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疍家族群和蒙古民族的比较表

疍家族群和蒙古民族的比较表

疍家族群和蒙古民族的比较表

疍家族群和蒙古民族的比较表

“疍家文化”研究维恩图

疍家族群蒙古民族

蒙古国社会基本物资价格一览表

蒙古国社会基本物资价格一览表 文章来源:2004-08-26 15:23 文章类型:摘编内容分类:其它蒙古国社会基本物资价格一览表 品名单位价格(图格里克)备注 美元汇率 1美元兑 1188 2004年7月底 人民币汇率1人民币兑146 2004年7月底 居民用电千瓦时 47 蒙古包小区 居民用电千瓦时 47 住宅楼居民 电费千瓦时 90 西部三省所有企业和居民用 电费千瓦时 60 东方省 电费千瓦时 60 苏赫巴托省 工业用电千瓦时 45 工业企业 城市公共用电千瓦时 19 乌兰巴托市 供热每平方米 199 住宅楼 供热每平方米 202.8 无供热表的企业按实际面积计算 供热大卡 13123 企业

热水使用费人/月 520 住宅楼 公路运输费40尺集装箱600-800美元扎门乌德—乌兰巴托 铁路运输费40尺集装箱400-600美元扎门乌德—乌兰巴托 口岸换装费吨 4.5美元扎门乌德 房地产价格平方米 350-450美元乌兰巴托市中心地带现房房地产价格平方米 200-300美元乌兰巴托市非中心地带现房居住用房租金3室1厅/每月250-300美元乌兰巴托市 居住用房租金 2室1厅/月 200美元乌兰巴托市 居住用房租金 1室1厅/月 100美元乌兰巴托市 办公用房平方米/月 5—8美元乌兰巴托市 建筑用土地费平方米 100美元乌兰巴托市中心地带 建筑用土地费平方米 50美元乌兰巴托市非中心地带 绵羊皮张 6500 7月份平均价 山羊皮张 2800 7月份平均价 牛皮张 20000 7月份平均价

马皮张 14500 7月份平均价 羊绒公斤 24000 7月份平均价 驼绒公斤 1150 7月份平均价 来蒙签证费人/次 43美元非加急 来蒙签证费人/次 73美元当天领取 来蒙签证费人/此 63美元第2、3个工作日取 饭店房价单人标准间/日 79美元成吉思汗饭店四星级 饭店房价双人标准间/日 113美元成吉思汗饭店四星级饭店房价双人套间/日 136美元成吉思汗饭店四星级 饭店房价单人标准间/日 69美元乌兰巴托饭店四星级 饭店房价双人标准间/日 103.5美元乌兰巴托饭店四星级饭店房价双人半套间/日 138美元乌兰巴托饭店四星级饭店房价双人套间/日 184美元乌兰巴托饭店四星级 饭店房价双人标准间/日 20—40美元普通饭店

一份详细的外蒙古的资源状况报告

蒙古资源状况报告 自然资源: 1、矿产资源:蒙古国自然资源的勘察工作正有效地开展,已探明80多种矿产和3000多个矿点。主要有煤、铜、铁、锰、铬、钨、钼、铝、铅、锌、汞、铋、锡、砂金矿、岩金矿、磷矿、萤石、石棉、石墨、云母、水晶、绿宝石、紫晶、绿松石、石油、油页岩矿等。 2、土地资源:蒙古国土地辽阔,人口密度低,每平方公里1.47人。土地利用总面积为15646.64万公顷,其中农牧业用地占80%,专门用地占0.1%,森林面积占10%,水域面积占1%,其余部分为国家保密地区。 3、森林资源:蒙古的森林面积为1530万公顷,其中森林覆盖区为1400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0%。木材总蓄积量为12。77亿立方米。其中,落叶松占72%、雪松占11%、红松占6%,其余为桦树、杨树、红杨树等。森林主要分部于肯特、库苏古尔、杭盖省和蒙古阿尔泰山、汗呼赫山脉。 4、植物资源:蒙古的植被以北部西伯利亚针叶林和南部的中亚草原、荒漠组成。蒙古的植物种类数量较少,高等种子植物共计2251种,分别属于103科,596属;苔藓植物共计293种,分别属于40科,119属;地衣植物共计570种,分别属于30科,70属;蘑菇共计218种,分别属于12科,34属;分为八门的药用植物共计574种,分别属于52科,154属;高等种子植物中

较大属类植物是合瓣花类、豆科植物、禾本科、茅科、十字花科、灰条菜科、石竹花等。 荒漠地带主要植物有蒙古茅草、科尔金斯基茅草、戈尔嘎诺夫旋花、格鲁保夫针叶棘豆等独特草丛。戈壁绿州只分部阿尔泰、前戈壁、东部荒漠。这里胡杨、山川柳、沙枣、菖蒲、芨芨草、看麦娘等植物占优势。 5、水资源:蒙古境内河流总长6.7万公里,面积大于0.1 平方公里的湖泊有4000多个,泉水7000多处,此外,地下水源也很丰富。蒙古大小河流的平均年径流量为390亿立方米,其中88%为内流。湖泊水资源量达1800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120亿立方米。 6、野生动物资源:蒙古有狩猎价值的近60种哺乳动物,50多种渔类,近90种鸟类。有狩猎价值的哺乳动物中70%为皮毛动物。蒙古每年产10万张旱獭皮,向国际市场高价出售。被列为禁止捕猎动物的是①17种珍惜动物:野驴、野马、鹿、母鹿、角鹿、四不象、戈壁熊、野骆驼、羚羊、野山羊、母盘羊、黑尾黄羊、麝、豹、海狸、水獭、貂、密鼠。②27种飞禽:鹫、鸿(3种)、鹈鹕、雪鸡、野鸡、皂雕(4种)、богбаатар(2种)、猫头鹰、枭(6种)、啄木鸟(7种)。③鲟鱼。其它野生动物可按蒙古国狩猎法规的时间和动物种类进行捕猎。

