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洁太原市城市化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4
基于突变级数理论的太原经济圈城镇化水平研究康江江;王发曾;丁志伟;赵爽【期刊名称】《资源开发与市场》【年(卷),期】2015(031)011【摘要】运用综合指标,基于突变级数模型评价了太原经济圈内部研究单元的城镇化水平差异.通过聚类分析与ESDA模型,进一步分析其空间关联特征.研究发现,太原经济圈内部城镇化水平分化大,其中太原市区、孝义市、榆次区位居高水平区,娄烦县、文水县城镇化水平较低.从"介孝汾"城镇群看,汾阳市城镇化水平较低,与介休市、孝义市相比差距很大;从太原都市区看,太原都市区内的太原市区、榆次区城镇化水平很高,而阳曲县、清徐县城镇化水平比较低.基于聚类分析与空间关联特征,结合太原经济圈空间发展战略,给出了提高太原经济圈城镇化水平的建议:①推进太原—榆次一体化进程,发挥太原经济圈的核心增长极辐射作用,加快清徐、阳曲的城镇化发展步伐,推动太原都市区的空间拓展.②以介休为中心,继续推进介休、孝义、汾阳三个次核心城镇群的一体化发展,将灵石县纳入"介孝汾"城镇群中,构建高层次、协同化发展的城镇群.③加强晋中地区太谷、祁县、平遥、交城、文水5县的联动发展,稳步推进该区域城镇化水平的提升.【总页数】5页(P1293-1296,1351)【作者】康江江;王发曾;丁志伟;赵爽【作者单位】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重点实验室/区域发展与规划中心,河南开封475004;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郑州450046;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重点实验室/区域发展与规划中心,河南开封475004;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郑州450046;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重点实验室/区域发展与规划中心,河南开封475004;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郑州450046;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重点实验室/区域发展与规划中心,河南开封475004;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郑州45004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984.2【相关文献】1.基于层次分析法和GIS的城镇化水平分析——以重庆市"1小时经济圈"为例 [J], 余海清;陈阿林;董国仓;孙小涛2.基于门槛理论的城镇化水平研究——基于山西省的经验数据 [J], 孔晓莉3.基于AHP和GIS城镇化水平分析——以重庆市“1小时经济圈”为例 [J], 余海清;陈阿林;董国仓;孙小涛;4.基于熵值法的城市圈城镇化水平的比较——以皖江城市带与太原城市圈为例 [J], 曹佳蕾;陈自满;裴圆圆5.基于脱钩理论的川北传统农业区城镇化水平与耕地安全耦合研究——以绵阳市三台县为例 [J], 侯兰功;牟月华;乔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山西省“城镇人口半城市化”特征及地区差异学生姓名:指导老师:摘要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从1978年到2010年间,我国城市化由17.92%翻了近三番到51.27%,平均每年增长1%。
但是在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大部分省市出现了城乡地区混杂、产业结构和人口就业结构趋向于城市化水平,土地利用、人口空间集聚程度降低的半城市化模式。
本文把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的“山西省城镇人口中常住人口的户籍与非户籍构成”作为现状分析指标,研究了山西省城镇人口半城市化的结构差异;分析城市等级、城市性质、各县(市、区)GDP、人均GDP与城镇人口半城市化地区差异的关系,最后,分析山西省城镇人口半城市化的演变特征。
得出主要结论:①山西省各县(市、区)的非户籍人口中来自本县(市、区)的户籍人口最多,来自本省其他县(市、区)的户籍人口占比又显著高于省外户籍人口占比。
山西省地级市区非本县(市、区)人口占城镇人口的比重最高,其次是一般建制镇,县级市区、县城中心镇和一般建制镇。
②城市人口半城市化性质与城市性质的关系,地级市区的三类性质的城市中,省域中心城市的非本县(市、区)人口占比、来自本省其他县(市、区)的人口占比最高;省域中心城市与资源型城市非农业户口人口占城镇人口比重显著高于一般中心城市。
县级市区中的交通枢纽型城市的非本县(市、区)的城镇人口占比最高,资源型城市与重化工城市的本县(市、区)的人口占非户籍人口的比重最高,轻化工城市来自本省其他县(市、区)的人口占非户籍人口的比重要高于资源型城市与重化工城市。
③山西省各县(市、区)的GDP与人口半城市化都具有正相关性。
山西省各县(市、区)的人均GDP与非本县(市、区)人口占城镇人口比重、本省其他县(市、区)人口占非户籍人口比重、非农户口占城镇人口比重都没有相关性,与省外人口占非户籍人口的比重具有微正相关性。
