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溶性氟苯尼考制备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30.90 KB
- 文档页数:4
氟苯尼考研究进展氟苯尼考,一种兽用抗生素,自其问世以来,就以其强大的抗菌活性在医疗和兽医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和研究。
今天,我将概述近年来氟苯尼考的研究进展。
氟苯尼考是一种氯代肽类抗生素,其抗菌谱广,能够抵抗大多数G⁺菌和一些G⁻菌。
氟苯尼考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菌70S核糖体的解聚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发挥抗菌作用。
氟苯尼考在临床上的应用主要包括畜禽和水产养殖领域。
作为一种兽用抗生素,氟苯尼考被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畜禽的各类细菌感染,如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等。
氟苯尼考在水产养殖业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用于防治鱼类、虾类等水生生物的细菌感染。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氟苯尼考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除了对其抗菌活性、作用机制的研究外,还涉及到了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多个领域。
例如,研究者们通过基因组学的研究,发现了氟苯尼考产生抗药性的基因位点,为预防和治疗抗药性感染提供了理论基础。
氟苯尼考作为一种重要的兽用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应用广泛,且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然而,随着抗生素的长期使用,细菌的抗药性问题也日益突出。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氟苯尼考的作用机制和抗药性机制,以便开发出更为有效的治疗策略,保护抗生素的有效性。
也需加强抗生素的生产和质量控制,确保抗生素的安全和有效性。
未来,针对氟苯尼考的研究将不仅仅局限于抗菌活性、抗药性等传统领域,还将涉及到更为深入的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领域。
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对氟苯尼考的认识将越来越深入,为人类健康和动物健康提供更为有效的保障。
氟苯尼考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兽医临床的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由敏感菌引起的畜禽疾病。
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耐药性问题日益突出。
本文就氟苯尼考耐药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氟苯尼考耐药性的产生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细菌细胞膜对药物的通透性降低:细菌通过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减少药物进入细胞内的数量,从而降低药物对细菌的作用效果。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学习并掌握氟苯尼考的制备方法,了解其合成原理和实验操作步骤,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
二、实验原理氟苯尼考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疗效显著等优点。
其合成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 以D-对甲砜基苯丝氨酸为起始原料,通过酯化反应生成对甲砜基苯丝氨酸甲酯盐酸盐;2. 以对甲砜基苯丝氨酸甲酯盐酸盐为底物,与硼氢化钠和THF在特定条件下反应,生成D-苏式-2-氨基-1-对甲砜基苯基-1,3-丙二醇;3. 将D-苏式-2-氨基-1-对甲砜基苯基-1,3-丙二醇进行氧化、缩合等反应,最终得到氟苯尼考。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烧杯、磁力搅拌器、反应釜、蒸馏装置、色谱仪等;2. 试剂:D-对甲砜基苯丝氨酸、甲醇、氯化氢、硼氢化钠、THF、氧化剂、缩合剂等。
