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外伤急诊颅内血肿清除术的围术期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8
浅谈颅内血肿病人围手术期护理摘要】颅脑损伤是外科较严重的疾病之一,其中颅内血肿最为常见,它的特点是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快,并发症多,致死致残率高,但通过大量细致的护理工作,以及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以降低致死致残率,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颅内血肿围手术期护理1 临床资料我科自2007年7月-2008年12月共36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0例,年龄6-72岁,平均36岁。
闭合性35例,开放性1例,其中硬膜外血肿12例,蛛网膜下腔血肿16例,两者复合8例。
原因:车祸33例,坠落伤2例,打击伤1例。
2 围手术期护理2.1 术前护理2.1.1 针对病人入院病情危重,变化快,应立即监测病人的基本生命体征(HR BP SPO2),密切观察病人的瞳孔变化和对光反射情况,进行CGS评分,同时仔细检查是否合并有其他部位或器官损伤。
对于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应保护好创面,合并出血,给以无菌敷料进行加压包扎。
2.1.2 保持呼吸道通畅,由于多数病人因饮酒过度发生交通事故,常处于“饱胃”状态,昏迷后,易发生呕吐返流误吸,引起呼吸道阻塞导致脑缺氧及血脑屏障破坏引起脑水肿。
因此,患者入院后立即检查呼吸道是否通畅,可针对给予胃肠减压,常规吸氧,对呼吸道不畅者应取侧卧位,相应进行口腔吸引,清除阻塞物。
2.1.3 尽快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以便早期进行及时有效的颅内脱水治疗,降低颅内压,防止脑水肿,预防脑疝形成,可有利于病人术后脑功能恢复。
2.1.4 迅速通知手术室,同时进行抽血、备血、剃头、导尿等一系列术前准备,缩短术前时间,尽早进行手术治疗。
2.2 术中护理2.2.1 保证通畅的静脉通道,由于术前病人常经甘露醇脱水治疗,机体处于脱水状态,经麻醉诱导后,病人常液体量不足,导致血压下降,长时间可引起脑供血不足,加重脑缺氧,诱发脑水肿。
所以要保证有足够的静脉通道补液输血。
2.2.2 器械护士应熟记手术流程,及时配合好手术医生手术全过程,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病人的出血。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的护理
颅内血肿清除术后,在护理方面首先要注意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
因为手术后有可能出现再出血,以及出现术后的水肿加重,是可以出现病情加重的,一旦出现症状加重,要及时的复查。
检查有再出血,出血量大的需要二次手术清除血肿,检查水肿严重的需要加强脱水。
另外要注意预防并发症,如果病人处于昏迷状态,容易出现坠积性肺炎,要按时的翻身拍背,帮助把肺中的痰液排出来。
而如果存在肢体活动不灵、肢体瘫痪的话,要多进行肢体的热敷按摩以及多帮助肢体活动,预防出现静脉血栓。
颅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摘要】目的讨论颅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
方式配合手术医治、药物医治进行术前护理、麻醉苏醒期护理与术后护理。
结论通过术前护理能够提高患者对手术医治的配合度。
手术终止后,麻醉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仍将持续一段时刻。
在此苏醒进程中,其潜在的危险性并非亚于麻醉诱导时,因此,手术后必需增强对病人的护理。
术后护理能够帮忙患者巩固医治成效,更快恢复健康。
【关键词】颅脑手术护理一、术前护理(一)心理护理有针对性地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排除病人对手术的紧张、恐惧心理,如给病人讲解手术方式,让其看望同期住院患相同疾病的成功病例,让病人心中有数,树立信心。
(二)饮食护理给予营养丰硕、易消化食物。
对有营养不良、脱水、贫血、低蛋白血症等情形的患者,遵医嘱术前适当补液、输血,为患者制造良好的手术条件。
(三)呼吸道预备对抽烟患者劝其戒烟,以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
(四)检查预备手术前做好各项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心肺功能检查、磁共振、CT等。
(五)护士指导病人床上排粪、排尿(六)特殊手术预备垂体瘤经蝶入路的病人,术前三日开始用氯麻滴鼻液滴鼻、多贝尔液漱口,术前一日剪鼻毛。
(七)手术前一日(1)配血或自体采血,以备术顶用血。
(2)做抗生素皮试,以备术中、术后用药,预防感染发生。
(3)常规备皮、剪指甲、洗澡、更衣,检查头部是不是有毛囊炎、头皮是不是有损伤。
(4)嘱病人术前夜12点开始禁食水,以避免麻醉中误吸。
(5)对术前睡眠差的病人及心理紧张的病人,按医嘱给予镇定剂。
(6)术前晚上剃头,香皂水洗头,清水冲洗。
(八)手术晨预备(1)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如有异样及时与医生联系。
