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用房及教学辅助用房规范
- 格式:doc
- 大小:230.00 KB
- 文档页数:17
教学辅助用房设计规范教学辅助用房设计规范是指为教育机构提供设备与服务,以辅助教育教学活动的建筑场所。
教学辅助用房设计的合理性,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效果。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规范的教学辅助用房设计规范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用房功能布置规范教学辅助用房设计规范首先应该从教学辅助用房的功能出发,确定用房的合理布置。
常见的教学辅助用房包括实验室、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
在教学辅助用房的规划和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用途和功能需求进行布置,合理安排各个功能区域的位置和面积,以便于教学辅助用房的高效利用。
二、用房面积标准规范教学辅助用房的面积标准是教学辅助用房设计规范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根据教学辅助用房的不同功能和使用人数的需求,制定相应的用房面积标准。
例如,实验室的面积应该足够容纳实验器材和学生实验操作的空间。
三、用房通风与采光规范教学辅助用房的通风与采光条件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身体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在教学辅助用房设计中必须规定合理的通风和采光设备,并且要保证通风与采光设备运作的可靠性和效率。
四、用房设备配置规范教学辅助用房的设备配置是保障教学辅助用房功能发挥作用的关键。
在设计教学辅助用房时,需要制定相应的设备配置规范,确保教学辅助设备的数量、质量和使用效果符合教学需要。
五、用房安全与环境规范教学辅助用房的安全与环境规范是保障教学辅助用房使用安全和教学环境卫生的重要内容。
制定教学辅助用房的安全与环境规范,需要考虑到火灾、地震等灾害防范和排水、噪音等环境要求,确保学生在教学辅助用房中具备安全和舒适的学习环境。
六、用房管理规范教学辅助用房的管理规范是保证教学辅助用房正常运行和维护的重要保障措施。
管理规范需要制定教学辅助用房的日常安全检查和维护计划,确保设备设施的正常运行和维修保养工作的有效进行。
总结:教学辅助用房设计规范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学习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合理布置功能区域、规定用房面积标准、优化通风与采光条件、配置合适的设备以及保障用房安全与环境等方面的规范制定,能够为教育机构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辅助用房,为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支持和保障。
学校辅助用房管理制度一、背景介绍学校辅助用房是指用于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生活动的场所和设施。
辅助用房的管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保障学校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学校辅助用房管理制度。
二、管理目标学校辅助用房的管理目标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学效果,合理利用用房空间,保障师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
三、分类与规划学校辅助用房可以根据不同的功能进行分类,如教室、实验室、体育馆等。
在制定管理制度时,需要对各类用房的数量进行规划,以满足学校的发展需求。
四、申请与审批为了合理分配辅助用房资源,学校应建立申请与审批制度。