四、实验步骤1. 酯化反应(1)将D-对甲砜基苯丝氨酸和甲醇按照摩尔比1:20.2-30.3的比例混合;(2)加入适量氯化氢作为催化剂;(3)控制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反应结束后减压干燥,得到对甲砜基苯丝氨酸甲酯盐酸盐。
2. 硼氢化钠还原反应(1)取步骤1中得到的对甲砜基苯丝氨酸甲酯盐酸盐,加入硼氢化钠和THF;(2)控制反应温度,保温反应一段时间;(3)降温淬灭反应,得到D-苏式-2-氨基-1-对甲砜基苯基-1,3-丙二醇。
3. 氧化、缩合反应(1)将D-苏式-2-氨基-1-对甲砜基苯基-1,3-丙二醇进行氧化、缩合等反应;(2)反应结束后,通过蒸馏等方法纯化产物;(3)对产物进行色谱分析,确定产物纯度。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酯化反应:反应过程中,氯化氢催化下,D-对甲砜基苯丝氨酸与甲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对甲砜基苯丝氨酸甲酯盐酸盐。
反应结束后,减压干燥,得到白色固体。
2. 硼氢化钠还原反应:反应过程中,硼氢化钠还原对甲砜基苯丝氨酸甲酯盐酸盐,生成D-苏式-2-氨基-1-对甲砜基苯基-1,3-丙二醇。
反应结束后,通过降温淬灭反应,得到无色液体。
新型水溶性氟苯尼考制备研究近年来,新型水溶性药物在药物研究领域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其中,水溶性氟苯尼考作为一种潜在的抗癌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巨大的潜力。
本文将介绍新型水溶性氟苯尼考的制备研究。
首先,水溶性氟苯尼考的制备需要考虑到其分子结构中的氟原子和苯环的特性。
氟苯尼考是一种含有氟原子的苯环化合物,其水溶性较差,这对其在体内的代谢和体外的药物运输造成了困难。
因此,制备水溶性氟苯尼考的关键在于改变其分子结构,增强其水溶性。
一种常用的制备水溶性药物的方法是引入亲水基团。
亲水基团可以通过改变药物分子结构的方法引入,如在苯环上引入羟基、氨基等亲水基团,或者在分子结构中加入引入亲水基团的官能团。
通过引入亲水基团,可以增强药物与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从而提高药物的水溶性。
在水溶性氟苯尼考的制备中,可以考虑在苯环上引入羟基、氨基等亲水基团。
例如,通过将氟苯尼考与羟基化合物反应,可以在苯环上引入羟基基团,从而提高其水溶性。
同时,也可以通过合成含有引入亲水基团的官能团的前体化合物,并通过进一步反应将其转化为水溶性氟苯尼考。
除了引入亲水基团外,还可以考虑在药物分子中引入离子性基团。
离子性基团可以极大地增强药物与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从而显著提高药物的水溶性。
例如,在氟苯尼考分子中引入胺基等具有弱碱性的基团,通过其与水分子之间的离子作用强化药物的水溶性。
此外,通过改变药物的结构和形态也可以增强其水溶性。
例如,将药物结构中的平面结构调整为非平面结构,或者通过构建支链结构改变药物的空间构型,都可以增加药物与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提高药物的水溶性。
综上所述,制备新型水溶性氟苯尼考的关键在于改变药物分子中的结构,引入亲水基团并增加其水溶性。
通过引入亲水基团、离子性基团以及调整药物的结构和形态,可以显著提高水溶性氟苯尼考的水溶性。
这些方法可以为新型水溶性抗癌药物的开发提供重要的参考。
氟苯尼考及氟苯尼考制剂研究进展1氟苯尼考概况氟甲砜霉素(Florfenicol)又名氟苯尼考。
八十年代后期由美国先灵—保雅公司创制。
1990年首次在日本上市,1993年挪威批准该药治疗鲑的疖病,1995年法国、英国、奥地利、墨西哥及西班牙批准用于治疗牛呼吸系统细菌性疾病。
在日本和墨西哥还批准用作猪的饲料添加剂,预防和治疗猪的细菌性疾病(邱银生等,1996)。
目前在亚洲、欧洲、美洲的2 0多个国家上市,我国也已通过了该药的审批。
化学结构上,它是甲砜霉素的单氟衍生物,亦不同于氯霉素,对位无硝基,对人体无潜在的骨髓抑制或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危险(正由于此原因,1984年美国FDA禁止氯霉素不得用于所有食品动物)。
已被批准临床用于鱼类、牛、猪等动物的细菌性疾病。
氟苯尼考是一种氯霉素类的兽用广谱抗菌药,抗菌活性高于氯霉素及甲砜霉素,尤其对一些耐氯霉素及甲砜霉素的细菌仍然表现出较高的抗菌活性。
