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部的解剖
- 格式:ppt
- 大小:7.00 MB
- 文档页数:36
第1章腹股沟区域的解剖腹股沟疝的手术并不是简单的小手术。
它需要精细的解剖与分离,需要术者对这一区域有深刻的了解与认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重建和修补。
因此,为了学好腹股沟疝手术必须首先掌握腹股沟区域的解剖结构,这是做好疝外科的基础。
第1节腹股沟区的解剖层次腹股沟区是连接腹部和下肢的过度区域,它的解剖层次与腹前壁基本分相同,由浅入深可分为7层:①皮肤、②浅筋膜(camper's筋膜)、③深筋膜(Scarpa筋膜)、④肌肉层(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以及它们的腱膜)、⑤腹横筋膜、⑥腹膜外脂肪和⑦腹膜(壁层)。
作为术者,首先要清楚手术操作在哪个层面进行。
TEP手术主要是在腹横筋膜下方的腹膜外脂肪和腹膜之间进行。
一、腹外斜肌腹外斜肌(obliquus externus abdominis)在腹股沟区域,已无肌肉,移行为腹外斜肌腱膜(external oblique aponeurosis)。
腹外斜肌腱膜在髂前上棘到耻骨结节之间,反折、增厚形成腹股沟韧带(inguinal ligament 或称股浅弓femoral arch)。
腹股沟韧带内侧部有一小部分纤维,继续向后向下向外反折成陷窝韧带(lacunar ligament,又称为Gimbernat氏韧带),附着于耻骨梳上,边缘呈弧形。
陷窝韧带的游离内缘组成了股环的内界。
陷窝韧带继续向外延续,附于耻骨疏韧带(pectineal ligament,又称为Cooper韧带)。
上述各韧带在腹股沟疝修补术中是重要的解剖标志(图3-1)。
腹外斜肌腱膜的纤维自外上方向下方行走,在耻骨结节的外上方分为上、下二脚,二脚之间形成一个三角形裂隙,即为腹股沟管的外环(exterior ring)。
正常人的外环口可容一食指尖。
在腹外斜肌腱膜深面,有两条呈平行的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于腹内斜肌表面行走,两条神经纤维可相互交叉相连,在手术中应注意保护,谨防误伤。
图3-1:腹股沟区主要韧带二、腹内斜肌与腹横肌腹内斜肌(obliquus internus abdominis)和腹横肌(transversus abdominis),在腹股沟管中,两者的肌纤维都向内下行走,下缘构成弓状,越过精索前、上方,止于耻骨结节。
股骨解剖名称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股骨这个人体里很重要的“家伙”,它就像人体大厦的一根粗壮支柱,支撑着我们的身体,让我们能站得稳、走得动。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股骨的解剖名称这个有趣的世界吧。
首先,咱们来认识一下股骨的上端。
这里有个很重要的部分叫股骨头,它就像一个圆圆的“小脑袋”,和髋臼这个“小窝窝”配合得可好啦,就像一个球放在一个杯子里一样,让我们的大腿能够灵活地转动。
我记得有一次在体育课上,老师给我们讲人体结构,就拿着一个股骨的模型,指着股骨头说:“你们看,这个股骨头就像一个小司令,指挥着我们大腿的各种动作呢。
”大家都觉得很形象,一下子就记住了。
股骨头旁边还有个股骨颈,它就像是连接“小脑袋”和“大身子”的脖子,虽然看起来细细的,但作用可不小哦,它承受着身体的重量,还要传递各种力量,就像一座小桥,连接着两岸。
要是这个“脖子”出了问题,那可就麻烦啦,我们走路都会变得一瘸一拐的。
再往下看,就是股骨体啦。
股骨体就像一根长长的“大棒子”,直直地立在那里,给我们的身体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力。
它的表面可不是光滑的哦,有很多肌肉附着在上面,就像小猴子爬树一样,这些肌肉通过拉扯股骨体,让我们的腿能够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比如走路、跑步、跳跃等等。
想象一下,如果没有这些肌肉和股骨体的完美配合,我们就只能像木头人一样,动都动不了啦。
而且,股骨体里面还有骨髓呢,骨髓就像一个神奇的“营养工厂”,它可以制造出很多血细胞,这些血细胞就像我们身体里的小卫士,保护着我们的健康。
在股骨的下端,有两个很重要的结构,一个是股骨髁,另一个是髌骨。
股骨髁就像两个“小膝盖头”,它们和胫骨一起组成了我们的膝关节。
当我们走路或者跑步的时候,股骨髁和胫骨就会相互摩擦、转动,就像两个好朋友在跳舞一样。
