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分析建筑师隈研吾的探索之路
- 格式:pdf
- 大小:417.28 KB
- 文档页数:2
建筑的消隐摘要:隈研吾是当代日本新建筑的优秀建筑师,在世界范围内享有极高的声誉。
他早期建筑实践受西方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影响,但随着实践的深入和对日本传统文化的重新思考,逐渐形成了他自己独有的建筑思想。
本文通过对隈研吾的的设计作品的解读,从时间顺序上对其“负建筑”思想进行解读,从而分析其筑思想的演变过程。
关键词:消隐;微粒;材料;自然“我想创造一种像飘动的微粒那样的模糊的状态。
与那种状态最接近的东西是彩虹。
”——隈研吾隈研吾被日本建筑界视为“新弥生派”的代表, 和伊东丰雄、矶崎新和妹岛和世被人视为当今日本的四大建筑明星,其建筑作品深深的根植于日本的传统文化,通过对建筑材料天才般的掌控创造出以人和环境为主角的迷人建筑空间。
他的代表著作有《自然的建筑》、《负建筑》。
很难描述隈研吾的建筑。
他精细的建筑物似乎溶化成既没有轮廓鲜明的边线,又没有突出的焦点的无限的混合物,它们的构成简明、直接,尊重环境。
建筑似乎又不是坚固的,它们在视觉上分离成产生迷人效果的微粒(particles)”。
这些微粒构成的建筑呈现一种“脆弱”的状态,自然的环境穿透建筑而成为主角,建筑造型在视觉和体验上被消解,建筑逐渐消隐。
最初的探索隈研吾和许多日本建筑师一样,是后现代主义的追随者,直接从西方建筑历史的源头取经,以对历史主义风格的扭曲为起点,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利用建筑实践对当时的城市建筑的发展方向进行激进的批评。
而就在此时,隈研吾开始了对建筑消隐的探索。
“M2”项目——形体的无序化M2项目是隈研吾为马自达汽车公司设计的一个办公室和展示室综合工程。
在这个设计作品中,他将一根放大8倍的爱奥尼式巨柱耸立中央,大有古典建筑废墟派的作风(图4),建筑风格大胆而狂放。
 通过尺度的夸张,形式的分解以及材料的掌控,也可以说成是一种后现代主义手法之于现代主义的批判。
在M2的设计手法可以理解为用无秩序的建筑来消去建筑的存在感。
隈研吾:一个好的建筑师,应该也是一个植物学家“我想创造一种像飘动的微粒那样的模糊的状态。
与那种状态最接近的东西是彩虹。
”“诸如央视大楼、国家大剧院这类造型夸张的建筑,只会在诞生之初给人以感官刺激,但随着时间流逝,人们会对它们失去兴趣,厌倦甚至开始讨厌它们。
”“我一直在找寻21世纪建筑的基本驱动力,在19世纪是石头和木材,20世纪是混凝土,21世纪会是什么呢?我认为是新的材料,也可能是老的材料的新用法。
”“我忙里偷闲的时候喜欢看一些日本小说,比如村上春树的作品,有时候也会去研究一下凯恩斯的经济学理论。
”“我最喜欢他的作品是《奇鸟行状录》。
在村上春树的作品里,表现着这样一个寓意:看似平凡的世界,其实隐藏着不为人所知的微妙世界。
我的作品也力争做到这样的感觉,从外面看是一种感觉,但进入之后,人们又会感觉是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空间,这种感觉会很奇妙。
”隈研吾从小对纯自然的材料有一种莫名的好感。
“我出生在大阪,家里的房子也是土木结构。
用土和石头堆成的墙壁,高高的木头房梁和竹子是我儿时记忆中最熟悉的部分。
”对纯自然材料的这种眷恋一直影响了他很多年。
隈研吾的建筑理念一方面是东方的,追求简素和自然,带有道家和禅宗的趣味,另一方面却以传统美学的基础反叛现代主义的传统。
隈研吾的建筑与它们的环境和平共处,并且不试图破坏或战胜它们的直接背景。
它们的构成简单、直接,并且尊重一直存在当地的东西。
这大概可以视为隈研吾在中国走红的原因。
他的建筑理论全是以人与自然为本,人是主角,建筑是配角——这正好跟当下中国建筑的大趋势(建筑成为主角,人却沦为配角)背驰。
在建筑中重新发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重新发现人性,透过建筑展现人文关怀,这是他带给中国建筑界的深刻启发。
长城脚下的「竹屋」隈研吾在中国最为人所熟知的建筑是位于长城脚下的“竹屋”。
这个作品是2003年“长城下的公社”中12件亚洲顶尖建筑师设计的作品之一。
