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遭遇教案2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4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11〖必修二〗〖原创〗《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作者/会员名〗buzhoushan〖Email〗dabuzhoushan@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一个人的遭遇(节选)》(上)教学目标:1、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2、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教学重难点: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教学方法:文本研习教学过程:一、导引:回顾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痛苦。
时至今日,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平息,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毁灭生命,毁灭财富。
让我们跟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去感受二战的残酷,去感受一个人的悲惨遭遇……二、这篇小说发表于1956年,当时战争结束已经10年。
战争结束时,肖洛霍夫遇见过一位家破人亡的军人,根据他讲述的不幸遭遇,创作了这篇小说。
小说节选部分写的是索科洛夫从俘虏营逃回后的经历。
卫国战争时期,共有700万苏军官兵被俘,备受虐待与屠杀,而即使逃归,也不受信任。
索科洛夫的经历有一点例外,是因为他不但在战俘营坚持了斗争,而且机智地俘获了德军少校,押送他回到苏军阵地。
在俘虏营,他每天都想逃回来,可是当他逃归并开始平民的生活后,才更深切地体会到战争留给他的创伤。
三、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小说情节本文的情节波澜起伏,而这点是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和内心活动变化展示出的,试作具体分析。
在苏德战争中受伤被俘――冒险逃跑但被抓回――被派为一个少校工程师开车,找机会俘虏了少校,冲过火线,回到自己的队伍――从俘虏营逃回后得到家破人亡的消息(首先是得知家被德军轰炸毁灭。
“可是过了两星期,却什么东西也吃不下了。
家里没有回信来,说实话,我开始发愁了,东西根本不想吃,晚上也睡不着觉,各种古里古怪的念头尽在脑子里转动”,这是因为想念妻子,而邻居的信给他带来噩耗:他的家被德军飞机的炸弹摧毁了。
一个人遭遇教案A man encounters a teaching plan一个人遭遇教案前言: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本教案根据教学设计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一、作者简介: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当代著名小说家,生于顿河地区的一个磨坊主家庭,代表作:《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
1965年,肖洛霍夫“由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二、文本研习:1、解题:(在预习的基础上加以探讨,有助于对本文主题的把握)一个人的遭遇中“一个人”指谁?这样的一个人是不是单纯的一个人?他的典型意义表现在哪里?(他代表了哪些人?在课文中能找出那些人吗?)明确:一个人指索科洛夫,但并非指单纯的一个人,他是一位在战争中挺过来的一个人,但身心受到极大摧残的一个人,这样的人几乎在苏联的每个家庭中都存在着。
(反法西斯侵略的卫国战争是苏联历史的重要篇章,苏联人以每个家庭牺牲一个成员的惨重代价,打赢了这场战争)在课文中还有和他有着相似经历的那位复员的残疾的老朋友,还有在战争中丧失双亲的小孩子凡尼亚。
尤其是索科洛夫与凡尼亚两人的命运,基本相像,两个合二为一的共有的命运,体现了“人的命运”,俄罗斯人民的命运。
在索科洛夫身上有着三种朴素而又珍贵的品质:对战争及苦难生活表现出来的坚毅;在战俘营中维持着一个普通战士的尊严;在残酷的战争中并未使他心灵枯竭,反而让他的心灵更加高贵与温和。
作品正是通过这样一个普通人的形象,感染了千千万万个读者。
2、人物命运的不幸是通过其遭遇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内心活动变化展示出来,那么请快速阅读全文,找出索科洛夫具体遭遇及内心活动的相关句子,并作具体分析。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一个人的遭遇(节选)[苏联]肖洛霍夫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2、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二、学习方式:采用本研习的方法。
