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平大红山铜铁矿床控矿因素及成因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545.89 KB
- 文档页数:8
云南省大红山铜铁矿床中菱铁矿的成因及赋存规律刘伟;邓明国;彭昭银【摘要】The geological background,mineral assemblag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iderite deposit are described, and analyzed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 siderite ore chemical composition analysis, isotopic analysis) and metallogenic environment. The source of ore-forming materials was combination of the submarine volcano sediments and normal sediment. Metallogenic environment was weak reductive environment, and had rich organic matter. The siderite deposit show late hydrothermal enrichment characteristics, is marine volcano sedimentary reformed deposit.%对大红山铜铁矿矿床中菱铁矿的地质背景、矿床背景、矿物组合特征进行了描述.并经地球化学分析(菱铁矿化学成分分析、同位素分析)及成矿环境分析,表明其成矿物质来源为海底火山喷发沉积物与正常沉积物的组合.成矿环境为有机质丰富的弱还原环境,有后期热液富集的特征,为海相火山喷发沉积改造型矿床.【期刊名称】《科学技术与工程》【年(卷),期】2012(012)006【总页数】4页(P1234-1237)【关键词】菱铁矿;大红山铜铁矿床;成因【作者】刘伟;邓明国;彭昭银【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昆明650000;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昆明650000;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昆明6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31云南省新平县大红山矿区东段I号矿带赋存有数量可观的菱铁矿(见图1),根据统计大约为2 000多万吨,主要分布于由下至上Io、Ia、Ib、Ic四个矿体中,其中,含量最多的是Ic矿体,并且呈现由上至下含量依次递减的分布规律。
35矿产资源Mineral resources云南大红山矿区鲁格铁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张武鹏1,殷灿春1,张达兵1,张永彬2(1.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矿山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51;2.玉溪矿业有限公司,云南 玉溪 653100)摘 要:鲁格铁矿(Ⅳ4铁矿体)是位于大红山矿区中西部的典型铁矿床之一。
通过对鲁格铁矿床的地质特征及矿体特征分析,表明其矿床严格受区域构造、岩浆岩及地层岩性等因素的控制,具有明显的层控性特征,其中浅灰色碱中性变钠质火山岩是区内典型的成矿岩性,火山岩浆中的钠铁在岩浆从基性向碱中性演化阶段中逐渐富集,形成区内富含铁矿的变钠质熔岩及火山碎屑岩。
分析认为鲁格铁矿主要赋存于大红山群组地层变钠质熔岩中,区内构造复杂且矿体厚度变化较大。
综合分析认为该区域对寻找铁矿的前景良好,矿床北西部可作为下一步找矿勘查的重点靶区。
关键词:地质特征;控矿因素;找矿远景;鲁格铁矿床中图分类号:P61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5004(2020)22-0035-3收稿日期:2020-10作者简介:张武鹏,男,生于1987年,汉族,甘肃武威人,本科,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地质勘查。
云南大红山矿区位于滇中区域所属的新平大红山群铁铜多金属成矿带,区内产出特大型的大红山铁铜矿区铁、铜矿床,区内磁异常特征表现为北东向,矿区外围尚有多个磁异常,充分说明该区内找矿潜力较大。
