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热工性能试验作业指导书

热工性能试验作业指导书

工业锅炉热工性能试验作业指导书

1.目的

为了确保工业锅炉热工性能试验工作符合相关规程、标准的规定,指导工业锅炉热工性能试验的进行,提高测试的准确性以保障锅炉的性能指标,特制定本作业指导书。

2.范围

2.1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工作压力小于

3.8MPa的蒸汽锅炉以及热水锅炉的热工性能试验(包括定型试验、验收试验、仲裁试验和运行试验)

2.2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手工或机械燃烧固体燃料的锅炉、燃烧液体或气体燃料的锅炉和以电作为热能的锅炉。热油载体锅炉(导热油炉),以及垃圾燃料的锅炉可参照本指导书。

3.试验开展依据

下列文件,在本指导书公布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其所包含的条款,经本指导书的引用而构成本指导书的条款。文件可能会被修改,使用本作业指导书时,请探讨使用下列文件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3.1GB/T474-1996煤样的制备方法(eqv ISO1988:1975)

3.2GB/T10180-2003工业锅炉热工性能试验规程

4.作业要求

4.1燃料取样的方法:

1)固体燃料取样量不得少于总燃料量的1%,但总取样量不少于10kg,取样方法按附录A进行。取样时需注意一防止煤中水分蒸发,二防止异物混入样品中。2)液体燃料从油箱或燃烧器前管道抽取不少于1L样品,倒入容器内加盖密封,并作上封口标记;在重油作为燃料取样时,应在管道上取样。

3)气体燃料可由当地煤气公司或石油天然气公司提供化验报告或在燃烧器前管道上取样,在取样时注意把燃气取样器中残剩的气体赶干净。

4)对于混合燃料可按各种燃料的成分分析资料,按混合比例求得对应值,可作为同一燃料处理。

4.2燃料计量的方法:

1)固体燃料用精度不低于0.5级的磅秤承重。试验开始与结束时,锅筒水位和

煤斗的煤位均应保持一致。为此,在试验开始前在水位表和煤斗中应作好标记。当试验结束时,水位和煤斗应回到其标记处。在整个试验期间过量空气系数、煤层厚度、炉排速度、给水量,给煤量等参数应尽可能保持一致。手烧炉测试应特别注意煤层高度和燃煤状况结束和开始是否一致。

2)液体燃料计量方法有三种:a.称重;b.油箱计量消耗体积;c.精度不低于0.5

级的油流量计。

3)气体燃料用精度不低于1.5级流量计并需将实际状态的气体流量换算到标准

状态下的气体流量。

4.3当锅炉额定蒸发量(额定热功率)大于或等于20t/h(14MW)仅用反平衡法

测定效率时,试验燃料消耗量的确定其步骤为:

1)首先比较锅炉实测热工性能参数和设计参数,如排烟温度、烟气含氧量等实

测参数均比设计参数为好则可设定一个高于设计效率的锅炉正平衡效率;反之则相反。

2)在确定了锅炉正平衡效率后,根据效率计算公式反算出燃料消耗量。

3)根据燃料消耗量进行锅炉反平衡计算。

当计算所得的反平衡效率之值与估取值相差大于±2%时,则根据负偏差或正偏差重新设定一个锅炉正平衡效率值进行计算,直至估算值和计算值相差±2%之内。

4.4蒸汽锅炉蒸发量的测量仪表和方法:

1)饱和蒸汽因为含有部分水,实际上是一个二相(液、气)流体,所以用流量

计测量其流量误差会相当大,现一般通过测量锅炉给水流量来确定。给水流量测量可用经标定过的水箱或用达到一定精度的流量计。

2)过热蒸汽一般也通过测量锅炉给水流量来确定,同时也可采用直接测量蒸汽

流量来确定,但过热蒸汽具有压缩性,此法有一定误差。测量仪表可用达到一定精度的流量计。

4.5热水锅炉循环流量同测量给水流量一样,选用合适的达到一定精度的流量计即可,选用测量热油载体锅炉循环流量的仪表时应注意仪表能耐高温介质。

4.6锅炉水及蒸汽压力测量采用弹簧式压力表,精度不低于1.5级。

4.7锅炉蒸汽、水、空气和烟气介质温度的测量可用水银温度计、热电阻温度计、热电偶温度计。

水银温度计使用在100℃以下,精度要求不高的地方。例:进风温度。热电阻温度计使用在500℃以下的地方。例:排烟温度。

热电偶温度计使用在500℃以上的地方。例:炉膛出口烟温。

热水锅炉进、出水温;热油载体锅炉进、出油温应使用精度高的铂热电阻温度计和分辨率0.1℃的显示仪表,同时还应注意二支铂电阻的误差一致性。

测温点应布置在管道式烟道截面上介质温度比较均匀的位置,温度计插入深度应在1/3至2/3之间,对于大吨位的锅炉或截面积比较大的烟道测温应用根据网格法布置每个测温点,其取算术平均值。

排烟温度的测点应接近最后一节受热面距离不大于1m 处。

4.8烟气成分分析,可用奥氏仪或用烟气分析仪,其取样点应同排烟温度测点相接近处。

4.9为计算锅炉固体未完全燃烧热损失q 4及灰渣物理热损失q 6应进行灰平衡测量,灰平衡测量是根据物质不灭定理来计算:指炉渣、漏煤、烟道灰、飞灰等总的含灰量等于燃料中的总含灰量,通常以炉渣、漏煤、烟道灰、飞灰等的总含灰量的重量的百分比来核算,其中飞灰所含的百分比是反推算出来的。各灰渣的百分比计算公式如下:

%100)100( ×??=Aar

B C G α

式中:α——各种灰渣的百分比,单位为%;

G——为各种灰渣重量,单位为kg/h;

C——为各种灰渣含可燃物含量,单位为%;

B——为燃料消耗量,单位为kg/h;

Aar——为燃料中收到基含灰量,单位为%。

4.10为了进行灰平衡计算,应对炉渣、漏煤、烟道灰等进行计量和取样化验,因对飞灰应进行反推算,故只进行取样化验。

4.11各种灰渣的取样方法。

在出灰口定期或定车取样;如试验结束一次性出灰(漏煤等)的可按每车取样,取样方法按附录A进行。

每次试验采集的原始灰渣重量应不少于总灰中的1-2%,且灰、渣取样量应不少于20kg,总灰量少于20kg时应予全部取样,缩分后灰渣重量不少于1kg,湿炉渣应铺在清洁地面待其稍干燥后再取样和计量;漏煤、飞灰等取样量应不少于0.5kg。

4.12饱和蒸汽湿度和过热蒸汽含烟量测量方法按附录C进行,取样时注意等速取样。

4.13风机风压、锅炉风室风压;烟、风道各段烟气、风的压力一般根据需要测量,用U型管即可。

4.14散热损失按附录D确定。

4.15每个测量数据应10至15分钟记录一次,热水锅炉进、出水温和热油载体锅炉进、出油温应5分钟记录一次,循环水量、循环热油量用累积方法确定。

4.16热工性能测试常用的一些参数表。见附录E和附录F

5.出具试验报告

5.1编写试验报告时,应根据被试验锅炉的参数及燃烧方法、运行工况、试验要求等情况来编制。

5.2热工试验原始数据、化验报告、试验报告应由测试单位存档备案。原始数据应有记录人签名、校对人签名;化验报告应有化验人签名、审核人签名、化验单位公章;试验报告应有编制人签名、审核人签名、批准人签名、试验单位公章。