而髌骨呢,它可是我们膝盖前面的一块“小盾牌”,它可以保护我们的膝关节,还能增加股四头肌的力量。
我有个同学,他特别喜欢运动,有一次不小心摔倒了,伤到了髌骨,结果膝盖疼了好长时间,走路都不方便。
-
股⾻femur是⼈体中的长管状⾻,可分为⼀体两端。
上端朝向内上⽅,其末端膨⼤呈球形,叫股⾻头,与髋⾅相关节。
头的中央稍下⽅,有⼀⼩凹,叫做股⾻头凹,为股⾻头韧带的附着处。
头的外下⽅较细的部分称股⾻颈。
颈与体的夹⾓称颈⼲⾓,约为120~130°。
颈体交界处的外侧,有⼀向上的隆起,叫做⼤转⼦,其内下⽅较⼩的隆起叫做⼩转⼦。
⼤转⼦的内侧⾯有⼀凹陷称为转⼦窝。
⼤、⼩转⼦间,前有转⼦间线,后有转⼦间嵴相连。
体粗壮,为圆柱形,全体微向前凸。
前⾯光滑,后⾯有⼀纵⾏的⾻嵴,叫做粗线。
粗线可分内侧、外侧两唇,两唇在体的中部靠近,⽽向上、下两端则逐渐分离。
外侧唇向上外移⾏为臀肌粗隆,内侧唇向上前⽌于⼩转⼦。
两唇向下形成两⾻嵴,分别连于股⾻下端的内、外上髁,两唇在股⾻体下端后⾯围成的三⾓形⾻⾯,叫做腘平⾯。
下端为两个膨⼤的隆起,向后⽅卷曲,分别叫做内侧髁和外侧髁。
两髁的下⾯和后⾯都有关节⾯与胫⾻上端相关节,前⾯的光滑关节⾯接髌⾻,称为髌⾯。
在后⽅,两髁之间有⼀深凹陷,叫做髁间窝。
内侧髁的内侧⾯和外侧髁的外侧⾯各有⼀粗糙隆起,分别叫做内上髁和外上髁。
内上髁的上⽅有⼀三⾓形突起,叫做⾻收肌结节,为内收肌腱附着处。
股前部深层的解剖步骤与方法1.观察阔筋膜在大隐静脉注入股静脉处,可见隐静脉裂孔(卵圆窝)。
该处为薄层疏松结缔组织覆盖。
即筛筋膜,卵圆窝的外侧缘锐利为镰状缘。
阔筋膜的外侧部显着增厚,形成髂胫柬,纵行切开髂胫柬上部,可见包于其中的阔筋膜张肌。
观察后保留卵圆窝和髂胫柬、大隐静脉主干及其属支,并将股外侧、股中间股内侧皮神经自末端处游离予以保留,去除阔筋膜。
2.分离并观察股前群肌自髂前上棘向内下、斜越大腿前面至膝内侧的带状肌为缝匠肌;在正中线稍偏外侧的纵行羽状肌为股直肌;提起股直肌,可见其深面的股中间肌,在股前外侧部,形成膝上外侧隆凸的为股外侧肌,其纤维斜行向内下;位于股前内侧部,形成膝上内侧隆起的为股内侧肌,其纤维行向外下方。
股四头肌会合成一个强大的腱包绕髌骨并向下延伸为髌韧带,附于胫骨粗隆。
用剪刀顺肌纤维方向修去其表面贴附的筋膜,以显露肌纤维的行向。
3.观察股内侧群肌及闭孔神经浅层诸肌由内向外为股薄肌、长收肌和耻骨肌。
在近耻骨处切断长收肌的起始部向外下方翻开,可见其深面有较短小的短收肌和位于长、短收肌深面的大收肌。
在短收肌与长收肌之间有闭孔神经前支,短收肌与大收肌之间可见闭孔神经后支。
4.观察股三角的境界与内容依次检视股三角底边(腹股沟韧带)、内侧边(长收肌内侧缘)和外侧边(缝匠肌内侧缘)。
其尖端为内、外侧边的交点,向下续于收肌管。
股三角的顶为已去除的阔筋膜,底由内侧向外侧排列着长收肌、耻骨肌和髂腰肌。
股三角内容物由外侧向内侧依次为股神经、股动脉、股静脉、和股管。
除股神经外,其余三结构被一漏斗形筋膜鞘所包绕,即股鞘。
5.解剖股鞘和股管纵行切开股鞘的前壁,暴露位于外侧部的股动脉和行于中间的股静脉,并观察连于股鞘前、后壁间的两片纤维隔。
在股静脉内侧,自卵圆窝向上修去充填于该处的疏松结缔组织,如遇淋巴结也一并会除之,用圆镊或刀柄向上通,则可见一漏斗形小腔隙即为股管。
试以小指插入股管向上探查股管的境界,其外侧邻股静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股骨femur是人体中最大的长管状骨,可分为一体两端。
上端朝向内上方,其末端膨大呈球形,叫股骨头,与髋臼相关节。
头的中央稍下方,有一小凹,叫做股骨头凹,为股骨头韧带的附着处。
头的外下方较细的部分称股骨颈。
颈与体的夹角称颈干角,约为120~130°。
颈体交界处的外侧,有一向上的隆起,叫做大转子,其内下方较小的隆起叫做小转子。
大转子的内侧面有一凹陷称为转子窝。
大、小转子间,前有转子间线,后有转子间嵴相连。
体粗壮,为圆柱形,全体微向前凸。
前面光滑,后面有一纵行的骨嵴,叫做粗线。
粗线可分内侧、外侧两唇,两唇在体的中部靠近,而向上、下两端则逐渐分离。
外侧唇向上外移行为臀肌粗隆,内侧唇向上前止于小转子。
两唇向下形成两骨嵴,分别连于股骨下端的内、外上髁,两唇在股骨体下端后面围成的三角形骨面,叫做腘平面。
下端为两个膨大的隆起,向后方卷曲,分别叫做内侧髁和外侧髁。
两髁的下面和后面都有关节面与胫骨上端相关节,前面的光滑关节面接髌骨,称为髌面。
在后方,两髁之间有一深凹陷,叫做髁间窝。
内侧髁的内侧面和外侧髁的外侧面各有一粗糙隆起,分别叫做内上髁和外上髁。
内上髁的上方有一三角形突起,叫做骨收肌结节,为内收肌腱附着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