特点如下:(1)具有极广的抗菌谱,对革兰氏阳性菌及阴性菌皆有强大的杀灭作用,对厌氧革兰氏阳性菌及阴性螺旋体,立克次氏体,阿米巴原虫等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2)体内外试验表明:其抗菌活性明显优于当前的抗菌药,如:氯霉素、甲砜霉素、土霉素、四环素及氨苄青霉素以及目前广泛应用的喹诺酮类药物。
(3)速效:肌注1小时后血液中可达治疗浓度。
1.5-3小时即可达药峰浓度;长效:有效血药浓度可维持20小时以上。
(4)能透过血脑屏障对动物细菌性脑膜炎的治疗效果非其它抗菌药能比。
(5)按推荐量使用无毒副作用,克服了氯霉素及甲砜霉素所致的再生障碍贫血的危险及其他毒性,不会对动物和食物造成危害,用于动物因细菌引起的全身各部位感染的治疗,包括防治家畜的细菌性呼吸系统疾病、脑膜炎、胸膜炎、乳腺炎、肠道感染及产后综合症等;家禽的细菌性呼吸系统疾病、霍乱、巴氏杆菌及其它肠道感染等;水产动物的巴氏杆菌、弧菌、金葡球菌以及其他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感染等。
体外抗菌试验证明氟苯尼考的抗菌活性明显优于氯霉素和甲砜霉素(MIC约为10倍),氟苯尼考无潜在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危险,尤其是对其它药物(包括氯霉素和甲矾霉素)耐药菌株呈现高度的敏感性。
氟苯尼考药理学研究进展氟苯尼考是一种新型的磷酸二酯酶4(PDE4)抑制剂,应用于治疗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炎症性疾病。
近年来,对氟苯尼考的药理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本文就此作一概述。
1. 氟苯尼考的药效学研究氟苯尼考是一种口服给药的PDE4抑制剂。
PDE4是一种具有炎症调节功能的酶,其可通过调节细胞内环磷酸腺苷(cAMP)的水平影响细胞的炎症反应。
氟苯尼考可以抑制PDE4,增加细胞内的cAMP水平,从而缓解炎症反应。
氟苯尼考的药效学研究已经证明,其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通气功能和肺功能评分,缓解气道炎症,减少哮喘和COPD等疾病的发作频率,并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2. 氟苯尼考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口服给药后,氟苯尼考的血浆浓度快速上升,最高血药浓度(Cmax)可在1-2小时内达到。
同时,氟苯尼考的消除半衰期约为18小时,因此不需要频繁的服药。
3. 氟苯尼考的安全性研究氟苯尼考是一种相对安全的药物,临床研究中并没有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相较于PDE4抑制剂罗洛昔布,氟苯尼考的心血管安全性较好,并没有增加心脏事件的发生风险。
此外,氟苯尼考还能降低血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降低全血中的白细胞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性因子的水平,从而减缓疾病的进展。
4. 氟苯尼考的临床应用前景当前,氟苯尼考已经获得了美国FDA的批准上市,并成为一种可供治疗COPD和哮喘的重要药物。
随着对氟苯尼考药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可以预见,氟苯尼考在其他炎症性疾病的治疗领域中也将有更广泛的应用。
(本篇文章主要是结合外文文献整合而成,如有侵犯,请告知,谢谢)。
孙继超,陈 晨,张东辉,等.氟苯尼考的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20,48(20):31-36.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20.20.005氟苯尼考的研究进展孙继超,陈 晨,张东辉,张继瑜,周绪正(农业农村部兽用药物创制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50) 摘要:氟苯尼考是氯霉素类广谱抗菌化学药物,主要用于敏感细菌所致的家禽、家畜和鱼的细菌性疾病,特别是对呼吸系统感染和肠道感染效果显著。
主要从氟苯尼考的理化性质、临床药效、药物代谢动力学、检测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氟苯尼考的开发应用和残留检测提供参考。
关键词:氟苯尼考;理化性质;临床药效;药物代谢动力学;检测方法 中图分类号:S85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0)20-0031-06收稿日期:2020-01-13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编号:2015BAD11B01-01);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编号:CARS-37)。
