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的哲学思想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4
张载的人性论一、合虚与气——理论根基张载的“虚气相即”的宇宙论与本体论并建的哲学体系,重建了儒学天道本体,张载继承了中国哲学的气论哲学思想,提出了气化宇宙生成论,用气的真实无妄和聚散变化批判了佛道二教否定人生真实性,分别追求寂灭与长生的人性论。
批判了佛老的人生观,创造性地提出了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合一的人性论思想。
肯定了现实世界的实性,并为人们展示了人生内在而高远的道德本体。
张载的性是依天而立,由天道而来的。
太虚即气的天道观,是其人性论的理论基础。
这种性并非独立存在,是在“气”之中的,从属于“气”的范畴。
“合虚于气”才能“有性之名”。
太虚内在于气的聚散生化过程中。
气是变化的担当者,离开了气,太虚的内在性无从寄托。
这种关系也表现了二者的不可分割性,表现着具体事物形上形下的统一。
张载从人与物共具的太虚本性出发,把“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规定为人性的两大内涵。
“形而后”产生的气质之性,主要是说明个体人的品质不齐的原因和根据,而禀赋于气的天地之性则主要是说明人类有共同的潜在的善的本性,天地之性是绝对的善。
气对性的影响制约,使性表现为不同形式的善,必须通过变化气质,使善恶混同的气质之性返本于绝对的善的天地之性,从而达到成人成圣的境界。
二、为学大益——变化气质之功夫张载的人性论是由“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两部分组成的。
纯善无恶的天地之性主要是说明人类有共同的潜在的善的本性,决定着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
气质之性是善恶混,“气质之性”的作用,不仅在于说明“恶”的根源,而且说明个体人在道德根性上的差别。
它们之间是一种本然、实然和应然相统一的动态关系。
张载说:“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
”(《正蒙·诚明》)作为天地之性之人生体现的志,是变化气质的方向与标准,也是变化气质的动力。
只有主体立志才会有变化气质的自觉与要求,将本于天地之性的立志通过主体的自觉落实于主体变化气质的修养活动中。
张载的家训张载,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横渠镇)人,尊称张子,世称横渠先生。
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合称“北宋五子”,由于其在关中讲学,故世称其学派为“关学”。
著有《正蒙》、《横渠易说》、《经学理窟》、《张子语录》等著作。
作为理学开创者之一的张载,不但在哲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推动了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和哲学的发展。
张载“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思想,是对传统文化中“和”的观念的发展和创新,而其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被称作“横渠四句”,因为言简而意宏,历代传颂不衰。
张载《家训》:教小儿,先要安详恭敬。
今世学不讲,男女从幼便骄惰坏了,到长益凶很,只为未尝为子弟之事。
则于其亲,已有物我,不肯屈下,病根常在。
又随所居而长,至死只依旧为子弟,则不能安洒扫应对。
接朋友,则不能下朋友;有官长,则不能下官,长为宰相,则不能下天下之贤。
甚则至于徇私意,义理都丧也。
只为病根不去,随所居所接而长。
译文:教育儿童,首先要教导他们安祥恭敬。
现在的学堂不讲这些,男孩女孩从幼儿就养成骄惰的坏习惯,到了长大更加凶狠,就因为没有做到子弟应该做的事情。
效仿自己的父母,已经有了分别心,不肯谦下。
这样留下了病根,又待在这里长大,到死还是子弟的样子,不能踏踏实实的做好洒扫应对这些事。
和朋友,不能谦下交往;对待长官,不能谦虚对待;将来做了宰相,就不能谦下对待天下的贤良之士。
甚至于徇私情,义理都不要了。
就是因为病根没有去掉,跟着待的地方和交往的人渐渐养成的坏毛病。
张载作为理学的开创者,他的很多思想观念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而他的教育思想也受到历代人士的重视。
在《家训》中,张载首先提出“教小儿,先要安详恭敬”,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男女从幼便骄惰坏了,到长益凶很,只为未尝为子弟之事。
则于其亲,已有物我,不肯屈下,病根常在。
”对照现实社会,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更说明张载思想观念的可贵。
张载知识张载(1020--1077)北宋哲学家。
字子厚。
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
青年时代曾习兵法,欲结客收复洮西失地,又任崇文院校书等职。
