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萤石矿成矿地质特征
- 格式:docx
- 大小:43.07 KB
- 文档页数:8
萤石矿研究报告一、引言萤石矿是一种重要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广泛应用于冶金、化工、建材等领域。
本文将对萤石矿的地质特征、开采技术以及应用前景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期为相关行业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地质特征萤石矿主要分布在地壳上的碱性岩矿床中,常见于花岗岩、长英质岩和碳酸盐岩中。
其化学成分主要由氟化钙(CaF2)组成,含有少量的杂质,如硅酸盐、氧化物等。
萤石矿的矿石颜色多样,常见的有绿色、紫色和黄色等,因而被广泛用于装饰材料。
三、开采技术1.勘探:通过地质勘探和遥感技术,确定矿床的存在和规模。
勘探工作需要考虑地质、地形、水文等各种因素,并综合分析确定采矿经济指标。
2.选矿:采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对矿石进行选别,去除杂质,提高矿石的品位。
一般采用浮选、重选等方法进行选矿工艺流程。
3.开拓矿井:根据地质条件和开采规模,选择适当的采矿方法,如露天开采、井筒开采等。
同时,要考虑环境保护措施,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4.矿石加工:将开采得到的原矿进行破碎、磨矿和浮选等工艺,提取出高纯度的氟化钙。
加工过程中要注意环保和资源节约。
四、应用前景萤石矿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冶金工业:萤石矿是制取金属铝和钢铁的重要原料,可以用于炼铝和脱硫等工艺,提高冶金工业的生产效率。
2. 化工行业:萤石矿可以作为氟化剂使用,广泛应用于合成氟化物、氟碳材料和各种有机氟化合物的生产中。
3. 建筑材料:由于萤石矿的颜色多样,可以作为装饰材料使用,如制作瓷砖、大理石和玻璃等。
4. 制药工业:萤石矿中的氟元素有助于合成多种有机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制药工业中,如制成氟化药剂和抗生素等。
五、结论萤石矿作为一种重要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对其地质特征的研究,可以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该矿产资源。
同时,采用科学的开采技术和加工工艺,可以提高矿石的品位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萤石矿的应用前景涉及多个行业,有望为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和推动。
福建省永安上下崆萤石矿床地质特征分析福建省永安上下崆萤石矿床位于福建省南部,是该地区重要的崆萤石矿床之一。
该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成因机制是矿产资源勘查和开采的重要基础。
本文将对该矿床的地质特征进行分析。
1. 地质背景福建省永安上下崆萤石矿床位于永安市南部。
该地区属于湖北和福建两种不同的构造单元的交界带,被划分为闽粤地块和扬子地块。
该地区主要岩石类型为变质岩和火山岩。
变质岩包括片麻岩、云母片岩和石英砂岩;火山岩包括安山岩、流纹岩和玄武岩。
2. 矿床类型福建省永安上下崆萤石矿床属于崆萤石型矿床。
崆萤石是一种含氟的钙镁碳酸盐矿物,常见于变质岩或与变质岩伴生的岩浆岩中。
3. 矿床分布及形态福建省永安上下崆萤石矿床主要分布在下崆山和上崆山两个矿区。
该矿床的形态多样,主要包括脉状、库状和层状三种类型。
脉状矿体主要分布于断裂带附近,呈弓形,矿脉宽度一般为3-10米。
库状矿体则分布于中部隆起区,矿体呈圆形或椭圆形,矿体直径在数十米到数百米之间。
层状矿体则主要分布于上崆山地区,呈层状分布,矿床厚度在0.5-2米之间。
4. 矿物组成及成因机制福建省永安上下崆萤石矿床中主要含有崆萤石、方解石和白云石等矿物。
其中,崆萤石是主要产出矿物。
矿床的成因机制主要与地壳运动和热液作用有关。
在变质作用下,含有碳酸盐的岩石被高温高压条件下的水溶液侵蚀,形成了含氟热液。
这些热液向上渗透,侵入下伏层中,与含有钠、钾等元素的岩石反应,形成了崆萤石型矿床。
综上所述,福建省永安上下崆萤石矿床是一种典型的崆萤石型矿床,是由地壳运动和热液作用形成的。