本文重点结合大红山矿区成矿地质背景及成矿地质特征进行研究,对鲁格铁矿的成矿规律及找矿标志进行探索,提高矿床研究程度,为矿床下一步的勘查、开发提出重要的理论支撑及指导意义[1]。
1 区域地质背景以红河大断裂将区内地层分为两部分,南西侧为混合岩化作用的哀牢山变质岩带,北东侧出露大红山群和晚三叠世干海子组的两套地层,其中大红山群是一套古海底火山喷发-沉积变质岩系,富含钠质火山岩及铁铜矿。
区内东西向、南北向及北西向构造活动十分强烈,其构造形迹和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既相互继承又相互叠加,其中南北向构造对大红山式铁铜矿带的分布进行控制,东西向构造对区内大红山铁铜矿床及其他伴生矿体的分布进行控制,北西向构造具有破坏作用。
239管理及其他M anagement and other云南大红山歇牛场铜矿地质特征及成因董江涛,李建飞(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051)摘 要:歇牛场铜矿位于大红山铜铁矿区的东南部,矿体赋存于早元古界大红山群红山组第三段强风化的变钠质熔岩、云母片岩和弱风化的白云石大理岩中,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矿石以孔雀石、蓝铜矿等氧化矿为主。
矿石风化越强烈,氧化程度越高,矿化程度也较高,矿区内含黄铜矿的白云石大理岩为矿床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初步分析认为矿床成因类型为风化残积矿床。
关键词:地质特征;风化;矿床成因;歇牛场铜矿中图分类号:P61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5004(2021)01-0239-2收稿日期:2021-01作者简介:董江涛,男,生于1987年,河南孟津人,工程师,本科,研究方向:矿产地质勘查。
大红山地区是云南铜、铁矿的重要矿集区之一,区内成矿条件优越,分布大红山式铜铁矿床,该矿床由一个大型富铁矿和一个大型富铜矿组成[1,2]。
在东部富铁矿段地表进行基建剥离的过程,在歇牛场一带发现有多个氧化铜矿点出露,本文依据已有区域地质资料和野外地质调查,对歇牛场铜矿地质特征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分析矿床成因,希望为今后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1 区域地质背景大红山矿区处于扬子准地台内川滇台背斜南西部滇中中台坳南段楚雄凹陷的南端,位于滇中中台坳与哀牢山构造带的交汇部位、红河断裂与绿汁江断裂夹持的三角形地段,居于红河断裂的北东侧[3](图1)。
图1 大红山矿区区域构造略图(据云南地质调查院)大红山矿区及附近一带地层以红河深大断裂为界,分属两大不同的构造单元和两套完全不同的地层建造。
断裂南西侧为变质程度深、混合岩化作用较强的哀牢山深变质岩系;北东侧为中生界上三叠统、侏罗系及中元古界昆阳群。
其中的中生界主要分布于绿汁江断裂以西,为一套以砂、页岩为主的海陆交互相陆源碎屑岩沉积建造;昆阳群主要分布于绿汁江断裂以东,为以含微古生物化石和叠层石为特征的浅变质岩系。
云南大红山铜铁矿床构造控矿规律初探云南大红山铜铁矿床位于中国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境内,是我国较早发现的大型多金属矿床之一。
该矿床主要含铜、铁、金、铅、锌等有价金属,是云南省重要的资源矿床。
本文就大红山铜铁矿床的构造控矿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
大红山铜铁矿床是一种复合型的矿床,主要产出石英脉型和蚀变脉型矿体。
石英脉型矿体主要形成于深部,形态多为柱状、似层状或簇状,蚀变脉型矿体则多分布于浅部,形态多为肉眼可见的条状或脉状。
在构造上,矿床位于侏罗纪中期的红山岩群与晚泥盆世—早石炭世的黑色页岩和燕山期玄武岩之间的边界带。
研究表明,大红山铜铁矿床的形成与区域构造演化密切相关,主要受强烈的挤压和剪切作用影响。
铜铁矿化主要与断裂、褶皱和岩浆侵入有关,构造变形和岩浆作用是控制矿床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矿化过程中,蚀变作用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
蚀变作用是一种化学反应作用,是地质构造变形所产生的局部高温、高压和流体作用下的化学反应。
蚀变作用可以使矿物发生结构改变,使经济矿物的富集度大大提高。
