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间质瘤病例讨论共42页
- 格式:ppt
- 大小:208.00 KB
- 文档页数:42
胃肠道间质瘤22例临床分析袁家宾(济宁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提 要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预后。
方法 对我院普外科自1999年10月至2006年10月间经病理确诊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22例胃肠道间质瘤得到了病理确诊和及时的手术切除治疗,起源于胃12例,小肠8例,直肠1例,结肠1例。
临床表现:首先表现为消化道出血引起的贫血、呕血或黑便,其次为上腹部疼痛不适,还有一些病人表现为急腹症(如消化道穿孔、肠梗阻等)。
胃肠造影、CT及胃肠镜检查有助于对该类疾病的诊断,中位随访时间16个月(10~72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8个月。
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不同于其他常见的消化道肿瘤,手术治疗为主要的治疗方式,伊马替尼(格列卫)作为分子靶向治疗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治疗;预后;伊马替尼 胃肠道间质瘤(G astrointestinal st romal tumor s,GIS Ts)虽然是一种少见的消化道肿瘤,近年来对它的研究已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
GISTs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它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与其他胃肠道常见肿瘤相比有其特殊性。
我院普外科手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22例,对其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自1999年10月至2006年10月,我院普外科共收治胃肠道间质瘤患者22例。
其中,男性10例,女性12例,年龄19~82岁,平均49岁。
起源于胃12例,小肠8例,直肠1例,结肠1例。
22例患者均有临床症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10例,消化道出血8例,消瘦2例,肠梗阻3例,上消化道穿孔1例,贫血4例,发热3例,腹腔内大出血1例。
术前辅助检查:胃间质瘤上消化道造影诊断阳性率为(7/8)8715%,胃镜的阳性率为(9/10)90%,腹腔C T的阳性率为(11/11)100%;小肠间质瘤的小肠造影阳性率为(3/6) 50%;纤维结肠镜对大肠部位的间质瘤发现阳性率为(2/2) 100%,但无论是纤维胃镜或结肠镜,其内镜活检的病理阳性率均低,确诊(2/12)1617%。
胃肠间质瘤病例报告1. 病史女,58岁,已婚,绝经6年。
主诉患者腹胀月余,均能自行缓解,未引起重视。
患者10天前体检当地医院发现盆腔右后方肿块(10.0*85mm);MRI提示:盆腔占位病变(75*93mm),考虑来源于左附件,建议手术。
患者未求明确诊断,去上一级医院检查,检查所见,意见相同,患者确定后,来医院,择期手术。
2. 超声检查患者膀胱截石位,经阴道超声行子宫附件全面扫查后,同时显示正常子宫肌层与病灶切面作为造影切面,探头固定不动。
经左侧肘静脉注入声诺维造影剂2.4ml,追注5ml生理盐水后,存储动态造影过程。
子宫右前方包块,大小约8.8*8.4*8.5cm,形态不规则,边界尚清,内回声不均,见多个囊性暗区,液较稠。
双卵巢可及,回声偏实。
多普勒图像CDFI:瘤体内血流信号丰富,RI:0.48 超声所见:子宫右前方见8.8*8.4*8.5cm 包块,形态不规则,边界尚清,内回声不均,见多个囊性暗区,液较稠,可有流动感。
CDFI:瘤体内血流信号丰富,RI:0.45。
提示:子宫右前方不均囊实性占位(输卵管来源?Ca可能)真的是输卵管来源肿瘤吗?未明确诊断,给予静脉超声造影增强达峰期(子宫前方富血供包块)超声造影所见:瘤体内部增强时间同步于子宫肌层,实性部分呈整体等增强,增强尚均匀,边界清晰,内见造影剂充盈缺损,增强晚期静脉期同步于子宫肌层廓清。
可见一支明显穿支血管来源于附近肠管,进入包块。
造影提示:子宫前方富血供包块:肿瘤考虑,胃肠道来源可能。
3. 术中所见及术后标本瘤体血供来源于小肠瘤体质软、囊实性、表面光滑、内见液化坏死子宫上方直径约10cm肿块,与小肠相连,质软,囊实性,表面光滑,可见供血动脉来源于小肠。
标本剖检内见液化坏死区。
4. 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病理诊断:(小肠)胃肠道间质瘤(GIST),肿块大小10×6×5cm,核分裂<5< span="">个/50HPF,伴坏死,高度风险,肠壁两端切缘阴性免疫组化:CD117/C-kit(+)、CD34(-)、Desmin(+)、DOG1(+)、Ki-67(15%+)、S-100(-)、SMA(-)、GFAP(-)5. 鉴别诊断1.- 输卵管癌临床表现:输卵管癌“三联征”,即阴道排液、下腹疼痛、盆腔肿块;有时阴道出血,晚期出现腹水等超声表现:附件区腊肠形囊实性包块,壁厚,内可见实性不均质回声,或囊壁上见乳头状结构,实性部分及囊壁上可探及血流信号2.- 浆膜下肌瘤临床表现:多数患者无任何症状,较大的浆膜下肌瘤以下腹部肿块为主要表现超声表现:子宫肌层内异常回声结节向浆膜下突出,有时仅与宫体以一蒂相连,彩色多普勒可显示来自子宫的供血血管3.粘液性囊腺瘤临床表现:症状:早期肿瘤体积小,多无明显症状;伴随肿瘤体积增大,可出现轻度腹胀等症状;当肿瘤过大压迫周围组织时会出现相关的压迫症状,如尿频、便秘、心悸等。
胃肠间质瘤45例临床病理分析发表时间:2013-05-17T10:53:05.07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1期供稿作者:何婷玉万春生[导读] 目前手术仍是GIST最彻底的治疗手段,但术后复发或转移率高,适当扩大手术切除范围,但不主张广泛淋巴清扫。
