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江苏卷高考 文言文翻译

2013江苏卷高考 文言文翻译

2013江苏卷高考  文言文翻译

5、C

解析

制度

6、D

解析(1)体现的是清白(2)体现的是做事圆滑世故

7、A

解析

已经远远传播到了东吴一代。

8、

(1)明帝问左右“安国”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丰来回答。

(2)李丰的儿子李韬被选中娶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

(3)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合适补任的人为谁?”

解析

重点关注“安国所在”“以丰对”“谁可补者”三个短语的翻译方法。

译文:

李丰,字安国,原先的卫尉李义的儿子,黄初年间,因为父亲任职的缘故召来随军。起初还没有做官时,年龄十七八岁,在邺下名声行为清正,有识别人物的观察力,海内一致称颂,没有人不注意他。后来跟随军队到了许昌,声望一天天高起来。他的父亲不愿意看到他这个样子,于是命令他关闭大门,命令他跟客人断绝交往。起初,明帝作太子,李丰也热衷文学。等到明帝即位,得到吴国投降的人,问道:“江东一带听说中原一带的名士都有谁啊?”投降的人说:“听说有个人叫李安国。”当时李丰做黄门侍郎,明帝问左右“安国”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丰来回答。明帝说:“李丰的名声都广泛传播到了吴越之地么?”后来升迁为骑都尉,给事中。明帝归天后,李丰做了永宁太仆,因为名声超过实际才能,才能并不大。

正始年间,升为侍中尚书仆射。李丰在台省,常常假称自己有病,当时台省的规定,生病请假满一百天应当解职。李丰生病不满几十日,就暂且上班,不久在请假,像这样很多年。当初,李丰的儿子李韬被选中娶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李丰的弟弟李翼和李伟,做官数年间,都做到郡守,李丰曾经在总人面前明显告诫两位弟弟。等到司马宣王长久生病,李伟作为郡守,因为酗酒荒于政务,祸乱新平。扶风两个郡而李丰并不召回问罪,众人认为是依仗自己得到皇帝的宠幸。

曹爽专政时,李丰虚与委蛇与两个人之间,没有亲疏之别,所以当时有诋毁李丰的歌谣:“曹爽的势力如热水,太傅父子冷如凉水,李丰兄弟如同怪兽游光。”这其中的意思时李丰虽然对外显示清净,而内心贪图省事,跟游光相似。等到宣王下令诛杀曹爽,停车在宫门前,把事情告诉李丰,李丰很害怕,马上昏厥,脚站在地上抬不起来。

等到嘉平四年宣王归天后,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合适补任的人为谁?”有人推荐李丰。李丰知道这虽然不是很明智的选择。然而自以为跟皇帝联亲,想着可以依附皇帝,因而接受没有推辞。于是大将军上奏任用了他。李丰担任中书令二年,皇帝常常单独召见他跟他交谈,不了解自己说什么。景王知道他非议自己,请他谈,他不说实话,就杀了他。这个事情做得很隐秘。

李丰做官前后经历了两个皇帝,不为自己的家庭生计考虑,只是仰靠俸禄生活。李韬虽然娶了公主,李丰常常约束命令他不能侵占朝廷财物,有时得到朝廷赏赐的钱财布匹,就拿来施舍给亲戚族人;皇帝赏赐的宫女,给的很多仆人,李丰都把他们给了外甥们。等到死后,朝廷登记他家财物,家里没有多余的积蓄。,