师生可以根据需求提出申请,学校进行审批后分配用房。
同时,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防止用房资源被滥用或浪费。
五、租赁与维护学校辅助用房管理制度还应包括租赁和维护方面的规定。
对于部分需要外部租赁的场所,学校需要明确租赁条件和合同,保证租赁过程的公开透明。
同时,对于用房的维护与保养,学校应制定相应的计划和预算,以确保用房设施的正常运行。
六、安全管理学校辅助用房管理制度也需要包括安全管理方面的规定。
学校应建立健全的用房安全管理体系,包括安全设施的设置、应急预案的制定等,以保障师生在用房中的安全。
七、冲突解决机制由于辅助用房资源有限,可能会导致师生之间的分配冲突。
为了解决这些冲突,学校应建立健全的冲突解决机制,通过协商、仲裁等方式解决纠纷。
八、监督与评估一个有效的管理制度需要有监督和评估机制。
学校应建立监督机构,对用房管理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并定期对辅助用房的利用效果进行评估,以发现问题并不断完善管理制度。
九、培训与宣传学校辅助用房管理制度的实施需要全体师生的支持和配合。
因此,学校应定期组织培训,提高师生对管理制度的了解和认同,并通过宣传活动增强师生的管理意识。
十、国际视野与合作随着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学校辅助用房的管理也需要具备国际视野。
学校可以与国外学校展开交流合作,学习先进的用房管理经验,以提升自身管理水平。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第一章总则第条为确保中小学、中等师范、幼儿师范的学校建筑设计质量,创造适合青少年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学校环境,特制定本规范。
第条本规范适用于城镇、工矿区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普通中小学校、中等师范学校和幼儿师范学校的建筑设计。
第条学校建筑设计应满足教学功能要求,有利于学生安全及身心健康,合理安排学校用地。
第条学校建筑设计应根据各地区气候和地理差异、经济技术的发展水平、各民族人民生活习惯及传统等因素,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
第条学校建筑设计除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第二章选址和总平面布局第一节校址选择第条学校校址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一、校址应选择在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场地干燥、排水通畅、地势较高的地段。
校内应有布置运动场的场地和提供设置给水排水及供电设施的条件。
二、学校宜设在无污染的地段。
学校与各类污染源的距离应符合国家有关防护距离的规定。
三、学校主要教学用房的外墙面与铁路的距离不应小于;与机动车流量超过每小时辆的道路同侧路边的距离不应小于,当小于时,必须采取有效的隔声措施。
四、学校不宜与市场、公共娱乐场所,医院太平间等不利于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以及危及学生安全的场所毗邻。
五、校区内不得有架空高压输电线穿过。
六、中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小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
走读小学生不应跨过城镇干道、公路及铁路。
有学生宿舍的学校,不受此限制。
第二节学校用地第条学校用地应包括建筑用地、运动场地和绿化用地三部分。
各部分用地的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一、建筑用地、运动场地、绿化用地之间有绿化带隔离者,应划至绿化带边缘;无绿化带隔离者,应以道路中心线为界。
二、学校建筑用地应包括建筑占地面积、建筑物周围通道、房前屋后的零星绿地、小片课间活动场地。
三、学校运动场地应包括体育课、课间操及课外体育活动的整片运动场地。
