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间质瘤的超声表现
- 格式:pdf
- 大小:2.73 MB
- 文档页数:44
《CSCO胃肠间质瘤诊疗指南》2020版要点解析近期, 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组织编撰的2020版《CSCO胃肠间质瘤诊疗治疗》(以下简称《指南》)正式公布。
这是CSCO针对胃肠间质瘤(GIST)这个小瘤种首次推出的指南。
先前, 中国GIST临床诊疗遵循的主要是由CSCO编写的《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以下简称《共识》), 最近一版的共识于2017年发布。
与《共识》相比, 《指南》的推荐等级更高, 更具权威性;内容格式由文字变为表格, 使用上也更为便捷;而且《指南》依据证据级别进行推荐, 更具说服力。
《指南》内容涵盖病理、影像、手术、药物、随访全流程。
病理免疫组化检测原发部位为胃的经典型GIST患者免疫组化检测项目除了CD117、DOG-1和Ki67, 还Ⅰ级推荐常规增加SDHB标记, 因为SDH缺陷型GIST绝大部分发生在胃。
与先前的临床实践相比, 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更新。
SDHB缺陷型GIST具有独特的特征: 大多发生于胃, 对伊马替尼不敏感, 惰性发展, 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比例较高。
GIST生物学行为决定了治疗方式。
分子诊断适应人群对于拟行靶向治疗的患者或发生继发性耐药的患者, 分子检测的推荐级别最高, 是Ⅰ级推荐;对于低危GIST Ⅱ级推荐进行分子检测, 对于小GIST和微小GIST Ⅲ级推荐进行分子检测。
如一代测序检测为野生型GIST, 可行NGS(Ⅱ级推荐), 因为一代测序常规只检测6个位点, 而KIT和PDGFRA的突变位点有44个, NGS可以覆盖全部44个位点, 且一代测序的深度不如NGS, NGS可能能够检测到一些突变频率比较低的突变。
将野生型GIST进行精准分类已成为必然。
外科治疗外科治疗总体原则尽可能做到R0切除, 保证无瘤原则, 避免肿瘤破裂。
小GIST(最大径≤2cm)的处理原则小GIST总体上预后较好, 小部分仍可能具有不良生物学行为, 不良生物学行为包括临床表现与内镜表现两个方面。
恶性胃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进展李克华,董洪民(天津市宁河县医院,天津301500)[关键词]恶性;胃间质瘤恶性胃间质瘤临床上较为少见,其表现缺乏特异性,常易误诊。
为进一步提高对恶性胃间质瘤的诊疗水平,本文结合有关文献对其定义,临床特征误诊原因,流行病学现状及近年来在手术、腔镜、化疗,靶向治疗等诸方面的进展综述如下。
1定义胃间质瘤的概论于1983年由Mazur和Clark提出,指一类既无雪旺氏细胞免疫组化特征又无平滑肌细胞超微结构的胃非上皮细胞性肿瘤[1]。
2流行病学胃间质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主要发病患者群在40 80岁,其中位年龄60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罕见,无明显性别倾向。
胃间质瘤占整个胃肠道间质瘤的60% 70%是常见的间叶细胞肿瘤[2]。
恶性胃间质瘤占胃间质瘤的65.8%,目前尚无明确的组织病理学标准,而预示肿瘤的生物学行为。
良性胃间质瘤患者中约20% 30%可能最终表现出恶性行为。
3发病部位及类型恶性胃间质瘤发生部位主要是胃体、胃底、胃窦部,全胃较少见。
镜下主要类型有:①梭状细胞型占70%,②上皮样细胞型占20%,③混合细胞型占10%。
4临床表现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3],根据部位的不同可有上腹不适、腹痛、呕血及黑便,吞咽困难,进行性消瘦等。
5讨论影像学及超声内镜特征:恶性胃间质瘤不同于其他的消化道肿瘤,患者血清学免疫组化染色肿瘤指标均阴性。
影像学检查能提示恶性胃间质瘤的重要征象[4],CT平扫病灶大多呈圆型或椭圆型,边缘光整,密度较均匀。
恶性胃间质瘤以腔外型较多,平均直径为3cm。
CT增强表现异常团块状信号影。
边缘不规则,其内为囊实性病变多见,可有出血坏死。
对于较小的病变,CT优于B超。
CT诊断应与胃平滑肌肉瘤鉴别,平滑肌肉瘤少见,倾向于腔内生长,恶性胃间质瘤倾向于腔外生长[5],在超声内镜下,恶性胃间质瘤多起源于胃壁固有肌层,肿瘤呈低回声或回声不均匀,边缘不规整。
超声内镜,不仅能观察肿瘤表面特征,还能够明确病灶起源于胃壁层次及回声性质。
综述材料胃间质瘤的临床诊疗进展李立龙安徽马鞍山市人民医院普外三科胃间质瘤的临床诊治进展李立龙马鞍山市人民医院普外三科(安徽马鞍山243000)1983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病理学专家Mazur和Clark 在研究胃肠肿瘤时,发现有些肿瘤既没有平滑肌特征,也没有施万细胞的特征,为区分不同类型的胃肠非上皮组织来源的肿瘤,率先提出“胃间质瘤”的概念。