这12栋建筑中,最讨人喜欢、最少争议的,大概就是隈研吾的“竹屋”。
隈研吾的设计理念
隈研吾的设计理念是深刻洞察社会与文化的力量,追求建筑的真
实性与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探索建筑的空间内涵、外延和时空体验。
他尊重传统生活方式,对传统建筑文化有着很深的理解和敬仰,同时
也没有落入传统设计方案的桎梏,而是尝试保持经典设计、完美外观
与自然生态的完美统一。
他还注重考虑现代使用者的需求,将历史、
现代及未来的巧妙融合,提出全新的价值——将传统设计、现代技术
和人文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推动社会的变革、建立可持续的未来,这就是隈研吾的设计理念。
消隐的建筑摘要:20世纪90年代开始隈研吾逐渐从日本建筑界脱颖而出,他的作品和思想深受日本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的影响,其建筑实践致力于建筑与社会、经济、环境以及生活之间关系的思考。
本文旨在探寻隈研吾建筑创作风格演变历程,通过分析其在建筑实践中对于材料特性的再认识与材料加工工艺的探索,探究其基于传统建造的建构观念——“消隐的建筑”。
关键词:隈研吾、消隐的建筑、建筑创作手法20世纪70年代末后现代主义兴起,日本此时也掀起了向学习西方先进国家学习的高潮,在建筑艺术领域更取得了长足发展,并形成创立了特色鲜明的建筑风格和设计思潮。
再现历史主义、借用古典建筑语言、重新组合或象征,成为日本后现代主义惯用手法。
日本的建筑大师从丹下健三,中生代矶崎新、黑川纪章等人,到新生代的安藤忠雄、妹岛、伊东丰雄等,手法各有千秋,隈研吾在建筑创作中寻求形式与材料、工艺与传统、历史与感性、艺术与空间的平衡,其独特设计视角让其在建筑创作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1.隈研吾建筑观的形成隈研吾自小在日本长大,日本的文化、艺术以及建筑传统是其建筑创作的源泉。
日本建筑的文化性源自于禅的思想,日式象征作用又使物质在场所发挥出特殊的文化意义,特定的材料往往成为他建筑设计的起点。
1.1日本传统文化——建筑观形成的基础与西方人总是试图征服自然的情结相反,东方文化始终保持着对自然谦卑的态度。
隈研吾的建筑思想根植于日本传统文化,东方文化传统以及日本建筑传统成为其建筑观形成的基础。
1.1.1禅宗美学禅宗美学兴起于中唐时期,日本禅宗自道元和尚而始,深深地侵入到日本人的生活与文化等各个层面。
蕴含其中的对于事物的特殊思维也为日本民族所接受,在与本土文化不断碰撞与融合中,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哲学思想。
在日本传统文化背景下,建筑师对于禅意的追求体现在对建筑的物质追求转移到建筑意境上,避免作为物质存在的建筑与所在环境的冲突,进而得到精神上的升华。
这种易逝的、含蓄的或者可以说是持续的美符合东方文化内敛的自然观,强调与环境的协调,是日本文化传统与现代建筑融合的积极体现。
从长城脚下的竹屋看隈研吾的建筑设计思想从长城脚下的竹屋看隈研吾的建筑设计思想摘要:隈研吾,日本新生代建筑师,在日本和巴黎设有建筑事务所,在世界各地均有重要的建筑设计工程。
隈研吾一直主张设计的一切都要与自然相结合,在他的设计中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是首位的,在大家都希望在环境中突显自己的建筑时,隈研吾力求消隐他的建筑。
建筑通过弱化自己的形式感,来融入周围场所也就是环境,以期与人、环境三者之间到达一种平衡和谐的关系。
当前中国建筑师也面临建筑如何与自然共存以及同时继承本国传统文化,使之与现代建筑相融合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隈研吾建筑设计思想及作品的分析中也许能对这个问题提供一些有益启示。
关键词:隈研吾建筑禅宗竹屋中图分类号:TS958文献标识码:A 1.隈研吾的建筑设计思想1.1禅宗思想禅宗是印度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在公元12世纪流传到日本日本因岛国的特殊地理环境,常发生自然灾害,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生存,日本人民的心境常常产生一种孤寂感,进而形成更深层次的悲观情怀。