四、学校绿化用地应包括成片绿地和室外自然科学园地。
教学楼设计标准第一章总那么教学楼建筑设计尚应符合现行?民用建筑设计通那么?,及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标准。
第二章总平面布局1. 学校应有总平面设计,经批准后,方可进展建筑设计。
2. 教学用房、教学辅助用房、行政管理用房、效劳用房、运动场地、自然科学园地及生活区应分区明确、布局合理、联系方便、互不干扰。
3. 风雨操场应离开教学区、靠近室外运动场地布置。
4. 音乐教室、琴房、舞蹈教室应设在不干扰其它教学用房的位置。
5. 学校的校门不宜开向城镇干道或机动车流量每小时超过300辆的道路。
校门处应留出一定缓冲距离。
6. 建筑物的间距应符合以下规定:一、教学用房应有良好的自然通风。
二、南向的普通教室冬至日底层满窗日照不应小于2h。
三、两排教室的长边相对时,其间距不应小于25m。
教室的长边与运动场地的间距不应小于25m。
7. 植物园地的肥料堆积发酵场及小动物饲养场不得污染水源和临近建筑物。
第三章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第一节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的组成与平面布置1 中小学、中师、幼师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的组成,应根据学校的类型规模、教学活动要求和件宜分别设置以下一局部或全部教学用房及教学辅助用房:普通教室、实验室、自然教室、美术教室、书法教室、史地教室、语言教室、微型电子计算机教室、音乐教室、琴房、舞蹈教室、合班教室、体育器材室、教师办公室、图书阅览室、科技活动室等。
风雨操场应根据件和情况设置。
2 教学用房的平面,宜布置成外廊或单内廊的形式。
3 教学用房的平面组合应使功能分区明确、联系方便和有利于疏散。
第二节普通教室1 教室内课桌椅的布置应符合以下规定:一、课桌椅的排距:小学不宜小于850mm,中学不宜小于900mm;纵向走道宽度均不应小550mm。
课桌端部与墙面〔或突出墙面的内壁柱及设备管道〕的净距离均不应小于120mm。
二、前排边座的学生与黑板远端形成的水平视角不应小于30°。
三、教室第一排课桌前沿与黑板的水平距离不宜小于2000mm;教室最后一排课桌后沿与黑板的水平距离:小学不宜大于8000mm,中学不宜大于8500mm。
石家庄市普通高中各类校舍用房配置及使用面积标准
注:1.“学校用房使用面积与间数”指标,是按照学校建设规模和班额人数分别为24班~30班、31班~36班、37班~48班,每班50人参考设计的;学校规模小于24班的可参照表中24班~30班的基本要求指标执行,学校规模大于48班的,以本标准中48班的数据指标为基准,
学校规模每增加12班时,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及其附属用房应各增加1间。
新建实验楼及整体搬迁的学校在实验室和附属用房规划上应充分考虑班级数,根据发展的需要和适应新课程改革对探究性实验的要求,适当增加实验室和附属用房间数,并留有一定发展余地。
2.根据新课改要求,学校应根据“走班制”需要增加教室数量,学校要根据校本课程开设需要配备专用活动场馆。
3.相关功能室的装备及配备标准将参照国家、省相关标准结合我市实际另行制订。
石家庄市普通高中教育装备配备标准(各学校装备提升规划可依据现有标准编制,新标准将在省新课改标准修定后印发)。
.。
教学楼设计规范第一章总则教学楼建筑设计尚应符合现行《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及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
第二章总平面布局1. 学校应有总平面设计,经批准后,方可进行建筑设计。
2. 教学用房、教学辅助用房、行政管理用房、服务用房、运动场地、自然科学园地及生活区应分区明确、布局合理、联系方便、互不干扰。
3. 风雨操场应离开教学区、靠近室外运动场地布置。
4. 音乐教室、琴房、舞蹈教室应设在不干扰其它教学用房的位置。
5. 学校的校门不宜开向城镇干道或机动车流量每小时超过300辆的道路。
校门处应留出一定缓冲距离。
6. 建筑物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一、教学用房应有良好的自然通风。
