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近现代城市化特征及原因

我国近现代城市化特征及原因

我国近现代城市化特征及原因
我国近现代城市化特征及原因

我国建国以来城市化进程特征及原因

摘要:本文回顾了建国以来我国不同阶段城市化概况,从经济结构以及深层机制上对城市政策的制定进行了新的剖析。

关键词:城市化城镇化城市化进程

一、城市化简介

1、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urbanization),又称为城镇化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辞海》对此的解释是“指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的过程。表现为城市数目增多、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提高。”总的来说,城市化就是生产力进步所引起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转变的过程。

2、我国近代城市化概况

早在宋朝时期,我国就有了较为发达的商品经济,在宋代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虽然经历了元代外族入侵的重创,但至明朝已然出现了以私人手工作坊、手工工场为代表的资本主义萌芽。进入近代以后,进入近代以后,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开始在中国出现,但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的城市化也呈现出与其他国家和其他民族截然不同的模式。首先是入侵带来的脱离自身独立发展的殖民地色彩,使得中国的城市化不得不根植于半殖民半封建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其次是商业化先于工业化导致城市工业难以吸收过剩劳动力,城市对农业人口的吸引力有限。再次是自然灾害和传统“小农经济”瓦解的天灾人祸夹击下农民被迫涌入城市谋生,带来消极的城市化效应。

二、建国以来城市化进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百年以来政局动荡、战争不断的混乱局面,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的全新时期。但纵观建国六十年来的城市化进程,其过程也非一帆风顺,这一时期我国的城市化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1949~1957年:城市人口迅速增长时期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随着政治稳定,经济恢复发展,全国上下于一片废墟之中呈现出“百废待兴”的状貌。据国民政府政部1947年编印的全国行政区域简表,1947年全国共有69个设市城市,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调整新设,1949年底城市数增加到136 个,建制镇2000多个,城镇人口4900 万。

1949年至1952年三年历史上又被称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这一时期的城市化率从10.64%上升到12.46%,城镇人口增长率为7.5%。这一时期对交通运输建设和能源原材料工业建设的大力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城镇对劳动力的吸引。此外,农村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劳动力结构改变同产业结构改变基本同步。加之尚未对城乡人口流动进行控制,因此人口增长率较高。

1953年到1957年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其突出特征是进行了156个重点项目的建设。这一时期,我国新设城市八座,并形成了一批工业基地。

尽管此时的城乡经济发展还没有显露出严峻的问题,但这一时期的战略选择和政策导向无疑对后来的社会经济、城市政策和人口政策等埋下了伏笔。

首先是产业结构重型化。“一五“期间,国家的建设和投资方向主要集中在规模巨大、用现代技术装备的重型工业。重工业投资是轻工业的7.8倍,占工业总投资的85%,增长速度是轻工业的2倍。在工业部门部,投资又集中在直接生产部门,导致城市基础设施严重不

足。

其次是高强度的积累方式。为了支持重工业超前的战略,中国1952年和1957年的积累率分别为21.4%和24.9%,分别高出人均GNP200美元的大国模型和标准模型 1.3/4.6和4.8/8.1个百分点。这一积累方式通过“农产品国家定价的形式,从农民手中低价收购,又对城市居民和企业低价销售,用以维持大工业低工资和低原料成本,提供不断产生超额工业利润的条件,最后又通过大工业利税上缴,集中起国家工业化的建设基金”1。1954年出台的农产品统购统销就是为了这一积累方式设计的。

此外,城市人口相对经济发展超前增长。“一五”期间,以人均GNP为标志的经济变动同城市化水平及第二、三产业劳动力变动的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到了1957年,人均GNP 没有提高的情况下,城市化水平反而提高了,第二、三产业劳动力增加率达到五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导致城市人口反常的主要原因是非经济因素导向下的人口增长。

2、1958~1965年:城镇人口大起大落时期

这一时期经历了三次上升下降过程,分别是:1958~1959年,国家经济过热增长,与此同时城市人口迅速上升;1960年~1963年,经济全面下降,城市比重也迅速下降;1963年~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城市人口比重有所回升,但仍未恢复到前一时期的最高水平。也有学者将1966年到1979年的停滞时期同这三个时期合并成为“城市化定型时期”,但笔者认为将1966年后的十余年单独划分为一个时期有其政治上的特殊性,并且保持了时期划分的相对均衡,因此仍采用划分为四个阶段的观点。

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全面加剧了国民经济中业已失调的比例关系。这一年在全国2195个城镇中安排了工业建设项目。由于片面强调超英赶美,工业上“以钢为纲”,提出全民大办工业,使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在脱离农业的基础上超高速发展,出现了由“爆发性”工业化所引发的超高速城镇阶段。从1958年到1961年,我国新设城市33座。1957年到1960年,城镇人口以年均10.4%的速度递增,共增加了2352万人,年均增长1000多万人。1960年底,全国市镇人口达到13073万人,比重高达19.75%,是1981年以前的最高峰。非农产业人口由12210万人增加到13731万人,年均增长760.5万人,比重达20.7%,是建国以来的最高点。

这种过热增长在1959年达到了经济所能支持的极限,由于农业劳动力大量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及人民公社的建立,农业受到很大损害。尤其在1959年和1960年工业产值达到顶峰的时候,农业产值却跌到了谷底。

由于这时期的经济再也无法支持过热的增长,政府被迫从1960年进行调整:①减少工业项目,压缩投资规模;②压缩城市人口。1960年到1964年城市人口净减少3788万人;

