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外伤的康复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204.50 KB
- 文档页数:104
颅脑外伤的康复技巧在医学中,由于外力因素导致头部受到撞伤、击伤等情况,这种情况通常被称为颅脑外伤。
最常见的情况出现在高处坠落、交通事故等。
人体的大脑在全身器官中起着支配的作用,当受到外部撞击后,可能会引起头部内部组织脑血管损伤、软组织损伤、头骨骨折等一系列的伤害,也有可能引起三种部位同时发生损伤,出现的死亡率非常高。
患者头部的损伤对疾病发展过程和最后结果的估计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有的患者即使通过治疗后也会留下很多后遗症,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都造成伤害,当患者在进行治疗的同时,还应该由家属或者护士配合医嘱进行康复训练,这对患者的康复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康复护理的主要作用在基础护理的条件下进行的康复护理,对患者是很重要的,它主要是应用现代科技技术,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如果患者残疾或有残疾的隐患,护理人员就需要针对性的刺激患者中枢神经系统,使其得到恢复,从而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促使患者能进行一些简单的运动能力,如缓慢步行、打太极等,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据资料显示,在患者进行颅脑外伤手术后的七天内,对患者进行针对性地康复护理,可以提高患者在术后的治疗效果,降低病患的死亡率和残疾的概率。
恢复患者的一些简单的运动功能,有的患者还可以恢复正常工作的状态。
康复护理的主要模式对于发生颅脑外伤的患者,康复护理的时候一般分阶段进行,大多数轻、中型及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采取非手术治疗,在患者入院治疗后的第一周,要时刻观察患者,对于患者此时的心理状态进行疏导,使其情绪得到改善。
让患者进行一些比较简单的功能训练,并对其做催醒治疗。
入院第二周的时候,患者在适应之后可以逐渐增加一些运动量,要使患者从被动的进行训练变成主动训练。
入院第三周的时候就对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主要训练。
第一阶段:1.在对患者进行护理前,护理人员要先对患者的个人基本信息有一个充分的认知,比如年龄、病况、对药物有无过敏等,还要提前告诉患者或患者家属在护理时要注意的事项,尽量避免患者出现抗拒的心理。
颅脑损伤护理措施颅脑损伤是指头部受到外力作用或内部病变导致脑组织损伤的一种疾病。
对于患者来说,颅脑损伤的护理是十分重要的,它能够帮助患者恢复脑功能,减轻并发症的发生。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颅脑损伤护理措施。
1. 病情评估和监测:护士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史,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2. 维持呼吸通畅:颅脑损伤患者常伴有意识障碍,护士应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分泌物,注意保持呼吸稳定。
3. 颅内压监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升高可能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护士应及时监测颅内压,通过适当的护理措施降低颅内压,如保持头部低位、避免咳嗽用力等。
4. 保持水电解质平衡:颅脑损伤患者常伴有尿崩症或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护士应监测患者的尿量和尿液比重,及时调整补液和药物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5. 防止感染:颅脑损伤患者因病情危重,易发生感染,护士应加强患者的皮肤和口腔护理,保持环境清洁,及时处理伤口,并合理使用抗生素。
6. 预防并发症:颅脑损伤患者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如肺炎、褥疮和深静脉血栓等,护士应定期翻身、进行被动运动,及时预防并处理各种并发症。
7. 促进康复:颅脑损伤后,患者需要进行康复训练,护士应积极配合康复科医生进行康复护理,帮助患者恢复语言、运动和认知功能。
8. 心理护理:颅脑损伤患者常伴有情绪波动和认知障碍,护士应给予患者温暖关怀,积极开展心理疏导,帮助患者调节情绪,增强对疾病的信心。
9. 安全护理:颅脑损伤患者常伴有意识障碍,易发生意外伤害,护士应保持患者的环境安全,避免摔倒、撞伤等意外事件的发生。