二、南向的普通教室冬至日底层满窗日照不应小于2h。
三、两排教室的长边相对时,其间距不应小于25m。
教室的长边与运动场地的间距不应小于25m。
7. 植物园地的肥料堆积发酵场及小动物饲养场不得污染水源和临近建筑物。
第三章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第一节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的组成与平面布置1 中小学、中师、幼师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的组成,应根据学校的类型规模、教学活动要求和件宜分别设置下列一部分或全部教学用房及教学辅助用房:普通教室、实验室、自然教室、美术教室、书法教室、史地教室、语言教室、微型电子计算机教室、音乐教室、琴房、舞蹈教室、合班教室、体育器材室、教师办公室、图书阅览室、科技活动室等。
风雨操场应根据件和情况设置。
2 教学用房的平面,宜布置成外廊或单内廊的形式。
3 教学用房的平面组合应使功能分区明确、联系方便和有利于疏散。
第二节普通教室1 教室内课桌椅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一、课桌椅的排距:小学不宜小于850mm,中学不宜小于900mm;纵向走道宽度均不应小550mm。
教学⽤房及教学辅助⽤房规范第5章教学⽤房及教学辅助⽤房5.1 构成和基本规定5.1.1 教学及教学辅助⽤房是中⼩学校建设的主体,包括普通教室、专⽤教室、公共教学⽤房及其各⾃的辅助⽤房。
5.1.2 普通教室与专⽤教室、公共教学⽤房间应联系⽅便。
专⽤教室与其教师⽤房、教学管理⽤房宜成组布置。
各类学校教学⽤房的设置要求详见表5.1.2:表5.1.2 教学⽤房的设置规定根据学校的类别、学制、规模和建设能⼒分别设置上表中⼀部分或全部教学⽤房及其辅助⽤房。
表中舞蹈教室可兼⽤作形体教室。
5.1.3主要教学⽤房内设置的设备、设施见下表:教学⽤房及教学辅助⽤房的基本设备及设施表续表7.3.31 主要教学⽤房的基本设备、设施表注:●为应设置◎为宜设置○为可设置7.1 主要教学⽤房和辅助⽤房⾯积指标7.1.1 学校主要教学⽤房(除风⾬操场、劳技教室外)的使⽤⾯积指标宜符合表7.1.1的规定。
表7.1.1 主要教学⽤房使⽤⾯积指标注1、表中指标是按⼩学每班45⼈、中学每班50⼈排布测定的每个学⽣的使⽤⾯积,如果班级⼈数定额不同时需进⾏调整,但增加的座位必须在“⿊板可视线”范围以内。
7.1.2 劳技教室的⼯艺内容不同每间房间的⼤⼩均不同,各地、各校均不同。
7.1.3 教师办公室的使⽤⾯积按每1位教师5㎡设置。
7.1.4 阅览室的使⽤⾯积应按座位计算。
7.1.5 主要教学辅助⽤房的使⽤⾯积宜符合表7.1.5的规定:表7.1.5 主要教学辅助⽤房使⽤⾯积指标5.2 普通教室5.2.1 普通教室同层宜设置教师休息室。
5.2.2 普通教室内课桌椅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课桌的最⼩平⾯尺⼨为宽0.60m,深0.40m;2、课桌椅的最⼩排距,宜为0.90m,⼩学可以为0.85m;纵向⾛道的最⼩宽度为0.60m,⾮完全⼩学可以为0.55m;3、前排边座的学⽣与⿊板远端的最⼩⽔平视⾓为30o;4、最前排课桌的前沿与⿊板的最⼩⽔平距离宜为 2.50m;最后⼀排课桌的后沿与⿊板的最⼤⽔平距离:⼩学宜为8.00m;中学宜为9.00m;5、教室后部最后⼀排座位之后应留最⼩宽度为0.60m的横向疏散⾛道。
教学楼建筑设计规范第一章总则教学楼建筑设计尚应符合现行《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及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
第二章总平面布局1. 学校应有总平面设计,经批准后,方可进行建筑设计。
2. 教学用房、教学辅助用房、行政管理用房、服务用房、运动场地、自然科学园地及生活区应分区明确、布局合理、联系方便、互不干扰。
3. 风雨操场应离开教学区、靠近室外运动场地布置。
4. 音乐教室、琴房、舞蹈教室应设在不干扰其它教学用房的位置。
5. 学校的校门不宜开向城镇干道或机动车流量每小时超过300辆的道路。
校门处应留出一定缓冲距离。