③减少市镇数量,提高建制镇标准,建制镇常住人口标准由过去的2000人提高到了3000人。1962年到1964年,建制市从208座减少到169座;④1963年国家又决定缩小市郊围。

1963年城镇总人口降低到11646万人,比1960年减少1427万人,下降了10.9%,非农产业人口降到11584万人,比1960年减少2147万人,下降15.6%。出现了我国城镇的第一次低潮。经过这次调整,城市人口比重又回到1955、1956年的水平,城市化基本上同经济保持了一个合适的比例。

1963年以后,国民经济形势逐渐好转,到1965年城镇人口又回升到13045万人,基本上恢复到1960年的数量,比重达到17.98%,但仍比1960年低1.77个百分点。非农人口还未恢复到1958年的数量,只有12122万人,比1963年增加到538万人,比1960年仍少1609万人,比重下降了3个百分点。

1963~1964年,经济得到一定恢复,城市化水平的下降趋势也趋于缓和,并逐渐稳定下来。这一时期出台的城市控制手段,标志着与工业化战略相配套的城市政策的形成,并成为

1于艇《中国城市化发展机遇问题》1988年

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制约、相互关联的完整体系,以行政手段为主的控制方式替代了经济自发的形成方式,成为我国城市政策的鲜明标志。这些影响深远的制度和政策主要有:户籍制度、用工制度;不建城市或以极低标准建设城市的做法;“三线工程”的实施等。从1958年建立户籍制度开始,中国城市化就在城乡隔绝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之中运行,这种运行机制同中国特定的工业化道路选择密切相关,构成了中国城市化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主要特征。

3、1966~1978年:停滞发展时期

1966年到1978年是中国城市化停滞的时期,由于“文革”开始,这一时期出现了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干部下放”为特征的逆城镇化运动,以及严格限制农民转变身份的城市政策。工业停滞,城市建设几乎停止,投资强度降低到历史最低点。在工业建设方面以备战为目的的“三线”建设虽然有利于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和国防,但基建投资没有形成城镇对非农业的吸收能力。1978年城镇总人口为17245万人,尽管在总量上较1966年有所上升,但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到1978年才恢复到1966年的水平。非农产业人口的比重,仍比1966年低0.8个百分点。1966年~1976年“文革”期间,约有2000万城市青年和干部被下放农村,而农村向城市的迁移则从1960年起就几乎完全停止了。

1976年开始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与前阶段的鼓励生育政策一道对我国后来的人口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1979年~1998年改革开放下的高速城市化时期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实施,原有的计划体制逐渐瓦解,积压了近30年的经济潜力得以释放,经济建设方面取得惊人的成就。

(1)1978年开始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极激发了农民被平均主义长期压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出现超常增长。

(2)1985年农副产品派购制度的改革,放开了畜产品、水产品和水果、蔬菜的购销价格,给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粮食购销中,计划份额缩小,市场份额扩大,有力地支持了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为农民脱离土地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

(3)1978年以后,随着农户经营自主权的扩大,农村的过量劳动力开始进入非农产业,而城市国企仍处于限制农村劳动力的状态,双层夹击的矛盾无形中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使就业结构同产业结构失衡的状况得到了一定的矫正。1984~1985年间,乡镇企业总产值年增长40%~50%。 1979年~1985年,乡镇企业为农民提供了5700万个就业岗位。

1979年开始,在农业超常规增长的带动下,国民经济全面繁荣,到1985年城市人口从12862万增加到17547万人,城市人口比重从13.3%上升到16.8%。至1998年底,我国市镇总人口为37942万人,比1978年增加了20697万人,增长率为120%。城镇化水平也由1978年的17.92%上升到1998年的30.4%,上升了12.48%,大大超过自1951年-1978年28年来城镇化发展的进程2。

5、1999年至2010年城市化日趋成熟时期

进入21世纪以后,伴随经济的飞跃式发展,我国的城市化势头更为迅猛。到2006,我国城镇人口达到57 706万,占全国总人口比重为43. 9 %,东、中、西部城市化水平分别为54. 6 %、40. 4 %和35. 7 %。2007 年中国城市化率达到44.9 %。根据最新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公示的数据,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5306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50.3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07137093人,乡村人口减少133237289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此外,考虑到乡村近7亿人中有2.5亿左右在城市务工,

2《我国城镇化进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的实际城镇人口率已在60%以上3。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成熟,许多新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更有学者认为由于计划生育导致的人口结构变迁将会削弱城市发展的原动力,表达出对中国出现逆城市化浪潮的忧虑。

三、借鉴历史对城市化改革的思考

对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城市化不可能永远保持高速增长,城市也不可能无限膨胀下去。随着城市的繁荣,城市发展带来的问题也日益尖锐,城市人口过分密集导致的土地、水资源等相对稀缺的人地矛盾激化问题,农民工进城挤占城市原住民公共基础设施问题和候鸟式的迁徙引发的交通运输问题,城市面貌单一和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问题,产业布局趋同导致的重复建设问题以及地方保护主义与区域一体化问题等已经引起研究学者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