贵州各少数民族介绍资料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有49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成份个数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二位。世居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满族、畲族等16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9%。 今天生活在贵州的少数民族,多属汉藏语系,其下又分藏缅语族、壮侗语族和苗瑶语族以及仡拉语族。属藏缅语族的民族有彝族、白族、土家族等;属壮侗语的有布依族、侗族、水族、毛南族等,均出自“百越”;属苗瑶语族的有苗族、瑶族、畲族等,皆出自苗瑶族系;百濮族系,属汉藏语系中的仡基语族,如仡佬族、僰人、羿人等,是为古代的“濮人”。 在对贵州各大族系迁徙入黔的历史中发现,政治挤压,军事征服,制度嬗变等因素,是使四大族系进入贵州的主要动因。而贵州的历史即此亦可被视为一部移民史。民族对流与穿插的结果,造成了贵州境内民族区域分布中既有集中聚居,又交错杂居的情况。各个不同民族分化融合,四大族系,在长期的迁移中,逐渐分化成今天的各种不同民族。 贵州回族人口有16.87万人,,占全国回族总人口的1.72%。主要分布在毕节地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黔西南自治州兴仁县、安顺市平坝县、普定县,六盘水市各县,贵阳市。 贵州土家族人口有143.03万人,占全国土家族人口的17.82%,聚居在铜仁地区的沿河、印江、黔东南自治州的镇远、岑巩县、遵义县的道真自治县。 贵州的侗族有162.8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5.01%,主要聚居在黔东南各县和铜仁地区玉屏自治县、江口县、石阡县、万山特区。 贵州的毛南族有3.12万人,占全国毛南族总数的29.1%。是全国10个较少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黔南自治州平塘县。 贵州的彝族人口有84.36万人,主要聚居在黔西北的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市。 贵州畲族有4.49万人,主要聚居在黔东南州麻江县、凯里市,黔南自治州都匀市、福泉市。 贵州仡佬族人口55.9万人,占全国仡佬族总人口的96.48%,主要分布在遵义的务川、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安顺市平坝、普定县、关岭自治县、铜仁地区石阡县,毕节地区黔西县。

蒙古民族历史概况

蒙古民族历史概况 蒙古民族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主体民族和自治民族。蒙古民族在繁衍生息、兴盛发达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丰富多彩的民俗。 一、族源与族称 (一)蒙古民族族源 蒙古族起源于东胡系诸部族。即包括东胡、鲜卑、契丹、室韦——达怛。东胡人大约与匈奴同时见于史乘。东胡,是华夏人对当时内蒙古东部地区族属相同或相近的各部落的总称。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征服了东胡人,把他们划归左贤王统治。 东胡人及其后裔的居地大体上就是内蒙古东部地区。从昭乌达沙漠到额尔古纳河流域,是以东胡人和他们的后裔——鲜卑、后来的契丹、室韦——达怛人为主体的语言相同或相近,地域相连,风俗习惯也相似的各个部落的居住地。东胡后裔鲜卑人乘匈奴的衰败,占据了蒙古高原,强盛一时。“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人进入内地,并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秦、南凉等几个割据政权,后来拓跋鲜卑统一了黄河流域,建立了北魏王朝。7世纪以后,进入内地的所有鲜卑人最终同化于汉族之中。 在鲜卑人迁进内蒙古西部地区和内地以后,北魏时期在东胡故地居住的主要有契丹和室韦人。契丹人属于地道的蒙古人种。起初在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共有八个部落。他们在内部的争战、唐朝和突厥的统治、同邻族的战争中改变自己民族学面貌。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了契丹国辽王朝后,其统治遍及蒙古高原,许多部落都向辽王朝称臣纳贡。1125年辽亡于金,而辽宗室耶律大石又在中亚建立了西辽国。这样,契丹人大部分同化于汉族以外,一部加入了形成中的蒙古族。 室韦——达怛人居住在呼伦贝尔草原、大兴安岭东西、额尔古纳河与黑龙江两岸。史籍称其“南者为契丹,在北者号室韦”。6世纪时,室韦——达怛人分为五大部,曾受突厥的统治,后与唐朝保持密切关系。室韦、达怛这两个名称在汉籍中可以互通互易,所以,我们可以称他们为室韦——达怛人。唐朝时,称室韦为“十三姓达怛”。室韦——达怛人的语言,保持东胡后裔语言的特点和方言,这种语言和方言,叫作原蒙古语。 (二)蒙古民族族称 蒙古民族的名称起源于蒙古地区东北部的一个室韦部落——蒙兀室韦。“蒙兀”是蒙古一词的最早的汉文译写,见于《旧唐书·北狄传》。蒙兀室韦的居地在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后来,关于蒙古一词的不同译写还有很多,如“萌古”、“朦骨”、“萌骨”,等等。写作“蒙古”,最早见于《三朝北盟会编》所引《炀王江上录》。“蒙古这个词开始只是—个氏族或部落的名称,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建立蒙古汗国以后才成为一个新兴民族的共同称谓。 二、语言与文字 (一)蒙古语言 蒙古语是古老的民族语言之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布在中国、蒙古国、俄罗斯个国家。中国境内的蒙古语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自治区。 蒙古语的主要特征有:在语音方面有严格的元音和谐律,即按照元音舌位前后或圆唇不圆唇进行和谐,如在一个词里,要么都是后元音(阳性元音),要么都是央元音(阴性元音)。但是前元音(中性元音)与后元音或央元音均可出现在同一个词里。在形态学方面以词根或词干为基础,后接附加成分派生新词和进行词形变化;名词、代词、形容词、数词、副词、后置词和形动词,都有数或格的语法范畴;动词都有时、体态、式等语法范畴。在结构学方面,名子中的语序都有一定的规律。通常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定语在被修饰语之前,谓语在宾语之后,各种状语在句中都有一定的语序。

