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使用与满足基本理论

使用与满足基本理论

使用与满足基本理论
使用与满足基本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

基本理论

1、概念

“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的心理动机与心理需求角度出发,结合心理学与社会学相关知识,解释了人们使用媒介以得到满足的行为,提出了受众接受媒介的社会原因与心理动机。

使用与满足理论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与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与行为上的效用。同传统的讯息如何作用受众的思路不同,它强调受众的能动性,突出受众的地位。该理论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从而制约着媒介传播的过程,并指出使用媒介完全基于个人的需求与愿望。

2、发展过程

从时间上来说,使用与满足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传统”与“现代”两个时期,复旦大学传播学者殷晓蓉对此有专文进行了深刻的论述。

早期研究大部分就是围绕无线电广播与报纸与读者的关系而展开的。其中包括:三四十年代,由洛克菲勒基金会赞助的研究机构进行了美国第一次全面的广播研究(包括分析广播的内容与对听众的统计);1940年的奥逊·威尔斯火星人入侵地球的广播剧所引起的恐慌事件的研究以及赫佐格的那篇被称作“历史性的论文”《我们对白天连续节目的听众究竟知道什么》等。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现代时期”则就是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那时的研究逐渐呈现出更加复杂的形式,并有了比较固定的名称:“使用与满足说”,或“使用与满足模式” ,也更加明确地朝向探讨“一个活跃的受众”的作用的方向发展。它在范围上涉及报纸、电影、舞台剧、电视(特别就是智力竞赛节目)、高雅音乐会与肥皂剧等大众传播内容与受众的使用与满足的关系,并且,经由施拉姆、伯格纳、卡茨、布卢姆勒、格威奇等人的努力,理论研究在这一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更加重要的就是,到了六七十年代,随着美国传播学自身的发展,“使用与满足说”所得以产生的理论背景与推动力更为充分,而它的出现也使效果研究、受众研究以及相关的媒介内容研究发生了重要的转折。

其中美国社会学家E ·卡茨被认为就是“使用与满足说”的“现代时期”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她从60年代到90年代一直在关注受众对于传媒“使用与满足”的问题,先后发表了《论为“逃避”而使用大众媒介:一个概念的澄清》(1962年)、《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1974年)等论文,并与J·G·布鲁姆勒主编了《大众传播的使用》(1974年)一书。其中E·卡茨在其著作《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首先提出该理论,她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 --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其中有些因素到现在都值得我们重视:

(1)人们接触使用传媒的目的都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需求与社会因素、个人的心理因素有关。

(2)人们接触与使用传媒的两个条件:a 接触媒介的可能性;b 媒介印象即受众对媒介满足需求的评价,就是在过去媒介接触使用的经验基础上形成的。

(3)受众选择特定的媒介与内容开始使用。

(4)接触使用后的结果有两种:一种就是满足需求,一种就是未满足。

(5)无论满足与否,都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选择使用行为,人们根据满足结果来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不同程度上改变着对媒介的期待。

3、经典解读

"使用与满足理论"有五个基本的假设:

(1)受众使用大众传播媒介就是有目的的,受众基于心理或社会的需求,想借着使用媒介来满足需求。

(2)传播过程需要靠受众把媒介的使用及需求的满足联系起来,也就就是说受众就是媒介的主动使用者,受众使用媒介来满足需求。

(3)大众传播媒介所能满足的需求,只就是人类需求的一部分,媒介在满足这些需求上,必须与其她来源,比如人际传播或其她传统的需求满足方式相竞争。(4)研究资料来源于于受众的自我报告。也就就是说,这个理论假设受众就是理性的,能了解自己的兴趣与动机,并且能够清楚地表达出来。研究者根据受众的回答加以推断受众使用媒介的目的。

(5)不必要对大众传播媒介下任何价值判断。

4、评价

意义:

(1) 提醒我们受众使用媒介的目的就是很不相同的,而且在很大的程度上掌握控制权,该理论引导我们更加关注受众,把十分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

(2) 认为受众的接触媒介就是基于个人需求进行的,强调受众的能动性,推翻了受众被动论

(3) 指出大众传播对受众的基本效用,矫正了"有限效果论"

局限

(1) 科学根据不可靠,过于强调个人与心理因素,忽略了社会条件与所处环境的制约。

(2) 受众的能动性就是有限的仅限于"有选择的接触"范围,其接触行为通常就是仪式化的,而非高度精心的

(3) 脱离传媒生产过程与社会系统来单纯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

例子“使用与满足”理论与《泰囧》满足受众的表现

(1)受众消遣娱乐心理的满足。心绪转换效用

作为一部贺岁影片,《泰囧》无疑成为人们在忙碌的一年过后寻求身心放松的“突破口”。《泰囧》无疑给紧张压抑的生活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观众在观瞧时进入一个虚幻的空间,减轻与缓解现实生活所带来的心理压力,获得暂时的轻松感。《泰囧》以徐朗、王宝与高博的泰国之旅为剧情支点,以诙谐幽默的方式展开故事,用幽默、讽刺、调侃的对白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情境,制造欢乐。通过情节与语言的冲突设计,高潮迭起利用戏剧性手法来获得喜剧效果,每个场景挖掘笑料与包袱,简单的冲突带来的就是直接而又简单的快乐,让人笑得轻松,笑得开心,达到心绪转换的效用。精准的类型定位、环环相扣的笑料展示、三大笑星“各司其职”,再加上温情的桥段,让在岁末走进影院