1998年,日本大阪大学医学院Hirota 等报告提出GIST 含有活化的c-kit 突变,并且发现其在发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免疫组化显示GIST 对CD34和CD117 呈阳性反应,至此,GIST 的诊断进入标准化阶段【1】。
目前比较公认的胃肠道间质瘤( GIST) 的定义为: GIST 是胃肠道除平滑肌肿瘤、神经鞘瘤及神经纤维瘤以外,富于表达CD117 的梭形、上皮样或多形性细胞的间叶源性肿瘤,起源于向Cajal 间质细胞分化的未定形的间充质细胞。
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其发病率不高,全世界每年为10~20/100万,男性略多于女性。
该病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质源性肿瘤,可能起源于胃肠间质干细胞,由未分化或多能梭形或上皮样细胞组成,在消化道所有肿瘤中的比例<1%【2】,大约60% 发生在胃【3】,25% 发生在小肠,10%发生在回肠和直肠,其余发生在消化道的其他部位。
胃间质瘤1/2 发生于胃体,发生于胃窦和贲门的间质瘤各占1/4。
大约60%的肿瘤位于黏膜下,呈膨胀性生长,30% 位于浆膜下,其余10% 位于胃壁内。
GST临床表现缺少特异性,肿瘤较小时(<5 cm)往往没有任何临床症状,肿瘤较大时(>5 cm)可出现上腹部不适、隐痛,上消化道出血或黑便,大多患者以出血为首发症状[4]。
诊断CT 是目前诊断的首选方法。
王秀焕报道26 例胃间质瘤的主要CT 表现: 软组织肿块,向胃腔内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突出,肿块内密度多不均匀呈混杂密度影,增强后肿块强化较明显,其内不规则坏死液化区无强化,而实质密度区有不同程度的强化【5】。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鉴别诊断胃间质瘤与胃癌中的价值探讨发表时间:2019-03-07T13:09:11.640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26期作者:周摄[导读] 目的:观察胃间质瘤和胃癌鉴别诊断中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应用价值。
方法:以2016年1月-2018年10月本院接诊的胃间质瘤病患30例及胃癌病患30例为研究对象周摄湖南省湘乡市人民医院 411400摘要:目的:观察胃间质瘤和胃癌鉴别诊断中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应用价值。
方法:以2016年1月-2018年10月本院接诊的胃间质瘤病患30例及胃癌病患30例为研究对象,并对其施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分析比较两组的检查结果。
结果:两组的内部血供、生长形态与内部回声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胃间质瘤分布在胃底部以及胃体的比例比胃癌高,P<0.05。
结论: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法,可对胃间质瘤和胃癌进行有效的鉴别诊断,从而有助于提高患者病情诊断的准确率。
关键词:胃间质瘤;鉴别诊断;彩色多普勒超声;胃癌临床上,胃间质瘤属于是一种非定向分化肿瘤,源自胃肠道原始间叶,且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通常以上消化道出血、上腹不适和腹痛等为主症,和胃癌的临床表现极为相似[1]。
因胃间质瘤在临床上的发病率不高,且诊断较为困难,极易出现误诊的问题,所以,临床医师有必要寻找一种更加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对本病患者进行诊断。
此研究,笔者将着重分析胃间质瘤和胃癌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的鉴别诊断价值,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6年1月-2018年10月本院接诊的胃间质瘤病患30例,包含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为33-76岁,平均(54.26±7.18)岁。
择本院同期接诊的胃癌病患30例,包含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为32-76岁,平均(54.97±7.02)岁。
所有入组者都签署此研究知情同意书,依从性良好,病历资料齐全。