蒙古国资源

蒙古国资源 蒙古国原称外蒙古或喀尔喀蒙古。1911年12月蒙古王公在沙俄支持下宣布“自治”。1919年放弃“自治”。1921年蒙古人民革命党领导的人民革命胜利,同年7月建立君主立宪政府。1924年11月废除君主立宪,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签订“雅尔塔协定”,规定“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并以此作为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之一。1946年1月,当时的中国政府承认外蒙古独立。1992年2月改国名为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现全国划分为21个省。 蒙古国地处亚洲中部,国土面积156.65万平方公里。边界线部长为8161公里,北邻俄罗斯联邦国界长3485公里,南部与我国接壤,边境线长4700公里。 由于蒙古地处内陆,自然地理状况对其气候有非常大的影响。具有强烈的大陆性特征,季温差和日温差均很大。蒙古比北京相对较冷,平均气温低5℃。阿尔泰、杭盖、库苏古尔和肯特等山区,夏季的平均气温为14℃至15℃;南部戈壁和东部平原地区最高气温达40℃以上。西北部山区冬季的平均气温为-25℃至-30℃,最低气温达-40℃;戈壁地区冬季平均气温为-15℃至-30℃,最低气温达-38℃。 一、土地资源。全国可利用土地面积为15646.64万公顷。其中,农牧业用地面积占80%;森林面积10%;水域面积占1%。 二、森林资源。蒙古的森林面积为153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0%。木材总蓄积量为 12.7亿立方米。其中,落叶松占72%;雪松占11%;红松占6%;其余为桦树、杨树、红杨树等。森林主要分布于肯特、库苏古尔、杭盖和阿尔泰等省区的山区地带。由于蒙古国保护得力,森林面积仍在不断增加,森林中有大量的野果、松籽、蘑菇、木耳和药用植物,并生长着3万多种沙棘类型的灌木。蒙古地处两大自然地带,土地很适宜各种毛皮类动物的栖息和繁殖。其中,价值最高的数旱獭、黄羊、鹿、麝等。 三、蒙古国是世界上三大畜牧业国家之一。牲畜总头数高达3360万头(只)。其中,绵羊有1520万只,山羊有1130万只,牛有380万头,马有310万匹,骆驼有35万峰。蒙古人传统上以肉食为主要食品,每年屠宰大约600—800万头牲畜,故畜产品的产量很大。其

传统蒙古包装饰研究

附件2 论文中英文摘要格式 作者姓名:金光 论文题目:传统蒙古包装饰的研究 作者简介:金光,男,1981年06月出生,2007年09月师从于内蒙古农业大学郑宏奎教授,于2010年06月获硕士学位。 中文摘要 传统蒙古包作为一种穹庐式毡帐建筑,是游牧民族先民不断适应独特地域资源、气候条件以及生活方式的必然产物。其成熟的室内与建筑装饰既向世人诠释了游牧民族对居住空间的理解,又深刻反映了游牧民族的传统地域文化。 传统蒙古包是游牧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现游牧民族思想情感、精神风貌的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和积累下来的传统艺术宝库。游牧生活和秩序以民族艺术的方式凝固为视觉形态,既有美化生活、传递信息的使用功能,也有表现精神需要、情感需要的审美意识。 本文从建筑学、设计学、民俗学、图案的角度,综合运用测绘、走访以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方法,结合蒙古民族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传统文化因素,梳理和探究传统蒙古包的室内及建筑装饰特色,总结归纳出传统蒙古包装饰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以室内外的构成、造型等为典型素材对其结构装饰及图案特征进行了提炼和总结,如蒙古包装饰的向心装饰、同心圆和由下至上逐级加重的装饰规律等。旨在为现代设计者提供设计依据,以便达到传承发展的目的。 蒙古民族作为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和守望者,其历史所积累的生活状态以运动为核心,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对静态的、凝固的、视觉艺术形态——装饰艺术的热爱和执著。本人从小生活在内蒙古草原,在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中成长,对此深有体会,这也是撰写这篇论文的原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经济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平稳快速发展。其中,蒙古包式建筑艺术和蒙古族传统图案在营造草原文化氛围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有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为草原文化大区建设做出了贡献。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违背蒙古民族文化传统和现代设计理念的设计失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传统蒙古包的装饰特征缺乏深入的了解和系统分析。本文试图通过民俗学、设计学、图案的视角,对传统蒙古包的结构装饰及图案运用进行初步归纳。 一、传统蒙古包内部装饰特征 1、传统蒙古包内部装饰色彩特征 传统蒙古包内部装饰色彩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别是不同色彩的精神内涵及运用,包含着浓郁的民族文化内涵。主要以大面积的围毡为底色,网纹结构的围壁和其上的皮钉都不

我国的少数民族教案

第二课 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 执教者:檀圩镇中心小学谢燊辉 教学目标: 1、了解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的分布、人口、传统节日。 2、通过对这五个民族的了解,引导学生树立民族团结精神, 构建和谐社会。 教学重点:了解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的分布、人口、传统节日。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树立民族团结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1、从歌曲中你知道了什么? 师:我们中华大家庭中有56个民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个大家庭中的五个成员,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 板书课题: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 二、自学指导 自由读课文第7—9页,完成表格。 1、学生自学填表格,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展示相关图片和完成表格填写。 三、阅读与思考 1、读一读,这段话向我们介绍什么?想一想,回族男子通常会戴什么颜色的号帽? 2、看一看,从这三幅图中你了解了什么?