因讲学关中,其学派被称为“关学”。
提出“太虚即气”的学说,肯定“气”是充塞宇宙之实体,“气”之聚散变化,形成各种事物现象,反对佛、道家关于“空”、“无”的观点。
又以为“造化所成,无一物相肖者。
以是知万物虽多,其实一物无无阴阳者;以是知天地变化,二端而已”。
“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认识到事物对立面统一的某些原理。
还从人和物同受“天地之气”以生出发,强调“无一物非我”,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其学说对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有很大影响,并为其所继承和发展。
他在认识论上主张“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在人性学说上提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对立的命题;在教育思想上强调“学以变化气质”。
所著有《正蒙》、《经学理窟》、《易说》等,编入《张子全书》。
张载和二程都是道学的奠基人,但他们的哲学思想又各不相同。
他们代表道学中的三个主要派别。
程颢代表道学中心学的一派。
程颐代表道学中理学的一派。
心学和理学是传统的名词,如果以这两个名词为例,立一个新名词,那就可以说张载的一派是气学。
心学和理学是道学中的唯心主义,气学是道学中的唯物主义。
张载(公元1020-1077年),字子厚,陕西人。
少年的时候,喜欢研究军事。
二十一岁,见到范仲淹,范仲淹对他说:“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劝他读《中庸》。
他读了《中庸》,感到不满足,又读了些佛教、道教的书,没有什么收获,于是他又回到儒家的经典。
他和二程是亲戚,同二程讨论,觉得很能解决问题。
以后他专研究儒家的经典,自成一家。
因为陕西是“关中”,当时的人称他的这一派为“关学”。
因为他家住横渠镇,所以当时的人称他为横渠先生(见《宋史·道学传》)。
他的著作,有《正蒙》、《易说》等,后人把他的著作编为《张子全书》,近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新印本《张载集》。
论张载的理学纲领与气论定位张载是中国明代著名的理学家,他的理学纲领及其对气论的定位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理学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重要的一派,而气论则是理学中的核心理论之一。
下面我们将分析张载的理学纲领以及他对气论的定位。
张载的理学纲领主要包括心学、格物致知和致良知三个方面。
心学是张载理学的核心,其主要观点是“性即是心”。
“性”是指宇宙万物本性,同时也是人的本性。
“心”则是人的心灵活动的总称。
张载认为,人的心和性是一体的,是不可分割的。
要实现人的性命和谐,就必须要求人的心和性保持一致。
这一观点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后世中国哲学的重要内容。
格物致知是张载对于知识获取的一种方法。
他主张要通过观察周围世界的事物,去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只有通过实践和观察,才能从中得出知识,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后世的重视和借鉴。
致良知是张载理学的最高境界。
他认为,人的心灵应该追求至善至美,通过不断的修身养性,使得自己的心灵达到一种完美的状态。
而实现这一完美状态的方法就是通过格物致知来认识世界,并且将这些知识转化为修身养性的具体行动。
这三个方面构成了张载理学的纲领。
张载对气论的定位也是他理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气论是中国古代思想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它主要指出世界万物都是由气所组成的,并且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
张载在承袭气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张载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贯穿宇宙的基本要素。
他主张以气论万物,以气解释宇宙万物的形成和变化。
他还提出了“气质”和“气象”两个概念。
“气质”是指物体固有的气的本质,而“气象”则是指气在不同条件下所呈现出的表现形式。
在张载看来,“理”也是一种特殊的气。
他认为,万物的运动和变化都是通过气的作用来实现的。
人的思考、动植物的生长、天地万物的变化都是通过气的作用来实现的。
通过对气的认识,可以了解世界万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达到致知的目的。
张载还提出了“气、质、力、形”的理论。
清代张载名言
张载是北宋时期的哲学家,他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概括为“横渠四句”。