的观众捧腹笑了,情感释放了。

(2)受众人际关系需求的满足。人际关系效用

《泰囧》上映以来,观影人群不断壮大,屡次刷新票房奇迹,成为当时讨论最热烈的贺岁片。作为社会的个体,当周围的许多人都走进影院观瞧《泰囧》,当大家都开口谈论徐铮、王宝强与黄渤的“囧神”组合时,如果我们没有瞧过该影片,就无法在现实生活或者微博、论坛等网络世界中与她人分享共同话题,无法与周围的人就影片的内容,情节,经典语言,搞笑场景甚至各种延展性话题进行讨论与沟通,这样不仅可能会使自己产生一种落伍的不良心理体验,而且也可能会被她人认为无趣,从而陷入孤立之中。因此,为了使自己不落伍,与群体内其她成员恰当交流,获得更多的群体认同,人们纷纷走进影院观瞧。当今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的交往方式从早期的“面对面”传播到现在互联网下的新型人际传播,历经数次传播革命的变革,不断加入更加先进的传播手段,其交往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大众传播时代,媒介为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提供了一种媒介情境,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媒介情境代替了现实情境,人们在这种情境下发生着社会互动。

(3)受众自我确认效用的满足

《泰囧》并没有停留于单纯的娱乐,除了搞笑,还将责任、亲情、感恩等价值观融合进来,提出“回归家庭、注重亲情与友情”等理念,引导人们对真善美的认识。故事的旋律就是家庭、真诚、信任、互助互爱,人间真情战胜了金钱、功利、算计。影片中所反映的一些问题,矛盾冲突等都具有社会性,而三大“囧神”所代表的人物形象在现实生活中也都能找到原型,就是众多小人物的自我形象在银幕中的投射,能够让人们从中获得自我确认。这就为观众提供了自我评价的参考框架,为现实生活中各种矛盾、冲突的解决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方法。观众通过比较,在影片中找到与自己相符的行为规范或指导,引起对家庭与事业、亲情与友情的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协调自己的观念,修正自己的行为,使其在观瞧影片的轻松愉快氛围中有所参悟,获得启迪。

100个情绪概念0701资料

好内容要保存,多学习 100个情绪概念解析(父母/教师珍藏版)----孙瑞雪教育机构 高兴:愉快而兴奋。 好受:感到心身愉快,舒服。 开心:心情快乐,舒畅。 快活:快乐。 快乐:感到幸福或满意。 庆幸:为事情意外地得到好的结局而感到高兴。 舒畅:开朗愉快;舒服痛快。 舒服、舒坦:精神上感到轻松愉快。 爽快:舒适痛快。 甜美:愉快、舒服。 甜蜜:形容感到幸福、愉快、舒适。 甜丝丝:形容感到幸福、愉快。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外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畅快:舒畅、快乐。 喜悦:愉快、高兴。 喜滋滋:形容内心很欢喜。 心花怒放:形容高兴极了。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幸灾乐祸:别人遭到灾祸时自己心里高兴。 愉快:快意、舒畅。 愤慨:气愤不平。 愤怒:生气(滚动到极点) 恼火:生气。 气愤:生气、愤恨。 悲哀:伤心。 悲伤:伤心难过。 沉痛:深深的悲痛。 伤感:因感触而悲伤。 伤心:由于遭受到不幸或不如意的事而心里痛苦。 痛苦:身体或精神感到非常难受。 痛心:极端伤心。 心酸:心里悲痛。 胆怯:胆小,畏缩。 胆战心惊:形容非常害怕。 发憷:胆怯、畏缩。 害怕:遇到困难,危险等而心中不安或发慌。 惊吓:因意外的刺激而害怕。

恐怖:由于生命受到威胁而引起的恐惧。 恐惧:惧怕。 受惊:受到突然的刺激或威胁而害怕。 心有余悸:危险的事情虽然过去了,回想起来还是感到害怕。 入迷、着迷:对人或事物产生难以舍弃的爱好。 入神:对眼前的事物发生浓厚的兴趣而注意力高度集中。 心醉:因极喜爱而陶醉。 仇恨:因利益矛盾产生的强烈憎恨。 敌视:当作敌人看待,仇视。 敌意:仇视的心理。 妒忌、嫉妒:对才能、地位、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反感:反对或不满的情绪。 可恨:令人厌恶恼恨。 厌恶:对人或事物产生很大的反感。 憎恨:厌恶痛恨。 别扭:不顺心。 不快:心情不愉快。 不爽:心情不畅快。 烦闷:心情不痛快。 窝火:有委屈或烦恼而不能发泄。 窝囊:因受委屈而烦闷。 心烦:心理烦躁或烦闷。 厌烦:嫌麻烦而讨厌。 担心:放心不下。 担忧:发愁、忧虑。 发愁:因为没有主意或办法而感到愁闷。 犯愁:发愁。 忧虑:忧愁担心。 忧郁:愁闷。 压抑:对情感、力量等加以限制,使不能充分流露或发挥。 郁闷:烦闷、不舒畅。 无能感:觉得自己没有能力,不能干什么。 得意:称心如意,多指骄傲自满。 高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 狂妄:极度的自高自大。 体面:光荣、兴彩。 优越感:自以为比别人优越的意识。 自大:自以为了不起。 自负:自心为了不起。 自豪:因为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集体或个人具有优良品质或取得伟大成就而感到光荣。抱屈:因受到委屈心中不舒畅。

化学(心得)之如何进行化学基本理论的教学

化学论文之如何进行化学基本理论的教学 中学化学基本理论的教学内容可分人微观结构和宏观规律两方面,它们是相互联系的。 为了使学生准确地、深刻地理解理论并能加以应用,在学习基本理论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基本理论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依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 1、通过实验,运用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形成理论认识。例如,温度和浓度对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教材多先用Na2S2o3和H2SO4的反应演示。该实验有以下特点:现象鲜明,易于观察;易于比较反应进行的快慢;易于控制反应物浓度。但是,Na2S2o3学生没有接触过,与H2SO4的反应也不了解,教学中应先让学生认识反应的过程和现象,才可通过其在不同温度、不同浓度下的不同反应,认识温度、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2、运用多种教学媒体,以实物、模型、图像、投影、计算机模拟等诱发学生联想,理解理论内涵,掌握规律方法。 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的判定对于初学有机化学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难点类于对平面结构式建立起立体空间观念,学习伊始即应打好基础。如一氯甲烷不存在异构体,但结构式可有