八年级走进文言文第13单元译文

【第十三单元】 诸葛亮“空城计” 【原文】 亮屯于阳平①,遣魏延诸军并②兵东下,亮唯留万人守城。晋宣帝③率二十万人拒④亮,而与延军错道⑤,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候⑥白宣帝,说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逼。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⑦,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计出。亮意气自若,敕⑧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⑨;又令大开四城门,扫地却(10)洒。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于是引军北趣(12)山。明日食时,亮谓参佐(13)抚手(14)大笑曰:“司马懿必谓吾怯(15),将有强伏,循山走矣。”候逻(16)还白,如亮所言。宣帝后知,深以为恨。(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此文中(10)--(16)是注释] 【注释】①阳平:古地名,今陕西汉中。②并:联。③晋宣帝:指司马懿;魏国将领。④拒:对抗。⑤错道:交错进军。⑥侦候:侦察兵。⑦回迹反追:掉转人马追击。⑧敕(犮犺ì):下令。⑨庵幔:营帐。 (10)却:再。 (11)猥(wěi):突然。 (12)2趣:同“趋”,急走。 (13)参佐:助手。 (14)抚手:拍手。 (15)怯:此指伪装怯弱。 (16)候逻:侦察巡逻的士兵。 【译文】诸葛亮驻军在阳平,派魏延等人的军队联合向东,他自己只留下万把人守城。司马懿率二十万人马与诸葛亮对抗,而跟魏延的军队刚巧错道前进,直接到了眼前,仅离诸葛亮驻地六十里左右。前去侦察的士卒告诉他,说诸葛亮在城中兵少力弱。诸葛亮知道司马懿将到,已经跟他迫近。他想前去依靠魏延,可相距又远,(如果叫魏延)掉过头来追击司马懿,看形势来不及。将军士兵(都大惊)失色,不知用什么计策(对付)。(这时)诸葛亮神态自若,下令军中全部偃旗息鼓,不能随意出入营帐,又命令打开四面城门,(派人)扫地洒水。司马懿常认为诸葛亮(处事)稳重,而(现在)突然显出势弱(的样子),怀疑他有伏兵,于是带领军队向北急走上山。第二天吃早饭时,诸葛亮拍手对助手们笑着说:“司马懿必定认为我伪装怯弱,将有强大有伏兵,(所以)沿着山路逃走了。”侦察兵回来报告,正如诸葛亮所说的。司马懿后来知道了(实情),深感遗憾。 1 七擒孟获 【原文】 建兴三年①,诸葛亮率军至南中②,所战皆捷。闻有孟获者,为夷③汉所服,于是令生致之④。既得,亮使观营阵,曰:“此军如何?” 获对曰:“向(早先)不知虚实,故败。今蒙(承蒙)使观营阵,若止(同“只”)如此,定能胜!”亮笑,心知获尚不服,纵之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还)欲释获。获曰:“公天威⑤,南人⑥不复反矣。”于是亮进军,南中平(平定)。 【注释】①建兴三年:建兴是蜀国皇帝刘禅的年号;建兴三年为公元225年。②南中:古地名,在今云南、四川、贵州交界处。③夷: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贬称。④生致之:把他活捉后送上。⑤天威:天助的威力。⑥南人:孟获自称。 【译文】公元225年,诸葛亮率领军队到南中,所打的战役都取得胜利。听说有位孟获

最新整理高考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高考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决。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 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他们自己呢,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他们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

么明智的呢。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的人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难道值得奇怪吗?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不如孔子。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强,听闻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像这样罢了。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被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高考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1.《口技》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2.《师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3.文言文大全原文翻译 4.狼文言文原文翻译 5.文言文原文加翻译

