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浓度聚合物调剖技术在三元复合驱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 格式:pdf
- 大小:360.39 KB
- 文档页数:4
提高油田采收率的技术措施探思摘要:石油开采行业的发展,需要依靠高水平的油田开采率的支撑,才能够进一步提高我国石油储备量,提高我国社会整体的经济水平。
不过,如果想要实现油田采收率的提升,就必须要确保油田采收技术的科学合理性,解决影响油田采收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优化油田采收方案,拓宽油田采收技术的应用手段,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整体油田的采收率。
关键词:油田采收率;技术措施;探思;引言提高油田采收率,不仅能有效保障相关采油企业的经济利益,也有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因此将更好地满足我国的油气资源需求。
尤其是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资源和能源短缺问题日益严峻,可以解决问题根据这种情况,在油田实际实施采油过程中,大型油田企业只有加强现代先进采油技术的合理应用,改造传统采油模式,才能提高采油效率,同时提高自身市长/企业市场的竞争力。
一、油田采收率概述我国遗传资源丰富,但油田面积相对较大,环境比较复杂,在开采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开采难度增加。
特别是,我国如何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提高油田回收率,避免资源浪费的发生,是油田工作人员必须思考的问题,油田回收率主要与油田生产资料、地质储量有很大关系,采收率可以直接增加地层产量程度,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在正式开采之前,工人们必须熟悉油田分配规则,特别是剩余油的分配规则,找到他们的规则,通过地质勘探手段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
目前,油田企业在生产中采用多种油驱动技术,提高回收率。
聚合物、泡沫注入、二氧化碳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部分油田企业已经在利用信息化技术形成数字化管理模式,通过对油田生产工作的动态监督,管理者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生产过程中的问题,从而大大降低隐患的发生可能性。
二、提高油田采收率的有效措施(一)化学驱油技术不同的油田开采工作需要利用到不同的油田采收工艺技术。
其中,被广泛应用到的开采技术主要是化学驱油技术,该技术的应用原理主要是通过化学药剂对油田资源进行开采工作,这对开采技术人员的聚合物驱油方法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确保驱油区域符合开采标准以及合理设置油流速度,提高油田的生产效率。
水溶性高分子及其应用马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10线缆331 1013433138摘要:水溶性高分子材料是一种亲水性的高分子材料,在水中能溶解或溶胀而形成溶液或分散液。
它具有性能优异、使用方便、有利环境保护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本文主要论述了水溶性高分子材料的概念、分类、功能和应用、以及研究发展现状及前景。
关键词:水溶性 高分子 发展应用1、 水溶性高分子的概念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又称为水溶性树脂或水溶性聚合物。
通常所说的水溶性高分子是一种强亲水性的高分子材料,能溶解或溶胀于水中形成水溶液或分散体系”。
在水溶性聚合物的分子结构中含有大量的亲水基团。