以下是对这四句名言的详细解释:
1. “为天地立心”:指人们应该通过学习和修养,理解天地的创造万物的奥妙,秉持博爱济众的仁者之心,和廓然大公的圣人之心,以此为准则来行事。
2. “为生民立命”:这句话直接来源于孟子的“立命”思想,意在指出人们应该通过修身致教,达到一种顺应天命,安于现实的境界。
3. “为往圣继绝学”:这句话强调了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往圣先贤们的思想学说不能断绝,应当被继承和发扬光大。
4. “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表达了张载对于社会和谐,人民安乐的理想和追求。
他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为未来万世开创一个和平、安宁的社会。
“横渠四句”体现了张载对于人的使命和责任的理解和追求,也表达了他对于社会、国家和人民的美好愿望。
第四章张载的气学一·简介:字子厚,人称横渠先生,其学被称为气学,有《横渠易学》《正蒙》《经学理崫》《张子语录》,收入《张载集》。
气学是以气为最高范畴的哲学,宇与理学心学构成了宋明理学的主要学术流派。
二·主要思想:一.气一元论的本体观:“太虚即气”。
(一)理论前提:对佛道的批判。
(二)太虚即气:“气有阴阳,推行有减化之,合一不测为神。
二“一物两体”的辩证观。
(一)对立面的相互作用。
(二)对立面与统一体。
“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两故化。
此天地所以参也。
”(三)变化的两种形式“变言其者”“代言其渐”。
(四)事物之间的联系。
(对立面的相互转化)。
(五)对立的两方有一个斗争的过程。
三.唯物论的认识论。
(一)认识和外物的关系。
(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作用问题。
四.“民胞物与”的人生境界。
三.两种认识:1 ·见闻之知。
2·德性之知——以理性为基础超经验的知识。
特点:不依靠感性认识,德性所知。
思想主张:一·人性二元论与气一元论1·天地之性:万物都是气凝聚而成的,人也是气凝聚而成的,气的本性,是人的本性。
2·气质之性,人生成之后,由于享受的的阴阳二气不同,身体条件彼此不同,每个人有过特殊形体和本性。
(二)天赋道德论与变化气质的提出:人的不善来自于才“气质之性”,人的气质有好有坏,气质不好,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
为学曰道,自求变化气质。
(三)泛爱(四)1·人们能够认识自己的本性与一切人与物相同的,就会泛爱一切人与物。
2·这种境界,张载在《西铭》中概括为“民胞物与”的人生境界。
张载“和乐为端”的和谐思想对北宋文人的影响摘要:张载是北宋时期的重要哲学家,是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和谐哲学是在孔孟,墨子等和谐思想的基础上继承发展而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张载和谐思想的核心,其中,“和乐为端”的人生和谐观对北宋文人的心境及创作有重要影响。
在此文中,笔者主要想谈谈张载“和乐为端”的哲学思想以及它在北宋文人代表——苏轼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北宋;张载;和谐思想;苏轼;和乐为端中图分类号:j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2-0000-01一、张载的和谐哲学思想在中国漫长的文学发展史上,和谐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前后相继的过程。
北宋的张载在孔孟等前人和谐思想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和谐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和谐哲学思想,对和谐哲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张载的和谐哲学主要内涵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意思就是说要使天道的本心彰显,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继承、发展圣人的学说,来开启一个万世太平的时代。
这是张载一生理想与抱负的集中概括,涉及精神价值,生命意义,血统传承,社会理想等多方面的内容。
在此文中,笔者将主要从精神方面谈谈张载主张的“和乐为端”的人生态度。
“和乐为端”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关于人格与天地之道和谐统一的最高准则。
二、张载“和乐为端”的思想及对北宋文人的影响(一)张载“和乐为端”思想的具体表现人生和谐观是张载和谐思想的一个方面,人生和谐观的基本观念就是“和乐为端”他认为保持和谐的心境与乐观的精神是人生之路的起点。
张载在《西铭》的《正蒙·诚明》篇中说道:“和乐,道之端乎!和则可大,乐则可久。
天地之性,久大而已矣。
”①意思是人如果能做到“和”就会使人生宏大,做到“乐”就会使人生长久,而宏大、长久正是天地之性的本质特征,和谐乐观的人生是符合天地之性的人生境界。
