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间质瘤病例讨论
- 格式:ppt
- 大小:2.33 MB
- 文档页数:133
胃肠道间质瘤22例临床分析袁家宾(济宁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提 要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预后。
方法 对我院普外科自1999年10月至2006年10月间经病理确诊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22例胃肠道间质瘤得到了病理确诊和及时的手术切除治疗,起源于胃12例,小肠8例,直肠1例,结肠1例。
临床表现:首先表现为消化道出血引起的贫血、呕血或黑便,其次为上腹部疼痛不适,还有一些病人表现为急腹症(如消化道穿孔、肠梗阻等)。
胃肠造影、CT及胃肠镜检查有助于对该类疾病的诊断,中位随访时间16个月(10~72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8个月。
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不同于其他常见的消化道肿瘤,手术治疗为主要的治疗方式,伊马替尼(格列卫)作为分子靶向治疗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治疗;预后;伊马替尼 胃肠道间质瘤(G astrointestinal st romal tumor s,GIS Ts)虽然是一种少见的消化道肿瘤,近年来对它的研究已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
GISTs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它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与其他胃肠道常见肿瘤相比有其特殊性。
我院普外科手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22例,对其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自1999年10月至2006年10月,我院普外科共收治胃肠道间质瘤患者22例。
其中,男性10例,女性12例,年龄19~82岁,平均49岁。
起源于胃12例,小肠8例,直肠1例,结肠1例。
22例患者均有临床症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10例,消化道出血8例,消瘦2例,肠梗阻3例,上消化道穿孔1例,贫血4例,发热3例,腹腔内大出血1例。
术前辅助检查:胃间质瘤上消化道造影诊断阳性率为(7/8)8715%,胃镜的阳性率为(9/10)90%,腹腔C T的阳性率为(11/11)100%;小肠间质瘤的小肠造影阳性率为(3/6) 50%;纤维结肠镜对大肠部位的间质瘤发现阳性率为(2/2) 100%,但无论是纤维胃镜或结肠镜,其内镜活检的病理阳性率均低,确诊(2/12)1617%。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例、免疫组织学特征和预后特点。
方法选取62例手术切除的胃肠道间质瘤,对标本进行染色和光学显微镜观察,确立良性、恶性的判断标准。
同时运用cd117、cd34、sma、s-100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
结果首先,肿块形成结节状,7例伴有粘膜溃疡,3例与周围组织有粘连;再进行组织学形态观察,62例gist中,梭形细胞32例,上皮细胞18例,9例兼有梭形和上皮细胞组织细胞学形态。
结论老年人的gist 发病率最高,cd34和cd117对gist诊断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例分析;cd117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老年人的发病率最高,胃肠道间质瘤的起源通常与icc(卡哈尔细胞)有关,但是这种观念还没有在理论界形成统一的认识,本文选取了6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主要对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进行探讨,从中对免疫表型特点与gist生物学行为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文选取62例手术切除的胃肠道间质瘤,对标本进行染色和光学显微镜观察,设立阴阳性对照,确立良性、恶性的判断标准。
62例手术切除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男62例,女30例,患者的年龄都在28对至70岁之间。
gist是一种先天性疾病,以中老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发生再胃部多见,常见症状是中上腹胀痛不适和腹部包块、便血等。
gist在形态上多变,有多种细胞型,按照组织分级可分为三级,即良性、恶性潜能未定和恶性,本研究62例中分别有16,18,28例。
