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民风民俗
- 格式:pptx
- 大小:4.19 MB
- 文档页数:22
马背上的民族开头:传说在仕尔伯特人游牧的地方,有一座高耸入云的纳德山。
山顶终年积雪,云雾弥漫,泉水泛涌而成的山湖,清澈如镜,人们都说这是天神的隐居的地方。
一天,一位年轻的猎人在山顶湖岸忽然发现一群仙女在湖中嬉戏,那婀娜的身姿,动人的笑语,使猎人惊羡不已。
他悄悄拿来一副套马的皮挎索隐身窥伺。
仙女们尽情的追逐戏耍,丝毫不觉。
猎人飞来皮挎索套住其中一名仙女,其他人惊慌躲入云端。
猎人向仙女求爱,仙女答应了。
不久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便成为蒙古族家族的祖先。
蒙古族自称“蒙古”。
“蒙古”这一名称其意为“永恒之火”。
别称“马背民族”。
现在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
蒙古族除食用最常见的牛奶外,还食用羊奶、马奶、、鹿奶和骆驼奶,其中少部分做为鲜奶饮料,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
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
蒙古族的传统民族白节、祭敖包、那达慕、鲁班节、燃灯节等。
在节日上都有各种不同的习俗。
例如:那达慕大会时,会有摔跤、赛马、射箭、舞蹈以及物资交流等。
解放后,又增添了不少新内容,如田径、球类比赛、文艺演出、图片展览、播放电影、交流生产经验等,成为蒙古人民喜爱的盛会。
燃灯节: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待夜幕降临,家家点燃酥油灯,以示欢庆。
现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额敏县多数蒙古族已不过燃灯节;乌苏县蒙古族在燃灯节的一天多不燃灯,代之以各种娱乐形式。
白节是蒙古族最重要的节日,相当于我们的春节,亦“白月”,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
节日的时间与春节大致相符。
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扒肉,也要包饺子、烙饼。
初一的早晨,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
蒙古族服饰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
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以女子长袍为例科尔沁、喀喇沁地区的蒙古族,多穿宽大直筒到脚跟的长袍,两侧开叉,领口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贴边;锡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则穿肥大窄袖镶边不开叉的蒙古袍;布里亚特妇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长袍;鄂尔多斯的妇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为贴身衣,袖衣至腕,第二件为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纽扣。
蒙古族的民风民俗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各种迎宾礼节。
预约的会客,不论是社会团体还是私人会面,主人总是远远的迎候着客人。
有人会在路边等候,有的骑马飞驰而来,有的骑着摩托、乘着越野吉普车赶来,在隆重的场合还会分几个梯队迎接客人。
如果您到大草原旅游,您一定会到草原上蒙古族的住舍——蒙古包作客,因为这是蒙古族从古到今的传统。
当来到这里,您一定会情不自禁地赞美主人的住处,“这真是一块好地方,草原的大自然景色多美好!”或者您会用临时学会的蒙语“赛努!赛努(好啊!好!)表示自己的情怀,一句蒙古语说出来,这里的主人会由衷地高兴。
当草原上的主人把您迎进蒙古包后,宾主相序而坐在蒙古包的左侧。
一般来了十分尊贵的宾客,主人会主动让您坐在正北(男坐进包后的西侧,女坐进包后的东侧)位置上。
这时候,主妇会把香甜的奶食品、手扒肉摆在客人面前,然后端上一碗滚烫飘香的奶茶,请客人们品尝。
接着在问候和笑声中开始敬酒,主人手捧哈达,托着银碗、齐眉举盘,把美酒敬献在您的面前。
如果客人一饮而尽,主人会非常高兴,顿时主客情融,气氛很快会热烈起来;如果您不善饮酒,接过银碗品一品也可以。
但最好是把碗中酒喝了,这表达了对主人的尊重与亲密。
这里的主人首先给客人斟上新熬的奶茶,摆上奶食、糕点、炒米等茶食为客人压饥解渴,有的还做点面条,让客人们少吃一点垫个频祝?然后敬酒。