关于怎样达到“和乐为端”的境界,张载提出了几点重要的人生准则,即除恶达善,态度真诚,正直顺理,顺其自然。
西铭原文及赏析西铭原文及赏析西铭北宋·张载〔宋代〕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
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
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
凡天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
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
违曰悖德,害仁曰贼,济恶者不才,其践形,惟肖者也。
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
不愧屋漏为无忝,存心养性为匪懈。
恶旨酒,崇伯子之顾养;育英才,颍封人之锡类。
不弛劳而厎豫,舜其功也;无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
体其受而归全者,参乎!勇于从而顺令者,伯奇也。
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
存,吾顺事;没,吾宁也。
译文《易经》的乾卦,表示天道创造的奥秘,称作万物之父;坤卦表示万物生成的物质性原则与结构性原则,称作万物之母。
我如此的藐小,却混有天地之道于一身,而处于天地之间。
这样看来,充塞于天地之间的(坤地之气),就是我的形色之体;而引领统帅天地万物以成其变化的,就是我的天然本性。
人民百姓是我同胞的兄弟姊妹,而万物皆与我为同类。
天子是我乾坤父母的嫡长子;而大臣则是嫡长子的管家。
“尊敬年高者”(的意义),乃是为了礼敬同胞中年长的人;“慈爱孤苦弱小者”(的意义),乃是为了保育同胞中的幼弱之属。
所谓的圣人,是指同胞中与天地之德(案:指健德与顺德)相合的人;而贤人则是其中优异秀出之辈。
天底下无论是衰老龙锺或有残疾的人、孤苦无依之人或鳏夫寡妇,都是我困苦而无处诉说的兄弟。
及时地保育他们,是子女对乾坤父母应有的协助。
如此地乐于保育而不为己忧,是对乾坤父母最纯粹的孝顺。
若是违背了乾坤父母这样的意旨,就叫做“悖德”,如此地伤害仁德就叫做“贼”。
助长凶恶的人是乾坤父母不成材之子,而那些能够将天性表现于形色之身的人就是肖似乾坤父母的孝子。
能了知造物者善化万物的功业(了知我们的道德良知如何成就人文价值),才算是善于继述乾坤父母的事迹;能彻底地洞透造化不可知、不可测之奥秘,才算是善于继承乾坤父母的志愿。
张载关学的名词解释张载(1020年-1077年),字子厚,号白虎山人,北宋哲学家,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关学代表人物之一。
他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张邦昌的堂兄弟,出生于陕西凤翔府。
尽管他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期,但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贡献却无可忽视。
他的著作《正蒙》成为关学思想的代表作,对后来的世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学是北宋时期兴起的一种思想流派,强调对经典文化的研究和理解。
张载对关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试图通过正蒙与今解两个方法对经典进行解释,并强调正确理解这些经典文化的重要性。
因此,张载关学的名词解释是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主题。
首先,我们来谈一下“正蒙”。
正蒙是张载关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意为“正常与通融”。
正蒙是指对经典文化的正确解读与理解。
张载认为,经典文化中的观点存在着既相同又不同的两个层面。
正蒙就是要理解这种相同与不同的关系,进而准确理解经典中的真正含义。
他表示,正指的是学者应当以虔诚和敬畏的心态来研究经典,不能有私心杂念;蒙则是告诉学者要重视通过广泛的学习和思考来理解经典文化。
只有正确理解经典,才能达到经典的本质。
其次,我们来看“今解”。
今解是张载关学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意为对经典的现代解释。
张载认为经典是为了指导当代社会的行为而存在的,因此,不能仅仅以古代社会的背景来解读。
他主张将经典观点与当代背景相结合,以期指导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今解强调了对经典的灵活应用,要根据当代社会的需要来进行解释与理解。
他认为,经典文化是一个活的、不断演化的体系,需要不断与时俱进,并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
除了正蒙和今解之外,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关于张载关学的名词解释。