《迎泽大街下穿太原站施工沉降控制关键技术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造成为了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一环。
迎泽大街作为太原市的重要交通干道,其下穿太原站区域的施工工程,对于保障城市交通畅通、提升城市形象具有重大意义。
然而,在施工过程中,如何有效控制沉降问题成为了关键技术难题。
本文旨在研究迎泽大街下穿太原站施工过程中的沉降控制技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与借鉴。
二、工程背景及研究意义迎泽大街下穿太原站工程位于太原市核心区域,其施工环境复杂,地下管线众多,且需穿越既有铁路线。
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土体扰动、荷载变化等因素,极易产生地基沉降问题,不仅影响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还可能对周边环境和既有铁路线的安全造成威胁。
因此,研究沉降控制技术对于确保施工安全、提升工程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三、沉降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一)施工前期的勘察与准备在施工前期,需要对施工区域进行详细的勘察,了解地下土层分布、地下水位、地下管线等情况。
同时,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和沉降控制措施,明确施工过程中各阶段的沉降控制目标。
(二)土方开挖与支护技术土方开挖过程中,应采用分层开挖、及时支护的原则,以减小土体扰动和荷载变化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同时,采用适当的支护措施,如钢板桩、地下连续墙等,以增强土体的稳定性,减少沉降发生。
(三)地基处理与加固技术针对可能产生沉降的地基区域,应采用地基处理与加固技术。
如采用注浆加固、水泥土搅拌桩等技术,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有效控制地基沉降。
(四)施工监测与信息反馈在施工过程中,应进行实时监测,包括土体位移、沉降观测等。
通过监测数据,及时反馈施工情况,调整施工参数和沉降控制措施,确保施工安全和质量。
四、技术应用与效果分析在迎泽大街下穿太原站施工过程中,通过应用上述沉降控制关键技术,有效控制了施工过程中的沉降问题。
施工过程中未发生较大规模的沉降事故,保证了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
同时,通过实时监测和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施工参数和沉降控制措施,提高了施工效率和质量。
太原市城中村改造问题研究【摘要】:随着我国的城市建设高速发展,城市中的可建设用地规模已经越来越少。
在土地供需不平衡的情况下,人们逐渐开始重视对城中村土地的改造利用。
作为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之一的太原也面对同样的问题,太原市在城中村改造模式的选择上,也由开始的完全模仿变为现在的因地制宜,形成了拆村并点,集中建设;成片开发,分期实施;等待时机,整体重建;先易后难,滚动改建;择址重建,统筹改造;现状保留,环境提升这六种改造模式。
由于亲贤村、后北屯村改造较早,晋阳湖片区的“城中村”改造又是现在的热点,所以选取最具代表性的这三个城中村(片区)进行研究:其中亲贤村采用公司化运作与滚动开发相结合的模式;后北屯采取市场运作与整村拆除相结合的模式;晋阳湖片区采取成片土地开发与生态治理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这几个村现有的改造问题分,得出结论:我们应当在后续的城中村改造中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政策、不断提高政策的执行能力、多渠道筹集改造资金、引导村民合理使用征收补偿款、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增加村民收入。
【关键词】:太原市城中村改造研究建议【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3【分类号】:TU984.114【目录】:摘要6-7Abstract7-101绪论10-171.1选题依据101.2文献综述10-151.2.1国外文献回顾10-121.2.2国内文献综述12-151.3研究方法15-161.3.1文献分析法151.3.2归纳演绎法151.3.3比较分析法15-161.4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16-172“城中村”的基本理论17-262.1“城中村”的界定172.2“城中村”形成和发展的动因17-202.2.1快速城市化导致城中村的迅速发展与扩张17-182.2.2制度障碍与管理缺位导致城中村进一步发展18-192.2.3外来人口涌入导致城中村的扩容192.2.4农民素质和利益驱动导致城中村继续发展19-202.3城中村改造模式20-222.3.1按改造的主导者划分202.3.2按改造主导者分类的城中村改造模式分析20-212.3.3按改造方式不同划分21-222.3.4按照改造方式分类的城中村改造模式分析222.4“城中村”存在的问题22-242.4.1缺乏统一规划22-232.4.2设计水平较低232.4.3基础设施较差232.4.4居住区质量不高23-242.4.5人口构成复杂242.4.6社会管