6. 建筑物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一、教学用房应有良好的自然通风。
二、南向的普通教室冬至日底层满窗日照不应小于2h。
三、两排教室的长边相对时,其间距不应小于25m。
教室的长边与运动场地的间距不应小于25m。
7. 植物园地的肥料堆积发酵场及小动物饲养场不得污染水源和临近建筑物。
第三章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第一节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的组成与平面布置1 . 中小学、中师、幼师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的组成,应根据学校的类型规模、教学活动要求和件宜分别设置下列一部分或全部教学用房及教学辅助用房:普通教室、实验室、自然教室、美术教室、书法教室、史地教室、语言教室、微型电子计算机教室、音乐教室、琴房、舞蹈教室、合班教室、体育器材室、教师办公室、图书阅览室、科技活动室等。
风雨操场应根据件和情况设置。
2 . 教学用房的平面,宜布置成外廊或单内廊的形式。
3 . 教学用房的平面组合应使功能分区明确、联系方便和有利于疏散。
第二节普通教室1. 教室内课桌椅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一、课桌椅的排距:小学不宜小于850mm,中学不宜小于900mm;纵向走道宽度均不应小550mm。
课桌端部与墙面(或突出墙面的内壁柱及设备管道)的净距离均不应小于120mm。
二、前排边座的学生与黑板远端形成的水平视角不应小于30°。
三、教室第一排课桌前沿与黑板的水平距离不宜小于2000mm;教室最后一排课桌后沿与黑板的水平距离:小学不宜大于8000mm,中学不宜大于8500mm。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第条为确保中小学、中等师范、幼儿师范的学校建筑设计质量,创造适合青少年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学校环境,特制定本规范。
第条本规范适用于城镇、工矿区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普通中小学校、中等师范学校和幼儿师范学校的建筑设计。
第条学校建筑设计应满足教学功能要求,有利于学生安全及身心健康,合理安排学校用地。
第条学校建筑设计应根据各地区气候和地理差异、经济技术的发展水平、各民族人民生活习惯及传统等因素,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
第条学校建筑设计除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第二章选址和总平面布局第一节校址选择第条学校校址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一、校址应选择在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场地干燥、排水通畅、地势较高的地段。
校内应有布置运动场的场地和提供设置给水排水及供电设施的条件。
二、学校宜设在无污染的地段。
学校与各类污染源的距离应符合国家有关防护距离的规定。
三、学校主要教学用房的外墙面与铁路的距离不应小于300m;与机动车流量超过每小时270辆的道路同侧路边的距离不应小于80m,当小于80m时,必须采取有效的隔声措施。
四、学校不宜与市场、公共娱乐场所,医院太平间等不利于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以及危及学生安全的场所毗邻。
五、校区内不得有架空高压输电线穿过。
六、中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00m;小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m。
走读小学生不应跨过城镇干道、公路及铁路。
有学生宿舍的学校,不受此限制。
第二节学校用地第条学校用地应包括建筑用地、运动场地和绿化用地三部分。
各部分用地的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一、建筑用地、运动场地、绿化用地之间有绿化带隔离者,应划至绿化带边缘;无绿化带隔离者,应以道路中心线为界。