10. 营养支持:颅脑损伤患者常伴有进食困难或吞咽功能障碍,护士应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饮食方式,提供高热量、高蛋白的营养支持。
颅脑损伤的护理措施包括病情评估和监测、维持呼吸通畅、颅内压监测、保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止感染、预防并发症、促进康复、心理护理、安全护理和营养支持等。
脑外伤病人的护理措施1.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意识、生命体征等变化,观察有无脑疝的先兆症状,如有异常及时配合医生给予处理。
2.绝对卧床休息,头部抬高15~30度,头部放置冰枕,以增加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保持病人情绪稳定。
(要有效置冰枕)3.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中心吸氧,头偏向一侧,如有呕吐物及分泌物应及时清除,并记录颜色、量及性质,且注意无菌操作。
4.避免诱发颅内压升高的因素:进食速度不宜太快,以防呛咳,避免过度用力排便,打喷嚏及咳嗽。
5.根据病情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及速度(30~40d/min)给予抑制脑水肿的药物,并认真观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及副作用,防止管道堵塞、脱落及扭曲,保持静脉输液通畅在位。
6.做好尿道口护理,给予会阴擦洗及膀胱冲洗每日2次,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更换导尿管,并认真观察尿液的颜色、量及性质,防止导尿管堵塞、受压。
7.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过度用力排便,给予每日腹部按摩2次,每次30分钟,必要时给予软化大便的药物。
8.给予每2小时翻身排背一次,促进患者排痰,并指导患者做深呼吸运动,使用气垫床,受压部位给予减压处理,预防褥疮形成,做好基础护理。
9.做好口腔护理,给予每日口腔护理2次,保持口腔清洁,预防感染,并认真观察口腔内的情况。
10、饮食应给予适温的优质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进食过硬、粗糙的食物,并观察消化情况。
11、应患者较烦躁,实施各项护理操作时应注意安全。
必要时可给予约束带约束在床及镇静剂使用。
12、给予床栏使用,防止意外摔伤。
13、心理护理:向病人及家属讲解有关方面的知识,使患者及家属对康复抱有信心,减轻焦虑感。
÷脑外伤病人的护理问题1、清理呼吸道无效:与病人呼吸道内分泌物不能排除有关。
2、有口腔黏膜改变的危险:与病人无自主活动能力及营养失调有关。
3、尿路感染:与长期导尿有关。
4、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长期卧床、局部受压过久有关。
5、有便秘的危险:与长期卧床,肠蠕动减慢和饮食结构改变有关。
脑外伤临床护理措施脑外伤是指头部受到外力的打击或撞击,导致脑部受损的一种病症。
脑外伤的护理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维持生命体征稳定:监测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保持通畅的气道,避免窒息和缺氧。
2.保持平稳姿势:脑外伤患者需要保持平躺位,头部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以减少颅内压的增加。
避免剧烈运动和颈部过度弯曲,以防止进一步损伤。
3.监测神经功能: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和反应、肢体活动等神经功能指标的变化。
及时发现神经功能异常,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
4.合理控制疼痛:脑外伤患者常常伴有剧烈头痛和颅内压增高引起的疼痛。
通过合理的药物治疗和控制病情,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提高生活质量。
5.预防并处理并发症:脑外伤后易发生颅内感染、脑水肿、脑血肿等并发症。
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观察,及时发现并积极处理各种并发症,避免病情恶化。
6.营养支持:脑外伤患者通常会伴有胃肠功能减退,食欲不佳,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调整膳食,提供营养饮食,保证患者获得足够的营养。
7.心理护理:脑外伤的患者往往会面临巨大的生活变化和心理压力,护理人员要关心患者的情绪变化,积极开展心理疏导,帮助患者调整好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