何婷玉万春生 (河南省信阳市中心医院病理科 464000)【中图分类号】R5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1-0122-02【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 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 鉴别诊断要点。
方法结合HE片及免疫组化CD117、CD34、DOG-1、S-100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3月~2012年10月45例GIST病例的临床特征及病理形态改变。
结果本组45例GIST中低危险度12例, 中危险度23例, 高危险度10例。
免疫组化表型: 酪氨酸激酶受体CD117阳性42例, 骨髓干细胞抗原CD34阳性38例, DOG-1阳性39例。
结论 GIST主要发生在胃和小肠。
CD117、CD34和 DOG-1阳性标记是确诊GIST最有价值的免疫标记物。
GIST的恶性程度与肿瘤大小、细胞异型性、核分裂数密切相关。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临床病理诊断免疫组化胃肠间质瘤(GIST)是一组来自胃肠间质组织的恶性肿瘤,与消化道上皮性肿瘤相比,间质肿瘤占比例很少,但在消化道间叶性肿瘤中,GIST 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
其起源尚不肯定,GIST目前被定义为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Cajal细胞(ICC)的肿瘤由未分化或多能的梭形或上皮样细胞组成[1]。
本文对45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胃肠间质瘤的进一步认识。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信阳市中心医院2009年3月-2012年12月经手术后病理诊断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患者45例,其中女性28例,男性17例,女:男为1.6:1,发病年龄28-65岁,平均51岁。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提高对胃肠间质瘤的认识。
方法收集36例GIST进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
结果GIST肿瘤细胞基本形态为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CD117和CD34均呈弥漫阳性表达。
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多发于中老年,免疫组化CD117和CD34阳性表达是确诊胃肠道间质瘤最有诊断价值的依据。
标签: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常见的消化道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发病率为1/10万~2/10万,易被误诊为胃平滑肌瘤或神经源性肿瘤[1]。
近年来由于免疫组化、电镜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对GIST的诊断有了很大提高。
为了进一步研究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本文对我院收治36例胃肠间质瘤患者进行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依据。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本院2010年12月~2013年12月经手术后病理诊断证实的36例GIST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分析。
其中男15 例,女11 例,年龄38 ~79 岁,平均(51.84±9.7)岁,间质瘤位于胃23例,十二指肠3例,小肠及结直肠8例,肠系膜2例。
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胀及腹部包块等。
1.2 方法所有标本为手术切除标本,均经10%甲醛固定,常规切片,HE 染色,镜下观察、免疫组化染色。
Envision 两步法检测CD 117、CD34 、S -100、SMA的表达情况,常规设置阳性和阴性对照。
1.3 判定标准[2] 标准采用LewinEmory等将GIST分为良性GIST、肯定恶性GIST、潜在恶性GIST。
肯定性恶性指标为肿瘤浸润邻近器官、向远、近脏器的转移交界性指标:直径4cm肠间质瘤,肿瘤核分裂象≥1个/50HPF。
直径5.5cm 胃间质瘤肿瘤;核分裂象>5个/50HPF;核异形性明显肿瘤出现坏死,当肿瘤具备一项恶性标准,或两项潜在恶性指标时,则为恶性;仅有一项潜在恶性指标时,则为潜在恶性,而无上述指标时则为良性。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及诊治分析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特点、生物学行为以及诊治情况。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9例胃肠道间质瘤CD117,CD34,SMA、Desmin、NSE、S100等蛋白的表达情况,并進行临床病理分析。
结果29例胃肠道间质瘤CD117阳性表达26例占89.7%,CD34阳性表达21例,占72.4%。
随访18例患者,有8例复发或死亡,其中NSE和(或)S100蛋白阳性表达6例。
在潜在恶性和恶性患者CD117、CD34、SMA、NSE、S100等蛋白的表达与良性患者有明显差异,但Desmin的表达两者没有差异。
结论胃肠道间质瘤CD117及CD34是较特异的标记物。
NSE、S100蛋白阳性表达者在判定恶性时需高度重视,应行根治性切除。
标签: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治疗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种免疫表型上表达CD117(ckit蛋白),遗传学上存在频发性ckit基因突变,具有特殊的组织学、免疫表型以及分子遗传学特点,并且在其生物学行为判断上具有一定难度和预后的不确定性[1]。