3、想一想,蒙古族的“马头琴”名称的由来,是否与马的头部有关系? 四、探究与体验 1、情景对话。 要求:两人一组扮演这节课中认识的民族,相互介绍有关民族的节日和习惯。 2认一认邮票上的民族。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有关的分布、人口以及传统节日。几千年以来,我国的各个民族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和谐相处,以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共同建设了美好的家园。我们美好的生活离不开各族同胞的努力,所以我们各个民族更要团结一致。 板书设计: 第二课 汉族蒙古族回族 }团结一致 藏族维吾尔族

达斡尔族民族历史及现状情况

(一)达斡尔族民族简介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以下简称莫旗)是全国仅有的三个少数民族自治旗(另外两个是鄂伦春族、鄂温克族)之一,也是全国唯一的达斡尔族自治旗。 2013年达斡尔族3.28万人,占全旗总人口的9.43%,占全旗少数民族人口的47.81%。 全国达斡尔族人口共有12.4万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和新疆等三个省区。其中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是达斡尔族的主要聚居区。莫旗是全国达斡尔人最集中的地方,也是达斡尔族文明的发源地。 3、民族由来 据许多学者研究表明,达斡尔人是古代契丹人的后裔。唐宋年间,达斡尔先人在我国北方建立辽朝,后被金朝取代。金元时代,达斡尔先民除一部分北避到黑龙江上游南北岸外,还有一部分从属于金朝,仍聚居在讨浯河(今洮儿河)流域,直至元末才北迁。元代的达斡尔族是蒙古势力扩大以后,汇入蒙古的契丹达斡尔族,所以,他们一直将契丹达斡尔的传统保留下来。元灭后,达斡尔先人遗留于黑龙江上、中游地方,主要在北岸。明初,曾设奴儿干都司、海刺儿千户所以及许多卫来管理达斡尔族。清初,达斡尔又成为扩大后的满洲的一部分,被套满族称为“伊彻满洲”,即新满洲

(进来的满洲之意),直至清末、民国年间,达斡尔族在蒋介石实行的只承认五族共和的大汉族主义民族政策下,只能被称为“达斡尔蒙古”。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关照下,达斡尔族才被承认为单一民族。 4、风俗习惯及民族特色 在服装上由于达斡尔族一直生活在北方寒冷地区,并受生产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过去以皮制服装为主。后来,随着产品交易的发展,纺织物服装在达斡尔族中流行。直到解放前后,皮制衣物仍为达斡尔族群众所钟爱、穿用。时至今日,达斡尔族在喜庆活动和节日里都要身着西装或精心制作的艳丽的本民族服装。 在饮食构成上,以前达斡尔人因狩猎、放牧等原因肉食占较大比重,近代转为粮食为主,但在节日和宴宾待客时,有些传统的食品和吃法如“手把肉”、“坤必乐菜”等仍为绝大多数达斡尔人所偏爱。 在居住上,达斡尔族人定居已有悠久的历史了,早在黑龙江沿岸时就建有村寨和房屋。达斡尔族的村屯和住房(主房)一般是座北朝南而建。住房大小两间、三间、五间不等。主房庭院两侧为厢房,或盖仓库、碾房,庭院四周围以木质栅栏或篱笆。房屋为土木结构,用松木或柞桦木做屋架,以沼泽塔头挤垒外墙,里外抹泥。屋顶铺细柳枝编织成的房盖,

蒙古帝国时代西方对中国的认识_张西平

蒙古帝国时代西方对中国的认识 □张西平 当1206年铁木真被蒙古王公大会推为成吉思汗后,在欧亚大陆之间,一个马背上的草原帝国迅速崛起。随着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的正式建立,中国和西方的交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畅通阶段。中国和欧洲之间所横亘的无际的沙漠和绵延的群山再也挡不住响着驼铃的商队,驿站的建立更是为中西交通提供了稳定的条件。“正是在蒙古时代,中国才第一次真正为欧洲所了解。” 柏郎嘉宾的《蒙古史》 (L’Yatoria Mongslorum) 约翰?柏郎嘉宾(Jean PlanoCarpin),意大利的神甫。在蒙古的铁骑横扫东欧以后,1245年他奉英诺森(Innocent)教宗之命出使蒙古,试图了解蒙古的军事动向,修复蒙古帝国和欧洲的关系,以消解笼罩在欧洲人心中的对蒙古人的恐惧与惊慌。经过长途跋涉,身体略胖且年事已高的柏郎嘉宾奇迹般地到达了蒙古帝国的心脏哈剌和林(Karakorum),并参加了 贵由(Güyük )大汗的登基典礼,在递交了教宗的书信后,于1247年返回法国的里昂。 柏郎嘉宾返回欧洲后所写的《蒙古史》是当时欧洲第一部关于蒙古人的著作,他在对东方和中国介绍的“可靠性和明确程度方面,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是首屈一指和无可媲美的”。这本书之所以被给予如此高的评价,主要在以下两点: 第一,实地考察,材料翔实。柏郎嘉宾在蒙古帝国生活了三年多,书中的记载绝大多数是他亲眼所见,即便是一些有关蒙古和中国的历史情况,也都是那些多年生活在蒙古的西方人告诉他的,如乌克兰人、法兰西人等,可信度很大。《蒙古史》的这一特点,使它和以往西方的那种口头相传的游记有了根本性的区别。 第二,态度公允,评价客观。虽然柏郎嘉宾是一位方济格会的传教士,但他在这本书中“并没有以一位传教士的精神面貌来介绍蒙古人”,他也“没有为读者们提供一些过分臃肿的教

