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前部的深层解剖
- 格式:doc
- 大小:182.00 KB
- 文档页数:8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熟悉下肢前面的解剖结构,包括肌肉、血管、神经和淋巴结等。
2. 掌握下肢前面结构的层次关系和相互位置关系。
3. 提高解剖操作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下肢前面解剖实验是局部解剖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和解剖下肢前面的结构,可以深入了解人体下肢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实验过程中,需遵循解剖学原则,依次分离和观察肌肉、血管、神经和淋巴结等结构。
三、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下肢解剖标本、解剖器械、任氏液等。
2. 实验步骤:1. 将下肢标本置于解剖台上,观察其整体形态和结构。
2. 分离皮肤和浅筋膜,观察浅筋膜内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结。
3. 分离股三角,观察股动脉、股静脉和股神经。
4. 分离股四头肌,观察其起止点和作用。
5. 分离阔筋膜张肌和缝匠肌,观察其起止点和作用。
6. 分离髌骨和髌腱,观察其结构特点。
7. 分离小腿三头肌,观察其起止点和作用。
8. 分离胫前肌和胫后肌,观察其起止点和作用。
9. 分离足背肌和足底肌,观察其起止点和作用。
10. 观察下肢前面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结的分布情况。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1. 皮肤和浅筋膜:下肢前面的皮肤较薄,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和汗腺。
浅筋膜内含有脂肪、血管、神经和淋巴结等。
2. 股三角:股三角位于大腿前部,由股动脉、股静脉和股神经组成。
股动脉自腹股沟韧带中点向下延伸,股静脉位于股动脉的内侧,股神经位于股动脉的外侧。
3. 股四头肌:股四头肌是大腿前面最主要的肌肉,起始于髂骨、股骨和胫骨,止于髌骨和胫骨粗隆。
其主要作用是伸膝关节。
4. 阔筋膜张肌和缝匠肌:阔筋膜张肌起始于髂嵴,止于胫骨外侧髁;缝匠肌起始于髂前上棘,止于胫骨内侧髁。
两肌的主要作用是屈髋关节和膝关节。
5. 髌骨和髌腱:髌骨是股四头肌腱中的籽骨,髌腱连接髌骨和胫骨粗隆。
髌骨和髌腱的主要作用是增加股四头肌的力量。
6. 小腿三头肌:小腿三头肌位于小腿后面,起始于股骨外侧髁,止于跟骨。