所以禅宗带给人的冷静和超脱的精神得到了日本人民的广泛认同,这正是禅宗能够跟植于日本文化的本质原因。
禅宗思想影响着日本整个民族的思维审美,正如铃木大拙所说“禅造就了日本的性格,禅也表现了日本的性格〞。
日本人民的道德、修养、精神生活乃至人格的塑造都受到禅学的影响。
同时,禅学与日本民族的自然审美观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最终形成日本独特的审美思想。
随之被设计师们渗透于设计中,成为日本设计的灵魂。
隈研吾从小生长在这种禅学文化背景下,可以说禅学深深根植于隈研吾的心中。
他崇尚禅学将自然与艺术相结合的观念,经过不断的实践与探索将禅学这种民族文化深深融入在自己的建筑作品中。
他十分重视日本的传统文化以及建筑传统,他的建筑作品都呈现出一种东方文化传统的味道。
所以重视文化的隈研吾在建造一座建筑的同时,十分重视的就是这个国家传统文化。
与此同时隈研吾曾屡次在书中提到的布鲁诺・淘特对他建筑思想的初步形成也是具有重要因素,包括大海与点彩画都让隈研吾拥有更多对自然的认识和创作灵感。
浅谈隈研吾的建筑与室内设计语言隈研吾是当今炙手可热的建筑师之一,他的作品和他的设计思想以及设计理论反复地印证了建筑与自然环境融合的观念,“让建筑消失”的信念贯穿在建筑的设计逻辑之中,这种设计手法的细腻之处更在他的室内设计作品中发挥的淋漓尽致,设计素材简而又简,却展现出让人经久不忘的震撼力。
各种各样的传统建筑、装饰材料在他的理解与改造之中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这其中蕴涵的更是对于东方文化传承的执着和精神内涵的追求,他的一系列设计方法更为我们今后的设计提供了一条具有东方特点的新思路。
标签:隈研吾;建筑;材料;室内设计隈研吾的设计一直以来所秉持的都是“重人文、亲土地、为人着想、和环境互动、与自然调和”,这一点贯穿他作品的中心。
他毕生所追求的都是“让建筑消失”,也就是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所以他的作品大多采用原生材料,比如竹子、木材、瓦片、砖石等,采用现代的结构手法,塑造一种新的“秩序”,从而在这种秩序当中凸显建筑的精神境界。
有人将他的这一设计手法称为“负建筑”,他的“负建筑”代表作遍布亚洲,同样在中国有很多,这其中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长城脚下的公社——竹屋。
”宏观上看,整个建筑形体是现代主义的风格,简洁大方的直线线条,只是在一角进行了剪裁,使它成为缺少了一角的矩形,这一特点无疑是在打破“建筑是居住的机器”这一说法,而且,建筑中庭半开敞茶室的设计,使得建筑与自然相得益彰,有“天人合一”之感,所以使得建筑的形体特征在“冷漠的直线”之中充满人文主义情怀。
在整个作品当中,竹子是第一设计元素,更是隈研吾设计语言多样化的体现,我们可以对竹子的作用进行归纳:1.装饰表皮2.分割空间 3.产生光影效果4.其他环境调节作用。
这些竹子在隈研吾的手中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更加展现出来“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涵。
在室内空间之中,竹子的疏密程度与空间开敞性成正比,打破了以往竹子只能作为景观小品存在或者以竹纤维板材存在的常规。
当你沉浸其中,更让你感到惊喜的是这其中水元素的运用,水的存在形成了倒影,远山映在水里,是隈研吾东方禅意的精神所在。
隈研吾建筑作品及介绍1. 隈研吾是谁?嘿,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聊的是一个特别有趣的人物——隈研吾。
如果你对建筑有点兴趣,肯定听说过他。
他是个日本建筑师,设计风格非常独特,能把传统和现代完美结合起来。
就像你在看一部老电影,但突然发现里面加入了超级炫酷的特效一样。
隈研吾的建筑设计不仅看起来像是从梦中走出来的,还能跟自然融为一体,这才是他的绝技。
你可能会想,这家伙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别急,我们接下来就会深入探讨。