比如“情理合一”的概念,它强调理性和感性的统一。
张载认为,人的思维应该基于感性和情感,而不仅仅是纯粹的理性思考。
他认为,理性和感性应该相互融合,才能真正体验、理解和应用经典文化。
他强调要发展情感,情感需要有理性的基础支持,同样,理性也需要情感的引导和启发。
张载的四为名词解释张载是中国宋代哲学家、教育家、理学大师,他在理学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
在他的著作《正蒙》中,他构建了一套系统完整的理学体系,并通过解释四个关键名词,即“道”、“理”、“气”、“心”,对于理解他的哲学思想有着重要的帮助。
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道”。
在张载的哲学中,“道”是宇宙的法则和原理。
他认为宇宙中存在着一个永恒不变的“道”,这是一种本质的存在,是宇宙万物发生运动变化的规律。
在人的生活中,要按照“道”的规律行动,才能达到圆满、和谐的境界。
其次,我们来解释一下“理”。
在张载的理学体系中,“理”是对事物本体的把握和理解。
他认为万物皆有其“理”,即每个事物都有自身独特的规律和本质特征。
理是总结归纳事物共性的概念,也是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基础。
通过理的把握,人们能够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运行规律,从而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
接下来,让我们来解释一下“气”。
在张载的理论中,“气”是宇宙中无处不在的精神力量,也是连接人与宇宙之间的桥梁。
他认为宇宙中存在着一种无形而有形的“气”,它是事物运行和发展的基础。
而人们的思想、情感、行为都是由“气”的作用所决定的。
通过对“气”的把握,人们可以调整自己的思维、情感,与宇宙保持和谐。
最后,我们来解释一下“心”。
在张载看来,“心”是人的灵魂和思想的总称。
他认为“心”是人类最重要的精神力量,是人与宇宙的联系点。
在人的一生中,心是先天而后天双重的性质,并且可以通过后天的修养进行调整。
张载主张通过修养心性,提升自我修为,以达到与“道”相合的境界。
这四个名词的解释构成了张载理学体系的核心思想,也是他对于人类认识世界和发展自身的重要贡献。
通过对“道”、“理”、“气”、“心”的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张载的哲学思想,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实践。
尽管时代变迁,但张载的理学思想对于现代人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秉持他的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与宇宙和谐共处,发展自身,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张载思想简论张载作为宋代的理学家,其思想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对理学的完善都有很重要的影响。
张载的思想深奥难懂,然而他作为一个社会人,从哲学范围看,他的思想必然包含对自然和对社会两方面的认识。
现就从这两方面进行粗浅的谈论。
张载对自然界的认识可以从其宇宙观窥见一二。
造化神奇,宇宙玄妙。
宇宙总是能引起人们无限的思考:宇宙是怎么产生的?它的本原是什么?面对宇宙的本体问题,张载提出了“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正蒙·太和》)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
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也。
(《正蒙·太和》)(《正蒙·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太和》)”等观点。
由此可以看出,张载认为宇宙从太虚中来,虚即气,那么“气”就是宇宙的唯一本原。
按照现代的哲学观点就是“气一元论”。
“气”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虽然难以感觉到它的实体,但它绝不是虚无缥缈的,宇宙的本原不是力量无边的神灵也不是人的内心,而是微小灵动的气,天地万物的产生都是“气”运化的结果。
由此,按照我们今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来看的话,张载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张载的唯物主义思想还体现在他的“鬼神观”里。
“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物生既盈,气日反而游散,至之谓神,以其伸也;反之为鬼,以其归也”,“天道不穷,寒暑也;众动不穷,屈伸也。
鬼神之实,不越二端而已矣”。
由此可以看出,即便是“鬼神”这样虚无飘渺的东西在张载看来也是由“气”构成的,在封建社会众人普遍相信鬼神的情况下,张载能将鬼神这种东西归于实体,那么我们可以说他的唯物主义思想还是比较深刻的。