四种形式若展示一氯甲烷的球棍模型,与四种结构式写法比较,学生会立即否定一氯甲烷有四种异构体的想法,并为今后认识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体现象奠定了以三维立体空间为出发点的思路。 理论教学要切忌只停留在形象手段上,否则会出现难以想到的错误。在教学中曾运用氢原子的电子云图,了解电子在氢原子核外出现的几率从而认识电子云的涵义。当问到“从氢原子电子云图上看,其原子核外有多少个电子?”有的学生竟有几百个甚至几千个电子。很明显,这是对电子云图只停留在直观感觉上而没有进行正确的抽象思维加工的结果。 3、联系实际,运用比喻,突破难点。 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实际,运用事物间的相似性,通过以甲喻乙,由此及彼,以降低理论学习的难度,使学生尽快地从具体事物过渡到抽象思维,理解事物本质,建立理论概念是理论教学常用的方法。这里,关键在于突破难点。譬如,有关可逆过程的动态平衡的性质和特征(如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溶解平衡、水解平衡等)常用蓄水池进出水流的速度与澉内蓄水理的变化之间的关系比喻化学平衡系统中正、逆反应速度与组分百分含量变化的关系;用蚊虫逐灯、蜜蜂采蜜、氢原子核外电子照片叠钱等比喻模拟电子运动,想象电子云的形象;ד头碰头”、“肩并肩”比喻电子云重叠方式等。应当明确,比喻具有“启发入门”、“搭桥过渡”的作用,利于学生理论,而不是理论本身。要注

1情绪概述

太原工业学院教案

第一章情绪 第一节情绪概述 一、情绪的概念界定(举例,启发)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 (一)情绪的组成部分(提问,讨论,讲解) 1、主观体验 指个体对不同情绪状态的自我感受。不同情绪有不同的主观体验,这就构成了情绪的心理内容。情绪体验具有以下两种基本性质: (1)体验与表情的先天一致性:正是体验与表情的一致性保证了表情正确地反映情绪体验的性质,并传递其适应意义;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产生了体验与表情的不一致性,这种不一致性具有后天习得的性质,是感情和认知相互作用的结果;(2)情绪体验的不变性 2、外部表现 情绪的外部表现通常称为表情,是情绪状态下,身体各部位的动作量化形式。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三种形式。 3、生理唤醒 情绪和情感也会引起生理反应,涉及广泛神经系统。 (二)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提问、举例) 情绪和情感统称为感情: 1、区别 情绪代表的是感情的反应过程;情感代表的是感情的内容,即感情的体验和感受。情绪是情景性的、暂时的,变化的;情感则是稳定的、深刻的、持久的。 2、联系 情绪和情感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情绪的积累形成了稳定的情感;情感通过情绪得以表达。 情绪离不开情感,情绪的变化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绪中蕴涵着情感。 二、情绪的功能(提问,讨论,讲解) (一)适应功能:情绪是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 页1第 )情绪能够使个体针对不同的刺激事件产生灵活自如的适应性反应,并1(调节或保持个体与环境间的关系。)情绪之所以具有灵活性的特征,是因为情绪的机能不仅可以来源于个2(体全部的先天机能,而且还来源于学习及认知活动。)许多种情绪都具有调控群体间的互动功能。(3(二)信号功能:情绪是人际通讯交流的重要手段,是语言交际的重要补充。)情绪和语言一样,具有服务于人际通讯的功能。(1)情绪通过独特的无词通讯手段,即由面部肌肉运动模式、声调和身体2(人际间互相了解。姿态变化所构成的表情来实现信息传递

写作文的方法技巧(很实用)

写作文的方法技巧: 一要积累作文材料 积累丰富的作文材料是写好作文的首要条件。许多文章高手文思敏捷,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脑子有一个丰富的材料库,写起文章来,就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同学们要写好作文,也必须花大力气积累作文材料。作家秦牧说:“一个作家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直接材料的仓库装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间接仓库装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语言的仓库。有了这三种,写起来就比较容易。”这段话中说的前两个仓库正是同学们写好作文应必备的。 1、积累“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最好的方法是坚持写观察日记。同学们写日记的通病是记流水帐,自己觉得没意思,也就懒得写了。建议你们照老舍先生教的方法写:“你要仔细观察身旁的老王或老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点,随时注意,随时记下来……要天天记,养成一种习惯。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能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如果没有这种积累,就写不丰富。” |2、积累“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一方面靠课内阅读,把语文课堂中的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还要靠课外阅读,坚持写摘录式的读书笔记。如果每段摘录用一张纸片,就是读书卡片。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记忆力再强,时间长了,要记的内容多了,总会遗忘一些。如果一边读书,一边把认为很精彩的内容摘录下来,不仅能避免遗忘,而且翻阅起来也很方便。 所谓值得摘录的“精彩内容”。与阅读者的兴趣、爱好、水平、需要等等因素有关,并无统一标准。一般来说,精彩警策的语句,生动形象的描写,新颖深刻的观点,活泼有趣的对话乃至优美的词语,都可以分类摘录。为了以后查阅方便,在摘录原文的后面注明材料的出处也是必要的。 不少同学写过摘录或读书笔记,但坚持写的不多。一项有益的工作半途而废是很可惜的。有人统计:马克思写《资本论》,写过“摘要”的书籍多达1500多种;列宁写《哲学笔记》,直接引用的哲学著作多达数十种。像革命导师那样,坚持写摘录式读书笔记吧,它能使你成为聪明、充实、富有的人,能使你今后写作时文思敏捷笔下生花。 二要按循序渐进的规律训练 提高写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有长期打算,因此,要安排好作文训练的序列。怎样的序列是最合理的,从众多写作人才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异彩纷飞的“序列”,还很难谈那一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下面介绍“七先七后”的训练序列,也许是比较具有普通意义的一种,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情况,参考使用。 1 先练习写记叙、描写文章,后练习写说明、议论的文章。