研究在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的情况下进行。
胃肠超声1.检查方法:检查前空腹,检查时口服造影剂。
2.胃溃疡:黏膜缺损超过粘膜肌层。
临表:上腹部节律性、周期性疼痛,伴反酸、嗳气、食欲不佳。
声像图:1.胃壁局限性增厚呈低回声。
2.粘膜表面凹陷,形态规则,边缘对称,不随蠕动消失。
3.凹陷部胃壁层次模糊,凹底光滑,表面强回声斑,部分溃疡示“强圈征”。
3.胃癌:早期:局限粘膜层及粘膜下层;进展期(中晚期):浸润达肌层获浆膜层。
1. 早期胃癌声像图:胃壁局限性低回声隆起或增厚,边缘毛躁,粘膜面“火山口征”。
2.进展期胃癌声像图:1. 胃壁隆起或增厚,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较低、不均;胃壁层次模糊,结构紊乱、中断,浆膜线不完整。
2. 胃壁隆起范围>5cm厚度>1.5cm,胃腔狭窄,胃蠕动、跳跃减弱消失。
3.分为:肿块型、溃疡型、浸润型。
4.转移。
4.胃壁间质瘤:声像图:1.胃壁局限性肿块,始于肌层。
2. 肿块低回声,边缘清楚,多发于胃体部,多单发,大小在5cm内。
3.按部位可分为:腔内型、腔外型、壁间型。
4.粘膜面可见溃疡凹陷。
5.彩超可见内部血流丰富。
遇到下列情况考虑恶性:1. 肿块体积较大,形态不规则,边缘毛躁,内部回声不均,可见液化区,部分伴有不规则强回声。
2.粘膜面较大溃疡,形态不规则,与液化区相通,形成假腔。
3.周围淋巴结肿大。
5.胃息肉:分为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声像图:自胃壁粘膜层向胃腔突出,以低中回声为主,内部回声均匀。
2. 肿块形态多样,圆形或类圆形,境界清,表面光滑,大小在1-2cm之间。
3. 肿块基底部狭窄,紧贴胃壁,不随体位变动分离,常呈蒂状,部分呈“豆芽状”或“半球形”回声团。
4. 彩超可见内部血流丰富。
6.十二指肠溃疡:多发于球部,反复发作愈合后形成瘢痕,瘢痕收缩可引起局部畸形和幽门梗阻。
声像图:1. 十二指肠球部形态不规则,球部面积变小。
2. 球部粘膜面出现凹陷,凹陷表面附少量强回声,不同切面呈“强圈征”、“强双点”、“强回声斑”。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治疗发表时间:2013-07-16T16:35:42.077Z 来源:《世界临床医学》2013年第2期供稿作者:何程祖[导读] 胃肠道间质瘤的两种主要治疗方法分别是药物分子靶向治疗以及手术治疗,而手术治疗可以说是目前比较有效的治疗手段[5]。
何程祖广西南宁市宾阳县人民医院530400【摘要】目的探究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方法以及有效治疗方法,并对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和有用性进行分析。
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诊治的54 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进行诊断并采用手术治疗方法。
结果患者临床表现出腹部胀痛、不适,采用MRI 和CT 作为重要影像学帮助检查,通过手术治疗之后,免疫组化检测CD34和CD117 呈阳性率分别为55.6%和92.5%,手术治疗后一、三、五年内存活率分别是93.7%、84.8%、77.7%。
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在临床表现上没有特异性症状,因此进行早期诊断具有一定难度,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是进行手术切除,能取得较好治疗效果。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癌;临床诊断;治疗前言胃肠道间质瘤在临床医学上还属于一种比较新的概念,该疾病源自于胃肠道间叶组织中的软组织出现肿瘤,大约占整个胃肠道肿瘤体积的1%[1]。
其主要有胃肠道平滑肌瘤、神经鞘瘤还有平滑肌肉瘤等, 该病发病不限年龄段,男性发病率较高与女性[2]。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2010年1月-2013年2月到我院接受诊断和治疗的胃肠道间质瘤病人,其中男性患者34 例,女性患者20 例,患者年龄均在36~75 岁,平均年龄为53 岁。
病人临床表现症状为:腹部胀痛、下腹不适为主,表现出该症状者25 例(46.3%);首发症状表现为黑便者20 例(37.0%);经过辅助体检查看出现肠道肿瘤者3 例(5.5%),腹部出现包块者4 例(7.4%),2 例出现肠梗阻(3.8%).肿瘤位置:位于胃器官者23 例;位于小肠者18 例;位于结直肠者9 例;位于肠系膜或腹膜后者4 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