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数学课插上有趣的翅膀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让数学课插上“快乐”的翅膀一直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及师道尊严的影响,学生的课堂权益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致许多孩子失去童年的欢乐和自由,失去全面发展的条件和环境。
可以说让数学课插上“快乐”的翅膀,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活质量,已成为教育界人士的共识,也是每一个数学教师的追求。
一、营造“快乐民主”的教学氛围。
心理快乐能使人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对一切充满希望,充满信心,充满创造力。
课堂上,学生要尊重老师,老师要爱护学生,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
首先,教师要保持一个好心情,面带微笑的进课堂,学会蹲下来和孩子们说话。
我经常在每节课的课前问孩子们:你们准备好了吗?可以开始了吗?在课将结束的时候问学生:这节课,你快乐吗?然后根据学生是否快乐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
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儿歌、故事、谜语、幽默的语言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快乐的参与数学活动。
如:教学《时、分、秒的认识》,为了让学生能巧妙而快速的分清钟面上的三根针,我把它们编成了儿歌:矮个子大哥叫时针;高个子弟弟叫――分针;细腰妹妹叫――秒针。
然后我请小朋友们边观察边领悟:老师为什么会这样编?先请一、三、五、七组的小朋友观察时针是怎么转的?请二、四、六、八组的小朋友观察分针怎么转?学生发现:时针走1大格,分针要走1圈,即:60分。
再请他们交换观察。
此时,有个小朋友已经忍不住了,说道:时针大哥平时不爱运动,所以长得又矮又胖。
用同样的方法,请他们分别观察分针和秒针的转动情况:分针走1小格,秒针要走1圈;分针走1大格,秒针要走5圈。
学生陆钊扬说道:“秒针平时最注意锻炼身体,而且最为勤快,所以她长得最苗条,我们可以叫她细腰妹妹。
”通过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的语言,以及形象生动的比喻,同学们一下子就把时针、分针、秒针给区分开来了。
同时,因为儿歌很有趣,这种“民主、快乐”的教学氛围,激发了他们参与的热情,焕发了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
给数学课堂插上“化零为整”的魔术翅膀摘要: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数学课堂教学就是从学生这些较混乱、较零碎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进行系统的认知和梳理,成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关键词:导入;操作;兴趣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这个内容与学生生活很贴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接触过人民币,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生学习新知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一、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收集零星碎片[教学片断]课件出示商店场景。
小熊:小朋友们,今天是我自己第一次去商店买文具,你们想跟我去看看吗?师:你们和爸爸妈妈去过商店,买东西要用什么呢?生:钱。
师:小朋友们,小熊要考考你们了,你知道人民币有哪些呢?生1:我认识1元。
生2:我认识10元。
生3:我见过100元。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都认识了这么多的人民币,那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来认识一元以内的人民币。
(课件出示一元纸币)师:你认识他吗?你是怎么认识他的呢?生:这是1元,上面有个1,还有个圆字。
师:你真厉害,上面的“壹”是大写的汉字“壹”,这个“圆”是人民币的单位,我们一般写作这个“元”。
……在教学中,了解学生经验,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切实研究如何调动和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
所以,我先在两个班中对学生做了课前调查,结果发现,42%的学生对人民币面额的了解并不全面,67%的学生了解兑换的进率,77%的学生有过购物的经验,可见,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所以,做了以上的教学设计,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小熊第一次购物入手,引发学生共鸣,学生都跃跃欲试,自然引出买东西需要用钱,引出今天的课题——认识人民币。
二、关注学生的操作过程,梳理整合[教学片断]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小朋友对人民币有了更多的认识,想不想自己去文具店买你们喜欢的文具?(出示文具柜)师:上面都有哪些文具?价钱是多少呢?师:文具柜的商品可真丰富啊!我们带上1元钱出发啦。
给数学实践活动课堂插上腾飞的翅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教师面临的新课题。
数学实践活动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观察、分析、研究问题,从而明确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
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数学思维和问题意识,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成为数学教学课后延伸不可缺少的环节。
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实践与探索,就数学实践活动课谈几点认识:一、激发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亚里士多德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
生动的问题情境或是有趣的活动情境,都能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