蒙古民族的神话和传说

蒙古民族的神话和传说 神话和传说是民间留传下来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是古代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矛盾、变化,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拟人化的产物。神话往往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传说,有的以特定历史事件为基础,有的纯属幻想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 蒙古民族和我国其他民族一样,神话和传说极为丰富。除了一部分流传在人民口头上的作品,其主要部分保留在《蒙古秘史》《黄金史》《蒙古源流》等古代典籍中。 蒙古民族的神话,产生和繁荣在民族统一前的原始氏族社会里。这时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森林狩猎居民和草原游牧群体在严寒的北国艰难地生产和生活着,频繁剧烈的部落战争又使社会处于无休止的动乱之中。因此,部落民众要求征服自然以改善处境,铲除邪恶势力以求得和平安宁,这种强烈的理想和愿望便借助于神话得到了生动形象的体现。蒙古民族的神话触及的社会生活层面很广,诸如对日月星辰奇妙变化的解释,对大地山河、五种牲畜来历的记述,对火的来源及其伟大作用的赞美,以及对部落征战、血亲复仇的夸张式描绘等等。神话主人公大都是一些力拔大山、气吞山河、

浑身放射着神异光彩的马上英雄或猎户强人,他们能引来大海之水灌溉沙漠,把不毛之地变成牛羊遍野的肥美草原;他们的骏马转眼之间就携带着主人跨山过海,升天入地,从万敌之中掳获酋首。战士阵亡,用一片树叶就能让他起死回生;危楼高耸,巧匠把它盖到了离天仅有三指之遥。蒙古民族的神话中,这种天马行空般的瑰丽幻想,人与天比的大无畏英雄气概,都是为了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古代蒙古民族劳动人民萌芽中的朴素唯物主义观念,在神话中表现得特别鲜明。 《保牧乐》《吉雅其》等神话中的主人公同其他古代神话中的神一样,都是一些脚踏大地,勤劳淳朴的牧民。他们被尊崇,甚至被提升为神,只是因为劳动出色,或者勇于同蔑视众生的天帝作斗争,造福于人类。他们生前热爱生活,热爱劳动;死后仍在保佑着牲畜,关怀着百姓。这些神也像活着的人一样爱虚荣,好恶作剧,但是又天真可爱,并不使人觉得神鬼的恐怖,这同其他高高在上、凛然可威的神?o 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蒙古民族的传说比神话产生较晚一些。在后代的流传中,许多神话中的“神”,越来越富于现实中人的品格,而传说中的人则往往被神异化,甚至被提升为神,这样辗转相因,神话和传说的界限就模糊不清了。蒙古民族的古代传说大都是记述族谱世系,奇闻轶事,或者是歌颂英雄行为。有的虽

一个蒙古族谈的历史及民族问题

一个蒙古族谈的历史及民族问题(2008-11-17 14:48:01)转载标签:宗教外蒙蒙古族民族问题成吉思汗中国杂谈分类:网络精选文摘 首先说说民族,请诸位网友自己问自己,一个民族你们认为什么最重要,文化、血缘、利益,在这三样中你们认为什么是最重要的基础。 一个民族之所以称为民族是因为有他核心的精神,就如中华民族(汉族)有诸子百家、忠孝节义礼义廉耻,海外华人即便是有了外国国籍在外漂流了几百年但是中华的印记还刻在骨子里永不消磨,我家很多人虽然身份证上写着蒙古族,但是每年祭祖都要冲着老家的方向,有些东西不是所谓身份证明就能抹杀了的,文化的印记永远镌刻在中国人心中,按靠苛刻的定义,中国没有几个民族,大多数都是族群,能够上民族之称的只有汉族、维回(回教民族放在一起毕竟信仰统一)、藏族(算半个),其他的只能算是族群。 满族和蒙古族为什不能算是民族,中国蒙古族的原因我说过,他的主体没有了别看喊着成吉思汗很响,但是情势需要让他们批判成吉思汗也会很痛快的;而满族从血缘到文化还有什么,以前一直宣扬自己是纯的,但是基因检测证明他的汉族血统占据主体,加上汉八旗的话,这个少数民族从血缘上完全可以看成是汉族分支,而文化他又有什么文化? 读马戎教授的文章,你会感受到现代版本的夷变夏夏变夷,马戎是回族,可是他或许比很多汉族都爱国,这是文化认同,而大量的汉改少又是什么认同,利益吗?基于政策优惠的利益共同体,连利益认同都算不上,我们现在需要什么样子的认同感,文化血缘利益我们需要什么?让少数民族认同什么拥护什么?我们的政策该如何修改? 先说说认同吧,认同中国、认同中华民族/汉族,我说的直白一些,中国大多数少数民族实际上离不开汉族,离开汉族他们一文不值,例如某些独立势力,如果没有中国也就没有人会养着他们,这群人的存在即是给中国捣乱的搅屎棍。有了汉族才有了中国,汉文化是中国当之无愧的代表,也许说的不好听,但是事实如此。 那么少数民族的认同该如何定义,这里先要分清少数民族中那些能成为民族,那些称为族群,标准大家各自标准不同,作者就不设一个标准了。本人因为算是一个少数民族也认识一些少数民族就来说说,第一,并不认为自己和汉族有区别或者就是汉族一部分、分支;第二,虽然有区别,但是主体上认同中国自认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愿意为国家出力;第三,有强烈信仰凝聚力,大多数族人和汉族不同,有国家认同感而没有文化认同感;第四,感觉和中国、中华民族、汉族格格不入,仇视中国或者漠视。 我们怎么建立一个有利于国家的民族政策,我觉得只要把少数民族文化等同于地区文化,把少数民族弱化为地域概念,政策上不必照顾只要平等(南方一些地区近两年开始实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优惠一体化可为借鉴)即可,过分的民族照顾以及民族划分是在凸显民族分歧,而不是融合,如果当初没有这套政策,现在我们谈论的就没有意义了。中国自古就有夷变夏夏变夷理论,认同中国文化中国利益的就是我们的同胞,不认同的自然是外人,标准很简单,就看我们怎么做。在现代打打杀杀已经不能解决问题,文化经济的交流侵略虽然看不到刀光剑影,但是会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彻底失去其原创文明,文化道德价值观被置换,皮还是那张皮芯被换了,参见台湾绿营。