(2)按医嘱给予术前用药。
(3)嘱病人脱去内衣,换上干净的病服,并让病人排空膀胱。
(4)假设病人发生异样情形,如女病人月经来潮,体温发烧,及时通知医生。
(5)预备好病历、CT、磁共振片等以便带入手术室。
(6)手术室护士接病人时和当班护士一起查对床号、姓名、护送病人进手术室。
颅内血肿清除术护理常规
【观察要点】
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血压、意识、瞳孔等,观察72小时,稳定后再根据医嘱酌情观察。
2、保持呼吸道通畅,准备好吸痰用具,随时准备做好气管切开的配合和护理。
3、严密观察有无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并注意观察低血钾征象。
4、注意引流装置妥善固定,防止脱落。
保持引流管通畅。
【护理措施】
1、同神经外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2、保持引流管周围敷料干燥,如有外渗或切口处皮下肿胀,及时通知医生。
注意引流液颜色及量的变化。
3、颅内压增高清醒者及手术后清醒者取头高位(15—30度),昏迷者头偏向一侧,休克者平卧位。
4、躁动患者应加保护性约束。
5、外伤性癫痫者按癫痫护理常规。
【健康教育】
1、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如鱼、瘦肉、鸡蛋、蔬菜、水等)为宜。
2、注意劳逸结合,保证睡眠,可适当的进行户外活动(颅骨缺损者应戴好安全帽外出,并有家属陪护,防止意外发生)。
3、告知患者颅骨缺损的修补时间一般在脑外伤术后的半年后。
4、加强功能锻炼,必要时可行一些辅助治疗,如高压氧等。
颅内血肿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关键词】血肿颅内血肿是神经外科的一种常见病,一样多由跌伤、车祸、斗殴等伤及头部,其特点是病情急、转变快、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故围手术期护理是减少并发症、加速患者康复的关键之一,现将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浅谈如下。
1 临床资料我院自2000年CT检查,行开颅探查血肿清除术大约有120余例,其中有90例一侧瞳孔散大,30例双侧瞳孔散大,以上病例通过周密观看,及时手术,术前、术后精心护理,治愈率96%。
2 术前护理2.1 紧密观看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转变及肢体活动情形因这些情形往往提示病情的轻重,绝大部份颅脑损伤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在脑受伤进程中,尤其是脑疝前期、代偿期和晚期均有动眼神经损伤,瞳孔也发生相应转变。
因此,应紧密观看并每15~30min测量呼吸、血压、脉搏1次并做好记录,发觉病情转变当即报告医师处置。
2.2 维持呼吸道通畅因脑外伤后患者常有昏迷,有时因呕吐物、血块或舌后坠易阻塞气道引发呼吸不顺畅加重脑缺氧引发脑水肿。
因此,患者入院后当即检查呼吸道是不是通畅,并当即给予中流量吸氧,对呼吸道不顺畅者应取侧卧位并托起下颌,完全清除分泌物或血块。
2.3 迅速成立静脉通道给予10%葡萄糖液加止血药物静脉滴注,对颅脑损伤重、昏迷深或已有脑疝的患者应给予20%甘露醇250ml 快速静脉滴注,以降低颅内压,为手术博得时刻。
2.4 迅速做好术前预备遵医嘱做药物皮试,备皮,抽血查验,做血交叉配血实验等。
3 术后护理3.1 周密观看生命体征及意识、瞳孔的转变术后注意观看神志、瞳孔大小及对光反映,每小时测量呼吸、脉搏、血压1次,并注意脉率、呼吸深浅度,并记录、观看伤口渗血或有无继发性颅内出血情形。
3.2 操纵颅内压术后依照医嘱给予静脉输液加抗生素、止血药物营养神经细胞药物,必要时每6h给予20%甘露醇250ml快速静脉滴注,避免颅内压升高。
准确记录出入量,患者每日总输入量应操纵在2000ml以下,以避免加重脑水肿,增加颅内压。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标签: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围手术期;护理我院于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开展颅内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96例取得良好的疗效。
现将围术期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96例均经C了确诊。
其中男56例,女40例;年龄30—70岁,平均48岁。
有高血压病史最长10年,最短2个月。
治愈67例,好转27例,死亡2例。
2 护理措施2.1 术前准备2.1.1 心理准备对清醒患者介绍术前、术中、术后的注意事项和预后,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和对手术的配合;及时告知患者手术时间,以使患者及家属心理有准备。
2.1.2 物品准备根据CT片测量,选择合适的穿刺针;备2%利多卡因注射液5ml1支,无菌注射器2具,冲洗用生理盐水、尿激酶、肝素钠和立止血、无菌穿刺包等。
2.1.3 常规检查协助头颅C了扫描,查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凝血酶原时间、电解质等。
2.2 术中护理根据CT片确定头部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孔巾,局部浸润麻醉。