理薄弱242.5“城中村”改造的必要性24-262.5.1城市土地高效利用的需要24-252.5.2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需要252.5.3城中村自身发展的需要25-263太原市“城中村”及其改造概况26-393.1太原市“城中村”的发展现状26-323.1.1太原市“城中村”的基本状况26-273.1.2太原市“城中村”土地状况27-293.1.3太原市“城中村”人口状况29-303.1.4太原市“城中村”产业状况30-313.1.5太原市“城中村”建设状况31-323.2太原市“城中村”分布特点32-353.3太原市“城中村”的类型35-363.3.1城市型353.3.2城乡交错型353.3.3乡村型35-363.4太原市“城中村”改造模式36-393.4.1拆村并点,集中建设363.4.2成片开发,分期实施36-373.4.3等待时机,整体重建373.4.4先易后难,滚动改建37-383.4.5择址重建,统筹改造383.4.6现状保留,环境提升38-394太原市城中村改造案例分析39-484.1“亲贤村”改造——公司化运作与滚动开发相结合39-424.1.1“亲贤村”概况39-404.1.2“亲贤村”改造特色40-414.1.3“亲贤村”改造中存在的问题41-424.2“后北屯”改造——市场运作与整村拆除相结合42-444.2.1“后北屯”的概况42-434.2.2“后北屯”改造特色434.2.3“后北屯”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43-444.3“晋阳湖片区”改造——成片开发与生态治理相结合44-474.3.1“晋阳湖片区”的概况44-454.3.2“晋阳湖片区”改造特色45-474.4小结47-485太原市“城中村”改造的建议48-525.1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政策48-495.2不断提高政策的执行能力49-505.3多渠道筹集改造资金505.4引导村民合理使用征收补偿款50-515.5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增加村民收入51-52结论52-53参考文献53-56致谢56-57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57-58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文章编号:1009-6825(2012)32-0032-02太原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模式分析收稿日期:2012-09-26作者简介:徐舟(1980-),女,工程师徐舟(太原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山西太原030002)摘要:参考国内外新农村发展模式,结合太原市新农村现状情况,对太原市市区内的新农村进行了分析,归纳出几种较为普遍的类型,从地域上进行划分,并通过其自身的发展条件,总结出五种可以参考借鉴的发展模式,以推动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新农村,发展模式,村庄规划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献标识码:A0引言当前,全国各地的新农村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各级政府、部门正以不同的方式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而作为一向以资源开发为主的太原市,如何在转型跨越发展的大潮中对所辖的新农村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指导,提出符合自身条件的发展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1国内新农村发展模式根据我国农村的基本类型,张利庠初步总结出以下八种可借鉴的发展模式[1]:1)工业企业带动型。
2)特色产业带动型。
3)畜牧养殖带动型。
4)休闲产业带动型。
5)商贸流通带动型。
6)旅游产业带动型。
7)合作组织带动型。
8)劳务经济带动型。
2国外新农村建设模式2.1韩国新村运动———发展农村工业1970年韩国发起“新村运动”,第一阶段主要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第二阶段主要是增加收入为主,政府推出增加农、渔民收入计划,支持农村调整农业结构,推广良种和先进技术;第三阶段主要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工业。
2.2日本造村运动———发展“一村一品”在日本的造村运动中最具知名度的是由1979年开始提倡的“一村一品”运动。
它要求一个地方(县、乡、村)根据自身的条件和优势,发展一种或几种有特色的、在一定销售范围内名列前茅的拳头产品,也包括特色旅游项目及文化资产项目,如文化设施或地方庆典活动。
2.3德国城乡等值化———农民变成企业职工德国是一个强调整体均衡、协调发展的国家,二战后,农村问题长时间比较突出。