浅层肌肉1、咬肌2、颈部斜方肌3、胸部斜方肌4、5、锁头肌4、锁枕肌5、锁乳肌6、锁骨下肌7、岗上肌8、肩胛横肌9、胸舌骨肌10、三角肌11、臂三头肌的长头12、前臂筋膜张肌13、臂三头肌的外头14、臂肌15、腕桡侧伸肌16、背阔肌17、后背锯肌18、腹外斜肌19、胸下锯肌20、胸深肌21、臂中肌22、阔筋膜张肌23、23′臂三头肌(23、臂浅肌23′、股二头肌)24、半膜肌25、半腱肌26、髂肋肌和腰最长肌27、腓长肌28、腮腺腭1.软腭2.下颌齿槽神经3.舌神经4.下颌5.中翼肌6.嚼肌7.面深静脉8.面皮肌9.面静脉10.颊肌和黏膜11.臼齿12.前臼齿13.犬齿14.切齿15.切齿乳头16.切齿管17.腭缝18.腭褶19.上唇20.嘴头的解剖浅层除去皮肌左侧观1.上唇提肌2.上唇提肌的止端(附着)3.上唇提肌的腱4.上唇降肌5.下眼唇降肌6.犬齿肌7.鼻唇提肌8.颊肌的颊部9.颧肌10.唇皮肌11.下唇降肌12.颏肌13.嚼肌14.耳旁耳肌15.斜方肌的颈部16.臂头肌17.茎突舌骨肌18.面神经和背颊部19.面静脉面神经的腹颊支20.腮腺管交通支21.眼角静脉22.鼻背侧静脉23.上唇静脉24.下唇静脉25.颏神经26.耳颞神经的面横支27.下颌28.腮腺29.脂肪体30.耳睑神经头的解剖深层移去左半下颌骨左侧观1.嚼肌2.中翼肌3.扁桃体4.茎突舌骨舌骨舌肌5.茎突舌肌6.下颌7.腮腺耳睑神经8.耳旁耳肌(浅部)9.面神经10.舌下腺_许多孔11.舌神经下颌腺管12.舌下神经13.乳突旁突14.面动脉茎舌骨肌15.二腹肌16.下颌赤槽神经17.舌下腺_单孔18.舌下腺管舌下神经19.舌动脉20.核舌肌21.核舌骨肌22.下颌舌骨肌23.下颌舌骨神经颈外侧动脉24.头外侧直肌25.环枕肌26.环乳肌27.头长肌28.迷走交感干29.颈总动脉舌内神经30.下颌腺31.甲状舌骨肌32.胸骨舌骨肌33.舌面静脉34.舌静脉35.肩胛舌骨肌36.口腔37.舌矢状面通过头1.额窦2.鼻骨3.鼻中隔软骨4.嘴骨??5.切齿骨6.腹鼻道7.中鼻道8.背鼻道9.背鼻甲10.腹鼻甲11.硬腭12.筛骨迷路13.额骨14.顶骨15.枕骨16.大脑半球17.小脑18.中脑19.脊髓20.头半棘肌21.头背小直肌22.头背大直肌23.环椎24.枢椎25.头长肌26.颈长肌27.软腭(腺和腭肌)28.咽腔29.舌30.口腔的舌下隐窝31.核舌肌32.核舌骨肌33.下颌舌骨肌34.面皮肌35.口轮肌嘴腺36.下颌37.舌骨体舌骨舌肌38.舌骨会厌肌会厌舌骨39.甲状软骨甲状舌骨肌40.耳咽管口41.额咽弓42.勺状软骨43.食管环状软骨44.喉腔45.声带46.胸骨舌骨肌47.咽隐窝在切开软腭和背壁以后咽腔背侧观1.食管2.气管3.腭咽弓的肌肉(在切面上)4.食管前庭5.咽穹隆6.腭咽弓7.腭咽弓8 .软腭9.软腭(在切面)10.舌根11.轮廓乳头12.叶状乳头13.环角皱襞14.小角状软骨15.勺会厌皱襞16.会厌软骨17.喉口颈的解剖浅层左侧皮肌移去1.斜方肌的颈部2.斜方肌的胸部3.斜方肌的腱膜4.肩棘5、6、7.臂头肌5.锁枕肌6.锁乳肌7.锁臂肌8.胸头肌9.锁骨下肌10.肩胛横肌11.岗上肌12.三角肌13、14.臂三头肌长头15.臂三头肌外侧头16.嚼肌17.胸舌骨肌18.臂肌19.面神经背颊支20.面神经的颊支上颌静脉21.下颌腺22.付神经的背支23.颈神经24.锁骨上神经25.颈外侧静脉26.舌面静脉27.腕神经28.头静脉前臂前皮神经颈的解剖深层左侧观1.颈菱形肌1′.头菱形肌2.头半棘肌3.夹肌3′.夹肌_环椎上4.头最长肌5.颈腹锯肌6.头后斜肌7.头前斜肌8.环椎的横突9.乳突旁突头外侧直肌10.付神经的背侧支11.颈背侧横突间肌12.颈腹侧横突间肌13.背斜角肌14.中斜角肌15.头长肌16.甲状舌骨肌17.胸骨甲状肌18.胸骨甲状肌的背部19.胸骨甲状肌的腹部20.胸骨舌骨肌21.胸头肌(胸骨乳突肌)22.嚼肌23.肋间外肌24.胸直肌25.颈总动脉迷走交感干颈内静脉26.第三颈神经27.第四颈神经28.