经典:公文写作技巧

经典:公文写作技巧 公文写作技巧 培训目的:使受训人员了解公文的基本特点和一般格式,掌握常用快速的写作方法及其变化提高日常公文的写作能力。 培训内容: 1、公文的概念 2、日常公文的分类 3、公文拟写的步骤与方法 4、电子公文 5、公文范例 6、尝试写作 课程长度:6时 培训方式:讲解法+范文欣赏+模拟练习 教材内容: 引言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竞争日趋激烈,人类社会快步走向信息时代的今天,公文在为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实施领导、处理公务、沟通信息、联系事务、传达企业决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公文的写作也正在从旧模式中解放出来,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什么是公文? 所谓公文,它是公务文书的简称,它是国家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为处理公务而按规定格式制作的书面材料。公文的种类主要包括:命令、议案、决定、公告、通告、通报、报告、请示、批复、意见、函、会议纪要。 在各类企业中,所指的公文一般为商务公文,主要分为介绍报告、请示、会议纪要、工作计划要点、公司及产品介绍、信函、讲话稿、可行性报告、工作总结、市场调查报告、说明等。 公文拟写的步骤与方法 公文拟写的步骤与方法大体同一般文章的写作方式相似,但是由于公文在性质、作用上及其写作要求上的不同,拟写时也有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公文的拟写通常按以下步骤进行: 一、明确发文主旨 任何一份公文都是根据工作中的实际需要来拟写的。因此,在动笔之前,首先要弄清楚发文的主旨,即发文的主题与目的,包括以下几项内容:1 1、文件的中心内容是什么?比如相关工作的改善,主要提出目前情况怎样? 存在哪些问题,解决方式、需协助事项;再如请求事项,拟请上级机关答复或解决

中考写作文方法与技巧

中考写作文方法与技巧 在作文中规中矩地完成之后,只能拿到结构方面的基础分,但是如果用一些方法让文 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巧妙,吸引读者的眼球,会在文章的结构分上得到加分。下面介绍几种 让作文构思更巧妙的方法,希望对各位初中学生有所帮助。 1、设置悬念法 设置悬念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在开头设问,即在作文开头即给读者提一个问题,形式可 以是问句,也可以仅仅是一个叙述,但在开头的事情往往显得匪夷所思,不符常规,这样 能在读者心中产生一个疑问,引其兴趣,让其对下文产生期待心理。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开头即是“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 天--大年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这个开头 就比较有吸引力,因为它给读者设置了很多疑问。小女孩是干啥的?这么冷的天,还是个 大年夜。她为什么一个人在街上走,还光头赤脚?读者自然而然想往下读。 2、抑扬法 所谓抑扬法,包括先抑后扬或者先扬后抑。这个方法说的是当你真正要表达某种褒贬 情感的时候,不要一开始就表现出来,而一开始将相反的方面表现出来,接着才开始表现 你所想表现的那个方面。 如金庸小说《笑傲江湖》描写令狐冲的师父岳不群时,即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开始 时将岳不群描述成一个慈父良师的形象,给了他正派人士引以为荣的“君子剑”称号;但 到后面,这慈父却利用女儿幸福达到私利,这良师却为私心杀害自己徒弟。堂堂“君子剑”实为不折不扣的阴险小人,为野心掀起武林中的腥风血雨。这样不用太多语言描述,光是 前后一对比,其人性之丑恶暴露无遗。而《神雕侠侣》描绘杨过则使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抑扬法”实际上是对比思维的一种,写作时要注意。“抑”的目的是“扬”,“抑”的内容是为了更好地“扬”。最终要把你最想要表达的那个意思抒发出来。 3、误会法 误会源于人与人之间或人对事物的错误理解。误会法就是指在文学作品中,人物的一 方对另一方或者某件事产生误会,或者两人互相误会,从而引发矛盾,推动情节发展,从 而使人物情感的波澜层层递进,多姿多彩。所谓“人贵直,文贵曲”,平铺直叙是作文大忌,而要让文章起伏跌宕,扣人心弦,巧设误会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比如有一篇考场满分作文叫做《误会》,文章中开始写“我”因为天下雨父母亲没给 生病的“我”送伞而导致“我”误认为父母不爱“我”了,后来看到母亲留下的纸条才知 道父母亲是想锻炼“我”,让“我”能够成长得更好,“我”在知道这是个误会之后明白 了父母对“我”的关爱。这就是典型的用“误会法”来给文章设置悬念的例子。

高考化学基本理论知识点

高考化学基本理论知识点 一 1、掌握一图原子结构示意图、五式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电子式、最简式、 六方程化学方程式、电离方程式、水解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极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 的正确书写。 2、最简式相同的有机物:①CH:C2H2和C6H6②CH2:烯烃和环烷烃③CH2O:甲醛、 乙酸、甲酸甲酯④CnH2nO:饱和一元醛或饱和一元酮与二倍于其碳原子数和饱和一元羧酸 或酯;举一例:乙醛C2H4O与丁酸及其异构体C4H8O2。 3、一般原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但氕原子1H中无中子。 4、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个周期不一定从金属元素开始,如第一周期是从氢元素开始。 5、ⅢB所含的元素种类最多。碳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种类最多,且ⅣA族中元素组成的 晶体常常属于原子晶体,如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碳化硅等。 6、质量数相同的原子,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的原子,如18O与18F、40K与40Ca。 7.ⅣA~ⅦA族中只有ⅦA族元素没有同素异形体,且其单质不能与氧气直接化合。 8、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一般形成离子化合物,但AlCl3却是共价化合物熔沸点很低,易升华,为双聚分子,所有原子都达到了最外层为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 9、一般元素性质越活泼,其单质的性质也活泼,但N和P相反,因为N2形成叁键。 10、非金属元素之间一般形成共价化合物,但NH4Cl、NH4NO3等铵盐却是离子化合物。 11、离子化合物在一般条件下不存在单个分子,但在气态时却是以单个分子存在。如NaCl。 12、含有非极性键的化合物不一定都是共价化合物,如Na2O2、FeS2、CaC2等是离子 化合物。 13、单质分子不一定是非极性分子,如O3是极性分子。 14、一般氢化物中氢为+1价,但在金属氢化物中氢为-1价,如NaH、CaH2等。 15、非金属单质一般不导电,但石墨可以导电,硅是半导体。 16、非金属氧化物一般为酸性氧化物,但CO、NO等不是酸性氧化物,而属于不成盐 氧化物。 17、酸性氧化物不一定与水反应:如SiO2。