蒙古包建筑简介

蒙古包建筑简介 蒙古包建筑是北方游牧民族处理人、畜、自然关系的产物。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对当地的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适应自然环境的知识和技术。考证其知识和技术,我们发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具有严密逻辑结构的理论体系的知识和应用科学理论的技术,而是为了解决生存问题的技术,技术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而改变物质世界的活动,是基本生活层面的知识和技术。从民俗学、建筑学还是其它角度,对蒙古包建筑的研究各有不同的侧重点,但都涉及到其结构、材料、形状。其结构是有门、哈纳(墙)、奥尼(椽子)、圆形天窗四部分组成。材料:门是木门,哈纳是由细木杆编制成菱形网片,外围是由毡子作的圆形围壁,柳木椽子,还有皮绳和鬃绳。 蒙古包的架设一般是先选好地形,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圆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预先编制的木条方格(哈纳)架好,包顶顶部再架上固定的天窗(奥尼)支架,一般顶高约4m,周边高约2m,门大多向东或东南开,全包的外部和顶部均由轻质沙柳做成骨架,屋顶以奥尼为中心,绑扎细椽子(乌乃),呈活动伞盖式,用驼绳绑扎固定,成为一固定的圆形墙壁。圆顶陶敖直径为1.5m,上饰美丽的花纹。包顶外形均是圆锥体,通常用一层或二层乃至多层毛毡或帆布覆盖,最后用一块矩形毛毡把陶敖覆盖以过夜或防雨雪。将哈那和乌乃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两三个人可以在一两个小时内就搭建或拆除一个蒙古包。 内部摆设,将蒙古包内部平面化分为九个方位。正对顶圈的中位为火位﹐置有供煮食﹑取暖的火炉﹔火位前面的正前方为包门﹐包门左侧﹐是置放马鞍﹑奶桶的地方﹐右侧则放置案桌﹑橱柜等。火位周围的五五方位﹐沿着木栅整齐地摆放着绘有民族特色的花纹安析木柜木箱。箱柜前面﹐铺著厚厚的毛毯﹐其优点蒙古包看起来外形很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除天窗外,编壁墙底部还有一层围毡,夏天可掀开通风,冬天放下保暖),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半圆形包顶,风雪来临时,包顶不积雪,大雨冲刷包顶不存水,圆形的结构还可以抵御风暴袭击。圆型对风的承受力和抵御能力要比其他任何形状都优越;墙围成圆形,包顶是半圆形。风雪来临时,包顶不积雪,大雨冲刷包顶不存水。

蒙古的矿业发展现状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蒙古的矿业发展现状 蒙古国自1997 年颁布矿业法以来,推动了矿业的快速发展,矿业产值的年增长率为8%-12%。政府颁发的矿业权证,由198 个,上升到目前的5500 多个。国外矿业公司纷纷进入蒙古,目前已有200 多家外国矿业公司在蒙古进行矿产勘查和开发活动。矿业的发展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改善了基础设施。 近两年来,全球矿产品价格的上升,给蒙古矿产勘查开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 机遇。 一、能源矿产 主要是石油和煤。主要产区位于蒙古东方省的塔木察格盆地。该盆地与中 国内蒙古自治区接壤。其原油产量约占全国产量的三分之二。另一个主要的石 油项目是中国石化集团胜利油田东胜公司与澳大利亚Roc 石油公司联合在蒙古东南部东戈壁盆地进行石油勘查和开发活动。该公司共投资1 个亿,有11 口 油井,现在已经有5 口井见油,日产原油50 多吨。 煤炭主要产自Baganuur、那林苏海特(Nariin Sukhait)、Shivee-Ovoo。AduunChuhnm 和Sharyn Gol 等煤矿,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和加工设备的不足,前几年蒙古煤炭产量一直停留在500-600 吨上下,近两年产量有较大提高,2006 年达到788.5 万吨。为促进煤炭生产,过去几年政府投入2400 万美元改善生产条件。 二、金属矿产品 金属矿产品主要包括:铜、金、钼、锌、银、钨等。额尔登特矿业公司(ErdenetMining Corp,蒙古政府拥有51%的股权,其余为俄罗斯政府所有)是其国内最重要的矿业公司之一,也是主要的铜、钼矿生产商。其年生产能力2700 万吨矿石。2006 年铜矿山产量约为13 万吨,钼1404 吨,铜、钼精矿几

蒙古族文化的基本精神

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其基本精神,并对该民族的民族性格特别是世界观、价值观、心理特征、现实态度等诸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蒙古族传统文化作为草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而优秀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内涵名播古今中外,也让世人直接感受到蒙古族独特的民族性格,或者说蒙古民族性格很大程度地反映和折射出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因此,研究探讨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对蒙古民族性格的影响与作用,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发扬民族传统、坚持科学发展,开创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局面,促进自治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意义重大。 一、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与基本精神 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十分丰富,它最核心的理念集中地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以顺从“长生天”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特征的自然生态理念,二是以充满原动力的多样的贸易需求和灵活的谋生方式为特征的经济贸易理念,三是以讲真话、讲信用、诚实守信为特征的思想道德理念,四是以不拘一格、兼收并蓄为特征的政治生态理念。联系当今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这些独具特色的核心理念,无不体现出蒙古族传统文化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和利用。 与蒙古族传统文化核心理念关系密切乃至很难严格区分的,就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近年来,区内外专家学者对草原文化的基本精神多有论述,笔者最赞同的是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吴团英研究员将其总结归纳为“开拓进取精神”、“英雄乐观精神”、“自由开放精神”和“崇信