其矿床形态多样,分布不均,是福建省重要的崆萤石矿床之一。
对该矿床进行深入的地质调查和勘查,有利于掌握该地区崆萤石资源的分布和数量规模,为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基础资料。
福建省永安上下崆萤石矿床是福建省重要的崆萤石矿床之一,下面将列出该矿床的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1. 矿床资源量据相关调查统计,福建省永安上下崆萤石矿床的矿床资源量达到1.2亿吨,是福建省最大的崆萤石矿床之一。
浅析永春县吾峰萤石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摘要] 叶腊石是福建具有资源优势的非金属矿产,多产于南园群火山碎屑岩地层中,通过本文通过对吾峰矿区萤石矿成矿地质条件分析,认为赤水组为本区主要赋矿层位,围绕火山机体的环状或放射状断裂与北东向断裂的复合部位为成矿最有利部位。
近矿围岩普遍发育次生石英岩化,且具分带性。
并提出区内找矿方向,希望能有助于该区矿床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萤石矿地质特征成矿规律0前言近数十年来,泉州地区陶瓷工业迅猛发展,瓷土原料紧缺,叶腊石作为一种较好的替代原料正得到推广使用。
笔者在收集前人的资料基础上,结合勘查和矿山调查,对叶腊石成矿规律和形成机理进行探讨,并指出找矿方向,希望能有助于该区矿床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1 成矿地质背景吾峰萤石矿区位于永春县城北西330°,平距约9.2km处。
2005年年初,福建省197地质队在该区开展普查工作,在距吾峰镇西部约1Km处的山沟中发现一条宽10~16m的萤石矿脉。
吾峰矿区主要出露侏罗系上统赤水组地层,以中酸性火山碎屑沉积为主,夹少量火山熔岩。
该套地层仅为围岩,与成矿关系不大。
构造主要受一条北北西断裂F1控制,具多期性活动的特点。
早期为压扭性,后期具张性特征,结构面呈舒缓波状,破碎带宽10m至16m,长1Km以上,被石英-萤石脉充填,为本区萤石矿的控矿构造。
区内岩浆岩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种为燕山晚期第一次侵入的花岗闪长岩-”五里街岩体”,岩性为中细粒花岗闪长岩,该岩体分布于矿区北部,与萤石矿无直接关系。
另一种为侵入于赤水组地层中的钾长花岗斑岩,明显受北北西断裂F1控制,呈脉状展布,与萤石矿成矿关系紧密,应为本区萤石矿的成矿母岩。
2 矿床地质特征2.1 矿体形态、产状、规模及其空间分布萤石矿赋存于赤水组地层与钾长花岗斑岩之间,矿体形态呈脉状,为单层矿脉。
据槽探揭露和地质点填测,矿脉延伸方向约350°,倾向80°左右,倾角60~65°,矿脉宽10~16m。
福建省光泽县寨里—司前一带萤石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陈新立;栗克坤;韩志坤【摘要】寨里—司前一带位于闽西北萤石成矿带内.区内萤石矿(床)点众多,主要分布于燕山期酸性花岗岩接触带附近及花岗岩体内,少量位于中生代火山岩分布区.矿体主要受北东向断裂构造控制,矿体产状与断裂产状一致.矿体直接围岩为硅化破碎蚀变岩,间接围岩为花岗岩、黑云斜长变粒岩,少量为火山碎屑岩.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晰,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绢云母化,次为绿泥石化、叶腊石化等.该区萤石矿为中低温热液充填型矿床【期刊名称】《化工矿产地质》【年(卷),期】2017(039)001【总页数】9页(P1-9)【关键词】萤石矿;成矿地质特征;成因;光泽县【作者】陈新立;栗克坤;韩志坤【作者单位】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河南地质勘查院,河南郑州,450000;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河南地质勘查院,河南郑州,450000;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河南地质勘查院,河南郑州,4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9.215研究区位于福建省西北光泽县寨里—司前一带,区内萤石矿产资源成矿条件好,在不足600km2的范围内分布有夫人村、大坡、测家山、罗家坑等20余处萤石矿床、矿(化)点。