研究表明,大红山铜铁矿床的矿化过程与蚀变作用密切相关,蚀变作用可以使铜和铁等有价金属富集在蚀变带中,形成丰富的矿体。
总之,大红山铜铁矿床的构造控矿规律是非常复杂的。
研究表明,铜铁矿化与构造变形、岩浆侵入、蚀变作用等多种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共同控制着矿床的形成和演化。
未来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探究大红山铜铁矿床及其类似矿床形成的机制,并为相关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针对云南大红山铜铁矿床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该矿床的特点和未来的开发潜力。
1. 矿床地质储量大红山铜铁矿床探明地质储量为1.4亿吨,其中铜矿资源96.56万吨,铁矿资源3482.6万吨。
这说明大红山矿床的铁矿资源非常丰富,而铜矿资源则相对较少。
因此,在未来的开发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如何有效地提取铜矿资源,以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
2. 矿石品位矿石品位是衡量矿石中有价元素含量的重要指标。
玉溪矿业有限公司大红山铜矿采矿工艺概述第一节矿山沿革及地质概况1、交通位置大红山铜矿位于新平县老厂乡,地理位置东经101°39′,北纬24°06′,靠哀牢山山脉东侧,戛洒江东岸,海拔标高600-1850米,相对高差1250米,属侵蚀剥蚀山地地形,地势陡峻,河谷发育。
矿区距新平县城102km,距玉溪市219km,距昆明市322km,归玉溪市所辖。
2、矿山沿革及地质概况大红山是1959年发现的大型铁铜矿床,于60年代开始普查勘探,1983年11月进行详勘。
易门矿务局(玉溪矿业有限公司)于1989年9月开始施工主控工程—主副斜井,1993年开始基建探矿,一期于1997年7月1日建成投产,二期于2003年6月26日建成投产。
大红山矿区包括铁矿和铜矿两部分,铁矿主要分布在曼岗河以东(昆钢),铜矿主要分布在曼岗河以西(大红山铜矿)。
全矿分两段建设,以550划界,一期回采550米以上,采用有轨开采方式上行式回采,二期回采550米以下,采用无轨开采方式下行式回采。
大红山铜矿属海底火山喷发沉积变质中厚缓倾斜高温矿床。
矿体走向为东西--北西西,走向长约1800米,倾向南西,倾斜宽约1600米,倾角20—35°,呈层状、似层状产出,矿区共有3个含铁铜矿体I3、I2、I1)和四个含铜铁矿体(Ic、Ib、Ia、I0),自上而下分别为Ic→I3→Ib→I2→Ia→I1→I0),Ic顶板至I0底板约135米。
埋藏深度160-750米,标高821—-29米,其中I3、I2含铁铜矿体规模大,是主要的开采对象,矿石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铜矿、磁铁矿,主要脉石矿物为碳酸岩(白云石为主)、黑云母,矿石整体较稳固,f=8-14,矿岩爆破性能较差。
矿区主要构造:F1、F2、F3、F5。
开采范围:根据1989年地质一大队提交的《云南新平县大红山铁、铜矿区铜矿首采区勘探地质报告》,并经云南省矿产储量委员会批准,铜矿区开采范围:东南自曼岗河,西北至A210线,北东自矿体隐伏头,西南至F3断层,A192线--A210线,—29m--800m标高范围内为铜矿区的开采范围。
云南新平大红山铁铜矿床西矿段控矿因素及找矿前景张永彬;肖术安;陆博;余璨【摘要】为进一步指导大红山矿区深、边部找矿工作,在对该矿西矿段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矿段及矿体地质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Ⅰ #、Ⅳ#矿带的矿化特征、控矿因素,并对矿床成因及找矿前景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①Ⅰ#铜铁矿带主要赋存于曼岗河组石榴黑云片岩夹变钠质凝灰岩中,呈层状、似层状,Ⅳ#铁矿带赋存于红山组角闪变钠质熔岩底部,呈似层状、透镜状;②Ⅰ #、Ⅳ#矿带具有显著的成矿专属性,Ⅰ #矿带受控于曼岗河组地层火山喷发-沉积相岩性,Ⅳ#矿带受控于红山组熔岩与侵入岩的接触带;③Ⅰ#、Ⅳ#矿带严格受控于火山喷溢中心及火山-沉积旋回,Ⅰ #矿带属火山喷发-沉积变质型矿床,Ⅳ#矿带属火山气液+岩浆热液充填交代型铁矿床;④通过分别构建不同矿化类型的成矿模式,提出二道河、坡头-秀水及曼蚌一带为矿区下一步的关键找矿靶区.【期刊名称】《现代矿业》【年(卷),期】2018(034)001【总页数】6页(P42-47)【关键词】铜矿;深部找矿;控矿因素;矿床成因;成矿模式;找矿靶区【作者】张永彬;肖术安;陆博;余璨【作者单位】玉溪矿业有限公司大红山铜矿;玉溪矿业有限公司大红山铜矿;玉溪矿业有限公司大红山铜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滇中地区出露的大红山群及昆阳群主要发育一套前寒武系变质岩系,其中,大红山群由一套古元古代绿片岩相-绿帘角闪岩相变质岩系构成[1-4]。