2. 隈研吾的设计风格2.1 自然与现代的完美结合首先,咱们来说说他的设计风格。
隈研吾可是把自然和现代结合得天衣无缝的高手。
他的建筑常常让人有种在森林里穿行的感觉。
比如说,他的“浅草文化观光中心”,外观就像是用竹子编织的,大伙儿看了都觉得这设计好像能跟自然合二为一。
在他的作品中,木材、石头这些自然材料总是被巧妙地运用,看起来不仅有质感,还特别有历史感,就像你在看一幅古老的画作但却是用现代的技法创作的。
2.2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而且,隈研吾特别注重人的体验,他的建筑设计往往是围绕着人的生活来展开的。
他喜欢把建筑设计成一个人们可以自然地交流、互动的空间。
就像他的“北九州现代美术馆”,你可以看到设计师特别在意访客的流动路径,怎么让人走起来更舒适,甚至连坐在哪里休息都经过精心考虑。
这种设计理念,就像是为了你特别定制的服务一样,让你感受到特别的关怀。
3. 隈研吾的经典作品3.1 杭州“腾讯滨海大厦”说到隈研吾的经典作品,那可真是不胜枚举。
其中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就是杭州的“腾讯滨海大厦”。
这座大厦的外观设计得像是一朵盛开的花,光看外面就能感受到浓厚的自然气息。
而且,这栋楼不仅美观,还特别环保,采用了很多可再生的材料。
真的很棒是不是?它在大厦和环境之间找到了那个完美的平衡点,让人感觉仿佛走进了一片现代的森林。
3.2 京都“东福寺塔头”另外,不能不提的还有京都的“东福寺塔头”。
这座建筑是隈研吾对传统寺庙建筑的现代演绎。
浅析隈研吾及其石材美术馆摘要:本文描述了隈研吾的生平及其“负建筑”设计思想,浅析“负建筑”设计策略在石材美术馆中的应用。
进而阐述隈研吾如何建造消隐的、与环境统一的建筑,并用“负建筑”思想对当代建筑进行反思。
关键词:隈研吾;负建筑;石材美术馆;建构;场所精神前言隈研吾是日本著名建筑师,1954年生于日本神奈川县,1979年毕业于东京大学,1990年设立隈研吾建筑事务所,其是日本建筑界“新弥生派”的代表。
隈研吾小时候生活在传统木结构平房里,十分破旧昏暗,屋内的土墙快倒塌了;当他看到别人家盖的新房子都是宽敞明亮的混凝土结构时,便开始思考“什么是家?”。
在东京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时候,隈研吾展开了对日本村落的调研,以“居住集合与植被”为主题,研究“家”与人、植被、周围环境的关系。
1隈研吾的设计思想1.1“负建筑”理论80年代末期,隈研吾创作的Kyodo Grating、M2等建筑带有强烈的后现代主义色彩,试图用无秩序的方式消除建筑的存在感,但建筑本身仍是混凝土框架建筑。
在1993年建造的龟老山展望台开始出现了转变,1995年的水/玻璃可以看出隈研吾开始以透明性为主题,将建筑与环境相联系。
2003年的石材美术馆可以说是隈研吾建筑风格的成型之作。
之后的作品还包括竹屋—长城脚下公社、上海Z58、浅草文化旅游信息中心、成都新津志博物馆等。
正是基于以上的建筑探索,隈研吾出版了《十宅论》、《负建筑》等著作。
提出了“负建筑”理论—“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不刻意追求视觉需要,不刻意追求满足占有欲,而是俯伏于地面之上,承受各种外力的同时又不失明快”。
“负建筑”要求将环境放在首要位置,建筑则是配角,同时要表现出传统建筑的温情和柔美之性。
书中不只从建筑层面,还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阐述了现代主义建筑—混凝土导致的人与建筑、人与自然关系的割裂。
隈研吾认为建筑不应是与环境对立的存在。
“负建筑”理论使隈研吾的作品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建筑师—安藤忠雄的混凝土空间;青木淳、妹岛和世的丰富空间表皮。
日本建筑师领军人物隈研吾设计元素建筑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日本建筑师领军人物—隈研吾—设计元素建筑当今日本建筑师领军人物——隈研吾,其作品的独特性在于他善于利用环境特征来创作,并随着环境特征的变化而变换建筑形态,正如他在中国最广为人知的作品“长城下的公社.竹屋”,及其代表作三得利美术馆、莲屋、“水/玻璃”等。
