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优质课教案(罗小玲)
- 格式:doc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4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名言;(2)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3)学会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学会对比分析,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对比,加深理解;(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学会关爱他人,提升人际关系的和谐度;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2)学会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3)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如何深入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2)如何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
2. 案例分析法:运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深入学习《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相关内容,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收集相关的现实生活中的案例。
2. 学生准备:预习《论语》相关内容,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表述;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有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经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论语》及儒家思想;(2)引导学生关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名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相关内容;(2)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该名言的理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认识到这是一种重要的道德原则。
2.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
3. 引导学生运用这一原则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2.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一原则。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深层含义。
2. 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运用这一原则。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及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原则解决实际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践行原则的心得。
五、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导入主题,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教学过程:a. 导入: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故事,引发学生兴趣。
b. 讲解:阐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强调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c.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d. 总结: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第二课时: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践行原则。
教学过程:a. 案例展示:呈现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分析是否符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b. 讨论: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原则解决问题。
c. 分享: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践行原则的心得。
d. 总结:强调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重要性。
3. 第三课时:小组活动,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过程:a. 活动布置:让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场景,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b. 活动进行:各小组进行角色扮演,展示运用原则的过程。
c. 点评:教师点评各小组的表现,引导学生总结经验。
d. 总结: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义。
4. 第四课时:课堂小结,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过程:a. 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重要性和应用方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积极面对集体生活,培养学生待人宽容的生活品质,让学生切身感受到集体生活的美好。
2、培养学生与人和睦相处的能力。
3、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做到待人宽容。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学会换位思考。
2、难点:怎样做到换位思考。
教学过程一、换位思考。
情景一:不平等的待遇。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非洲某个国家内。
那个国家的白人政府实施“种族隔离”政策,不允许黑皮肤人进入白人专用的公共场所。
白人也不喜欢与黑人来往,认为他们是低贱的种族,避之惟恐不及。
有一天,有个长发的白人姑娘在沙滩上日光浴,由于过度疲劳。
她睡着了。
当她醒来时,太阳已经下山了。
此时,她觉得肚子饿,便走进沙滩附近的一家餐馆。
她推门而入,选了张靠窗的椅子坐下。
她坐了约15分钟。
没有侍者前来招待她。
她看着那些招待员都忙着侍候比她来得还迟的顾客,对她则不屑一顾,她顿时怒气满腔,想走上前去责问那些招待员。
当她站起身来,正想向前时,眼前有一面大镜子。
她看着镜中的自己,眼泪不由夺眶而出。
原来,她已经被太阳晒黑了。
此时,她才真正体会到黑人被白人歧视的滋味教师: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学生举手回答。
教师小结:当我们做着一些别人不愿意承受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应该学会换位思考。
自己不愿意受到侮辱和伤害,也就不应该去伤害别人,要用一颗宽容和善良的心去对待别人。
议一议:李勇的故事。
(教材68页)教师:看完这个故事,大家认为李勇同学此时此刻的心情怎么样?学生:很生气。
教师:同学们相互讨论一下,他的这种情绪会给自己、他人和集体带来一些怎样影响?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同学们认为李勇都很冲动,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许多不良后果,如果我们学会换位思考,多站在他人的位置上思考问题,就不会有这么多不开心的事情了。
活动:自我剖析。
师:同学们在过去的经历中肯定有许多不顺心、不能释怀事情,现在回忆一下,会不会有所改变呢?请大家进行“自我剖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一、教学目1.知目:本中的基知(《》)2.技能目:通翻文中重点句子分析作者点(翻《》)3.情感目: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代价。
二、教学重点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
(重点理解“什么是仁”“怎才能达到仁”“ 什么做就可以达到仁”)三、教学点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代价。
(集中探“仁”与我的生活)四、安排: 1.5 ( 0.5 ,达到知、技能目,本1)五、型:多媒体授六、教学方法:启、探究七、教学程1.翻开《》,圣人孔子从神上走了下来,我看到了一位真、坦率的者,看到了一位尊重学生个性的者,看到了一位在学生心目中如日、如月、如天的者,看到了一位学生感到“仰而弥高,之弥” 的者,看到了一位充智慧的智者,正所“学高,德高范”,他堪称“万世表”。
