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和谐,自由,平等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和谐,自由,平等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和谐篇

教学目标:

1、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宣传社会正能量。号召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

3、让学生懂得和谐社会即应该是家庭幸福、家人和睦,尊老爱幼,人与人和谐相处。和谐包括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的身心的和谐。体会和谐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让学生懂得和谐社会即应该是家庭幸福、家人和睦,尊老爱幼,人与人和谐相处。和谐包括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的身心的和谐。

教学难点:

体会和谐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搜集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的身心和谐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我说你说

观察课本第13页的图片:号召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

1、同桌相互说一说,你有什么感想?

2、集体交流。

3、汇报。

4、教师讲解:

小朋友们,和谐社会应该家庭幸福、家人和睦,尊老爱幼,人与人和谐相处。其实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找一找。

和谐不仅在社会、家庭和自然界中,在我们的校园也能看到处处有和谐,让我们一起找一找,说一说吧。

出示课本第14页图片,学生小组找一找。感受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世间的和谐相处。

三、行知乐园;

1、美好的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使社会安定,人民更加富足,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形成,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形成全国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2、播放音乐《春天的故事》。引导学生认识有了改革开放的政策,才有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才有祖国的日益富强。让学生记住:这些变化的取得要感谢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相信以后,我们的祖国一定会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四、集体讨论生活在和谐社会多么美好,想一想,建设和谐社会,小学生可以做些什么呢?学生讨论。

五、成长足迹

1、畅想未来。

2、未来的祖国一定会更好,你心目中的美好和谐社会是什么样子的?说一说。

3、可以动手写一写、画一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自由篇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自由的内涵,理解宪法中的自由权的相关知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目标。

教学难点:自由的内涵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PPT

教学时间:1学时

教学内容:

一、导入:播放有关自由的视频

1、“自由”的内涵(板书)

提问:何为自由?你如何理解自由?

自由,在古代多指实现天道与人道交融互通,达到物我为一、天人合一的境界。现在,主要是指公民在

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己的意志活动有不受限制的权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自由”,就是社要在会主义条件下,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合法权益,全社会成员在经济上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政治上共同享有平等权利,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享有最广泛的自由权利。

2、我国宪法中的自由权(板书)

第三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第三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第三十七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第四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由的追求(板书)

在中国文化里,无论是入世有为的儒家,还是出世无为的道家,无论他们的生存环境和行为特征有何不同,但是在内心和精神的层面,他们都同样拥有着自由的灵魂、都同样构建着独立的人格,都可以因为心灵的独立自由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国学中的自由,是儒家责任里的闲情,是道家朴素中的安然,是法家理性下的游弋。

道法自然。——老子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

4、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对自由平等的追求(板书)

追求自由平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直是中国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顽强追求的目标,是贯穿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本线索,是亿万中华儿女的共同

心愿。1840年以后,封建的中国逐渐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国人民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进行了前仆后继的英勇奋斗。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废除了封建帝制,创立了中华民国。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经历了长期的艰难曲折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结束了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和帝国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从此当家作主,成为国家的主人,开辟了争取和平与自由的历史新纪元。

5、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公民自由全面发展(板书)

社会主义的一般本质,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平等发展和全面发展。这一本质在当代中国的实现形式,就是每个人从人和物的依附关系或人的依赖中解放出来,确立独立人格。这就内在地要求改革与创新,只有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打破旧体制的束缚,才能把人从对各种人的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的本质规定,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对自己本质的真正占有,是人的彻底解放。因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社会主义国家凝聚民心民力的重要精神力量和精神纽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和最高层面。十八大报告清晰明确地提出了“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重要目标。随着我国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飞速发展,积极推动中华民族复兴进程,自由、公平和正义也将进一步得以实现。

我们的国家,正努力为每一个公民创造着选择生活的自由、个人发展的自由、成就梦想的自由。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专题片《国魂》解说词

6、守护自由实现自由(板书)