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出各种具有问题和故事情景的实践活动环节,使学生心里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并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提高了活动的实效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第三单元《走进花果山》时,我利用多媒体创设贴近小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图文声并茂,勾画出多姿多彩的视听学习环境: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吧,那都知道孙悟空吧,孙悟空徒弟们在花果山上玩的不亦乐乎,通过看图同学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这样马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实践活动环节,以数学知识来解决学生身边的问题,通过问题创设、参与活动、交流报告等环节的实践活动,我们可以使学生经历一个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引导学生尝试探索与成功,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突出自主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实践活动课提倡做中学也就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主动地发现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形象比喻,为数学课堂插上隐形的“翅膀”每当我们在数学课堂上想要将抽象的概念搞清楚时,就如同一只被囚禁的小鸟,等待着我们展开内心的翅膀,让自己有能力飞向新的世界。
就像是从天空飞过的一只只小鸟一样,我们要学习一门新的数学课,需要从浩瀚无际的公式中找到自己的方向,慢慢的勇往上飞,才能看到更大的天地。
准备好让你的翅膀展示出来吧!数学课堂上,首先要先理清它的课程内容,也就是那只翅膀,只有它才能让我们飞跃出普通的空气之外,破开束缚,可以拥有更广阔的视野。
也就像一只雄鹰一样,它可以觉察更广阔的天空,也可以看见更远的星辰,当它成功将自己投入天空之前,它会展翅翱翔,享受片刻的自由,而那一刻的感觉,也让这只小鸟心旷神怡。
而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学习并理解这种知识,即使它看起来很复杂,也不要害怕,只要像一只小鸟一样,追随它的自由的节奏,就能够抓住它的“翅膀”,最终拥有更加壮观的天空,也会慢慢理解它的意义。
数学是一门极具活力的学科,它可以让我们体会到放飞翅膀的意义,而这只小鸟也会随着日夜变化见证着它的成长,它也会用不同的视角看着它的周围,给予它新的思考,也会在每一次的练习过程中发现更多的知识。
这就是我们放飞“翅膀”的意义。
随着我们越来越深入的学习,我们会发现,它让我们变得更加聪明,更有见识,更有智慧,更加有洞察力,这样就能让我们能够讲出让人深思的观点,因为当我们找到了数学的“翅膀”,它也让我们可以更准确,更出色的表达出来,这样,就能让我们把不可触及的真理变成可以被体会的智慧。
在数学课堂上,每当有一个新的概念的出现,我们都可以和小鸟一样,让它的翅膀展开,把它运用到实践之中,让它在我们的心中落地,和我们一起进入了大门,拥抱更精彩的数学之旅。
就像这只小鸟在空中自由翱翔一样,我们在学习数学课堂,也应该拥抱这种自由的心态,放飞自己的翅膀,让自己探索并理解它,只有努力去学习,不断练习,才能够铭记于心,这样,我们就能拥有自信的视野去走向新的未来。
数学课堂,给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苏教版小学数学新教材以新课标为依据,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教材图文并茂、新颖活泼,呈现形式丰富而开放,注重和学生的实践应用相结合,给他们插上腾飞的翅膀,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下面,谈谈我的教学体会:一、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学生的创新意识常常体现在一些奇思妙想中,有的也许很幼稚,有的也许太“出格”,但这些都是学生创新思维的闪现,必须加以珍惜和保护。
教师要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和学生建立起和谐、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都有一种轻松感,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赞扬和鼓励。
这样能使学生产生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去探求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创新意识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疑,使学生因“疑”生奇,因“疑”生趣,积极主动地探究创新。
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时,首先,我用“变形金刚”这个学生非常熟悉的玩具引入课题,学生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
接着,我给每一个学生一套立体图形学具,学生接到后发现只不过是一些药盒、易拉罐、皮球等,如此而已,有什么巧妙之处呢?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更加强烈了。
这时,我不急于讲授新知识,只是引导学生像玩“变形金刚”那样随心所欲地在课桌上摆弄,看一看,摸一摸,看能发现什么。
那场面可热闹了,学生们个个兴致勃勃,争先恐后地拼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然后我再引导学生在小组、全班进行交流,介绍自己发现了什么。
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参与,对不同形状的物体特点有了全面的了解。
三、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
因此,教学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在思维中动手,让学生在动手、思维的过程中探索、创新。
给数学课插上有趣的翅膀
古希腊哲人普罗塔戈说过:“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这意味着学生要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乐意积极主动地在脑子里建构新的知识的过程。
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最关键的,一个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对各种现象和问题会产生惊异感,在学习过程中,他能灌注全部热情,兴致勃勃,津津有味,甚至会达到对所学知识迷恋不舍的地步;在学习后,他会产生满足感,觉得书是他的良师益友,自己从中受到了启迪,并由此产生欢快、惬意的心情,所以,学习兴趣是人才成长的“起点”。
根据多年来教小学数学的经验,我认为要让小学数学课堂“活”起来,那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让数学课变得有趣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我的体会是:
1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把自己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活动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记得在教乘法分配律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结合以往培训得到的经验,我从学生的“乐学入手,给数学知识点赋予形象的比喻,让数学生活化,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时把乘法分配律的公式(a+b)×c=a×c+b×c生活化:a和b是主人,c是客人,客人c来了,主人a和b要分别与c握手,这样才算有礼貌,也可以这样说,a是新郎,b是新娘,他们在婚礼上要分别与来宾c碰杯,这样讲,同学们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原先不认真听的同学都提起了兴趣,这样地教学,让学生感到数学同样有趣味,学生很快就记住了这条公式并灵活运用,这样的方式就可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效果非常好,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提高,这样的教学给我带来了很大的触动,今后我将会一如既往地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
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将数学课与生活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学生觉得自主、投入,效果自然不错。
2制造悬念,激活情趣
创设质疑情境,就是在教师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思维的动力。
“学趣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上课时,对老师提出的质疑情境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根据这一特点,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启发学生创新思维,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知识只有经过学生自主探究、验证、总结,才能深刻理解,牢固掌握,
才能灵活、创造性地运用于实际,体现数学的价值。
例如,在让学生做数学计算练习时,我是这样制造悬念的:首先问同学们想知道老师的QQ密码吗?如果你把每道题都算得对,把算得的数排列起来,就能得到老师的QQ密码了,话音未落,同学们都提起了兴趣,跃跃欲试,恨不得一下子就能算出来,这样的悬念教学效果非常好,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探索,使学习活动富有情趣,更好地调动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
对学生而言,他们没有等待知识的传递,建构了知识,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对老师而言,只是为学生主动学习创设多种学习条件,营造了一个人性化的课堂氛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
3游戏教学,体验乐趣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很早就阐明了“愉快教育”的优越性。
作为一名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践行“数学好玩”的理念,让孩子们感受到数学好玩,那么孩子们的數学学习,将不再是令人厌烦的抽象、枯燥的运算和推理,而是一个丰富多彩,充满乐趣的事情。
2009年,我在教一年级数学立体图形的认识时,课前我事先准备了一个大盒子,里面装有牙膏盒、乒乓球、墨水盒,小玻珠、礼品盒等立体图形,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学时把学生的眼睛蒙上,让学生上讲台摸一摸,猜一猜,说一说,手上抓到的是什么图形,其他同学当裁判,同学们都觉得很好玩,抢着要试一试,整节课充满乐趣,同学们都不想下课了,这样的游戏教学,其学习效果令人惊喜。
儿童的天性爱玩、爱动,而且注意力集中不持久。
在教学过程中,把游戏引入课堂,寓教学于游戏中,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
因此,在教学中,我还经常设计其它的游戏,如送信、夺红旗、开火车、小猫钓鱼、摘苹果、红花配绿叶等穿插在课堂教学中。
这些游戏照顾到点又能覆盖到面,信息反馈及时,学生兴趣盎然,其乐融融。
每当看到同学们手舞足蹈以庆祝自己的成功,在这种积极主动的活动中乐此不疲地学习,我感觉自己真开心,好像回到了跟他们一般年纪的童年。
游戏教学,不是靠老师出色的教,而是靠学生自主的学。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组织者、引导者,大量的时间给学生游戏活动,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数学知识,教师的工作更加高效。
这样自由的数学课堂,学生不仅学得主动,而且学得轻松、学得快乐,教学过程中老师带领学生玩得巧妙、玩得高明,不是为玩而玩,而是让学生在玩中生疑,让学生在玩中质疑,让学生在玩中释疑,获取知识,提高了
学习数学的能力,这是多少教师梦寐以求的啊!
4开放课堂,充满激情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必须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可以这样说,开放的数学课堂教学,正引导着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既能向学生提出智慧的挑战,又能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例如,我在教长方形的面积时,我让学生走出教室,分组量学校操场的长和宽,再算出面积,因为是在室外,学生总是能积极参与,互相讨论结果。
很多学生很快就能求出操场的面积。
此外,在教克和千克的认识时,在课前,我就让学生在上街时进超市看一看,或者在自己家里找一找哪些物品是以克和千克为单位的。
而经过课前准备的学生都能准确的报出,一块香皂有120克,一小盒口香糖有45克。
而当我向学生问起“一颗枣子约有几千克呢?”时,学生也能提出反驳,告诉教师,“一颗枣子很轻,说它有几千克不太合适,还是用‘克’比较好。
”这充分证明,学生已经把握住“克”的感觉,感悟到了“克”的产生及作用,并且能辨析,何种时候用何种单位更合适。
这样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与老师一起走进生活,感受数学中的生活,进行情感的熏陶。
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就会对数学消除畏惧感、神秘感,而产生亲近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有趣,享受数学带来的智慧和愉悦,有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的精神生命真正地成长于“数学有趣”快乐人生里。
学生便会倾情投入,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主动,学得深刻。
进而唤起学生的好学,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享受探索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达到乐于参与学习的目的。
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适当添加“趣味”这副调味剂,教学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数学课同样也可以上得津津有味、生动、有趣、形象而又耐人寻味,越发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