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92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6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教学课题一个人的遭遇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认识战争对人的摧残。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与文本展开对话,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
3、结合主人公悲惨的遭遇,感受肖XX运用细腻入微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把握主人公的内心变化并以此挖掘隐含于此的主题。
教学方法诵读、师生合作探究主备人授课人共2学时授课时间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调整(教师因材施教)课堂导入:一个人的遭遇这里的一个人指的是谁?全文的主体部分主要写了什么人?索XX,还有谁?凡XX。
他们是什么关系?父子关系。
但是他们原来素不相识,那么是什么使他们走在一起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肖XX的作品。
一、为什么索XX和凡XX走在一起呢?1、凡XX是个什么样的孩子?1)用来形容凡XX的时候,最多的是什么字?明确小。
小家伙,脏小鬼,小脚,小眼睛,小雏儿,孩子的弱小2)他那对眼睛呀,却亮得像雨后黑夜的星星(形象)孩子的纯真3)为什么索XX收养凡XX?促使索XX打定主意收养凡XX的根本原因是:明确孩子的悲惨遭遇近似于我的遭遇(41页,两个失去亲人的人,两颗被强烈的战争风暴抛到异乡的沙子)同是战争受害人,相逢何忍再分开?所以他们虽素不相识,却走在一起了。
孩子那么弱小,那么纯真,但是失去了父母,失去了家园,有着那么悲惨的遭遇,这是什么造成的?二、索XX领养凡XX是怎样的状态,他有过怎样的遭遇呢?其他同学考虑三个问题:(一)随着索XX遭遇的变化,他的心起了怎样的变化(二)哪一部分写得最打动人心(三)哪一部分写得最详细,怎样写得,为什么?划曲线图:受伤被俘成功逃亡妻女被炸死,家园被毁找到儿子儿子牺牲领养孤儿出车祸离开(一)随着索XX遭遇的变化,他的心起了怎样的变化?成功逃亡(激动极了)妻女被炸死,家园被毁(心缩成一团,穿心的痛)找到儿子(喜气洋洋)儿子牺牲(心里仿佛有样东西断裂了)领养孤儿(心轻松光明)出车祸离开(悲愁的心,心震荡得厉害,收缩和绞痛得那么厉害)(二)哪一部分写得最打动人心1、儿子死后:(指名朗读9、10两段)“我走到棺材旁边擦着眼泪,但是我没有哭,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网友来稿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章中的精彩词句和表达方式。
(3)能够通过文章学习到如何面对困境和挑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面对困境时积极乐观的心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分析并欣赏文章中的精彩词句和表达方式。
(3)通过文章学习到如何面对困境和挑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2.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如何通过文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向学生介绍文章的和作者,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和情节,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标注出自己认为精彩的词句和表达方式。
3.合作学习(1)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2)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自己认为最精彩的段落,进行分析和讨论。
(3)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分析和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4.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让学生探讨文章中的主人公如何面对困境和挑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5.写作练习(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关于文章的读后感。
(2)要求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表达方式和手法,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四、课后作业1.让学生继续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加深对作者的了解和欣赏。
2.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个人的遭遇——转换视角品读小说》教学设计学科:语文模块名称:必修二年级:高一课时:一课时必修/选修:必修教材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一:设计理念1、语文学习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寻找小说中因视角限制产生的写作空白,使用视角转换的方法,根据自己对小说的理解和想象,补充被隐藏的情感和细节,并精致化表达——用语文的方式,感受语文之美,表现语文之美。
