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外伤康复护理研究进展
- 格式:docx
- 大小:16.84 KB
- 文档页数:3
重度颅脑损伤术后康复护理研究现状及进展摘要:重度颅脑损伤通常情况下是因高空坠落、跌伤、工伤、意外事故等原因导致,属于临床多见的急性重型疾病。
重度颅脑外伤会表现出颅内血肿、脑干损伤、脑挫裂伤,病情较为危急,需及时运用手术治疗干预方式,但是手术后,患者容易出现并发症,影响临床治疗效果。
在相关临床研究中发现,重度颅脑损伤术后康复护理,能够加快患者的恢复进度,减少术后致残概率,降低术后死亡率。
文章将分析重度颅脑损伤术后康护护理干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医护工作者提高护理新思路。
关键词:重度颅脑损伤;术后;康复护理重度颅脑作为一种损伤性较大的重型疾病,具有病情危急、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
因重度颅脑患者的病情十分严重,容易诱发许多并发症,所以对手术后护理干预有着较高的要求。
医护工作者需要拥有丰富的护理经验与较高的技能水平,才能有效应对术后康复护理中的风险事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死亡风险。
1.病情的实时观察1.1生命体征的实时观察在重症颅脑损伤术后康复护理干预中,医护工作者需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展开密切观察,掌握患者的血压、呼吸、脉搏、体温等情况,做好相应的动态变化图,以便对患者术后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加以了解。
如若患者出现血压升高、呼吸减缓、脉搏减弱等情况,容易出现颅内血肿,需即可向主治医师汇报,采取必要的防治对策。
1.2意识与瞳孔的实时观察在重度颅脑损伤治疗中,通常运用全身麻醉方式,手术后展开冬眠治疗干预方法,患者一般处于昏迷的状态。
根据相关临床研究表明,意识、瞳孔作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发展的重要衡量因素[1]。
所以,在术后康复护理中,医护工作者需要对患者的瞳孔变化情况、意识形态等展开实时观察,以此对患者病情是否出现恶化进行客观判定。
1.术后康复护理干预2.1常规护理干预2.1.1体位护理干预范苏华、高霞、王玲等人在临床研究中表明[2],让患者保持仰卧位姿势,使其头部抬高45°,且保持屈膝位姿势30°与45°,能够降低患者的颅内压,然而,保持左侧仰卧位姿势,头部抬高15°、右侧卧位姿势,头部抬高15度之后,颅内压会进一步升高。
呼唤式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研究进展摘要:昏迷作为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对患者自身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影响,如果不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患者长时间昏迷极易增加患者脑组织缺氧,进而增加患者致死率以及致残率。
呼唤式护理为重症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重要护理内容,主要是通过肢体动作,音乐以及语言等方式促醒,对于改善患者昏迷指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有积极作用。
基于此,研究重点以重症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呼唤式护理的内容展开综述,具体如下。
关键词:呼唤式护理;重症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研究进展颅脑损伤通常是由于外力,通过直接或间接等作用导致的患者脑部组织损伤,例如颅骨骨折,脑出血,脑挫裂伤等,如果患者昏迷时间持续六小时或超过六小时,这种情况被称为重型颅脑损伤。
为进一步降低疾病发生对患者脑神经的损害,需要积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由于中枢神经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此利用呼唤式护理能够借助音乐,语言,动作等方式帮助患者苏醒,对于改善患者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显著价值。
1呼唤式护理机制呼唤式护理是目前除了高压氧,外科手术,药物治疗外,由操作者通过各项刺激手段对颅脑损伤的昏迷患者实施改善病情,恢复意识的新型护理模式。
该种护理模式利用外界因素例如针刺,温度,光线,声音等刺激调节患者生物学功能,使患者受损的脑细胞得以激活。
提高患者大脑皮质血流灌注,进一步加快患者脑组织的自我修复,以此实现病情的改善。
具体机制:利用语言刺激可以实现患者大脑皮质抑制状态解除,促进脑供血;用音乐刺激能够加快患者沉寂的脑部神经恢复,使受损区域脑血液循环改善,起到脑细胞的自我调节;利用皮肤刺激能够加快患者脑部网状结构的改善,使大脑皮质功能得到恢复;利用光照刺激能够使患者视力得到改善。
通过实施上述的内容,能够进一步改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昏迷状态,加快患者苏醒[1]。
2呼唤式护理措施2.1直接呼唤重症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护理过程中需要将昏迷患者当成正常清醒病人进行照护,例如给予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同时做好患者的常规宣教。
颅脑损伤患者的康复护理策略研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学水平的提高,颅脑损伤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针对颅脑损伤患者的康复护理策略的研究和探索,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康复并提升其生活质量。