第五颈神经29.第六颈神经30.第七颈神经31.第八颈神经32.颈外静脉33.腋动脉和静脉34.胸腺35.气管36.胸腺头静脉37.甲状舌骨胸肢的外侧浅层肌肉1.岗下肌2.岗下肌的前部3.岗上肌4.锁骨下肌5.大圆肌6.背阔肌7、7′.臂三头肌的长头8v三角肌9.喙臂肌10.前臂筋膜长肌11.臂三头肌的外侧头12.臂肌13.腕桡伸肌14.15.19.指总伸肌14.第三指伸肌15.第二三指伸肌16.第一指长腹肌17.指外侧伸肌18.肘肌19.第四五指伸肌20.第二指伸肌21.第五指伸肌22.腕尺伸肌23.指深屈肌的尺头24.指深屈肌的肱头25.腕尺屈肌26.第五指腹肌27.指浅屈肌腱28.指深屈肌腱29.第四五指远侧指间韧带30.肩胛的岗结节31.第四骨间肌胸肢的内面肌肉1.肩胛软骨2.腹侧锯肌3.岗上肌4.肩胛下肌5.胸深肌6.背阔肌7.大圆肌8.喙臂肌9.臂三头肌的长头10.臂三头肌的内头11.前臂筋膜张肌12.臂二头肌13.臂头肌14.臂肌15.腕桡伸肌16.旋前圆肌17.第一指长腹肌18.腕桡屈肌19.指浅屈肌的浅部19.′指浅屈肌的腱20.指深浅屈肌的尺头21.指深浅屈肌的肱头22.第二指屈肌23.第二指腹肌24.第三指伸肌25.第二三指伸肌26.第三骨间肌27.指深屈肌腱28.第二三指的远侧指间韧带29.腕尺屈肌30.第四五指伸肌1.肩胛软骨2.皮下脂肪体3.颈和胸的菱形肌4.菱形肌5,6.颈和胸腹侧下距肌7.肩胛横肌8.臂头肌9.锁骨下肌10.岗上肌11.肩胛下肌12.大圆肌13.背阔肌14.斜方肌15.颈皮肌16.肩胛上神经和静脉17.肩胛下神经18.腋神经和静脉19.胸背神经和动脉20.正中和尺神经胸外静脉21.腋动脉桡神经22.肩胛下动脉23.肌皮神经24.胸前神经25.胸深肌26.胸浅肌27.头静脉28.颈腹侧浅淋巴结1、肩胛软骨2、颈腹锯肌3、胸腹锯肌4、骨下肌5、岗上肌6、肩胛下肌7、大圆肌8、背阔肌9、胸肌10.尺神经11.头肌12.缘臂肌13.臂三头肌14.臂三头的长头15.前臂筋张肌15.`前臂和筋16.臂三头的内头17.浅屈肌、尺侧动脉和静脉18.尺肌的尺头19.尺屈肌的肱头20.腕桡屈肌21.臂肌22.腕桡肌23.纤维束24.尺骨的内侧25.肩胛上动脉和神经26.肩胛下神经27.旋肩胛动脉和静脉28、胸外神经28.`胸背侧神经29.胸背静脉桡神经30.肩胛下动脉和静脉31.腋动脉和前胸神经32.肌皮神经33.腋静脉34.臂静脉35.肌皮神经的远肌支和远皮支36.臂动脉和神经37.二头肌动脉38.、前臂横动脉和静脉39.旋肱疥动脉和静脉40.正中动脉和静脉41.前臂内侧静脉42.头静脉、前臂内侧和神经43.头静脉44.桡骨45.臂深动脉和静脉前臂和肩的外侧面解剖1.肩胛软骨2.肩胛岗结节3.肱骨大节结的前部4.肱骨大节结的后部5.肱骨外侧上髁 6.鹰咀突7.三角肌8.大圆肌9v小圆肌10.锁骨下肌11.岗上肌12.岗下肌的前部13.岗下肌14.,14.′臂三头肌长头15.臂三头肌的外侧头16.肘肌17.臂肌18.腕桡侧伸肌19.第三指伸肌20.第二三指伸肌21.指外侧伸肌22.第四五指伸肌23.第五指固有伸肌24.腕尺侧伸肌25.指深屈肌的尺头26.指深屈肌的肱头27.臂头肌28.旋肱后动脉和静脉29.腋神经的支30.桡神经31.臂深动脉和静脉的支32.桡神经的浅支付头静脉33.头静脉34.前臂筋膜张肌胸肢的前臂和远端的解剖内侧观1.臂二头肌2.锁臂肌3.臂肌4.臂三头肌的内头5.腕桡侧屈肌6.前臂筋膜张肌7.腕桡侧伸肌8.前臂内侧皮神经9.臂动脉和静脉10.头静脉11.