二、学校建筑用地应包括建筑占地面积、建筑物周围通道、房前屋后的零星绿地、小片课间活动场地。
三、学校运动场地应包括体育课、课间操及课外体育活动的整片运动场地。
四、学校绿化用地应包括成片绿地和室外自然科学园地。
学校各类房屋性质划分标准一、教学及辅助用房:是指《普通高等学校建筑面积标准》(建标191-2018)中的教学实训用房中的教室、实验实习用房、专职科研机构办公及研究用房、图书馆、室内体育用房、师生活动用房、会堂、继续教育用房。
1、教室:包括各种一般教室(小教室、中教室、合班教室、阶梯教室)、制图教室、艺术教室及附属用房等。
艺术院校教室包括公共基础课(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室(琴房、形体房、画室、各种中、小型排练用房)及附属用房等。
2、实验实习用房:包括教学实验用房(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所需的各种实验室、计算机房、语音室及附属用房)实习实训用房(包括工程训练中心);自选科研项目及学生科技创新用房;研究生实验研究补助用房。
艺术院校的实验实习用房(系指实习及附属用房)包括大型观摩、排练、实习演出、展览陈列、摄影棚、洗印车间等用房。
体育院校可包含室内体育用房3、专职科研机构用房:是指经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专职科研机构所需的实验室、研究室、资料室、咨询室等专业用房及少量配套的办公室、会议室、值班室等。
4、图书馆:包括各种阅览室、书库、检索厅、出纳厅、报告厅、内部业务用房(采编、装订等)、技术设备用房(图书消毒室、复印室)、办公及附属用房(办公室、会议室、接待室等)、信息网络用房等。
5、室内体育用房:包括风雨操场、体育馆、游泳馆、健身房、乒乓球(羽毛球)房、体操房、体质测试用房及器械库、淋浴、更衣室、卫生间等附属用房。
6、师生活动用房:包括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心理咨询、帮困助学、勤工俭学、就业指导、文娱活动等用房,教职工(含离退休人员)活动及管理用房。
7、会堂:是指具有集会、演出、学术报告、校际交流等活动功能的用房。
8、继续教育用房:包括主要用于继续教育的办公室、学籍档案室、资料室、会议室等用房。
二、行政办公用房:是指《普通高等学校建筑面积标准》(建标191-2018)中的校行政办公用房、院系级教师办公用房。
第5章教学用房及教学辅助用房5.1 构成和基本规定5.1.1 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是中小学校建设的主体,包括普通教室、专用教室、公共教学用房及其各自的辅助用房。
5.1.2 普通教室与专用教室、公共教学用房间应联系方便。
专用教室与其教师用房、教学管理用房宜成组布置。
各类学校教学用房的设置要求详见表5.1.2:表5.1.2 教学用房的设置规定根据学校的类别、学制、规模和建设能力分别设置上表中一部分或全部教学用房及其辅助用房。
表中舞蹈教室可兼用作形体教室。
5.1.3主要教学用房内设置的设备、设施见下表:教学用房及教学辅助用房的基本设备及设施表续表7.3.31 主要教学用房的基本设备、设施表注:●为应设置◎为宜设置○为可设置7.1 主要教学用房和辅助用房面积指标7.1.1 学校主要教学用房(除风雨操场、劳技教室外)的使用面积指标宜符合表7.1.1的规定。
表7.1.1 主要教学用房使用面积指标注1、表中指标是按小学每班45人、中学每班50人排布测定的每个学生的使用面积,如果班级人数定额不同时需进行调整,但增加的座位必须在“黑板可视线”范围以内。
7.1.2 劳技教室的工艺内容不同每间房间的大小均不同,各地、各校均不同。
7.1.3 教师办公室的使用面积按每1位教师5㎡设置。
7.1.4 阅览室的使用面积应按座位计算。
7.1.5 主要教学辅助用房的使用面积宜符合表7.1.5的规定:表7.1.5 主要教学辅助用房使用面积指标5.2 普通教室5.2.1 普通教室同层宜设置教师休息室。