8.家属教育与支持:护理人员要向患者的家属提供相关的护理知识,让他们了解脑外伤的相关知识和处理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照顾患者。
给予家属充分的情感支持,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9.康复护理:脑外伤后的康复过程漫长而艰苦。
护理人员要积极参与康复护理工作,帮助患者进行功能恢复训练,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脑外伤患者的护理需要综合多方面的措施,以保证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稳定,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并进行全面的康复工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注重观察、积极应对,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干预,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重度颅脑损伤病人肢体康复护理要点及注意事项重度颅脑损伤后患者常出现各项合并症,常见的有肢体瘫痪、感觉障碍、认知障碍、植物状态等。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提升,该疾病目前经过抢救后可以有效保证患者生命安全,但抢救成功后的患者常会遗留肢体功能障碍,最终对患者的生存质量产生直接影响。
对此,需要采取对应的康复护理措施进行改善。
现对相关内容进行如下介绍:1 急性期性期康复护理保持呼吸道的通畅,昏迷患者头偏向一侧,微抬下颌,双唇微开,确保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患者的口、鼻等部位的分泌物;气管切开患者应每日行气管切开护理2次;及时评估患者做好气道湿化、雾化吸入;吸痰护理 ,避免因为分泌物影响患者呼吸而导致并发症。
1.1良肢位摆放指导1.重度颅脑损伤后患者需要长期卧床,因为损伤引起了大脑皮质高级中枢出现功能紊乱,所以会表现为姿势异常。
异常的卧位会导致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程度加重。
所以需要协助患者取合理的卧床姿势。
平卧时在两侧肩部和上臂下方垫软垫,保证充分前伸肩关节、肘关节和腕关节。
两侧臂和大腿下方垫软垫,以免出现髋关节外旋。
足跟垫软垫,保持双足中立位。
每隔2h为患者更换一次体位;健侧卧位:健侧在下,患侧在上,头部垫枕,上肢伸展位不超过90°,患侧肩胛骨向前外伸,前臂旋前,掌心向下,患侧下肢屈曲位、踝关节放长枕上; 患侧卧位:患侧在下,健侧在上,头部垫枕,患臂外展前伸旋后,患肩向前拉出,肘伸展,掌心向上,下肢屈曲位,健腿屈髋屈膝向前放长枕上,健侧上肢放在胸前的枕上或躯干上(本卧位不适用脊髓损伤患者)1.2肢体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每次训练前先按摩,以刺激功能活动、按摩时由轻到重,范围从小到大,先慢后快。
如患者存在深静脉血栓,禁止开展上述操作。
1.3关节活动度训练在患者病情恢复稳定后再进行训练。
早期以被动活动为主。
从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进行训练。
如患者伴发感觉障碍,注意不要过度牵拉,以免引起关节脱位或损伤周围软组织。
重型颅脑外伤如何护理?目前,颅脑创伤在创伤中占据重要的作用,在治疗的过程中发现,重型颅脑外伤具有发病率高、伤情变化快、高致死率、多需急诊手术等。
在现实治疗中,重型颅脑外伤手术的发病率仅次于四肢,一旦发生很有可能会造成死亡。
所以,在手术之后如何对重型颅脑外伤进行护理,成为了患者康复治疗中最重要的一步。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重型颅脑外伤要如何护理吧!1重型颅脑外伤的病因目前,重型颅脑外伤出现的原因是患者因为暴力直接或者间接地引起颅脑组织的损失,根据相关标准确定,患者伤后昏迷6个小时或再次昏迷的患者,就可以诊断为重型颅脑损伤。
即使患者醒过来也会有一些后遗症,比如说:意识障碍、头痛、恶心、肢体瘫痪等。
针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治疗原则还是以抢救为主,与此同时进行纠正休克、清创、抗感染及手术等。
2重型颅脑外伤的临床表现重型颅脑外伤的临床表现主要有意识障碍、头痛、恶心、呕吐、癫痫发作、失语等。
在术后,由于头部组织创伤反应,最常出现的便是发热的现象。
如果损伤间脑或脑干,还可能会出现体温不升或者中枢性高热的情况。
术后,如果患者出现连日高温的情况,可能是因为患者伤口感染,引起并发症。
发热的原因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在颅内手术24小时之内,出现了血易或者脑水肿。
一般来说,脑水肿在术后24小时到72小时之内达到高峰。