颅骨钻孔后用带针芯的微创伤硅塑血肿引流管,按所测血肿深度及方向穿刺.拔除针芯见有陈旧性血液流出。
证明刺入血肿腔;再用10ml注射器缓慢抽吸,抽出出血量的70%左右后。
用生理盐水冲洗血肿腔,留置引流管于血肿腔内;根据出血凝固情况注入尿激酶3000~10000U,连接整套引流管,封管3~4h后放开引流。
2.3 术后护理2.3.1 生命体征和意识及瞳孔的监护①意识和瞳孔变化:意识和瞳孔的改变是诊断有无手术后再出血、脑水肿、继发性脑肿胀、继发性脑梗死的重要依据。
因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前多有意识障碍,加之手术麻醉因素,患者术后观察常有困难。
应把握意识的动态变化征象;术后麻醉已消失但仍未清醒者应高度警惕;清醒患者转为烦躁、嗜睡、意识障碍加深者,提示颅内病变在发展。
反之由昏迷转为躁动则是病情好转的征兆,但仍需要镇静处理,否则有可能引起血压波动致脑出血。
可采取对话、呼唤、针刺、压迫眶上缘等方法,结合患者术前意识状况,对患者意识的变化趋势做出判断。
颅脑外伤急诊颅内血肿清除术的围术期护理[摘要]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急诊颅内血肿清除的围术期的护理。
方法对本院收治的56例颅脑外伤患者行急诊颅内血肿清除术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经验。
结果通过术前准确评估病情及迅速地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及完善各项准备,术中密切配合医生,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加强呼吸道护理及症状护理,加强营养及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及早进行康复训练,本组患者无一例发生护理并发症。
伤后0.5~1年按gos疗效判定标准:恢复良好35例、中残9例、重残8例、植物生存状态1例、死亡3例。
结论正确、有效的围术期护理可以保证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降低患者的致死致残率,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及改善预后。
[关键词] 颅脑外伤;颅内血肿;急诊;围术期护理[中图分类号] r473.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4(c)-0120-02颅内血肿是脑损伤中最常见最严重的继发性病变,具有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快、致死率、残率高等特点,需要施行急诊手术清除颅内血肿。
本科从2009年8月~2010年8月收治了56例行急诊颅内血肿清除术的患者,经精心治疗和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中,男36例,女20例;年龄15~82岁。
致伤原因:车祸42例、坠落伤9例、暴力打击伤5例。
脑损伤的类型及程度:硬脑膜外血肿25例,硬脑膜下血肿18例,两者复合8例,硬脑膜下血肿合并脑内血肿5例。
其中,合并不同程度的脑挫裂伤12例,合并脑疝10例,合并其他脏器损伤9例。
glasgow﹙gcs﹚评分3~5分5例、6~8分20例、9~12分25例、13~15分6例。
入院后经头颅ct扫描及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确诊颅内血肿,均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手术治疗,其中44例行开颅血肿清除术,12例行去骨瓣减压术。
1.2 护理1.2.1 术前护理1.2.1.1 伤情评估急性脑外伤患者由于颅内高压,入室后要立即检查患者头部及全身情况,重点检查受伤部位、出血情况、瞳孔大小、对光反应、四肢活动、有无复合伤,了解有无神经系统病征及颅内压增高征象,进行gcs评分以判断意识障碍的程度,每15分钟观察1次。
颅脑外伤急诊颅内血肿清除术的围术期护理[摘要]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急诊颅内血肿清除的围术期的护理。
方法对本院收治的56例颅脑外伤患者行急诊颅内血肿清除术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经验。
结果通过术前准确评估病情及迅速地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及完善各项准备,术中密切配合医生,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加强呼吸道护理及症状护理,加强营养及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及早进行康复训练,本组患者无一例发生护理并发症。
伤后0.5~1年按gos疗效判定标准:恢复良好35例、中残9例、重残8例、植物生存状态1例、死亡3例。
结论正确、有效的围术期护理可以保证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降低患者的致死致残率,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及改善预后。