【2013·新课标全国卷I】【马文升】字词详细注解及全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2013·新课标全国卷I)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奇异)多力。登(科举考试中选,考中)景泰二年进士,授(被授予)御史。历(逐一)按(考察)山西、湖广,风裁(刚正不阿的品格)甚著。成化初,召(被征召)为南京大理卿,满四之乱,录(记载)功进(提拔)左副都御史,振(通“赈”,救济,赈济)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流离失所的人)。绩甚著。是时败(击败,打败)寇(于)黑水口,又败之(于)汤羊岭,勒(刻)石纪(通“记”,记载)之而还。进右都御史,总(统领,统管)督(察看;监管)漕运。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d àn,古代计量单位。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盐价银五万两振(赈济)之。孝宗即位,召拜(征拜,任命)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上言(进呈言辞)十五事,悉议行(拟议施行)。帝耕藉田(藉,通“籍”。古代天子、诸侯征用民力耕种的田;每逢春耕前,天子、诸侯躬耕藉田,以示对农业的重视),教坊以(把)杂戏(古代娱乐形式之一,包括百戏、杂乐、歌舞戏、傀儡戏等;又称“杂伎”)进(进献)。文升正色(神色庄重、态度严肃)曰:“新天子当使(之)知稼穑(种植与收割,泛指农业劳动)艰难,此何为者?(宾语前置,“此为何者”,这是干什么呢)”即斥(责备)去(使离去)。明年(第二年),为兵部尚书,督(察看;监管)团营(明自土木之役后,京军三大营<五军、三千、神机>损失殆尽。景泰中,于谦从三营中选精兵十万,分十营集中操练,称为团营。嘉靖时罢团营,恢复旧制)如故(跟原来一样)。承平(社会秩序持久安定的局面)既(已经)久,兵政废弛(废弃懈怠,应施行而未施行),西北部落时伺(窥伺)(于)塞下。文升严核(考察)诸将校(泛指高级军官),黜(罢免)贪懦者三十余人。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于)其门,或(有人)作(写)谤书(诽谤和攻讦他人的书函)射入东长安门内。为(治理)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军务),于(在……方面)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多次)条上(写奏章向上分条陈述)便宜(有利国家,合乎时宜之事)。国家事当言(进言)者(定语后置句),即(即使)非职守(职责,工作范围内应尽的责任),亦言无不尽。尝以(因为)太子年及(到)四龄(四岁),当早谕教(晓谕教诲)。请择醇谨(淳厚谨慎)老成(老练成熟,阅历多而练达世事)知书史者,保抱(抚养)扶持(服侍,照顾),凡言语动止(行为,举止)悉导(引导,教导)之以正(使……正直、正派)(状语后置句)。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jī古代称靠近国都的地方](犹南都。唐肃宗时指江陵,明代指南京)水灾,文升请命所司(主管的官吏)振(赈济)恤(抚恤),练士卒以备不虞(意料不到)。帝皆深(很,十分;意译为“全都”)纳之。在班列(朝班的行列)中最为耆硕(高年硕德),帝亦推心(以诚相待,即推心置腹)任之。诸大臣莫敢望(追赶上)也。吏部尚书屠滽[yōng]罢(被罢免),倪岳代(代替)滽,岳卒(死),以文升代。

高中文言文及翻译大全

高中文言文及翻译大全 三峡郦道元 【原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 从三峡七百里中,两岸高山连绵不绝,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有时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两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时候,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高山上多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横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的渔民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归田园居陶渊明 【原文】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文】 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 使至塞上王维 【原文】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 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 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像蓬草飘出汉塞, 像飞燕飞入胡天。 大沙漠里飞烟直上, 黄河边上落日正圆。 走到萧关恰逢候骑,

文言原文及翻译

爱莲说 周敦颐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被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当然人很多了。 《礼记》一则 原文: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xiào,敩,教也】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 即使有精美可口的鱼、肉,如果不吃,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好到极点的道理,如果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妙处。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知识不足,教育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还有迷惑不解之处。知道自己知识不够,然后才会从自身找原因;知道有困惑,然后自己才会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尚书·兑命篇》说:“教育别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就是说这种情况的吧? 赵普 《宋史》 原文: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

