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德经》第三章

《道德经》第三章

《道德经》第三章
《道德经》第三章

《道德经》第三章

道可道,非恆道①;名可名,非恆名②。无③,名天地④之始;始有⑤,名万物之母。故恆无,欲以观其妙⑥;恆有,欲以观其徼⑦。此两者同出而异名⑧,同谓之玄⑨。玄之又玄,众玅⑩之门?。

译文

道理法则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达阐释,必须效法恒久的大道,近似的相对的有限真理不是“完全”、“永恒”的无限真理;实在法(子法、名法、法律制度、规则)可制定并公布,必须效法恒久的自然法(母法、道法、道纪、大法、大制、始制),实在法从属自然法,实在法不是恒久的自然法。无形的大道,称作世界的本元;大道作为本元,称作万物之母(本源、本原)。所以,知(效法)道,欲以知道观(探索研究发现)其玅(玅道,玅理,至道,道理,原理,道法,法则);知(规范)物,欲以知物观其徼(求;豪徼;沿袭,因袭;逻辑,理则;边界,分界,界限,限度,范畴;履行,实行,行为,实践)。这两者出处相同而各自占有不同的范畴(名分),统一称为玄德。玄德又复玄德,是发现众物规律(事理)的法门。

注释

①“道可道,非恆道”:道理法则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达阐释,必须效法恒久的大道,近似的相对的有限真理不是“完全”、“永恒”的无限真理。第一个“道”指:道理法则,道理法度,真理法则。道理:道之理;法则,法律;事理,事物的规律;规矩;事情或论点的是非得失的根据、理由、情理;处理事情的办法、打算;阐扬称说某种教义;道术;法术;法力。法则:规律;制度,法度;准则,规则;榜样,表率;效法;法术。法度,指法令制度;法则,秩序,行为的准则。法度:法律制度;法令制度;规矩,行为的准则;特指度量衡制度;规范,规矩;格式;办法,方法;软件法度。第二个“道”指言、说、谓、阐述、阐明、阐释、表达,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心里说、说法、理论、思想、宗教教义等。第三个“道”指自然、自然法、母法、道纪、道法、大法、大制、始制、法则、真理、道理、原理。道法:道理法度;遵循效法;遵守法制;.道教的教义;道教的法术;泛指宗教的学说与法术。真理:符合客观实际的真正道理;指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科学则是由实践检验且无限趋近于真理的方法。自然指具有无穷多样性的一切存在物,与宇宙、物质、存在、客观实在等范畴同义,包括人类社会;通常分为非生命系统和生命系统。被人类活动改变了的自然界,通常称为“第二自然”,或“人化自然”。【例】大自然。回归自然。事物按其内部的规律发展变化,不受外界干预。从物理学角度看,道就是场,场就是道。可:能够,可以;大约,近似。非:必须,非得……不可。[方言]∶必须。下决心一定要;坚决要——常与“不”相呼应。如:非说不可;要学好一种语言,非下苦功夫不可。在口语中,“非”后也可以不用“不可”等词,表示一定要…不可。常用于承接上文或反问句中。如:他不来就算了,为什么非叫他来;干这活非得胆子大。同时,非还含有否定词“不”的意思。真理法则(母法、道法、道纪、大法、大制、始制)可以用语言文字近似的阐明陈述,必须效法恒久的大道(自然),近似的相对真理不是“完全”、“永恒的绝对真理。真理,即永恒不变唯真正理。真理亦可分为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即绝对真理是不受任何限制的广义的道理;相对真理是在特定条件下成立的有局限性的道理。真理,最纯真,最符合实际的道理,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头脑中的正确

反映。真理也是哲学名词,它指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科学则是由实践检验且无限趋近于真理的方法。真理是指人们关于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相对,构成真理发展过程中辩证性质的一对哲学范畴。有两种理解和使用的方式:一指真理有绝对性和相对性两种普遍属性:一指两种不同类型的真理,“完全”、“永恒”意义上的真理是绝对真理,近似、相对意义上的真理是相对真理。绝对真理指对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完全正确的认识。这种认识是通过整个人类无限发展的认识过程而不断接近的。相对真理指在一定条件下对有限的客观事物的相对正确的认识。任何真理都是标志着主观与客观的符合,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志的客观性,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时,真理又具有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性的、不完全的。从整个客观世界来看,人们的认识只是对物质世界及其属性的某一领域、某一侧面的正确认识,因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该对象的一定程度和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因而是相对的。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是辩证统一的,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在相对真理中包含有绝对真理的成分,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就是绝对真理。绝对真理由发展中的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并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相对真理都含有绝对真理的成分、颗粒。两者相互联结,相互转化。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两者的辩证关系表现为: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科学是由实践检验且无限趋近于真理的方法。科学,指的就是分科而学,后指将各种知识通过细化分类(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研究,形成逐渐完整的知识体系。它是关于发现发明创造实践的学问,它是人类探索研究感悟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的总称。科学是一个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的知识的系统。在一个旧的,密切相关的意思,“科学”还指可合理解释,并可靠地应用型知识的主体本身。科学的专业从业者习惯上被称为科学家。自古典时代,科学作为一种知识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理念。科学的方法奠定了基础,强调实验数据及其结果的重现性。在西方世界在近代早期的话:“科学”和“自然哲学“有时可以互换使用。在西方世界直到西历17世纪,自然哲学(自然科学)被认为是哲学的一个独立的科学分支,与唯物同源。在现代用法中,“科学”经常指的是追求知识,不但对知识本身的一种方式,它也经常受限于研究这些分支寻求解释物质世界的现象。在西历17世纪和西历18世纪的科学家越来越多地寻求在自然法则,如牛顿运动定律方面制定知识。而在西历19世纪的过程中,“科学”一词变得越来越与科学方法本身相关联,以研究自然世界有纪律的方法,包括物理、化学、地质学和生物学。它是在西历19世纪也使科学家一词是由博物学家区分自然知识和知识创造。然而,“科学”还继续使用在广义上表示可靠,可教的知识的一个话题,反映在现代术语如图书馆学和计算机科学。这也反映在学术研究的某些领域,如“社会科学”或“政治学”的名称。科学是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实现具体统一的实践活动,是通往预期目标的桥梁、是联结现实与理想的纽带。也可以说科学是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包括事物的本质属性、实际联系、变化规律)和创造符合主观认识的客观实际(使主观认识转化为客观实际事物、条件、环境)的实践活动。这是科学的内涵。不去探索追求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没有充分地根据却固执地坚信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能转化成客观实际,这样的思想认识就是迷信。科学是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实现具体统一的实践活动,它是通往预期目标的桥梁,也是联结现实与理想的纽带。也可以说,科学是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包括真实的联系与变化的规律。)和创造符合主观认识的客观实际(事物、条件、环境)的实践活动。科学性就是符合客观实际的真实属性,它是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能够实现具体统一的属性(是否科学,科学的是指科学性。),它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和探索

创造符合主观认识的客观实际的实践活动过程是科学研究;创造符合主观认识的客观实际(实现预期目标)的方法、措施、手段是科学技术;创造符合主观认识的客观实际的实践活动是运用科学;符合客观实际的主观认识是科学知识;符合客观实际的普遍规律是科学理论。“道可道,非恆道”兼容统一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不可知论的论据是不确定性。西历1926年,海森堡任聘为哥本哈根大学尼尔斯·玻尔研究所的讲师,帮尼尔斯·玻尔做研究。在那里,海森堡表述出不确定性原理,从而为后来知名为哥本哈根诠释奠定了的坚固的基础。不确定性原理表明:一个微观粒子的某些物理量(如位置和动量,或方位角与动量矩,还有时间和能量等),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的数值,其中一个量越确定,另一个量的不确定程度就越大。测量一对共轭量的误差(标准差)的乘积必然大于常数h/4π(h是普朗克常数)是海森堡在西历1927年首先提出的,它反映了微观粒子运动的基本规律——以共轭量为自变量的概

率幅函数(波函数)构成傅立叶变换对;以及量子力学的基本关系(),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原理。不确定性原理为许多重要科学成