附录A:煤和煤粉的取样和制备

A.1煤的取样和制备

A.1.1煤的取样

a.1在拉煤小车上取样:应在每车上都取样。

a.2在地面上取样:在煤堆四周高于地面10cm以上,取样不得少于5点。

a.3在皮带输送机上取样:应使用铁锹(或铁板等)横截煤流,时间间隔应

均匀。

b.上述取样方法每点或每次重量不得少于0.5kg。

c.取好后的煤样应放入带盖的铁容器或塑料容器中,以防煤中水份蒸发。

A.1.2煤样的制备

a.煤取样后应进行缩分。缩分宜在钢板上进行,缩分时将煤样混合破碎至13mm以下。

b.煤样缩分应按锥体四分法进行。

c.将煤样缩分至2kg左右,装入二只容器内,标上标签,并进行密封。一份送化验室,一份保存备查。

A.2煤粉的取样和制备

原煤的取样应在给煤处进行,如有可能也可直接取煤粉样。制备方法同A.1.2。沸腾炉的煤样取样和制备同A.2。

附录B:奥氏分析仪吸收剂配置方法

B.1奥氏分析仪是利用化学吸收法直接测定烟气试样中RO2和O2的容积含量百分率的仪器。

氢氧化钾(KOH)水溶液吸收烟气中的RO2其方程式如下:

2KOH+RO2=K2RO3+H2O

焦性没食子酸[C6H3(OH)3]的碱溶液吸收烟气中的RO2其方程式如下:

C6H3(OH)3+3KOH=C6H3(OK)3+3H2O

4C6H3(OK)3+O2=2[(OK)3C6H2-C6H2(OK)3]+2H2O

B.2奥氏分析仪第一个吸收瓶(靠近量气管的)内充吸收RO2的氢氧化钾(KOH)水溶液,第二个吸收瓶内充吸收O2的焦性没食子酸[C6H3(OH)3]的碱溶液。

B.3奥氏分析仪吸收剂配置方法:

RO2的吸收溶液:100g氢氧化钾(KOH)溶于200ml蒸馏水中。

O2的吸收溶液:25g焦性没食子酸[C6H3(OH)3]和75g氢氧化钾(KOH)一起溶于200ml蒸馏水中。

附录C:饱和蒸汽湿度和过热蒸汽含盐量测定方法

C.1总则

工业锅炉饱和蒸汽湿度可采用氯根法(硝酸银容量法)、钠度计法或电导率法进行测定;过热蒸汽含盐量可采用钠度计法进行测定。

C.2蒸汽和锅水样的采集

C.2.1取样头

图C.1饱和蒸汽取样头

图C.2过热蒸汽取样头

C.2.2等速取样时蒸汽试样流量

为了保证蒸汽取样的准确性,蒸汽取样管中的速度和蒸汽母管中蒸汽速度应相等,等速取样时蒸汽试样流量如下式:

G D q nd d sc

q

=22

式中:Gq——蒸汽试样流量,单位为千克每小时(kg/h);

d q——蒸汽取样管孔内径,单位为(mm);

d——蒸汽母管内径,单位为(mm);

D sc——锅炉输出蒸汽量,单位为千克每小时(kg/h);

N——取样孔数。

例:一台4t/h蒸汽锅炉其蒸汽母管内径为100mm,取样管内径为8mm,,则:Gq=4000×82/1002=25.6kg/h

蒸汽取样应调节调节阀至计算的试样流量,其偏差不宜超过±10%。

C.2.3取样点及取样要求

C.2.3.1锅水取样点应从具有代表锅水浓度的管道上引出。一般从锅炉表面排污管、水位表排污管上引出。

C.2.3.2蒸汽和锅水样品应冷却到基本相同的温度,样品应保持常流,并加以计量。

C.2.3.3盛取蒸汽和锅水样品的容器可用玻璃、塑料烧杯。

C.2..3.4在整个试验期间应定时同时对蒸汽和锅水进行取样和测定。

C.3三种测定方法

C.3.1氯根法(硝酸银容量法):此法测量饱和蒸汽湿度。

C.3.2钠度计法(P Na电极法):此法测量饱和蒸汽湿度和过热蒸汽含盐量。

C.3.3电导率法:此法测量饱和蒸汽湿度

图C.3取样冷却器(尺寸仅供参考)

附录D:散热损失

D.1总则

锅炉散热损失应按热流计法、查表法和计算法三种方法之一确定。

D.2热流计法

此法一般适用比较小的锅炉。

D.3查表法

散装锅炉按下表取用,以及部分快装、组装锅炉散热损失也可按下表取用。锅炉出力

t/h ≤461015203565MW ≤2.8 4.27.010.5142946散热损失q 5

% 2.9 2.4 1.7 1.5 1.3 1.10.8

D.4计算法

快装、组装锅炉(包括燃油、燃气锅炉和电加热锅炉)的散热损失可近似地按下式计算;

式中:q 5——散热损失,单位为%;

F ——锅炉散热表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 2);

B ——燃料的消耗量,单位为千克每小时(kg/h )或标准立方米每小时(m 3/h );

Q r ——输入热量,单位为千焦每千克(kJ/kg )或千焦每标准立方米(kJ/m 3)。

如为电加热锅炉,式中BQ r 用3600N 代替,N 为耗电量[(kW ·h)/h]。

q F BQ r 51670100%=×

附录E:烟气、灰和空气的平均定压比热容表E.1烟气、灰和空气的平均定压比热容

附录F:常用气体的有关量值表F.1常用气体的有关量值

散热器热工性能实验报告 (1)

实验二 散热器性能实验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了解散热器热工性能测定方法及低温水散热器热工实验装置的结构。 2、测定散热器的散热量Q ,计算分析散热器的散热量与热媒流量G 和温差T 的关系。 二、 实验装置 1.水位指示管 2.左散热器 3. 左转子流量计 4. 水泵开关及加热开关组 5. 温度压差巡检仪 6.温度控制仪表 7. 右转子流量计 8. 上水调节阀 9.右散热器 10. 压差传感器 11.温度测点T1、T2、T3、T4 图1散热器性能实验装置示意图 三、实验原理 本实验的实验原理是在稳定的条件下测定出散热器的散热量: Q=GC P (t g -t h ) [kJ/h] 式中:G ——热媒流量, kg/h ; C P ——水的比热, kJ/Kg.℃; t g 、t h ——供回水温度, ℃。 散热片共两组:一组散热面积为:1m 2 二组散热面积为:0.975 m 2 上式计算所得散热量除以3.6即可换算成[W]。 低位水箱内的水由循环水泵打入高位水箱,被电加热器加热,并由温控器控制其温度在某一固定温度波动范围,由管道通过转子流量计流入散热器中,经其传热将一部分热量散入房间,降低温度后的回水流入低位水箱。流量计计量出流经每个散热器在温度为t g 时的体积流量。循环泵打入高位水箱的水量大于散热器回路所需的流量时,多余的水量经溢流管流回低位水箱。