中考化学专题讲座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中考化学专题讲座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专题讲座一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考点剖析: 1、化学用语 化学用语是化学学科的语言工具,熟悉并熟练应用化学用语,是初中学生应该具有的化学学科基本素质之一,初中化学常见的化学用语有: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对其基本要求是能够理解其意义并能正确书写。 2、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分类 重点掌握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会判断物质的类别并掌握各类物质的读法、写法。 3、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重点掌握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基本概念,并运用这些概念对具体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进行判别。 4、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理论解释,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去解决实际问题。 中考热点预测 1、元素符号和化学式 用化学用语表示微粒或元素化合价,根据物质名称或指定物质类别书写化学式是较典型的题。近年来联系最新科技信息的题目渐多,一般是根据题目提供的化学式说明新物质的元素组成或分子构成情况。 2、物质的结构和分类 分子、原子、离子定义及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等内容是本部分考查的重点,联系环保、化工等问题,考查物质的类别、组成或构成及隶属关系。在介绍一种新物质或有关环保、毒品或中毒的事件后,要求考生根据题给信息进行讨论和判断,是较新潮的题型。 3、化学方程式 判断化学方程式的正误、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化学方程式的读法等内容是考查的重点,对化学反应类型的考查多与书写方程式相揉和,特别是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是必考点。 4、质量守恒定律 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理论解释是本部分的基础,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决实际问题是各地中考题中的常见题型,如: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判断化学反应之中某物质的质量变化、求某物质的化学式或推断物质的组成。 说明:本部分内容在各省市中考题中都有,常常作为中考试题的开篇题,考核率为100%,命题的形式有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形式。 复习技巧点拨 1、掌握规律,把好记忆关,在记忆过程中注意总结,增强应变能力和迁移能力。 2、复习时要有所侧重,在中考中,化合价与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是必考知识点,对于这样的精品知识,复习时要重点突破。 3、抓住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情绪》读后感_0

《情绪》读后感 《情绪》读后感 想到情绪,随着带娃的不断深入,自认为自己对情绪了解比较透彻了,无非就是要学会控制自己的上火频次,多用理性去思考问题,不要大吼大叫,尝试温柔和善地语气去说话,同时也能有效关注他人的情绪。 如果再往深入地想,就是尽量让自己做一个情绪积极的人,能够在遇到问题时能正面思考问题,办法总比困难多。而不是一遇到事情总是指责别人,将问题放大,却忽视核心焦点是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带着好奇和疑问看完《情绪》后才知道自己所知道的只是其中很少一部分,这本书帮助我理清了情绪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以及可以从哪些地方有效提升情绪管理能力,最难能可贵的是从育儿角度分析了一些情绪提升方法。 很早就给贝尔进行情绪概念的输入,遇到哭泣时告诉是伤心、难过了,遇到开心时喜悦、开心、兴奋了,遇到害怕时是恐惧等等。第一次说,是在构建情绪体验,引导他体验每个感官细节。 现在不需要沟通交流,贝尔一看到其他小朋友什么动

作或表情,就知道小朋友的情绪如何,从而为自己接下来的行为做准备。情绪概念的输入为贝尔对情绪预测打下基础,贝尔会根据自己已知的经验和感受从而赋予行为之意义。 比如,现在贝尔有一个固定的玩伴弟弟,第一次和弟弟玩时,贝尔不知道弟弟抢滑板车时是直接搂着肩膀倒地,所以第一次委屈的大哭,当时贝尔体验了这种情绪后,他自己所做的反应是记忆。第二次再发生这样的事情时,贝尔的反应居然是立刻起身,让给弟弟,因为相比保护自己的玩具,自己的安全更重要。第三次发生这样的事情时,贝尔的身体记忆和情绪反馈是直接用手和弟弟保持一手臂距离,并用语言告诉弟弟:这是我的,不要抢,不可以,会打你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的不仅是地域饮食和风俗的不同,更是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比如借钱,我们一般都是觉得不错的朋友或亲戚借钱,就直接借就可以了。但是有些区域是必须要打借条,并按照银行利息给予结算。也许在我们看来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可能因此结下矛盾的种子,但是对他们来说却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因为双方都认可借钱需打借条并按照银行利息计息的方式,所以文化的认可让彼此都能平和接受这种处理方式。 我的表妹比我小四岁,从小感情格外好。从她选择信仰基督教并从事教会工作后,一回家总会被各种反对声包