山西城镇化推进战略研究主报告山西城镇化推进战略研究课题组二○一○年十月主报告起草单位: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主报告配合单位:综合研究报告和各专题研究报告起草单位前言2010年6月17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就加快推进转型发展开展调研的通知》,袁纯清书记亲自牵头负责“山西城镇化推进战略研究”课题,并于6月18日主持召开会议,就开展“山西城镇化推进战略研究”课题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他指出,研究工作要突出战略性、规划性、政策性和可操作性,并对研究报告的总体框架和具体内容提出了七点要求。
根据指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立即部署落实,迅速成立课题组,起草了研究工作的具体方案,提出了综合研究报告和专题研究报告的框架与内容,经袁书记审定后,于6月28日召开了各专题研究报告牵头单位、配合单位工作部署会。
经过半个月的紧张工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提出了我省城镇化发展的总体布局方案。
7月13日,袁书记主持召开了专题会议,听取了研究报告提纲的汇报,肯定了“一核一圈三群”的总体方案,并提出“一圈三群”在山西的版图上就像一个行走的人,胸襟广博、头朝京津、手牵东西、脚连关中与中原,预示着山西大跨步前进,实现跨越发展。
“一圈三群”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呼应,连为一体,是一个内聚外联、整体开放的具有山西特色的城镇体系新构架。
7月28日,课题组组织召开“山西城镇化推进战略研究”专家研讨会,袁书记出席会议并听取了来自国家部委、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专家与学者的意见与建议。
会后,课题组结合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的意见与建议,并根据袁书记在7月29日全省领导干部大会和8月11日太原都市圈研究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8月24日听取专门汇报时提出的修改意见,对研究报告进行了反复修改,形成了由主报告、综合研究报告和专题研究报告三大部分组成的“山西城镇化推进战略研究”初步成果。
9月2日至7日,省委、省政府召开重点调研课题研讨会,省委、省政府的所有领导、省人大、省政协、省高院、省高检及省有关部门负责人集中用3天对调研课题进行了研讨,袁书记亲自就“山西城镇化推进战略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讲解,并提出了明确的修改要求。
太原市小店区城中村改造的经验探讨--以太原市小店区亲贤村为例陈婕【摘要】“城中村”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它与城市化进程、“城中村”村民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大局息息相关。
文章结合亲贤村的基本情况及城中村改造进展情况,分析了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推动城中村改造工作的良性发展。
【期刊名称】《经济师》【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2页(P67-68)【关键词】城中村改造;拆迁管理;经验与启示【作者】陈婕【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山西太原 0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3小店区位于太原市中心地带,发展前景甚好,它是城市发展战略的主要扩张区域,已成为省内外客商投资的沃土、发展的旺地,被誉为山西省经济发展最具优势的地区。
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些垃圾成灾、道路狭窄、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城中村”已经严重影响到本区的发展。
亲贤村在小店区城中村改造的过程中,走在了全区的前列,并根据自身的特点总结出一系列值得借鉴的改造经验。
亲贤村坐落于长风街与体育路的交叉口一带,日租房林立,小商小贩众多,行人川流不息。
随着太原市改革步伐的加快,长风街一带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同时也带动了亲贤村的发展。
目前,亲贤村现有总人口3047人,1208户,常住人口3801人,流动人口约有3万人,土地总面积614.7亩。
本次改造范围为长风街体育路交叉口四个地块,其中包括拆迁土地260亩,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为176614.2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1356675.36平方米。
本次项目规划重在打造为太原市城南板块的集住宅、商业、办公于一体的城市新中心。
目前,亲贤村正在按照此方案逐步实施,于2014年10月底完成全包拆除任务。
尽管阻力很大,但是政府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例如征地补偿、补偿标准、安置措施等。
据了解,亲贤村396处宅基地现在的拆除面积已快达到规划的40%。
在太原市政府相关政策的推动下,长风画卷、千禧学府苑、“百万庄园”住宅区和亲凤苑住宅区已经建成。