四、实验步骤 1、测量散热器面积。 2、系统充水,注意充水的同时要排除系统内的空气。 3、打开总开关,启动循环水泵,使水正常循环。 4、将温控器调到所需温度(热媒温度)。打开电加热器开关,加热系统循环水。 5、根据散热量的大小调节每个流量计入口处的阀门,使之流量、温差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值,如不稳定则须找出原因,系统内有气应及时排除,否则实验结果不准确。 6、系统稳定后进行记录并开始测定: 当确认散热器供、回水温度和流量基本稳定后,即可进行测定。散热器供回水温度 t g 与t h 及室内温度t均采用pt100.1热电阻作传感器,配数显巡检测试仪直接测量, 流量用转子流量计测量。温度和流量均为每10分钟测读一次。 G t =L/1000=L·10-3 m3/h 式中:L——转子流量计读值; l/h; G t ——温度为t g 时水的体积流量;m3/h G=G t ·ρ t (kg/h) 式中:G——热媒流量,(kg/h); ρt——温度为t g时的水的密度,(kg/ m3)。 7、改变工况进行实验: a、改变供回水温度,保持水量不变。 b、改变流量,保持散热器平均温度不变。 即保持 2h g p t t t + =恒定8、求散热器的传热系数K 根据Q=KA(t p -t ) 其中:Q——为散热器的散热量,W K——散热器的传热系数,W/m2.℃ A ——散热器的面积,一种为0.975 m2,另一种为1 m2 t p ——供回水平均温度,℃ t ——室内温度,℃ 9、实验测定完毕: a、关闭电加热器; b、停止运行循环水泵; c、检查水、电等有无异常现象,整理测试仪器。 五、注意事项 1、测温点应加入少量机油,以保持温度稳定; 2、上水箱内的电热管应淹没在水面下时,才能打开,本实验台有自控装置;但亦应经常检查。

路面弯沉试验作业指导书

贝克曼梁测定路基路面回弹弯沉的试验作业指导书 1 目的和适用范围 1.1路面的弯沉是测定载重汽车在标准轴荷载,轮胎尺寸,轮胎间隙及轮胎压力下,对路面表面的垂直变形值,根据需要可以是总弯沉或回弹弯沉,以0.01毫米为单位表示。 1.2沥青路面的弯沉以路表温度20℃为准,在其他温度测试时,弯沉值应予温度修正。但对沥青路面厚度等于或小于5cm厚时,不予修正。 1.3本方法适用于测定各种路面的回弹弯沉以评定路面的承载能力或供路面结构设计使用。也适用于路基路面施工过程中的压实度弯沉检验。 2 仪具与材料 本试验需要下列仪具与材料: 2.1标准车:双轴,后轴双侧4轮的载重车,主要参数见表1.1,测试车可根据需要按公路等级选择,高速公路、一级及二级公路应采用后轴的BZZ-100标准,其他等级公路可采用后轴60KN的BZZ-60标准车。 2.2路面弯沉值,由贝克曼梁百分表及表架组成,贝克曼梁由合金铝制成,上有水准泡,其前臂(接触路面)与后臂(装百分表)长度分别为240mm和120mm或360mm和180mm两种仪器。其比值为2:1。弯沉采用百分表量得,也可用自动记录装置进行测量。 2.3路表温度计,分度不大于是1℃。 2.4接长杆、直径Φ16mm,长500mm。 2.5 其它:皮尺、口哨、白油漆或粉笔,指挥旗等。 表1.1

3 试验方法 3.1准备工作 3.1.1检查并保持测定用标准车的车况及刹车性能良好,轮胎内胎符合规定充气压力。 3.1.2向汽车车槽中装载(铁块或集料),并用地中衡称量后轴总质量,符合要求的轴重规定,汽车行驶及测定过程中,轴重不得变化。 3.1.3测定轮胎接地面积,在平滑的硬质路面上用千斤顶将汽车后轴顶起,在轮胎下方铺一张新的复写纸,轻轻落下千斤顶,即在方格上印上轮胎印痕,用求积仪或数方格的方法,测算轮胎接地面积,准确至0.1平方厘米。 3.1.4检查弯沉仪百分表量测灵敏情况。 3.1.5当为沥青路面时,用路表温度计测定试验时气温及路表温度(一天中气温不断变化,应随时测定),并通过气象台了解前5天的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平均值)。 3.1.6记录沥青路面修建或改建时材料、结构、厚度、施工及养护等情况。 3.2路面回弹弯沉测试步骤: 3.2.1在测试路段布置测点,其距离随测试需要而定。测点应在路面行车道的轮迹带上,并用白油漆或粉笔划上标记。 3.2.2 将试验汽车后轮胎隙对准测点稍后约3-5cm处的位置上。 3.2.3将弯沉仪插入汽车后轮之间的缝隙处,与汽车方向一致,梁臂不得碰到轮胎,弯沉仪测应置于测点上(轮隙中心前方3-5cm处),并安装百分表于弯沉仪的测定杆上,百分表调零,用手指轻轻叩打弯沉仪,检查百分表是否稳定回零。弯沉仪可以是单侧测定,也可以是双侧同时测定。 3.2.4测定者吹口哨发令指挥汽车缓缓前进,百分表随路面弯形的增加而持续向前转动。当表针转动到最大值时,迅速读取初读数L1。汽车仍在继续前进,表针反向回转,待汽车驶出弯沉影响半径(约3米以上)后,吹口哨或指挥红旗,汽车停止。待表针回转稳定后,再次读取终读数L2。汽车前进的速度宜为5km/h 左右。 3.3从路面测定基层或土基的回弹弯沉的步骤。 3.3.1在测试地点用适当方式开挖或钻孔,孔径不大于Φ450mm,直至欲测定层

轮胎动平衡机操作规程实用版

YF-ED-J7378 可按资料类型定义编号 轮胎动平衡机操作规程实 用版 In Order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And Safe Operation Of The Department Work Or Production, Relevant Personnel Shall Follow The Procedures In Handling Business Or Operating Equipment. (示范文稿) 二零XX年XX月XX日

轮胎动平衡机操作规程实用版 提示:该操作规程文档适合使用于工作中为保证本部门的工作或生产能够有效、安全、稳定地运转而制定的,相关人员在办理业务或操作设备时必须遵循的程序或步骤。下载后可以对文件进行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使用。 一、安装车轮时,首先将弹簧和选择好的与被平衡车轮钢圈孔相对的锥体装到匹配器上,再将车轮装到锥体上,装好后盖,然后用快速螺母锁紧; 二、操作时,严格按规定程序进行操作,一定要注意保护匹配器及轴部,装卸车轮时,要轻拿轻放; 三、用卡规测量钢圈到机箱的距离,旋转对立的旋钮,使之对应于测量值; 四、打开机箱前右上方的电源开关,当显示板显示GB-10后,可按下“START”键,此时

平衡采样开始,传动部分带动车轮旋转,自动停稳后,其结果显示在显示板上; 五、用手缓慢转动车轮,其不平衡位置字符“∧”或“∨”会移动,如测量显示出现“点陈符”,同时会听到制动的声音,即停止转动车轮,这时垂直于轴线上方的外测钢圈位置,即是外侧应配重的位置,同样方法对于左侧,找出相对应配重的平衡位置,先在失重大的一侧进行平衡; 六、经过几次的配重,当不平衡量小于5克时,显示OK,说明已达满意效果; 七、试验结束时,关掉电源。

