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损伤的鉴别诊断思路
- 格式:ppt
- 大小:285.00 KB
- 文档页数:15
急性肾损伤诊断和治疗指南规范急性肾损伤是一种常见且治疗费用高昂的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
因此,及早发现具有发病风险的患者并开始预防性治疗至关重要。
在急性肾损伤的初期或中期得到迅速地诊断和治疗,可以防止患者发生不可逆的肾损害。
现在已经使用术语急性肾损伤代替了术语急性肾衰竭。
急性肾损伤包括肾功能障碍的所有阶段,从肾功能的微小改变至依赖透析的阶段。
急性肾损伤的特点是肾小球滤过率迅速下降,导致尿素和肌酐突然并且持续升高。
威胁生命的并发症包括高钾血症、肺水肿和代谢性酸中毒。
急性肾损伤越来越常见,每年影响成年患者的比例为500/1,000,000,其中每年每1,000,000人中有200名患者需要透析。
随着年龄增长,急性肾损伤的发病率升高,尤其以80-89岁人群发病率最高。
急性肾损伤占入院诊断的1%,7%以上的住院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其中大部分是原有慢性肾脏疾病患者。
患有急性肾损伤且需要透析治疗的患者,其住院期间死亡率约为50%,在重症或者败血症患者中可能达到75%以上。
尽管在支持治疗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过去几十年里该病的存活率仍然没有得到改善。
急性肾损伤的分类方法一直没有达成共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02年引入了RIFLE(肾功能障碍风险期、肾损伤期、肾功能衰竭期、肾功能丧失期和肾脏疾病终末期)分类系统。
RIFLE根据临床参数(尿量)和实验室检查(肌酐)将急性肾损伤分为三个递增的肾功能障碍水平,根据肾功能丧失的持续时间分为两个预后。
RIFLE的分类方法已经通过验证,是有效的死亡预测因素。
在2005年修订的RIFLE分类方法中,急性肾损伤分为肾功能障碍的风险期和肾损伤期两个阶段,分别根据血清肌酐升高和尿量等指标进行分类。
在临床实践中,及早发现急性肾损伤的症状并进行有效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以避免患者发生不可逆的肾损害。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50%以上或每小时尿量小于0.5 ml/kg持续12小时以上,都可以被视为急性肾损伤的标志,特别是在肾功能衰竭期(即急性肾损伤阶段3)。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急性肾损伤诊断标准是什么
导语:急性肾损伤属于一组疾病,属于比较复杂的情况,很容易跟其他的疾病混淆。
因此,了解急性肾损伤的诊断标准,能够让我们更加准确的确定这种疾
急性肾损伤属于一组疾病,属于比较复杂的情况,很容易跟其他的疾病混淆。
因此,了解急性肾损伤的诊断标准,能够让我们更加准确的确定这种疾病,然后采取好的方法进行治疗。
那么,急性肾损伤诊断标准是什么?下面咱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吧。
诊断
急性肾损伤的诊断需要详细回顾患者的病史和入院前的病史、治疗史和用药史,合理地应用实验室及辅助检查,必要时,行肾活检明确诊断。
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绘制既往和近期Scr的变化曲线,及其与药物和各项干预性措施之间的关系,对于明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鉴别诊断
1. 首先明确是急性肾损伤还是慢性肾功能不全
2. 鉴别是肾前性、肾后性急性肾损伤或肾血管疾病
3. 进一步寻找导致急性肾损伤的原因和性质
上面就是对急性肾损伤诊断标准是什么的介绍,希望对患者的认识有帮助。
急性肾损伤诊断标准有很多,为了保证准确性,最好是到正规的医院进行诊治,然后采取有效地方法进行治疗,这样才可能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必须要重视。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浅析急性肾损伤(AKI)急性肾损伤是指不超过3个月的肾脏功能或结构方面的异常,包括血、尿、组织检测或影像学方面的肾损伤标志物的异常。
在急性肾损伤出现之前,一般临床称之为急性肾衰竭(Acute Rena]Fallure,ARF),简称急性肾衰,是指急性肾组织损伤或功能障碍导致肾小球滤过率fGFR)急剧下降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ARF传统的临床分类,主要分为肾前性、肾实质性和肾后性三大类型。
肾前性ARF的原因多与血容量不足、心排出量下降、低血压或短时间内血压下降幅度过大(收缩压下降>80mmHg)、药物引起的肾灌注急剧减少、早期肝肾综合征等有关。
一般来说,单纯肾前性ARF患者在肾灌注恢复后48小时内,GFR可恢复正常。
肾实质性ARF,或称肾性ARF,在临床最为常见。
ARF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其损伤可累及肾小管一间质、肾小球和肾血管,临床表现也各不相同。
但临床上以急性肾小管坏死(ATN)在ARF中最具有代表性。
近年研究发现,引起ARF的急性肾小管损伤,既可以是ATN,也可以是非坏死性的小管受损,如: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和其它小管损伤。
肾后性ARF是指泌尿道梗阻所引起的GFR急剧下降。
一般说来,在梗阻完全解除数日后,肾后性ARF患者GFR可基本恢复正常。