尺神经尺侧动脉和静脉12.正中神经13.旋前圆肌14.指浅屈肌的浅部15.指深屈肌的肱头16.指深屈肌的尺头17.腕尺屈肌18.付头静脉桡神经的浅支19.正中动脉和静脉20.桡动脉和静脉21.第一指长腹肌22.,22.′正中动脉掌内侧神经23.掌外侧神经24.第三指掌侧总神经25.第二指掌侧总动脉指深屈肌26.第二指背内侧固有神经第二指内侧固有神经第二指内侧固有静脉27.第二指背内侧固有神经28.第三指背侧总神经29.第二三指伸肌30.第三指背外侧固有神经第三骨间肌的支31.第二指背外侧固有神经32.第三指背外侧固有神经33.第四指背内侧固有神经34.第四上指伸肌35.第三指伸肌36.第二指屈肌第二指掌外侧固有神经37.第三指掌外侧固有神经38.前臂后皮神经39.第三指背内侧固有静脉40.第四指背总神经和静脉41.第三指背侧总静脉42.第二指背侧总静脉骨盆和盆肢的肌肉内面观1.髋结节2.臀中肌3、4.臀二头肌3.臀浅肌4、4′.股二头肌5.尾肌6.荐尾背侧肌7.腹侧荐尾肌8.半膜肌9.半键肌10.股阔筋膜张肌11.股阔筋膜12.比目鱼肌13.腓肠肌的外头14.跟骨总腱15.胫前肌16.腓骨长肌17.趾外侧伸肌18.第五趾伸肌19.第一趾长屈肌20.腓骨第三肌21.胫骨后肌22.第二五趾伸肌23.近侧伸肌支持带24.第三趾伸肌25.趾短伸肌26.第三四伸肌27.趾浅屈肌28.第五骨间肌29.趾深屈肌至第五趾的支30.第四骨间肌骨盆和股外面的解剖深层1.臀中肌2.梨状肌3.髋结节4.股阔筋膜张肌5.荐结节阔韧带6.荐尾背侧肌7.荐尾腹侧肌8.尾肌9.直肠壶腹10.肛外侧括约肌11.股后皮神经12.股后动脉和静脉13.坐骨结节14.股薄肌15.股四头肌16.髂肌的外部17.旋髂动脉和静脉18.股神经19.股直肌20.股外肌21.内收肌22.坐骨神经的肌支23.坐骨神经旋股内动脉支24.半膜肌的前肌腹25.旋股内静脉26.半膜肌的后肌腹27.隐外静脉28.半键肌29.胫神经30.股后动脉和静脉31.腓肠肌的内头32.腓肠肌的外头33.腓肠后皮神经34.腘淋巴结35.比目鱼肌36.股二头肌37.腹股沟浅淋巴节38.髂下外侧淋巴结股外侧皮神经成年公猪骨盆内器官位置左盆肢和右半盆肢移去1 .腰最长肌2. 臀中肌3. 腰大肌4 . 输尿管5 . 输精管6. 尿道7 . 髂骨8. 阴茎缩肌9. 直肠尾肌10. 腹侧荐尾肌11. 肛外括约肌的前部12. 肛外括约肌的后部13. 直肠壶腹14. 主动脉左输尿管15. 髂中淋巴结16. 睾丸动脉和静脉17. 左髂外动脉和静脉18. 左脐静脉19. 前列腺动脉和静脉20. 膀胱外侧韧带21. 21.′精囊腺22. 左输精管23. 精索24. 球腺肌25. 尿道球腺26. 尿道骨盆部27. 髋骨联合面28. 闭孔外肌的骨盆内部28.′膀胱中韧带29. 内收肌30. 股薄肌31. 球海绵肌32. 阴茎的(左)33. 坐骨海绵体肌34. 阴茎35. 提睾肌36. 鞘膜和精索内筋膜37. 阴囊38. 附睾尾39. 睾丸40. 附睾头41. 阴囊淋巴结42. 阴部外侧动脉和静脉43. 包皮后肌44. 股直肌45. 包皮憩室46. 腹肌沟管母猪盆器官的位置左盆支和左半骨盆移去1 . 腰最长肌2. 第六腰椎肋突3 . 腰大肌4 . 髂骨5 . 荐骨6. 第一尾椎7 . 腹侧荐尾肌8 . 肛外括约肌9. 直肠尾肌10. 降结肠11. 直肠壶腹12. 荐淋巴结13. 主动脉14. 左髂外动脉和静脉15. 髂内淋巴结16. 卵巢动脉和静脉17. 左输卵管左脐动脉18. 左髂内动脉和静脉19. 