环刀试验操作规程

环刀试验操作规程 一、编制依据 GB/T50123-1999土工试验方法标准 SL260-98堤防工程施工规范 山东省胶东调水工程第Ⅱ监理标段输水明渠工程质量控制监理细则 二、环刀法压实度试验方法 1、取样: ?仪器设备: 环刀200cm3 (内径70mm)若干套,医用凡士林一瓶,铁锹一把,切土刀一个,铁锤一把。 ?操作:①称取环刀的质量并编号记录,精确到0.01g ② 在压实基面随机选择取样点,取样部位应有代表性,且应在面上均匀分部,不得随意挑选,特殊情况下取样应加以注明。 ③ 应在压实厚度的下部1/3处取样,若下部1/3的厚度不足环刀高度时,以环刀底面达到下层顶面时环刀取满土样为准,并记录压实层厚度。 ④ 上层土用铁锹清除,并做成平面,把以松动的土块清理干净。 ⑤ 然后在环刀内壁涂一薄层凡士林,刃口向下放在取样点上,将环刀盖放在环刀上并加垫木,用铁锤慢慢垂直下压。同时用切土刀沿环刀外侧切削土样,边压边削至土样高出环刀,取出环刀用切土刀整平环刀两端土样,擦干净环刀外壁。用密封性能良好的包装袋封好后加以编号,送到实验室待用。 2、含水率试验?仪器设备: ①电热烘箱:应能控制温度为105~110℃②天平:称量200g,最小分值0.01g;

称量1000g,最小分值0.1g。铝盒若干 ?试验: ①称取环刀和湿土样的总质量。②称取铝盒的质量,记录并编号备用。 ③取环刀中的有代表性的试样放入铝盒,盖上盒盖,称取盒加湿土质量,准确止0.01g。 ④把盒号和盒重填写在记录表中。把盒重加湿土重填写在记录表中,湿土重同样填写。 ⑤打开盒盖,将盒置于烘箱内,在105~110℃的恒温下烘止恒量,烘干时间对粘土、粉土不得少于8小时,对砂土不得小于6小时。 6/将称量盒从烘箱中取出,加上盒盖,放入干燥容器内冷却至室温,称盒加干土质量,准确至0.01g。 ⑦把相应数据填写在记录表内。 ⑧含水量按下式计算含水量=湿土重-干土重 ⑨试样的含水率,应按下式计算,准确至0.1%含水率=(湿土质量/干土质量-1)×100 ⑩本试验应进行两次平行测定,取两次测值的平均值, 3、密度试验 ①试样湿密度计算:应按下式计算,精确至0.01g/cm3 土样湿密度=湿土质量÷环刀体积 ③试样干密度计算:应按下式计算,精确至0.01g/cm3 土样干密度=湿密度÷(1+含水率×0.01)④压实度计算:应按下式计算 压实度=土样干密度÷最大干密度×100

动平衡机操作规程汇总

动平衡机操作规程 水泵的转子部件的动不平衡量对整台泵稳定运行有很大的影响。水泵叶轮由于材料组织不均匀及零件加工后产生的形状、尺寸等误差,致使恒态<刚性>转子在对应的工作转速频率下旋转时产生离心力,所引起的振动或运动作用于轴承时该转子所处状态称为该转子的动不平衡。根据GB/T9239.1-2006/ISO 国标。对恒态(刚性)转子平衡品质分级指南,具体到泵类叶轮为G6.3级。为在动平衡机上求得小于转子允许的剩余不平衡量,特制定叶轮动平衡作业指导规程: 一、使用前的准备工作: 1、根据叶轮实际重量选择适合该机允许试验范围的动平衡机。 2、使用前一定要做好清洁工作,特别是轴颈,滚轮摆架底部与轨道之间,都要进行擦试清洁,并在滚轮上加少许清洁的机油,严禁转子与联轴节未接好就开车。 3、根据转子和联轴节尺寸配好接头,其要求是形状对称,在强度允许的情况下,重量要轻;各挡内外园同心,工件和联轴节凹孔配合精度为D1/d要保证同心和端面垂直。 4、为减少示值晃动,工件轴颈和滚轮外R应避开相同或接近以免干扰,其比例最好在0.8以下或1.2以上。 二、电气控制部分:(控制原理见说明书附图) 1.本机电动机电源采用380V/50HZ。 2.电机通电后“停止”按钮红灯亮,如联轴节与转子联接好,则行程开关2XK闭合,将转速转换开关拨到高速或低速档(中间为停车档),即可启动。停车时可按停止按钮或车头箱右侧的制动手柄,制动后应将制动手柄抬起,为下次开车接通电路。 3.本机规定转子转动方向为:由车尾向车头看,转子应顺时针方向旋转。 三、操作程序: 1.将叶轮过动平衡心轴(或转子轴)上定位装夹。 2.调整好两摆架间距离。 3.放置转子部件. 4.连接好适合的联轴节接头。 5.放下安全架压紧转子(或心轴)。 6.从低速位启动,由低速至中速和高速逐渐调整提速,最后达到该叶轮在工况时最大转速。7.观察显示屏上显示的左右两处不平衡量G左、G右及测量点半径值R左、R右,G左、G右不计相位角只计量值。 8.按(G左×R左)+(G右×R右)≤U许用g.mm 根据U左= G左×R左U右= G右×R右 U许用值为设计允许不平衡值为:U许用=D2/2?G(g.mm) 其中:D2——叶轮最大外径(mm) G——设计允许不平衡重量(g) 注意:U左和U右比值应尽可能接近分别为:0.3U许用<U左<0.7U许用 0.3U许用<U右<0.7U许用 9、对显示的不平衡量作在相应位去除金属层处理。 10、反复进行上述工步试验和处理,直至合格。 四、维护与保养注意事项: 1.经常保持机器清洁,导轨面上应经常涂油防锈,非常用导规面上涂油后应加贴油纸保护。2.滚轮表面更不准粘有任何灰尘杂物,每次使用前应仔细清洁滚轮表面,移动摆架时应同

灌砂法压实度试验操作规程

灌砂法压实度试验操作规程 一、在试验地点,选一块平坦表面,并将其清扫干净,其面积不得小于基板面积。将基板放在此平坦表面上。如表面的粗糙度较大,则将盛有量砂的灌砂筒放在基板中间是圆孔上。打开灌砂筒开关,让砂流入基板的中孔内,直到储砂筒内的砂不再下流时关闭开关。取下灌砂筒,并称筒内砂的质量,准确至1g。 二、取走基板,将留在试验地点的量砂收回,重新将表面清扫干净。将基板放在清扫干净的表面上,沿基板中孔凿洞(洞的直径与灌砂筒一致)。在凿洞过程在中,不使凿出的试样丢丢失,并随时将凿松的材料取出,放在已知质量的塑料袋内,不使水分蒸发。也可放在大试样盒内。试洞的深度应等于测试层厚度,但不得有下和层材料混入,最后将洞内的全部凿松材料取出。对土基或基层,为防止试样盘内材料的水分蒸发,可分几次乘取材料的质量。全部取出材料的总质量,准确至1g。 三、从挖出的全部试样中取有代表性的样品,放入铝盒或洁净的搪瓷盘中,测定其含水量。样品数量如下:用小灌砂筒测定时,对于细粒土,不少于100g;对于各种中粒土,不少于500g。用大灌砂筒测定时,对于细粒土,不少于200g;对于各种中粒土,不少于1000g。对于粗粒土或水泥、石灰、粉煤灰等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将取出的全部材料烘干,且不少于2000g,称起质量,准确至1g。

四、将基板安放在试洞上,将灌砂筒安放在基板中间(储砂筒内放满砂至要求质量),使灌砂筒的下口对准基板的中孔及试洞。打开灌砂筒开关,让砂流试坑内。在此期间,勿碰动灌砂筒。直到储砂筒内的砂不再下流时,关闭开关。仔细取走灌砂筒,称量筒内剩余砂的质量,准确至1g。 五﹑取出试筒内的量砂,以备下次试验时再用。若量砂的湿度已发生变化或量砂中混有杂质,则重新烘干,过筛,并放置一段时间,使其与空气的湿度达到平衡后再用。