作者简介:孙继超(1993—),男,黑龙江五常人,硕士,主要从事兽医药理与毒理学研究。
E-mail:caassjc@163.com。
通信作者:周绪正,研究员,主要从事兽医药理与毒理学研究。
E-mail:zhxuzheng@163.com。
氟苯尼考(florfenicol)别称为氟甲砜霉素、氟洛芬、氟苯尼考,它的结构如图1所示,化学名称为2,2-二氯-N-{(1R,2S)-3-氟-1-羟基-1-[4-(甲基磺酰基)丙-2-基]乙基}乙酰胺,分子式为C12H14Cl2FNO4S,分子量为358.22。
氟苯尼考为白色或类白色的结晶性粉末,无臭,在二甲基甲酰胺中极易溶解,在甲醇中可溶解,在冰醋酸中微溶,在水或三氯甲烷中极微溶解,其0.5%水溶液中的pH值为4.5~6.5[1]。
氟苯尼考是甲砜霉素的3位氟衍生物,属新型酰胺醇类抗生素,其在动物中的代谢产物为氟苯尼考胺、氟苯尼考醇、氟苯尼考草酸铵和单氯氟苯尼考等,其中氟苯尼考胺为最主要的代谢产物,且大部分存在于动物肝脏中。
氟苯尼考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氟苯尼考作为一种广谱抗菌药物,在兽医临床和养殖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应用范围和效果也在不断拓展和优化。
氟苯尼考的化学结构独特,属于酰胺醇类抗生素。
它是甲砜霉素的单氟衍生物,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
相较于其他抗生素,氟苯尼考具有抗菌谱广、吸收迅速、分布广泛等优点。
在抗菌谱方面,氟苯尼考对多种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都有良好的抑制效果。
例如,它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巴氏杆菌、链球菌,鸡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常见病原菌均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这使得氟苯尼考在治疗畜禽的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等疾病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从药代动力学的角度来看,氟苯尼考口服吸收迅速且完全,生物利用度高。
在体内,它广泛分布于各组织和体液中,尤其在肺部、肝脏、肾脏等器官中的浓度较高,这对于治疗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氟苯尼考的血浆蛋白结合率较低,这有利于其在体内发挥药效。
在制剂研发方面,为了提高氟苯尼考的治疗效果和使用便利性,科研人员不断探索新的制剂形式。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氟苯尼考制剂包括注射剂、粉剂、预混剂、溶液剂等。
其中,长效注射剂能够减少给药次数,提高治疗的依从性;而水溶性粉剂和溶液剂则更便于饮水给药,适用于大规模养殖的群体防治。
在临床应用中,氟苯尼考在猪病治疗方面表现出色。
对于猪的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氟苯尼考可有效控制病原体的感染,缓解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提高猪的生长性能和饲料转化率。
在猪的肠道疾病治疗中,如仔猪黄白痢,氟苯尼考也能发挥较好的疗效。
在禽病防治中,氟苯尼考常用于治疗鸡的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慢性呼吸道病等。
特别是在鸡的气囊炎治疗中,氟苯尼考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往往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然而,氟苯尼考的使用也并非毫无限制。
长期或过量使用可能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应严格遵循药物的使用剂量和疗程,避免滥用。
氟苯尼考的药理学特点及研究进展摘要:氟苯尼考作为一种新型广谱抗菌药,具有吸收好、体内分布广、安全高效等特点,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主要用于敏感细菌所致的猪、牛、鱼及禽类等感染性疾病的防治。