2013年高考 湖北 文言文翻译

廉希宪事略 廉希宪,字善甫,维吾尔族人。廉希宪辛卯年五月二十五日出生在燕,刚好他父亲孝懿公廉访使得任命下来,孝懿公高兴地说:“这孩子一定能光耀我们的门楣,我听说古代用官职名来授予姓氏,大概是上天将要给我们的宗族用廉这个姓氏么!我就听从上天的安排吧。”于是整个宗族都听从了他以廉为姓氏的建议。 廉希宪身材魁梧,举止不同寻常。十九岁,到北边去侍奉父亲觐见皇上,进而进入宫廷侍奉世祖,皇上因为看他多智谋,有威严的仪容,讨论问题看得深远,给他恩惠照顾他非同一般。 各位贵臣上前比射箭,一位贵臣望着廉希宪,拿出三支箭,好像是要给他,廉希宪说:“你怎么能认为我不能射箭呢?只是我的弓比较软罢了。”贵人借给他一柄有力的弓,廉希宪三发连中,各位贵人惊叹赞服说:“真是文武全才啊,是有用的书生。” 建国之初,被授予平章政事一职。主持政务那天,中书右丞刘整因为刚刚归顺做了都元帅,带领很多骑马的随从,登门求见。廉希宪的弟兄们公十个人,后来都做到一品官。他的弟弟蓟国公廉希贡还没有做官,为他通报。廉希宪此时正在读书,没有回答。蓟公出来,刘整又进入央求求见。于是令人撤去座椅,自己坐在中间,让刘整进入。刘整展身拜倒而起,站在一边,并不跟刘整说一句话。刘整请求退去,对刘整说:“这里是我的私人宅院,你要有什么话,明天到我的政事厅。”刘整出来以后,羞愧得变了脸色。 不一会,前宋很多居住在旅馆里读书人,饥寒交迫,非常狼狈,衣帽破败,衣袖中揣着自己写的诗稿求见廉希宪。廉希宪的弟兄们都笑话这些人。蓟公又为他通报,廉希宪急忙让人铺设座椅,有告诉家人准备酒菜,出来到大门外,严肃地接入,对面坐下,命人拿出酒菜,礼节很恭敬,而且记下他们居住的地方。书生们只是说困顿,请求回去。第二天廉希宪就向皇上进言,皇上都答应了他的请求。 这天夜里,兄弟们问到:“今天刘元帅,皇上非常倚重他,你反而看不起他;江南穷秀才,你却对他以礼相待到这种地步。我们不能没有疑惑啊。”廉希宪说:“我是国家大臣,一言一行一颦一动,都关系到天下的轻重。刘整虽然地位高,但他是卖国的反叛臣子,”所以要折磨羞辱他,让他知道君臣的恩义重大。像这几十个不得志的读书人,都是诵读孔子经义的人,在前宋,不能被朝廷中用,为什么被羁留在这里?何况当今国家起于北方,礼法微薄,我要是再不尊崇读书人,那么儒家经义将被扫地出门了。“廉希宪像这样提携读书人,是对儒家教义有大功之人啊。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六招制胜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六招制胜 易错题诊断 文言翻译,高考试卷中要求直译,也就是字字落实。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活用词等,并做准确解释,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 具体来说,应从“留”“换”“补”“删”“调”“贯”六个方面进行。“留”,凡指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换”,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补”,即补出古代简练说法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调”,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方法的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可记住口诀: 文言翻译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1.(湖北卷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二世祖讳伍,有善行,称善人公。……好施予,岁时勤力活家,人产计口给食,余悉以贩乡里贫乏者。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高祖讳重光,字廷宣。……丁巳,肃皇新三殿,求大木,取办贵竹。公至,彝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公深入其阻。冲风瘴疠,勤事以死。事闻,特加恩恤,赐祭葬。壬戌秋,三殿告成,以公前绩诏赠太仆寺少卿。公性孝友,为颖川公次子,方龀而母沈安人亡。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两弟早夭,抚其遗孤,不殊己子。居乡,恂恂退让,君子也。遇事慷慨,不避艰险。及卒,无一语及家事。世庙谕祭文,有“忠勤报国”之褒,故称忠勤公焉。 【解析】 (1扶:古代的长度单位,四寸为扶。“枝叶扶疏”是说枝叶相距很近,意译为“枝叶繁茂”。“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既承前省主语(善人公,又是介宾短语(“于其下”后置。翻译时既要“补”——补出主语,又要“调”——把“于其下”放到谓语“作”前。参考译文:家门前种有一棵槐树,枝叶繁茂,(善人公时常在树下煮粥给饥民吃。 (2所知异木:知道的奇异树木。走:跑。从文意通顺的角度应放到“争”的后面。参考译文:忠勤公到后,彝人争着跑去把他们知道的奇异树木告诉他。 (3“孝友”是两个单音节词,应“换”为双音节词。参考译文:忠勤公天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颖川公的二儿子,刚换牙时母亲沈安人就去世了。 2.(福建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孟子去齐,充虞①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孟子·公孙丑下》 [注]①充虞:孟子弟子。