所以在术后要在3天内要进行颅内压的检测。
一般术后,患者的意识障碍会加重,患者有可能会出现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或者出现一侧肢体瘫痪,影响患者正常运动。
而出现这种症状其实就是颅内血肿的晚期表现。
由于头部神经众多,再加上异常的脆弱,这就造成了颅内问题复杂多变,因此护理人员要具备较高的应急能力、敏锐的观察力以及高度的责任心,在患者康复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要认真细致地检查,降低可能会发生的并发症。
3重型颅脑外伤的护理(1)保证呼吸道通畅。
一般来说,颅脑损伤的患者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因此尽量将患者的头偏向一侧,采用侧卧位或者平卧位,这样做有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同时也可以帮助患者分泌物更好地排除分泌物,防止患者因为误吸分泌物导致呼吸系统堵塞,引起窒息。
颅脑外伤的护理常规
病情观察
1、观察意识、瞳孔、血压、脉搏、呼吸的变化及肢体活动,注意有
无偏瘫、失语、癫痫等。
2、严密观察有无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并注意观察低血钾征象。
3、合并颅底骨折者注意耳、鼻腔有无液体流出。
4、开放性颅脑外伤病人密切观察,及时处理,并注意保持局部清洁。
护理要点
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血压、意识、瞳孔等,观察72小时,稳定后
再酌情根据医嘱观察。
2、颅底骨折耳鼻腔有体液流出者,用消毒纱布覆盖,切忌用棉花填
塞。
3、保持呼吸道通畅,准备好吸痰用具,随时准备做好气管切开的配
合和护理。
4、注意口腔内有无动摇牙齿,如有应拔去。
若有假牙应取下交给家
属保管。
5、躁动患者应保护性约束
健康教育
1、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如鱼、鸡蛋蔬
菜、水果为宜。
2、注意劳逸结合,保证睡眠,可适当的进行户外活动
3、按医嘱服药,不得擅自停药,出院后一个月门诊随访。
4、加强功能锻炼,必要时可进行一些辅助治疗,如高压氧等。
脑外伤的护理措施摘要脑外伤是指头部受到外力作用而导致的颅脑组织损伤的一种疾病。
脑外伤的护理措施对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脑外伤护理的基本原则、常用的护理措施以及护理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脑外伤护理的基本原则脑外伤护理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点:1. 保护气道和呼吸道脑外伤患者常常伴有昏迷或意识障碍,护理人员需要确保患者的气道通畅,并定期检查呼吸和血氧饱和度。
在需要的情况下,可以辅助通气或进行气管插管。
2. 维护循环稳定脑外伤患者容易发生休克,护理人员需要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及时进行补液和输血,维持循环的稳定。
3. 管理颅内压脑外伤患者常常伴随颅内压增高的情况。
护理人员需要监测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反应和颅内压,并采取措施降低颅内压,如提升床头15-30度、控制体位、输注渗透性药物等。
4. 预防并监测并发症脑外伤患者常常伴随严重的并发症,如感染、脑水肿和脑血管意外等。
护理人员需要加强患者的感染预防措施,监测患者的体温、血糖和脑电图等指标,发现并及时处理并发症。
5. 提供情绪支持和康复训练脑外伤患者往往面临着生活能力和社交能力的丧失,护理人员需要给予患者情绪上的支持,并进行康复护理和训练,帮助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二、常用的脑外伤护理措施1. 观察和记录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脑外伤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反应、呼吸情况、血压、心率、体温和颅内压等指标,并及时记录。
这些观察和记录有助于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2. 管路护理脑外伤患者常常需要插管或留置导尿管等管路护理,护理人员需要确保管路通畅,定期更换管路,并注意感染预防。
3. 营养支持脑外伤患者的新陈代谢常常紊乱,营养支持对于患者的恢复至关重要。
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和需要,合理安排膳食,补充必要的营养物质。
4. 做好口腔护理脑外伤患者常常需要长时间卧床,容易发生口腔黏膜破损和口臭。
护理人员需要每日给患者做口腔清洁和护理,以预防感染和促进患者的舒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