气-气热管换热器实验报告doc

气-气热管换热器实验报告 篇一:热管换热器热回收的应用综述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翻译 学生姓名:季天宇学号:P3501120509 所在学院: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 设计(论文)题目:1XXNm3指导教师:许辉 XX年3月10日 热管换热器余热回收的应用综述 W. Srimuang, P. Amatachaya 摘要 用热管回收废热是一种公认的可以节约能源与防止全球变暖的有效手段。本文将对用于余热回收的热管换热器,特别是对传统热管、两相闭式热虹吸管和振荡热管换热器的节能和增强效率的问题进行总结。相关的论文被分为三大类,并且对实验研究进行了总结。分析这些研究报告的目的是为未来的工作打下基础。最后,总结出传统热管(CHP)、两相闭式热虹吸管(TPCT)和振荡热管(OHP)换热器的效率参数。本文也提供了用于热回收系统中的热管热交换器的设计的最佳方案。 关键词:热管回收效率气-气 目录

1. 引言 2. 热管换热器的类型 3. 热管在热回收方面的应用 4. 气-气热管换热器及试验台 5. 气-气热管换热器效率的影响因素 6. 结论 参考文献 1.引言 利用热管回收废热是一个对于节约能源与防止全球变暖的极佳手段。热管换热器作为一种高效的气-气热回收装置广泛地应用于商业与工业生产中。热管换热器之所以能成为最佳的选择,是因为废气与供给空气之间不会有交叉泄漏。它拥有许多优势,比如有较高的换热效率,结构紧凑,没有可动部件,较轻的重量,相对经济,空气侧较小的压降,热流体与冷流体完全分离,安全可靠。热管换热 器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能源工程,化学工程,冶金工程)的废热回收系统。热管换热器最重要的一个功能是从锅炉的废热中回收热量。图1显示的是传统锅炉与加装了热管换热器的锅炉的比较。在传统锅炉中(图1a),废气被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不仅浪费能源,而且还会污染环境。使用热管换热器(图1b)不仅减少了能源消耗,而且保护了环境。无论如何,对于使用热管进行热回收,特别是关于节约能源

路基压实度测定方法与及其操作规程

路基压实度测定方法与及其操作规程 灌砂法 1 目的和适用范围 1.1 本试验法适用于在现场测定基层(或底基层)、砂石路面及路基土的各种材料压实层的密度和压实度检测,但不适用于填石路堤等有大孔洞或大孔隙的材料压实层的压实度检测。 1.2 用挖坑灌砂法测定密度和压实度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集料的最大粒径小于13.2mm、测定层的厚度不超过150mm时,宜采用φ100mm的小型灌砂筒测试。 (2)当集料的最大粒径等于或大于13.2mm,但不大于31.5mm,测定层的厚度不超过200mm时,应用φ150mm 的大型灌砂筒测试。 2 仪具与材料技术要求 本试验需要下列仪具与材料: (1)灌砂筒:有大小两种,根据需要采用。型式和主要尺寸见图1及表1。当尺寸与表中不一致,但不影响使用时,亦可使用。储砂筒筒底中心有一个圆孔,下部装一倒置的圆锥形漏斗,漏斗上端面开口,直径与储砂筒底中心有一个圆

孔,漏斗焊接在一块铁板上,铁板中心有一圆孔与漏斗上开口相接。在储砂筒筒底与漏斗顶端铁板之间设有开关。开关为一薄铁板,一端与筒底及漏斗铁板铰接在一起,另一端伸出筒身外,开关铁板上也有一个相同直径的圆孔。 图1 灌砂筒和标定罐(尺寸单位:mm)(2)金属标定罐:用薄铁板制作的金属罐,上端周围有一罐缘。 (3)基板:用薄铁板制作的金属方盘,盘的中心有一圆孔。 (4)玻璃板:边长约500--600mm的方形板。

(5)试样盘:小筒挖出的试样可用饭盒存放。大筒挖出的试样可用300mm×500mm×400mm的搪瓷盘存放。 (6)天平或台秤:称量10--15kg,感量不大于1g。用于含水量测定的天平精度,对细粒土、中粒土、粗粒土宜分别为0.01g、0.1g、1.0g。 (7)含水量测定器具:如铝盒、烘箱等。 (8)量砂:粒径0.3~0.6mm清洁干燥的砂,约20-40kg,使用前须洗净、烘干,并放置足够的时间,使其与空气的湿度达到平衡。 (9)盛砂的容器:塑料桶等。 (10)其它:凿子、螺丝刀、铁锤、长把勺、长把小簸箕、毛刷等。 表1 灌砂仪的主要尺寸要求

动平衡机操作规程

动平衡机操作规程

————————————————————————————————作者: ————————————————————————————————日期:

动平衡机操作规程 水泵的转子部件的动不平衡量对整台泵稳定运行有很大的影响。水泵叶轮由于材料组织不均匀及零件加工后产生的形状、尺寸等误差,致使恒态<刚性>转子在对应的工作转速频率下旋转时产生离心力,所引起的振动或运动作用于轴承时该转子所处状态称为该转子的动不平衡。根据GB/T9239.1-2006/ISO国标。对恒态(刚性)转子平衡品质分级指南,具体到泵类叶轮为G6.3级。为在动平衡机上求得小于转子允许的剩余不平衡量,特制定叶轮动平衡作业指导规程: 一、使用前的准备工作: 1、根据叶轮实际重量选择适合该机允许试验范围的动平衡机。 2、使用前一定要做好清洁工作,特别是轴颈,滚轮摆架底部与轨道之间,都要进行擦试清洁,并在滚轮上加少许清洁的机油,严禁转子与联轴节未接好就开车。 3、根据转子和联轴节尺寸配好接头,其要求是形状对称,在强度允许的情况下,重量要轻;各挡内外园同心,工件和联轴节凹孔配合精度为D1/d要保证同心和端面垂直。 4、为减少示值晃动,工件轴颈和滚轮外R应避开相同或接近以免干扰,其比例最好在0.8以下或1.2以上。 二、电气控制部分:(控制原理见说明书附图) 1. 本机电动机电源采用380V/50HZ。 2. 电机通电后“停止”按钮红灯亮,如联轴节与转子联接好,则行程开关2XK闭合,将转速转换开关拨到高速或低速档(中间为停车档),即可启动。停车时可按停止按钮或车头箱右侧的制动手柄,制动后应将制动手柄抬起,为下次开车接通电路。 3.本机规定转子转动方向为:由车尾向车头看,转子应顺时针方向旋转。 三、操作程序: 1.将叶轮过动平衡心轴(或转子轴)上定位装夹。 2.调整好两摆架间距离。 3. 放置转子部件. 4. 连接好适合的联轴节接头。 5. 放下安全架压紧转子(或心轴)。 6. 从低速位启动,由低速至中速和高速逐渐调整提速,最后达到该叶轮在工况时最大转速。7.观察显示屏上显示的左右两处不平衡量G左、G右及测量点半径值R左、R右,G左、G右不计相位角只计量值。 8.按(G左×R左)+(G右×R右)≤U许用g.mm 根据U左=G左×R左U右= G右×R右 U许用值为设计允许不平衡值为:U许用=D2/2?G(g.mm) 其中:D2——叶轮最大外径(mm) G——设计允许不平衡重量(g) 注意:U左和U右比值应尽可能接近分别为:0.3U许用