山西省太原市城中村改造问题研究【摘要】:城中村现象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特殊产物。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在土地利用、建设景观、规划管理、消防治安、环境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市有着巨大差异的城中村问题突显出来,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城市协调发展、功能提升和市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的突出问题。
因此,研究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城中村改造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发展和形成方面看,城中村的形成是城市化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各国各地区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都有类似的问题存在,只是由于其形成条件的差异,程度和形式不同而已。
我国城中村形成的直接原因是城市化进程中建设用地的扩张,根本原因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客观原因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廉价住房需求激增。
城中村改造是必须的,但是,在改造过程中必须遵守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是:城乡统筹、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依法治理,有序推进。
按照这些原则,太原市城中村改造应分三类进行,第一类是位于城市建成区内的成熟型城中村;第二类是位于城市建成区内中心区外的发展型城中村;第三类是城市建成区边缘的潜在型城中村。
对于这三种类型城中村改造,要采取不同对策,解决四大问题,即解决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城中村改造的拆迁补偿问题、城中村改造的资金筹集问题和城中村外来人口的妥善安置问题。
城中村改造的问题很多,但归根结底是土地问题。
对于土地问题的解决,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行四个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开发,统一管理,才能使城中村改造顺利进行。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必要性原则【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9【分类号】:F299.2【目录】:摘要6-7Abstract7-111导言11-161.1论文研究背景、目的111.1.1论文研究背景111.1.2论文研究目的111.2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11-141.2.1国外相关研究11-141.2.2国内相关研究141.3研究方法14-162城中村概述16-242.1城中村定义162.2城中村特征16-172.3城中村形成的原因17-212.3.1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城中村形成的根本原因17-202.3.2城市化经济发展及相应的城区建设用地扩张是城中村产生的直接原因20-212.3.3农村人口城市化与廉价住房需求激增是城中村问题形成的客观原因212.4城中村改造的必要性21-242.4.1城中村改造是加快城市化总体过程的需要21-222.4.2城中村改造是解决村民长远出路的需要222.4.3城中村改造是建设现代化城市和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的需要22-232.4.4城中村改造是加强城市治安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23-243太原市城中村的分布及改造基本情况24-283.1太原市城中村的分布与概况24-253.2太原市城中村改造的基本原则25-263.2.1城乡统筹,科学规划25-263.2.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263.2.3依法治理,有序推进263.3太原市城中村的改造情况26-284太原市城中村改造模式分析28-344.1城中村改造的博弈分析28-294.2现有城中村改造的主要模式分析29-314.2.1从城中村改造主体来分析29-304.2.2从规划方式来分析30-314.3太原市城中村改造模式建议31-324.3.1位于城市建成区内的成熟型城中村31-324.3.2位于城市建成区内中心区外的发展型城中村324.3.3位于城市建成区边缘的潜在型城中村324.4村民自治改造模式的典型案例分析--太原市亲贤村32-345太原市城中村改造中存在的难点问题与对策34-455.1城中村失地农民生存问题与对策34-375.1.1城中村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345.1.2城中村失地农民生存问题解决的必要性34-355.1.3对策35-375.2城中村改造拆迁补偿问题与对策37-395.2.1城中村改造拆迁补偿问题375.2.2对策37-395.3城中村改造资金筹措问题与对策39-415.3.1城中