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99.04 KB
- 文档页数:47
中国自主品牌汽车海外营销研究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最初的摹仿和尾随,到如今的自主创新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然而,与国际知名汽车品牌相比,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在海外市场的销售向来相对较低。
本文将探讨中国自主品牌汽车海外营销的现状和挑战,并提出一些改进策略。
一、中国自主品牌汽车海外市场的现状尽管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在国内市场取得了可观的销售成绩,但在海外市场上的表现却相对较弱。
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品牌认知度不足。
相比于国际知名品牌,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品牌知名度较低,消费者对其产品的了解程度有限。
这使得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他们熟悉和信任的品牌,而忽略了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优势。
其次,产品质量和可靠性问题。
在过去,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产品质量和可靠性向来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
尽管近年来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在这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改进,但仍然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
这使得消费者对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信任度降低,对其产品持有怀疑态度。
此外,缺乏品牌差异化和创新。
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在设计和技术上与国际品牌存在一定的差距。
缺乏独特的品牌形象和创新的产品特点,使得中国自主品牌汽车无法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中国自主品牌汽车海外营销的挑战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在海外市场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包括文化差异、市场竞争和消费者偏见等。
首先,文化差异是中国自主品牌汽车海外营销的一大挑战。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和偏好存在差异,中国自主品牌汽车需要根据不同市场的文化背景和消费者习惯进行产品定位和市场推广。
其次,市场竞争是中国自主品牌汽车海外营销的另一个挑战。
国际知名汽车品牌在海外市场上已经建立了强大的销售网络和品牌形象,中国自主品牌汽车需要与这些品牌进行竞争,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
最后,消费者偏见也是中国自主品牌汽车海外营销的一大挑战。
一些消费者对中国产品持有一定的偏见,认为中国产品质量不可靠。
中国自主品牌汽车需要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改变消费者的偏见,赢得他们的信任。
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发展现状与建议浅析摘要:中国加入WTO后,汽车业跨国巨头纷纷盯住了拥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中国汽车市场,中国汽车自主品牌与外资品牌、合资品牌展开了激烈的竞争,都期待在国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发展战略是:培养自主品牌;激活原先品牌;加强技术研发,调整产品结构;发展汽车集约化之路;选择最优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汽车工业;自主品牌;现状;品牌战略加入WTO后,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经济贸易合作越来越广泛、深入。
各国均想通过外贸刺激本国经济的发展,汽车工业则成为发达国家谋求这种需求的一个突破口。
拥有较高品质的汽车品牌会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无形中增加了该汽车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
消费者购车时,在关注性价比的同时,还会关注品牌,这也正是欧、美、日汽车长期充斥中国汽车市场的主要原因,外资品牌、合资品牌不断吞噬着我国汽车自主品牌,逐步使我国汽车品牌边缘化。
一、我国汽车品牌的现状及问题1.竞争日趋激烈外资品牌、合资品牌和自主创新品牌之间进行激烈角逐。
2009年自主品牌轿车厚积薄发,国内自主品牌轿车共销售221.73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9.67%。
2.市场需求结构发生改变乘用车需求同期增幅大大超过轿车增幅,增速分别为4%和3.75%。
2009年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379.10万辆和1364.48万辆,发展势头都不错,但乘用车的市场需求更加大。
3.集约化趋势不断增强随着国内汽车市场的迅速扩大,不少重点企业的生产达到或接近了规模经济,因此产业集中有了明显提高。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2009年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产量占全国总销量的24.85%。
目前我国汽车市场上的汽车品牌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国外品牌,这类品牌都归跨国公司所有,国内合资企业只有使用权,一般是完全引进国外技术且主要是中外合资企业所生产的,这类为国产乘用车的主流。
第二类是自主品牌,要么是完全掌握知识产权,要么是品牌上的自主,技术上仍为引进。
中国汽车企业的困境与对策中国汽车企业的困境与对策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汽车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汽车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各个汽车企业纷纷涌现。
然而,在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时,中国汽车企业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
本文将围绕着中国汽车企业的困境展开论述,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中国汽车企业在技术研发方面相对滞后。
尽管国内汽车企业在车型设计和工艺水平上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在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方面仍然相对薄弱。
由于长期依赖合资企业,中国汽车企业缺乏自主研发的能力和优势,许多核心技术仍需引进或购买。
因此,中国汽车企业应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力度,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提高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
其次,国内汽车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利润空间有限。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汽车市场需求不断增长,中国汽车企业不断涌现。
然而,市场竞争激烈,导致企业间产品同质化严重,利润空间逐渐被压缩。
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中国汽车企业应加强品牌建设,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注重产品差异化,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第三,中国汽车企业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追赶势头不足。