由主人先用小酒,向客人们每人敬一杯,这就是敬酒的开始。
接着用大杯(比银碗小一点专用敬酒的银制器皿)从客人中的年长者开始,依次一一进行;敬酒达一定杯数就要奏乐唱歌为客人们喝酒助兴;酒后用饭,招待客人的最高礼节为整羊宴,其次为羊背子宴。
崇拜天地蒙古崇拜天地族对天地十分崇拜,喻天地为父母。
以为天是伟大而神圣不可侵犯的,它支配着世间的一切。
大地哺育万物,是万物生长之源。
因此,在一些重大活动乃至日常生活中,对天地很崇敬,如熬好*** ,首先向天地泼洒敬祭;喝酒时,用无名指蘸酒,朝天地弹洒后,才能自饮;吃咒发誓时,向天地表明心意等等。
内蒙古民俗风情蒙古族风俗民情都兰县的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宗加镇、香加乡、巴隆乡、察苏镇等乡镇。
(一)服饰蒙古族民族服装多用羊皮制成,夏季服装为夹袍,夹袍以棉布做成,也有以绸缎、平绒制作的,如果遇到节日或喜事、文体活动等,人们就要穿上礼服,礼服系用羊羔皮缝制的长袍,以平绒或绸缎为面,以水獭皮或毛氆氇镶边,男袍与藏族长袍基本相似。
蒙古族女袍为对襟长袍,呈长方形,比较窄小,妇女节日礼服为对襟开长袍,外边套齐肩无袖长褂。
(二)饮食蒙古族主要饮食有手抓肉,即将牛、羊肉切成适当的小块,放入锅内加水和食盐烹煮,有的也配以佐料,开锅后即可捞出食用。
风干肉是把肉切成细条,撒上盐沫,风干保存,以备春季或外出食用。
灌肠有肉肠、血肠、面肠,肉肠灌人剁碎的羊心、肝、肺和肋部软肉,血肠灌人牛羊鲜血,面肠灌入面粉加动物油脂,煮熟后食用。
酥油,蒙古语称"桃思",系用鲜奶加一定数量酸奶作酵母打制而成的。
吃炒面或喝茶时,加入酥油,味香且富有营养。
奶酪也叫奶豆腐,是将取过酥油的奶水煮熟,使水分和奶酪分开,然后再倒入粗布袋内挤去水分,晾干后食用。
炒面系将青稞炒熟后用石磨碾碎的熟青稞粉,吃时加茶水、酥油、奶酪,用手拌匀即可,如加入碎糖,更香甜可口。
奶酒系用马奶或羊奶酿制而成的,另外蒙古族群众也喜欢饮用白酒。
茶是蒙古族群众生活必需的饮料,都兰蒙古族多饮茯茶,茶有奶茶、清茶、酥油茶之分,茶水中加入某种成分即为某种茶。
水饼是将面饼放入锅中煮熟,捞出后加酥油、奶酪、糖拌匀的食品。
全羊系蒙古族餐中之尊,在喜庆节日里,将羊的四肢和头部连成整羊状,置于大盘或木板上,全羊呈爬伏状,先供于佛像前,然后年长者过目,把羊头置于佛像前的桌子上,连同全胴体一块煮熟,端上桌子,大家共同进餐。
"德吉",即将盛有酒的瓶口或碗边上置一小块酥油,敬酒时,客人需用无名指蘸酥油弹三次,然后沾一下额头再行饮酒。
(三)居住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生活、休息的场所,包为圆形穹顶,冬暖夏凉便于拆迁,适宜游牧生活,其结构为支架、天窗、包顶木杆、立柱、门和毡片。
蒙古民俗文化简介
蒙古民俗文化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传统和独特的生活方式。
其特点包括:
1. 游牧传统:蒙古族人民继承了古代东胡、鲜卑、室韦等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习俗,形成了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文化特征。
2. 草原文化:作为草原文化的主体,蒙古文化在历史上融合了狩猎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综合型文化形态。
3. 语言和历史:蒙古族使用蒙语,有着悠久的历史,元朝时期曾统一中国并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版图。
4. 传统节日:蒙古族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如那达慕大会,这是一项集体育比赛、民族文化展示和社交活动于一体的盛会。
5. 服饰和饮食:蒙古族的传统服饰以蒙古袍为主,饮食方面以肉类和乳制品为主,如手扒肉、酥油茶等。
6. 艺术和舞蹈:蒙古族的舞蹈充满活力,以马头琴演奏和长调歌曲为代表,体现了蒙古族豪迈的性格和对自然的热爱。
7. 家庭和社会习俗:蒙古族社会强调尊老爱幼,有着严格的祝寿习俗和葬礼习俗,以及对待客人的特定礼节。
8. 禁忌和忌讳:蒙古族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禁忌和忌讳,如做客时的忌讳,以及对某些数字的特殊看法。
蒙古民俗文化不仅是中华文明多元内在气质的重要体现,也是中
国当代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蒙古文化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也在不断吸收现代元素,呈现出繁荣的局面。