该区进行过1∶5万~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区域矿产地质调查工作,区域矿产地质调查主要针对金属矿产进行了研究,而对区内重要的萤石矿综合研究较少,涉及区内萤石矿综合研究工作是 2012年福建省地质研究院进行的“福建省萤石矿资源潜力评价”,主要对研究区外典型矿床地质特征及综合研究进行了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划分多个萤石矿找矿预测区。
2016年,该区开展了“东部地区硼、磷、萤石等重要非金属矿产资源调查”项目,对研究区的萤石矿资源进行了调查工作。
通过工作发现较多萤石矿(化)点,认为该区具有较好的萤石矿找矿潜力。
本文主要根据本次调查成果及前人资料,对该区萤石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成因进行总结分析,为在进一步萤石矿找矿和勘查工作提供资料。
闽西清流—明溪地区萤石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分析林子华【摘要】闽西清流—明溪地区萤石矿集中分布在闽西北隆起带与闽西南拗陷带接合部位,为福建省近年来新发现的萤石矿集区.萤石矿体受北东—北东东向压扭性断裂带控制,主要分布于燕山早期花岗岩体内,围岩蚀变为硅化、叶腊石化、绿泥石化及高岭土化等.区内萤石矿为岩浆期后中–低温热液充填矿床.【期刊名称】《化工矿产地质》【年(卷),期】2017(039)004【总页数】6页(P225-230)【关键词】萤石矿;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条件;清流—明溪地区【作者】林子华【作者单位】中化地质矿山总局福建地质勘查院,福建福州 350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9.215萤石矿是化工、冶金、陶瓷、玻璃等工业的重要原料之一,为区域工业建设中不可缺少的矿产资源。
据2015年福建省矿产资源储量简表【1】,全省萤石矿区有83个(其中大型3处,中型16处),主要分布在闽北和闽西这2个地区。
闽西清流—明溪地区萤石矿集中分布在闽西北隆起带与闽西南拗陷带接合部位,为近年来新发现的萤石矿集区。
本文对闽西清流明溪地区24个(中型12处)矿床及周边6处矿(化)点的70多个萤石矿体进行统计,所涉及的CaF2资源量达473.54万t,约占全省累计查明的1184.56万t的39.98%,现保有的CaF2资源量约 318.19万t,约占全省保有的790.74万t的40.24%。
笔者侧重对其矿床特征及成矿条件进行分析总结,为闽西地区今后萤石的找矿和勘查工作提供资料。
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研究区位于闽西北隆起带与闽西南拗陷带接合部,南平—宁化北东向深大断裂带南侧。
区内断裂构造和岩浆岩十分发育,是北东—北东东向等多组断裂的交汇部位(图1)。
区内地层分布有中-新元古代中浅、浅变质岩系;晚古生代粗碎屑岩、碳酸盐岩、细碎屑岩;中生代浅海相细碎屑岩、陆相碎屑岩及陆相火山岩;新生代河谷盆地堆积物。
图1 闽西北地区萤石矿产分布示意图Fig.1 Fluorite mineral distribution in North Western Fujian区内断裂构造发育,主要为北东向、北东东向及北西向断裂。
萤石矿矿床特征控矿因素萤石矿床特征指的是萤石矿床在地质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特点和特征。
控矿因素则是指影响萤石矿床形成和分布的地质因素。
一、萤石矿床特征:1.萤石矿床多呈片状或脉状产出,有时也会呈层状产出。
这与萤石在地质过程中一般是从热液或热液气体中析出的有关。
2.萤石矿床的分布通常与岩浆活动和构造活动有关。
例如,萤石矿床常常分布在接触变质或岩浆侵入岩中,因为这些地方有较高的温度和压力,有利于矿化作用发生。
3.萤石矿床通常具有不同的赋存形态,包括晶间赋存、脉状赋存和层状赋存。
晶间赋存是指萤石与宿主岩石的晶间填充物或背构造岩浆矿石中的矿物;脉状赋存是指萤石以脉状矿体形式分布在宿主岩石中;层状赋存是指萤石以层状矿体形式出现在沉积岩或火山岩层中。
4.萤石矿床的成矿年代较长,往往与岩浆和热液活动有关。
例如,许多萤石矿床形成于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火山活动期间。
二、控矿因素:1.地质构造:构造活动对萤石矿床的形成和分布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
在构造发育的地区,由于构造活动引起的裂隙、断裂等缝隙的出现和扩展,有利于热液活动和矿物沉淀,从而形成矿床。