[关键词] 颅脑外伤;颅内血肿;急诊;围术期护理[中图分类号] r473.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4(c)-0120-02颅内血肿是脑损伤中最常见最严重的继发性病变,具有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快、致死率、残率高等特点,需要施行急诊手术清除颅内血肿。
本科从2009年8月~2010年8月收治了56例行急诊颅内血肿清除术的患者,经精心治疗和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中,男36例,女20例;年龄15~82岁。
致伤原因:车祸42例、坠落伤9例、暴力打击伤5例。
脑损伤的类型及程度:硬脑膜外血肿25例,硬脑膜下血肿18例,两者复合8例,硬脑膜下血肿合并脑内血肿5例。
其中,合并不同程度的脑挫裂伤12例,合并脑疝10例,合并其他脏器损伤9例。
glasgow﹙gcs﹚评分3~5分5例、6~8分20例、9~12分25例、13~15分6例。
入院后经头颅ct扫描及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确诊颅内血肿,均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手术治疗,其中44例行开颅血肿清除术,12例行去骨瓣减压术。
1.2 护理1.2.1 术前护理1.2.1.1 伤情评估急性脑外伤患者由于颅内高压,入室后要立即检查患者头部及全身情况,重点检查受伤部位、出血情况、瞳孔大小、对光反应、四肢活动、有无复合伤,了解有无神经系统病征及颅内压增高征象,进行gcs评分以判断意识障碍的程度,每15分钟观察1次。
对于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应保护好创面,给予无菌敷料进行加压包扎。
1.2.1.2 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吞咽功能及咳嗽反射减弱。
血液、脑脊液、及呕吐物等可引起误吸;舌根后坠可引起严重呼吸道梗阻,导致脑缺氧,加重脑水肿。
入院后立即检查呼吸道是否通畅,尽快清除口腔和咽部血块或呕吐物,侧卧或头偏一侧,深昏迷患者需抬起下颌或放入通气导管,以免舌根后坠,阻碍呼吸,在采取相应措施后呼吸仍无改善,呕吐频繁及口鼻大量流血而吸痰困难,出现鼾声呼吸、呼吸道严重梗阻者,及时行气管插管。
1.2.1.3 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由于手术开颅前需要快速输入脱水剂以降低颅内压,预防脑疝形成同时术中清除血肿时往往患者出血多,需要大量补血、补液,故需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尽量留置静脉留置针,并妥善固定。
按医嘱使用甘露醇、呋塞米、止血、降压类药物。
1.2.1.4 迅速做好术前准备护理人员分工合作,争分夺秒,尽快进行抽血、备血、剃头、导尿、更衣、术前用药等一系列的术前准备,尽早进行手术治疗。
术前准备的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对合并其他部位或脏器伤患者,若出血较多、血压下降,同时请相关科室医生会诊、共同处理。
1.2.2 术中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
器械护士快速、准确按步骤配合手术医生手术。
(1)术中要确保输液、吸氧、引流管道的通畅。
静脉通道是麻醉及术中给药、补液、输血的生命线,条件和技术水平允许的话尽量选择中心静脉。
必要时可监测中心静脉压,特别适合躁动的患者,其优点在于不怕扭曲和折弯,可以快速的输液。
(2)妥善作好体位的安置和固定。
(3)颅脑外伤患者必要时在麻醉前留置胃管,预防发生呕吐和误吸。
颅内血肿患者气管插管全麻达成后应用头圈将头部固定。
头部位置依据颅内出血部位而定,水平方向采用头高脚低位,其目的是降低颅内压,有利于脑部静脉血回流,减少术中出血。
1.2.3 术后护理1.2.3.1 病情观察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意识、瞳孔的变化及肢体活动情况。
(1)生命体征的监测:早期由于组织创伤反应,可出现中度热,术后发生高热主要是中枢性高热,术后数日体温升高,常提示有感染并发症。
若术后血压进行性上升,脉搏慢而有力、呼吸深慢,提示颅内高压,应警惕继发性颅内血肿或脑疝发生。
若血压下降,脉速而弱、呼吸不规则,提示脑干功能衰竭。
(2)意识和瞳孔的观察:瞳孔和意识的变化是颅脑损伤程度最直观的表现[1]。
瞳孔的变化是反映颅脑损伤及病情变化的重要体征,如术后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对侧肢体瘫痪、意识障碍加重,提示有脑疝形成。
(3)肢体活动:观察肢体的肌力、肌张力,来帮助判断病情,制定康复计划。
1.2.3.2 呼吸道护理对于术后带有气管导管患者注意观察导管位置,防止导管脱出。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呕吐物,防止误吸引起窒息和呼吸道感染。
短期不能清醒者应尽早行气管切开术,气管切开处伤口每日消毒、更换敷料。
掌握吸痰时机及技巧,及时、适时、有效吸痰,保持气道湿化,气管内滴入湿化液,痰液粘稠者给予雾化吸入。
定期翻身拍背,保持口腔清洁,严格控制探视,减少感染概率。
1.2.3.3 体位术后血压稳定后,抬高床头以利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
深昏迷患者取侧卧位,以利于口腔内分泌物排出。
对于去骨瓣患者要患侧尽量避免患侧受压,对伴有脑脊液耳鼻漏的患者,宜患侧卧位或头偏向患侧,以防逆流导致颅内感染。
1.2.3.4 引流管护理保持引流管周围皮肤清洁,妥善固定,防止脱出。