重义精神”。当然,除了这四种精神,笔者认为还应该加上“务实实用精神”。蒙古族传统文化是草原文化的最杰出代表,草原文化的基本精神无疑就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这种独特的精神禀赋,是蒙古族等草原民族维系的纽带,生存发展的动力,自立于民族之林的支柱。 (一)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开拓进取精神 自强不息、开拓进取,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易传》一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这种精神的经典表述。蒙古族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自己的传统典籍中没有这种经典表述,但同样具有这种伟大的精神禀赋并令人信服地将这种精神书写在自己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中。“千年风云第一人”成吉思汗之所以被一些学者誉为“全球一体化”的始作儒者,就是因为弘扬开拓进取精神,利用国家政权形式开通中西方之间的交流与联系,把几乎整个东亚、中亚、西亚和东欧联合在一起的结果。 (二)蒙古族传统文化的英雄乐观精神 崇尚英雄,倡导英雄乐观精神,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和价值取向之一。这一点,在蒙古族等草原民族中体现的尤为突出。蒙古族普遍崇尚英雄,奉行英雄乐观精神,把效法英雄当作人生的最高价值追求,很多史书中描写的“贵壮尚勇”、“重兵死、耻病终”就是这种价值观的写照。但是,蒙古族对英雄的理解,并没有单纯停留在对“力量”的崇拜上,而是对人的智慧也同样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赞扬。因此,蒙古民族不仅有尚武精神,而且具有崇尚智慧的传统和习惯。圣主成吉思汗箴言“力猛者乃一世英雄,智勇者乃万世英雄”,正是蒙古民族崇尚智慧的高度概括和具体体现。长期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一课一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一、选择题 1.(2020·南平建阳模拟)下图人物的主要功绩是( ) A.灭亡西夏 B.定都大都 C.建立元朝 D.统一蒙古 【解析】选D。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成吉思汗的功绩,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成吉思汗的功绩主要是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 自古以来,各族人民驰骋于中华大舞台。史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统一”。据此回答第2、3题。 2.史书中记载的民族是( ) A.蒙古族 B.突厥族 C.女真族 D.契丹族 【解析】选A。材料记述了该民族兴起于朔漠,先后吞并了西域、灭掉了西夏、女真政权(金)……最后南下统一全国,据此可知是兴起于我国北方的蒙古族,经过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南征北战,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平西夏、灭女真的是铁木真 B.灭女真与北宋的支援密不可分 C.灭女真后,南宋和蒙古直接对峙局面形成 D.“天下为一”是在1276年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成吉思汗(铁木真)在进攻西夏的过程中去世,A错误。金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权,蒙古与南宋结盟,南北夹击金,1234年,蒙古灭金。金灭亡后,南宋和蒙古直接对峙局面形成。1276年,南宋灭亡。1279年,元朝完成全国统一。 4.元朝忽必烈接受了一位贤士的建议,逐渐学会了更多地依赖汉人及其制度来治理国家,主要表现是 ( ) A.推行重农政策 B.下令合并州县 C.重用汉族官吏 D.设立驻藏大臣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题干的“逐渐学会了更多地依赖汉人及其制度来治理国家”是解题的关键,依赖汉人及其制度来治理国家的措施主要表现为重用汉族官吏。 5.1276年因元军攻占都城而灭亡的政权是( ) A.南宋 B.辽 C.金 D.西夏 【解析】选A。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南宋的灭亡,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 6.(2020·滨州阳信期中)元灭南宋也并不是那么容易,遭到无数次挫折和失败,甚至其大汗也命丧南宋的石炮之下。最终南宋被灭,如果说元灭南宋的战争是进步的战争,主要是因为( ) A.当时南宋统治者腐朽无能,政治腐败 B.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 C.是民族交融发展的需要 D.是平定叛乱的需要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元朝统一前国家分裂,元朝灭亡南宋,随后又实现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发展。 7.(2020·苏州太仓期中)比较中学习并归纳共同点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结束政权并立局面完成全国统一 B.在前代农民起义中建立的朝代 C.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 D.我国历史上国力最强盛的王朝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隋朝结束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元朝结束辽、宋、夏、金的分裂局面,实现统一。 8.下图是宋元时期的政权更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 A.繁荣与开放 B.民族政权并立到统一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民族融合

蒙古国东方省肉制品加工厂可行性分析

蒙古国东方省肉制品加工厂可行性分析 一、蒙古国牧业及肉制品加工业现状: 蒙古国地广人稀,国土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人口260万,其国土面积的大部分被草原覆盖,畜牧业及矿业为其支柱性产业,因蒙古国有着悠久的畜牧业传统,又有着丰富的草场资源,故牲畜存栏量在世界排在前列。目前蒙古国日益重视现代养殖技术,使其与传统放养方式相结合,其畜牧业一直发展迅速。但该国的肉制品加工业相较于畜牧业,很不协调。不仅数量少,而且相对集中。该国的肉制品加工厂主要集中在首都乌兰巴托,也只是很少的几家,另在色楞格省有一家。在这样一个畜牧业大国,肉制品加工生产能力远远达不到出栏牲畜量的屠宰要求。在畜牧业最发达的东部省份,如东方省及肯特省根本没有肉制品加工场分布,牧民须千里迢迢跑到乌兰巴托卖羊,很不合理。在蒙古国,活羊的收购价格每公斤不超过6元,牛、马的价格更低。所以在蒙古国开展肉制品加工业,原料成本很低而且有充足的货源。 二、蒙古国投资环境:

蒙古国为了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鼓励和支持外国在 蒙古国投资,保护投资者的权益,积极协调与外国投资企 业业务经营有关的各类关系。在外国投资者控制、利用、 管理其认购财产方面,蒙古国为之提供不亚于本国投资者 的宽松条件。外国投资企业为生产目的而进口的原料、材料、零部件、维修配件,自该企业在国家税务总局注册之 日起,5年内免征关税。同时所得税及进出口关税都很低,有些还免征。表明了蒙古国对发展该国经济的强烈需求, 努力引进外资的决心。现今蒙古国各项法律日渐完善,国 外投资者的权益可以很好的得到保障,这是在国外进行投 资的前提条件。同时这些优惠政策为企业节约了成本,进 一步减小了风险。 三、东方省畜牧业及肉制品加工业现状: 东方省是蒙古国最大草场面积最大的省份,同时也是牲 畜存栏量最多的省份,据09年统计数据,羊存栏量6786 万只,牛1390万头,马1457万匹。而东方省却没有一 个大型的肉制品加工厂,当地群众消费只靠牧民简单的手 工屠宰。牧民销售牲畜须到700公里以外的乌兰巴托。所 以在东方省省会乔巴山市建一个大型的肉制品加工厂是当 地政府和群众迫切需要的。为此东方省政府特意出台了一 系列优惠政策,以鼓励在该省投资肉制品加工业。

蒙古国矿业投资分析

蒙古国矿业投资分析 该文章来自【三人行矿业技术网】, 地址: https://www.doczj.com/doc/cc186622.html,/bbs/read.php?tid=170878 进入新世纪以来,蒙古巨大的矿产资源潜力吸引了众多国际矿业资本,许多中国企业也加入了这一热潮。在蒙古进行矿业投资确实存在较大的机遇,但同时存在的风险也绝不能忽视,近两年蒙古政府出台了包括新矿产法在内的一系列相关的法规政策,对其矿业投资环境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投资蒙古矿业的风险正在加大,应当给予高度重视。 一、中蒙矿业开发合作现状与发展趋势 蒙古矿产资源丰富,而且正处在开发的初期阶段,开发潜力很大,这无疑对中国有较强的吸引力。过去10年蒙古政府通过修改蒙古矿产法和外国投资法,加快矿业企业的私有化,制定一系列吸引外资的政策,使其矿业投资环境有了较大改善。蒙古政局比较稳定,又是我国的近邻,有一半以上边境与我国接壤,气候条件差异很小,在民族和文化上共性较多,且两国关系较好,自然也就成为了我国矿业部门“走出去”的首选地之一。 从中国工业化过程的巨大需求量、蒙古的出口型主导战略以及两国距离相近的状况看,矿产资源的合作开发应当是中蒙合作的重点领域,会给双边合作注入更大的动力。从目前的实际需求看,蒙古的石油、煤、铜、金、锌、铁、铀、萤石和磷钙石及一些建筑材料都可以成为双方合作的重点对象。正是由于上述原因,近年来许多中资企业纷纷进人蒙古矿业,形成了一个不小的中资企业蒙古掘矿热。仅2004年到蒙古投资矿产的中国企业就有22家。目前,中国在蒙古投资的矿产企业已经超过40家,其中较大的公司有:中国有色建设集团公司、首钢集团、包钢集团、中国铝业集团、江西铜业集团、神华集团、鲁能集团、中国石油大庆油田公司、中国石化集团胜利油田东胜石油公司等。其他企业还有紫金矿业集团下属的紫金(蒙古)有限公司、金鑫德旺公司、蒙古庆华集团和金都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以及福建紫金矿业公司、中国有色矿业建设集团等。 近两年中资企业在蒙古矿业的投资额也越来越大。特别是2005年,投资额

草原上的蒙古包

草原上的蒙古包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进程中,人们积累了丰富的民居建筑经验。中国民居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蒙古包就是其中之一。 在辽阔的蒙古草原上,寒风呼啸,大堤上点缀着许多白色的帐篷,它们就是蒙古包。一望无垠的草原是蒙古族人民自由放牧的大舞台,蒙古族是一个游牧民族,最适于游牧民族居住的就是蒙古包,因为它的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他在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 蒙古包古称穹庐,还称毡帐,帐幕,毡包等,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这些名称逐渐被“蒙古包”所代替。蒙古包整体为圆形凸顶,顶上和四周被厚厚的毡子覆盖。普通的蒙古包,顶高3。3~5米,围墙高17米左右,大门朝南或东南。最小的蒙古包,直径有300厘米左右,大的则可以容纳数百人。它共有四大结构:哈那,天窗,椽子和门。哈那就是蒙古包围墙支架,蒙古包的大小以哈那的多少来区分,通常分为40个,60个,80个,100个和120个。哈那为120个的蒙古包,面积非常大,有6000多平方米,远远望去,如同一座巨大的城堡,十分壮观。但是,面积这么大的蒙古包在草原上并不常见。 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牧民创造的蒙古包,有着蒙古族典型的特色。蒙古包分为固定式与游动式两种样式。半农半牧区大多建造固定式的蒙古包,周围墙壁用土砌成,上面用苇草搭盖;游牧区大多使用游动式的蒙古包,一种可拆卸,一种不可拆卸。可拆卸的蒙古包以牲畜驮运来迁移,不可拆卸的靠牛车或马车拉运。 蒙古族传统民居,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等地。除蒙古族外,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等民族游牧时也适用蒙古包居住。自从有蒙古族以来,人们开始使用蒙古包,但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至今仍无人知道确切的时间。 看啊!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星星点点的蒙古包就像大海上扬起的白帆,炊烟袅袅,蕴含着无限的生命力!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