2、教学设计理念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在保证课堂主导性的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基于以上考虑,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重视转变教师角色,变“知识的讲授者”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和主持人”,为学生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一个改写实践活动,和一个师生交流、评议和思想碰撞的活动。
前两个探究活动促使学生以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视角的知识和概念。
而改写和交流评议则充分唤起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并使之在一定程度上由感性提升为理性。
二:教学内容的分析1 教材分析本课属于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专题“和平的祈祷”。
该专题以《一个人的遭遇》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两篇经典的外国小说对战争这一人文主题进行疏理,表现战争给战胜国和战败国的人民带来的深重伤害,共同表现战争没有胜利者的主题。
因此本课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带给人类的伤害。
《一个人的遭遇》是凭借《静静地顿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经典作品。
描写了主人公索科洛夫在两次战争中的不幸遭遇和坚韧的性格。
课文截取了其中得知“妻女噩耗”;“重逢之前丧子”;“收养孤儿”三个情节,细腻表现了主人公和次要人物在一连串人生悲剧中的复杂情感。
因此本课在教学时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深入感知、体验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极少经历的苦难中的哀伤和坚强,唤起对人类的普遍的悲悯意识,构建面对苦难的坚韧性格。
另外,从文体看,本册课本集中了高中阶段绝大部分小说。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认识战争对人的摧残。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与文本展开对话,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一、导入答案飘在风中一个人要走过多少路,才有资格叫做一名男子汉?和平的白鸽要穿越多少沧海桑田,才能从此安睡沙滩?炮弹要横飞直落多少回,才能永远被禁止?我的朋友,这答案飘在风中,答案飘在风中……一个人要仰望多少次才能看见蓝天?要有多少双耳朵才能听到黎民苍生的哭声?要死多少人,才会感觉到死去的人已经太多太多?我的朋友,这答案飘在风中,答案飘在风中……二、作者简介重要作品有《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等1941年获得斯大林奖金,1965年,“由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三、梳理结构,整体感知文章题为“一个人的遭遇”,一个人指索科洛夫索科洛夫遭遇了什么?他的情感变化又是怎样?1、课文之前的情节:⏹十月革命爆发(1917年)17岁,参加红军⏹国内大饥荒(1922年)父母去世⏹复员——务农——当工人——结婚生子⏹卫国战争爆发(1941年)41岁,应征入伍⏹(1942年)受伤被俘,智擒德军上校,回到队伍2、课文中的情节:、四、文本研习⏹先请大家在课文中找一找,文中有几次关于索科洛夫眼泪的描述?⏹第一次:“但是我没有哭,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第二次:“这时候,我的热泪怎么也忍不住了”“我的眼睛里蒙上了雾”⏹第三次:“可是夜里醒来,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浸透了” ,⏹第四次:“要及时的转过脸去”,不能让孩子看到脸颊上滚动着的“吝啬而伤心的男人的眼泪”。
1.失去了儿子后,“我没有哭,眼泪在心里干枯了”,这是为什么?(1)经历了许多苦难遭遇。
(2)索科洛夫经历了许多苦难,请按照时间顺序概括说来,并找出情感起伏的词句。
明确:【受伤被俘】→成功逃亡(激动极了)→妻女炸死(穿心的痛)→找到儿子(喜气洋洋)→儿子牺牲(埋葬欢乐)→领养孤儿(轻松光明)→【出来车祸(悲愁的心)】(3)索科洛夫曾经希望妻子女儿支撑自己挺过集中营中的苦难,但死去的不是自己,而是妻子和女儿;也曾经盼望儿子能拥有灿烂的未来,自己有一个美好的“老头梦”,但盼望到的不是凯旋归来的儿子,而是在“胜利的那一天”牺牲的儿子的尸体。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2、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惜和平环境。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沉重灾难,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和细节描写的艺术。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家喜欢看电影吗?你们也一定看过许多战争题材的影片吧?比如:《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风语者》、《金陵十三钗》等,那么大家看战争电影会被什么吸引呢?是恢弘的战争场面,还是主角的机智英勇?在苏联50年代末,有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却另辟蹊径,表现了一个普通人在卫国战争时期的一系列遭遇,后来获得了莫斯科国际电影节的金奖,这部电影就是《一个人的遭遇》。
今天,我们共同品读的就是这部电影的原著——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节选)。