近年有的学者提出应用急性肾损伤(acute kldney 1n.jurly,AKI)的新术语来部分取代ARF。
AKI表示在致病因子作用下患者虽已发生不同程度的急性肾功能异常,包括尚无肾衰竭和已有肾衰竭的不同阶段,因而对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降低病死率,具有其积极的意义。
当然,目前AKI的诊断分级标准主要反映了“重症ARF”(“CCH—ARF”或“IC U—ARF”)的特点,故仍需大型前瞻性研究验证其合理性,并对其某些不足加以改进和完善。
AKI定义(诊断标准)是指由导致肾脏结构或功能变化的损伤引起的肾功能突然(48小时以内)下降,表现为血肌酐绝对值增加≥0.3mg/d1(≥26.4umoL/L),或者增加≥50%(达到基线值的1.5倍),或者尿量<0.5m]/Kg/h,持续超过6小时。
急性肾衰诊断标准
急性肾衰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肾功能损害,临床上以急性血肌酐升高、尿量减少、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为主要表现。
急性肾衰诊断的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三个方面。
一、临床表现。
1. 急性肾损伤的常见临床表现包括少尿、无尿或多尿,尿液颜色改变,如变浓、变浅、出现血尿等。
2. 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口干、口臭等消化系统症状,也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头晕、头痛、意识模糊等。
3. 患者可出现水肿、高血压、心力衰竭等循环系统症状,也可出现贫血、出血倾向等血液系统症状。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肌酐升高,急性肾损伤时,血肌酐水平常常升高,尤其是
在尿量减少的情况下。
2. 尿液检查,尿液检查可发现蛋白尿、管型尿、红细胞、白细胞等异常。
3. 血尿素氮升高,急性肾损伤时,血尿素氮水平也常常升高。
4. 血气分析,可发现代谢性酸中毒或碱中毒。
5. 血电解质异常,急性肾损伤时,常伴有高钾血症、低钠血症等电解质紊乱。
三、影像学检查。
1. B超,可发现肾脏大小形态改变、肾实质回声改变等。
2. CT/MRI,可帮助鉴别急性肾损伤的病因,如肾梗死、肾梗阻等。
综上所述,急性肾衰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三个方面。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该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合影像学检查,全面评估患者的
肾功能状态,及时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避免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希望本文所述内容能够对临床医生在急性肾衰的诊断和治疗中有所帮助。
急性肾损伤急性肾损伤( acute kidney injury,AKI)以往称为急性肾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是指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肾功能快速下降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
可发生于既往无肾脏病者,也可发生在原有慢性肾脏病的基础上。
与ARF相比,AKI的提出更强调对这一综合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重要性。
约5%住院患者可发生AKI,在重症监护室(ICU)其发生率高达30%,尽管肾病学界对AKI日趋重视,但目前仍无特异治疗,死亡率高,是肾脏病中的急危重症。
【病因和分类】AKI病因多样,根据病因发生的解剖部位不同可分为三大类:肾前性、肾性和肾后性。
肾前性AKI的常见病因包括血容量减少(如各种原因引起的液体丢失和出血)、有效动脉血容量减少和肾内血流动力学改变等。
肾后性AKI源于急性尿路梗阻,从肾盂到尿道任一水平尿路上均可发生梗阻。
肾性AKI有肾实质损伤,包括肾小管、肾间质、肾血管和肾小球性疾病导致的损伤。
肾小管性AKI的常见病因是肾缺血或肾毒性物质(包括外源性毒素,如生物毒素、化学毒素、抗生素、对比剂等和内源性毒素,如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等)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可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 acute tubular necrosis,ATN)。
【发病机制】(一)肾前性AKI肾前性AKI最常见,由肾脏血流灌注不足所致,见于细胞外液容量减少,或虽然细胞外液容量正常,但有效循环容量下降的某些疾病,或某些药物引起的肾小球毛细血管灌注压降低。
常见病因包括:①有效血容量不足;②心排量降低;③全身血管扩张;④肾动脉收缩;⑤肾自主调节反应受损。
在肾前性AKI早期,肾脏血流自我调节机制通过调节肾小球出球和入球小动脉的血管张力,即入球小动脉扩张和出球小动脉收缩,以维持肾小球滤过率( GFR)和肾血流量,可使肾功能维持正常。
当血压过低,超过自我调节能力即可导致GFR降低,但短期内并无明显的肾实质损伤。
如果肾灌注量减少能在6小时内得到纠正,则血流动力学损害可以逆转,肾功能也可迅速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