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科学概论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领导科学概论》考点

一.名词解释。

1、领导

领导就是指领导者在在一定客观环境影响下,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率领和引导被领导者实现组织目标的创造性实践过程。

2、领导体制

领导体制是指领导系统中以领导权限划分为基础所形成的组织机构设置和制度安排。

3、领导角色

社会角色就是指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规范与行为模式的总和,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4、领导者素质174

5、领导作风

6、领导原则

7、领导观念

8、领导决策

9、考选制

10、聘任制

二.简答题

1、谈谈领导的本质是什么?

2、简述豪斯路经—目标理论的内容。

3、领导体制有哪些类型?它们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

4、现代领导者应具备哪些领导观念?

5、资本主义企业领导体制的变迁经历了哪些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6、领导角色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7、简要说明领导素质的特点。

8、领导者在工作中怎样做到密切联系群众?

9、科学决策与经验决策的区别和联系。

10、领导选拔人才应坚持哪些原则?

三.论述题。

1、如何改革和完善我国领导和监督体制?

2、试述加强领导作风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四.案例分析题。

(一)从“渤海二号”事故看石油部的领导作风

1979年11月25日凌晨3点30分左右,石油部海洋石油勘探局“渤海二号”钻井船在渤海湾迁移井位的拖航作业途中翻沉。船上74名职工除两人获救外,其余72人全部遇难,直接经济损失高达3700万元人民币。这一建国30年以来石油系统最为重大的死亡事故,在世界海洋石油勘探史上也是少见的。事后查明,这是一起典型的因官僚主义违章瞎指挥造成的重大责任事故。事故发生后,该局领导竟把“丧事当作喜事办”:隆重召开遇难同志追悼大会,提出追认英雄烈士,并命名“渤海二号”钻井队为“英雄钻井队”,以此来掩饰自己的错误。石油部主要领导也搞“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首都几家新闻单位顶住巨大压力介入事故调查,以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神圣的使命感,历经八个月的共同努力,终于得以将这一起重大责任事故的真相和石油部主要领导在这一事故上的错误态度和做法公之于众。1980年7月22日,《人民日报》和《工人日报》同时发

表有关“渤海二号”钻井船翻沉的消息。《工人日报》还发表该报记者采写的通讯《“渤海2号”钻井船翻沉说明了什么》,尖锐地指出:这次事故决不是偶然的,而是领导上长期不重视安全生产、不尊重科学、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的必然结果。

消息和文章发表后,在全国引起异常强烈的反响。人们纷纷要求追究事故责任者的行政和法律责任,而更多的则是要求从这起严重事故中总结经验教训,彻底清除“左”的思想影响。各新闻传媒在随后的大量报道中谴责石油部领导的错误,强烈呼吁按照党纪国法严肃处理事故责任者,确实保障职工在生产过程中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保证国家财产不被践踏。“渤二事件”报道引起国务院领导极大重视。在强大舆论影响下,国务院做出决定,严肃处理“渤海二号”翻沉事故的责任人。

8月25日,新华社报道了国务院关于处理“渤海二号”事故的决定:解除石油部长宋振明的职务,并给予主管石油工业的副总理康世恩以记大过处分。报纸还迅速报道了天津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渤二”事故案直接责任者判处徒刑的消息。国务院的这一决定在各条战线引起巨大反响。纷至沓来的读者来信反映:部长解除职务、副总理记大过、国务院公开检讨,这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说明党和政府决心严肃法纪,厉行民主,四化建设大有希望。

“渤二事件”的处理决定涉及从部长到副总理的不少高级领导人,突破了对领导干部的缺点错误不公开批评的做法。这就不仅重新发扬了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党的优良传统,对于流行多年的左倾思想来说,也是树立了崭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为清除当时的左倾遗毒,端正各级干部的领导作风发挥了积极作用。(参见李文明:《既应报喜也要报忧》,/ 2005-6-5。)

案例思考与讨论:

1.试结合社会主义领导作风的内容要求分析“渤二事件”的原因及后果。

2.试结合“渤二事件”说明领导干部为什么要继续发扬密切联系群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党的优良传统。

3.试结合“渤二事件”说明实行行政首长问责制、领导干部引咎辞职制对改进领导作风的意义及途径。

(二)唐太宗为何要重用魏征

唐朝建立后不久,唐高祖李渊的两个儿子李建成和李世民为争夺皇位继承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魏征原是李建成的主要谋士,曾献策除掉手握兵权的李世民。李世民获悉后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消灭了李建成的势力,魏征作为李建成的余党被抓获。按当时的惯例,应当把他处死并诛连九族。

但太宗李世民并没有这样做。在审问魏征的时候,太宗问他:“你为何要为李建成出谋划策,与我作对?”魏征并无惧色,答到:“人各为其主,可惜太子不听我劝,否则今日胜负尚未可知!” 李世民见他机警刚直,是个难得的人才,便不计前仇,不仅没有治他的罪,反而任命他为谏议大夫。而魏征也没有因为感谢不杀之恩而对太宗阿谀奉承,只是一心一意辅佐太宗治理朝政,并尽心尽力直言进谏,对太宗经常提出意见和批评,许多意见尖锐激烈,有时甚至把太宗弄得面红耳赤,在众大臣面前下不来台。太宗虽然有时很生气,但他完全明白魏征的批评是出于一片忠心,为了维护江山社稷的长治久安。因此太宗十分器重魏征,并在一次酒宴上公开表扬魏征:“贞观以来,尽心于主,安国利人,犯颜正谏,匡朕之违,唯见魏征一人。古之名臣,何以如此。”并随即解下佩刀赐于魏征。

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唐太宗执意要攻打高丽。魏征对他说:“皇上,何必呢?高丽离我们那么远,而且很会守城,我方补给困难,要战胜他们很难。况且他们每年进贡礼品,又尊称您为天子。”由于魏征的劝阻,太宗一直没有打,直到魏征死后,再没人劝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