要是研究了微带分支线匹配器中的单支节匹配器和双支节匹配器,我都采用了短路模型,这类匹配器主要是在主传输线上并联上适当的电纳,用附加的反射来抵消主传输线上原来的反射波。 单支节调谐时,其中有两个可调参量:距离d和由并联开路或短路短截线提供的电纳。匹配的基本思想是选择d ,使其在距离负载d处向主线看去的导纳Y是Y0+JB形式。然后,此短截线的电纳选择为-JB,然后利用Smith圆图和Txline,根据该电纳值确定分支短截线的长度,这样就达到匹配条件。 双支节匹配器,比单支节匹配器增加了一支节,改进了单支节匹配器需要调节支节位置的不足,只需调节两个分支线长度,就能够达到匹配,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双支节匹配器不是对任意负载阻抗都能匹配,所以不能在匹配禁区内。 2.微带线 从微波制造的观点看,这种调谐电路是方便的,因为不需要集总元件,而且并联调谐短截线特别容易制成微带线或带状线形式。微带线由于其结构小巧,可用印刷的方法做成平面电路,易于与其它无源和有源微波器件集成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实际微波电路中。 W为微带线导体带条的宽度;εr为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T为导体带条厚度;H 为介质层厚度,通常H远大于T。L为微带线的长度。微带线的严格场解是由混合TM-TE 波组成,然而,在绝大多数实际应用中,介质基片非常薄(H<<λ),其场是准TEM波,因此可以用传输线理论分析微带线。 微带线的特性阻抗与其等效介电常数εr、基片厚度H和导体宽度W有关,计算公式较为复杂,故利用txline来计算。 3.微带线的模型

北邮电磁场与微波测量实验报告实验五极化实验

北邮电磁场与微波测量实验报告 实验五极化实验 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班号:2011211204 组员: 执笔人: 学号:2011210986

一、实验目的 1.培养综合性设计电磁波实验方案的能力 2.验证电磁波的马吕斯定理 二、实验设备 S426型分光仪 三、实验原理 平面电磁波是横波,它的电场强度矢量E 和波长的传播方向垂直。如果E 在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平面沿着一条固定的直线变化,这样的横电磁波叫线极化波。在光学中也叫偏振波。偏振波电磁场沿某一方向的能量有一定关系。这就是光学中的马吕斯定律: 2 0cos I I θ = 式中I 为偏振波的强度,θ为I 与I0间的夹角。 DH926B 型分光仪两喇叭口面互相平行,并与地面垂直,其轴线在一条直线上,由于接收喇叭是和一段旋转短波导连在一起的;在该轴承环的90度围,每隔5度有一刻度,所以接收喇叭的转角可以从此处读到。 四、实验步骤 1.设计利用S426型分光仪验证电磁波马吕斯定律的方案; 根据实验原理,可得设计方案:将S426型分光仪两喇叭口面互相平行,并与地面垂直,其轴线在一条直线上,由于接收喇叭是和一段旋转短波导连在一起的;在该轴承环的90度围,每隔5度有一刻度,接收喇叭课程从此处读取θ(以10度为步长),继而进行验证。 2.根据设计的方案,布置仪器,验证电磁波的马吕斯定律。 实验仪器布置 通过调节,使A1取一较大值,方便实验进行。 然后,再利用前面推导出的θ,将仪器按下图布置。

五、实验数据 I(uA) θ°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理论值90 87. 3 79. 5 67. 5 52. 8 37. 2 22. 5 10. 5 2.7 0 实验值90 88 82 69 54 37 20 8 2 0.2 相对误差% 0 0.8 0.6 2.2 2.3 0.5 11. 1 14. 3 25. 9 - 1、数据分析: 由数据可看出,实验值跟理论值是接近的,相对误差基本都很小,在误差允许围,所以可以认为马吕斯定律得到了验证。 2、误差分析: 实验中可能存在仪器仪表误差,人为误差以及各组互相影响造成的误差等。但是角度比较大的时候,相对误差都比较小,也比较精准。角度比较小的时候,由于理论值较小,相对误差会大一点,但是从整体趋势来看,结果也是合理的。所以不影响我们对马吕斯定律进行验证。 六、思考题 1、垂直极化波是否能够发生折射?为什么?给出推导过程。 答:不能。 A1