在全球汽车市场中,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发展的重点。
然而,中国汽车企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研发与推广依然滞后于国际先进水平。
为了迎头赶上,中国汽车企业应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投入,加强与电池、电机等动力系统相关技术的合作,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发展。
第四,中国汽车企业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相对较低。
尽管中国汽车企业在国内市场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但在国际市场上仍相对较弱。
由于缺乏国际化的战略眼光和品牌传播能力,中国汽车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往往陷入低价竞争的困境,难以在高端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因此,中国汽车企业应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品牌价值,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与影响力。
最后,中国汽车企业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面面临压力。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中国政府加大了对汽车行业的环保监管力度。
年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报告年中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报告近年来,中国汽车行业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和快速的发展,成为全球汽车产业中备受瞩目的重要力量。
在年中的这个节点上,让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趋势。
一、发展现状1、产销量持续增长中国汽车市场的产销量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态势。
尽管受到全球经济形势和疫情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定的波动,但总体上仍然保持着稳定增长。
特别是新能源汽车领域,产销量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成为拉动汽车市场增长的新引擎。
2、新能源汽车崛起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势头迅猛。
政府的大力支持、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提高,都促使新能源汽车的销量逐年攀升。
各大汽车厂商纷纷加大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研发和生产投入,推出了一系列具有竞争力的车型。
3、智能化加速推进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汽车智能化成为了行业的重要趋势。
自动驾驶技术、智能座舱、车联网等智能化功能逐渐普及,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加便捷、安全和舒适的驾驶体验。
许多汽车企业与科技公司合作,共同推动汽车智能化的发展。
4、自主品牌崛起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在技术研发、品质提升和品牌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一些自主品牌汽车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了一定的份额,还开始走向国际市场,展现出较强的竞争力。
5、市场竞争激烈国内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不仅有传统的燃油车品牌之间的竞争,还有新能源汽车品牌的不断涌入。
外资品牌、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之间的竞争格局不断变化,促使企业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二、面临的挑战1、芯片短缺全球芯片供应短缺对中国汽车行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导致部分车型生产受限,交付周期延长。
这不仅影响了汽车企业的生产计划,也给消费者带来了不便。
2、原材料价格上涨钢铁、铝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增加了汽车企业的生产成本,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企业需要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提高生产效率等方式来应对成本上升的压力。
3、充电基础设施不足虽然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但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对滞后,充电难的问题仍然存在。
我国汽车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发展策略研究摘要: 文章分析了目前我国汽车自主品牌发展现状,揭示了自主品牌发展四个方面的薄弱环节,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汽车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的发展策略:提高汽车自主品牌技术竞争能力、供应链竞争能力、质量竞争能力、服务竞争能力,为我国汽车自主品牌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发展策略一、我国汽车自主品牌发展状况品牌是一种综合符号,是产品或者机构的重要标识,是人为创造的特殊性,用来表述其所指代事物的气质和内涵。
汽车自主品牌是指建立在自主开发基础上的、使用权和所有权都归国内汽车企业资本所有的品牌。
据中国汽车行业协会统计,2006年我国汽车累计生产727.97万辆,累计销售721.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7.32%和25.13%。
2006年,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依次是:上汽、一汽、东风、长安、北汽、广汽、奇瑞、哈飞、华晨和吉利。
上述十家企业共销售汽车605.2万辆,占汽车销售总量的83.87%。
国家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上半年我国自主品牌轿车的销量以51.3%的增长率领先于合资品牌36.3%的增长率,2006年全年自主品牌轿车销售了98.28万辆,轿车市场占有率为25.67%,自2005年以来,奇瑞、吉利、华晨、长城前后推出了自己的发动机,自主“造芯”一时风光无限。
作为技术要求更高的自动变速箱,吉利率先研制成功并开始出口海外,标志着中国汽车在技术研发上又前进了一步。
2006年9月21日,华晨汽车与欧洲HSO汽车贸易公司签订了3000辆中华轿车出口欧洲的合同。
在中国汽车出口海外的历史上,这笔买卖可谓意义深远。
在汽车安全、排放要求最为苛刻的欧洲市场,中华轿车的顺利进驻预示着中国汽车在全球市场上找到了一个新的坐标。
2006年11月在北京结束的第九届车展展出的572辆乘用车中,自主品牌约占三分之一,比例之高创历届车展之最。
我国汽车“三大”企业都展出了自己研发的自主品牌汽车。
浅谈中国汽车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
在中国,汽车产业也经历了飞速的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销售市场。
本文将对中国汽车的发展现状进行浅谈,并分析未来的趋势。
中国汽车市场的现状可以总结为两个方面:规模和技术。
首先是规模方面,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持续增长的中产阶层,这为汽车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汽车销量连续多年超过了2000万辆,其中乘用车销售额占据了主导地位。
同时,中国的汽车市场还展现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特点,消费者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
其次是技术方面,中国汽车产业在过去几年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