走近他,我会慢慢地感受到他那学的广博,道德的高尚,和的身影,切的笑容,深睿的智慧⋯⋯走近他,我需要了解他的思想的内核——仁。
什么是仁,也也无法全部解清楚。
从文字上看,仁就是人旁加二,二有多地意思,很多人能聚在一起和平共,就是仁。
那么怎才能聚集在一起和平共呢?那内容可就多了。
下面,我将来了解一下仁的倡者孔子此是怎么解的。
接下来,大家集体背第四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学生集体背。
(落背,活堂氛)教:其,文言文的感培养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靠朗来完成。
在平,只要你想,敢,然后大声,就可以出味道,出情感,出人生。
“ 狂文”,我一起在文言文的大地上狂,略文言文朴的土地我的享受。
3.文本解:(1)我的小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句是什么意思呢?大家系自身生活,一生活中哪些事情和句是相系的。
(尽量使用例)(整体感知文本)生活中,我是希望人我好一点,但很少想到自己人好一点。
一点最的,我是希望老多关注我一点,多关心一点,多理解自己一点,可是我可曾想,我是否也曾关心老,关注老,理解老内心的苦衷呢。
也,我也希望朋友多自己做一点事,爸多自己一点,一点理解⋯⋯或,从今天开始,当我想到一个的候,希望大家都能想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教案标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道德原则。
2.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3. 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律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道德原则的内涵和重要性。
2. 运用这一原则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冲突和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律能力。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学生练习册。
3. 情景案例卡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情景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在这些情景中可能出现的冲突和问题。
然后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道德原则,询问学生是否听说过,并请他们谈谈自己对这一原则的理解。
Step 2:讲解道德原则(10分钟)通过PPT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道德原则的内涵和重要性。
强调这一原则的作用是帮助我们在与他人相处时更好地尊重和关爱对方,避免伤害他人。
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这一原则的适用范围不仅限于与他人相处,也可以应用于自己的行为和思维。
Step 3:情景案例讨论(15分钟)将准备好的情景案例卡片分发给学生,让他们小组讨论并找出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相关的解决方法。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案例进行分享,并与全班一起讨论各组的解决方案。
Step 4:个人反思(10分钟)要求学生在练习册上写下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个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相关的情景,并思考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行动。
鼓励学生写下自己的感受和反思。
Step 5:分享和总结(10分钟)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个人反思,并进行总结。
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运用这一原则。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在家中观察和记录一个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相关的情景,并写下他们的观察和思考。
下节课前收齐作业。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不同情境下如何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解决问题。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字、词、句及特殊文言语法现象。
【过程与方法】1、通过理解文中重点句子了解孔子关于“仁”的思想主张。
2、运用古汉字的解字法及补充资料,深入理解“仁”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明白“恕”道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2、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能运用发展的观点正确理解、评价孔子的思想主张。
学情分析:1、高中二年级的学生有五年文言文学习经历,已掌握一定量的文言字词及文言句式积累,具有较强的文言阅读能力,能够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懂文言文。
2、该学段学生自主意识较强,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能够较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且喜欢通过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获得学习的体验及成功感,但其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系统的文言学习方法,有效性较弱。
3、学生在高二上学期已对《论语》一书有了初步阅读,对于《先秦诸子散文》一册书中的课文学习缺乏足够的热情。
4、现阶段的学生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期,对于社会的认知似懂非懂,然而,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与唯“分”论英雄的社会论,学生甚至社会大众对人文素养的培养不够重视,导致社会中“高分低能”,“有才无德”的学生时有出现。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
难点: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仁之体验视频导入:“熟悉的陌生人”采集学生空间、博客里恶搞教师的图片制作成视频,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设想被恶搞的感受。
活动2【活动】仁之预见分配学习任务,小组合作学习【学习任务】:(1)分享印象深刻的句子(读一读)(2)交流预习成果(重点字词翻译、疑问探讨)(3)合作学习第1、2、3则,思考:三子问仁,孔子的答案分别是什么?请提炼概括。
活动3【讲授】仁之内涵探究1、2、3则,分析“仁之内涵”(一)第一则【原文】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高二选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深刻含义,培养其换位思考、尊重他人的品质。
2.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3.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三、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文言文的阅读理解。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论语》中的经典语句,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让学生感受《论语》的魅力。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论语》中还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吗?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三)课堂讲解1.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出处、背景及意义。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
第二课时(一)课堂讨论1.让学生举例说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案例分析1.给学生提供一些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是否做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互动环节1.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每组选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计划。
第三课时(一)文言文阅读1.让学生阅读《论语》中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文,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2.教师讲解文言文中的难点,帮助学生理解。