就铺平了道路,其中最著名的或许就是发展了光的波粒二象理论~即光子同时具有波和粒子的行为。尽管不确定性原理使我们对宇宙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它还是预示着我们决不能达到完全的认识。西历1949年数学家库尔特、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预示逻辑学和计算机科学领域困境。不确定原理粉碎了人类有朝一日会变得无所不知的梦想。它迫使许多科学家同意不可知论者的观点~科学确实永远不能完全解释我们的世界。正当我们越来越接近确定我们宇宙的真实本质时,海森伯的理论指出,我们在探索过程中总会遇到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R.L.韦伯著《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西历1901~1984年)中介绍玻尔时说:“玻尔的名字是与下面两个原理分不开的。一个是‘对应原理’(西历1916年),它是说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在线度很大时,必然逐渐趋于经典概念;另一个是‘并协原理’(西历1927年),这指的是在不同实验条件下获得的有关原子系统的事实,未必能用单一的模型去解释。电子的波动模型就是对电子的粒子模型的补充。”玻尔的“并协原理”是在法国年青物理学家路易斯·德布罗意于西历1924年发现电子的波动性之后,以作用量子个体化的不确定性原理为基础而提出来的。董光璧《易图的数学结构》中说:“玻尔认为,量子论的认识问题在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那里早已碰到了。他一生反复阐述的‘并协’观念,在中国也有它的先河。玻尔亲自设计了自己家族的族徽,把太极图作为图案核心,以象征‘并协’”。他以“一阴一阳”在图中既对立而又互为补充的观念来表达他的核心思想——互补关系(或称并协原理)。“族徽”上方的拉丁文箴言是CONTRARIA SUNT COMPLEMENTA(“互斥即互补”,或译为“对立者是相互补充的”)。

②“名可名,非恆名”:实在法(子法、名法、法律制度、规则)可制定并公布,必须效法恒久的自然法(母法、道法、道纪、大法、大制、始制),实在法从属自然法,实在法不是恒久的自然法。第一个“名”指有名(法)、实在法(子法、名法、法律制度、规则);第二个“名”指称说、说出、制定,用语言文字表达阐述出来;第三个“名”指无名(法)、自然法、(天下)母法、道法、道纪、大法、大制、始制。名法:名分与法律;很有效的方法。实在法必须根据自然法制定,否则为非法的恶法。恶法非法,恶法不可具有法律效力。自然法是万物行为或运动的母法(大法、根本法、宪法)。自然法是永恒的、绝对的。人的理性可以认识、发现自然法。自然法超越于实在法之上,实在法必须服从自然法。根据自然法的伦理学说,在某种意义上,支配人类行为的道德规范,起源于人类的自然本性或和谐的宇宙真理;而依照自然法的法学理论,法律准则的权威,至少部分来自针对那些准则所具道德优势的思量。自然法主张天赋人权,人人平等,公正至上。自然法是整个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它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利。

古希腊哲学高度关注“自然(physis,φúσι?)”与“风俗(nomos,νóμο?)”之间的差异。法律支配的内容因地而异,然而“生而具者”却应该是处处相同的,这与后来的哲人们倾力追求的真理是一致的。自然法提醒我们,法律不仅仅是命令抑或意志,而应当更多地体现正义抑或理性。自然法原理在英国《权利法案》和美国《独立宣言》中表露无遗,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名:名象(泛指称谓、法制、器物等。

③无:无有,始有,道,无形的大道。无形指某事物的存在不能被人的眼、耳等感觉器官感知。这种事物可以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也可以是意识层面的非物质或者是以能量等形式存在的概念。

④天地:(1)天和地;指自然界和社会。(2)指天地之间,自然界。(3)【近义】苍穹、宇宙、乾坤。

⑤始有:道,大,大道。道,是始有,是始基,是本元(本原、本源),是造物主,是奥主,是(大)自然。大道,夷希微。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始有曰无。本元(本原、本源)指世界的来源和存在的根据。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道派生了众物,又作为众物存在的依据而潜藏于众物。所有存在物都由道构成,所有存在物最初都由道而生,最后又复归为道。本原是希腊文arche或拉丁文principium的意译,原义是开始,又译为始基。亚里士多德亦认为,所有存在物都由本原构成,所有存在物最初都从其中产生,最后又复归为它。

⑥“恆无,欲以观其妙”:知(效法)道,欲以之观(探索研究发现)其玅(玅道,玅理,至道,道理,原理,道法,法则);总是辩证统一的以务虚、思想实验、思辩的方法探索研究发现宇宙万物的(基本原理)根本法则。恆:永久,永恒;规律,法则。法则:制度,法度;方法,办法;准则,规则;规律;榜样,表率;规范;效法。观:规;看,仔细看,察看,阅读,审查,观察,探索,探究,发现。规:画圆;.画圆形的工具;划分土地而占有;劝告,建议,尤指温和地力劝;计划,打算;谋求,谋划;效法,摹拟,揣摩;通“窥”,窥察。规抚(仿效;依循);规仿(摹拟仿效);规法(规摹效法)。规劝:规诫劝勉;郑重地劝告,使改正错误。规矩:画圆形和方形的两种工具,比喻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老老实实,恪守本分,(行为)端正老实;合乎标准或常理。规范:法则,法律,法规;典范;谓使合乎模式;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法规是法令、条例、规则、章程等法定文件的总称。法规指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观察:细察事物的现象、动向;考查或调查。探索,指研究未知事物的精神,或指对事物进行搜查的行为,或指多方寻求答案的过程。探究:探索研究。探究,亦称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观察、阅读,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形成解释,获得答案并进行交流、检验、探究性学习。科学探究可以有双层含义:一是指科学家的探究活动,一是指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①提出问题;②建立假设;③设计实验方案;④收集事实与证据;⑤检验假设;⑥交流。研究: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考虑或商讨(意见、问题)。研究:钻研,探索;商讨,考虑;仔细询问。“研”指审查、细磨,“究”是指穷尽、追根求底。研究是应用科学的方法探求问题答案的一种过程,因为有计划和有系统的收集、分析与解释资料的方法,正是科学所强调的方法。“研究”指人对事物真相、性质、规律等进行的无穷尽的积极探索,由不知变为知,由知少变为知多。“研究”简单地说,就是一个认真的提出问题,并以系统的方法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研究是主动和系统方式的过程,是为了发现、解释或校正事实、事件、行为、理论,或把这样事实、法则或理论作出实际应用。基本研究,又被称为基础研究、纯粹研究,它的开发性质源于好奇心及兴趣,目的乃是为了增加人类的知识,但不关心这类知识是否具有立即应用的价值。应用研究是将基础研究所产生的知识,设法应用到解决人类实际的问题上。常见的

应用研究的范畴包括:电子、资讯科技、电脑技术、应用科学等。一般的学术及工业的机构会进行应用研究。学术机构的研究经费都会从工业上的伙伴得到资助。发现: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务虚:与思想、理论、文化等相关的东西,属于软管理范畴。妙:玅;妙道;妙理;原理、场论、法则。妙道:至道;精妙的道理。妙理:精微的道理。道理:事理;事物的规律;事情的是非曲直的逻辑或论点的根据,理由。理由是指事情的道理、原由、依据。道理,道之理也,是非曲直也。务虚是指就某项工作的政治、思想、政策、理论方面进行讨论,与虚假、虚构、虚浮截然不同。务虚与务实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务虚是针对决策环节而言,是决策前对决策的可行性、具体操作、突发情况预案等的分析研究过程,是对事物发展规律与走势进行高屋建瓴的宏观把握。

(转自百度百科)思想实验是指:使用想像力去进行的实验,所做的都是在现实中无法做到(或现实未做到)的实验。例如爱因斯坦有关相对运动的著名思想实验,又例如在爱因斯坦和英费尔德合著的科普读物《物理之演进》中,就有一个实验要求读者想像一个平滑,无摩擦力的地面及球体进行实验,但这在现实(或暂时)是做不到的。思想实验需求的是想像力,而不是感官。爱因斯坦曾说:“理论的真理在你的心智中,不在你的眼睛里。”而在这其中。伽利略的实验大多数就是思想实验,历史已经证明他并没有从比萨斜塔上同时扔2个铁球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错误。思想实验是一种在人的头脑中进行的理性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按照实验的格式展开,所以也称为“实验”。在科学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的认识活动越来越远离日常的直观经验和直觉,科学研究活动所需的仪器设备日益纯化、理想化,物化实验有时无法满足科学发展的需要,运用思想实验进行科学研究就成为一种必然。