灌砂法试验操作规程

灌砂法试验操作规程 灌砂筒选择 ①当集料的最大粒径小于15mm、测定层的厚度不超过150mm时,宜采用Φ100mm的小型灌砂筒测试。 ②当集料的粒径等于或大于15mm,但不大于40mm,测定层的厚度超过150mm,但不超过200mm时,应用Φ150mm的大型灌砂筒测试。 (1)仪具与材料 ①灌砂筒:有大小两种,根据需要采用。储砂筒筒层中心有一个圆孔,下部装一倒置的圆锥形漏斗,漏斗上端开口,直径与储砂筒的圆孔相同。漏斗焊接在一块铁板上,铁板中心有一圆孔与漏斗上开口相接。储砂筒筒底与漏斗之间设有开关,开关铁板上也有一个相同直径的圆孔。 ②金属标定罐:用薄铁板制作的金属罐,上端周围有一罐缘。 ⑥天平或台称 ⑦含水量测定器具:如铝盒、烘箱等。 ⑧量砂:粒径0.3-0.6mm清洁干燥的均匀砂,约20-40kg ⑨盛砂的容器:塑料桶等。 ⑩其他:凿子、改锥、铁锤、长把勺、小簸箕、毛刷等。 (2)标定筒下部圆锥体内砂的质量 ①在灌砂筒筒口高度上,向灌砂筒内装砂至距筒顶15mm左右为止。称取装入筒内砂的质量m1,准确至1g。以后每次标定及试验都应该维持装砂高度与质量不变。 ②将开关打开,让砂自由流出,并使流出砂的体积与工地所挖试坑内的体积相当(可等于标定罐的容积),然后关上开关,称灌砂筒内剩余砂质量m5,准确至1g。 ③不晃动储砂筒的砂,轻轻地将灌砂筒移至玻璃板上,将开关打开,让砂流出,直到筒内砂不再下流时,将开关关上,并细心地取走灌砂筒。 ④收集并称量留在板上的砂或称量筒内的砂,准确至1g。玻璃板上的砂就是填满锥体的砂m2。 ⑤重复上述测量三次,取其平均值。 (3)标定量砂的单位质量 ①用水确定标定罐的容积V,准确至lmL。 ②在储砂筒中装入质量为m1的砂,并将灌砂筒放在标定罐上,将开关打开,让砂流出,在整个流砂过程中,不要碰动灌砂筒,直到砂不再下流时,将开关关闭。取下灌砂筒,称取筒内剩余砂质量m3,准确至1g ③按式(6.5-1)计算填满标定罐所需砂的质量m a m a=m1-m2-m3

路基试验段作业指导书

1、编制依据 1.1.《铁路路基设计规范》TB10001-2005 1.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1.3.《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1.4.新建厦深铁路工程路基施工图设计图纸及文件 2、工程概况 为提高铁路建设水平,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对路基提出了新标准,新建厦深铁路站前工程联络线L1DK0+000~L1DK3+003.639;L2DK0+000~L2DK2+529.065;PNLDK0+000~+PNLDK0+831.47;JDK0+000~JDK0+530;广深四线拨移段及军货线GDK3+275~GDK4+015路基基床以下路基本体填筑合格的C组填料,为了提高路基C组填料填筑的工程质量,拟选广深四线拨移段及军货线GDK3+400~GDK3+700段路基作C组填料的试验段,通过试验段确定合适的施工工艺和合适的填筑层厚,最大填料粒径,碾压遍数等参数,为以后大规模施工提供技术指导。 3、施工前期准备 人员、机械设备应结合试验段确定的施工方案、机械、人员的的组合、工期要求进行合理配置。

3.1.C组填料填筑施工劳动力与机械设备配置分为两个大的部 分即C组填料土源点和路堤填筑区的各个施工单元。每个施工单元为一个完整的作业区,包含四个区段即:填土区段、平整区段、碾压区段、检测区段。人员名单见下附表。 (1)、管理人员配备情况:见附表。 (2)、劳动力配备情况:见附表。 3.2.人员到位情况:为完成本工程配置的现场施工负责人、现 场技术负责人、质检员、安全员均已到位,具备开工条件。 3.3.路堤填筑区施工单元的主要机械设备:推土机、平地机、压路机、自卸汽车。 机械设备进场情况:见附表。

叶轮动平衡试验作业指导书(吕工编写)

叶轮动平衡试验作业指导书编号:SL/QS34 叶轮动平衡试验作业指导书 编制: 审核: 批准: 日期:2018年4月30日

叶轮动平衡试验作业指导书 一、适用对象:硬支撑平衡机的叶轮动平衡检测 通过电子传感测试,将真空泵叶轮动平衡的剩余不平衡量减小到标准要求,以保证真空泵正常的运转,提高产品的质量,达到降低产品噪声和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 二、准备工作 1. 首先了解准备动平衡试验的叶轮的规格型号,根据规格调整好合适的硬支撑轴径标高尺寸。 2. 准备好合适的配重用铁块等,以及用于测量的架盘天平。 3. 试验前对动平衡机应先检查一遍,如电气线路接头应牢固,接地线牢固、可靠,机械部分转动灵活并适当加油润滑。 4. 确认平衡试验叶轮在平衡机使用范围内后,将叶轮安装在动平衡试验轴内,以便上机试验。 三、操作 1. 接通设备总电源 2.启动平衡机电控箱电源。 3.设定好试验用参数,并输入电控箱。 4.启动平衡机使叶轮转动,试验叶轮的剩余不平衡量。 5.对试验完的叶轮确定平衡配重位置后,用架盘天平称量配重铁块,重量与试验的剩余不平衡量相符,并焊接在叶轮确定的不平衡位置上。 6.焊接完后再次装上动平衡机重新试验,直到达到所需要的平衡精度,要求:剩余不平衡量≤该叶轮许用不平衡量。

四、注意事项 1. 试验叶轮初始,叶轮的剩余不平衡量可能较大,在启动平衡机时,可使用较低的转速,以免损坏平衡机转动试验部件。 2.叶轮在不平衡配重部位的配重铁块应焊接牢固,以免试验中掉落。 3.叶轮的配重铁块焊接时,应在平衡机拆下叶轮至一边焊接,同时应注意避免焊接飞溅附着到平衡测试轴上。 4.焊接的配重铁块,每次焊接完后应清渣,以免影响试验精度。 5.叶轮试验完工后,应注意轻搬轻放,避免磕碰,另外试验完后不得再对叶轮进行去料的加工,以免影响试验好的平衡精度。

散热器热工性能实验报告

实验二散热器性能实验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了解散热器热工性能测定方法及低温水散热器热工实验装置的结构。 2、测定散热器的散热量Q,计算分析散热器的散热量与热媒流量G和温差T 的关系。 二、实验装置 1.水位指示管 2.左散热器 3. 左转子流量计 4. 水泵开关及加热开关组 5. 温度压差巡检仪 6.温度控制 仪表 7. 右转子流量计 8. 上水调节阀 9.右散热器 10. 压差传感器 11.温度测点T1、T2、T3、T4 图1散热器性能实验装置示意图 三、实验原理 本实验的实验原理是在稳定的条件下测定出散热器的散热量: Q=GC P (t g -t h ) [kJ/h] 式中:G——热媒流量, kg/h; C P ——水的比热, kJ/Kg.℃; t g 、t h ——供回水温度,℃。 散热片共两组:一组散热面积为:1m2 二组散热面积为:0.975 m2 上式计算所得散热量除以3.6即可换算成[W]。 低位水箱内的水由循环水泵打入高位水箱,被电加热器加热,并由温控器控制其温度在某一固定温度波动范围,由管道通过转子流量计流入散热器中,经其传热将一部分热量散入房间,降低温度后的回水流入低位水箱。流量计计量出流经每个散热器在温度为t g 时的体积流量。循环泵打入高位水箱的水量大于散热器回路所需的流量时,多余的水量经溢流管流回低位水箱。