5.2.2 普通教室内课桌椅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课桌的最小平面尺寸为宽0.60m,深0.40m;2、课桌椅的最小排距,宜为0.90m,小学可以为0.85m;纵向走道的最小宽度为0.60m,非完全小学可以为0.55m;3、前排边座的学生与黑板远端的最小水平视角为30º;4、最前排课桌的前沿与黑板的最小水平距离宜为 2.50m;最后一排课桌的后沿与黑板的最大水平距离:小学宜为8.00m;中学宜为9.00m;5、教室后部最后一排座位之后应留最小宽度为0.60m的横向疏散走道。
5.3科学教室、实验室Ⅰ、一般规定5.3.1科学教室和实验室的桌椅类型和排列布置依实验内容及教学模式而异。
1、实验桌平面尺寸应符合表5.3.1的规定;表5.3.1 实验桌平面尺寸2、实验桌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最前排实验桌的前沿与黑板的最小水平距离为 2.50m;最后排实验桌的后沿与黑板的最大水平距离为11.00m,与后墙的最小距离为1.20m;2)边座学生与黑板远端的最小水平视角为30 º;3)两实验桌长边最小净距离:双人单侧操作时为0.60m;四人双侧操作时为1.30m;超过四人双侧操作时为1.50m;4)中间纵向走道的最小净距离:双人单侧操作时为0.70m米;四人(或多于四人)双向操作时为0.90m米。
实验室若为边演示边实验的阶梯式实验室时,纵向走道应有便于仪器药品车通行的坡道;5)实验桌端侧与墙面(或墙面突出物)间宜留出疏散走道,最小净宽宜为0.60m。
- Ⅱ、科学教室5.3.2科学教室宜与种植园、饲养园邻近,联系方便。
5.3.3科学教室应附设仪器室、实验员室、准备室、植物培养室。
宜贴近设置科学课教师办公室。
5.3.4 在未设置生物实验室的学校中,必须做到在冬季至少有一个科学教室有日照,并可以在有阳光处放置盆栽植物。
5.3.5 实验桌椅的布置可以采用双人单侧的实验桌平行于黑板布置;或采用多人双侧实验桌成组布置。
5.3.6教室内应设置给水排水装置,并设地漏。
Ⅲ、化学实验室5.3.7化学实验室、化学药品室不宜朝向西或西南。
当设有危险药品库时,危险药品库必须建在建筑物基底之外的地下,且不得在消防通道及疏散路径的下面,并必须设置防爆设施。
5.3.8 化学实验室宜设在首层。
5.3.9每一实验桌端侧应设洗涤池(岛式实验桌可在桌面中间设通长洗涤槽);每一间化学实验室内均应设置一个急救冲洗水龙头。
5.3.10化学实验室的实验桌应有通风排气装置,排风口宜设在桌面处;外墙至少应设置2个机械排风扇,下口距地面0.10m~0.15m,在其室内一侧应设保护罩及保温门,在室外风扇洞口处加设挡风罩。
药品室的药品柜内宜设通风设施。
5.3.11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设置仅供教师演示使用或仅在准备室内设置的毒气柜。
柜内设通风及给排水装置,严禁装入照明灯具、电源插座及燃气开关。
5.3.12 化学实验室及药品室、准备室的地面宜采用易冲洗、耐酸碱、耐腐蚀的地面材料,并设地漏。
Ⅳ、物理实验室5,3,13 当学校具有2个及以上的物理实验室时,应有1个为力学实验室。
光学、热学、声学、电学等实验可在同一实验室内完成,但应具有相应的装备和设施。
5.3.14 物理实验室应附设仪器室、实验员室、准备室。
宜贴近设置物理课教师办公室。
5.3.15力学实验室需设置气垫导轨实验桌,在桌的一端的地面设置供气泵用的电源插座;另一端与相邻桌椅或墙壁之间应留有0.90m空间。
5.3.16 光学实验室需在窗口贴墙的内壁处装置可开启180º的遮光通风百叶窗,室内墙面宜采用深色。
实验桌上宜加设局部工作照明。
5.3.17 热学实验室应在每一实验桌旁设置给、排水装置;并设置热源。
5.3.18电学实验室应在每一个实验桌上设置一组包括不同电压的电源插座,电源的控制开关必须设在教师实验桌处。
5.3.19实验员室宜设钳台等必要的小型机修工具及设施。
Ⅴ、生物实验室5.3.20当学校有2个生物实验室时,宜分设为显微镜观察实验室及解剖实验室。
5.2.21 生物实验室应附设仪器室、药品室、标本陈列室、标本储藏室(可与标本陈列室合并)、实验员室、准备室,宜设植物培植温室。
宜贴近设置生物课教师办公室。
5.3.22 应有一个生物实验室朝南或东南,宜设向阳的阳台或向阳的可以搁置盆栽植物的宽窗台。
5.3.23 显微镜观察实验室的实验桌旁宜加设放置该桌学生所用显微镜的小柜。
实验桌上宜加设局部工作照明。
5.3.24 解剖实验室应设置给排水设施。
可在教室内集中设置,也可设在每个实验桌旁。
5.3.25标本陈列室和标本储藏室宜朝北,并应采取防潮、降温、隔热、防虫、防鼠等措施。
5.3.26植物培植温室可在校园内独立建造,也可以建在屋顶上或建在建筑物能充分得到日照的地方。