实验对于自然科学来说,是科学认识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任何实际的实验都是感性物质活动、感性认识活动。科学家、仪器设备、考察对象、环境条件都是感性存在与感性直观的对象,构成了现实的科学实践与认知系统。一切物化实验都会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以及仪器设备的操作等限制,因此,就会使所要考查对象的有关因素不能达到绝对的简化、纯化,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为了克服、超越物化实验的各种限制,科学家在自己的认知活动中常常利用思想实验来解决问题。思想实验的内涵思想实验是科学家在头脑中设计和构造出一套纯粹的、理想化的仪器设备和研究对象,并对它进行纯粹的理想化的实验操作和控制,使与实验对象的某些因素以绝对简化、纯化、被设定、限制的形式表现出来;然后通过对这种理想化对象的感知和描述,发现和获取科学事实与自然规律的思维活动。思想实验在爱因斯坦那里得到了高度综合和充分发展,被叫做思想实验和理想实验。后来,有人把它称为“抽象实验”、“假想思想”、“思想实验”和“理想实验”等等。

思想实验早在古代就已经有了萌芽,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在研究面积和体积时,总是先作一种思想上的“实验”。“想象把用均匀材料切成一定形状的平面物体通过称量,以测量它的面积,这样就对它们的关系有所了解,然后再从数学上进行证明。”([英]斯蒂芬·F·梅森.自然科学史.上海外国自然科学哲学著作编译组.上海人民出版社.西历1977.40-41)西历前5世纪,芝诺用思想实验论证了“阿基里追龟”、“飞矢不动”等命题。思想实验在中国也有人作过,在古代庄子的《天下篇》中,就有“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样的例子,来论证物质的无限可分。思想实验最初主要从物理学中发展起来,这与物理学主要始于研究宏观物体的运动有关,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研究大都是思想实验([奥]恩斯特·马赫.认识与谬误.洪佩郁译.北京:东方出版社,西历2005.169)。到了近代,它逐渐从思辨的形式转变为科学的思想实验。科学的思想实验从伽利略开始,可以说西历17世纪是科学的思想实验的发源时期。到了现代科学时期,因科学探索更广阔更深入,思想实验更加不可或缺。

理想实验与思想实验虽同属抽象的思想实验,但它们之间又有着不同,若混淆两者关系,客观上势必会造成科研的盲目性,使研究者无所适从,甚至会给科学技术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科学史上,对思想实验的两种情况不加区分不乏其例。如超导问题,在未实验以前,普遍认为电阻为零的现象是不可能实现的一种理想化状态。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一度影响了对它的实践探索。又如爱因斯坦和英费尔德曾构想了一个“单电子衍射”实验,并且认为这是一个理想实验,事实上不可能实现,但这一构想后来被前苏联科学家通过物化实验做成功了。

理想实验是指将实验对象、实验过程理想化,将逻辑思维与直觉、形象思维有机结合突出事物、条件的理想状态,但它在实践中并不存在。这种理想状态无法在物化实验中表现,理想实验的结果只是对客观事实极限的近似值描述。理想实验有别于理想模型。理想模型是通过高度抽象建立起来的描述理想客体的模型。自然科学领域所探讨的现象,有不少是理想化的客体,如质点、绝对刚体、绝对黑体、理想流体、理想溶液等等,这些理想客体模型可以回归到原型。理想实验排除了物化实验中无法排除的干扰,使得研究的问题达到高度的理想化。理想实验的结果虽然可以无限接近客观事实,但在实践中永远无法实现。卡诺热机循环实验,爱因斯坦设想的“双生子佯谬实验”等,都是理想实验。

思想实验是指在特定的条件下,依靠科学原理,通过逻辑推论在头脑中实施的实验活动,它按物化实验的格式展开,主要过程和结果均以逻辑的形式表述。理想实验法(又称想象创新法,思想实验法)是在实验基础上经过概括、抽象、推理得出规律的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但得出的规律却又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是科学家们为了解决科学理论中的某些难题,以原有的理论知识(如原理、定理、定律等)作为思想实验的“材料”,提出解决这些难题的设想作为理想实验的目标,并在想象中给出这些实验“材料”产生“相互作用”所需要的条件,然后,按照严格的逻辑思维操作方法去“处理”这些思想实验的“材料”,从而得出一系列反映客观物质规律的新原理,新定律,使科学难题得到解决,推动科学的发展。又称推理法。

如伽利略斜面实验、推导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推导出牛顿第一定律、推导出电荷的种类……

⑦“恆有,欲以观其徼”:知(规范)物,欲以之观其徼(求;豪徼;沿袭,因袭;逻辑,理则;边界,分界,界限,限度,范畴;履行,实行,行为,实践);总是辩证统一的以务实、实验、实证的方法探索研究笃行实践,掌握适度原则把握分寸解决实际问题。豪徼:道,大道。徼:求,求取,需求;边境,边界,分界,界限,限度,范畴;抄袭,沿袭,因袭;巡查,逻辑,理则;履行,实行,行为,实践。求:追求,探求,寻求;请求,要求;需求,需要。分界:划分界线;起区分作用的线;划分的界域;界限。界限:不同事物的分界;限度;限制,范围。限度:范围的极限;最高或最低的数量或程度。履行:行走;巡行、巡视;实行,执行;行为;德行;履历。实行:实际的行动;用行动来实现理论、纲领、政策、计划等;犹德行,操行。行为: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实践:实行,履行;指改造社会和自然的有意识的活动。逻辑:客观事物的规律性;某种理论,观点,行为方式;思维的规律,规则。逻辑就是事情的因果规律,逻辑学就是关于思维规律的学说。有时逻辑和逻辑学两个概念通用。从狭义来讲,逻辑就是指形式逻辑或抽象逻辑,是指人的抽象思维的逻辑;广义来讲,逻辑还包括具象逻辑,即人的整体思维的逻辑。逻辑(理则学),源自古典希腊语(logos),最初的意思是“词语”或“言语”,(引申出意思“思维”或“推理”)。严复译《穆勒名学》,将其意译为“名学”,音译为“逻辑”;因为该词是由日制汉语“伦理”一词分拆而来,所以日语还把它译为“伦理学”。传统上,逻辑被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来研究。西历十九世纪中期以来,逻辑经常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中研究。逻辑的范围非常广阔,从核心主题如对谬论和悖论的研究,到专门的推理分析如或然正确的推理和涉及因果关系的论证。在我国古代,逻辑学又

被称为理学、理则学、名学、刑名之学等。务实是指研究和讨论完成某项工作的具体办法。务实:(1)从事实际工作。(2)研究讨论具体问题。务实:与生产、操作、实施、组织、产品、营销、业绩、利润、效益、事务等有关的东西,属于硬管理范畴。务实则是将决策变成现实的过程。没有必要的务虚,就没有决策的科学性。科学的务虚有助于认清形势,把握趋势,少走弯路,提高效率。创造理论、制定路线、提出纲领、确立原则的工作,不是以某一个具体事物为对象,它要从具体实际出发,又要离开感性的具体,舍弃具体事物的特殊性,抽象出事物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因而被称为“务虚”。真理主要是以理论的形态存在的,求真,主要是一种理论工作,因而是一种务虚的工作,它同务实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依赖的。

实证方法

最早由法国社会学家孔德(Auguste

Comte)在他的《实证哲学教程》中提出,其特征是以观察到...实证方法对后来的实证主义产生了很大影响,并把它发展为“命题的意义就在于证实它的方法”,而后又将证实改为确证,对“可证实性”加以区分。

实证方法是科学思维方法中比较古老的一种方法,是随着现代西方哲学而兴起的。现代西方...实证方法,就是体现“实证”五个方面要求的方法。换言之,实证方法是指揭示现象之间现实的、有用的、可靠的、确切的、肯定的联系。

实验

词目:实验

基本解释

(1)

设计来检验一个理论或证实一种假设而进行的一系列操作或活动

经实验证明,这一理论是不正确的

(2)