四、实验步骤 1、测量散热器面积。 2、系统充水,注意充水的同时要排除系统内的空气。 3、打开总开关,启动循环水泵,使水正常循环。 4、将温控器调到所需温度(热媒温度)。打开电加热器开关,加热系统循环水。 5、根据散热量的大小调节每个流量计入口处的阀门,使之流量、温差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值,如不稳定则须找出原因,系统内有气应及时排除,否则实验结果不准确。 6、系统稳定后进行记录并开始测定: 当确认散热器供、回水温度和流量基本稳定后,即可进行测定。散热器供回水温度 t g 与t h 及室内温度t均采用pt100.1热电阻作传感器,配数显巡检测试仪直接测量, 流量用转子流量计测量。温度和流量均为每10分钟测读一次。 G t =L/1000=L·10-3 m3/h 式中:L——转子流量计读值; l/h; G t ——温度为t g 时水的体积流量;m3/h G=G t ·ρ t (kg/h) 式中:G——热媒流量,(kg/h); ρt——温度为t g时的水的密度,(kg/ m3)。 7、改变工况进行实验: a、改变供回水温度,保持水量不变。 b、改变流量,保持散热器平均温度不变。 即保持 2h g p t t t + =恒定8、求散热器的传热系数K 根据Q=KA(t p -t ) 其中:Q——为散热器的散热量,W K——散热器的传热系数,W/m2.℃ A ——散热器的面积,一种为0.975 m2,另一种为1 m2 t p ——供回水平均温度,℃ t ——室内温度,℃ 9、实验测定完毕: a、关闭电加热器; b、停止运行循环水泵; c、检查水、电等有无异常现象,整理测试仪器。 五、注意事项 1、测温点应加入少量机油,以保持温度稳定; 2、上水箱内的电热管应淹没在水面下时,才能打开,本实验台有自控装置;但亦应经常检查。 六、实验内容及数据处理

动平衡操作规程

动平衡机操作规程 1.操作前检查设备、电气就是否正常,防护装置就是否齐全,并加注润滑油,空转试车。 2.吊装工件要平稳地放在机床架上,夹持牢固,擦净油污。 3.平衡块要紧固牢靠,不能有松动现象。要有防止工件跳出的保险装置。运转时,操作人员要站在侧面不准接触转动部分。 4.刹车时不准用手刹转子,测量与加平衡块时必须待转动停止,方准进行,并要防止工件挂碰。机架上禁止放一切东西。 5.使用手持电动工具时,要按手用电动工具安全操作规程进行。 6.工作完毕,切断电源,清理工作现场。 动平衡操作步骤 一、准备工作 1、装好回转试件,确定装载方式; 2、选择平衡转速; 3、据装载方式,测量并记录a、b、c、r1、r2的实际尺寸,按减重或加重,转速要求,调节好电测箱上各旋钮与开关。 二、启动电动机,使试件转动,注意先将变速转换开关放在低速档,待试运转后,即可转换到高转速并相应地切换转速表量程开关。 三、先把量程开关K10置于低灵敏度如X100,观察矢量表上光点的运动,视实际读数转换K10,使读数处于最佳范围,光点有明显晃动,按K7键使示值稳定。

四、从矢量表上读出不平衡质量的大小与相位作好记录,停车将a、b、c,数值同时放 大一倍输入电测箱,再次试验并作记录。 五、停车,分别在左、右校正面上,按确定的相位加上所需平衡重。 六、重新启动电动机,观察平衡效果,若矢量时表光点接近光屏中心,表明试件达到平衡要求。 1 准备工作 1、1 清除转子上所有污垢,检查转子有无松动或裂纹现象。 1、2 测量记录转子各部晃动值。 1、3 更换件或修复件动平衡试验前先进行静平衡试验。 1、4 根据用户要求确定校正平面。 1、5 根据转子工作状态确定支承位置。 1、6 用标准转子校验动平衡机精度应符合要求。 1、7 设计制造转子与平衡机万向节间的联接短节。 2 转子吊装就位 2、1 制定吊装方案,保证转子吊装安全。 2、2 吊装前,认真检查钢丝绳有无缺陷,承受重量与转子重量要匹 配,并且有一定的安全系数。 2、3 转子与平衡机接触时应避免冲击,防止损坏传感器。 2、4 联短节并用百分表测量其晃动,要求小于0、03毫米。否则, 重新加工联轴器。 2、5 拧紧支架螺栓。 2、6 检查转子的晃动、弯曲、瓢摆,并把检查的数值做好记录。 3 技术要求 3、1 开启电测箱,检查电测箱自检数据就是否正确。如果有误, 则重新"定标"。 3、2 选择好两个校正平面。 3、3 根据转子支撑情况,在电测箱上选取支撑方式。 3、4 测量转子半径RA、RB并输入电测箱。

散热器热工性能试验台

散热器热工性能实验 一、实验目的: ⒈了解供水低于100℃(一般为90℃),回水为75℃机械循环散热器供暖系统。 ⒉通过实验掌握散热器热工性能测定方法。 ⒊测定并计算散热器的散热量Q 和传热系数K 及散热器的局部阻力Pj ,分析散热器的散热量与热媒流量G 和温差ΔT 的关系。 二、实验装置:本装置由A 、B 两组不同规格型号的散热器、电加热水箱、控温测 温仪表、流量计、热水泵、管路、阀门等组成。外形参见附图,电控系统参见电原理图。 三、实验原理: 散热器在稳定条件下散热时,热媒供给的热量等于散热器表面散出的热量。为了通过实验测得散热器的散热量,就要使实验装置和系统达到稳定的温度状态。此时测量流过散热器的水量和散热器进出口水的温降后,即可求得散热器的散热量Q : ()g h Q GC t t =- (KW ) 式中: G ——流过散热器的热水流量,kg/h ; C ——水的比热,/()J kg C ?。 g t ——散热器的进口水温,℃; h t ——散热器的出口水温,℃。 单组散热器的散热面积: 123Q F K βββ= pj n (t -t ) 2m 式中:F ——散热器的散热面积,2m ; Q ——散热器的散热量,W ; K ——散热器的传热系数,2 /()W m ?℃; pj t ——散热器内热媒平均温度,℃; n t ——供暖室内计算温度,℃;