以史鉴今,始于近代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冲击下的中国城市化,在一开始就由于缺乏稳定自主的经济环境而丧失发展先机,而后经历近百年的战争和动乱,在亡国阴影下更难以谈及城市化。建国以后对经济规律的认识不清和意识形态上的过失又使得城市发展几经颠簸,并为后世留下许多难题。长期以来,我国将城市政策作为强行干预经济的手段和应对结构失衡和人口问题的消极措施,改革开放后又片面地以城市化率和城市建筑物建造作为政绩指标,导致上述各种问题。历史实践表明,经济与城市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关系,城市化并非人口比率的一个简单数字,而是牵涉到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众多方面的复杂体系。只有科学及可持续地发展经济的基础上,配套合理城市政策,充分协调好经济与城市的关系,才能使城市化进入一个和谐、良性循环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1] 行龙. 近代中国城市化特征. 清史研究. 1999年第4期

[2] 章恒.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现状及趋势. 资料通讯. 1999年第9期

[3] 燕青. 战略与选择:中国城市化道路回顾. 城市规划. 1990年第3期

[4] 罗海汐. 警惕中国出现大规模逆城市化浪潮. 前沿参考. 2011年7月

3罗海汐《警惕中国出现大规模逆城市化浪潮》《前沿参考》2011年7月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上课教师:陈昌伟时间:2012.4.16(周一)下午第一节 城市化是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社会经济发展是导致近代城市迅猛发展的主要动力,城市化的过程主要是由时间进程带来的城市空间变化。学习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的重心是怎样逐渐向城市移动的。由于它是一个历史进程,很难在日常生活经验中感受到这一完整的过程,因此,教学中,建议教师从运用实际资料入手,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重点 1.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具准备 投影、图片、资料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了解城市的变化。 2.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1.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哪几种功能区?影响城市功能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中心商务区有何特点?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有何影响? 3.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间的哪些关系? 学生复习回顾,总结回答。 生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化地、特殊功能区等;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生中心商务区是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建筑物以高层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业十分发达;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的用地结构、功能分区、商业网点布局和房地产价格都具有显著的影响。 生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间的关系,并采用六边形图形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师(承转)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从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形态,而且

试论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

试论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1 陶炎武 一 城市在人类社会早期就出现了,但城市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在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开始的,城市作为一种社会聚落形式,只是到了工业社会才逐渐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形式,在工业革命前,城市虽然存在了四千多年,其发展速度相当缓慢,产业革命使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集中的现代化大规模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的小商品生产,城市从数量、规模、布局、形态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并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因此城市是以工业革命引起的城市的数量和性质的根本变化为开端的。工业化对城市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工业化促使人类的居住形式由分散走向集中,人口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城市人口增加,规模扩大,城市体系不断完善。第二,工业化使城市经济关系生活方式广泛渗透到农村,冲击破坏农村原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促进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城市化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人口流通方面的城市化,即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集中,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长;(2)地域景观方面的城市化现象,即城市状态在地域方面的扩大,城市数量的增加;(3)经济领域的城市化现象,即第二三产业在空间上向城市集中、集聚的过程;(4)社会文化方面的城市化现象,即城市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普及。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同时开始的。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开始大规模入侵中国,列强迫使清政府开放大批通商口岸,损害中国主权,掠夺大量侵略特权,他们在中国各通商口岸设领事馆、建租界、开银行、办工厂,建教堂、办学校、医院等,残酷地剥削奴役中国人民,与此同时外国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方式也对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造成巨大的冲击,中国传统的手工业品抵挡不住廉价的洋货进攻,销路日渐狭小,城市手工业者纷纷破产,作为农民家庭副业的手工纺织业也走向衰退,农村经济开始向为城市服务的单一种植、饲养经济转变,通商口岸周围农村剩余劳动力潮水般涌入城市谋生,这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机器生产的威力及其带来的丰厚利润,刺激中国社会一批有钱者如官僚、商人、买办、华侨投资办厂,清政府中的洋务派为巩固其统治,也兴办了一批军事工厂,如民用企业,到甲午战争前夕,外国资本家在中国设厂103家,资本总额2600余万元,民族资本工厂100家,资本200万元,1洋务企业44个,资本2000万元左右,所有这些工厂绝大多数分布在通商口岸。甲午战争后,列强获得在中国投资办厂、开矿山、修铁路等特权,对中国进行更大规模的经济侵略,中国封建经济瓦解加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也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在列强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增长较快,1912年) 1920年间新登记的工矿数是418家,新增资本额达15858万元,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重视实业建设, 1931年废除了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厘金制度,统一货币,提高进口关税率,到1939年,全国核准登记的工厂达3849家(不包括日占东北),o这一时期的工业发展突破了通商口岸范围,随着铁道的修筑,航运的扩大,矿山的开掘,一些交通枢纽、矿藏丰富的地区也成为新产业的聚集地,并逐渐发展为城市。 二 新式资本主义工业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启动了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 第一,工业化促进了旧城面积的扩大和一批新城市的出现。开埠前的上海城区面积不足千亩,开埠后列强纷纷在上海抢战租借地,1914年,租界区占地近5万亩,昔日芦苇丛生的外滩一变而成繁华的十里洋场了,?与此同时,中国商人大力开发闸北,修路建桥、开办工厂,原先/荒辟冷落、人迹罕至0的闸北成为上海又一新的繁华区,开埠前的汉口镇基本附着在汉水入江口上,因此古汉口的土码头、街道多集中在汉水之傍, 第17卷第4期(总第55期)咸宁师专学报1997年11月1收稿日期:1997)09)15