这些作品并非只是一个个静态的呈现,我们从中可以看到隈研吾对于建筑的深层思考与其建筑理念的嬗变——已不仅仅局限于建筑本身,而是更侧重于建筑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url隈研吾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中国进行建筑设计,这对他来说是一项重大的转变。
他说,中国拥有数目惊人的多元状态。
在这里,不仅多元文化、历史以及传统并存,自然环境的多元化也同样让人惊奇。
中国有一种强烈的欲望和力量,想要超越自身的多元性,这种力量在日本是没有的。
可以说,隈研吾在中国的建筑项目不但丰富了自身的建筑实践和理论,也为中国建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url[url储藏和办公区域的中心地带显示了建筑结构性的优势,由坚固的钢柱撑的透明圆周型玻璃墙体现了博物馆的通透及与外界融合的感觉。
光滑墙壁内是轻型可移动的膨胀铝板,上面是以茅草,以此控制光线和景观。
[url竹屋内部高柳町社区中心这栋建筑位于高柳町的圆形村落,带有茅草的屋顶显示出传统的轮廓,它也成为圆形村落景色的象征性符号,村落中很多传统风格的房屋已经消失了。
这个“雅致柔和”的建筑的用材是当地制造者Yasuo Kobayashi手工做出的和纸(日式纸)。
双层和纸代替了玻璃和铝板。
所有内部建筑元素,像地板,墙壁都覆以和纸。
和纸以魔芋胶和柿漆做过防水处理,籍此发挥“脆弱材质”的潜力。
[url[url[url那须历史探访馆储藏和办公区域的中心地带显示了建筑结构性的优势,由坚固的钢柱撑的透明圆周型玻璃墙体现了博物馆的通透及与外界融合的感觉。
隈研吾自然的建筑读后感我读了隈研吾写的关于自然的建筑的书之后,心里有好多好多想法呢。
隈研吾的建筑就像是从大自然里长出来的一样。
我看到书里有个建筑,是用好多好多细细的木条搭起来的。
那木条就像森林里的树枝,阳光从木条的缝隙里透进来,洒在地上,就像树林里斑驳的光影。
在这个建筑里的人啊,就好像住在森林里的小木屋一样,能听到外面风吹木条发出的轻微声响,就像风吹过树林的沙沙声。
这感觉可太奇妙啦,就像把大自然的一部分搬进了房子里。
还有一个建筑,它的墙壁不是那种硬邦邦的水泥墙。
而是用了一种很特别的石头,那些石头不是方方正正的,是有棱有角的,一块一块垒起来。
这让我想起我在乡下看到的老房子,也是用石头搭起来的。
隈研吾的这个建筑更加漂亮,石头的颜色深浅不一,就像一幅画。
从外面看,这个建筑和周围的山融合得特别好,就像山的一部分。
如果有小动物从旁边经过,说不定会以为这也是它们的家呢。
隈研吾的建筑让我明白了,建筑不一定要又高又大又冰冷。
它可以很温暖,很亲近大自然。
就像我们在公园里搭的小帐篷一样,虽然很简陋,但是我们在里面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
隈研吾的建筑也是这样,他把自然的元素巧妙地放在建筑里。
我在想,如果我以后也能住在这样的建筑里就好了。
每天早上被鸟儿的歌声叫醒,阳光轻轻照在脸上。
晚上的时候,能透过窗户看到满天的星星,就像住在童话里的房子一样。
而且啊,这样的建筑对小动物也很友好。
说不定小松鼠会顺着木条爬到屋顶上,小兔子也会在建筑周围的草丛里蹦跶。
隈研吾的建筑让我知道了,人和自然是可以这么和谐地相处的。
我们的房子不需要破坏大自然的美,而是可以和大自然一起变得更美。
我希望以后有更多的建筑像他设计的这样,那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啦。
我们在这样的建筑里生活,也会更加开心和快乐。
就像回到了大自然妈妈的怀抱一样,充满了温暖和安全感。
限研吾的建筑风格一、材料运用在材料运用上,隈研吾展现出对自然材料的高度重视。
他善于运用木材、石材、竹子等自然材料,通过精细的工艺和设计,使这些材料在建筑中呈现出独特的美感和质朴的特质。
例如,他利用竹子的轻盈与韧性,创造出独特的结构体系和空间效果。
二、自然融合自然融合是隈研百建筑设计的核心思想之一。
他主张建筑应与自然环境相融合,而不是割裂或对抗。
他通过运用自然材料、引入自然光和绿植等方式,使建筑与周围环境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