1β—— 散热器组装片数修整系数;取0.9~1 2β——散热器连接形式修整系数;取1 3β——散热器安装形式修整系数。取0.98 散热器的传热系数K 是表示当散热器内热媒平均温pj t 与室内空气温度n t 的差为1℃时,每2m 散热面积单位时间放出的热量,单位为2 /()W m ?℃。影响散热器传热系数的最主要因素是散热器内热媒平均温度与空气温度差值Δpj t 。另外散热器的材质、几何尺寸、结构形式、表面喷涂、热媒种类、温度、流量、室内空气温度、散热器的安装方式、片数等条件都将影响传热系数的大小。因而无法用理论推导出各种散热器的传热系数值,只能通过实验方法确定,通过实验方法可得到散热器传热系数公式: pj pj K a t a t =?=b b n ()(-t ) 2 /()W m ?℃ 式中:K ——在实验条件下,散热器的传热系数,2 /()W m ?℃; a 、b ——由实验确定的系数,取决于散热器的类型和安装方式; pj t ?——散热器内热媒与空气的平均温差,pj pj n t t t ?=-。 可以看出散热器内热媒平均温度与室内空气温差pj t ?越大,散热器的传热系数K 值就越大,传热量就越多。热水供暖系统散热器内热媒平均温度pj t 应根据热媒种类(热水或蒸汽)和系统形式确定: 2 j c pj t t t += ℃ 式中:pj t ——散热器内热媒平均温度,℃; j t ——散热器的进水温度,℃; c t ——散热器的出水温度,℃。 散热器的阻力Pj : Pj h γ=?? 式中:h ?——散热器进口与出口流体高差(m )

路基连续压实作业指导书

路基连续压实作业指导书-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新建黔江至张家界至常德铁路路基工程 编号:QZCLZ- 001 路基连续压实施工作业指导书 单位:中铁三局集团黔张常铁路项目经理部 编制: 审核: 批准: 2015年05月08日发布 2015年06月1日实施

目录 1.适用范围 (1) 2.作业准备 (1) 3.技术概述 (2) 4.技术要求 (7) 5.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 (7) 6.施工要求 (8) 7.劳动组织 (8) 8.材料要求 (8) 9.设备机具配置 (9) 10.质量控制及检验 (9) 11.安全及环保要求 (11)

新建黔张常铁路路基工程 路基连续压实作业指导书 1.适用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黔张常铁路10标路基连续压实施工。 2.施工准备 2.1 内业技术准备 在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阅读、审核施工图纸,澄清有关技术问题,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制定施工安全保证措施,提出应急预案。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对参加施工人员进行上岗前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2.2施工现场准备 2.2.1 进行测量放线 1) 复测线路中线、水准必须与相邻工段的线路中线、水准贯通闭合。 2) 每次测量结果必须进行复核。测量的原始记录应完整地保存至竣工测量完毕之后。 3) 对重要的中线控制桩设置护桩,并做好记录。 4) 设立路基边桩。根据复测后的中线、水准按横断面施工设计图及加宽值测设,在地形、地质变化处应加设边桩。路基边桩应随填层不断移动。 2.2.2 试验段试验。 开工前根据填料种类和压实机械,选择30-50m长路堤做填筑压实试验,以确定合理的铺填厚度、压实遍数和CMV值。

轮对动平衡试验作业指导书

作业指导书 轮对动平衡试验

轮对动平衡试验岗位作业要领 第2步:性能校验第3步:动平衡测 试、铣削作业流程重要质量标准 25K 型客车轮对动平衡测试值不大于75g.m,19K 型客车轮对 动平衡测试值不大于50g.m 按照操作程序进行动平衡测试和铣削劳动防护用品穿戴整齐;动平衡试验台状态良好;校验轮对状态良好作业要点第1步:工前准备劳动防护用品穿戴整齐;动平 衡试验台状态良好;校验轮对 状态良好 三次测得的动不平衡量与样板 轮标准动不平衡量最大差不得 超过30g 连续三次测量样板轮对的动不平衡 值 第4步:打印记录打印相关记录并保存 打印相关记录并保存第5步:完工清理关闭电源、风源,清理工作场地工完料尽场地清,确保关闭设 备电源、风源 安全风险提示 1. 车轮车削时,工作者必须戴护目镜,防止铁屑溅入眼睛; 2. 工作者工作时必须穿戴防砸皮鞋,防止车轮碾伤或铁屑扎伤;

目次 1.工前准备 (1) 2.性能校验 (2) 3.动平衡测试、铣削 (8) 4.打印动平衡试验记录 (14) 5.完工清理 (15)

轮对及轴箱装置作业指导书类别:A2级检修 系统:轮对及轴箱装置 部件:轮对 轮对动平衡试验作业指导书 适用车型:25K、19K、25T 作业人员:镟轮工1名作业时间:20-40分钟/条 工装工具:轮对动平衡自动去重机床、动平衡样板轮对材料:护目镜、擦机布、签字笔、A4打印纸、轴颈橡胶防护套 作业场所:轮对检修流水线 环境要求:室内地面清洁,无油泥、杂物,通风良好。 操作规程: 参考资料: 1.《中国铁路总公司铁路客车轮轴组装检修及管理规则》[铁总运〔2013〕191号]

供暖散热器设计参数实验(精)

供暖散热器设计参数实验 Experiments on the design parameter of radiators 提要为了建立我国散热器的设计参数选用标准,以我国常用的散热器为对象,以闭式小室检测室为主要实验手段,对设计常用的各种散热器选用 参数(如不同热媒、流量、连接方式、表面状况、片数和长度等),进行了全面 的实验研究,给出了相应的计算选用方法,并对闭式小室检测值的实用性进行 了研究。关键词散热器标准散热器计算温差闭式小室标准流量 Abstract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national standard for selecting radiator design parameters a research group made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on commonly used radiators in closed test rooms, inquiring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heating media, the water flow rate, the connection methods, the surface conditions, the number of sections and the length of radiators conditions, the number of sections and the length of radiators on heat emission, which produced some corresponding methods for selecting and designing radiators. Introduces this research and some of its results.Keywords radiator standard heat-emission design temperature-difference closed radiator test room standard flow rate 我国供暖散热器设计选用时所采用的各种数据和修正值,长期沿 用原苏联的设计资料,为了能够适应我国散热器的设计工作的需要,提高热能 的有效利用率,在研究我国供暖散热器工作特性的基础上,尽快编制出适应国 情的散热器设计选用参数体系,是建筑发展的需要。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 研究所组织,有清华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空调所、哈尔滨建筑大学、中 国建筑学会暖通空调委员会工程性能测试小组和北京散热器厂共同参加的《采 暖散热器设计参数试验研究》课题小组,自1989年起,在我国现有的三个散热器标准检测室进行了三百余次的试验,完成了课题规定的研究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接近实际和可供设计人员使用的供暖散热器设计参数。这项研究成果于1992年12月通过了建设部科技发展司组织的专家鉴定。1 实验研究的条件1.1 样片1.1.1 依据原则①形式目前推 行的标准型,以及少数应用比较普遍的型式;②性能技术指标良好且质量比较稳定的产品;③提供单位取得供散热器生产许可证、有一定规模和生产能力的厂家。1.1.2 确定的实验样片为:钢制柱型散热 器 GZ4-1.6/6型GZ3-1.2/5型钢制板型散热器 GB2-10/5型GB2-6/5型钢制闭式串片型 GCB70-1 型散热器 GCB120-1型钢制扁管型散热器 GBG/DL-450型灰铸铁柱型散热器 TZ4-6型TZ4-5型 TZ2-5型 813型灰铸铁长翼型散热器 TC0.20/5型 TC0.28/5型灰铸铁圆翼型散热器 TY1.0型 灰铸铁柱翼型散热器1.2 主要实验条件散热器热工性能试验,是本项课题研究的主要途径。国际标准的散热器检测装置,是以散热器在密闭小室内 散热为基本特征的,这种试验条件尽管与实际房间不同,但是,其实验结果所 具有的稳定性和精确度,却是在实际房间实验时难以达到的。因此,利用闭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