(二)课堂练习1.让学生完成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练习题。
2.教师批改并讲解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2.家长监督学生完成作业,并签字确认。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但仍有部分学生对于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存在困难。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一、设计依据(一)客观依据1、课标要求学会凡事相互支持,这对个人在集体中生活和团队精神的形成都是十分重要的。
2、教材内容:特点:为体现面向生活、引导生活的教材理念,我们在教材基本内容力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同时,通过典型的事例和颇有意味的阅读美文,来渗透对学生的思想启迪,让学生在人文感悟之中获得精神的深层陶冶。
3、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二)主观依据1、教学目标①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懂得与他人友好合作,就必须做到相互支持;让学生懂得与他人的相处过程中做到尊重他人、宽以待人、理解他人,以实际的行动助人。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与人和睦相处的能力.③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学会相互支持,做到待人宽容。
2、教学方法讲解故事、启发学生联想3、教学模式激发兴趣——感悟生活——深层体验——自主成长二、设计理念引导学生通过联想、表演等形式融入到情景之中,感悟其中的道理,并能将自己在情景中体验到的情感应用于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过程设计【激发兴趣】情景一:杨振宁与密尔斯(多媒体展示)师:阅读“杨振宁与密尔斯在科研方面进行合作”的事例后思考、讨论:密尔斯为什么愿意与杨振宁合作?是因为杨振宁比自己的资历深吗?生:讨论后回答。
共同归纳:是杨振宁的真诚、平等和乐于助人,使他与密尔斯建立了牢固的友谊,也创造了良好的合作基础。
【感悟生活】情景二:孙叔敖的故事战国时,有个小孩叫孙叔敖.他的奶奶常常给他讲两头蛇的故事,说谁如果不小心,遇到了两头蛇必死无疑.一天,孙叔敖外出玩耍,不巧遇到了两头蛇,他急忙搬起石头砸死了它.然后又挖了个坑,把蛇埋了.之后,哭着回到家里,扑到妈妈怀里说:”妈妈,我活不长了,我今天遇到了两头蛇.”妈妈问他两头蛇在哪里?他说:”我怕别人也遇到它,所以,我把它埋了.”妈妈笑着跨他是个为别人着想的好孩子.有告诉他,两头蛇其实是一种畸形的蛇,人遇到了是不会死的.后来孙叔敖成了楚国的宰相.他一心一意为老百姓着想,受到了全国人民的爱戴.师:为什么孙叔敖受到了全国人民的爱戴?生:因为他待人和善,懂得关心帮助他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教案标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并应用道德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 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3.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友善行为。
教学重点:1. 理解道德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2. 学会将道德原则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友善行为;2. 帮助学生理解道德原则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 简介道德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 学生活动手册;3. 道德故事或案例。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使用PowerPoint简要介绍道德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释其含义和重要性,并与学生讨论为什么我们应该遵循这个原则。
Step 2: 学习(15分钟)让学生阅读学生活动手册中关于道德原则的相关内容。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道德原则的理解和如何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经验。
Step 3: 道德故事分享(15分钟)讲述一个道德故事或案例,其中涉及到一个人违背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导致了不良后果。
让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个故事中的错误行为以及对他人和自己的影响。
Step 4: 分组活动(2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日常生活场景,例如在学校、家庭或社交活动中,应用道德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制定相关行为准则,然后向全班展示他们的成果。
Step 5: 总结(5分钟)回顾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的成果,强调道德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将这个原则应用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并提醒他们在面临道德抉择时要思考后果。
Step 6: 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个情境,如何应用道德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教学延伸:1. 邀请学生在班级或学校组织道德活动,如义卖、志愿者服务等,以实践道德原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原则的含义。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善于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的品质。
1.2 教学内容:引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原则,让学生思考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理解这一原则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行为中。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让学生了解这一原则的含义和重要性。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来理解并应用这一原则。
第二章: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意识。
2.2 教学内容: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让学生明白这是一种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一原则对个人和社会都是重要的。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一原则的含义。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这一原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章:应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如何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善良品质。
3.2 教学内容:讲解如何应用这一原则,让学生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提供具体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来应用这一原则。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让学生了解如何应用这一原则。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来应用这一原则。
第四章:培养同理心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理解同理心的含义。
培养学生具备同理心,善于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4.2 教学内容:讲解同理心的含义,让学生明白同理心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培养自己的同理心。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让学生了解同理心的含义。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如何培养同理心。
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提高其对这一原则的理解和应用。
5.2 教学内容:鼓励学生思考如何进一步提升自己对这一原则的理解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