高中语文全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全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第一册 烛之武退秦师 勾践灭吴(节选) 邹忌讽齐王纳谏 触龙说赵太后 季氏将伐颛臾 寡人之于国也 劝学 秋水 过秦论 鸿门宴 兰亭集序 归去来兮辞 第二册 谏太宗十思疏 腾王阁序 师说 阿房宫赋 六国论 游褒禅山记 伶官传序 石钟山记 项脊轩志 五人墓碑记 登泰山记 病梅馆记 第三册 卫风·氓 秦风·无衣 邶风·静女 离骚(节选) 孔雀东南飞(并序) 迢迢牵牛星 归园田居 梦游天姥吟留别 琵琶行(并序) 山居秋暝 登高 蜀相 书愤 虞美人 雨霖铃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扬州慢 声声慢 陈情表 祭十二郎文 赤壁赋 第四册 逍遥游(节选) 促织 柳毅传(节选) 第五册 蜀道难 将进酒 兵车行 客至 旅夜书怀 咏怀古迹(其三) 阁夜 登岳阳楼 齐桓晋文之事 庄暴见孟子 孟子见梁襄王 齐人有一妻一妾 奕秋 第六册 报任安书(节选)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屈原列传(节选) 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原文: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译文: 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水之南。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

最新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

对点专练4特殊句式译到位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王方庆,雍州咸阳人也。方庆年十六,起家越王府参军。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希古迁为太子舍人,方庆随之卒业。拜广州都督。管内诸州首领,旧多贪纵,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方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领纵暴者悉绳之,由是境内清肃。当时议者以为有唐以来,治广州者无出方庆之右。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九》) (1)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希古迁为太子舍人,方庆随之卒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王方庆)曾经跟随记室任希古学习《史记》《汉书》。任希古升迁做了太子舍人,王方庆也因此终止了学业。 解析要点:“就”“受”“卒”。 (2)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有到官府诉冤的百姓,府中官员因为事先接受了首领的贿赂,不曾审问。 解析要点:“以”“鞫问”,定语后置句。 (3)方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领纵暴者悉绳之,由是境内清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王方庆就约束府僚,断绝他们与各州首领的私人交往,放纵残暴的首领均受到法律的制裁,由此境内清明整肃。 解析要点:“集止”“绳”“清肃”,“首领纵暴者”定语后置。 参考译文 王方庆是雍州咸阳人。他十六岁,就被任命为越王府参军。(王方庆)曾经跟随记室任希古学习《史记》《汉书》。任希古升迁做了太子舍人,王方庆也因此终止了学业。王方庆官拜广州都督。他所管辖之内的各州首领,过去多贪婪放纵,有到官府诉冤的百姓,府中官员因为事先接受了首领的贿赂,不曾审问。王方庆就约束府僚,断绝他们与各州首领的私人交往,放纵残暴的首领均受到法律的制裁,由此境内清明整肃。当时人们认为唐以来治理广州的官员没有谁能超出王方庆的。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李乂,字尚真,赵州房子人。第进士、茂才异等,累调万年尉。迁中书舍人、修文馆学士。韦氏之变,诏令严促,多乂草定。进吏部侍郎,仍知制诰。景云元年,迁吏部侍郎,与宋璟等同典选事,请谒不行,时人语曰:“李下无蹊径。”改黄门侍郎,封中山郡公。制敕不便,

近五年高考文言文翻译

历年文言文翻译 2018年1卷《晋书鲁芝传》 1、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为并州刺史诸葛诞以寿春 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2、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武帝践祚,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 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2018年2卷《宋史范纯礼传》 1、吏问其故,威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2、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 2018年3卷《宋史范纯礼传》 1、前尹以刻深为治,纯礼曰:“宽猛相济,圣人之训。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由是一切以宽处之。 2、中旨鞫享泽村民谋逆,纯礼审其故,此民入戏场观优,归途见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曰:“与刘先生如何”遂为匠擒。明日入对,徽宗问何以处之,对曰:“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 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以不应为杖之,足矣。”曰:“何以戒后人”曰:“正欲外间知陛 下刑宪不滥,足以为训尔。”徽宗从之。 2017年1卷《宋史范纯礼传》

1、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2、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2017年2卷《后汉书赵熹传》 1、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 2、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卷3年2017. 1、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 2、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岉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 2016年1卷 1、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 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 导读:《马说》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 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yǔ)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译文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却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千里马,只是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样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一样对待它。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饭有时要吃尽食料一石。喂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它有日行千里的本领来饲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千里马)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特长显现不出来,和普通的马尚且都不能够等同,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够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