这种设计理念不仅使建筑本身更加舒适和宜居,同时也为使用者提供了一种与自然亲近的体验。
三、空间设计在空间设计方面,隈研吞注重空间的流动性和开放性。
他通过运用透明材料、打破固定空间等方式,创造出一种流动、通透的空间效果。
这种设计手法使空间更具层次感和动态感,同时也增强r空间的实用性和功能性。
四、文化元索作为一位日本建筑师,隈研存在建筑设计中融入了大量的日本文化元素。
他通过运用传统的建筑材料、借鉴FI本传统建筑的结构体系和设计手法等方式,将口本文化的精靛融入到现代建筑中。
这种设计手法不仅使建筑本身更具文化底蕴,同时也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做出了贡献。
五、光影效果光影效果是隈研吾建筑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通过巧妙的窗户设计和利用透明材料等方式,创造出独特的光影效果。
这种设计手法不仅使建筑本身更加美观,同时也为使用者提供了一种舒适的光环境。
六、结构创新在结构创新方面,隈研百始终秉持着“形式追随功能”的原则。
他通过运用先进的结构技术和创新的设计理念,创造出既符合功能需求又具有美学价值的建筑结构。
这种设计手法不仅增强r建筑的实用性和耐用性,同时也为建筑的发展和创新做出r贡献。
七、人文关怀在人文关怀方面,隈研百注重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创造出舒适、宜居的建筑空间。
他通过深入了解使用者的需求和习惯,运用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和细致入微的细节处理,使建筑更加符合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这种设计手法不仅增强了建筑的实用性和舒适性,同时也为使用者提供了一种温暖、亲切的体验。
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分析建筑师隈研吾的探索之路发表时间:2018-01-02T11:34:17.977Z 来源:《建筑知识》2017年22期 作者: 陈映帆[导读] 研究并学习建筑师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并将其运用于科研、设计等方面,将大有裨益。
(华南理工大学 广东 广州 510000) 【摘 要】建筑师在创作过程中都会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来进行设计理念的发展、充实、自我突破及延续,研究并学习建筑师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并将其运用于科研、设计等方面,将大有裨益。【关键词】隈研吾;设计方法;研究方法【中图分类号】TU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44(2017)22-0231-03 1.隈研吾简介
隈研吾1954年出生于日本神奈川县横滨,1979年毕业于东京大学;1985~1986年担任哥伦毕业大学建筑•都市计划学系客座研究员;1986年成立空间研究所;1990年成立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1998年担任 庆应义塾大学环境信息系特约教授;2001年任该大学理工学部教授;2008年设立Kuma&Association Eurpoe(Paris);从2009年起担任东京大学教授。
其设计作品涉猎广泛,从早期的“M2”到最新的东京国家体育馆,都体现着自身的设计理念与方法。隈研吾从九十年代就开始反对建筑中物体的过度介入,希望找到一种取代造型体的物质形式来恢复建筑与自然、世界的联系,关于“消解”与“连接”的“负建筑”理论也影响和启发了许多建筑师。他所思考的已不局限于建筑本身,而更侧重于建筑与人类、自然的关系。其作品的独特性在于他善于利用环境特征来创作,并随着环境特征的变化而变换建筑形态。曾获得国际石造建筑奖、自然木造建筑精神奖、日本建筑学会奖等多类奖项,出版了《十宅论》、《负建筑》等诸多著作,代表作品有“水/玻璃”,“那须历史探访馆”、“马头町广重博物馆”等,作为日本著名建筑师,他在国际也享有极高的声誉。2.隈研吾的研究方法 2.1 观察研究法及其在隈研吾工作中运用的实例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相关信息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它是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可以让人们更直观的认识其所接触的事物。