右卵巢系膜19.′左卵巢系膜20. 子宫阔韧带21. 右侧卵巢22. 左输卵管23. 左子宫角24. 右子宫角25. 阴道26. 阴道前庭27. 阴蒂的脚28. 膀胱外侧韧带29. 含尿膀胱30. 膀胱中韧带31. 尿道32. 闭孔外肌的盆内部33. 髋骨联合面34. 内收肌35. 股薄肌36. 半膜肌37. 乳房淋巴结38. 阴部外动脉和静脉39. 脂肪体40. 腹直肌骨盆和骨的解剖内面观1 .脊髓2. 第七腰椎3 . 左髂总静脉4 . 右髂总静脉5 . 主动脉6 . 左髂外动脉股神经7 . 右髂外动脉8 . 荐中动脉9.髂腰动脉和髂内静脉10. 髂内动脉11. 腰小肌12. 髂肌中部13. 股深动脉和静脉14. 14.′缝匠肌15. 坐骨神经16. 前列腺动脉臀后神经17. 闭孔神经股深动脉和静脉的支18. 直肠后神经19. 阴部神经20. 闭孔外肌的骨盆内部21. 髂肌外部22. 旋髂深动脉和静脉23. 股外侧皮神经24. 腰大肌25. 股动脉和静脉26. 隐动脉神经和隐内静脉27. 股阔筋膜张肌28. 髂下淋巴结29. 臀中肌30. 股内肌31. 耻骨肌32. 髋骨联合面33. 内收肌34. 半膜肌35. 股薄肌36. 半腱肌37. 荐骨38. 荐结节阔韧带39. 臀中肌40. 腰多裂肌41. 荐尾腹侧肌42. 尾肌43. 肛提肌44. 旋股外侧动脉和静脉45. 阴部外侧静脉。
第1章腹股沟区域的解剖腹股沟疝的手术并不是简单的小手术。
它需要精细的解剖与分离,需要术者对这一区域有深刻的了解与认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重建和修补。
因此,为了学好腹股沟疝手术必须首先掌握腹股沟区域的解剖结构,这是做好疝外科的基础。
第1节腹股沟区的解剖层次腹股沟区是连接腹部和下肢的过度区域,它的解剖层次与腹前壁基本分相同,由浅入深可分为7层:①皮肤、②浅筋膜(camper's筋膜)、③深筋膜(Scarpa筋膜)、④肌肉层(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以及它们的腱膜)、⑤腹横筋膜、⑥腹膜外脂肪和⑦腹膜(壁层)。
作为术者,首先要清楚手术操作在哪个层面进行。
TEP手术主要是在腹横筋膜下方的腹膜外脂肪和腹膜之间进行。
一、腹外斜肌腹外斜肌(obliquus externus abdominis)在腹股沟区域,已无肌肉,移行为腹外斜肌腱膜(external oblique aponeurosis)。
腹外斜肌腱膜在髂前上棘到耻骨结节之间,反折、增厚形成腹股沟韧带(inguinal ligament或称股浅弓femoral arch)。
腹股沟韧带内侧部有一小部分纤维,继续向后向下向外反折成陷窝韧带(lacunar ligament,又称为Gimbernat氏韧带),附着于耻骨梳上,边缘呈弧形。
陷窝韧带的游离内缘组成了股环的内界。
陷窝韧带继续向外延续,附于耻骨疏韧带(pectineal ligament,又称为Cooper韧带)。
上述各韧带在腹股沟疝修补术中是重要的解剖标志(图3-1)。
腹外斜肌腱膜的纤维自外上方向下方行走,在耻骨结节的外上方分为上、下二脚,二脚之间形成一个三角形裂隙,即为腹股沟管的外环(exterior ring)。
正常人的外环口可容一食指尖。
在腹外斜肌腱膜深面,有两条呈平行的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于腹内斜肌表面行走,两条神经纤维可相互交叉相连,在手术中应注意保护,谨防误伤。