高考满分作文写作技巧及方法

高考满分作文写作技巧及方法高考作文占高考语文分数的半边天,只有写作好作文,同学们的语文成绩才会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考满分作文写作技巧及方法,欢迎大家阅读! 话题作文,出题者只是提供一个写作的由头,意在引出习作者发表新议论,展开新联想,讲述新故事,抒发新感情。所以,写作时不能将命题所提供的话题材料照搬不误——复制一番,然后才进入自己的“话题”。更不能通篇只是颠来倒去的解释所供材料的含义,引用所供材料的例子在原地打转转。 其实,读者不需要复制,读者需要创新。因为试题所供材料,读者已经听过了,感受过了,下面得看你的感悟和创新如何?如果写议,就要能够帮助读者深刻领悟其中道理;如果写记叙文,就要通过描述自己的亲身体验或讲述新鲜的故事,使读者有更具体、更强烈、更丰富的思想感情。有时,根据写作需要对所供的一组材料概括出具有“共性”或独具“个性”的某一见解而适当引用材料,这种情况当然不能算是“复制话题”,反而体现了写作者的创新意识了。 近年来,话题作文对学生发挥想象能力,进行创新思维提供了相当宽泛的写作范围。但某些习作者由于领悟能力不够,想象、创新能力欠缺,同样会把原来提供的话题变成僵化呆板、穿靴戴帽的病文章。 例如:近年一次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写作时,某考生居然写了这样的内容:“记得有一次,我们去自然博物馆参观,当我们看到地球仪时,讲解员问我们:‘地球为什么是圆的?’一位同学说:‘因为它在地球仪上,比较好转。’也有的说:‘为了使人看得清楚。’各种回答,千变万化,最后讲解员说:‘有位航海家在大海中一直向西行,最终达到了他的出发点,所以证明地球是圆的。’”然后,这位习作者又归结道:“的确,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以上这段文字,根本没有理解原话题的丰富的内涵,仅仅是摘引了一些语句生硬地给自己的文章“穿靴戴帽”而已,习作仍然走在缺少想象力、缺乏创新思维的老路上。 一位考生,他的“心灵悟语”一文开头是这样的:“心,我的心不要悲哀,你要忍受命运的安排。严冬掠走的一切,新春会给你带回来。心,我的心,只要是你情乏所钟,你都可以尽量去爱。”可是后面他又接着写道:“平淡,不是与世无争,也不是无所谓,而是平常与淡然。用一颗平常而且淡然的心去面对社会的艰难和压

高考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命题特点和复习策略

高考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命题特点和复习策略 河南宏力学校张朝利 一、基本概念、化学基本理论知识体系及考点 化学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是化学的最基本内容与最基础的知识,是学习的难点,学生的分化点,更是高考的重点。基本概念"块":包括物质组成和分类线、性质变化线、化学用语线、分散系统、化学量线等五条知识线(或小系统)。基础理论"块":包括结构理论(原子结构,分子即化学键理论,晶体结构理论)和元素周用律、周期表线,电解质溶液(含氧化-还原理论)线,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理论线。理论块是化学的灵魂。主要考点有: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掌握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表示方法,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离方程式、电极方程式,理解物质的量浓度、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气体体积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数目,并能配平反应方程式,了解原子的组成及同位素的概念,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理解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及离子共存、离子浓度问题,掌握有关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及确定分子式的计算,掌握有关物质的量为核心的计算(含溶液PH的计算、溶液浓度、质量分数、溶解度有关计算),掌握利用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等。 二、高考化学命题特点和趋势 1.注重基础:化学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题的挥毫泼墨 随着高考试卷整体难度的调整和试卷长度的缩短,高考化学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试题也越来越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题目涉及的内容和背景资料基本上为考生所熟知,例如高考常考不懈的“五同”的概念、原子的构成、化学键的类型、离子反应、平衡体系中反应物的转化率、勒夏特列原理的应用等都是化学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中的重点、也是基点。 2.突出迁移:概念、理论试题的神来之笔 高考化学概念与理论试题重视基础,但不是就基础考基础,而是注重化学概念与理论基础的延伸和拓展,注重将课本理论知识的综合和应用。例如“氢镍电池”、“熔融盐燃料电池”、“镍镉可充电电池”、“甲醇燃料电池”等,都是课本原电池知识的灵活迁移。 3.面向现实:概念、理论试题的依附渊源 高考命题不拘泥于大纲,引导学生注意社会实际问题,经常用化学视角观察现实问题。试题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中各类化学问题,重视化学与环境、能源、资源、健康、科技等方面的联系。概念、理论试题更有这方面的优势。“NMR(核磁共振)”、“含高能量的正离子N5+的化合物”;“天然气水合物”“月 球He”“新元素Ds”等等,有的试题虽然起点较高,但考查的落点依然是化学概念、理论的基本知识,有的试题强调课本知识在新的问题情境中的应用。 4.再现探究:理论试题的发展创新 高考概念、理论试题在强调强调知识应用的同时,还尝试对学生拓展性学力和研究性学力的考查,强化对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核。适当增加开放型试题,鼓励有创造性的答案,要求用研究性的思路考虑问题,提出更优的实验方案。试题不具难度但有深度,体现了考改与课改的一致性,配合和支持了中学新课程改革。 5.体现区分:概念、理论试题的选拔功能 虽然高考试题难度下降,但其作为选拔性考试的性质决定了高考试题要有必要的区分度的适当的难度。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体现这种区分和选拔功能的试题大多为基本概念、理论试题。概念、理论试题在高考试卷的选拔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试卷中低于整卷难度系数的无论从题量还是从分数权重大多为理论试题,有个别试题甚至成为全卷的难题。 6.热点重复:概念、理论试题的不简单连续 据统计,高考理论试题的比重每年都比考试说明规定的要高,基本理论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近几年高考化学各理论板块的题量和分值,不难看出每年各理论板块具有一定数量和分值的试题,理论部分的考点多,重现率高。但这种连续和重复不是简单的连续和重复,渐变和创新贯穿其中。