亲水基团通常可分为三类:①阳离子基团,如叔胺基、季胺基等;② 阴离子基团,如羧酸基、磺酸基、磷酸基、硫酸基等;③极性非离子基团,如羟基、醚基、胺基、酰胺基等。
2、分类a 、按来源分类1 )天然水溶性高分子。
天然水溶性高分子以植物或动物为原料,通过物理的或物理化学的方法提取而得。
许多天然水溶性高分子一直是造纸助剂的重要组分,例如常见的有表面施胶剂天然淀粉、植物胶、动物胶 (干酪素)、甲壳质以及海藻酸的水溶性衍生物等。
2)半合成水溶性高分子 。
这类高分子材料是由上述天然物质经化学改性而得。
用于造纸工业中主要有两类:改性纤维素 (如羧甲基纤维素) 和改性淀粉(如阳离子淀粉)。
3)合成水溶性高分子。
此类高分子的应用最为广泛,特别是其分子结构设计十分灵活的优势可以较好地满足造纸生产环境多变及造纸工业发展的要求。
b 、按分子量分类可分为低分子量、高分子量、超高分子量C 、按用途分类可分为驱油剂(聚丙烯酰胺、改性淀粉、瓜胶),絮凝剂(聚丙烯酸、改性纤维素、壳聚糖)3、功能水溶性聚合物中的亲水基团不仅使其具有水溶性,而且还具有化学反应功能,以及分散、絮凝、增粘、减阻、粘合、成膜、成胶、螯合等多种物理功能。
水溶性高分子材料的几种主要功能是:1) 水溶性,水是最廉价的溶剂,来源广,无污染。
聚乙烯醇在钻井液中的应用班级:10油田化学三班姓名:李涛涛聚乙烯醇,英文名称2: polyvinyl alcohol,viny)alcohol polymer,poval,简称PVA,分子式: [C2H4O]n摘要:主要讲述了聚乙烯醇胶乳对油井水泥浆的失水、稠化性能、游离水和水泥石抗压强度等参数的影响。
结果表明,胶乳加量增大时,油井水泥浆的失水量迅速变小,稠化时间延长,初始稠度减小,游离水得到有效的控制,水泥石的抗压强度减小而柔性增大。
试验证明,聚乙烯醇胶乳通过成膜、吸附、水化等作用能有效地控制油井水泥浆的液相运移情况,调节其稠化性能,改善水泥石的物理力学性能。
自行设计了一套测定水泥石胶结强度的装置,实验证明所提出的测定方法是可行的。
首先聚乙烯醇(PVA)是一种水溶性聚合物,分子中有大量的羟基存在。
因此,可以把它作为油井水泥降失水剂的原料。
文章研究了在不同的聚合度和醇解度的PVA作为油井水泥降失水剂的滤失性能,研究发现PVA17-88是以PVA作为油井水泥降失水剂的最好原料。
并对PVA17-88作为油井水泥降失水剂与分散剂和消泡剂的配伍性、耐温、抗盐以及水泥浆的综合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高分子聚合物材料作为油井水泥外加剂在油田固井工程中的应用,其地位日益突出,对提高固井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该文较详强的介绍了固井工程与油井水泥外加剂的关系以及相关的概念,综述了前人的研究成虹,研制出了新型聚合物胶乳水泥体系,同时设计了相应的特种实验仪器.该文重点研究了水溶性聚合物-聚乙烯醇作为油井水泥外加剂的一些行为特征,同时研究了配套组分对聚合物水泥浆体系的性能影响.聚乙烯醇水溶液与硼砂在碱性条件下交联是该文研究应用的最基本原理之一,聚乙烯醇与硼砂交联形成了一定的网状结构,加入的有机酸组分参加进一步的交联,使之形成了立体柔性的网状交联结构,这种结构吸附到水泥颗粒上,阻碍和束缚了水泥浆中自由水的运移,同时这种交联吸附性质使水泥浆体系在压差作用下能够在滤失界的目的,减少了水泥石的表观和内部体积由于失水而造成的收缩,同时也对地层流体的外窜起到了封堵作用,保证了水泥浆在井下的正常凝固.另外聚乙烯醇与其他组分的配合作用,使水泥浆体系还具备了"直角稠化","零自由水"和剪切稀释等特性.该文发展了油田固井工程中的防窜理论,在水泥外加剂的研究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现场试验和推广应用过程中为解决大庆油田的高压层固井、水平井固井,地矿部浅气层固井和渤海海上深层气层固井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聚乙烯醇用作石油及天燃气钻井、固井过程中的降失水添加剂增强水泥浆保水作用防止水泥浆在渗透性地层中先期脱水,对缓凝时间和抗压强度影响小,并有效防止气窜用作石油及天然气钻井过程中的防塌添加剂,能有效阻止钻井液滤液浸入泥页岩,从而达到防止井壁失稳甚至井壁坍塌的作用聚乙烯醇的抑制防塌性能是长久有效。
聚丙烯酰胺【英文名称】]Polyacrylamide【缩写】PAMPAM是国内常用的非离子型高分子絮凝剂,分子量150万-2000万,商品浓度一般为8%。