我国近现代城市化特征及原因

我国建国以来城市化进程特征及原因 摘要:本文回顾了建国以来我国不同阶段城市化概况,从经济结构以及深层机制上对城市政策的制定进行了新的剖析。 关键词:城市化城镇化城市化进程 一、城市化简介 1、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urbanization),又称为城镇化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辞海》对此的解释是“指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的过程。表现为城市数目增多、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提高。”总的来说,城市化就是生产力进步所引起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转变的过程。 2、我国近代城市化概况 早在宋朝时期,我国就有了较为发达的商品经济,在宋代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虽然经历了元代外族入侵的重创,但至明朝已然出现了以私人手工作坊、手工工场为代表的资本主义萌芽。进入近代以后,进入近代以后,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开始在中国出现,但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的城市化也呈现出与其他国家和其他民族截然不同的模式。首先是入侵带来的脱离自身独立发展的殖民地色彩,使得中国的城市化不得不根植于半殖民半封建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其次是商业化先于工业化导致城市工业难以吸收过剩劳动力,城市对农业人口的吸引力有限。再次是自然灾害和传统“小农经济”瓦解的天灾人祸夹击下农民被迫涌入城市谋生,带来消极的城市化效应。 二、建国以来城市化进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百年以来政局动荡、战争不断的混乱局面,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的全新时期。但纵观建国六十年来的城市化进程,其过程也非一帆风顺,这一时期我国的城市化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1949~1957年:城市人口迅速增长时期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随着政治稳定,经济恢复发展,全国上下于一片废墟之中呈现出“百废待兴”的状貌。据国民政府内政部1947年编印的全国行政区域简表,1947年全国共有69个设市城市,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调整新设,1949年底城市数增加到136 个,建制镇2000多个,城镇人口4900 万。 1949年至1952年三年历史上又被称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这一时期的城市化率从10.64%上升到12.46%,城镇人口增长率为7.5%。这一时期对交通运输建设和能源原材料工业建设的大力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城镇对劳动力的吸引。此外,农村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劳动力结构改变同产业结构改变基本同步。加之尚未对城乡人口流动进行控制,因此人口增长率较高。 1953年到1957年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其突出特征是进行了156个重点项目的建设。这一时期,我国新设城市八座,并形成了一批工业基地。 尽管此时的城乡经济发展还没有显露出严峻的问题,但这一时期的战略选择和政策导向无疑对后来的社会经济、城市政策和人口政策等埋下了伏笔。 首先是产业结构重型化。“一五“期间,国家的建设和投资方向主要集中在规模巨大、用现代技术装备的重型工业。重工业投资是轻工业的7.8倍,占工业总投资的85%,增长速度是轻工业的2倍。在工业部门内部,投资又集中在直接生产部门,导致城市基础设施严重

2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五原一中张文慧 一.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分析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感受城市的变化。(以深圳为例) 2.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3、通过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的探讨,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逐步提高认识复杂地理问题的能力。 4、在问题剖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表达、交流、反思个人的见解,逐步提高合作学习、互相学习的能力。 5、理解并掌握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并能由此进一步理解中国城市的发展之路以及科学的城市发展观。 三.课型目标分析论证: 1.课型目标的准确性分析: 课标解读: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第一,以某城市为案例,结合该城市时间上的变化来掌握城市化的过程。 第二,运用收集的包括文字、图表、影音等各类资料说明城市化过程表现和影响。 第三,在资料的分析中落实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等重点知识,提高图文转换、概括表述等地理学习技能,培养一定的地理素养。 培养学生充分运用图表及文字资料,对地理事像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的能力,关键点是能透过现象找出本质。学生通过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的学习,基本能分析某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并结合生活经历或相关知识,说出所熟知的城市变化。然而,学生受活动时空范围限制,对城市化这个概念及其动态时空发展过程缺乏全面认识,因此应该提供适当的资料作为案例或者情境,以便让学生对城市化有全面的认识。 2.课型目标的可行性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三部分,其一是城市化的概念、主要特征和对经济社会的积极意义,其二是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其三是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本节内容与第三节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一)从城市化的概念入手,先讲城市化的主要特征,然后分析城市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尤其是对乡村地区的影响。(二)城市化动力机制教材简单介绍了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原因,内容包括城市化的一般前提、动力机制——经济增长(工业化、第三产业)两个方面。(三)城市化的特点本部分教材是以:“阅读”和“活动”形式出现的,分别介绍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不同特点。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因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直接导致了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本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的活动设计从学生身边的实例入手,学生比较容易了解,容易掌握城市化的特点和形成过程。学生从身边的事例学习起来更容易参与活动,探索规律掌握学习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生成性问题为城市化动力机制,内容包括城市化的一般前提、动力机制——经济增长(工业化、第三产业),解决此问题可设小问题(1)原始社会有城市吗?(2)城市是人类社会第几次社会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农业和手工业分离意味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3)利用“城市人口比重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图”,引导学生比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世界平均水平的差异,从而得出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经济增长(工业化、第三产业)即生产力水平的高低。绝大部分学生完成本节内容学习学习难度不大。 3.课型目标的弹性分析: 我校学生来源于农村,基础不一,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由于学生来自农村,对城市环境及其发展可能感到陌生,同时这部分知识在教材上呈现并不生动,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消除学生的陌生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本节课设计教学时必须考虑的因素。而新课标的要求是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所以教学时应充分运用图表及文字资料,面向全体学生,设置难度适中的一系列问题,生生合作,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对地理事像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从而独立探究得出结论,激励成功,享受学习乐趣。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课时作业八班级姓名 2.2 城市化过程和特点马海昌2017.0 3.06 我们都爱地理 1.下图为北京城市空间扩张示意图,图中反映出北京地区城市化的标志为() A.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B.城市用地面积增加 C.城市人口比重增加 D.城市道路密度增加 读2025年世界城市分布示意图,回答2~3题。 2.世界城市分布的主要特点是() A.北美洲沿海城市数量多于内陆 B.人口 1 000万以上沿海城市多于内陆 C.亚洲内陆城市数量少于北美洲 D.大洋洲的内陆城市数量多于沿海 3.与欧洲相比,南亚() A.城市化水平高 B.城市化起步早 C.城市化速度快 D.逆城市化现象显著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中心区迁移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该地区城市化的主要表现是() A.经济水平提高 B.城市等级上升 C.交通通达度提高 D.城市地域范围扩大 5.影响该城市中心区发生迁移的主要 原因是() A.城市人口增长 B.交通方式变化 C.经济规模扩大 D.生活方式改变 6.下面的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是() 读 下图,回答7~8题。