内蒙古的一些风俗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之一,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在这片广袤的草原上,有着许多独特的风俗习惯,让人们感受到浓郁的草原文化气息。
本文将介绍一些内蒙古的风俗文化。
一、马头琴马头琴是内蒙古蒙古族的传统乐器,被誉为“草原之王”。
马头琴是一种弦乐器,由马头、琴杆、琴筒和弦组成。
马头琴的音色悠扬、高亢、磅礴,能够表现出草原的雄浑和壮美,因此在内蒙古的许多节日和庆典上都会有马头琴的演奏。
二、摔跤摔跤是内蒙古的传统体育项目,也是内蒙古蒙古族的传统民间运动。
摔跤比赛通常在草原上举行,比赛前,选手们会进行盛装游行,展示自己的风采。
摔跤比赛的规则简单,比赛时选手要用双手和双脚将对手摔倒在地,摔倒的人即为输方。
摔跤比赛不仅考验选手的力量和技巧,也是内蒙古人民的传统文化体现。
三、蒙古包蒙古包是内蒙古的传统居住方式,也是内蒙古的标志性建筑。
蒙古包由木架子和毡子组成,外形呈圆锥形,内部空间宽敞,可容纳数十人居住。
蒙古包的搭建需要精湛的手艺,也需要大量的毛毡和木材,因此成本较高。
蒙古包不仅是内蒙古人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内蒙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那达慕大会那达慕大会是内蒙古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内蒙古最大的传统文化活动之一。
那达慕大会通常在每年的七月或八月举行,为期三天。
那达慕大会包括马术比赛、摔跤比赛、射箭比赛、歌舞表演等多项活动。
那达慕大会是内蒙古蒙古族人民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内蒙古走向世界的窗口。
五、狼图腾狼图腾是内蒙古蒙古族的信仰和文化象征。
蒙古族人民认为狼是勇敢、智慧、忠诚和团结的象征,是蒙古族人民的精神图腾。
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狼图腾贯穿始终,被视为一种神圣的信仰。
六、奶茶奶茶是内蒙古人民的传统饮品,也是内蒙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奶茶是由牛奶、茶叶和盐等原料制成的,口感浓郁、香甜可口,是内蒙古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奶茶也被视为一种传统文化。
蒙古族民俗习惯图文简介1、主要崇奉:萨满教是蒙先人古老的原始宗教,宗教风俗有祭腾格里、祭火、祭敖包。
2、蒙古族民俗习惯:蒙古族喝酒民俗蒙古族传统礼仪,主要有献哈达、递鼻烟壶、装烟和问安等,自然此刻还有鞠躬礼和握手礼。
献哈达的礼仪和藏族同样。
蒙古族牧民十分热忱好客、讲究礼仪。
请客人进入蒙古包时,老是立在门外西侧,右手放在胸部轻轻躬身,左手指门,请客人先走。
客人跪坐后,主人按浅茶满酒的礼俗热忱敬献上奶茶和美酒,并把哈达托着献给客人。
3、娱乐和节日:赛马、摔交、射箭——男子三技、马头琴、蒙古象棋、年节、马奶节、那达慕。
4、饮食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主要生产方式。
蒙古族的饮食大概分三大类:肉食、奶食、粮食,以奶和肉类食品为主。
每日三餐,两稀一干。
清晨正午一般奶茶泡炒米、奶食、手扒肉,夜晚氽羊肉,下边条吃包子。
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和茶是他们平时生活最喜爱的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
5、衣饰金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衣饰的4 个主要部分。
蒙古袍是蒙古族男女老少都爱穿的长袍,是在长久的游牧生活中形成的独到穿着装修。
男袍多为蓝色和棕色,女袍多为红色绿色和紫色。
6、居住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多住蒙古包。
蒙古包是一种天幕式的住处,呈圆形尖顶。
往常用羊毛毡子一层或二层覆盖。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宅的称号。
“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
古时称作“穹庐”、“ 毡包”。
蒙古包分两种。
一种是牧区夏天用的,为移转式的,一种是冬阵营为半固定式的。
蒙古语称移转包为“乌尔郭格尔”。
蒙古族民俗文化特色简介
蒙古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民俗文化传统。