本文将探讨颅脑损伤患者的康复护理策略,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一、康复护理的重要性颅脑损伤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需要采取全面的康复护理策略来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
康复护理不仅包括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还涉及到心理支持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综合性地提升患者的康复效果。
二、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颅脑损伤患者康复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物理治疗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针对性的康复计划,并通过一系列的手法和器械来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
常见的物理治疗手法包括按摩、理疗、康复运动等,通过提高患者的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性,帮助恢复行走、平衡和日常活动能力。
三、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在颅脑损伤患者康复护理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临床特点,医生会开具针对性的药物,既包括对症治疗的药物,也包括辅助康复的药物。
例如,可以使用抗炎药物缓解脑组织的炎症反应,使用抗抑郁药物缓解患者的情绪障碍等,以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四、心理支持颅脑损伤患者在遭受外界伤害后,不仅身体受到了损伤,精神面貌也面临很大的挑战。
心理支持是康复护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等手段,帮助患者调整情绪,减轻心理压力,增强康复信心和积极性。
同时,对患者家属和护理人员的心理支持也非常重要,他们的支持和理解可以提供患者更好的康复环境。
五、社会适应颅脑损伤患者的康复不仅涉及到身体和心理的恢复,还包括社会适应的问题。
在康复护理中,需要关注患者的职业重返、社交能力恢复等方面。
康复师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状况,提供职业培训、社交技巧训练等服务,帮助患者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综上所述,颅脑损伤患者的康复护理策略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和共同努力。
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心理支持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综合干预,可以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康复效果。
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颅脑外伤术后运动障碍患者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颅脑外伤是指头部受伤后引起的脑部损伤,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包括运动障碍。
而早期康复护理对颅脑外伤术后运动障碍患者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颅脑外伤术后运动障碍患者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意义。
1. 早期康复护理对颅脑外伤术后运动障碍患者的作用早期康复护理是指在颅脑外伤后,立即开始进行的康复护理措施,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多种手段。
对于术后运动障碍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可以有效地促进患者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通过早期康复护理的干预,可以帮助患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身体的痛苦,并且加速康复过程。
2. 早期康复护理的具体措施早期康复护理的具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1)物理治疗:通过物理治疗手段,如按摩、理疗、热敷、电疗等,帮助患者恢复肌肉和关节功能,减轻疼痛和肌肉痉挛。
(2)作业治疗:通过作业治疗手段,如功能性训练、生活自理训练等,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能力,提高自理能力。
(3)言语治疗:通过言语治疗手段,帮助患者恢复语言能力,提高沟通能力。
以上措施是早期康复护理中常用的手段,可以有效地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
2. 意义分析早期康复护理对颅脑外伤术后运动障碍患者功能恢复的意义在于:(1)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通过早期康复护理的干预,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如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且减轻疼痛和不适。