由于区内经历了多期次剧烈的构造、岩浆活动的变形-变质改造作用,原始层序被破坏为老厂河、曼岗河及红山、肥味河等多个岩组,其发育的变回火山岩与大红山铜铁矿床的形成密切相关[5-9]。
大红山铁铜矿床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滇中台拗南缘,夹持于红河深大断裂与绿汁江深断裂的三角地带[10]。
作为滇中地区陆相“红色盆地”找矿的代表,前人对大红山铁铜矿床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地质成果多围绕矿床成因、岩性特征及储量推估等方面展开[11-18],缺乏对矿床成矿模式的系统总结。
浅谈铜矿床控矿因素及矿床成因作者:龚思平来源:《地球》2013年第07期[摘要]变钠质中基性火山杂岩--细碧--角斑岩是铜矿区东带铜矿床的成矿基础,在经历了长期的构造变质变形作用后,它形成了两类最具工业开采价值的铜矿床,矿床的形成与火山喷发活动和后期构造作用关系密切,成矿作用多期次特征明显。
[关键词] 火山岩铜矿床矿床成因找矿[中图分类号] P61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7-100-2该铜矿区区域构造位于北东侧-右江盆岭区的裂陷槽,以断裂为界将矿区划分为东西2个矿带,西矿带位于哀牢山地体东缘,东矿带夹持于断裂(矿带西界)与阿龙古断裂(矿带东界)之间的裂陷槽内。
矿区主要出露浅变质的细碧-角斑岩、镁质碳酸盐岩、砂泥质碎屑岩及深变质的片麻岩、变粒岩、混合岩等,并在局部有燕山期黑云母花岗岩侵人。
区内矿产丰富,以铜铁为主,局部伴生有金矿。
东矿带内重要的铜矿赋存层位为一套变钠质的中基性火山杂岩---细碧角斑岩系。
1主要矿床类型该矿区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矿床类型主要有两种,其形成和产出与区内火山杂岩密切相关。
变钠质的中基性火山杂岩--细碧角斑岩系是东矿带铜矿床的成矿母岩和容矿岩石,它固有的含矿性控制着区内铜矿床的空间展布和规模大小,为铜矿床的形成和定位提供了较为充分的物质基础和保证。
1.1与细碧-角斑岩有关的似层状铜矿床产于中基性火山杂岩体中上部,主要为Ⅲ号矿群部分,呈层状、似层状带状分布,总体产状与岩带分布近一致,断续分布长约18km。
矿体围岩为强烈青磐岩化的中基性火山杂岩,以浸染状、细脉斑块浸染状矿石为主,矿石矿物较简单,主要为磁铁矿、黄铜矿、斑铜矿和少量黄铁矿,脉石矿物以绿泥石、绿帘石及方解石为主,次为绢云母、石英等。
已控制有11个单矿体,矿体平均含铜为0.54%~4.68%,含铁10%~15%。
1.2与次火山岩有关的脉状富铜矿床主要分布于辉长辉绿岩中及其与上部中基性火山杂岩的接触带附近,为区内Ⅱ号矿群部分,呈脉状、似层状产出,总体产状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断续分布长约5km,单矿体多有倾斜延伸大于走向延长的趋势。
矿产资源M ineral resources大红山铜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刘亦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1)摘 要:大红山铜金矿位于新疆巴里坤县境内,找矿前景非常的优越,然而对该矿对的研究程度不高,在该矿找矿方面始终没有取得较大的找矿突破。
下文当中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深入分析研究区内的地质勘查成果,在分析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对该矿的地质特征进行探讨,对该矿的成矿条件与控矿因素进行分析,并研究该矿的物质组分,综合研究分析发现在该矿成矿阶段,具有明显的多期次矿化特点,在酸性的侵入体赋存金矿体,具有明显的接触带性金矿特征以及破碎蚀变带型金矿特征,斑岩型是铜矿体的主要特征,与区内的矿化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发现,主要存在两期,分别为早期阶段相同于次生石英岩阶段,促进金铜矿化的形成,在晚期阶段破碎带与小裂隙(网状)成矿热液不断的上升。