隈研吾的崭露头角,作为批评家来的比建筑师还早,人们对他的初步认识和关注始于早期的《十宅论》和《再见,后现代主义》等评论集。隈研吾从小就喜欢观察建筑,在《十宅论》中,他以西方建筑的视角观察日本建筑与空间,在此基础上把日本住宅分为虚构的十种类型,并分别罗列出其外观和隔间形式、户主家族结构、地板面积、装修等特征,其对住宅的研究偏向于社会行为的研究,也对那时的住宅类型进行了批判。在《新建筑入门》一书中,隈研吾又从构筑批判的角度重新观察审视了人类长达一万年的建筑文明:从新石器时代的巨石阵,经过古希腊建筑、罗马建筑、哥特式和巴洛克式建筑,到现代社会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他在审视的过程中分析了其中出现的构筑与反构筑意向,并显示出倾向后反构筑主义的意向。
隈研吾对建筑的兴趣始于观察,对建筑的直观感受与认识也始于观察,观察也给予他建筑创作的灵感,如马头町广重美术馆中他首次采用了垂直的天窗,就是从安藤广重的美丽油画《雨中过桥的人们》获得了灵感。观察,是认识世界的第一步。2.2 实验研究法及其在隈研吾工作中运用的实例
实验研究方法,是由研究者根据研究问题的本质内容设计实验,控制某些环境因素的变化,使得实验环境比现实相对简单,通过对可重复的实验现象进行观察,从中发现规律的研究方法。建筑师通过对理论与材料的研究、实验、运用,进而发现新规律与方法的探索,也可归于此类。2.2.1 对消解创造空间的实验
龟老山展望台(图1)位于一座小山顶部,为了保持山体原来的面貌,把重点放于景观而不是建筑,他尝试了多种方案,最终否定了造型体和透明钢框架方案,创造了一个移动的场景序列。通过消解自身形象,设置不同的路径与台展开视线的运动,使观景台成了观景孔,成了埋藏于山体中形成一条缝隙,也让人们有了更好的观景乐趣。
图1 龟老山展望台
隈研吾通过对建筑的埋藏消解克服了一座完整山顶部出现巨型构造物后的不安定性,这种反造型的做法使建筑本身失去了对象的含义,仅仅作为辅助线存在,反而更加拉近了人与自然、与建筑的关系。2.2.2 对材料的实验
隈研吾对于材料的思考始于安藤忠雄清水混凝土风格建筑泛滥的质疑,并认为混凝土在使用与发展的过程中退缩成了一个表面图案,而物质不是贴面。90年代初期,他为了与物质的具象性相遇,探求物质和素材的可能性而四处旅行,并发现了不一样的物质运用手法,由此开始了他对于材料运用的实验。他在《反造型》一文中说道:“很多建筑师会将自己的招牌材料反复使用,可我们无法忍受这种枯燥的做法,一个工程结束必定会有某种反思,会找到新的课题。因此绝不会出现同一细节的反复使用。”正是他这种求创新的个性,让他在材料领域做了诸多尝试。其对材料的实验性探索表现在他的建筑上,给建筑带来了不同的个性。
对改变石材物理性的实验:在石材美术馆项目中,业主提出要用当地石材建设,而对于如何让石材建筑摒除平日的厚重感而变得轻快,隈研吾在当地工匠的帮助下对石材的加工进行了多次实验。后来,他发现只要利用现阶段的加工技术将块材加工到几毫米,石材就会隐约透出光线,具有透明性,便把这种石材有意识的运用在石材美术馆的建设中,使之与叠砌的构筑形式一同组成了一个融合而有机的整体。
图2 “KXK”酒亭
对新材料生成新空间的探索实验:“KXK”(图2)的外立面使用了一种新型EVA薄片,以2mm直径绳树脂超软膜材料制成,由可随温度而变形的记忆铝合金框架支撑,并用一种吸收膜连接两者。随着温度的变化,建筑空间也在发生变化。隈研吾通过实验中新材料的运用打破了建筑固定不变的空间特性,创造了另一种意义上的可变空间。
隈研吾对理论、材料的研究与运用实验涉及面很广泛,还包括纸、木材、竹等诸多材料和格栅化、微粒化建筑的实验,以及探索主体与世界连接方式的实验等,期求新的精神让他不断运用实验研究建筑与材料,他的项目也是不同实验的衍生物。明确目标而去进行的可行性试验,是他前进路上的重要研究方法。2.3 模拟和建模研究法及其在隈研吾工作中运用的实例