时:预习1节,研读1节。
三、教学内容:1、导引:回顾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痛苦。
时至今日,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平息,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毁灭生命,毁灭财富。
让我们跟随诺贝尔学奖获得者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去感受二战的残酷,去感受一个人的悲惨遭遇……2、本研习:(1)本的情节波澜起伏,而这点是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和内心活动变化展示出的,试作具体分析。
解析:在苏德战争中受伤被俘――冒险逃跑但被抓回――被派为一个少校工程师开车,找机会俘虏了少校,冲过火线,回到自己的队伍――从俘虏营逃回后得到家破人亡的消息(首先是得知家被德军轰炸毁灭。
“可是过了两星期,却什么东西也吃不下了。
家里没有回信,说实话,我开始发愁了,东西根本不想吃,晚上也睡不着觉,各种古里古怪的念头尽在脑子里转动”,这是因为想念妻子,而邻居的信给他带噩耗:他的家被德军飞机的炸弹摧毁了。
索科洛夫的心情——“当时我没有把信念到底。
我的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一团,怎么也松不开。
” 但是他还是想回家看一看。
过去亲手建起的欢乐家园,现在的景象是“一个很深的弹坑,灌满了黄浊的水,周围的野草长得齐腰高……一片荒凉,像坟地一样寂静”。
索科洛夫的心情――“站了一会儿,感到穿心的悲痛。
”)――把希望寄托在当了大尉和炮兵连长的儿子身上(儿子在战斗中成长,当上了大尉,索科洛夫憧憬着战争结束后的和平生活。
然而,他等的是儿子牺牲的消息,而且是战争结束的那一天。
对儿子遗容的描写更让人感到悲伤。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引:回顾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痛苦。
时至今日,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平息,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毁灭生命,毁灭财富。
让我们跟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去感受二战的残酷,去感受一个人的悲惨遭遇……二、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1.作者[苏联]米・肖洛霍夫1905年5月24日生于顿河维辛斯卡亚。
20年代初参加革命工作,1923年发表处女作小品文《考验》。
次年加入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
1926年开始创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共4部,历时十四年,至1940年完成。
该作品的问世使作者获得了广泛的声誉,1941年获斯大林文学奖。
其他著作还有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他们为祖国而战》等。
196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曾任苏联作协理事、苏共中央委员、最高苏维埃代表等职。
1984年逝世。
2.背景本文发表于1956年,当时卫国战争结束10年,战争结束时肖洛霍夫遇见过一位家破人亡的军人,根据他讲述的不幸遭遇,构思成小说,小说节选部分写了索科洛夫从俘虏营逃回的经历。
三、文本研习:1、本文的情节波澜起伏,而这点是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和内心活动变化展示出的,试作具体分析。
在苏德战争中受伤被俘――冒险逃跑但被抓回――被派为一个少校工程师开车,找机会俘虏了少校,冲过火线,回到自己的队伍――从俘虏营逃回后得到家破人亡的消息(首先是得知家被德军轰炸毁灭。
“可是过了两星期,却什么东西也吃不下了。
家里没有回信来,说实话,我开始发愁了,东西根本不想吃,晚上也睡不着觉,各种古里古怪的念头尽在脑子里转动”,这是因为想念妻子,而邻居的信给他带来噩耗:他的家被德军飞机的炸弹摧毁了。
必修二《一个人的遭遇》导学一体案【学习目标】1、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2、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学法建议】1、认真阅读“前文梗概”,精读文本。
2、研习文本要注意找出情节在人物形象塑造中起的作用。
3、找出索科洛夫在讲述自己不幸遭遇时的语言,分析语言的特点。
【预习】1.作者简介米哈伊尔·肖洛霍夫,前苏联作家。