7.图中四条曲线分别代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发展中国家城市人 口和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它们对应的曲线分别是()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②④③① D.②①③④ 8.从图中能得到的结论是() A.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在加快 B.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始终高于发达国家 C.2010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不到一半 D.目前世界城市人口数量以发展中国家居多 下图表示美国、英国、法国、墨西哥、巴西、埃及、印度、日本、印度尼西亚九国从1973年~1986年以及1987年~2000年两个时段内的城市化增长速度。据图完成9~10题。 9.导致图中某国两个时段内的城市化年增长速度均为九国中最慢的主要原因是() A.能源短缺,导致工业发展迟缓,影响了城市化速度 B.原有城市化程度已经相当高,可加速的空间不大 C.工业基础弱,延缓了城市化速度 D.城市化问题日益严重,政府采取政策有意识地进行 宏观控制 10.在从第一时段(1973年~1986年)到第二时段(1987年~ 2000年)间城市化速度减慢的国家中,人口老 龄化现象最严重的是() A.英国B.墨西哥C.巴西D.日本 读下列国家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得出)水平统计图,完成11~13题。11.图中反映的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的关系()。 A.发展阶段不同,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相互 影响的程度不同 B.某阶段人均GDP与城市化水平呈负相关 C.城市化发展是提高人均GDP的主要动力 D.人均GDP越高,城市化发展速度越快 12.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图中四个国家在城市 化水平和人均GDP的增长速度方面最快的是 ()。 A.印度B.中国C.日本D.德国 13.与其他三个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化()。 A.发展水平较高B.应加快发展 C.发展速度最快D.应限制发展

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特征(详细)

二、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主要特征 与以往走过的城市化道路相比,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城市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同时推进的城市化道路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时期,工业化仍然是城市化的强大动力。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既不能是中国过去走过的滞后型城市化道路,也不能是部分发展中国家所走过的过度型城市化道路,而应是一条城市化与工业化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适度同步发展的城市化道路。同时,中国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又处于信息化的启动和起步时期,因此必须大力推进信息化。也就是说,中国在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同时,面临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双重任务。在一些城市,特别是先进的大城市和科技城市,信息产业已处于重要的、突出的地位,成为城市发展的增长点,是优先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到什么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化发展到什么程度。 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还是一条城市化与现代化同时推进的城市化道路。现代化(modmeziatoin)这个术语开始被学者们广泛使用始于1958年丹尼尔·勒纳发表的《传统社会的消逝》一书。勒纳提出了相互对立的两种社会系统,一是传统社会,一是现代社会。所谓传统社会是指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比较落后,生产力较低的前工业社会;而现代社会则指市场经济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人们的思想观念有很大的提高,生活方式有很大的改进,生产力较高的工业社会及后工业社会。并且他认为现代化就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一个过程,是一个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社会、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学者英·克尔斯给现代化下了一般定义的同时,还给出10项指标来明确现代化的状态和发展水平,它们分别是①人均GDP3O00美元以上;②第一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下降至12%一巧%;③第三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比重上升至45%;④非农业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所占比重超过45%;⑤成

近现代城市发展阶段即原因和特点

中国的近现代城市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第二阶段: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第三阶段: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 中国的城市化与近代化一样,具有先天发展不足和后天发展畸形的特色,而这一特色贯穿了整个中国近现代史,即使在当今工商业较为发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形势下,依然对某些落后地区的城市化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为什么说中国近代城市化先天发展不足、后天发展畸形呢?我们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其他客观环境因素方面分析。 首先,中国的城市化开始于封建社会晚期,之前虽然早在宋代就有了较为发达的商品经济,明代更出现了以私人手工作坊、手工工场为代表的资本主义萌芽。但是,这些仍然难以动摇数千年的封建小农经济的根基。明中后期的海禁更是极大阻碍了海外贸易的发展。由于近代以前中国城市的主要职能多为军事要塞或者政府的行政枢纽。这使得在历次战争中,对城市的破坏由为严重。特别在明末农民战争和清前期的一系列战争中产生的破坏,虽经历康乾盛世,但依然不能把商品经济完全恢复过来。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以及清朝摊丁入亩的土地制度更是将劳动力束缚在土地上 在近代以前,如果说中国的政局与政策不利于城市化的发展,进入近代社会以后,中国的政治环境则出现了一种错综复杂的局面。近代中国,真正的城市化开始了。但是城市化的开始却是建立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列强各种形式的入侵的刺激之上。“正象它使乡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1]受西方殖民者入侵影响,中国近代城市化不仅不可能处于那种自身的和独立的发展形态,而且必然带有明显的殖民地色彩。但是,我们也同样应该看到,如果没有这一种外来因素的刺激,中国的城市化或许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开始起步。没有近代化也就不会有近代城市化。