北邮电磁场与电磁波测量实验报告6-驻波比-阻抗

北邮电磁场与电磁波测量实验报告6-驻波比-阻抗

————————————————————————————————作者:————————————————————————————————日期:

北京邮电大学 电磁场与电磁波测量实验 实验报告 实验内容:微波驻波比的测量 阻抗测量及匹配技术 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班级:2010211203班 组员:崔宇鹏张俊鹏章翀 2013年5月17日

实验三 微波驻波比的测量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波导测量系统,熟悉基本微波原件的作用。 2.掌握驻波测量线的正确使用和用驻波测量线校准晶体检波器特性的方法。 3.掌握大、中、小电压驻波系数的测量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 驻波测量是微波测量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通过驻波测量可以测出阻抗波长相位和Q 值等其他参量。在传输线中,若存在驻波,将使能量不能有效的传给负载,因而会增加损耗,在大功率情况下,由于驻波存在可能发生击穿现象,;此外驻波促奈还会影响微波信号发生器输出功率和频率的稳定度,因此驻波测量非常重要,在测量时通常测量电压驻波系数,即波导中,电场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即 min max E E = ρ (2.1) 测量驻波系数的方法与仪器种类很多,本实验着重熟悉用驻波测量线测驻波系数的几种方法。 1.直接法 直接测量沿线驻波的最大点与最小点场强如图1所示,从而求得驻波系数的方法叫做直接法。

若驻波腹点和节点处电表读数分别为min max ,I I 则电压驻波系数ρ: min max min max I I E E == ρ (2.2) 当电压驻波系数1.05<ρ<1.5时,驻波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不大,且不尖锐,不易测准,为了提高测量准确度,可移动探针到几个波腹点和波节点记录数据,然后取平均值。 n n I I I I I I min 2min 1min max 2max 1max ......++++++= ρ (2.3) w Im 2I kI 图2 节点场强分布 Emi Ema E l 图1 沿线驻波场分布图

考研专业介绍: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非统考专业介绍: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一、专业介绍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隶属于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 1、研究方向 目前,各大院校与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相关的研究方向都略有不同的侧重点。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例,该专业研究方向有: 01电磁兼容、电磁逆问题、计算微波与计算电磁学 04计算电磁学、智能天线、射频识别 07宽带天线、电磁散射与隐身技术 08卫星通信、无线通信、智能天线、信号处理 09天线理论与工程及测量、新型天线 10电磁散射与微波成像 11天线CAD、工程与测量 13移动卫星通信天线 14天线理论与工程 16电磁散射与隐身技术 17电磁兼容、微波测量、信号完整性分析 20移动通信中的相控阵、共形相控阵天线技术 21计算微波与计算电磁学、微波通信、天线工程、电磁兼容 22电阻抗成像、电磁兼容、非线性电磁学 23天线工程与CAD、微波射频识别技术、微波电路与器件 24电磁场、微波技术与天线电磁兼容 25天线测量技术与伺服控制 26天线理论与工程技术 27天线近远场测试技术及应用、无线网络通讯技术 28天线工程及数值计算 29微波电路与微波工程 30近场辐射及散射测量理论与技术 31微波系统和器件设计、电磁场数值计算 32电磁新材料、计算电磁学、电磁兼容 33计算电磁学、电磁兼容、人工合成新材料 34计算电磁学 35电磁隐身技术、天线理论与工程 36宽带小型化天线及电磁场数值计算 37射频识别、多天线技术 38天线和微波器件的宽带设计、小型化设计 2、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电磁信号(高频、微波、光波等)的产生、交换、发射、传输、传播、散射及接收等有关的理论与技术和信息(图像、语音、数据等)的获取、处理及传输的理论与技术两大方面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了解本学科发展前沿和动态,具有独立开展本学科科学研究工作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3、专业特色