关键词:破碎蚀变岩型金矿;斑岩型铜矿;大红山中图分类号:P61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20)08-0114-2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sis of Dahongshan Copper Gold DepositLIU Yi-nan(The first 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 team of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Wulumuqi 830001,China)Abstract: Dahongshan copper gold deposit is located in Balikun County, Xinjiang, which has a very good prospecting prospect. However, the research level of the ore pair is not high, and there has not been a big breakthrough i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ore. In the following part,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geological exploration results in the study are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geological data, discusses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ne, analyzes the ore-forming conditions and ore controlling factors of the mine, and studies the material components of the mine. The comprehensive study and analysis show that in the ore-forming stage of the mine, it has obvious multi-stage mineraliza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acid intrusions are hosted in gold ore bodies, which are characterized by contact zone gold deposits and fracture alteration zone gold deposits. Porphyry type is the main feature of copper ore bodies.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two main stages, the early stage is the same as the secondary quartzite stage, which promotes the formation of gold copper mineralization.Keywords: broken altered rock type gold deposit; porphyry type copper deposit; Dahongshan在我国新疆的地区分不断大量的铜金矿床,因此新疆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铜金矿成矿省,铜金矿也成为当地重要的优势资源品种,具有非常大的找矿潜力,推动该区铜金业的发展,对当地财政收入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课题(编号:2007CB411405);国家/十一五0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编号:2006BAB01B07);中南大学地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专项基金作者简介:邵拥军,男,1972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隐伏矿体定位预测和探查方法有效性评价研究工作1E -m ai :lshaoyong j un @1261co m安徽铜山铜矿关键控矿因素及成矿定位规律研究邵拥军1,郑明泓1,刘悟辉1,李品杰2,刘忠法1,刘清泉1(11中南大学地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83;21铜陵有色集团公司铜山铜矿,安徽铜陵247127)11背斜轴;21向斜轴;31断层;41推测断层;51穹窿构造;61构造盆地;71志留系;81上泥盆统五通组;91石炭至二叠系;101三叠系;111花岗闪长斑岩;121石英闪长玢岩;131石英闪长岩;141铜山铜矿区图1 铜山铜铁多金属矿床矿区地质简图1 矿区地质概况铜山铜矿位于长江中下游铜铁硫金多金属成矿带中部地段,大地构造位置处于下扬子拗陷皱褶带中北东向展布的铜陵)贵池断褶束贵池背向斜的西端。
矿区内地层自志留系上统茅山组到三叠系下统扁担山组均有分布。
志留系和泥盆系以砂岩、砂页岩为主,石炭系-三叠系主要以碳酸盐类为主,其中石炭系黄龙-船山组和二叠系栖霞组是主要控矿层位。
褶皱构造以姥山背斜和铜山向斜为主,轴向由近东西向逐渐转为北东向,断裂构造以多期次活动的北东东向F 1和F 2为代表(图1)。
岩浆岩均为中酸性小侵入体,主要为一套燕山期555增刊矿 物 学 报同源演化形成的浅成高钾钙碱性花岗闪长斑岩-石英闪长(玢)岩组合,地表呈岩株、岩脉状产出,主要侵入体为铜山岩体)))花岗闪长斑岩。
岩体周围夕卡岩化、大理岩化、角岩化等广泛发育,岩体中的后期热液蚀变有硅化、黄铁矿化、高岭土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蛇纹石化等。
铜山铜矿为一典型的中型夕卡岩型铜铁多金属矿床。
大红山铁铜矿床地质特征引言:康滇地轴位于扬子准地台西南缘,是我国重要的元古宙铁铜矿床集中分布区,产有大量赋存于元古宙变质火山沉积岩中的Fe-Cu多金属矿床,其中大红山铁铜矿床为该区南部的代表性矿床。
大红山矿床既是大型铁矿又是大型铜矿,两者密切共生,但又各自富集成独立矿体,所以它的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就特别引人注意。
三十多年来,人们纷纷提出许多不同的认识,先后有岩浆热液成矿,火山喷发沉积成矿,火山喷发沉积―后期变质改造成矿,火山喷发沉积一多阶段复合改造富集成矿等观点。
因此,本文试图通过总结前人对矿床地质特征认识,为进一步研究矿床成因及矿区远景区勘查开发活动提供参考依据。
一、成矿地质背景大红山铁铜矿床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滇中中?_坳南端,介于红河断裂与绿汁江断裂所夹持的三角地区。
区内构造运动强烈,处于东〜西向、南〜北向及北〜西向三组主要构造线的交汇地带。
从太古代末期开始,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的构造运动在本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所形成的构造线、构造形态和伴随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自成体系,相互继承和干扰,致使本区地质构造趋于复杂化,对“大红山式"铁、铜矿的形成、富化和发展变化有着一定的依存关系。
矿床的形成与早元古代的海相基性岩浆喷发作用关系密切,在火山作用的过程中形成了较为丰富的以铜、铁为主,伴随有金、银、钒、钴、镍等元素的矿床。
矿床具有火山喷溢和火山喷发沉积的特点,后期又经历了区域变质作用的改造,是经过多次地质作用而形成的多成因复合型矿床。
二、矿床地质特征2.1 地层矿区仅出露两套地层,盖层为晚三叠世干海子组及舍资组;基底为早元古代大红山群,是一套古海底火山喷发〜沉积变质岩系。
大红山群主要见于大红山矿区及外围东么、河口等地,在矿区内赋存的大红山群地层出露比较完整,自下而上由老厂河组、曼岗河组、红山组、肥味河组及坡头组构成。
矿段内铁、铜矿体产于大红山群曼岗河组、红山组地层中,简述含矿地层如下:2.1.1曼岗河组(Ptdm):是大红山铜矿的产出层位。
某铜矿区矿床成因及控矿因素分析摘要:变钠质中基性火山杂岩--细碧--角斑岩是铜矿区东带铜矿床的成矿基础,在经历了长期的构造变质变形作用后,它形成了两类最具工业开采价值的铜矿床,矿床的形成与火山喷发活动和后期构造作用关系密切,成矿作用多期次特征明显。
关键词:火山岩;铜矿床;矿床成因;找矿一、主要矿床类型该矿区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矿床类型主要有两种,其形成和产出与区内火山杂岩密切相关。
变钠质的中基性火山杂岩--细碧角斑岩系是东矿带铜矿床的成矿母岩和容矿岩石,它固有的含矿性控制着区内铜矿床的空间展布和规模大小,为铜矿床的形成和定位提供了较为充分的物质基础和保证。