近代中国城市化特征

近代中国城市化特征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英文摘要】Starting with the flow of rural poulation into urban areas, the author adopts a comparative approach to studyurbanization in modern China. Arguing that urbanization inmodern hina wa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at in the West, theauthor makes three observations:1)migration to urban areas inthe West was due to the “pull”of the city, while Chineseurbanization was due to the “push”of the countryside; 2) urbanization in the West was coincidental withindustrialization,and the two phenomena spiraledupward, whilEin China urbanization was not tied to industrialization andsometimes occurred without it;3)urbanization in modern Chinahas propelled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both ruraland urban areas,but with much moresuffering and at author concludes that the social character resultingfrom the “semi-feudal and semi-colonial China”determined the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ization in modern China.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溆浦圣达学校袁道满 教学目标 1、了解城市化的含义和标志以及意义; 2、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3、理解并掌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城市化的主要标志; 2、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3、解释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现象;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导入新课 一位美国经济学家曾经预言,美国的高科技和中国的城市化是21世纪最重要的两件大事。城市化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决定着我们的未来。 那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城市化吗?城市化有一些什么样的表现呢? 展示图片:中国第一大城市—上海 通过分析:上海城市用地的变化和上海城市人口的变化 思考:从上述两幅图中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一、城市化 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 1. 概念 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2. 标志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下图表示一个地理事物由t1到t4的历史发展过程,读图后完成下列要求: (1)、这个过程中城市的变化特征是: ①、; ②、; ③、。 (2)、在这个过程中城乡人口比重的变化趋势是。 (3)、此过程称为。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 合作探究二:城市化的过程主要是由时间进程带来的城市空间的变化。阅读P37教材图文,思考: 1. 是什么力量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 2. 城市化还与哪些进程有关系? 3. 世界城市化进程有何突出的特点? 总结出:城市化的动力—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剩余劳动力 社会经济发展工业发展城市化 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 服务业发展 三、城市化特点 2、区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四、课堂练习 1、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 A、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 B、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C、乡镇企业规模的扩大 D、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 2、关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①城市化水平低,1990年城市人口比重只有33% ②城市化起步晚,发展不合理 ③城市化起步早④出现逆城市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下面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是( ) 发 市 展 市城 ) 乡 镇城 图 ( 例 : 4.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较快的主要原因是( ) A.大量引进外资,加强城市建设,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B.发展中国家取得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 C.发展中国家轻视农业的发展,重视城市的发展 D.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超过了发达国家

新教材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示范教案

地理精品教学资料(新教材) 2019.4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一) 从容说课 城市化是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社会经济发展是导致近代城市迅猛发展的主要动力,城市化的过程主要是由时间进程带来的城市空间变化。学习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的重心是怎样逐渐向城市移动的。由于它是一个历史进程,很难在日常生活经验中感受到这一完整的过程,因此,教学中,建议教师从运用实际资料入手,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具准备投影、图片、资料等。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了解城市的变化。 2.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1.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哪几种功能区?影响城市功能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中心商务区有何特点?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有何影响? 3.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间的哪些关系? 学生复习回顾,总结回答。 生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化地、特殊功能区等;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生中心商务区是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建筑物以高层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业十分发达;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的用地结构、功能分区、商业网点布局和房地产价格都具有显著的影响。 生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间的关系,并采用六边形图形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师(承转)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从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形态,而且在每个城市内部都有不同的功能分区以及各具特色的内部空间结构。从城市群体来看,每个城市都为一定的区域提供服务,不同规模的城市服务功能和范围是不同的。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原有的城市在扩大,新的城市不断出现,那么,城市化一般要经历哪些过程?每一个过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了解城市的变化。 2.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 1. 2.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具准备 投影、图片、资料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1.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哪几种功能区?影响城市功能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中心商务区有何特点?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有何影响? 3.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间的哪些关系? 学生复习回顾,总结回答。 生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化地、特殊功能区等;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生中心商务区是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建筑物以高层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业十分发达;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的用地结构、功能分区、商业网点布局和房地产价格都具有显著的影响。 生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间的关系,并采用六边形图形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师(承转)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从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形态,而且在每个城市内部都有不同的功能分区以及各具特色的内部空间结构。从城市群体来看,每个城市都为一定的区域提供服务,不同规模的城市服务功能和范围是不同的。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原有的城市在扩大,新的城市不断出现,那么,城市化一般要经历哪些过程?每一个过程有什么特点呢?