本研究对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表型特征、生物学行为及治疗等方面作探讨。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本院经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诊断为胃肠道间质瘤病例29例,男17例,女12例。
年龄31~63岁,中位年龄50岁。
胃22例,占75.9%;肠道7例,占24.1%。
主要症状有腹部疼痛、腹部包块、呕血和(或)黑便,部分病例还有食欲不振、肠梗阻、腹泻和体重下降等症状。
并对所有病例进行随访。
1.2 方法标本经4%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常规切片,HE染色;采用SP 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D117,CD34,SMA、Desmin、NSE、S100蛋白,试剂由福建迈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实验常规设置阴性和阳性对照。
CD117、S100以细胞质和(或)细胞膜着色为阳性,CD34,SMA、Desmin、NSE以细胞质着色为阳性。
胃肠道间质瘤50例临床病理分析摘要: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特点及病理特征。
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50例胃肠道间质瘤病患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病理和免疫化学检查,总结患者临床症状,分析病理形态学特征及免疫组化表达情况。
结果病理形态,胃肠道间质瘤病患其肿瘤细胞多位于粘膜下、浆膜下及肌壁间,其中以梭形细胞为主,少数细胞呈上皮样、梭形/上皮样混合型、类癌瘤/副神经节型。
肿瘤危险分级,高危险性12例、中危险性15例、低度及极低危险性23例。
免疫组化,CD117阳性率92%(46/50)、CD34阳性率(阳性表达较弱)80%(40/50)、S-100阳性率12%(6/50)、VEGF阳性率68%(34/50)。
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作为胃肠道间叶组织来源肿瘤医者可综合分析病理组织学特征联合免疫检测结果以科学诊断疾病,以便为医疗工作的正常开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检测;诊断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作为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肿瘤,多发于胃、小肠、结直肠及食道,中老年民众是该病高发群体,患者多伴有腹痛、包块、胃肠道梗阻及消化道出血等症状,给其正常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1]。
临床研究表明,胃肠道间质瘤占胃肠道恶性肿瘤1-3%,多发于胃、小肠、结直肠及食道,肠系膜、网膜及腹腔后较为少见,20-30%病患为恶性,且11-47%的患者确诊时已发生转移(肝、腹腔),因GIST与胃肠道肌间神经丛周边Cajal间质细胞均有c-kit基因,因此CD117与CD34表达为阳性,被多数医者作为诊断参考,科学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病理学特点,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准确判断病情,以期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前来我院就诊的50例胃肠道间质瘤病患,所有患者均同意参与研究,排除肝肾功能不全、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及不良入院记录者。
案例分析-胃间质瘤案例分析-胃间质瘤现病史(1)病史摘要女性,29岁。
主因“间断上腹痛1月余,胃镜发现粘膜下占位2日”来我院门诊就诊。
病人一个月来感觉上腹正中隐痛,为间歇性隐痛,偶有反酸和嗳气症状。
无进食哽咽感,无呕吐,大小便正常。
一周前就诊于我院门诊,常规查体和专科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便潜血(+);血红蛋白:98g/L,肿瘤标志物正常。
行胃镜检查提示胃大弯粘膜下隆起肿物,直径约3cm,表面光滑,顶部中央凹陷或呈溃疡样,上覆盖白苔及血痂,触之易出血;内镜超声提示肿物起源于胃壁肌层,呈突向腔外、边界清楚的低回声。
门诊以胃占位;胃间质瘤?收入院。
既往体健,无手术外伤史。
无家族遗传病史及类似病史。
体格检查病人轻度贫血貌。
心肺未及明显异常。
腹部平软,未及明显包块。
上腹部轻压痛,无肌紧张。
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
锁骨上淋巴结未及肿大。
直肠指诊未及明显占位及包块。
辅助检查(1)纤维胃镜检查结果胃大弯粘膜下隆起肿物,直径约3cm,表面光滑,顶部中央凹陷或呈溃疡样,上覆盖白苔及血痂,触之易出血;内镜超声提示肿物起源于胃壁肌层,呈突向腔外、边界清楚的低回声。
(2)实验室检查常规检查:WBC 6.8X109/L,HB:95g/L. ALB: 41gl/L,电解质正常. CEA:4.3ng/mL,CA19-9: 11.7U/mL.便潜血(+)。
(3)腹部增强CT检查胃体部大弯侧可见突向胃腔内椭圆形软组织肿物,直径约3.5cm,肿物密度较均匀,局部可见坏死。
增强可见明显强化,胃周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
治疗方式治疗过程病人在全麻下行开腹探查胃部分切除术。
手术过程记录如下:上腹部正中切口由剑突至脐上,逐层进腹。
探查腹腔无腹水,肝脏腹壁及盆腔等无转移性结节。
肿瘤位于胃体大弯侧,向胃腔内生长,大小约3.5cm×3cm大小,质硬,浆膜尚完整。
胃周及腹膜后未及明显肿大淋巴结。
拟行胃部切除术。
切开胃结肠韧带,游离胃大弯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