自由与法治是不可分离的,法治是自由的前提和保障,自由是法治的表现和产物,无法治就无所谓自由。因此,数千年以来,人类苦苦对自由、民主、平等和正义的追求与争取,实质上就是在追求和争取法治。从一定程度上讲,自由是一种理想,是较为抽象的,而法治却是现实,是具体而生动的。人类通过艰苦劳动和斗争,甚至是流血牺牲造就的具体现实的法治社会,为人类最大限度地享受生活的自由与幸福提供了必要条件,自由在法治的怀抱中得以生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由观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根本价值目标,具有社会主义实践基础和广泛认同的现实基础。社会主义自由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是要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享有广泛的政治自由和社会自由。正在进行的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政治结构,而观

念形态的总和构成了社会文化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二者的统一又构成了社会的上层建筑。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共同构成了社会总体结构。

二、探究与思考

1、【案例】金昌市一中风筝节——放飞自由

“借一方蔚蓝的天空,是为了在自由的风中寻找目标……”3月30日,金昌市一中足球场上,风筝翩翩,诗乐交响,全校师生在骀荡春风中共享着校园风筝节的文明、和谐与自由。金昌市一中校园风筝节自2003年创办以来,每年春季举办一次,至今已举办四届,是市一中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一项具有传统特色的迎春活动。在各班团支部的组织下,同学们动手制作,动笔描绘,撰文赋诗,共同放飞。画意蓝天之下,风筝飞翔着师生共建和谐校园的美好愿望。风筝组合《奥运梦想》的作者之一,高二·五班团支部书记刘芳同学说:“从构想风筝造形,购买材料到动手去做,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我们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动手能力,激励我们热爱自由,追求理想,我们喜欢这样的活动。”

2、探究与思考:国学中的自由

国学中的自由。中国古代社会给人的印象,往往是秩序井然、礼教森严的,乃至使人们认为,缺乏自由,似乎就是中国社会的传统。是这样的吗?请同学们走进历史,走进国学,探究“自由”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足迹。

3、探究与实践:体验自由

体验自由。卢梭有句名言“人是生而自由的,但无处不在枷锁之中。”青少年正处于成长时期,热爱生活,向往自由是其天性。怎样处理好自由与法治、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追求真正的自由,是我们必须深思的问题。请你走进生活,体验自由,写出对自由的感受和理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平等篇

教学目标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等概念有正确的理解。

2. 使学生懂得要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用实际行动来体现平等观。

教学重点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等观含义。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等观的正确理解。

3. 在生活中自觉践行平等观。

教学难点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平等观。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上课之前我们来说一说什么是人生价值观?简单的说,人生价值观就是一个人对事,对人,对生活的看法。也有人说,人生观就是“人自己对人生的意义的看法”,主要表现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理智的人,做任何重大事情的决定,基本都是权衡选择的结果,在选择的过程中,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什么是不能违反的规则,什么是可以背叛和违反的,这些东西在心目中的位置,构成了价值观。

知道了什么是价值观了,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一下本节课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观。

(二)新课内容:

1.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从三方面说(PPT 演示):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层面)

了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后,我们要学习核心价值观对小学生的要求,今天我们重点讲其中的一点——平等。

播放幻灯片: 所有得人生来都是平等的.-----林肯(美国)

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为大同.-----康有为(中国)

有平等就不会有战争----梭伦(古希腊)

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习近平

2.什么是平等?

播放幻灯片:《元帅的故事》

《元帅的故事》我们同学并不陌生,这是我们语文课本中刚学习的一篇课文。那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些什么事呢?(小组交流,指名回答)

故事中的朱德和彭德怀元帅是怎样的人呢?(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总结:朱德元帅不搞特殊化、人人平等。彭德怀元帅拒绝闭园接待首长,与人民群众平等。

点评:人与人之间有智力能力和职务上的差别,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再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获得人民的拥护,就是因为让百姓们感受到了平等体会到了社会地位的提升.在现代中国,平等的观念更是融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推动着国家的进步。

结论:平等就是消除歧视,同等对待他人;平等就是所有人都享有同等的基本权利;平等就是要反对特权;真正实现人人平等。

平等是人类诞生以来人们一直追求的社会目标.尽管人与人之间在个体上还存在差异,但是人们再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只有实现了平等相待相互尊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才能顺畅,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沟通合作才能共赢。

3.同学谈体会(教师提示从以下两个方面)

(1)思考一下自己的身边有什么不平等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自己应该怎样来维护平等?

(2)讨论一下特权观念会给社会风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4.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再次强调平等观在生活中的实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