从传统燃油车到新能源车的转型,中国正迅速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全球领导者。
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使得电动车销量飞速增长。
据统计,截至2021年,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动车生产国和销售市场。
同时,汽车智能化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和发展,无人驾驶、智能互联等技术已经开始应用于部分汽车型号上。
中国汽车企业也在积极争取技术创新和自主品牌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未来中国汽车市场的趋势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电动化、智能化和共享化。
首先是电动化。
根据中国政府提出的“碳中和”目标,电动车将会成为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
政府将进一步鼓励和支持电动车的推广,提高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对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政策扶持。
同时,电池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也将推动电动车的市场普及率。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几年内电动车的销量还会持续增长。
其次是智能化。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化已经成为汽车行业的重要趋势。
例如,无人驾驶技术的应用将会减少交通事故,并提高驾驶效率。
同时,智能互联技术的进步也将使得车辆与车辆、车辆与道路基础设施之间的实时通信成为可能。
智能化技术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对于便利性和安全性的需求,也为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姓名:申佰强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产业经济学指导教师:祝合良20100301摘要近几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我国汽车产销量逐年上升,从建国初期的几万辆增至目前的千万辆。
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我国汽车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自主品牌的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尤其是在乘用车领域,从建国初期的红旗、东风、凤凰等少量自主品牌,发展到目前以奇瑞、吉利、长安、比亚迪为主的上百个自主品牌,无论是从产销规模,还是从品牌种类以及技术含量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但由于我国自主品牌起步较晚,自主品牌同合资品牌各方面的差距依然存在,国内乘用车市场主要还是被合资和外资品牌占据,市场利润大部分被外资方掠走。
在这种汽车市场过分依赖外方的情况下,如何促进自主品牌的发展,已然成为了是我国汽车产业面临的重大问题。
本文以如何促进我国汽车自主品牌发展为研究目的,通过对我国汽车自主品牌的发展现状和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同时运用比较研究法,总结并借鉴汽车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最后从宏观和微观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能对我国汽车自主品牌的发展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关键词:自主品牌政府扶持自主创新品牌意识AbstractIn recent decades, with the open and reform and the deepening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automobile yield and sales volume increased year by year. Now this number has increased to 10 million, which is only tens of thousands in the founding of the PRC, in this process the self-owned brand has developed rapidly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hina's auto industry, especially in the passenger car area.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founding of PRC, there were only Red Flag, Phoenix, DongFeng and other very few brands, now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has developed to a system with hundreds auto self-owned brand based on Chery, Geely, Changan, and BYD.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has made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both on the production and sales scale and on the brand category as well as the technical level. However, in view of the late start of self-owned brands, there still exist gaps in various areas between self-owned brands and joint-venture brands, the domestic passenger car market is mainly taken by joint-ventures brands and foreign brands, and most of market profits looted by foreign parties. Considering this over-reliance on the foreign car in market, how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elf-owned brands have become the major issues in the auto industry.In this paper, the main research purpose i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uto self-owned brands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tatus and constraints of China's auto self-owned brands. This paper sum up and learn automotive experience from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using the comparative research method. Finally, this paper intends to make relevant policy proposals from the macro and micro perspective and hopes to act as a guiding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elf-owned brand.Key Words:Self-owned Brand Government Support Independent Innovation Brand Awareness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今所呈交的《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尽我所知,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内容及科研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有关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借阅或网络索引;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取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作者签名: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1.绪论1.1 研究背景与意义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汽车消费市场开始急速扩张,汽车市场销量逐年大幅增长,2005年达到576万辆,2006年为721万辆,2007年为879万辆,2008年为938万辆,2009年为1365万辆。