指实验的工作

详细解释

(1)

实际的效验。

汉王充《论衡·遭虎》:“等类众多,行事比肩,略举较著,以定实验也。”《扫迷帚》第二一回:“自今以往,事事悉凭实验,一切纸糊的老虎,都尽被人戳破,不值一文。”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一》:“极平常的豫想,也往往会给实验打破。”

(2)

实际的经验。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昔在江南,不信有千人氊帐;及来河

北,不信有二万斛船:皆实验也。”

(3)

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

梁启超

《泰西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一章:“甲派主实验,乙派主推理,丙派执其中庸,所以有异同者在於此。”

胡适《实验主义》六:“有时候,一种假设的意思,不容易证明,因为这种假设的证明所需要的情形平常不容易遇着,必须特地造出这种情形,方才可以试验那种假设的是非。凡科学上的证明,大概都是这一种,我们叫做‘实验’。”

(4)引申指实验的工作。如:做实验;化学实验。

实验,区别于试验,实验是为了解决文化、政治、经济及其社会、自然问题,而在其对应的科学研究中用来检验某种新的假说、假设、原理、理论或者验证某种已经存在的假说、假设、原理、理论而进行的明确、具体、可操作、有数据、有算法、有责任的技术操作行为。通常实验要预设“实验目的”、“实验环境”,进行“实验操作”,最终以“实验报告”的新闻形式发表“实验结果”。

而“试验”指的是在未知事物,或对别人已知的某种事物而在自己未知的时候,为了了解它的性能或者结果而进行的试探性操作。试验,是实验的一种,大多带有盲目性,没有假说……。

微生物生理生化实验

原理:各种细菌在代谢类型上表现了很大的差异。不同的细菌分解利用含碳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能力不同,代谢产物也不一样。利用细菌代谢类型的多样性,可通过各种细菌生理生化反应的特点,作为细菌分类鉴定的依据.

步骤:用接种针挑取淀粉酶产生菌的菌落接种于葡萄糖、乳糖、柠檬酸、硫化氢生化培养基中(各一支);放置35℃培养24小时,观察结果。

微生物之父:法国科学家巴斯德。

生物学科学探究过程大致包括以下六个环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名:以私人名义占有,此处指范畴;名分,占有名位、职责、权利的限度。范畴(转自百度百科)范畴:最一般的概念,这些概念反映着客观现实现象的基本性质和规律性以及规定着一个时代的科学理论思维的特点。物质、运动、意识、质和量、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自由和必然性等,所有这些都是范畴的例子。分析范畴是哲学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范畴是已经经过无数次实践的证明,并已经内化、积淀为人类思维成果,是人类思维成果高级

形态中具有高度概括性、结构稳定的基本概念,如:单一、特殊、普遍、形式、内容、本质、现象、原因、结果、必然性、偶然性、可能性、现实性等等,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范畴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在哲学中,范畴概念被用于对所有存在的最广义的分类。比如说时间,空间,数量,质量,关系等都是范畴。在分类学中,范畴是最高层次的类的统称。它既不同于学术界对于学问按照学科的分门别类,又有别于百科全书式的以自然和人类为中心的对知识的分类,范畴论是着眼于存在的本质区别的哲学分类系统,因而范畴论属于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分支。范畴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人类理性思维的逻辑形式。范畴是人类在一定历史时代理论思维发展水平的指示器,是帮助人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各门具体科学都有各自的范畴体系。哲学范畴不同于各门具体科学的基本概念,它不是某一领域、某一方面或某一问题的反映,而是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过程最本质、最普遍的联系的反映。哲学范畴对各门具体科学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

⑨玄:xuán〈形〉(1)(象形。小篆字,下端象单绞的丝,上端是丝绞上的系带,表示作染丝用的丝结;(2)玄德,证道,悟道,修道;(3)辩证法。玄字本意:搓线、编草绳,最后笔画,那一点就是新续的草。大道是宇宙万物之母,是万物宗仰依附的奥主,是贵德守法知道者的保护者,是逆德离法失道者的所有者。守柔遵守法则是依附大道的襁褓纽带。“保”字的本义相当于“抱”,引申为护理、抚养、养育之义,进一步引申为保护、保佑、守卫等义。“保”通“緥”,保护婴儿的包裹衣。道德涵养深厚者,如同得道保护的婴儿。冀知其子,附知其母;既得其母,复守其子;既得其子,复守其母,是谓玄德。老子在《道德经》中用了“玄”字,用了“绳”字,用了“纪”字,用了“网”字。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大法(道纪)宽宏大度,宽宏大度而无所不包。理清头绪,把握要领,搓线编绳结网,由玄到绳再到网的变化,说明玄字就是变化的意思,等同于易经的易字,等同于辩证法,是总结自然规律的法门。纪:散丝的头绪,要领,纪法。自然界的基本单元或许是很小很小的线状的“弦”(包括有端点的“开弦”和圈状的“闭弦”或闭合弦)。弦的不同振动和运动就产生出各种不同的基本粒子,能量与物质是可以转化的。“绳”字的绞丝偏旁,说明了它是由草、麻或丝、绞合编成的。在古书中,它除了解作名词(绳索)之外,还常以其功用引申出“约束、捆绑、限制”等意思。绳之以法,以法为准绳。“绳”即准绳,名词动用,意为衡量,法是准则。结绳为网,网罗天下,网罗万物。网罗,指捕捉鱼鸟的器具;比喻法令、法网;搜求、罗致;搜罗,包容。有计划和有系统的搜罗收集、分析与解释资料,对事物真相、性质、规律等进行的无穷尽的探究(探索研究)。探究:探索研究。科学探究可以有双层含义:一是指科学家的探究活动,一是指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科学探究一般步骤:①提出问题;②建立假设;③设计实验方案;④收集事实与证据;⑤检验假设;⑥交流。探索:搜查;多方寻求答案;研究。研究:钻研;探索;仔细询问;考虑或商讨[意见、问题]。“研”指审查、细磨;“究”是指穷尽、追根求底。研究是主动寻求根本性原因与更高可靠性依据,从而为提高事业或功利的可靠性和稳健性而做的工作。“研究”一词常被用来描述关于一个特殊主题的资讯收集。利用有计划与有系统的资料收集、分析和解释的方法,获得解决问题的过程。研究是主动和系统方式的过程,是为了发现、解释或校正事实、事件、行为、理论,或把这样事实、法则或理论作出实际应用。研究是应用科学的方法探求问题答案的一种过程,因为有计划和有系统的收集、分析与解释资料的方法,正是科学所强调的方法。基本研究,又被称为基础研究、纯粹研究。应用研究是将基础研究所产生的知识,设法应用到解决人类实际的问题上。现在常见的应用研究的范畴包括:电子、资讯科技、电脑技术、应用科学等。一般的学术及工业的机构会进行应用研究。区分的错误试探性研究:发掘问题、弄清问题;建设性

研究:为问题提供解决方法;经验性研究:为解决方法的可能性提供实质证据。学者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行动研究;实验;个案研究;参与者观察;经验和直觉;面谈;调查;统计分析;数学模型及模拟;原文分析;分类;制作地图;符号论;线索分析。虽然研究题目各异,一般研究过程如下:确立主题;确立命题;概念上的定义;运作上的定义;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结论,审查命题;大众常常误解以上的过程可以证明命题成立,实际上只可以直接证明命题不成立。证明命题成立是需要反覆的测试和验证。

⑩众玅:众物规律。玅:事理,真理,原理、场论、法则、规律。

?门:法门, 道教指众生入道的门径,引申指一切方法、途径。

《道德经》读书心得体会范文5篇

《道德经》读书心得体会范文5篇 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礼貌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 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应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我们同样能够在 《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 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一样心态层面。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 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 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 静笃。”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透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 老子之后,庄子强调少私寡欲,以静养神,这是道教静中养生的思想理念。 “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到达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持续谦虚谨慎、 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净心,净处人生方向。 “净者,不污也”,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 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意思是说五彩缤纷的世界使人眼花缭乱,各种各样的声音 使人震耳欲聋,美味佳肴使人馋涎欲滴,纵横驰骋的心灵使人心态若狂,拥有贵重难得的货物使人心惊胆寒。就从视、听、味、嗅、触、物六方面形象勾划了人们因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意在教人约束,收敛人们的贪欲之心。