(2)提高生活质量:早期康复护理可以加速患者的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降低医疗成本:通过早期康复护理的干预,不仅可以加速患者的功能恢复,减少医疗资源的消耗,还可以降低患者的治疗成本,减轻患者和家属的经济压力。
结语早期康复护理对颅脑外伤术后运动障碍患者功能恢复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
通过促进神经系统再生、减轻肌肉痉挛和疼痛、提高患者的康复积极性等手段,可以加速患者的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医疗成本。
重症颅脑外伤的抢救及护理进展研究摘要:近年来,重症颅脑外伤患者发病率呈现出显著增加,对于此类患者采取有效措施完成抢救以及护理干预,对于患者生命安全可以做出充分保障。
本次研究主要就重症颅脑外伤抢救以及护理进展予以综述,以对重症颅脑外伤患者整体预后提升,奠定基础。
关键词:重症颅脑外伤;抢救;护理进展颅脑外伤主要指因为坠落、交通事故、跌倒以及其他自然灾害、爆炸、各种钝器以及锐器导致的头部受到间接或者直接损伤。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呈现出严重病情,表现出并发症多、进展迅速等系列特点,呈现出较高残疾率以及死亡率。
马四军,张蕾[1]研究发现,因为治疗期间,患者会呈现出系列应激反应,例如焦虑、躁动等,对此需要合理展开护理干预。
所以对于患者病情迅速判断,采取有效措施给予急救以及护理干预,对于患者病情稳定、手术时间争取、预后改善,生存质量提高,表现出的价值显著。
王静[2]认为对重症颅脑外伤给予护理干预期间,需要做到以患者为中心,以对患者的健康需求给予满足。
所以本次研究主要探讨重症颅脑外伤抢救以及护理进展情况,以为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整体预后水平提升,奠定基础。
1、合理展开院前急救护理干预①在接到急救电话后,需要立即携带抢救用品赶往现场,对患者情况予以查看,对其伤情迅速展开评估,对急救重点加以明确,合理采取有效、紧急抢救措施进行干预;②对患者呼吸道通畅做出保障,对其有效呼吸加以维持,将口鼻腔分泌物立即清除,将头部偏向一侧,避免呈现出误吸现象。
如患者呈现出通气不畅以及意识障碍,则可能呈现出脑挫裂伤现象。
需要将患者下颌托起,准备口咽通气管放置[3]。
需要实施气管插管以及氧气吸入,如无自主呼吸,则需要利用呼吸机辅助呼吸;③对有效循环给予维持,合理完成静脉通路创建。
对于输液量严格控制,防止呈现出心衰或者肺水肿;④合理展开包扎止血,颅脑损伤患者诸多合并呈现出开放性伤口现象,需要对患者有无颅骨骨折等认真检查。
明确有无脏器损伤与相关内出血的情况,结合病情完成包扎固定,将污染以及再出血充分避免。
颅脑外伤的急救与治疗进展一、引言颅脑外伤是指头部受到外力作用而引起的损伤,其严重程度可从轻微头部撞击到严重颅骨骨折和脑组织损伤。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颅脑外伤的急救与治疗也在不断发展。
本文将介绍当前颅脑外伤急救与治疗方面的最新进展。
二、急救措施1. 调整患者体位在紧急情况下,正确调整患者体位可以有效防止更多损害。
例如,开放性颅骨骨折应及时覆盖创口,并保持头部呈中立位或稍向前倾。
2. 控制出血对于出现大量头部出血的患者,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快止血是至关重要的。
常见方法包括直接用手压迫出血点、加压包扎和输注凝血因子等。
3. 建立气道在意识障碍患者中,特别是Glasgow昏迷评分低于8分的患者,应及时建立气道。
最常见的方法包括头后仰、下颌推力法和喉罩插管等。
4. 维持循环功能给予适当的液体输注以维持循环功能是急救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但需要注意的是,过度补液可能导致颅内压增高,因此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监测和控制。
三、颅脑外伤治疗进展1. 药物治疗近年来,一些新型药物在颅脑外伤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例如,促进神经细胞恢复功能的神经生长因子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上,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此外,针对不同类型的头部损伤,如硬脑膜下血肿和脑挫裂伤等,还有一系列特定药物可以用于减轻症状或提高康复效果。
2. 神经外科手术对于严重颅脑外伤患者,及时采取神经外科手术是至关重要的。
随着技术与设备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复杂颅脑外伤可以通过手术干预来进行治疗。
例如,开颅手术可以修复严重受损的颅骨和减压,以减轻脑组织压力。
3. 康复治疗对于恢复期的颅脑外伤患者,康复治疗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传统康复治疗包括物理疗法、语言和认知康复训练等。
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使用虚拟现实技术、脑机接口等新兴技术来提高康复效果。
四、前沿科技与展望随着科技的进步,颅脑外伤急救与治疗也在不断向前发展。
以下是当前一些前沿科技及其在该领域中所扮演的角色:1. 人工智能(AI)人工智能技术被广泛运用于辅助诊断和预测颅脑外伤结果等方面。
重症颅脑外伤的抢救和护理研究新进展发布时间:2023-02-21T01:10:41.715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31期作者:吕贵丹[导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繁荣,带动了现代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吕贵丹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安徽省芜湖市 241000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繁荣,带动了现代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使得城市公路来往运输的车辆越来越多但与此同时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也在逐步上升。