图3-1:腹股沟区主要韧带二、腹内斜肌与腹横肌腹内斜肌(obliquus internus abdominis)和腹横肌(transversus abdominis),在腹股沟管中,两者的肌纤维都向内下行走,下缘构成弓状,越过精索前、上方,止于耻骨结节。
一、深筋膜 股部的深筋膜厚而坚韧,称为阔筋膜 fascia lata 呈筒状,包裹在大腿及臀部的表面,并与小腿的深筋膜相延续。阔筋膜的外侧部特别增厚,呈带状,称为髂胫束。其上端附于髂嵴,下端止于胫骨外侧髁。髂胫束的上1/3分为两层,其间夹有阔筋膜张肌。
阔筋膜在腹股沟韧带内端下方有一卵圆形的凹陷,围绕着大隐静脉的末端,称为隐静脉裂孔(卵圆窝)。此裂孔的外侧缘锐利,称为镰状缘。隐静脉裂孔的表面被覆的筋膜较薄,且为神经、血管及淋巴管所穿行,形似筛状,故名筛筋膜。
由阔筋膜向深部发出的三个肌间隔分别称为外侧肌间隔(较强)、内侧肌间隔和后肌间隔(均较薄弱),伸入肌群之间,将股部肌分为前群、内侧群和后群,肌间隔向深部最后附着于股骨粗线。
二、股前部的肌肉和局部结构 1.股前部的肌肉 图4-6股前部浅层肌与血管神经 (一)股前群肌(图4-6、7) (1)缝匠肌sartorius 为人体最长的扁带状肌,起自髂前上棘,斜向下内,绕过股骨内侧髁的后方,止于胫骨上端内侧面。该肌收缩时可屈小腿,并使已屈的小腿内旋,还可协助髂腰肌及股直肌屈大腿。股神经支配。
(2)股四头肌quadricepsfemoris强大,有四个头,分别称为股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和股中间肌。股直肌起自髂前下棘及髋臼上缘;股中间肌位于股直肌深面,起自股骨体前面;股内侧肌和股外侧肌分别起自股骨嵴(粗线)的内、外侧唇,由后向前分别包于股骨的内、外侧,形成股部内、外侧的肌性膨隆。四肌向下集成一强大肌腱,包绕髌骨,并由髌骨向下止于胫骨粗隆,叫做髌韧带。股四头肌的作用为伸小腿,股直肌还有屈大腿的作用。股神经支配。 图4-7肢前部深层肌与血管、神经 (二)股内侧群肌 位于大腿内侧,又称内收肌群,共有五块。可分浅深两层。浅层由内侧向外侧依次是股薄肌、长收肌和耻骨肌,深层由上向下的排列顺序是短收肌和大收肌(图4-6、7)。本群肌肉均起于闭孔周缘骨面,大收肌后部纤维起于坐骨结节。肌纤维行向外下,各肌的止点各异。耻骨肌pectineus止于小转子下方骨面;长收肌adductor long 止于股骨粗线中份;股薄肌gracilis止于胫骨内侧面上部;短收肌adductor brevis止于股骨粗线上份;大收肌adductor magnus除以腱膜止于股骨粗线全长外,还以圆腱止于股骨的内收肌结节。肌腱与腱膜间形成收肌腱裂孔,是收肌管的下口,有股血管通向腘窝。内侧群肌的作用是内收和外旋大腿。耻骨肌、长收肌和短收肌还协助屈大腿;股薄肌协助屈小腿并使小腿内旋。它们均受闭孔神经支配,耻骨肌还受股神经支配,大收肌起于坐骨结节的部分,受坐骨神经支配。
(三)髂腰肌iliopsoas(图4-6) 属髋肌前群,由腰大肌和髂肌合成,腰大肌起于腰椎体侧面及横突,髂肌起于髂窝,向下结合成髂腰肌,经腹股沟韧带深面入股部,位于耻骨肌的外侧,止于股骨小转子,髂腰肌的主要作用是屈大腿。下肢固定时可使躯干前屈。腰大肌受腰丛的肌支支配,髂肌受股神经支配。