《道德经》注音版第三十三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三十三章原文及译文【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注音版】 知(zhī)人(rén)者(zhě)智(zhì),自(zì)知(zhī)者(zhě)明(míng)。 胜(shèng)人(rén)者(zhě)有(yǒu)力(lì),自(zì)胜(shèng)者(zhě)强(qiáng)。 知(zhī)足(zú)者(zhě)富(fù)。强(qiáng)行(xíng)者(zhě)有(yǒu)志(zhì)。 不(bù)失(shī)其(qí)所(suǒ)者(zhě)久(jiǔ)。 死(sǐ)而(ér)不(bù)亡(wáng)者(zhě)寿(shòu)。

【译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了解他人的人,只能算是聪明。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是真正的有智慧。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能够战胜别人只能算是有力,能够战胜自己的弱点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能够知足而淡泊财物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富有。能够自强不息的人才能算是有志气。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不失“道”顺其自然的人才能够长久,而能够真正死而不忙者才算是真正的长寿。 扩展阅读:《道德经》名句

1、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一正。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解释】自古以来,凡是得到道的都发生了变化:天得道而明亮,地得道而宁静,神得道而灵验,河谷得道而充盈,万物得道而生长,统治者得道而成为天下的首领。 2、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章。 【解释】天下万物产生于能看得见的“有”,而“有”却产生于看不见的“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3、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道德经》第四章

《道德经》第四章 致①虚②恆也,守冲③笃④也。万物并作,吾以观⑤其复⑥。天物芸芸⑦,格物⑧归复⑨其根⑩。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曰妄。妄作?,凶?。知常而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知道,善也。 译文 致虚恆,专一守冲,达到并保持极致的虚无空明。万物并作运行,我以观照发现宇宙万物履行的法则(复命)。天地万物芸芸众生,格物归复其本元(道、始基、本源、本原)。归复本元(道、始基、本源、本原)称作静,静是事物运动变化中所遵循的相对静止不变的法则(复命),法则(规律)称作常,遵循法则(规律)称作明。不遵循法则,称作妄。妄为,凶(咎,灾祸,灾殃),不吉利。遵循法则制定容民畜众的礼仪法度,容民畜众的礼仪法度因袭公理,公理因袭真理,真理因袭天理,天理因袭大道,大道永恒永久。守道依法遵循规律,叫作善。 注释 ①致:求取,获得;至。至是会意字,甲骨文字形像射来的箭落到地上,表示到达。至的本意为到,引申指到达了极点,完全达到,又引申指极、最。 ②虚:空,虚空,虚无。空:空明。空明,道家哲学。空明:空旷澄澈;形容心性洞澈而灵明。虚心:谦虚,不自满、不自大,指客观而不主观。 ③冲:空,虚,空虚,虚空,虚无,空无。静:虚静;寂静。“虚静” 就是使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的极致平静的状态,这样事物的一切美和丰富性就会展现在眼前。所以“虚静”可以理解为审美活动时的心理状态。寂静,宗教指摆脱一切烦恼忧患的纯静心境。 ④笃:专一;厚。专一:同一,齐一;纯净不杂,专心一意。 ⑤ 观:1)看,察看,观察,观测,审察。观测:观察并测量(天文、地理、气象、方向等);观察并测度(情况)。观测,指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或测定。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一切科学实验,科学的新发现、新规律,都是建立在周密、精确、系统的观察基础之上的。居里夫人的女儿曾把观察誉为“学者的第一美德”一巴甫洛夫一直把“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座右铭,并告诫学生:不学会观察,你就永远当不了科学家。学生的学习也离不开观察,各科教学中只有运用观察,才能使学生对学习对象获得鲜明、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通过抽象概括达到理性认识。2)阅读。3)示范,显示。4)洞观,洞察。洞观:谓清澈见底;透彻地了解;深入地观察。洞察:看穿,观察得很透彻;发现内在的内容或意义,洞察其本质。5)静观。静观:仔细审察;冷静观察;冷静地分析观察。6)观照。观照:(1)指人(主体)在超功利的状态下对事物(客体)特性进行观察、体验、判断、审视等特有的心理活动;(2)显示,反映;(3)指静观世界以知慧(惠)而照见事理。知慧:亦作“知惠”,聪明,才知。惠:慈爱;柔顺;顺从;通“慧”,聪慧;美好;恩惠;惠赠,给予好处。观照也叫静观。观照,是华夏民族静坐修炼出来反映外在环境变化的物质现象。观照是中华传统文明的精髓,史料最早记载的是伏羲静坐观照万物而画八卦。7)通“规”。规:画圆;.画圆形的工具;划分土地而占有;劝告,建议,尤指温和地力劝;计划,打算;谋求,谋划;效法,摹拟,揣摩;通“窥”,窥察。规抚(仿效;依循);规仿(摹拟仿效);规法(规

道德经读后感3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一部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古代名著,阐述了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它的“博大精深”任然不断的吸引着人们去拜读,去品味。 由于经典文化导修这一门课程,我开始接触道德经,开始在老师的带领下寻求书中深刻的哲理。但是总觉得自己学到的只是皮毛,并没办法体会出其中的深意。现在所写的读后感也只能是泛泛而谈吧,希望可以通过日后的品读有更深的理解。 道德经让我领悟到了不少人生的哲理,教导给我做人的准则。《道德经》在物质生活上强调“知足”与“寡欲”,能够知道知足的人才能得到正真的幸福。人们都说“知足者常乐”,如果无法做到寡欲:得到金钱想要地位,得到地位又想要长生,那欲望会无穷无尽的增长,即使自己得到再多也无法满足,无法快乐。因此有钱不一定快乐,快乐不一定要有钱。老子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今天我们中的一部分人任然不懂,这岂不是很值得我们深思。在行为上崇尚“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做事上,老子也用到了无为思想,在这里并不是真正的叫你什么都不做,而是无为中的有为,这也是辩证思想的体现。对待功名上推崇“贵

富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这种思想在古代对于功高盖主的将军们是最实用的了。有多少立过汗马功劳的将军正是不知“功遂身退”而惹来杀身之祸。这一思想在古代适用,在现代也同样适用。很多名人和有成就的人士会在晚年选择隐居田园,享受天伦之乐。这是他们看清了功名的的体现,甚至有些名人在自己最出名的时候选择隐退。他们的思想值得我们学习。老子的这些观点我都非常认同并欣赏,将来也会做为修身养性的要求。 曾经读过一些感悟,前人有把经文分为道经和德经两个部分,实是很有见地。对于没有实修过或尚未修持到练虚合道的人来说,道经的内容很难理解,或者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往往只是从字意上理解为某种规律的东西,但具体这个规律是什么,谁都说不上来,所以千百年来,《道德经》的译本越来越多,但是经中说些什么人们却越来越争执不下。同样,德经的内容就被人们说成是为人处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国的方法等等,这倒是没有很大出入的,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一整套个体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一个人如果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小者治家,大者安邦治国,很可能都失败,那他也就不可能再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一者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另一方面,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噫!老子之苦心

老子道德经全文 (3)

老子道德经全文 老子: 「道德經」: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 「道德經」: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 「道德经」: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 实其腹, 弱其志, 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 「道德经」: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 「道德经」: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 「道德经」: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帛系若存,用之不勤。 老子: 「道德经」: 第七章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老子: 「道德经」: 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 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 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 「道德经」: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 「道德经」: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如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老子: 「道德经」: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 「道德经」: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道德经原文译文