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具有在颗粒间形成更大的絮体由此产生的巨大表面吸附作用。
产品名称:[中文名称] 聚丙烯酰胺絮凝剂3号; 聚丙烯酰胺胶体Ⅰ型; 聚丙烯酰胺胶体Ⅱ型 [英文名称]Polyacrylamide缩写PAM. [分子式]C3H5NO产品特性PAM全名为聚丙烯酰胺,该产品的分子能与分散于溶液中的悬浮粒子架桥吸附,有着极强的絮凝作用。
密度=1.3主要用途:该产品具有高分子化合物的水溶性以及其主链上活泼的酰基,因而在石油开采、水处理、纺织印染、造纸、选矿、洗煤、医药、制糖、养殖、建材、农业等行业具有广泛的应用,有“百业助剂”、“万能产品”之称。
1 水处理领域PAM在水处理工业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原水处理、污水处理和工业水处理3个方面。
在原水处理中,PAM与活性炭等配合使用,可用于生活水中悬浮颗粒的凝聚和澄清;在污水处理中,PAM可用于污泥脱水;在工业水处理中,主要用作配方药剂。
在原水处理中,用有机絮凝剂PAM代替无机絮凝剂,即使不改造沉降池,净水能力也可提高20%以上。
所以目前许多大中城市在供水紧张或水质较差时,都采用PAM作为补充。
在污水处理中,采用PAM 可以增加水回用循环的使用率。
2 石油采油领域在石油开采中,主要用于钻井泥浆材料以及提高采油率等方面,广泛应用于钻井、完井、固井、压裂、强化采油等油田开采作业中,具有增粘、降滤失、流变调节、胶凝、分流、剖面调整等功能。
目前我国油田开采已经步入中后期,为提高原油采收率,目前主要推广聚合物驱油和三元复合驱油技术。
通过注入聚丙烯酰胺水溶液,改善油水流速比,使采出物中原油含量提高。
目前国外聚丙烯酰胺在油田方面的应用不多,我国由于特殊的地质条件,大庆油田和胜利油田已经开始广泛采用聚合物驱油技术。
3 造纸领域PAM在造纸领域中广泛用作驻留剂、助滤剂、均度剂等。
第12卷第5期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10月收稿日期:2010-04-29作者简介:王丽丹(1974-),女,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油藏地质。
试验区位于萨尔图油田南五区西部,共有注采井68口,注采井距175m,开采油层发育条件较好的葡Ⅰ1-2油层。根据试验区空白水驱阶段各项测试资料及动态数据反映,试验区虽然厚油层发育,但在水驱条件下的单井注采能力仍存在差别、压力不均衡,部分单井纵向上层间差异大,需要在前置聚合物段塞阶段开展深度调剖工作。同时为避免调剖剂对三元体系产生干扰,影响试验整体效果,试验区采用高分子量、高浓度聚合物进行调剖。通过室内研究及现场实施效果,对2500万分子量高浓度聚合物调剖在萨南油田一类油层三元试验区的效果进行评价。1调剖井选井、选层方法研究试验区投入空白水驱后,靠近注水井排附近及部分油层发育好的注入井,表现为注入压力低,存在强吸水单元。根据其他区块调剖经验,结合试验区油层发育及动态反映特点,确定调剖井选井、选层原则:(1)注入井注入剖面不均匀,注入能力强,全井吸水厚度比例小于40%,单层吸水强度大于全井平均吸水强度2倍。(2)调剖井区要求注采系统完善,纵向上渗透率差异大的井。(3)选择主体河道砂高渗透部位进行调剖,调剖层为中高水淹层,有效渗透率大于800×10-3μm2
。
(4)井组注采平衡条件下,选择注入压力低于5.0MPa、PI值低于全区平均水平的注入井。
根据以上原则,为了减小这部分井层间及层内矛盾,对试验区的注入井进行对比分析,选取9口注入井开展深度调剖。调剖井组葡Ⅰ22和葡Ⅰ23单元河道砂发育,厚油层主要以正韵律沉积为主,其他单元主要以薄层砂沉积为主,注采井之间连通关系主要为一类连通。9口井平均有效厚度为10.1m,平均渗透率为500×10-3μm2
,空白水驱阶段平均单井日注入量
102m3,平均注入压力4.44MPa,低于全区1.0MPa;平
均启动压力1.6MPa,PI值为5.68MPa,分别低于全区平均值0.9MPa和0.67MPa。吸水厚度比例34.3%,强吸水单元吸水厚度比例27.7%,吸水比例达到96.3%。连通21口采出井,平均单井日产液112t,日产
油4.0t,综合含水96.3%,含水高于全区1.3个百分点。
2高浓度聚合物调剖适应性分析
2.1聚合物分子量的确定