蒙古族的民俗文化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游牧民族特点:蒙古族是典型的游牧民族,以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
他们居住在蒙古包(圆顶毡房)中,追随牛羊迁徙,过着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生活。
这种游牧的生活方式对蒙古族的民俗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 骑射文化:蒙古族以勇猛善战而著称,骑术和射击技能一直是蒙古族的传统技能和民族特色。
蒙古族的青年男子常常从小就开始学习骑马和射箭,并且会举行盛大的骑射比赛来展示自己的技巧和勇敢。
3. 艺术文化:蒙古族拥有独特的音乐、舞蹈和绘画等艺术形式。
蒙古族的传统音乐包括马头琴和蒙古响声,它们采用特殊的音律和唱法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祝福。
蒙古族的传统舞蹈多以骑马、放牛等农牧民生活为主题,舞姿矫健而富有力量感。
蒙古族的绘画艺术以草原风光和民族英雄为主题,用鲜明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表现出独特的审美风格。
4. 民族节日:蒙古族有许多传统的民族节日,如春节、元宵节、那达慕大会等。
其中,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它是蒙古族人民向大自然祈求丰收和祈福的盛大庆典,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蒙古族的民俗文化特色丰富多样,展现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
爱和敬畏,以及对生活的乐观和豪放。
这些特色不仅是蒙古族自身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国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风俗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是中国北方著名的草原之一,也是蒙古族人聚居地。
大草原的风俗独特多样,包括民俗风情、牧民生活、节庆活动等方面。
一、民俗风情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是蒙古族人的聚居地,蒙古族人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他们穿着传统的蒙古族服装,男子们常戴着圆顶蒙古帽,女子们则喜欢穿着色彩鲜艳的长袍。
蒙古族人民以奶制品为主食,喜欢喝奶茶、吃奶酪,还有独特的烤羊肉和炖羊肉等美食。
二、牧民生活在大草原上,牧民是主要的职业。
他们以放牧为生,养殖着成群的牛羊。
牧民们居住在蒙古包里,这是一种圆顶的帐篷,用毡子覆盖,内部设有炉灶和床铺。
每天,牧民们早早起床,开始放牧牛羊,一直到傍晚才返回蒙古包。
他们的生活节奏很悠闲,与草原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三、节庆活动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上有着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其中最著名的是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是蒙古语的音译,意为"娱乐"。
每年夏季,蒙古族人民都会举办盛大的那达慕大会,各地的牧民们会骑马、射箭、摔跤等,展示他们的勇敢和技艺。
此外,还有蒙古族传统的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等。
四、自然景观呼伦贝尔大草原以其壮丽的自然景观闻名于世。
广袤的草原上,草地连绵起伏,湖泊星罗棋布。
每年夏季,大草原上的花海绚丽多彩,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
此外,大草原上还有蒙古包、马奶酒、草原音乐等独特的文化特色,使人们感受到了大草原的独特魅力。
五、草原民歌舞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以其独特的民歌舞艺术而闻名。
蒙古族人民通过歌唱和舞蹈来表达对大草原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激。
他们以悠扬的歌声和优美的舞姿,展现了他们的独特魅力。
蒙古族的歌舞多以马、牛为主题,有着浓郁的草原风情。
总结起来,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风俗独特多样,包括民俗风情、牧民生活、节庆活动等方面。