进行巨检,肿块大体上形成结节状,7例伴有粘膜溃疡形成,3例与周围组织有粘连;再进行组织学形态观察,62例gist中,梭形细胞型32例,上皮细胞型18例,9例兼有梭形细胞型和上皮细胞型组织细胞学形态1.2 方法对62例手术切除的胃肠道间质瘤,对标本进行染色和光学显微镜观察,设立阴阳性对照,确立良性、恶性的判断标准。
胃肠道间质瘤11例临床病理诊断胃肠道间质瘤(gastrin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消化道间叶肿瘤,其形态多样,排列结构多样,与胃肠道典型平滑肌瘤、神经鞘瘤较难鉴别。
20世纪80年代前认为,消化道间叶性肿瘤主要是平滑肌源性肿瘤,但20世纪80—90年代,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研究发现绝大部分消化道间叶性肿瘤并不是具有平滑肌的电镜及免疫表型特点,缺乏特异性细胞分化,于是提出胃肠道间质肿瘤这一概念,本文通过11例gist的光镜水平的详细观察与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及文献复习,以进一步学习gist的形态学特点和良、恶性诊断标准。
1 资料与方法选择本院1995年1月—2010年10月间的诊断的11例原诊断为平滑肌肿瘤或gist的手术标本,其中发生于胃6例、小肠4例、结肠1例。
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部不适、呕吐、或超声检查发现肿块。
2 结果2.1 一般资料本组年龄36—74岁,男性7例、女性4例。
临床常见症状为大部为腹痛、腹部不适为主,表现无特异性。
2.2 病理检查肉眼观察:肿物直径在3.0—12cm,切面编织状或鱼肉状,部分可见出血或坏死。
组织学观察:瘤细胞为梭形或上皮样,肿瘤细胞形态主要以长梭形细胞为主,胞浆丰富,弱嗜酸性、,可见核端空泡;或长梭形,瘤细胞呈束状、编织状或旋涡状排列或栅栏状或轮辐状排列。
另一种由上皮样圆形或多角形细胞构成,胞质丰富,呈弥漫状排列。
2.3 免疫组织化学 11例gist中cd34阳性表达8例、vimentin 阳性表达10例,cd117阳性表达9例、actin阴性表达10例、s-100阴性表达9例。
3 讨论 gist属比较少见的肿瘤,近年来又有增加的趋势。
gist 过去是依据光学显微镜下出现类似平滑肌样结构而诊断的,但随着免疫组织化学的广泛应用及电镜对这类肿瘤的检测,认为过去经典的胃肠道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中具有典型平滑肌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的病例不足50%,而且每例肿瘤的免疫表型是多种多样,因此免疫组织化学在鉴别胃肠间质瘤中有重要意义。
胃肠间质瘤8例诊治体会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手术治疗格列卫(甲磺酸伊马替尼)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较少见的胃肠道肿瘤,2004年1月~2011年9月收治gist患者8例,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8例,男4例,女4例,年龄42~75岁。
其中胃间质瘤4例,小肠间质瘤2例,肝脏原gist 1例,盆腔原发胃肠间质瘤1例。
临床表现:本组病例中消化道出血2例,小肠套叠1例,其余均无何症状,仅为正常健康体检时通过腹部b超及ct检查发现。
2例消化道出血患者中,1例是胃出血,当时行胃镜检查未发现胃腔内有病灶,后待出血停止后,行腹部ct检查发现胃壁外生性肿块;另1例是小肠反复多次大出血,每次均伴有失血性休克。
行胃镜及纤维结肠镜检查均未发现有异常,后待出血停止后,在外院行小肠镜检查发现空肠内有一肿块。
小肠套叠患者在行肠套叠还纳术时发现套入回肠内有一肿块。
治疗方法:本组8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
其中1例患者在发现时已属晚期,行剖腹探查时,发现肿瘤与周围组织浸润粘连紧密,已无法切除而关腹。
但此患者术后即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至今已有7年时间,仍然生存,疗效极佳。
其余7例均得到手术切除。
7例中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2例,行近端胃大部切除术1例,行小肠部分切除术2例,肝脏及盆腔包块仅行单纯包块摘除术。
结果8例患者的病理结果:胃间瘤4例,小肠间质瘤2例,肝脏及盆腔包块均为原发胃肠间质瘤。
均为低度恶性。
此8例患者均未放、化疗。
其中2例患者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余6例未行任何辅助治疗。
8例患者均存活,且生活质量良好。
讨论gist是一组独立来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的肿瘤,其发生原因不详。
术前不易得到确诊,需经术中或术后病检证实。
其发病率约1~2/10万,最常见的是胃间质瘤,60%~70%,其次是小肠间质瘤,20%~30%。
胃肠间质瘤多发生在成年人,男多于女[1]。
gist主要表现为腹痛、腹部包块及消化道出血。
本组患者表现为腹部包块5例,消化道出血2例,小肠套叠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