本文对氟苯尼考药代动力学、药效学、不良反应、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
关键词:氟苯尼考药效学药代动力学耐药性不良反应临床应用氟苯尼考( florfenicol) , 又称为氟甲砜霉素, 是由美国先灵--保雅( Schering- Plough) 公司研制开发的一种兽用的氯霉素类广谱抗生素。
具有抗菌广谱、吸收好、体内分布广、安全高效等特点,对敏感菌所致的畜禽细菌性疾病治疗效果显著[1]。
氯霉素存在严重的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不良反应,在美国、中国等已禁用于食品动物。
作为氯霉素的替代品,避免了再生障碍性贫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在安全性和有效性上都明显优于氯霉素和甲砜霉素。
且对耐氯霉素及甲砜霉素的细菌如大肠埃希氏菌、克雷白氏杆菌、溶血性巴氏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奇异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与伤寒沙门氏菌等,氟苯尼考仍然敏感。
并且据研究表明,氟苯尼考具有一定的抗炎活性,可以减轻由内毒素导致的炎性反应[2]。
因此,在各种动物的疾病防治上,尤其是食品动物,氟苯尼考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氟苯尼考的名称及结构氟苯尼考又称氟洛芬,是甲砜霉素的单氟衍生物,所以又俗称氟甲砜霉素。
氟苯尼考的化学名称为D(+)-苏-l-对甲砜基苯基-2-二氯乙酰氨基-3-氟丙醇,分子式为C12H14NO4C12SF,分子量是358.22。
化学结构式如下:[3]二、氟苯尼考的药效学1.氟苯尼考能与细菌70s核糖体50s亚基紧密结合。
降低肽酰基转移酶的活性,从而抑制肽链的延伸,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都有作用,对阴性菌的作用较阳性菌强[1]。
2.其抗菌谱与氯霉素与甲砜霉素相似,但抗菌活性明显优于两者(MIC均为10倍),对多种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及支原体等均有作用。
氟苯尼考及氟苯尼考制剂研究进展在制药工业中,氟苯尼考(fenofibrate)是一种常用的药物,在治疗高脂血症和高胆固醇的临床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对氟苯尼考及其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首先,氟苯尼考是一种胆固醇调节剂,可以通过激活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alpha(PPARα)来调节脂质代谢。
目前主要突破点在于制剂的研究和改进上。
氟苯尼考的研究可以从其制剂的研制入手。
传统的氟苯尼考制剂主要有普通片剂和胶囊剂,但这些剂型存在一些问题,如溶解度低、生物利用度低和药物释放速度慢等。
因此,研究人员开始探索新型制剂,以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和药物给药的便利性。
一种新型制剂是纳米粒子制剂。
纳米粒子制剂可以提高氟苯尼考的溶解度和稳定性,从而提高其口服给药的生物利用度。
例如,研究人员将氟苯尼考包覆在聚合物纳米胶束中,制备了一种稳定的纳米粒子制剂,该制剂具有较高的溶解度和药物释放速度。
另一种新型制剂是微米/纳米颗粒制剂。
微米/纳米颗粒制剂可以将氟苯尼考包裹在颗粒表面,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口服给药的便利性。
例如,研究人员制备了一种氟苯尼考/壳聚糖微球制剂,该制剂具有较高的药物包封率和缓释性能。
此外,研究人员还探索了一种新型制剂,即智能制剂。
智能制剂可以通过响应外界刺激来释放药物,从而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例如,研究人员制备了一种pH敏感型氟苯尼考纳米粒子制剂,该制剂在酸性环境下具有高的药物释放速度,因此可以在胃肠道中释放药物,提高生物利用度。
除了制剂的研究外,氟苯尼考的新途径也是研究的热点之一、细胞外胆固醇转运蛋白(ABCA1)是一种调节细胞外胆固醇水平的蛋白质,氟苯尼考可以通过激活ABCA1来调节胆固醇代谢。
因此,研究人员开始探索氟苯尼考在ABCA1通路中的作用,并寻找新的药物靶点和途径。
综上所述,氟苯尼考及其制剂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包括新型纳米粒子制剂、微米/纳米颗粒制剂和智能制剂的研制,以及在ABCA1通路中的新途径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