(四)阔筋膜张肌tensor fasciae latae(图4-6) 位于大腿前外侧阔筋膜内,起自髂前上棘,向下移行于髂胫束,止于胫骨外侧髁,此肌收缩使阔筋膜紧张并屈大腿。受臀上神经支配。 图4-8肌腔隙与血管腔隙 2.局部结构 (一)肌腔隙与血管腔隙(图4-8) 为位于腹股沟韧带深面与髋骨之间的间隙,由髂耻弓将其分隔为外侧的肌腔隙和内侧的血管腔隙。两腔隙是腹、盆腔与股前部的主要通路。
(1)肌腔隙lacunamusculorum 前界为腹股沟韧带;后界为髂骨;内侧界为髂耻弓。腔隙内有髂腰肌和股神经通过。当腰椎结核形成脓肿时,脓液可沿腰大肌及其筋膜扩大散至大腿根部,并可侵犯股神经。
(2)血管腔隙lacunavasorum前界为腹股沟韧带;后界为耻骨梳和耻骨梳韧带;内侧界为腔隙韧带(陷窝韧带);外侧界为髂耻弓。血管腔隙中有股动、静脉,股管及股淋巴管通过。医学全在线www.med126.com
(二)股鞘和股管(图4-9) 股鞘femoral sheath是腹横筋膜与髂筋膜向下延续包绕在股动、静脉周围所形成的筋膜鞘。股鞘漏斗形,长约3-4厘米,由两个纵行纤维隔将鞘腔分为外、中、内三个格。外侧格容纳股动脉,中间格容纳股静脉、内侧格即股管。股鞘的下端与血管外膜融合。 图4-9股鞘、股疝 股管femoralcanal 长约1-2厘米。管内有少许脂肪、疏松结缔组织和数条淋巴管及1-2个淋巴结。股管的上口称股环,其直径为0.8-1.0厘米。股环前界为腹股沟韧带;后界为耻骨梳韧带;内侧界为陷窝韧带;外侧界借纤维隔与股静脉相邻。股管的四界基本与股环相同;但后壁大部为耻骨肌筋膜,前壁大部为阔筋膜。股管的下端为盲端,对向卵圆窝。如腹腔内容物经股环入股管,甚至自卵圆窝突出于皮下,则形成股疝(图4-9(2))。女性骨盆较宽,股环相应较大,再加其它因素(如妊娠、老年等),故较易发生股疝,由于股环的的内、前、后三面均为韧带结构,特别是内侧的陷窝韧带的边缘较坚锐,故股疝容易发生嵌顿。
(三)股三角(图4-6) 股三角femoraltriangle 位于股前部上1/3,为底在上、尖朝下的三角形凹陷。底边为腹股沟韧带,外侧边为缝匠肌内侧缘,内侧边为长收肌的内侧缘。股三角的尖位于缝匠肌与长收肌相交处,此尖端向下与收肌管的上口相连续。股三角的前壁是阔筋膜,其后壁凹陷,自外向内依次为髂腰肌、耻骨肌和长收肌及其表面的筋膜。
股三角内有股神经、股动脉及其分支、股静脉及其属支和腹股沟淋巴结等。股动脉居中,外侧为股神经,内侧为股静脉。 (四)收肌管(4-7) 又称Hunter氏管。位于股前部中1/3段,缝匠肌深面,长约15厘米,断面呈三角形。其外侧壁为股内侧肌,后壁为长收肌及大收肌,前壁为缝匠肌及架于内收肌与股内侧肌间的腱纤维板。收肌管的上口与股三角尖端相通,下口为收肌腱裂孔,通向腘窝。管内通过的结构由前向后有隐神经、股动脉和股静脉。其中隐神经与膝降动脉伴行自前壁的下部穿出。
三、股前部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系 1.股前部的血管 (一)股动脉femoral artery 股动脉是下肢动脉的主干,由髂外动脉延续而来。在腹股沟韧带中点的深面入股三角。在股三角内,股动脉先位于股静脉的外侧,逐渐从外侧跨到股静脉的前方,下行入收肌管,再穿收肌腱裂孔至腘窝,易名腘动脉。股动脉在腹股沟中点处位置表浅,可摸到搏动,是临床上急救压迫止血和进行穿刺的部位。
股动脉的体表投影:在大腿稍屈和外展外旋位置时,由腹股沟中点到内收肌结节绘一直线,该线的上2/3是股动脉的表面投影线。
股动脉的分支: (1)腹壁浅动脉、旋髂浅动脉及阴部外动脉等三条浅动脉已述于本章第一节。 (2)股深动脉deepfemoral artery是股动脉最粗大的分支,在腹股沟韧带下方约3-5厘米处发自股动脉的后外侧壁。先在股动脉的外侧,以后行于股动脉和股静脉的深面,至长收肌后方继续下行,终于大腿的下1/3(图4-7),其主要分支有:
ⅰ旋股外侧动脉lateralfemoral circumflex artery发自股深动脉根部的外侧壁,在缝匠肌与股直肌深面行向外侧,分为升、降两支。升支经阔筋膜张肌深面上行,营养髋关节和邻近诸肌。降支沿股外侧肌下行,营养邻近诸肌。医学全.在线网.站.提供
ⅱ旋股内侧动脉medialfemoral circumflex artery起于股深动脉根部的内侧壁,行向后内,在耻骨肌与髂腰肌之间进入深部,绕行股骨颈内侧至颈内侧到达臀部,营养髋关节及邻近诸肌。
ⅲ穿动脉perforatingarteries 多为3条,自下而上依次称为第一、第二和第三穿动脉、它们分别于短收肌上方、前方和下方起于股深动脉,贴近股骨内侧向后穿大收肌至股后部,营养股后群肌。股深动脉的终支若在长收肌下方穿大收肌至股后部,则称为第四穿动脉。
(3)膝降动脉desendinggenicular artery(膝最上动脉)在收肌管内起自股动脉,伴隐神经穿收肌管前壁腱纤维板,营养膝关节及邻近诸肌。
(二)闭孔动脉obturator artery 起自髂内动脉,与同名静脉、神经伴行穿闭膜管,出骨盆后分为前、后两终支。前支营养内收肌群,后支分布于髋关节及股方肌等。 (三)股静脉femoral vein 在股三角内位于股动脉的内侧。下接腘静脉,向上经腹股沟韧带深面移行为髂外静脉。股静脉接受与股动脉分支同名的静脉属支(如穿静脉、股深静脉等)和大隐静脉的汇入。
2.股前部的神经 (一)股神经femoral nerve(L1-4)(图4-6、7) 是腰丛最大的分支,在腰大肌与髂肌之间下行,经肌腔隙于股动脉的外侧进入股三角,随即分为数支。肌支分布于耻骨肌、股四头肌和缝匠肌;关节支分布于髋、膝关节;皮支有股中间皮神经和股内侧皮神经(见浅层结构)。股神经的终支为隐神经,伴股动脉入收肌管,随膝降动脉穿收肌管前壁的腱纤维板,在膝内侧于缝匠肌和股薄肌抵止腱间穿深筋膜至皮下,伴随大隐静脉分布于小腿前内侧面及足内侧缘的皮肤。
(二)闭孔神经obturator nerve(图4-7) 起自腰丛(L2-4),在腰大肌内侧缘、髋总血管的深面入盆腔,与闭孔血管伴行穿经闭膜管出盆腔后,分为前、后两支。前支位于短收肌浅面,分支至长收肌、股薄肌、短收肌、耻骨肌及髋关节。后支位于短收肌深面,支配闭孔外肌和大收肌。另外,前支的末稍穿阔筋膜分布于股内侧皮肤。
3.腹股沟深淋巴结 deepinguinal lymph nodes 3-5个,在股静脉根部周围,接受腹股沟浅淋巴结及腘淋巴结的输出管以及下肢的深淋巴管,其输出管经股管入腹腔,注入髂外淋巴结。
[股前部深层的解剖步骤与方法] 1.观察阔筋膜 在大隐静脉注入股静脉处,可见隐静脉裂孔(卵圆窝)。该处为薄层疏松结缔组织覆盖。即筛筋膜,卵圆窝的外侧缘锐利为镰状缘。阔筋膜的外侧部显著增厚,形成髂胫柬,纵行切开髂胫柬上部,可见包于其中的阔筋膜张肌。观察后保留卵圆窝和髂胫柬、大隐静脉主干及其属支,并将股外侧、股中间股内侧皮神经自末端处游离予以保留,去除阔筋膜。
2.分离并观察股前群肌 自髂前上棘向内下、斜越大腿前面至膝内侧的带状肌为缝匠肌;在正中线稍偏外侧的纵行羽状肌为股直肌;提起股直肌,可见其深面的股中间肌,在股前外侧部,形成膝上外侧隆凸的为股外侧肌,其纤维斜行向内下;位于股前内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