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扭曲受压,记录引流液量、颜色、性质,若发现颜色鲜红、有凝块、混浊、引流不畅等情况时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更换引流袋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持引流系统的密闭性,引流袋应始终处于引流部位以下,以防逆流。
1.2.3.5 躁动的护理颅内压增高、呼吸道梗阻、尿潴留、热刺激等均可引起躁动,查找并解除引起躁动的原因,必要时予约束带适当约束,防拔管及坠床;应用镇静剂时要密切观察呼吸、瞳孔变化,以免抑制呼吸,认真区分是处于镇静状态或是意识障碍加深[2]。
1.2.3.6 高热护理术后高热主要是中枢性高热,是由于体温中枢下丘脑损伤引起。
一般采用物理降温,可冰帽冰枕或大动脉处放置冰袋,使体温控制在34~36℃,有条件早期尽早使用降温毯及冬眠疗法,能降低脑组织的损害,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改善预后[3-5]。
1.2.3.7 营养及基础护理术后必须及时、有效补充能量和蛋白质,宜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清醒患者肠蠕动恢复后予流质饮食;昏迷患者早期可采用肠外营养,无应激性溃疡3 d 即可鼻饲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6]。
长期卧床患者肠蠕动减慢,易产生便秘,必要时按医嘱予缓泻药及低压灌肠。
加强基础护理,定期翻身拍背,保持床单干燥及皮肤清洁;以减少压疮、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1.2.3.8 使用药物护理常应用脱水剂、降压药、抗菌素、营养脑神经类的药物,同时严密观察药物的副作用。
长期静脉输注高浓度、刺激性强、易致静脉炎的药物如20%甘露醇、20%脂肪乳等,需注意保护好血管,一旦药物外渗,应立即根据药物性质作出相应的处理,如局部封闭、50%硫酸镁湿热敷、抬高患肢等。
1.2.3.9 康复护理术后保持瘫痪肢体处于功能位,及早进行功能锻炼。
康复训练开始时间为生命体征稳定、在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以后48 h,以防肌肉萎缩、足下垂及深静脉血栓形成,先由肢体的被动运动开始,先活动大关节,后活动小关节,运动幅度逐渐增大,每次30 min,每天2~3次。
随着病情的好转,再由患者主动进行肢体功能锻炼,以进一步恢复肌力和关节的功能。
同时加强语言能力及记忆力等方面的训练,尽量减少损伤导致的残疾程度,恢复自理及工作能力,尽早回归社会。
2 结果通过术前准确评估病情及迅速地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及完善各项准备,术中密切配合医生,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加强呼吸道护理及症状护理,加强营养及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及早进行康复训练,本组患者无一例发生护理并发症。
伤后0.5~1年按gos疗效判定标准:恢复良好35例、中残9例、重残8例、植物生存状态1例、死亡3例。
3 讨论颅脑外伤致颅内血肿的患者病情急、危重、变化快,尽快施行颅内血肿清除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术前准确评估病情及争分夺秒、迅速地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手术成功的重要条件,术后严密观察病情,保持正确的体位,加强呼吸道护理及症状护理,加强营养及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及早进行康复训练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正确、有效的围术期护理可以保证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降低患者的致死致残率,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1]姜玉善. 颅脑损伤病人的急救与护理[j]. 吉林医学,2004,25(9):64.[2]胡爱荣,刘振兰. 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体会[j]. 中国乡村医学杂志,2003,10(12):53.[3]何妙莉. 降温毯在重度脑损伤的应用和护理62例[j]. 实用护理杂志,2002,8(18):21.[4]王艳梅,宋明芳,乔海燕. 亚低温治疗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 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1):124.[5]赵守美,李荣鲜. 10%盐水冰袋用于重型颅脑损伤致非感染性高热患者效果观察[j]. 齐鲁护理杂志,2011,17(5):27-28.[6]李学芳,李莺. 重型颅脑损伤者并发应激性溃疡的护理[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4,25(2):230.(收稿日期:2012-02-27本文编辑:赵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