这里的人民淳朴热情,生活悠闲而又充满活力。
大草原上的自然景观壮丽美丽,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
大草原的风俗文化丰富多彩,是一片令人向往的美丽草原。
蒙古族民风民俗资料大草原孕育了一个豪放而伟大的民族——蒙古族。
蒙古民族历史悠久,分布地域广阔,它是一个来自自然的纯朴粗犷的民族。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形成的。
蒙古族各地习俗多彩多姿,但是,做为一个民族,其基本特征还是相同的。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蒙古族民风民俗资料,欢迎阅读!蒙古族是中国北方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
人种属于纯蒙古人种,是黄色人种的代表民族,语言为蒙古语。
除蒙古国外,蒙古族人口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河北、青海、河南、甘肃等省区以及俄罗斯。
蒙古族的起源蒙古族源自居住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的东胡族系。
北宋时,蒙古高原上的居民——突厥系民族逐渐衰落,居住于今大兴安岭地区的室韦部落(包括成吉思汗祖先的蒙兀室韦诸部)开始西迁至蒙古高原,室韦诸部在突厥语中称作鞑靼,蒙兀室韦诸部称黑鞑靼。
契丹人征服室韦诸部后,黑鞑靼自称尼伦部。
12世纪初,合不勒汗(铁木真曾祖)统一尼伦各部,号其部落为“蒙古”。
1206年,铁木真统一了漠北各部落,蒙古一词成为各部的共同名称。
蒙古族的语言蒙古人拥有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科尔沁四种方言。
通用的文字是13世纪初以回鹘文为基础创制,14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
云南的蒙古族会彝语和汉语,其蒙古语与北方的蒙古语大致可相通。
蒙古族的宗教习俗萨满教是蒙古人古老的原始宗教。
萨满教崇拜多种自然神灵和祖先神灵。
成纪司汗【成吉思汗】信奉萨满教,崇拜腾格里汗“长生天帝”。
直到元时期,萨满教在蒙古社会占统治地位,在蒙古皇族、王公贵族和民间中仍有重要影响。
皇室祭祖、祭太庙、皇帝驾幸上都时,都由萨满教主持祭祀。
成吉思汗和他的继承者对各种宗教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政策。
流行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萨满教等。
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
未婚女子把头发从前方中间分开,扎上两个发根,发根上面带两个大圆珠,发稍下垂,并用玛瑙、珊瑚、碧玉等装饰。
顾站冠元代流行于蒙古族妇女中的一种高帽。
长约一尺,筒状,外包丝绸织物。
花色品种各异,上面还装饰着各式珠宝及美丽的孔雀毛。
根据所戴的“顾姑冠”可识别其身分和社会地位。
在电影《马可·波罗》、《成吉思汗》中都可见到戴着这种冠帽的妇女。
蒙古靴服饰工艺品。
有皮靴、布靴(马海靴)之分。
《马可·波罗游记》载:“应知大汗赐一万二千男爵袍服各十三次,并附以名曰不里阿耳之驼皮靴一双,靴上绣以银丝,颇为工巧。
”不里阿耳靴即香牛皮靴,以补花盘肠纹做装饰。
女用布靴常以通体杏花、山丹、牡丹等花草纹与佛手、D字纹、八结肠纹和云卷纹装饰。
摔跤服及摔跤靴摔跤比赛服装。
包括坎肩、长裤、套裤、彩绸腰带。
坎肩袒露胸部。
长裤宽大。
套裤上图案丰富,一般为云朵纹、植物纹、寿纹、五蝠捧寿等。
图案粗犷有力,色彩对比强烈。
内裤肥大,用10米大布特制而成,利于散热,避免汗湿贴于体表,也适应摔跤角力运动特点,使对手不易使用缠腿动作。
套裤用坚韧结实的布或绒布缝制。
膝盖外用各色布块拼接组合缝制图案,纹样大方庄重,表示吉祥如意。
服装各部分配搭恰当,浑然一体,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摔跤靴则是摔跤专用鞋。
坚韧、厚实,靴子上有皮带,穿时将靴底和靴筒缠绑牢固,以防滑倒和踢脚时脱落,且便于勾缠对方。
葬俗一般不设灵床,没有供品,不穿孝服,不烧纸钱,不放哀乐。
传统的丧葬方式有天葬、火葬、土葬三种。
现在普遍施行土葬,给死者更换新衣,或裹白布,也有净身涂酥油者,连同死者生前用物一同入棺,入后请喇嘛念经。
之后前去墓地埋葬。
禁忌蒙古族从远古时代就崇尚火,因此形成了一些与火有关的禁忌,如到蒙古包中做客,不能往火中洒水、扔东西,更不能吐痰或将火踩灭。
蒙古人还忌用手指着天空中的星星,这与崇拜天的原始信仰有关。
进蒙古包要将马鞭立于门侧,不能带入包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