村改造所需资金的筹措问题395.3.2对策39-415.4城中村改造外来人口妥善安置问题与对策41-435.4.1城中村改造外来人口的安置问题41-425.4.2对策42-435.5其他对策与建议43-455.5.1城中村改造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435.5.2城市用地扩展应采取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的方式43-45结论45-46参考文献46-48致谢48-49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49-50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太原市城市化研究
太原市是山西省的省会。
简称并,别称并州,古称晋阳。
北接忻州,东连阳泉,西交吕梁,南界晋中。
位于山西省中北部的晋中盆地,是太原经济圈和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山西省的政治、文化和金融中心、国际交流中心。
同时太原也是一个具有2500年历史的文明古城,建市已有87年的历史。
现辖六区三县一市,所辖六区为为杏花岭区,迎泽区,小店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和晋源区。
三县为,清徐、阳曲、娄烦三个县。
土地面积6988平方公里,为全省的4.5%,市区面积146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77平方公里。
一,城镇化发展
建国以来,太原市城镇化在国家工业建设的投资拉动下达到了较高的数量水平。
至2011年末,太原市常住人口为423.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353.0万人,全市城镇化率达到83.35%,相比于全国城镇化率51.3%高出32.05%。
太原市最新出炉的统计数据显示,直至目前,全市城镇人口为356.51万人,占总人口的83.76%,与上年相比提高0.41个百分点;乡村人口为69.12万人,占总人口的16.24%,与上年相比回落0.41个百分点。
太原市城镇化率高出山西省32.50个百分点,居全省首位,并且逐年提高。
二,城镇化特征分析
太原市是一个“大城区、小郊区”的城市,至2011年太原市中心六城区建成区面积占全市的87.8%,聚集了全市81.6%的人口。
改革开放以来的投资建设,促进了太原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城市化、工业化的基础,全面快速发展,工业化水平又有了新的提高,城市化水平在全国大城市中居于领先地位。
虽然太原的城市化水平已达较高水平,但城乡发展的差异较大。
城乡居民收入悬殊,如果加上城镇居民所享受的各种社会保障和社会公共福利,城乡居民收入的实际差距更大。
太原地处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城郊周围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比较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脆弱。
水资源短缺问题相当严重,加之煤焦、电力、冶金等行业对水资源的大量消耗,使太原成为全国缺水最严重的城市。
资源开发加工为主的产业结构和粗放外延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城区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突出,成为全球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
虽然近年来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力度不断加大,但仍未彻底扭转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经济发展中付出的生态资源代价很高。
因此太原市城镇化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六城区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四县(市)。
六城区城镇化率平均达到93.10%,四县(市)平均仅达47.34%,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1.84个百分点和低3.92个百分点。
二是十县(市、区)城镇化差距明显。
全市城镇化率排在前三位的是:万柏林区97.42%、迎泽区97.02%、杏花岭区96.14%,分别比上年提高0.29、0.32和0.34个百分点。
清徐县城镇化率最低为29.41%,比最高的万柏林区低68.01个百分点。
三是四县(市)城镇化率均比上年提高,城镇化率增幅最高的为清徐县,比上年提高0.72个百分点,其次为阳曲县,提高0.64个百分点
三,城镇化发展规划
今年来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一个“一核、四区、五脉”的城镇化发展战略,建设一流的省会城市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现代化大都市,积极、有序地推进太原城镇化进程,促进城市与区域、城镇化与乡村、城镇化与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核”指太原市中心城区。