浅析近代中国城市的发展概况

浅析近代中国城市的发展概况 刘娜·人文学院广告学·201101010285·周一1、2节 摘要: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城市都是封建社会型的,绝大部分是地主封建统治阶级以及一些商人、手工业者的聚居地。城市在政治上统治着乡村。城市集中了官府,地主宅第,以及商业、手工业及其他劳动人民,城市大部是消费性的。城市的功能结构简单,平面形式沿袭着封建社会的城制,建筑面貌也完全是中国传统的形式。鸦片战争以后,标志着我国近代史的开端,封建社会经济开始逐渐解体,逐渐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城市是社会经济的产物,这种变化必然使原有城市发生不同内容和不同形式的发展。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入,不仅使中国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也对我国的城市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城市、发展 正文:城市作为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中国在4000至50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城市的萌芽就已经出现,可见中国的城市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这其中清代城市可谓是重中之重,我觉得清朝就是一个分割点,清朝作为封建社会的最后的一个王朝,继承了之前各朝城市发展之精华,达到了封建社会城市建设的高峰。之后在中国进入近代史之后,开启了中国城市现代化的道路。 近代城市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型:第一类是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外国资本的输入,或由于本土资本的发展,而产生较大变化或新兴起的城市,包括:(1)受帝国主义列强直接控制的城市:1)割让地;2)租借地;3)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沿线附属地城市;4)占领地。这类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特点主要是,多半原来并无基础或基础较差,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在列强占领以后被选定发展起来的。城市一般按帝国主义的侵略意图进行规划建设,显得较有条理,但其布置手法和建筑形式,都是当时西方各帝国主义国家流行形式的移植,整个城市反映出明显的殖民地色彩,如:青岛、大连、香港、哈尔滨等。第二类是原来的封建城市,由于受到帝国主义的侵入及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发生了局部的变化。包括:租界城市,即帝国主义国家强迫中国在某些口岸或城市划出的供外侨“居住和经商”的一定区域,它是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各种侵略和罪恶活动的据点。如上海、天津、汉口。此外还包括有些由中国官僚资本或民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新习题

宅基地是专门用于农民居住的农村用地。在城乡转型进程中,农村由于人口非农业化转移带来“人走屋空”的现象,新建住房不断向外围扩展,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原宅基地废弃、闲置,形成空心化现象。下图为“城乡结合部典型空心化村庄发展演化模式图”,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三条住宅基地变化率曲线,分别表示的是: A.全村、村中心、村边B.全村、村边、村中心 C.村边、全村、村中心D.村中心、全村、村边 2.P—T时间段,导致全村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化的持续推进B.农村产业结构优化 C.农村宅基地面积减少D.村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当遭遇特大暴雨时,我国城市常涝重。读“城市水循环部分环节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3.涝原因是图中 A.①过多B.②受阻 C.③过快D.④增大 4.城市涝说明我国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该 A.加快城市土地资源开发 B.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C.加强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 D.加快城市产业结构升级 城镇建设用地面积扩大(%)城镇人口增长(%)2000年比1990年90.5 52.96 2010年比2000年83.41 45.12 5.有关1990-2010年期间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下降②城镇建设用地不断减少 ③乡村用地比重总体减少④乡村人口比重有所减少 12--13高三总复习 地理习题 总第(25)期姓名班级学号 命题人:黄淼良校对人:贾玉红 课题: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6.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建设用地将逐步演化为农业用地B.劳动力向第一、二产业大量转移C.促进了经济开发和信息广泛交流D.城市中心必将会被工业用地占据下图为“我国某大城市离心力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7.图中甲、乙、丙所示容排列正确的是 A.甲——地价上涨乙——交通拥挤丙——各类产业迁出B.甲——交通拥挤乙——地价上涨丙——各类产业迁出C.甲——各类产业迁出乙——交通拥挤丙——地价上涨D.甲——地价上涨乙——各类产业迁出丙——交通拥挤 8.图示现象可能导致 A.市中心人口将大幅增加B.城市化水平将不断下降 C.城市用地向外扩展,出现卫星城D.中心商务区逐渐向郊区迁移 读下图“甲、乙两国劳动力在各行业的百分比 图”,回答下列问题。 9.从劳动力在各行业的构成可推断,甲国 A.城市化在加速发展B.现代化水平较低 C.城乡差别还很大D.城市化水平已很高 10.甲、乙两国分别可能是 A.俄罗斯、巴西B.中国、法国 C.新加坡、朝鲜D.日本、国 11.城市首位度(区域最大城市与第二大城市 人口规模之比)通常可以用来反映一个或地区 的城市规模和人口集中程度。改革开放以来, 省城市首位度大幅度降低。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矿产资源的开发②工业化推动城市化③逆城市化现象④产业转移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②⑤ 下图为某城市地租等值线与功能区结构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A、B、C分别代表的功能区是 A.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B.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 C.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D.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13.M处地租等值线明显向外凸出的原因是 A.交通干线经过B.人口稠密

浅谈近代城市化与中国文化价值观的转型

浅谈近代城市化与中国文化价值观的转 型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价值观念的变化最终来源于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在近代中国,城市化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化,由此引起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启动了社会文化观念的转型。中国近代城市化发展对于中国社会价值观的转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近代城市化与文化价值观转型的耦合关系 近代以来,城市不仅体现了其物质功能,还体现了复杂的社会进程,更体现了深刻的文化含义。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城市成为推动文化价值观变迁的重要动力和主要载体。作为动力,城市的出现和发展,从社会内部改变了人们的聚落方式,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方式,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模式,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改变了人们的风俗习惯等等,从而导致文化价值观变迁。作为载体,城市既具有文化的辐射作用和推动作用,也具有文化的吸引作用和消纳作用。城市的扩张,城市向农村地区扩散,推动了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的渐进式融合和

激烈碰撞,从而促进了文化价值观的转型。 中国古代也有城市,但古代从都城到省会、府、州、县城,城市基本上都定位于封建王权对全国进行有效统治的行政中心和军事中心,城市功能以政治统治和军事控制为主,城市规模小,人口少,聚集力弱,城市文化形式简单。古代城市虽然存在简单的手工业生产和商品贸易,但国家的经济基础在农村,城市在经济上受制于乡村,离不开乡村。在经济和文化上,城市并没有创造出异质于乡村的东西,城市和农村的区别和差别并不大。古代的城市与乡村在经济社会本质上具有同质性,城市对文化的推动作用并不显著。 到了近代,这种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19世纪后半叶,在外力的推引下,部份沿海城市开辟为通商口岸,在东南沿海和沿江资本主义工商业比较集中的地区,开始出现了一批具有近代性的都市。原有的一些城市也由于工商业发展的需要,开始由各级统治中心向区域性政治、文化和工商业中心转变。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20~30年代,随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城市近代化进程加快,形成了上海、广州、天津、北京等人口超百万的特大城市和一批新型的移民城市,带动了大批中小城市的兴起,出现了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岭南等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城市群、城市带