二、检测预习:邂逅(xiè)(hòu) 狙(jū)击瓦砾(lì) 嗜(shì)好狼吞虎咽(yàn) 咽喉(yān)哽咽(yè)胳(gā)肢窝胳肢(gé)(zhi) 胳(gē)臂(bei)胳(gē)膊(bo) 刹(chà)那间刹车(shā)柏(bó)林松柏(bǎi)黄柏(bò)三、走进作者: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当代著名小说家,生于顿河地区的一个磨坊主家庭,代表作:《静静的顿河》、《新垦地》、《一个人的遭遇》。
1965年,肖洛霍夫“用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写作背景:1941年,面对德国的袭击,苏联人民奋起自卫,伟大的卫国战争开始。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冯兴龙设计指导思想《一个人的遭遇》编排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专题第一板块“遭遇战争”中,居专题、板块之首。
小说通过一位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讲述战争带来的创伤。
教学中主要抓住与眼泪有关的情节,设计了四个问题。
由于找准了切入点,长长八页的文本被全部贯穿起来,文本的主要信息也都涵盖其中。
发挥传统教学手法——朗读在本堂课中的作用。
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也就是朗读者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音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说明道理,再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再创造过程。
文本中的关键段落由学生朗读,新课程要求的语文能力同样在朗读中得以体现。
适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讲到一个人的遭遇和一个民族的遭遇时,屏幕上呈现一组数据,并配以深沉的音乐,课堂气氛会变得肃穆凝重,主题得到有效的烘托,课堂进入一个高潮,辅助效果明显。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认识战争对人的摧残。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与文本展开对话,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
教学重点与难点1.深重的战争创伤。
小说中对索科洛夫的心理描写很是细腻,集中表现了战争给人带来的深重创伤,因而定为教学重点。
2.深刻的情感体验。
凡尼亚的遭遇是索科洛夫“遭遇中的遭遇”,说明战争不仅给战争的经历者带来灾难,同样给无辜的人带来痛苦——这就是战争中人的遭遇。
深刻的情感体验对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定为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如果只用一课时教学则截用第二教时的内容,第一教时的内容移至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第一教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饱含深情地朗读《请多看一眼》一文,过渡到课文的品读。
【PPT显示】请多看一眼二战期间,在一座纳粹德军的集中营里,关押着数万名犹太人,他们中大部分是妇女和儿童。
由于长期见不到阳光和营养不良,他们大都脸色苍白,骨瘦如柴。
在每次放风的时候,有一名小男孩总是欢快地跑出很远,不顾看守的训斥和谩骂,而走到场地边上的一块草坪,摘一两朵小花送给他的父母和姐姐。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学目标】*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学习方式】采用文本研习的方法。
【课时安排】预习1课时,研读1课时。
【教学内容】一、导引:回顾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痛苦。
时至今日,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平息,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毁灭生命,毁灭财富。
让我们跟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去感受二战的残酷,去感受一个人的悲惨遭遇……二、文本研习:1、本文的情节波澜起伏,而这点是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和内心活动变化展示出的,试作具体分析。
在苏德战争中受伤被俘——冒险逃跑但被抓回——被派为一个少校工程师开车,找机会俘虏了少校,冲过火线,回到自己的队伍——从俘虏营逃回后得到家破人亡的消息(首先是得知家被德军轰炸毁灭。
“可是过了两星期,却什么东西也吃不下了。
家里没有回信来,说实话,我开始发愁了,东西根本不想吃,晚上也睡不着觉,各种古里古怪的念头尽在脑子里转动”,这是因为想念妻子,而邻居的信给他带来噩耗:他的家被德军飞机的炸弹摧毁了。
索科洛夫的心情——“当时我没有把信念到底。
我的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一团,怎么也松不开来。
”但是他还是想回家看一看。
过去亲手建起的欢乐家园,现在的景象是“一个很深的弹坑,灌满了黄浊的水,周围的野草长得齐腰高……一片荒凉,像坟地一样寂静”。
索科洛夫的心情——“站了一会儿,感到穿心的悲痛。
”)——把希望寄托在当了大尉和炮兵连长的儿子身上(儿子在战斗中成长,当上了大尉,索科洛夫憧憬着战争结束后的和平生活。
然而,他等来的是儿子牺牲的消息,而且是战争结束的那一天。
对儿子遗容的描写更让人感到悲伤。