根据南6-检4-28井PI2层的孔隙结构特征曲线给出渗透率为1409×10-3μm2
,孔隙半径为
8.16μm,孔隙半径中值为4.5μm。同时可见,孔隙
高浓度聚合物调剖技术在三元复合驱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王丽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大庆163113)
摘要:为改善三次采油开发效果,调剖技术作为一项重要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但在三元复合驱中应用较少。在注入三元体系前需要对层间矛盾突出的井开展深度调剖。通过在室内开展高浓度聚合物深度调剖适应性论证及对现场实施效果分析表明,高浓度2500万分子量聚合物溶液能够适应萨南油田一类油层,注入三元体系前通过高浓度聚合物深度调剖可有效调整吸水剖面,改善油层吸水状况,减小层间差异,非调剖层得到动用,采出井达到明显增油降水效果。关键词:三元复合驱;聚合物;调剖;评价中图分类号:TE3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980(2010)05-0104-03
104··王丽丹:高浓度聚合物调剖技术在三元复合驱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半径小于10μm的孔隙,对渗透率的贡献值仅为5%左右(见图1)。图1孔隙结构特征曲线利用高才尼-卡曼方程计算的各层平均孔隙半径为6~9μm,PI11沉积单元的平均孔隙半径为3.5~5.5μm,PI12沉积单元的平均孔隙半径为4~6μm,PI21沉积单元的平均孔隙半径为5~7.5μm,PI22沉积单元的平均孔隙半径为6~9μm,PI23沉积单元的平均孔隙半径为7~10μm。同时根据压汞资料作出的空气渗透率与孔隙半径中值关系曲线见图2。由图2可看出:空气渗透率为200×10-3~700×10-3μm2时对应的孔隙半径中值R50为0.5~3μm,PI11、PI12沉积单元在此范围内。空气渗透率为700×10-3~1000×10-3μm2时对应的孔隙半径中值R50为3~4μm,PI21沉积单元平均渗透率在此范围内。而空气渗透率1000×10-3~2000×10-3μm2对应的孔隙半径中值R50为4~7μm,PI22、PI23沉积单元平均渗透率在此范围内。试验区平均空气渗透率1358×10-3μm2,对应的孔隙半径中值R50为4~5μm。五个沉积单元的渗透率差异较大,对应的孔隙半径差别也较大,其中PI22、PI23单元是高渗透率层,也是大孔道集中的地方。这样,选择的聚合物不但不会污染低渗透层,而且要能进入高渗透层起到调剖的作用。调剖用高分子量聚合物选择2500万聚合物。根据佛洛里公式计算表中聚合物2500万的分子回旋半径为0.39μm。利用大庆油田天然岩心进行聚合物分子量与渗透率、孔隙半径匹配关系,岩心的孔隙半径中值应选择聚合物分子回旋半径的5倍以上。2500万分子量聚合物对应的渗透率下限为0.3μm2,孔隙半径中值下限为1.5μm左右。而试验区孔隙半径中值在5μm左右,是该聚合物分子回旋半径的10倍以上。因此认为该分子量的聚合物对于渗透率大于800×10-3μm2调剖对象来说,进入是没有问题的。
图2萨中地区油层孔隙半径中值与渗透率的关系曲线应用试验区天然岩芯进行了流动实验。利用试验区注入水和南5-21-检P34取心井目的层段岩心进行了2500万聚合物溶液的注入能力实验,考察压力变化情况。当粘度为37mPa·s时,随水相渗透率降低,注入压力上升。渗透率较高(650×10-3μm2)
的岩
心,在注入聚合物时压力上升幅度比较小。这为低压下注入高浓度聚合物调整剖面提供了依据。随粘度的增加,压力升高。对于高渗透层来说,利用粘度来控制。而渗透率较低(182×10-3μm2)
的岩心注入聚合
物后压力上升幅度非常明显,发生数量级的变化。同时在转注水后低渗透岩心的压力残留值很高,但仍然出现了平台区。因此如果降低注入粘度,提升注入压力的情况下,2500万分子量的聚合物就能控制低渗透油层。综上所述,调剖剂选择2500万高分子聚合物即遵循高分高粘聚合物作为调剖剂的原则,又可以起到调整注入剖面的目的。因此选择该分子量的聚合物是较为合理的。2.2调剖浓度的确定