老子道德经译文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取道于寻常可取之道,其道非恒久之道;取名于寻常可取之名,其名非恒久之名。取名于无名,就好比天地未判之初始;取名于有名,乃是万物化生之根本。所以,通常要无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无以名状的微妙;时常又要有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成名化物的极限。这两方面是同一行为体的不同显现,同样深及于行为体的幽深内殿。在这同样深及幽深的两者之间作不断深入的循环运行,就是一切行为运作的微妙法门。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所以,"有"与"无"相互突显,"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依而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这些"名"相反而相成,迁延不居而不独立自足。因此,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坦荡迎候万物的涌现与流变而不抵触畏避,生养了一切并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就是因为他不矜居功名,所以他不会消逝。 《老子》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译文】 不崇尚贤才异能,使人民不至于炫技逞能而争名逐利。不看重稀贵之物,使人民不做盗贼。不显露足以引起贪欲的物事,使人民的心思不至于被扰乱。因此,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是:排弃充斥于人民心中的各种成见,满足人民的温饱需求,软化人民的犟执趋求,提高人民的自立自足能力。通常使人民不执成见、不生贪欲,使那些"智者"不敢为所欲为。从事于无所成为的作为,即可以得到全面的治理。 《老子》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道是虚无的,但它的作用却似乎无穷无尽。它是那样的幽深莫测,像是一切存在的本源依归。它消磨了锋角,排解了纠纷,柔和了光芒,浑同于尘俗。它无形无迹呵,像是很不确定的存在。我不知道在它之上还能有什么更本源的存在,只觉得它存在于天帝之前。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译文】 天地无所谓仁爱之心,把万物都当作"刍狗"来看待;圣人也不执求仁爱之心,把百姓也当作"刍狗"来看待。天地之间,不正像是气囊或空管那样的大空泡吗?它虽空虚但却不会塌缩,运行之中生化不息。孜孜于仗名立言往往行不通,不如持守空虚而顺任自然。

《道德经》感悟

一、学习情况介绍 首先,其实选到《道德经》解读这门课纯属偶然,当时选课是由宿舍舍友随机代选的。期初我对《道德经》的兴趣很一般,觉得都是古文,自己古文翻译又不好,又比较怕麻烦,所以在学习这门课之前对《道德经》的了解只是知道它是一门国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对其的内容了解得微乎其微。本学期第二周开始,每周六的上午2到4节,我开始到多媒体楼103教室听老师介绍和解读《道德经》。虽然也有过缺课,但是大部分课程我都没有落下。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全文共约五千字,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在这门通识选修课上我们学习的是现代通行版本共81章,前37章是《道篇》,后44章为《德篇》。《道德经》不仅蕴含着深刻哲学道理,还有音韵之美、讲究修辞和语言精炼等特色,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经过老师悉心细致的讲解下,以及老师播放视频的影响,我对《道德经》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从其博大精深的内涵里收获了不少感悟和对学习生活以及为人处世等方面的启示。 二、主要的感悟和启示 (一)无之为用 《道德经》上篇“道篇”中的第十一章,其内容是“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在本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举例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的;无形的东西能产生

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觉察。 从这一章里,我学到了在生活中不能只注意实有的东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虚空的东西及其作用。老子所举的三个例子,是从三个方面推导利和用的关系。人认识道的过程,就是在已知的基础上探索未知的过程,已知的是条件和基础,未知的是探索的方向和动力之源。而且如果只是将实在的事物囤积而不发挥其使用价值,利益越积越多,却未必见得是一件好事。实在的事物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其用途。就像我在学习的时候,通过学习我可以考取我需要的证书。因为我以后工作需要这些证书,我才有动力去学习考取它们的知识。而且拿到它们之后,它们又对我以后工作上起着一定的作用。 (二)去彼取此《道德经》上篇“道篇”中的第十二章,其内容是“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这一章引导我们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告诉我们物质生活是为了精神生活服务的,是基础性质的,精神充实才是最重要的、终极的追求。 从这一章里,我学到了人生的一个重要话题就是要分清楚手段和目的。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吃饭是手段,活着是目的;赚钱是手段,改善生活质量是目的;物质富足是手段,精神自由是目的;罚款是手段,人们不犯错误是目的;等等。人生第一重要的事情就是——先决定要什么,再决定做什么。做人要像指南针一样,思想坚定,永远指向“南北”,“东西”再好也不被诱惑。

《道德经》注音版第五十三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五十三章原文及译文【原文】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注音版】 使(shǐ)我(wǒ)介(jiè)然(rán)有(yǒu)知(zhī), 行(xíng)于(yú)大(dà)道(dào),唯(wéi)施(shī)是(shì)畏(wèi)。 大(dà)道(dào)甚(shèn)夷(yí),而(ér)人(rén)好(hǎo)径(j ìng)。 朝(cháo)甚(shèn)除(chú),田(tián)甚(shèn)芜(wú), 仓(cāng)甚(shèn)虚(xū);服(fú)文(wén)采(cǎi),

带(dài)利(lì)剑(jiàn),厌(yàn)饮(yǐn)食(shí), 财(cái)货(huò)有(yǒu)馀(yú);是(shì)为(wéi)盗(dào)夸(kuā)。 非(fēi)道(dào)也(yě)哉(zāi)! 【译文】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若使我介然有知,行大道于天下,最担心我会不自觉的施为于天下。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虽然大道荡然平坦,仍然有许多人弃之而走途径,不走正路。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 不走正路者,他们使朝纲混乱、田地荒凉、仓库空虚;而他们自己却,穿锦衣、配利剑、酒肉挥霍,并且贪污抢夺百姓的财

货。 “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这些人才是真正的强盗,这种行为完全的背离了大道。 扩展阅读:《道德经》内容简介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道德经》的总字数因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异:马王堆帛书,甲本为5344字,乙本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经章句》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傅奕《道德经古本》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 现代《道德经》通行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数为5162字。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八篇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八篇 我今天把《老子》读了一篇,有一篇感悟最深,想和朋友们分享一下。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善为何物?难于言说,只得比方,像水一般,故有“上善若水”之说。 水乃平常之物,举目所及,比比皆是。水虽平凡,却蕴含非凡智慧和品性,远非凡人所及,值得世人好好反省和仿效。 水,乃生命之源,宇宙之本。人,水所为也,地球,亦水所为也,万物生长,皆赖于水。水有如此之功,然并不邀功,有如此之德,然不求回馈。水,恩泽万物而不事张扬,惠及众生而德行谦卑,总往低处流,总往底下钻。 水,不与万物争,不与人计较,你进,她退,你挤,她溢,能屈能伸,看开,大气,超脱,逍遥,故无诟病,少非议。 水,形易变而性难变。倒杯里而成杯之形状,倒碗里而成碗之形状,倒锅里而成锅之形状,外形虽成了别人的外形,品性仍然是自己的品性,放弃该放弃的,坚守该坚守的,外圆内方,灵活自如。 水,看似无力,实则有力,表面软弱,内心坚强。坚硬易折,柔软耐久。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以柔克刚,以软胜硬。 低调,不争,适应,柔韧,水之大智慧,水之高品性。 何谓道,水即是。作文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段话,用现在的话来翻译一下,那就是:具备最好的人的禀性好象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它的性质最接近于“道”。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掌握时机。只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 这是一首对水的颂歌,歌咏的对象是具备像水那样品格的圣人。它以“上善若水”为提纲,指出一个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无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样谦退守中的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 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行,它能使万物得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如古人所说:“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只要能做到利他的事,就永不推辞地做。但是,它却永远不占据高位,更不会把持要津。 俗语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在这个永远不平的物质的人世间,宁愿自居下流,藏污纳垢而包容一切。所以老子形容它“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以成大度能容的美德。因此古人又拿水形成的海洋和土形成的高山写了一幅对联,作为人生修为的格言:“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