“我的儿子是个肩膀狭窄、脖子细长、喉结很尖的男孩子,总是笑嘻嘻的;但现在躺着的,却是一个年轻漂亮、肩膀宽阔的男人,眼睛半开半闭,仿佛不在看我”,索科洛夫的心情——“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埋葬了自己最后的欢乐和希望”,“我的心里仿佛有样东西断裂了……”)——在战争胜利前夕,儿子却倒在最后的枪弹下,埋葬了最后的欢乐和希望(战争夺走了索科洛夫全部的希望,他最后一点小小的愿望也破灭了。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引:回顾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痛苦。
时至今日,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平息,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毁灭生命,毁灭财富。
让我们跟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去感受二战的残酷,去感受一个人的悲惨遭遇……二、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1.作者[苏联]米・肖洛霍夫1905年5月24日生于顿河维辛斯卡亚。
20年代初参加革命工作,1923年发表处女作小品文《考验》。
次年加入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
1926年开始创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共4部,历时十四年,至1940年完成。
该作品的问世使作者获得了广泛的声誉,1941年获斯大林文学奖。
其他著作还有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他们为祖国而战》等。
196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曾任苏联作协理事、苏共中央委员、最高苏维埃代表等职。
1984年逝世。
2.背景本文发表于1956年,当时卫国战争结束10年,战争结束时肖洛霍夫遇见过一位家破人亡的军人,根据他讲述的不幸遭遇,构思成小说,小说节选部分写了索科洛夫从俘虏营逃回的经历。
三、文本研习:1、本文的情节波澜起伏,而这点是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和内心活动变化展示出的,试作具体分析。
在苏德战争中受伤被俘――冒险逃跑但被抓回――被派为一个少校工程师开车,找机会俘虏了少校,冲过火线,回到自己的队伍――从俘虏营逃回后得到家破人亡的消息(首先是得知家被德军轰炸毁灭。
“可是过了两星期,却什么东西也吃不下了。
家里没有回信来,说实话,我开始发愁了,东西根本不想吃,晚上也睡不着觉,各种古里古怪的念头尽在脑子里转动”,这是因为想念妻子,而邻居的信给他带来噩耗:他的家被德军飞机的炸弹摧毁了。
教案:《一个人的遭遇》(节选)课程主题:通过分析《一个人的遭遇》(节选)这一文学作品,深入理解战争对人类生活的破坏,探讨个人命运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以及人性中的坚韧与希望。
教学目标:1.理解《一个人的遭遇》(节选)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2.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3.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战争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个人在逆境中的生存态度。
教学重点:•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提升文学素养。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战争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探讨个人命运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人性中的坚韧与希望,以及如何在逆境中保持积极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活动设计:•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一个人的遭遇》的作者米哈伊尔·肖洛霍夫及其创作背景,以及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问题导入:提问学生:“你们对战争的了解有多少?战争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引导学生思考战争与个人命运的关系。
目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二、初读感知(约15分钟)活动设计:1.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一个人的遭遇》(节选),初步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初读感受,分享对作品主题和人物性格的理解。
3.教师总结: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成果,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作品的主题思想。
目的:•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初步了解作品,为后续深入分析打下基础。
三、深入分析(约30分钟)活动设计:1.情节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情节发展,理解索科洛夫在战争中的遭遇以及他如何面对生活的困境。
2.人物性格分析:通过分析索科洛夫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探讨他的性格特点,如坚韧、乐观、善良等。
3.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思考作品的主题思想,即战争对人类生活的破坏以及个人在逆境中的生存态度。
目的:•培养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