“四区”指太原都市区外围分别以阳曲县城及泥屯镇、清徐县城、太原潇河新城和古交市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四个城镇产业发展片区。
“五脉”指中心城区向外辐射的多个重要通道,包括东向的石太通道,北向的北同蒲通道,西向的太古通道,西南向的太中
银通道,南向的大运通道。
此次规划范围为太原市市域,包括太原市中心城区(杏花岭区、迎泽区、万柏林区、尖草坪区、晋源区、小店区)、古交市、清徐县、阳曲县、娄烦县,规划面积为6988平方公(一)中心城区发展规划
1、以太原南部区域建设为契机,加快太原晋中同城化建设。
发挥太原都市区的龙头带头作用,促进共建区的启动建设,加快推进太原晋中同城化步伐。
2、以太原西山综合整治为契机,改善太原中心城区生态环境。
实施汾河清水复流工程和太原西山综合整治工程,加强采煤沉陷区的生态恢复,构建以山地、水库等为基础,以汾河水系为骨架的生态格局。
(二)外围新城发展规划
1、古交中心城区。
重点加强城镇周边地区和矿区、产业基地的生态环境治理,实施排污总量控制,严格控制汾河流域的污染排放总量。
2、清源镇—东于镇—姚村镇。
将清徐县城及姚村镇建设成为太原市新的高新技术产区,做好现有的清徐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环境治理工作,严格控制其污染排放总量。
3、阳曲县城(黄寨镇—候村乡)。
加强城镇与阳曲工业园区的一体化建设,合理确定园区规模和产业发展方向,提升城镇服务功能,加强城镇与园区周边的生态保育工作,严格控制污染排放总量。
4、太原潇河新城(徐沟镇—集义乡—北格镇)。
加强对新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用的的控制,加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严格控制重污染产业的发展。
(三)重点镇发展规划
娄烦县城(娄烦镇)、泥屯镇、孟封镇、大盂镇、静游镇、等做好水土资源保持工作,加强流域地区的生态林地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严格控制重污染产业的发展。
(四)城镇化发展方式
1、提升质量与速度并重,推进城镇化跨越发展。
太原市城市规模快速扩张下,以中心提质,周边提量的发展原则,推动城镇化跨越发展。
2、增强中小城镇,完善城镇体系。
通过太原晋中同城化,带动区域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提高太原市中心城区的城镇化质量的同时,不断提高太原市外围地区的城镇化水平。
3、优化城镇居住环境,提升城镇化潜力。
坚持人口、资源环境与深灰经济的协调发展,全面改善城镇居民生活的环境质量。
4、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促进机制创新。
通过城乡统筹的户籍、社保、就业、土地等制度创新,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
5、维护生态安全格局,推动城镇集约化发展。
依托“两山对峙,汾水中流”的生态本底特征,以生态恢复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为着力点,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五)规划实施保障
1、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
建立以财政为基础、政府融资平台为主渠道、土地增值收益为补充,以民间投资和综合金融服务为支撑,以引导产业资本投入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城镇化建设为创新的投融资服务体系。
2、建立统筹城乡户籍制度。
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彻底开放小城镇户籍管理,下放农村人口向小城镇的调控权。
3、促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
在农地产权关系明晰化下,引入价格机制实现农地的有偿使用的前提下,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农地使用权的流转。
4、完善有利于人口集聚的行政区划。
(1)适当扩大市辖区规模,加快中心城区发展。
(2)适当扩大中心镇的兴这个区域范围,促进区域基础设施统一布局和共建共享。
5、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6、建立区域统筹机制。
(1)统筹区域规划编制和实施(2)统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
(3)建立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
7、积极推进城中村改造
8、加强对推进城镇化的组织领导
9、加强对城镇化的测评和考核
党的十八大中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制定了通过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
城镇化发展已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事关现代化建设全局。
我相信。
太原的城镇化建设一定会越来越好。
(注: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