据相关数据统计,由于交通事故导致人们发生脑外伤的占比大约在30%-40%,并且重型颅脑外伤的致死率仅次于恶性肿瘤以及心脑血管疾病。
如果及时对普通重型颅脑外伤的患者进行有效救治的话个人存活率能在70%以上。
由此可知,我们必须要重视脑外伤抢救和护理治疗工作,尽可能降低重型颅脑外伤的致死率,从根本上提高人们的生存率。
本文接下来将针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抢救以及护理进行大致的综述。
关键词:重症颅脑外伤;抢救和护理;研究综述前言:重症颅脑外伤是脑神经外科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1],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记分法的标准,车祸或是高空坠物等原因造成患者脑部损伤之后昏迷时间在6个小时以上或昏迷6个小时以上之后再次昏迷者被称作为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多表现为意识混乱、头痛、恶心呕吐、癫痫发作、肢体瘫痪、感觉障碍以及脑脊液耳、鼻漏等等。
如果重症颅脑外伤的患者及时被送往医院抢救和护理,一部分患者是可以通过有效的手术治疗挽救生命的,另一部分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即便是没有手术指征,也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治疗手段来确保重症颅脑外伤患者的生命安全。
如果不及时进行抢救和护理,感染或是损伤程度可能会波及全身组织脏器,引发一些像脑水肿、肺内感染、消化道出血以及肾功能衰竭等等后遗症。
因此,做好重症颅脑外伤患者的抢救和护理至关重要[2]。
一、现场抢救和护理(1)现场评估患者的伤情救援人员赶到车祸现场一定要确定好患者的伤情,看看患者是否还存在自主意识、呼吸正常以及血液循环无障碍等体征。
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增高的护理干预研究进展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脑部损伤,其严重程度取决于损伤的程度和位置。
在颅脑损伤患者中,颅内压增高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严重的颅内压增高可能导致脑组织缺血和坏死,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对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增高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至关重要。
近年来,针对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增高的护理干预研究取得了不少进展。
本文将从护理措施、药物治疗和外科干预等方面介绍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增高的护理干预研究进展。
一、护理措施在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过程中,采取一系列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减轻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增高。
合理的体位护理可以减少脑静脉回流受阻,缓解颅内压。
头部抬高30度-45度的体位,有利于降低颅内压,促进脑血液回流,减少脑水肿。
严格控制水盐平衡,保持颅内环境的平衡稳定,也是减轻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增高的重要护理措施。
二、药物治疗对于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增高,药物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目前常用的药物包括渗透性利尿剂、呋塞米、肾上腺素、多巴胺等。
渗透性利尿剂如甘露醇可以减少脑组织水肿,降低颅内压;呋塞米可减少脑脊液分泌,从而减轻颅内压;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可以通过收缩外周血管和增加心脏排血量,减轻颅内压。
近年来一些新型药物如甘氨酸也被应用于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增高治疗中,其疗效得到了一定的临床验证。
三、外科干预除了药物治疗外,外科干预也是治疗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增高的重要手段。
目前常用的外科干预包括颅骨开窗术和脑脊液引流术。
颅骨开窗术通过切除颅骨片,减少颅内压增高对脑组织的压迫,从而缓解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脑脊液引流术则通过引流脑脊液,减少颅内容积,降低颅内压。