道德经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五章 人之生也友弱①,其死也港畺②。草木之生也友弱,其死也枯槁③。故友弱者,生之徒;港畺者,死之徒。是以兵畺则灭④,木畺则折⑤。友弱⑥处上,港畺⑦处下。 译文 人之所以生也,以其友弱也;其死也,以其港畺也。草木之所以生也,以其友弱也;其死也,以其枯萎槁腐也。所以,友弱(与道之所用的弱为友)者,是生的徒党;港畺(与失道丧德的僵化腐朽为友)者,是死的徒党。所以,军队僵化腐朽了就要覆灭,草木僵化腐朽了就要折了。友弱(与道之所用的弱为友)者,处于兴起过程的上升期;港畺(与失道丧德的僵化腐朽为友)者,处于衰亡过程的衰落期。 注释 ①弱:道之用,道之所用。用:使用,任用;需用之物。 ②畺:僵化,僵死,殭死。僵化:变得僵硬,形容凝滞不动;指思想凝固不变。僵死:比喻失去生命力;僵通“将”,意味着将要死去;僵而死;谓倒地死亡,亦指倒毙僵硬的尸体;死去的某时间段,身体僵硬。 ③枯槁:(草木)干枯,(草木)枯萎,枯萎槁腐,枯槁腐朽。枯萎:干枯萎缩;干枯萎谢。槁腐:枯朽。枯朽:枯槁腐朽,指枯槁腐朽之物。腐朽:木料等含有纤维的物质由于长时期的风吹、雨打或微生物的侵害而破坏;腐烂朽败;比喻思想陈腐、生活堕落或制度败坏。 ④灭:(1)(形声。从水,威(xuè)声。简化字“灭”为会意,从“一”从“火”,“一”表示覆压火上。本义:消灭;灭亡) (2)毁灭,覆灭。 ⑤折:断,亏损。 ⑥友弱:友弱:与道之所用的弱为友。 弱者,道之用,道之所用。用:使用,任用;需用之物。 友:(1)(会意。甲骨文字形,象顺着一个方向的两只手,表示以手相助。本义:朋友) 友,同志为友。——《说文》(2)互相合作。友,有也,相保有也。——《释名》(3)相好;亲近。(4)结交,与…为友。如:友其人;友结(结交);友直(与正直的人交朋友);友仁(与仁者交朋友)。 ⑦港畺:与失道丧德的僵化腐朽为友。港:(形声。从水,巷声。本义:江河的分流);港湾,码头,港口。港湾,指具有天然或人工掩护条件和必要的建筑物,供船只停泊或临时避风用的水域。入港:(船舶等)进入港市、口岸;男女行欢、交媾;(交谈)投机,意气投合。

第四章、老子的认识论

第四章、老子的认识论 第四章、老子的认识论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认识开始于人的感觉,进而知觉,随后表象产生思维。也就是说,认识是一个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然而,老子并不承认认识的这一客观过程,认为思维与感觉是隔裂的,理性与感性是对立的,实践不能获得真知,因此,人的感觉器官无益。他说“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第五十二章)。一个人如果开启用于感知的孔窍器官,让它们发挥各自的功能,去品味和感知周围世界,必然纠缠于世象的纷扰,其结果终身不可挽救。因为现实世界的林林总总,尤其是仁、义等社会伦理和道德规范,它们是“道之华,而愚之始”(第三十八章),这些附着在“道”的表面华而不实的虚像,不是现实社会的本质。如果把它们作为认识的目的,只能导致人性的迷惑和愚顽。 那么,作为认识的目的又是什么呢?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之根”(第六章)、“万物之宗”(第四章)是包罗万象的宇宙法则,“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第三十九章)。因此,认识的目的在于体悟“道”的奥妙内涵,把握“道”的运作方式。至于天地万物,它们是“道”的派生物,这些派生物与“道”

是母与子的关系,原因与结果的关系,本质与现象的关系。按理说它们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应该互为反映。然而,万物在“自化”中“化而欲做”(第三十七章),会背离“道”的本性。这样一来,我们看到的世象并非天地万物的本质,反映不了“道”的本性。如果直接认识它们,不仅是舍本求末,甚至造成认知上的混乱。因此,老子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第五十二章)。这就是说,若想取得真知,就要找到天地万物的本质,什么是天地万物的本质呢?老子已经告诉我们,“道”是宇宙的本始,世界的根源,“为天地母”(第二十五章)。所以,在认识的过程里,唯一的任务是“坐进此道”(第六十二章),只要体悟了“道”这个天地之母,那么,作为“其子”的天地和万物,不必再去认识它,便可了然于胸了。老子又说:“既知其子,复守其母”(第五十二章)。既然了解了“其子”,还应该返回来守住“其母”。也就是说,我们了解天下万物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一个中间环节,最终目的是为了守住“道”的本性不流失。 看来,老子认识的出发点是“道”,落脚点依然是“道”,“道”既是认识的目的,又贯穿于认识的全过程。然而老子又认为“道”是无法认知的,他说:“道可道,非常道”(第一章)。“道”不是“万有”中的存在物,也不是现实的具体道理,不能用语 言来表述,它“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博之不得”(第十四章)。因此,人们要想弄懂它,“开其兑”是无济于事的,只有

《道德经》注音版第十一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十一章原文及译文 【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注音版】 三(sān)十(shí)辐(fú)共(gòng)一(yī)毂(gū), 当(dāng)其(qí)无(wú),有(yǒu)车(chē)之(zhī)用(yòng). 埏(shān)埴(zhí)以(yǐ)为(wéi)器(qì), 当(dāng)其(qí)无(wú),有(yǒu)器(qì)之(zhī)用(yòng). 凿(záo)户(hù)牖(yǒu)以(yǐ)为(wéi)室(shì), 当(dāng)其(qí)无(wú),有(yǒu)室(shì)之(zhī)用(yòng).

故(gù)有(yǒu)之(zhī)以(yǐ)为(wéi)利(lì), 无(wú)之(zhī)以(yǐ)为(wéi)用(yòng). 【译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用泥土烧成的器皿,当中是空的所以才能放东西,这样才有了器皿的作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开窗户造方子,当中是空的所以可以放东西和住人,这样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最后的是总结上面所讲,“有之以为利”这里的“有”可以被解释为有利条件,“无之以为用”这里的“无”可以被解释为使得有利条件发挥作用。“有无相生” “利,用”也是一样是不可分离的,这个也就是“道” 扩展阅读:《道德经》名言赏析 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再大的树木,也是从一颗小树苗开始长起来的;再高的塔台,也是用泥土一点点堆积起来的。无论做什么事,只要不断努力,哪怕每次只做微不足道的一点点,若能坚持不懈的做下去,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二,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想做一件难度很大的事,要从这件事最容易的地方下手;要想做成一件大事,先要从最细小的地方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无论工作还是学习中,都应该从细节入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三,企者不立,跨者不行。——《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道德经人生感悟

道德道理 道-- 无始无终先作形声真主宰。 德--宣仁宣义聿昭拯济大权衡。 万有真原 圆 在广阔无迹的宙宇间,众生对月光总有一种神奇的向往。翻开世间的各大经典,都可以查到月光带有神灵的启示。 月光 圆月不只是在南海上的月亮才圆 明月也不是只在黑天的时候才明 星月在永恒之光的作用下才明亮

明亮 在迷人的月色之中 梦中情人相依相偎 海誓山盟吐露真情 在启迪的月光之下 意会光尘与尔和同 心光交融月光明亮 道家之士,自然无为,就是月光 天主教者,圣母之心,就是月光 清真教徒,真主教悔,就是月光 佛教佛法,平常之心,就是月光 愿用其光,复归其明,和谐玄同 愿使此情,奉献与爱,善良守中 慧眼 一根镇海针!一颗火红心!珍珠镶日月!明圆你我心!老君炼火炉!火眼成金睛!望君多磨难!日久见真心! 海底针 海底针、海底针,尖锋无刃;

海底针、海底针,奇正在身; 海底针、海底针,动静之神; 海底针、海底针,棉里藏针; 海底针、海底针,守中深沉; 海底针、海底针,收之于心; 什么是海?海是宽容!什么是底?底是情怀! 什么是针?针指真心 感触 闻之悠然心慰,问之奇缘相会。触之感叹乾坤,望之不见首尾。

圆融` 朴真` 无为 大鹏展翅长空寂,俯撼天地本物齐。有起有落本怀双,无穷无富只抱一。有虑有他有凡恨,无念无我无圣喜。世事如风随鼓荡,人生似云任卷舒。

微明奉爱诚信 穷象不可宏清,至明好似微尘;贪欲只因妙理,奉爱是为精深; 下狱回首渊窗,上天去返玄门;孤魂迷拜八仙,静心不求百神。 不染 莲妙根深水秀清风吹草动花不倾

净心观望沉浮景流水不腐是人情 仰观俯察明平衡思索道 观天道理透, 懂日月谓明;常年祸富生, 每日阴阳行;规矩本有法, 方圆自然成;获理问良师, 得道求自冥。 黑天鹅