化工原理基本概念和原理

化工原理基本概念和原理 蒸馏––––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利用各组分挥发度不同将液体混合物部分汽化而使混合物得到分离的单元操作称为蒸馏。这种分离操作是通过液相和气相之间的质量传递过程来实现的。 对于均相物系,必须造成一个两相物系才能将均相混合物分离。蒸馏操作采用改变状态参数的办法(如加热和冷却)使混合物系内部产生出第二个物相(气相);吸收操作中则采用从外界引入另一相物质(吸收剂)的办法形成两相系统。 一、两组分溶液的气液平衡 1.拉乌尔定律 理想溶液的气液平衡关系遵循拉乌尔定律: p A=p A0x A p B=p B0x B=p B0(1—x A) 根据道尔顿分压定律:p A=Py A而P=p A+p B 则两组分理想物系的气液相平衡关系: x A=(P—p B0)/(p A0—p B0)———泡点方程 y A=p A0x A/P———露点方程 对于任一理想溶液,利用一定温度下纯组分饱和蒸汽压数据可求得平衡的气液相组成; 反之,已知一相组成,可求得与之平衡的另一相组成和温度(试差法)。 2.用相对挥发度表示气液平衡关系 溶液中各组分的挥发度v可用它在蒸汽中的分压和与之平衡的液相中的摩尔分率来表示,即v A=p A/x A v B=p B/x B 溶液中易挥发组分的挥发度对难挥发组分的挥发度之比为相对挥发度。其表达式有:α=v A/v B=(p A/x A)/(p B/x B)=y A x B/y B x A 对于理想溶液:α=p A0/p B0 气液平衡方程:y=αx/[1+(α—1)x] Α值的大小可用来判断蒸馏分离的难易程度。α愈大,挥发度差异愈大,分离愈易;α=1时不能用普通精馏方法分离。 3.气液平衡相图 (1)温度—组成(t-x-y)图 该图由饱和蒸汽线(露点线)、饱和液体线(泡点线)组成,饱和液体线以下区域为液相区,饱和蒸汽线上方区域为过热蒸汽区,两曲线之间区域为气液共存区。 气液两相呈平衡状态时,气液两相温度相同,但气相组成大于液相组成;若气液两相组成相同,则气相露点温度大于液相泡点温度。 (2)x-y图 x-y图表示液相组成x与之平衡的气相组成y之间的关系曲线图,平衡线位于对角线的上方。平衡线偏离对角线愈远,表示该溶液愈易分离。总压对平衡曲线影响不大。 二、精馏原理 精馏过程是利用多次部分汽化和多次部分冷凝的原理进行的,精馏操作的依据是混合物中各组分挥发度的差异,实现精馏操作的必要条件包括塔顶液相回流和塔底产生上升蒸汽。精馏塔中各级易挥发组分浓度由上至下逐级降低;精馏塔的塔顶温度总是低于塔底温度,原因之一是:塔顶易挥发组分浓度高于塔底,相应沸点较低;原因之二是:存在压降使塔底压

情绪定义30种

Box 12.1 Panel of Definition of Emotion (Classified by Kleinginna and Kleinginna) Categories(类型) Affective definitions 1, William McDougall (1921 ): ‘The emotional excitation of specific quality that is the affective aspect of the operation of any of the principal instincts may be called a primary emotion’ 2, Donald Hebb (1966): 'Special state of arousal accompanied by mediating processes which tend to excite behaviour maintaining or modifying the present state of affairs.' 3, Ross Buck (1976): 'Emotion is generally defined in terms of states of feeling. It is impossible to separate the activation and direction of behaviour, subjective feelings, and cognition' External stimuli definitions 4, Robert Plutchik (1980):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motion may be summarized in the following way: 1. Emotions are generally aroused by external stimuli. 2. Emotional expression is typically directed toward the particular stimulus in the environment by which it has been aroused. 3. Emotions may be, but are not necessarily or usually actvated by a physiological state. 4. There are no 'natural' objects in the environment (like food or water) toward which emotional expression is directed. 5. An emotional state is induced after an object is seen or evaluated, and not before' Physiological definition 5, John Watson (1924): 'An emotion is an hereditary

高分作文的写作方法与技巧

高分作文的写作方法与技巧 导读:一、遇到“很”和“非常”想一想 对于文章写不长的孩子,可以训练的另一个技巧是:遇到“很”和“非常”想一想。看过无数学生习作,指导老师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包括“很,非常”,请家长提醒孩子,遇到要写这几个字时不要轻易下笔,停下来想一想,是不是非要出现这个字眼? 比如写热,别出现“很热”两个字,学会用其他的描写来体现热:骄阳似火,没有一丝风,树叶低垂毫无生气……文章自然就能写长。 二、环境里面有“真”“情” 到了五六年级孩子都要学习环境描写。如有的孩子会写:“早上天气还挺好的,放学回家时,却哗哗下起雨来。雨珠在下,泪珠在滴,老天也好像在为我哭泣。” 孩子能用环境衬托自己的心情首先要表扬。但是很多孩子只要一写环境,肯定就是小花微笑,小草点头、小鸟歌唱、小雨哭泣,成了套路,难道世界上只有小草、小鸟、小花吗?为什么不能写身边更真实的东西呢?云、雾、桌子,哪怕是电线杆都可以写,这个技巧是提醒孩子不仅要让人活在环境里,还要让人活在真实的环境里。 三、不用成语 作文为什么写不长?都是成语惹的祸!指导老师此言一出震惊四座。不是说多用成语才显得有文采吗?其实不然,在“就是不用成语”写作技巧中,阅卷老师指出:当作文中只会按照套路使用成语时,文

章细节就没了,还不如让孩子老老实实把自己看到的感受都写出来。什么天高云淡、风和日丽、桃红柳绿、炯炯有神、心旷神怡……这些被用滥的成语还是少出现为妙。 比如,写春天别用“风和日丽”,而是这样写:“风儿拂过林梢,原本平静的'湖面漾起了圈圈涟漪,湖边的柳树轻摇着身姿,我也忍不住张开双臂,任风抚过我的每一寸肌肤,暖暖的,痒痒的。”想办法用具体的句子替换掉别人用滥的成语,解决孩子作文写不长写不细的难题。 四、写说不单写“说” 让孩子比较以下三句话。 张三说:“……”; 张三无可奈何地说:“……”; 张三摊了摊手,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 显然,让人物说话有多种方式,写语言可以不用出现“说”而是在语言前面加上动作和神态,通过一定的训练掌握这样的技巧让孩子的写作水平切实得到提升,让他们学会细节描写,不会仅干巴巴的地写“某某说”。 五、字数三四五 这个技巧说白了就是学习写短句。学了一段时间写作的孩子容易在作文中写长句,而长句写不好就变成病句。事实上很多作家也是以写短句见长的,像沈从文、汪曾祺。家长要提醒孩子注意控制每句话