近年来一些新的外科干预技术如颅内压监测和神经调节术也逐渐应用于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中,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总的说来,针对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增高的护理干预研究取得了不少进展,但在临床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针对不同类型和程度的颅脑损伤患者,应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在药物治疗中,如何减少药物的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外科干预技术的规范化和精准化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颅脑损伤康复方面研究综述范文颅脑损伤(TBI)是在当今社会经常发生的一种严重疾病,它能够导致人们失去生活技能,伤害大脑神经系统,明显减弱受害者的认知功能。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临床医生和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开发研究康复方法来改善受损伤者的认知能力和行为技能,减少他们的失能程度。
目前,所采用的颅脑损伤康复方法有很多种,包括心理认知康复技术、药物治疗、脑韧带植入等。
心理认知康复技术是应对TBI患者最常见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神经行为治疗、社会认知和语言行为治疗、认知训练和相关新技术。
神经行为治疗是指对患者进行临床活动以改善行为,语言功能和社会参与。
这种技术通过多种任务,如建构和语言训练任务,帮助TBI患者重新学习技能并进行病后康复。
社会认知和语言行为治疗是一种多模式的脑功能康复,其中重点是改善患者的社会技能。
认知训练技术针对TBI患者的认知能力,帮助他们恢复控制认知功能,比如识别、注意力、思维、行为控制、学习能力等。
随着脑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也被用于TBI康复,如脑机接口、功能磁共振成像、机器学习等。
药物治疗也在TBI的康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它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抑制TBI所产生的认知障碍症状。
药物治疗的主要方法是使用神经保护剂、兴奋剂、抗抑郁剂和抗焦虑剂等药物,以及通过抗炎剂和抗氧化剂改善行为障碍症状。
此外,研究表明,抗酸化剂也能显著改善TBI患者的认知功能。
脑韧带植入是一种最新的TBI康复方法,它通过采用脑韧带技术将外部设备与患者的大脑神经系统连接起来,以增强大脑功能,实现技能康复。
神经科学家研究发现,此技术能够帮助患者实现病后康复,从而改善TBI患者的认知功能、行为技能以及运动精细功能。
总之,目前颅脑损伤康复技术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包括心理认知康复技术、药物治疗以及脑韧带植入等技术,可以改善TBI患者的认知能力和行为技能,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然而,由于脑损伤的复杂性,以及恢复的缓慢性,临床护士和医生仍然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改善TBI患者的治疗。
颅脑外伤术后偏瘫病人及其早期康复护理进展发布时间:2021-04-06T13:01:18.347Z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1月22期作者:严敏[导读]严敏(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宜宾医院;四川宜宾;644000)摘要:大脑属于可以支配人类行为以及思维的一种重要器官,而颅脑外伤患者在手术结束后,可能会因脑部血肿、手术操作或是脑部挫裂伤等各类因素,对部分脑组织造成损伤,由此导致患者思维以及行为出现程度不一的障碍,进而为患者日常生活以及工作学习造成诸多困扰。
偏瘫属于颅脑外伤患者手术之后在康复阶段发生的一种后遗症,基于此,本文将围绕颅脑外伤术后偏瘫病人及其早期康复护理进展给予综述。
引言:颅脑外伤通常是由直接性又或是间接性的暴力致使患者头部遭受损伤,此疾病拥有疾病进展快且病情较为复杂等特点。
临床颅脑外伤患者多以头皮血肿、颅骨骨折、脑震荡以及颅内血肿等症状为主,由于颅脑外伤破坏了患者的脑组织,不仅会导致患者神经系统功能出现问题,还会进一步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1]。
颅脑外伤患者在受伤之后,可能出现程度不一的意识障碍以及运动功能障碍等问题,同时还会出现呕吐以及头痛等症状。
1运动障碍功能的护理运动功能障碍主要区分为体位护理以及运动训练护理。
体位护理指的主要是肢位的摆放,近几年来,越拉越多的国内外学者研究均指出,体位护理和患者的康复效果、预后质量等方面具有极为紧密的关系。
因此,临床需要对此给予高度重视。
通常情况下,当患者的生命体征渐渐趋于稳定水平以后,即可为患者施以早期康复的体位护理干预,体位护理主要以仰卧位、坐位、患侧卧位以及健侧卧位等体位为主,上述体位姿势均属偏瘫患者早期体位康复护理中较常应用的几种,在白天时需保持每两个小时改变一次体位,在夜间需保持每三个小时改变一次体位,若超过三小时未改变体位,可能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2]。
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应该协助患者多以患侧卧位为主,尽量避免行仰卧位姿势,而后指导患者由卧位渐渐改变为坐位,再由坐位过渡至运动训练护理。
神经外科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护理措施及进展摘要:在神经外科重度颅脑损伤使常见、严重的急性病症,患者具有多样复杂的病情,具有极强的损伤性,并且有许多术后并发症,其病死率在医院神经外科中占据前列。
因此,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手术后护理工作非常重要,通过大量的临床试验与研究,提出了合理的护理建议,并且取得良好的成绩。
以下对神经外科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术后护理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神经外科;重度颅脑损伤;术后护理在神经外科中重度颅脑损伤是较为常见并且十分严重的急性病症,通常是由于交通事故、工伤以及跌伤等暴力因素导致的。