小动物饲养园应独立建造.Ⅵ、综合实验室5.3.27中学及九年制学校可以设置综合实验室,用以进行跨学科的综合实验教学。
5.3.28 应附设1间准备室。
当与化学、物理、生物实验室邻近布置时,可以不设。
5.3.29应设置给排水、通风、换气、电源等设施,这些设施全部贴邻侧墙及后墙装设。
实验室中部保留空间的最小面积为100㎡,在此空间内不设置固定的实验桌椅。
Ⅶ、演示实验室5.3.30中学和九年制学校宜设演示实验室,供老师演示学生不宜自行操作的实验。
空间以容纳1~2个班为宜。
5.3.31演示教室宜为阶梯教室,设计视点应定位于教师演示实验台桌面的中心,每排座位错位布置,隔排升高值宜为0.12m。
5.3.32教室宜设置后背附设书写板的座椅。
最小排距为0.90m.每个座位的宽度宜为0.50m。
5.3.33 教室最后排(地面最高处)净高的允许最小值为2.20m。
5.3.34 教师与学生同时进行同一实验的边演示边实验实验室应设置为阶梯形楼地面,阶梯最小宽度宜为1.35m。
5.4 史地教室5.4.1 应附设历史教学资料储藏室、地理教学资料储藏室和陈列室(陈列廊)。
宜贴近设置历史课及地理课教师的办公室。
5.4.2 课桌椅布置方式和普通教室相同。
课桌椅可采用标准课桌椅(普通教室用),也可以在课桌端部的旁边加设小柜,用以存放本桌学生使用的小地球仪。
可在史地教室内布置标本展示柜。
5.4.3史地教室内应配置黑板、讲台、银幕挂钩、投影仪及屏幕、挂镜线。
电源插座和网络接口。
设置简易天象仪的地理教室在学生课桌上宜安装局部工作照明。
5.4.4历史和地理的教学资料储藏室均应采取防潮、降温、隔热、防虫、防鼠等措施。
5.5美术教室、书法教室Ⅰ、美术教室5.5.1 美术教室应附设教具贮藏室,宜设教师工作室、作品陈列室(或作品展览廊)。
宜贴近设置美术课教师的办公室。
5.5.2美术教室应有良好的天然采光。
窗应朝北,可设顶部北向采光。
5.5.3教室内应设可以放置石膏像的教具柜。
中学美术教室内应有能容纳一个班用画架写生的空间。
5.5.4教室内应配置书写白板、银幕挂钩、投影仪及屏幕、挂镜线、窗帘杆、洗涤池和电源插座。
5.5.5教室应采用易于清洗的地面。
墙面及顶棚的颜色应为白色。
5.5.6学校可有一间现代艺术课教室,其墙面及顶棚的装修做吸声处理。
Ⅱ、书法教室5.5.7 书法教室也可用以进行工艺技法教学。
5.5.8 书法教室可附设书画储藏室。
5.5.9 书法条案宜平行于黑板布置。
条案长1.50m,宽0.60m,供2名学生合用。
条案的长边最小净距为0.60m,纵向走道最小宽度为0.70m。
5.5.10教室内应配置黑板、讲台、银幕挂钩、投影仪及屏幕、挂镜线,给排水装置及电源插座。
5.5.11教室应采用易于清洗的地面。
5.6 音乐教室5.6.1 音乐教室应附设乐器存放室。
宜贴近设置音乐课教师的办公室。
5.6.2小学应有1间较大的音乐教室以适应唱游课边唱边舞的需要,非完全小学可不另设。
5.6.3音乐教室中应有1间设置合唱台。
合唱台需2~3排,顺后墙布置,每排升高0.40m,宽度为0.90m。
5.6.4教室内装修应进行声学处理,并应采用隔音门和隔声通风窗。
5.6.5讲台处留有教师用琴的位置。
应设置五线谱黑板、讲台、银幕挂钩、投影仪及屏幕、窗帘杆和电源插座。
5.7 舞蹈兼形体教室5.7.1 在此教室可对男女学生分班进行舞蹈艺术课、体操课、技巧课、武术课的教学,也可在此进行形体训练活动。
5.7.2 此教室应附设更衣室,宜附设厕所、浴室和器材储藏室。
5.7.3 教室内应在一面与采光窗相垂直的墙上设通长镜面,镜高2.10m(含镜座)。
两侧侧墙及后墙上装置可升降的把杆,把杆的最小高度为0.90m。
把杆与墙间的最小净距离为0.40m。
5.7.4 教室地面(楼面)宜为木地板。
5.7.5顶棚灯具应吸顶安装,采暖等各种设施应暗装。
5.7.6各地需要教授有地方或民族特有的基本训练时,教室设计要适应其特殊需要。
5.8计算机教室及远程教育教室Ⅰ计算机教室5.8.1计算机教室的数量依据学校规模及计算机课时数确定,未设置语言教室的学校可在计算机教室进行外语课的教学,其课时计入计算机教室的利用参数。
5.8.2 计算机教室应附设一间辅助用房供管理员工作及存放资料盘。
宜就近设置计算机课程任课教师的办公室。
5.8.3 计算机桌椅布置需符合下列原则;1、学生计算机桌的平面尺寸为:长0.75m(每生),宽0.65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