注入聚合物的粘度为40mPa·s左右,渗透率大于350×10-3μm2的两支岩芯的聚合物注入后的平衡压力分别为0.09、0.04MPa。对于650×10-3μm2高渗透岩心,可以注入80mPa·s的聚合物溶液。而对于更高渗透率情况下,需要注入的聚合物浓度更高。一般认为聚合物经过炮眼、近井地带的粘度损失为50%以上。南五区聚合物区注入了井口粘度为40mPa·s聚合物溶液,并且数值模拟得到的地下工作粘度为15mPa·s左右。据此确定调剖井地下工作粘度为35~90mPa·s是比较合理的。因此,聚合物井口粘度为
70~200mPa·s。
根据粘浓曲线来确定聚合物的浓度。为了消除泵口到井口的粘度损失,考虑试验用污水为厌氧污水,同时在室内评价厌氧污水配制的聚合物粘度低
孔隙体积/%504030201000.040.526101418222630孔隙半径/μm34384246500
1020304050渗透率贡献/%井号
样号K/mdm/%
316140927.0
10000×10-31000×10-3100×10-310×10-31×10-3036
9
12y=0.0103x0.886R2=0.7036
孔隙半径中值
R
50/μm
空气渗透率/μm2
南6-检4-28
105··王丽丹:高浓度聚合物调剖技术在三元复合驱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于曝氧污水配制聚合物粘度,据此认为浓度为1800~2500mg/L较为合理(见图3)。图32500万聚合物浓、粘度曲线依据室内研究及已开展三元复合驱现场试验经验,确定采用2500万分子量1800mg/L和2500mg/L高浓度聚合物调剖。3高浓度聚合物调剖效果评价对试验区9口注入井在空白水驱结束后展开2500万分子量高浓度聚合物深度调剖工作,其中4口井调剖浓度为1800mg/L,5口井调剖浓度为2500mg/L。调剖4个月后,转注三元体系。调剖后注入井压力上升幅度大,剖面得到明显改善,连通采出井见到明显增油降水效果。3.1调剖井注入压力升幅大,剖面得到明显改善
调剖后注入压力上升幅度大,平均注入压力为8.5MPa,达到全区平均水平。与水驱结束时对比,注
入压力上升3.4MPa,升幅为66.7%,高于全区27.7个百分点。其中2500mg/L调剖井注入压力升幅较大。根据调剖井吸水剖面资料表明,调剖后,吸水厚度为60m,吸水厚度比例为66.6%,与水驱对比其吸水厚度
增加18.2m,吸水厚度比例上升20.2个百分点。水驱时吸水较差的葡I11和葡I21沉积单元,吸水厚度比例增加幅度较大,与水驱时对比吸水状况得到明显改善。3.2调剖井区采出井见到明显增油降水效果
连通的13口中心采出井与水驱阶段(调剖前)对比,单井日产油上升8.8t,综合含水下降10.8个百分点。初含水高的采出井调剖后增油降水效果明显,初含水大于90%的10口井单井日产油上升11.2t,综合含水下降10.6%,与非调剖井区5口井对比,含水下降幅度较大。其中初含水大于98%的井有3口,调剖后含水下降幅度较大,平均含水下降14.8%,与非调剖井区3口井对比,含水下降高8.3%(见表1)。
140.0120.0100.080.060.040.020.00.0粘
度/(mPa·s)
01000×10-62000×10-63000×10-64000×10-65000×10-6
聚合物浓度
2500P+暴氧污水
2500P+新鲜污水
4结语
(1)在调剖前根据试验区地质特征,结合动、静态资料,制定选井原则,认真选好调剖井,这是保证调剖效果的前提。(2)根据大量室内研究分析及现场试验表明,2500万分子量、高浓度聚合物对于萨南一类油层层
系较为单一,以正韵律沉积为主,层内非均质严重、存在高渗透条带的厚油层,能够起到调整注入剖面,提高动用程度的作用,对萨南主力油层具有较好的
适应性。(3)注入三元体系前开展深度调剖能够有效提高三元复合驱开发效果。对于初含水较高的采出井效果尤其显著。(4)高浓度聚合物深度调剖对于油田南部一类油层中部分渗透率较高、单元内部渗透率级差较大的厚油层动用状况改善不明显。因此需要加快研究适合三元体系的高强度调剖剂,在不影响体系性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改善试验整体效果,为三元复合驱的推广做好技术准备。
表1调剖井区与非调剖井区采出井见效情况对比表项目初含水级别/%井数口空白水驱三元主段塞差值单井产液/t单井产油/t综合含水/%单井产液/t单井产油/t综合含水/%采聚浓度/(mg·L-1)单井产液/t综合含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