2009年汽车产业占全国GPD比重接近2%,已经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
但在汽车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长期以来积累的问题也开始逐渐暴露,主要集中体现在外资、合资品牌占据市场主导,国内自主品牌发展缓慢,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如在乘用车领域,2009年我国乘用车销量为1033.13万,乘用车自主品牌共销售457.7万辆,占乘用车总销量的44.3%,这一问题在轿车领域尤为突出,2006年、2007年、2008年连续三年轿车自主品牌销量仅占轿车总销量25%,虽然2009年增至29.67%,但这一水平还是远远低于德国、美国、日本等汽车发达国家。
从汽车企业利润率方面来看,目前我国汽车自主品牌主要集中于价格竞争激烈、利润率较低的低端市场,自主品牌企业的持续发展缺乏资金支持,如果任由这种状态持续下去,那么我国自主品牌企业最终将被外资、合资品牌挤出历史的舞台。
发展自主品牌是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经之路,虽然我国目前已成为汽车的生产大国,但由于目前国内自主品牌汽车生产技术落后,汽车市场过分依赖于外资品牌,大部分利润都被外资品牌掠走,汽车产业发展呈现出了一种“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局面。
而汽车产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自主品牌发展的重要性是不容忽略的,汽车自主品牌的发展状况体现着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程度,是构成国家科学合理汽车产业结构的前提和基础,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从发达国家汽车产业发展经验可以看出,只有拥有强势的自主品牌国家才能实现由汽车生产大国向汽车强国的转变;只有拥有强势品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话语权,才不会受制于人;只有拥有强势的自主品牌才能加速企业的自主创新,提高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力度,推动汽车产品质量的提高、种类的丰富、技术的提升以及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凝聚。
因此国家以及汽车企业只有加大汽车自主品牌的发展力度,在政策扶持和政策引导下,不断提高自主研发资金的投入,加快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和研发,注重汽车产业人才的培养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才能我国汽车产业日趋合理化,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
1.2 文献综述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国外对于汽车自主品牌的研究,多从品牌的角度和创新的角度出发,侧重于理论体系的分析。
美国著名学者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对品牌定义的表述是:“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词、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消费者或某个销售者产品或劳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劳务区别开来。
从本质上说,通过一个品牌能够辨别出销售者或者制造者。
1”凯文・凯乐(Kevin Keller)认为:“将一个品牌与另外一个品牌的区分,是消费者对于不同产品属性的认知、理解和感觉以及他们的购买行为,最终一个品牌将在消费者的脑海中留下长久的印象。
”马克・戈比(Marc Gobe)认为,成功的品牌必须带领顾客进入一个更深层次的、普遍的感情层次;“创新”这一概念最初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A.Schumpctcr)于1912年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明确阐述的。
他指出: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将从未有过的有关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创新就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或赋予产品一种新的特性;(2)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它主要体现为生产过程中采用新的工艺或新的生产组织方式;(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4)开拓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新的供应来源;(5)实现企业新的组织方式2。
我国汽车自主品牌要实现质的跨越,必须注重自主品牌的品牌价值培育,实施品牌战略,并且通过不断的创新来提高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提高自主品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就目前来看,国内对汽车自主品牌研究较多,不同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看法和对策,例如程振彪在“中国汽车如何实现自主开发和创建自主品牌”中指出我国目前已经具备自主开发和品牌创建的条件,应当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减少对外依赖性;余灵波的“品牌经营-轿车厂商的利器”、赵佶的“提升自主汽车品牌力的策略”均站在品牌战略的角度,从品牌定位、渠道建设、品牌国际化为我国自主汽车的发展提供了建议;杨东进在“政府对发展我国汽车企业自主品牌的作用研究”与“政府庇荫与自主品牌缺失—基于中国轿车产业的实证研究”文章中对政府与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发展进行了论证,认为我国汽车行业现行管理体制制约了我国汽车自主品牌的发展;张伯顺的“合资企业自主品牌创建问题研究”、卿光新的“我国汽车工业创建自主品牌的模式分析”指出自主开发能力是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并对合资企业和本土企业的自主品牌1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创建模式进行了分析;也有学者从整个产业入手,分析如何发展中国轿车工业,指出了中国汽车产业的成长模式,并提出:政府的扶持以及当地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互动学习关系的建立是当地汽车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如廖泽芳的“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产业发展与市场开拓”、刘希宋和邓立治的“培育与发展我国汽车工业自主品牌的对策研究”等;还有学者从实际案例出发通过对国内知名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案例分析,揭示中国汽车工业可以独立自主地开发轿车,并总结出相关成功经验以供自主品牌的发展参考,如詹长春在“我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战略的实现方式―以安徽奇瑞为例”以及胡光昭在“奇瑞汽车品牌的塑造与品牌竞争力探析”等;另外还有吴祥友从创建自主品牌的基本模式这一角度来研究自主品牌的发展,并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提出了相关发展策略;饶达从市场营销的角度,对提升轿车品牌的竞争力进行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