生于顿河维辛克镇克鲁日林村的一个磨坊主家庭。
1926年肖洛霍夫开始构思长篇巨著《静静的顿河》,经过14年时间,四卷本分别于1928、1929、1933、1940年出版。
该作品和小说主人公在苏联引起多次争论,但由于它在苏联文学史上别开生面地反映了广阔的历史画面,生动真实地表现了哥萨克民族在1912年至1922的动荡岁月中的历史,这部小说仍然获得了广泛的声誉,并于1941年获得斯大林奖金。
在此期间,肖洛霍夫还发表了《被开垦的处女地》的第一部(1932),第二部于1959年发表,全书反映了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苏联个体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的过程,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
小说的成功使作家在苏联文学界地位进一步提高。
卫国战争期间,肖洛霍夫作为随军记者,在前线又写下许多的随笔和短篇小说。
其中主要有特写《在顿河》(1941)、《在顿河上》(1941),《在个萨克集体农庄里》(1941)和《战俘》等。
短篇小说有《憎恨的科学》(1942)和长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1956-1957),从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和心灵创伤的角度来写战争,对战争进行反思,开拓了战争文学的新领域,在国外引起强烈反响。
1965年“由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案(教师版)【教材分析】1、本课文位于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一课。
安排授课2学时,第一课时预习为主,第二学时进入文本研习。
从专题角度看,它是和平祈祷的第一课,要求是用文本研习的学习方式来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
2、本文文体属于小说,讲述了一个二战军人的后半生的遭遇,课文内容简单易学,人物的内心世界在细微处表现出来,这一点容易忽略。
【学情分析】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能力,能迅速熟悉和理解本文内容。
学生均处在和平的年代、和平的社会,所以对主人公的痛苦的理解容易停留在表面,对战争给人的心灵带来的伤害没有更深入的切身体会。
【教学构思】借助多媒体将学生带进战争的影像世界从而导入课文,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采用文本研习的方式学习本文,期间使用讨论、探究等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总结阶段运用图片展现战争的残酷,和平的美好。
激发学生对和平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肖洛霍夫的相关文学常识。
2、品位小说语言,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3、重视对人物形象审美再创造和内在的情感体验。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目标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教学重点】深刻认识战争灾难。
【教学难点】对人物形象审美再创造和内在的情感体验。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细节分析法讲授法【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文预习一、导入一个人要走过多少路,才有资格叫做一名男子汉?和平的白鸽要穿越多少沧海桑田,才能从此安睡沙滩?炮弹要横飞直落多少回,才能永远被禁止?我的朋友,这答案飘在风中,答案飘在风中……一个人要仰望多少次才能看见蓝天?要有多少双耳朵才能听到黎民苍生的哭声?要死多少人,才会感觉到死去的人已经太多太多?我的朋友,这答案飘在风中,答案飘在风中……一座山峰被冲入大海前得坚持多少年?一些人获得自由前要苦熬过多少岁月?一个人假装没有看见罪恶要扭转多少次头?我的朋友,这答案飘在风中,答案飘在风中……美国乡村歌手鲍勃·迪伦在1963年和别人共同合作,写下了这首反战歌曲《答案飘在风中》,表达了反对战争、期待和平的愿望。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
【教学目标】
*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
的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
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学习方式】采用文本研习的方法。
【课时安排】预习1课时,研读1课时。
【教学内容】
一、导引:回顾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痛苦。