而且这种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产生的背景,个人认为还和佛家、道家思想的大行其道有着密切的联系。
张载作为儒士,自然以弘扬儒家思想为己任。
而当儒家思想与佛道思想相比处于微势时,张载认为是儒家思想在本体论上处于劣势而造成的,所以他就阐发了儒家的本体论,以此来还佛家道家相抗衡。
张载——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面旗帜卢文远张载是我国北宋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关学的创始人,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丰富而深遂的学术思想,对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在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并对11世纪后的哲学思想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张载堪称我国古典哲学思想史上的一面旗帜,张载关学思想,是太白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张载生平张载,字子厚,眉县人,祖籍大梁(河南开封)。
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出生于长安,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逝世,享年58岁。
因为家居陕西眉县横渠镇,并在横渠镇设立书院讲学,故学者称其为“横渠先生”。
因张载弟子多为关中人,后世称他所创立的学术流派为“关学”。
张载祖上世居大梁(今河南省开封),曾祖生于唐末,历五代不仕,以子贵赠礼部侍郎,祖父张复,进士,宋真宗时任给事中、集贤院学士等职,后赠司空。
父,张迪,进士,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任陕西长安县令,天禧四年(1020年)生张载。
宋仁宗时任殿中丞。
天圣元年(1023年)任涪州知州,赠尚书都官郎中。
宋仁宗景佑二年(1035年),张迪在涪州任上病故。
时值张载15岁,次子张戬5岁,均年幼。
母亲陆氏携张载、张戬扶张迪灵柩越巴山,过汉中,出斜谷,欲归葬开封,但行至眉县太白山下横渠镇,因路资不足,无力继续前行,遂在横渠镇大振谷迷狐岭上选址安葬了张迪,从此便定居在横渠镇。
张载自幼聪颖过人,并有大志。
幼年丧父,使他成熟较早。
当时西夏常常侵犯宋西北边境,宋朝廷派兵抵抗,互有胜负。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初,西夏入侵,宋军抗击失利。
这对于“志立不群”、“慨然以功名自许”(吕大临《横渠先生行状》)的张载是一个很大的刺激,少时即向邠人焦寅学习兵法,并试图组织兵力对西夏作战,“欲结客取洮西之地”,从而为民除患,为国建功。
1041年,张载21岁时,写成《边议九条》,上奏时任陕西招讨副使兼延州(今延安)知州的范仲淹。
-张载与关学研究专栏-张载的世界观和宇宙意识及其意义□谢阳举张载是北宋伟大的新儒家学者,从范畴史角度来说,宋明理学本质上是研究“天道性命”的学问的。
作为置身于二十一世纪的后来人,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天道性命”的学问?笔者以为,这种学问的核心相当于今人所谓的世界观哲学。
作为一位返本开新的儒学思想家,张载面临的首要课题就是要驳难佛、老并弘扬儒学固有的世界观。
这套世界观的基础就是所谓“乾坤之道”,为此就需要重构切合于时代需求的新儒学世界观$在“北宋五子”中,张载最独特的贡献就是针对释、老简明而精要地阐述和重演出理学家眼中的世界观,这在《西铭》和《正蒙》中得到高度浓缩的体现$《西铭》是从其弾精竭虑的代表作《正蒙•乾称》的首章析出成篇的,可谓张载的得意之作。
张载将其抄录、张贴在西窗之上,名之为《订顽》,后来程颐将其改称为《西铭》。
《西铭》一,,为是张载思的所在。
笔者认为,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它集中地反映了张载的宇宙意识和有机主义世界观$与同时代的理学家二程兄弟相比,张载不持绝对主义的天理观,没有才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没有落入禁欲主义伦理观的窠臼,保持了原始儒家立足于人文价值准则的基本特色。
与原始儒家相比,他在批评释、老的过程中,上溯中国古老易道的天地人三才统一的思辨原理,发展了《中庸》将本体、性命、认识和伦理贯通起来的有机世界观$张载的世界观坚持以天道、气化为本源,属于朴素的唯物论,其意在扫尽“空无”,反对所谓老子的“有生于无”,又拒斥佛教的因缘幻化色彩,首次在气论与“二端”辩证法的基础上重新统合了世界、认识、伦理和人心、性命等等,搭构出多维度统合、庞大深密的新儒家世界观$根据张载的诠释,这个世界观的纲领在于理一分殊、穷理尽性、化$今天《》,不发,的构包含两部分:其一,论宇宙变化之道,识万物之性,《西铭》称之为“穷神”、“知化”;其二,论“与天为”,性身,《》为“”、“善继其志”、“存心养性”。
后者的完成被张载称为配称为“天地的孝子”的充分且必要的条件,这是《易传》所言的“大人之德”的另一种表述,也正是统儒家来的法天、化、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国文化根本精神。