己的.才能,它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走到千里马跟前,说道:“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 1.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 2.《马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3.《马说》原文及翻译 4.马说原文翻译 5.马说原文及翻译 6.马说翻译及原文 7.《马说》原文翻译 8.马说原文及翻译 上文是关于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2013文言文翻译

1、猿善于攀援,犭婴属于猿类但除了暴躁爱发脾气之外没其它的长处.山的深处有一个洞,洞里有货物,犭婴自己到不了那个地方,就跟猿说:"你爬到上面去把货物拿出来,我在下面帮你守着,到时候咱们平分."猿攀援树木藤蔓而上,取了货物给犭婴,犭婴把所有的货物都移到了自己的洞窟之中.猿爬下来,犭婴却不见了.猿用痕迹找到了犭婴的洞窟,问道:"货在哪儿?"犭婴占据在洞窟里呼啸道:"货物本来就是我的,你凭什么拥有?"招起犭婴群一起殴打践踏猿,猿拖着手臂回去了. 2、墨家有个叫腹憞的锯子,客居在秦国,他的儿子杀了人.秦惠王说:”先生的年岁大了,也没有别的儿子,我已经命令官吏不杀他了.先生在 这件事情上要听我的.”腹憞回答说:”墨家的法规规定:’杀人的人要处死,伤害人的人要受刑.’这是用来禁绝杀人伤人,是天下的大义.君王虽然为这事加以照顾,让官吏不杀他,我不能不行施墨家的法规.”腹憞没有答应秦惠王,就杀掉了自已的儿子.儿子,是人们所偏爱的了;忍心割去自已所偏爱的而推行大义,腹憞可称得上大公无私了. 3、但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何以知其然?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惧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君上而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穷的。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 4、孝绪七岁时,过继给堂伯阮胤之。胤之的的母亲周氏死后,有遗产一百多万应该属于孝绪,孝绪一点也没要,全部给了胤之的姐姐琅邪王晏的母亲。听说此事的人,都对孝绪既叹服又惊异。 十六岁时,父亲去世,服丧期间不穿丝絮之衣,即使尝到味美的蔬菜也要吐掉。表兄王晏地位显贵,多次到孝绪家,孝绪估计他必遭大祸,一听到王晏带来的仪仗队的奏乐声,就钻过屋后的篱笆逃避躲藏起来,不愿和他相见。有一次吃酱觉

历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1)

历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 【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积累古今异义词。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 【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误区三:误译文言虚词 【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 误译:这儿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 正译: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里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围困(打败)的地方吗? 分析与对策:“困于周郎”中的“于”字,表示被动关系,译为“被”,考生的忽视造成被动者“曹操”成了主动者。同学们要注意积累“其、之、以、而、乃、乎”等《考试大纲》规定的十八个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根据句意,准确翻译。 误区四:漏译省略成分 【例4】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 误译: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初中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短篇

初中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短篇 在初中阶段,文言文是学生们重点学习的内容。下面是分享的初中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短篇。欢迎阅读参考! 初中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短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及其弟子〔先秦〕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一作:斯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

道理了。 初中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短篇 孙权劝学 司马光撰〔宋代〕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吴下时没有才学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应当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分别了。 初中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短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先秦〕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2013—14文言文翻译