化学基本概念是基本理论的基础

化学基本概念是基本理论的基础,它指导着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在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中有广泛的应用。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学好化学是很重要的。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呢?我们认为应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把好概念教学的三个环节。 1.概念的形成 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从感知具体物质和现象开始的,通过一系列思维活动,剔除感知对象的非本质属性,抓住本质属性。由于九年级学生在概念的学习过程中,其心理活动特征整体上处于过渡时期,缺乏接受化学概念的基础,在对抽象的新概念的理解上,存在着对感性直观材料较多的依赖性。因此,在学生学习概念时,要引导他们重视实验。实验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提高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为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供感性材料。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形成概念。 例如,要使学生形成催化剂和催化作用这两个概念,关键是正确引导学生观察「实验2—5、2—6」所发生的现象。 「实验2—5」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盛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木条没有复燃;然后向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木条复燃。 「实验2—6」待实验2—5的试管中没有气泡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木条复燃。以上实验可重复多次。 在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概括,得出“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化学反应速率,二氧化锰好像永远用不完”的结论。 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学生就能顺利地形成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2.概念的明确 在学生初步形成概念之后,还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使概念明确。内涵是概念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它回答的问题是:概念对于对象反映了些什么?一个概念的含义是什么?外延是概念反映的对象的总和。它回答的问题是:概念反映了哪些对象?一个概念的适用范围有多大?例如: 剖析概念中每一个字词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明确概念内涵行之有效的方法:⑴弄清概念成立的前题条件。例如,固体物质溶解度概念中的“一定的温度”、“溶液达到饱和”是这一概念成立的前题条件。⑵把握概念中的量词、副词等的含义。例如,化合反应概念中的“几种变一种”,分解反应概念中的“一种变几种”等。⑶抓住概念中的关键词。如催化剂的概念要抓住“改变”二字,单质的概念要抓住“同种元素”、“纯净物”等关键词。 明确概念的外延,是以明确概念的内涵为基础的。概念的内涵指导着概念的外延的确定。只有在深入理解概念的内涵的基础上,才能确定概念的外延。例如,“同一类原子”(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是元素概念的本质内涵。核电荷数为1的一类原子是氢元素,核电荷数为2的一类原子是氦元素…所以氢、氦等目前已发现的113种元素都是元素概念的外延。 3.概念的深化 基本概念具有覆盖面广、相互联系密切、高度抽象概括等特征,在教学时应尽量引导学生采用纵向联成网络、横向辩别比较等方法,使概念得到广泛的运用。

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理念(1)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第一节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理念教育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是教育永恒的经典课题。我们都在使用着“课程”这一概念,但每个人对它的理解各不相同,处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课程作进一步的剖析和认识,形成基本的共识,规范和提升我们的课程实践和课程行为。一、课程涵义的理解在中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唐朝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巧言》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注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这是“课程”一词在汉语文献中的最早显露。宋朝的朱熹在《朱子全书·记学》中亦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朱熹的“课程”含有学习的范围、进程、计划的程式之义。在西方,最早提出“课程”一词的是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1859年斯宾塞发表著名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What Knowledge is of most worth》,文中提出了“curriculum”(课程)一词,意指“教学内容舯系统纽织”。西方课程(curriculum)源于拉丁语“currere”。“currere”是一动词,意为“跑”,“curriculum”则是一名词,意指“跑道”(race-course),根据这个词源,西方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实际上,课程理论和流派很多,即使同一理论渊源和思潮的学者,对课程定义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可以说,有一个课程专家就有一种课程定义。综观多种多样的课程定义,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课程作为学科这是使用最普遍,也是最常识化的课程定义。谈到课程必然要谈到语文、数学、外语、音乐、美术等某门学科,课程就是学科,学科就是课程。《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对课程这样定义: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这通常被称为广义的课程;狭义的课程则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这种课程定义片面强调了课程内容,把课程内容局限于源自文化遗产的学科知识,对学习者的经验重视不够。 (二)课程作为目标和计划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看做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的预期效果或教学的预先计划。如课程论专家塔巴(H.Taba)认为,课程是“学习的计划”,奥利沃(P.Oliva)认为,课程是“一组行为目标”,约翰逊(M.Johnson)认为,课程是“一系列有组织的、有意识的学习结果”,等等。在我国学校教育中,长期流行、影响最大的课程术语就是“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两者几乎涉及学校教育制度中关于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对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课程管理等进行规定,提出了要求。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视为教学之前或教育情境之外的东西,把课程目标与课程过程、手段截然分开,并且强调了前者,完全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关注,忽视了学生发展、创造空间的营建,忽视了学习者活生生的现实经验。 (三)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和体验。如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卡斯威尔和坎贝尔认为,“课程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一切经验。”另一课程论专家认为,“课程是学习者在学校指导下的一切经验。”最近的课程理论还非常强调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的重要性。这种课程定义重视了学生的直接经验,消除了课程中“见物不见人”的现象,消解了目标与手段、内容与过程的二元对立。但有些持这种定义的学者有些忽略系统知识在儿童发展中的意义。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纲要中首次明确提出了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赋予课程以灵魂和核心,并提出了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涉及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六个课程领域和范围,因此我们应积极重建我们的课程概念,这是整个基础教育的重大变革。——我们的课程概念应是一种以培养目标为灵魂和核心的课程概念。——我们需要一种将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统一起来的大课程概念。——我们需要一种一元与多元、同一与多样、集中与分享相结合的课程认识。——我们需要一种将课程的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共性与个性统一起来的活生生、动态变化的课程概念。总之,我们应建立一种广义的课程概念,一种权利分享的课程概念,一种非预设的动态生成的课程概念。只有在这样的课程概念的指导下,我们才能全面深

思修 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要点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 基本原理要点 1.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p9 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美是人才素质的综合体现。 2.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p10 理想远大,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善于创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知行统一,脚踏实地。 3.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p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糸,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适应了现阶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糸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p13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糸的基本内容. 5.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具体内容p14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基本概念 1.理想p21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2.信念P22 信念是认识.情感和意志的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移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3.共同理想p29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