探析张载哲学思杨勇想中的道(红河学院社会科学部,云南蒙自661100)摘要:道在张栽的哲学思想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试从易的思想背景、对峙佛老的空和无、就太虚和气而言的道及其道、神、易的关系来阐述张栽所讲的道,以使读者对张载的哲学思想有个较清楚地认识。
关键词:张载道易张载在《正蒙太和篇》说:“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
有心之名。
”此句道破了张载哲学思想的进路。
张载正由此来进行哲学思想构造。
张载从本体宇宙论出发来进行形而上的哲学架构。
通过本体宇宙论的架构,以见宇宙万物的生化。
作为维持宇宙万物生化和成就之道正南气化中见。
张载即气讲道.道作为维持宇宙的秩序正由气化明,所以道不离气,道虽然是超越的,然此超越的道正由气化行程见。
气化过程亦即气聚散于太虚的过程,即气聚为有象,散入太虚的过程。
正由于道要在气化中见。
故“其为理也顺而不妄”。
①张载为何不先言道,而先言太虚、言气,把道放在气化中讲,其实是有用意的,即在表达道不离气。
道不离器,如果把道放在首位讲,则道与气有一间隔,而道与器有间,则道不能够创生和维持宇宙之秩序.陷入道家所谓“有生于无”。
所以张载在气化中讲道.即气讲道,道器打成一片,同时对峙道家的“无”和佛教的“空”。
张载以这样的方式讲道.未免受到批判和诘难,程朱就对此进行批评.然其没有看到张载讲道的真实目的,张载所讲的道在气化中见,即“由气化有道之名”处见道。
《乾彖》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亦即万物在乾道变化之下各得其性命,得其发育。
张载通过造道,建立本体宇宙论,然而张载却没有停留在宇宙论上。
本体宇宙论的建立.还要注重人生.要将个体有限生命同那无限的道体相通为一。
然而将人类有限生命与无限的道体相通。
其中必须经过一中间环节来衔接,即通过什么方式使二者结合起来。
张载通过性来衔接二者。
用性来作为打通个体同道体相契合的桥梁.在此性之名之所以立。
张载所讲的“太和”,只在《正蒙太和篇》首段一带而过,即在《正蒙太和篇》说“太和所谓道”。
国学经典北宋哲学家张载张载(1020~1077)中国北宋哲学家。
字子厚。
陕西凤翔?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
进士。
曾任祁州司法参军、丹州云岩县令、渭州判官公事、崇文院校书。
后辞职回乡讲学,当时学者称其横渠先生。
张载认为,宇宙的本原是气。
他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
”气有聚散而无生天,气聚则有形而见形成万物,气散则无形可见化为太虚。
他认为宇宙是一个无始无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浮与沉、升与降、动与静等矛盾的对立运动。
他还把事物的矛盾变化概括为“两与一”的关系,说:“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
”认为两与一互相联系、互相依存,“有两则有一”,“若一则有两”。
在认识论方面,他提出“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的区别,见闻之知是由感觉经验得来的,德性之知是由修养获得的精神境界,进入这种境界的人就能“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
在社会伦理方面,他提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别,主张通过道德修养和认识能力的扩充去“尽性”。
他主张温和的社会变革,实行井田制,实现均平,“富者不失其富”贫者“不失其贫”。
张载的思想对后世有较大影响,他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激励了后世许多学者。
著有《正蒙》、《横渠易说》、《张子语录》等,后世集有《张载集》。
张载生平张载原藉大梁(今河南开封),祖父张复,宋真宗时任给事中,集贤院学士等职,后赠司空。
父亲张迪于真宗初携妻陆氏上任于陕西长安。
天禧四年(1020)生张载。
天圣元年(1023)年任涪州(今四川涪陵县)知州。
后赠尚书督官郎中,祖父和父亲都是中小官吏。
张迪在涪州任上病故,家议归葬开封。
十五岁的张载和五岁的张戬与母亲,护送父柩越巴山,奔汉中,出斜谷行至眉县横渠,因路资不足加之前方发生战乱,无力返回故里开封,遂将父安葬于横渠南大振谷迷狐岭上,全家也就定居于此,以后张载就生活于此,人称他为横渠先生。
张载从小天资聪明,少年丧父,使他成熟较早,当时西夏常对西部边境侵扰,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初,西夏入侵,庆历四年(1044)十月议和。
张载的哲学思想
张载(公元1020-1077年),字子厚,久居风翔郿县(陕西郿县)横渠镇。
因长期在此讲学,世称横渠先生。
郿县地处关中,故其创立的学派称为“关学”。
张载是两宋时期最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以他为代表的“关学”,在当时是一个有影响的学派。
这个学派的特点是注重实际,讲究实用。