道德经的智慧启示章节满分答案

对应章节第一章 成绩类型分数制 截止时间2017-11-30 23:59 题目数6 总分数20 说明: 评语: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 第1 部分 总题数:6 1 【单选题】(3分) 学习本课《<道德经>的智慧启示》的出发点是()。 C. 从“辞章”的角度来学习、探索、应用《道德经》所给予我们的智慧和启示。 D. 从“考据”的角度来学习、探索、应用《道德经》所给予我们的智慧和启示。 A. 从“训诂”的角度来学习、探索、应用《道德经》所给予我们的智慧和启示。 B. 从“义理”的角度来学习、探索、应用《道德经》所给予我们的智慧和启示。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3分 2 【单选题】(3分) 老子是()学派创始人。 C. 法家 A. 儒家 B. 墨家 D. 道家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3分 3 【单选题】(3分)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其”指代的都是()。 A. 常 C. 道 D. 欲 B. 名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3分 4 【多选题】(4分) 借用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里的话来概括说明《道德经》的价值,就是:“辨其()以立修己治人之(),察其()以善精义入神之()。” D. 用 A. 大意 C. 微言 B. 体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4分 【多选题】(4分)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段话启示我们看问题要有一种()()()()的思维方法。 A. 辩证对立 B. 辩证统一

C. 对立统一 D. 一分为二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4分 6 【单选题】(3分) 下面几段话的观点正确的是()。 C. 老子所说的“无为”就是做自己应该做的 B. 老子所说的“无为”就是什么都做 A. 老子所说的“无为”就是什么也不做。 正确 对应章节第二章 成绩类型分数制 截止时间2017-11-30 23:59 题目数7 总分数23 说明: 评语: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23 第1 部分 总题数:7 1 【单选题】(3分)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不勤”的意思是()。 C. 没有穷尽 B. 不勤奋 A.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老子道德经全文及翻译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老子道德经全文及翻译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老子道德经全文及翻译【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注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翻译】:道可以说,

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翻译】:1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2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3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老子·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翻译】: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

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

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 自从我局开展文化讲堂学习了老子的《道德经》,自己受益匪浅。对《道德经》一书的理解还很肤浅,但是认真学习,能让我受益的地方多之又多,会影响到各个方面,要不断地揣摩,慢慢地体会。 加减乘除上有苍穹世界上不存在绝对、今时好许是明日非。知识是加法悟道是减法凝结沉淀升华。人心所向便是方向,百姓的根本利益就是国家的根本利益。追根溯源培其根而枝繁落叶归根。以身观天下一身一宇宙观点而知面。人世间独善吾身灵魂里循道而富足。只有知错才有机会改正错误所以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切记不要不懂装懂不知知病也自知者明。倘若百姓过的幸福富足那么谁还愿意去冒险犯罪?解决民生问题、社会就会自然和谐,有些东西不是靠宣传洗脑就可以的,从根本出发才是关键。和气生财以和为贵、弱者博怜、刚者遭嫌。得理让三分、善恶自有报、因果也。该书不仅是道教的宝典,也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经世之作。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的认识。揭示了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老子指出人们不管是形体还是精神,不管是主观努力还是客观实际,都不可能完全一致。这样就必须做到心静,洗清杂念,懂得规律,加深自己的道德修养。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不管别人是善是恶,都能一视同仁这是一种美好的品德。而要做到“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需要何等的勇气!老子的眼光不仅在于教善人和圣人如何不与不善人同流合污,而是要教善人和圣人如何教化不善之人使人改恶从善,最后达到人人向善修道,天下太平。以前,我与别人交往时,总是以自己的原则判断别

人,然后决定是否与之交往。现在学了《道德经》,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作法,我开始以新的态度来交朋友。现在,我周围有了更多新朋友。朋友多了,交往多了,心情也好多了。 老子对人生的认识有个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对每个人都有反省的必要。人,都是社会的产物,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和理解,必须经过一段漫长的人生经历。所谓“慈”,就是要有一个博爱之心,爱自己这是第一,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无从谈及爱社会、爱他人,反过来讲,过分的爱自己,就是自私。在这里,老子给我们指明了一条通天大道,只是他没用语言说明,爱,不但爱好人,也要爱坏人,世人都爱,这是“慈”的基本内涵。有了一颗无限爱心的人,接下来就是要用反省功夫去认识世界上的种种事物。用一颗纯正无邪的心去感悟世间的万物,从诸事物的表现去发掘其根本的内涵,这就是“俭”的功夫。“不敢为天下先”,并不是不能领先的认识事物,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总得有个先后,在认识上不能人人都在一个起跑线上,那样社会不会有发展,老子的教诲也不是这个意思。我们认识事物,不能标新立异的只是一味的教条,只有参考了不同的认识论,将众人的思想融会到自己的思维中,才不至于片面和教条。

《道德经》第三章

《道德经》第三章 道可道,非恆道①;名可名,非恆名②。无③,名天地④之始;始有⑤,名万物之母。故恆无,欲以观其妙⑥;恆有,欲以观其徼⑦。此两者同出而异名⑧,同谓之玄⑨。玄之又玄,众玅⑩之门?。 译文 道可道,必然是“恆道”、又不是“恆道”;道理法则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达阐释,必须效法恒久的大道,近似的相对的有限真理是又不是“完全”、“永恒”的无限真理。名可名,必然是“恆名”、又不是“恆名”;实在法(子法、名法、法律制度、规则)可制定并公布,必须效法恒久的自然法(母法、道法、道纪、大法、大制、始制),实在法(子法)因附自然法(母法),实在法是又不是恒久的自然法。无形的大道,称作世界的本元;大道作为本元,称作万物之母(本源、本原)。所以,知(效法)道,欲以知道观(探索研究发现)其玅(玅道,玅理,至道,道理,原理,道法,法则);知(规范)物,欲以知物观其徼(要,求,取,要求,需要,需求,求取;豪徼;归,终极,归终,归本;沿袭,因袭;理则,逻辑;边界,分界,界限,限度,范围,范畴;实践,实行,履行,行为,德行)。这两者出处相同而各自占有不同的范畴(名分),统一称为玄德。玄德又复玄德,是发现众物规律(事理)的法门。 注释 ①“道可道,非恆道”:道可道,必然是“恆道”、又不是“恆道”;道理法则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达阐释,必须效法恒久的大道,近似的相对的有限真理是又不是“完全”、“永恒”的无限真理。第一个“道”指:道理法则,道理法度,真理法则,真法,真理。道即真理,道即真法。真理即真法。道理:道之理;法则,法律;事理,事物的规律;规矩;事情或论点的是非得失的根据、理由、情理;处理事情的办法、打算;阐扬称说某种教义;道术;法术;法力。法则:规律;制度,法度;准则,规则;榜样,表率;效法;法术。法度,指法令制度;法则,秩序,行为的准则。法度:法律制度;法令制度;规矩,行为的准则;特指度量衡制度;规范,规矩;格式;办法,方法;软件法度。第二个“道”指言、说、谓、阐述、阐明、阐释、表达,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心里说、说法、理论、思想、宗教教义等。第三个“道”指自然、自然法、母法、道纪、道法、大法、大制、始制、法则、真理、道理、原理。道法:道理法度;遵循效法;遵守法制;道教的教义;道教的法术;泛指宗教的学说与法术。真理:符合客观实际的真正道理;指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科学则是由实践检验且无限趋近于真理的方法。自然指具有无穷多样性的一切存在物,与宇宙、物质、存在、客观实在等范畴同义,包括人类社会;通常分为非生命系统和生命系统。被人类活动改变了的自然界,通常称为“第二自然”,或“人化自然”。【例】大自然。回归自然。事物按其内部的规律发展变化,不受外界干预。从物理学角度看,道就是场,场就是道。可:能够,可以;大约,近似。非:必须,非得……不可。[方言]∶必须。下决心一定要;坚决要——常与“不”相呼应。如:非说不可;要学好一种语言,非下苦功夫不可。在口语中,“非”后也可以不用“不可”等词,表示一定要…不可。常用于承接上文或反问句中。如:他不来就算了,为什么非叫他来;干这活非得胆子大。同时,非还含有否定词“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