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据国家建设部《2003年城市建设统计公报》显示,至2003年末,我国设有城市660个,城市人口近3.38亿,城市面积39.9万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为33%左右。世界城市化的平均水平1998年为55%。在工业革命之后,中国的城市化之所以长期处于落后的状况,是因为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时而又不断反复的艰难道路 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一个阶段 近代史之前的中国城市化,因为它对中国今天城市化的发展不具有现代化意义上的启示作用,因此本文不予涉及。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100年内,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具有近、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一个阶段。它的发展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 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平衡。东南部城市化进程较快,而中西部地区则远不如 东南沿海,这一现象一直延续到今天。 城市工业化特征差距悬殊。比如东南沿海的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广州 等城市不仅在城市规模上迅速扩张,而且其工业化进程也较迅速。而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城市甚至不处在工业化进程之列。东南沿海城市的建筑、通讯、工厂、商业、交通已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有了相当程度的联系。譬如上海外滩一条街的高楼大厦,青岛的洋楼区。而其他不发达地区城市则不具备这些工业化的明显特征。 城市的商业化功能不显著。有一种说法,西方资本主义的每个城市都是以市 场为中心的,而中国城市是以官府、衙门为中心的,象北京,紫禁城是它的中心。而市场则散布在四周,比如菜市口、花市、瓷器口都在边上而不在中心。这一阶段的城市中心是属于官府,城市的政治、军事的特征和意义更为显著和重要,也就是说,中国城市形态上商业化的功能不占主导地位。 城市文化畸形发展。由于列强的入侵,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已经受到了西方 文化较大的影响。同时,由于长期的封建文化的熏陶,中华民族的一些风俗、传统习惯、戏剧、本土文化也占有一定的空间,这二种不同的文化在同一个城市空间里共存,相互影响但又并行发展着,实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种奇特现象。例如:这一阶段的上海已经与传统的中国城市距离很远,西方的文化随处可见,并且占主流地位,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顽强地在这个城市中生存着。如沪剧、越剧这些地方剧种也拥有大量的观众,这种文化畸形发展的现象令人十分费解,不过,人们认为这个现象与上海日后形成的海派文化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二个阶段 这个时期大约是1949年~1980年左右,这30年间,中国的城市化道路走得非常艰难,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处在一种“反城市化”的状态。例如:对农村与城市在户口的管理上实行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模式,限制农民向城市的流动,甚至出现过大规模地把城市的人口向农村转移的现象,这些做法在客观上使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长期处于停滞、缓慢,有时甚至是倒退的

当前中国城市化的趋势与特征

当前中国城市化的趋势与特征 黄顺江 提要: 经过改革开放后三十年的长足进展,我国城市化已步入中期阶段,步伐加快, 质量显著提高。同时,我国城市化又处于周期转折点上,上一周期行将结束,下 一周期将要开始。我国政府目前推行的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有 助于尽快启动新一轮城市化进程。反过来,新一轮城市化也将为我国经济发展开 辟更广阔的增长空间。 关键词:城市化 趋势 周期 一、城市化现状特点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城市化获得了长足的进展,现在已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特点。这些新的变化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城市化动力呈现出公有经济、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三足鼎立的动力结构。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只有单一的公有经济成分1。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非公经济快速崛起2,经济成分趋向于多元化。然而,公有经济的步伐却相对放慢了。尤其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公有经济还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萎缩。这样,在新世纪之初,民营经济就取代公有经济上升成为我国市场经济的主体3,同时,外资经济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成为我国市场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4。2006年,公有、民营和外资三种经济成分的比重分别是23%、56%和21%5动力结构和机制-模式的优化,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加不足500万人。改革开放后,城市化步伐显著加快。1980年代,城镇人口平均。因此可以说,当前我国城市化的动力结构为:公有经济为主导,民营经济为主体,外资经济为辅助,三者大体上成鼎立之势。这样的动力结构,就为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提供了条件。 第二,城市化模式演变成计划、市场和外向三种模式并存的格局。 城市化动力成分和动力结构的发展与变化,自然会带来动力机制和模式的演变。计划经济时期,在公有经济基础上,城市化形成了计划机制和模式。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民营经济基础上,又出现了市场机制和模式。同时,随着外向经济的发展,在外资经济的基础上,还形成了外向机制和模式。这样,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与动力结构的演变相适应,我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与模式也转变成计划模式为主导、市场模式为基础、外向模式为辅助的格局(黄顺江,2009)。从总体上说,这样的模式结构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兼顾了质量和效率,有利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 第三,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1 即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和集体两种形式; 2 即除公有经济之外其他所有经济形式,包括民营和外资两大类; 3 民营经济是指由我国民间资本投资和管理的经济成分,包括除公有和外资之外所有其他经济形式; 4 外资经济是指由境外资本投资和管理的经济成分,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两种形式; 5 按综合性的城市化动力指数来测算,详见黄顺江“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与模式的演变”。见牛凤瑞等《中国城市发展30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75-95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