1、“太虚即气”的宇宙本体论。
张载认为世界统一于气,气聚则形成万物,气散则形成“太虚”,万物和“太虚”是气存在的不同形式。
“太虚”和万物只是“气”这一物质实体的不同形态。
万物的产生和消亡,只不过是气的聚散,即由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而已,这就有力地论证了世界上只有物质气的存在,根本不存在什么“虚无”的本体,从而明确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及其统一性。
然后又指出太虚、气和万物的关系。
太虚是气散的状态,也是气的“本体”,即本来的、原始的状态;气聚而为万物,仍不改变气的本质;物散而为太虚,恢复了气的本来状态。
所以,太虚、气、万物从本质上讲完全是一回事,它们之间只是聚散关系,可以说是本一而形殊。
气凝聚为万物的时候,人可以观察得到,气散复归于太虚时,就不能为人所看到了。
凝聚的气和分散的气,同是气的不同形态,所以,看得见的东西固然是有,看不见的东西也不能说它是无,它只是微而不显罢了。
以这种“太虚即气”的基本观点为依据,张载还对“天”、“道”、“性”、
“心”诸概念、范畴进行了解说。
认为天是散而未聚的太虚之气,道是气的运动变化,性是太虚之气的本性与具体的物或人所禀之气的结合,心是人的本性与知觉作用的结合。
2、“一物两体”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在张载的唯物主义学说中,包含着相当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首先,他明确提出了“物无孤立之理”的命题,强调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同时,他还看到了事物的运动变化。
关于事物运动变化的形式和状态,他提出了“著变”和“渐化”说,并且论述了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他指出:“变言其著,化言其渐”。
“变”和“化”是不同的,“变”是显著的状态,“化”是隐微的渐进状态。
他还指出,这两种状态又是密切联系的,显著的变化之后,必然是渐缓的变化,这是由显著到隐微的过程;渐缓的变化达到一定阶段,可以加以裁断,称之为变,这是以显著的变化使细微的变化明显起来。
张载还探讨了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
在这个问题上,他坚持物质“自己运动”的原理,否认一切外因论和目的论,而主张内因论。
张载还认识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最深刻的根源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他提出:“一物两体”的命题,并把事物的矛盾与统一的这种互相依存关系,称之为“参”。
3、“见闻之知”、“德性之知”。
在认识论上,张载指出,人的感觉是以客观存在为基础的。
人的“心”即知觉也是以外物的存在为基础的。
所以,人的感性认识产生于“内外之合”,即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张载把人的认识分为两类:一是闻见之知,一是德性之知。
闻见之知也就是感性认识;德性之知也就是理性认识。
他认为,单凭感官是不能完全了解无穷的世界的。
德性之知不依赖于感性经验,然后,关于德性之知的来源问题,他抬出了孟子的“尽心”论,说是按孟子的“尽心”就可以“知性知天”。
他的认识论也就离开了唯物主义的轨道,陷入了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的神秘主义的歧途。
4、“天地之性”“气质之性”。
张载用他的气本论观点来说明人性,从而提出了“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人性理论。
“天地之性”是指“太虚”本性。
因为人和万物都是“太虚之气”流行变化的产物,所以,人和万物都具有这种本性。
在他看来,这种本性和谐不偏,是善。
但是,由于“气有刚柔、缓速、清浊”之分,所以,人和物在形成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气质也就不同。
这就造成了人和物、以及物和物、人和人之间“性”的差别。
人在形成后由气质决定的“性”,叫“气质之性”。
这种性“善恶混”。
所以,人必须变化气质,才能够返回到天地之性。
而要变化气质,就必须努力学习。
所以,只要按照礼来严格要求自己,就能够变化气质,返回到“天地之性”。
这样,张载便从本体论的高度论证了封建制度的必然性,同时又从变化人的气质的角度,说明了它的必要性。
张载从他的人性理论出发,提出了一种泛爱主义的伦理观。
在张载看来,天和人是一体的。
天地是人的父母,天地之气构成人的身体,天地之性构成人的本性。
因此,天下人都是一家。
每个人都要尊老爱幼,同情和关怀一切不幸者。
同时他还提倡乐天安命。
身居富贵,是天对你的厚爱;身处贫贱,是天有意锻炼我,使我取得成就。
活着时,顺从天意,死了也无怨言。
这种在承认封建等级制度前提下的泛爱主义和乐天安命思想,是地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极好的思想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