重型颅脑损伤多数病情危急,具有较强的损伤性,并且有诸多的并发症,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具有丰富的护理知识以及过强的操作技术,才能更好的进行护理工作。
在进行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护理时,需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观察,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对恶化的前驱症状需要及时发现,并且出采用合理的措施进行护理以及预防,对并发症进行合理的处理,然后通过康复护理的配合,从而使患者的生命得到有效的挽救。
1观察患者病情1.1意识和瞳孔在进行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手术时,通常是采用全身麻醉,在手术采用冬眠治疗法,患者通常处于昏迷的状态。
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手术之后,意识与瞳孔使患者病情变化的重要标志,护士应对患者的意识以及瞳孔的形状大小改变进行实时观察,通过这种方式对患者病情的好转与恶化进行评估[1]。
1.2生命体征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手术之后,护士应每隔半小时为患者测量1次血压、体温、呼吸以及脉搏,然后绘制动态变化图,对患者术后生命体征的改变进行分析。
如果出现血压升高、呼吸慢而深、脉搏变慢的情况,需要警惕颅内血肿形成,及时向医生报告,出采用合理的方式进行预防[2]。
1.3其他在护理工作中不仅需要对以上指标进行观察,还需要护士将自身的素质以及专业技术进行有效提高,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帮助患者进行血糖以及电解质检测,同时监测患者的颅内压,对患者手术过后的各项指标进行密切关注,对患者的动态变化进行全面记录,从而在患者出现病情恶化的情况下,能及时做出有效的反应[3]。
颅脑外伤康复护理研究进展
【摘 要】 目的:对颅脑外伤患者的康复护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方法:对近5年来涉及我国颅脑外伤病例康复护理相关研究的文献进
行查阅和分析总结。结论:目前我国在颅脑外伤病例康复护理的介入
时机、干预模式、具体干预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较多,这些研究各有其
关注重点和干预优势,对颅脑外伤患者实施康复护理时,应结合具体
病例的实际情况,审慎地选择适宜的介入时机,对干预模式和具体干
预施措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最优的康复护理方案,以便切实帮助颅脑
外伤患者在康复护理中获益。
【关键词】 颅脑外伤;康复;护理
1 颅脑外伤病例康复护理的介入时机
2 颅脑外伤病例康复护理采用的干预模式
2.1 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模式 该模式的综合性主要表现在其干预内
容的广泛性和形式的多样性上。具体的干预内容和干预形式主要包括
心理疏导疗法,音乐刺激疗法,肢位的合理摆放、按摩,关节的被动
活动,体位平衡与变化训练,步行训练以及日常活动能力训练等[7]。
研究者[7]通过对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在颅脑外伤病例中的应用研究,
认为该模式以其干预形式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干预内容的全面性和广
泛性等特点,在颅脑外伤病例的整体康复过程中具备着诸多优势。
2.3 组织化医疗模式下的康复护理干预 此干预模式的指导理念是,
将康复护理做为颅脑外伤病例的生活或者管理方式,患者经评估后确
认其生命体征处于平稳状态,神经症状不再进展后,即对该类患者施
以来自于专业康复治疗师和护理工作者的针对性医护干预,并通过相
关康复人员的专业帮助,为该类患者构建起利于其后期良好功能恢复
和高质量生存品质的优质康复氛围与环境[10]。相关研究显示[11],
组织化医疗模式康复护理组入院15d和30d时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值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颅脑外伤病例,提示在组织化医疗管理模式下的康
复护理干预,在颅脑外伤住院病例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过程中独
具价值。
3 颅脑外伤病例康复护理的具体实施措施
3.3 基本功能康复护理措施 认知功能的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可采取
书写、记忆、综合分析能力、计算四种训练方法来实施。相关研究结
果表明[14],两组接受不同护理措施的颅脑外伤病例干预四周后的
MMSE评分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认知功能康复组的认知功能显著高于
常规护理组。而对患者语言功能的康复护理,则可分为运动性失语的
康复以及感觉性失语的康复两种类型,前者主要以语音方面的康复训
练为主,后者则以理解能力的康复训练为主。日常生活能力的康复护
理措施则是指在护理人员的科学协助和指导下,帮助患者循序渐进地
由他人协助到独立或借助于最少帮助来成功完成日常生活活动,并进
一步扩展至在社区范围内完成社会活动的目的[15]。多位研究者[16]
均对颅脑外伤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康复护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接
受护理人员科学的日常生活能力康复措施的患者群体,干预后的相关
评价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日常生活能力康复护理措施对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