2013中考文言文翻译 宋朝人曹玮(字宝臣)在关中已经很久,屡次上表章请求朝廷派人来接替他的职位。真宗问王旦,有谁可以代替曹玮的。王旦推荐李及(字幼几),获得批准。 众臣中有人认为李及谨慎忠厚,行为正直,不是防守边塞的人才。韩亿(雍丘人,字宗魏)将这些疑虑告诉王旦,王旦也不说话。 李及到秦州后,边将、官吏都轻视他。 正好有士兵于白昼在市场抢夺妇人的银钗,有关官吏将他捉捕,押来报告李及,李及正坐着看书,命人将士兵带上前来审问,士卒服罪,李及不再将他交给官吏,立即下令处死,然后继续看书。 从此之后,边将,官吏都对李及非常畏服。 不久,这件事传到京师,韩亿听到了,又来见王旦,详细地说明这件事,并称赞王旦有知人之明。 王旦笑着说:「士卒做强盗,主将予以处死,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哪里值得赞扬?我用李及,不是基于这个考虑。曹玮治理秦州已经七年,连羌人都畏惧心服,他治理边塞的措施非常合宜。如果派别人去接替,一定会自恃聪明,改变作风,败坏曹玮已经取得的政绩;任用李及的原因,只是因为他为人敦厚,必能谨守曹玮的规模而已。” 韩亿听了,更加叹服王旦的见识。 2014年 汉高祖准备废黜太子,另立戚夫人之子赵王如意,群臣纷纷劝阻,高祖都不予理会。吕后焦急万分,派哥哥建成侯吕泽一再要求留侯张良想个对策。 张良说:“这事很难通过说话来争辩。如今皇上不能招抚的只有四个人,这四个人的年事已高,他们认为陛下为人傲慢,所以隐居山中、发誓不作汉臣。假使阁下能不惜金钱宝玉,请太子写一封亲笔信,派一位能言善道的使者去邀请他们,我想他们会答应来的。来了之后, 太子要非常礼貌地对待他们,向他们请教学习,再让他们不时陪同太子入朝,故意让皇上看到,对打消废黜太子或许有所帮助。” 吕后依张良所言,卑词厚礼迎来商山四皓。 汉高祖十二年,高祖身体状况日益恶化,因此也就愈发急着废黜太子。太傅(官名,三公之一,太师、太傅、太保称三公)叔孙通(初仕秦,后降汉,汉初典章交由叔孙通订定)引用古今事例为废黜太子事力争,高祖表面上答应,内心却不以为然,废黜太子的准备仍在紧锣密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练习与答案

高考文言文翻译练习与答案 1.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 向利背义乎?” ①衣我以其 衣 ②食人之食者死人之 事 ③吾岂可以向利背义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故假人者遂有天下。无丑不能,无恶不知。丑不能,恶不知,病矣;不丑不能,不恶 不知,尚矣。虽桀纣犹有可畏而可取者,而况于贤者乎? ①假人之长以补其 短 ②无丑不能,无恶不 知

③不丑不能,不恶不知,尚 矣 4.昔者晋献公使荀息假道于虞以伐虢。荀息曰:“请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以赂虞公,而求假道焉,必可得也。”献公曰:“夫垂棘之璧,吾先君之宝也;屈产之乘,寡人之骏也。若受吾璧而不吾假道,将奈何?”荀息曰:“不然,彼若不吾假道,必不吾受也;若受我而假我道,是犹取之内府而藏之外府也,犹取之内府而著之外府也,君奚患焉?” ①假道于虞以伐 虢 ②若受吾璧而不吾假道,将奈 何? ③君奚患 焉? 5.其夏,上立胶东王为太子。梁王怨爰盎及议臣,乃与羊胜、公孙诡之属谋,阴使人刺杀盎及他议臣十余人,贼末得也。于是天子意梁,逐贼,果梁使之。遣使冠盖相望于道,覆按梁事。捕公孙诡、羊胜,皆匿王后宫。使者责二千石急,梁相轩丘豹及内史安国皆泣,谏王。王乃令胜、诡皆自杀,出之。

①梁王怨爰盎及议 臣 ②于是天子意梁,逐贼,果梁使 之 ③遣使冠盖相望于道,覆按梁 事 6.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于嵩,太祖患之。后逢叔父于路,乃阳败面口呙口。叔父怪而问其故,太祖曰:“卒中恶风。”叔父以告嵩,嵩惊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己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乃疑焉。自后叔父有所告, 嵩终不复信。太祖于是益得肆意矣。 ①其叔父数言之于嵩,太祖患 之。 ②太祖口貌如 故 ③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 耳

高考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

高考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 文言文翻译方法 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为什么”。

高考全国卷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也。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父为郭汜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举孝廉,除郎中。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魏明帝许焉。曹爽辅政,引为司马。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 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武帝践祚,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芝以年及悬车,告老逊位,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给吏卒,门施行马。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上不从。其为人所重如是。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帝为举哀,谥曰贞,赐茔田亩。(节选自《晋书·鲁芝传》)

王涣字稚子,广汉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簿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滑,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盘于路。吏问其故,威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