时至今日,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平息,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毁
灭生命,毁灭财富。让我们跟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去感受二
战的残酷,去感受一个人的悲惨遭遇……
二、文本研习:
1、本文的情节波澜起伏,而这点是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和内心活动变化展示
出的,试作具体分析。
在苏德战争中受伤被俘——冒险逃跑但被抓回——被派为一个少校工程师
开车,找机会俘虏了少校,冲过火线,回到自己的队伍——从俘虏营逃回后得到
家破人亡的消息(首先是得知家被德军轰炸毁灭。“可是过了两星期,却什么东
西也吃不下了。家里没有回信来,说实话,我开始发愁了,东西根本不想吃,晚
上也睡不着觉,各种古里古怪的念头尽在脑子里转动”,这是因为想念妻子,而
邻居的信给他带来噩耗:他的家被德军飞机的炸弹摧毁了。索科洛夫的心情——
“当时我没有把信念到底。我的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一团,怎么也松不开来。”
但是他还是想回家看一看。过去亲手建起的欢乐家园,现在的景象是“一个很深
的弹坑,灌满了黄浊的水,周围的野草长得齐腰高……一片荒凉,像坟地一样寂
静”。索科洛夫的心情——“站了一会儿,感到穿心的悲痛。”)——把希望寄
托在当了大尉和炮兵连长的儿子身上(儿子在战斗中成长,当上了大尉,索科洛
夫憧憬着战争结束后的和平生活。然而,他等来的是儿子牺牲的消息,而且是战
争结束的那一天。对儿子遗容的描写更让人感到悲伤。“我的儿子是个肩膀狭窄、
脖子细长、喉结很尖的男孩子,总是笑嘻嘻的;但现在躺着的,却是一个年轻漂
亮、肩膀宽阔的男人,眼睛半开半闭,仿佛不在看我”,索科洛夫的心情——“我
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埋葬了自己最后的欢乐和希望”,“我的心里仿佛有
样东西断裂了……”)——在战争胜利前夕,儿子却倒在最后的枪弹下,埋葬了
最后的欢乐和希望(战争夺走了索科洛夫全部的希望,他最后一点小小的愿望也
破灭了。索科洛夫的心情——他想忘却,可是伤痕是抹不平的,百无聊赖,他又
开始喝酒,虽然是为了解解疲劳,也和他试图忘却人生不幸有关。)——巧遇凡
尼亚领他当儿子,立刻变得轻松和光明些了(“看到他睡在我的胳肢窝下,好像
一只麻雀栖在屋檐下,我的心里快乐极了,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夜里,
他睡熟了,我一会儿摸摸他的身体,一会儿闻闻他的头发,我的心就轻松了,变
软了,要不它简直给忧伤压得像石头一样了……”索科洛夫的心情——像是又找
到了家的感觉。他的全部希望,似乎全寄托在这个可怜的孤儿身上了,凡尼亚成
了他生存的全部意义。)——收养凡尼亚后刚刚有点安宁的生活,却又出了事故
(一次意外的车祸结束了在乌留平斯克的生活。在初春,索科洛夫带着孩子到外
地去谋生。这就是索科洛夫的全部生活。九死一生,经历了战争磨难的索科洛夫
是坚强的男子汉,但是最后一段叙述,说出了他的心灵世界——战争留下的精神
创伤,不能忘怀)
以上曲折的情节,突出表现出人物命运的不幸。
2、本文中,索科洛夫的命运是悲惨的在向陌生的“我”口述自己的经历时
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通过他的讲述能概括出他的性格特点吗?
索科洛夫饱受战争痛苦,他的叙述始终是感伤的,然而又流露出逆来顺受,
几近麻木的心情。他忠厚朴实,在苦难中坚忍不拔,受尽摧残而心地依旧善良。
3、阅读本文可知:索科洛夫领养凡尼亚部分写得特别详细?这是为什么?
这部分是索科洛夫情感变化的重要转折,是索科洛夫从战争创伤中走出来
的重要契机。两个饱受战争创痛的人就像被飓风卷到一起的树叶,凡尼亚是索科
洛夫余生的精神慰藉。
4、索科洛夫用善意的谎言“骗”来儿子,请结合具体描写说说他为什么要
这样做。
索科洛夫这样做是出于同情和爱。出于对家庭生活的向往。(具体描写见
教材P45下两段)
5、最后一节中,凡尼亚举手向“我”告别时,“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
爪子,抓住了我的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为什么不想让孩子看到
眼泪?
读懂了索科海味人的故事,就能感受到最后一节文字的震撼力。在战争中,
最不幸的还不是失去生命的战士,而是无助的孤儿寡妇。凡尼亚是战争孤儿,小
小年纪的他还不明白命运的悲惨,不明白战争的苦难,不理解别人的同情和怜悯,
因此,也不会理解索科洛夫的房东女人为什么哭。索科洛夫的悲惨遭遇震撼了读
者的心灵,而凡尼亚的挥动小手触动了有良知才的悲悯之心。孩子越是天真可爱,
就越发显出战争的残酷。“我”不想孩子看到经历战争的人的眼泪,是不想让孩
子知道这样的痛苦,不想让他知道真相,让不幸的儿童能保住一些童心。小说到
这里实际上已经变为作者在抒发心愿:呵护孩子们的幼小心灵,为了他们不再成
为孤儿,为了他们不再经历战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