1.与细碧-角斑岩有关的似层状铜矿床产于中基性火山杂岩体中上部,主要为ⅲ号矿群部分(图1),呈层状、似层状带状分布,总体产状与岩带分布近一致,断续分布长约18km。
矿体围岩为强烈青磐岩化的中基性火山杂岩,以浸染状、细脉斑块浸染状矿石为主,矿石矿物较简单,主要为磁铁矿、黄铜矿、斑铜矿和少量黄铁矿,脉石矿物以绿泥石、绿帘石及方解石为主,次为绢云母、石英等。
已控制有11个单矿体,矿体平均含铜为0.54%~4.68%,含铁10%~15%。
2.与次火山岩有关的脉状富铜矿床主要分布于辉长辉绿岩中及其与上部中基性火山杂岩的接触带附近,为区内ⅱ号矿群部分,呈脉状、似层状产出,总体产状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断续分布长约5km,单矿体多有倾斜延伸大于走向延长的趋势。
矿体受构造控制明显,围岩主要为绿泥石化的辉长辉绿岩,以块状及斑块状矿石为主,矿石品位较富,矿石矿物成分简单,主要由黄铜矿、斑铜矿及少量磁铁矿组成,脉石矿物常见石英,方解石及少量绿泥石。
已控制单矿体12个,矿石含铜可高达52.32%,一般矿体平均含铜为1.12%~11.39%,部分伴生金为0.3×10-6~1.17×10-6。
l.石英白云石大理岩;2.细碧-角斑岩;3.辉长辉绿岩;4.断裂;5.铜矿体;6.矿体编号;7.勘探线编号二、控矿条件1.岩浆控矿条件矿带铜矿床集中分布于裂陷槽中,伴随多期次构造运动,裂陷槽内岩浆活动十分强烈,表现出间隙式喷发的特点,形成巨厚层的火山喷发沉积和熔岩岩浆喷溢堆积,组成较为明显的两大火山作用旋回,并伴生有铜铁矿床形成。
浅析大红山铜矿控矿因素及富集规律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监管、控制力度在逐渐地的加强。
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必须要实施科学有效的战略性开采计划,大红山铜矿自发现至今,被科学界视为地质科学研究的课堂范本,以及我国有色金属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之一,本文将通过对大红山铜矿控矿的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对其矿脉主体的富集规律进行探究,为大红山铜矿开采计划的制定、开采深部的科学性规划起到关键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大红山铜矿;控矿因素;富集规律近些年,我国社会主义工业经济的发展进程进入到了飞跃式的发展阶段,并且随着我国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在高精尖制造领域的技术在不断地提升和加强,在新形势下的有色金属行业也在随着经济的发展步入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时期。
随着制造业和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各个工业制造行业对有色金属的需求在逐渐地增加,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对有色金属矿山的开采,根据其控矿因素的实际情况、富集规律的客观条件进行分析和研究,在开采的过程中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周密性战略开采计划,不仅要求做到科学开采,合理利用,而且要求积极有效的保护有色金属矿产资源。
在20世纪的60年代中期,自大红山铜矿资源从发现其主体矿脉带,以及实施开采至今,一直在有色金属领域备受关注,同时也是地质学家和地质学科的重点研究对象之一。
随着现代化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应的有色金属开采技术、以及地质研究课题也在不断地推进,大红山矿山依旧是地质学家趋之若鹜的研究项目之一。
同时,要根据现代化社会的工业生产制造的发展需求,提高大红山矿山的科学开采途径和手段,增强有色金属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大红山矿山的基本介绍(一)大红山矿山的地理位置大红山铜矿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嘎洒镇,同时,“大红山铜”是有色金属行业和地质勘察学术界对它的别称,其真正的称谓是“玉溪大红山铜矿”,隶属于中国铝业集团旗下的重点有色金属开采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