北邮天线实验报告

北邮天线实验报告 篇一:北京邮电大学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报告《天线部分》《电磁场与微波实验》 ——天线部分实验报告 姓名:班级:序号:学号: 实验一网络分析仪测量振子天线输入阻抗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网络分析仪校正方法; 2. 学习网络分析仪测量振子天线输入阻抗的方法; 3. 研究振子天线输入阻抗随振子电径变化的情况。 二、实验原理 当双振子天线的一端变为一个无穷大导电平面后,就形成了单振子天线。实际上当导电平面的径向距离大到0.2~0.3λ,就可以近似认为是无穷大导电平面。这时可以采用镜像法来分析。天线臂与其镜像构成一对称振子,则它在上半平面辐射场与自由空间对称振子的辐射场射相同。 由于使用坡印亭矢量法积分求其辐射功率只需对球面上半部分积分,故其辐射功率为等臂长等电流分布的对称振子的一半,其辐射电阻也为对称振子的一半。当h ?2。由于天 线到地面的单位长度电容比到对称振子另一个臂的单位长度电容大一倍,则天线的平均特征阻抗也为等臂长对称

振子天线的一半,为 ?2h??60?ln()?1?。 a?? 三、实验步骤 1. 设置仪表为频域模式的回损连接模式后,校正网络分析仪; 2. 设置参数并加载被测天线,开始测量输入阻抗; 3. 调整测试频率寻找天线的两个谐振点并记录相应阻抗数据; 4. 更换不同电径(φ1,φ3,φ9)的天线,分析两个谐振点的阻抗变化情况; 设置参数:BF=600,?F=25,EF=2600,n=81。 校正图: 测量图 1mm天线的smith圆图: 3mm天线的smith圆图: 9mm天线的smith圆图: 篇二:北邮电磁场与微波实验天线部分实验报告一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电磁场与微波实验报告 实验一网络分析仪测量阵子天线 输入阻抗 一、实验目的:

北邮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报告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报告 题目:校园信号场强特性的研究 姓名班级学号序号薛钦予2011210496 201121049621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在移动环境下阴影衰落的概念以及正确的测试方法; 2.研究校园内各种不同环境下阴影衰落的分布规律; 3.掌握在室内环境下场强的正确测量方法,理解建筑物穿透损耗的概念; 4.通过实地测量,分析建筑物穿透损耗随频率的变化关系; 5.研究建筑物穿透损耗与建筑材料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 1、电磁波的传播方式 无线通信系统是由发射机、发射天线、无线信道、接收机、接收天线所组成。对于接受者,只有处在发射信号的覆盖区内,才能保证接收机正常接受信号,此时,电波场强大于等于接收机的灵敏度。因此基站的覆盖区的大小,是无线工程师所关心的。决定覆盖区的大小的主要因素有:发射功率,馈线及接头损耗,天线增益,天线架设高度,路径损耗,衰落,接收机高度,人体效应,接收机灵敏度,建筑物的穿透损耗,同播,同频干扰等。 电磁场在空间中的传输方式主要有反射﹑绕射﹑散射三种模式。当电磁波传播遇到比波长大很多的物体时,发生反射。当接收机和发射机之间无线路径被尖锐物体阻挡时发生绕射。当电波传播空间中存在物理尺寸小于电波波长的物体﹑且这些物体的分布较密集时,产生散射。散射波产生于粗糙表面,如小物体或其它不规则物体﹑树叶﹑街道﹑标志﹑灯柱。 2、尺度路径损耗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路径损耗是影响通信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尺度平均路径损耗:用于测量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信号的平均衰落,即定义为有效发射功率和平均接受功率之间的(dB)差值,根据理论和测试的传播模型,无论室内或室外信道,平均接受信号功率随距离对数衰减,这种模型已被广泛的使用。对任意的传播距离,大尺度平均路径损耗表示为: ()[]()() =+(式1) 010log/0 PL d dB PL d n d d 即平均接收功率为: ()[][]()()()[]() =--=- Pr010log/0Pr010log/0 d dBm Pt dBm PL d n d d d dBm n d d (式2)其中,定义n为路径损耗指数,表明路径损耗随距离增长的速度,d0为近地参考距离,d为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的距离。公式中的横杠表示给定值d的所有可能路径损耗的综合平均。坐标为对数-对数时,平均路径损耗或平均接收功率可以表示为斜率10ndB /10 倍程的直线。n依赖于特定的传播环境,例如在自由空间,n为2;当有阻挡物时,n比2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