模拟和建模研究法是通过对真实世界环境和事件的可控复制,来研究其中的互动关系、特性等。隈研吾提出的“全尺寸模型研究”的概念,就是为了在实体模型的基础上加深对建筑细节的把握——而这些在计算机建模上是无法感受到的。
“全尺寸模型”是用和实际施工同样尺寸与材料制作成的模型。全尺寸模型是针对细节、确认建筑最终成果的一个非常好的检验方式,因为这种真实的三维模型可以将人的身体置换进去,人可以亲自走进去体验建筑的具体形态与内在细节,进而帮助建筑师找到设计中的缺陷与不足。如Chokkura广场设计中,隈研吾就是通过模型与人的尺寸和人的观感进行比较,最终确定了实际搭建的墙壁中采用的每块石材与钢板的大小。除了全尺寸模型,还有部分的试样模型,隈研吾几乎所有的项目都会制作试样模型,来验证材料和细节的可行性。2.4 案例研究法及其在隈研吾工作中运用的实例
案例研究法是一种对一个特殊事件进行系统研究的研究方法,对于建筑师而言,深入的研究某个或某几个案例,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意义与精神,也深有启发意义。
对于隈研吾来说,陶特的日向邸就是他在建筑生涯的转折点上给予深刻启发的一个建筑案例:“看似其貌不扬实则散发着不可思议的空间气氛”,隈研吾这样评论。他根据陶特的手稿、书信等文章还原了陶特从接受日向邸加建到完成的心情与想法,大量阅读陶特所写的关于日本文化的东西,发现了陶特对于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的体验、时间与空间秩序非常看重,并质疑对当代建筑的独立实体定义。位于热海的日向邸就是陶特对于造型体否定的一个尝试,因为是地下室的加建项目,使得整个空间本就没有造型可言,也让陶特能够一门心思的扑在对室内空间的创造上。地下室统共五个主要空间并列布置,看似简单,其细心雕琢却让人体验到了单纯的媒介所不能捕捉的体验性与动态性、间距与节奏,实现了人、自然与建筑的相连。 “陶特不认为建筑是绝对物化的东西,他相信这是一种关系的体现,那是一种精神体验和建筑形态之间的奇妙联系”,受益于陶特,隈研吾开始尝试在他的下一个紧邻日向邸的建筑作品——“水/玻璃”中追求这种神与形的关系,致力于令建筑融入自然,而消解其作为造型的边界。 “水/玻璃”项目与日向邸加建相似,建筑都处于一种难以被发现的状态,于是他和陶特一样欣然放弃建筑形态,在追求开放、与世界连接的同时,消失于无形。3.总结与启发
隈研吾是一位自然的建筑师,追求建筑与自然的连接,消除建筑与环境的界限。不论是空间上、材料上、理论上还是其他方面,他都做了诸多尝试,其消隐与共生的理论也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作为一位优秀的建筑师,隈研吾在不断的成长,并在其设计与实践自身设计意图的成长过程中运用了多种研究法,除了上文的若干研究方法,还有文献调查法、访谈法等,以及多种研究方法的混合运用,这些研究方法的运用在隈研吾的著作与采访中都可以窥见。而这些方法的使用,也使隈研吾在建筑创作的探索过程中,不断进行思考,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对于我们而言,研究学习建筑师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并将其加以运用,不仅可以增强研究能力,也能解决设计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充实自身,为日后的设计道路开拓思路与眼界。参考文献[1](日)隈研吾,朱锷译.反造型——与自然连接的建筑[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9. [2](日)隈研吾,陈菁译.自然的建筑[M].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8.1. [3]KXK(Krug X KuMa= inFinity),[UED]城市•环境•设计[J].2012•07. [4](美)琳达•格鲁特,大卫•王,王晓梅译.建筑学研究方法[M].机械工业出版社. [5](日)隈研吾,朱锷译.十宅论世纪出版集团[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