2.岩性:一些特定的岩石类型对萤石矿床的形成与分布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比如,碱性岩浆对萤石的矿化作用有促进作用,因为碱性岩浆中富含萤石的成分,有利于形成矿床。
4.温度和压力:温度和压力是影响矿化作用和矿床形成的重要因素。
通常,较高的温度和较大的压力有利于热液活动和矿物沉淀,从而形成矿床。
综上所述,萤石矿床具有多样化的特征和特点,其形成和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控制。
研究和了解这些特征和控矿因素,对于寻找和评价萤石矿床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述萤石矿成矿特征及找矿条件摘要:本文笔者着重矿区地质特征、矿床地质特征、找矿条件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关键词:萤石矿构造特征找矿一、矿区地质特征(一)地层矿区出露的地层自南向北,自老至新依次有寒武系中上流浊流相粉屑灰岩夹多层竹叶状灰岩和同生灰质角砾岩;奥陶系下统仑山组潮上带及潮间带的厚层白云岩,白云质灰色岩;奥陶系中统汤山组潮间带一潮下带的旋涡状砂屑灰岩,凝块灰岩和纯灰岩;奥陶系上统汤山组潮间带的瘤状灰岩;志留系下统梨树窝组浅海相粉砂质页岩、粘土页岩夹砂岩透镜体。
(二)岩浆岩浅部不发育,仅见少量规模有限的闪斜煌斑岩等中基性脉岩贯入到矿体底板围(灰)岩的各种节理裂隙中,深部见透辉石大理岩等接触变质和接触交代变质岩分布广泛。
(三)构造矿区处于彭山短轴背斜西北翼,褶皱呈内单斜构造,不明显。
主要表现为断裂构造,大致可分为三组。
1、北东—南向断裂破碎带,是矿区的主干断裂。
该断裂斜切志留系、奥陶系,在断裂下盘的奥陶系灰岩中伴有数条相互平行的次级断裂,形成大的萤石矿化硅化断裂带。
矿山开采时偶见在断裂带或次级裂隙中有煌斑岩脉充填或其捕虏体。
断裂带沿走向由西往东其倾向由3200渐变为3400,宽度时宽时窄,在断裂带弧形转折附近宽度较大,最宽达200m,窄的地段也有50~60m。
倾向面上呈舒缓波状,倾角上部为250,下部为50~650。
局部可见明显的挤压带,岩石片理化,有压性透镜体,发育劈理裂隙。
岩石破碎成碎粒岩、糜棱岩,有近于水平的擦痕,显左行亦有右行的压扭性质,但在断裂带内具有巨大的灰岩残留体和大的角砾岩带,角砾棱角明显,大少混杂,大者直经达1米以上,小者数公分。
角砾成分为砂岩,灰岩,硅化灰岩及闪斜煌斑岩,被萤石矿或石英萤石脉胶结,呈张性特征。
说明此断裂经历多次活动。
早期为左形压扭性质,后期则以张扭性为主。
该断裂既是导矿构造,又是容矿构造。
断裂带本身及次级裂隙中有萤石矿脉或多金属矿脉充填。
由于断裂的多次活动,导致成矿的多次性,可见矿脉的互相穿插、切割,早期的矿石破碎被后期矿脉切割包裸。
论述萤石矿成矿特征及找矿条件摘要:本文笔者着重矿区地质特征、矿床地质特征、找矿条件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关键词:萤石矿构造特征找矿一、矿区地质特征(一)地层矿区出露的地层自南向北,自老至新依次有寒武系中上流浊流相粉屑灰岩夹多层竹叶状灰岩和同生灰质角砾岩;奥陶系下统仑山组潮上带及潮间带的厚层白云岩,白云质灰色岩;奥陶系中统汤山组潮间带一潮下带的旋涡状砂屑灰岩,凝块灰岩和纯灰岩;奥陶系上统汤山组潮间带的瘤状灰岩;志留系下统梨树窝组浅海相粉砂质页岩、粘土页岩夹砂岩透镜体。
(二)岩浆岩浅部不发育,仅见少量规模有限的闪斜煌斑岩等中基性脉岩贯入到矿体底板围(灰)岩的各种节理裂隙中,深部见透辉石大理岩等接触变质和接触交代变质岩分布广泛。
(三)构造矿区处于彭山短轴背斜西北翼,褶皱呈内单斜构造,不明显。
主要表现为断裂构造,大致可分为三组。
1、北东—南向断裂破碎带,是矿区的主干断裂。
该断裂斜切志留系、奥陶系,在断裂下盘的奥陶系灰岩中伴有数条相互平行的次级断裂,形成大的萤石矿化硅化断裂带。
矿山开采时偶见在断裂带或次级裂隙中有煌斑岩脉充填或其捕虏体。
断裂带沿走向由西往东其倾向由3200渐变为3400,宽度时宽时窄,在断裂带弧形转折附近宽度较大,最宽达200m,窄的地段也有50~60m。
倾向面上呈舒缓波状,倾角上部为250,下部为50~650。
局部可见明显的挤压带,岩石片理化,有压性透镜体,发育劈理裂隙。
岩石破碎成碎粒岩、糜棱岩,有近于水平的擦痕,显左行亦有右行的压扭性质,但在断裂带内具有巨大的灰岩残留体和大的角砾岩带,角砾棱角明显,大少混杂,大者直经达1米以上,小者数公分。
角砾成分为砂岩,灰岩,硅化灰岩及闪斜煌斑岩,被萤石矿或石英萤石脉胶结,呈张性特征。
说明此断裂经历多次活动。
早期为左形压扭性质,后期则以张扭性为主。
该断裂既是导矿构造,又是容矿构造。
断裂带本身及次级裂隙中有萤石矿脉或多金属矿脉充填。
由于断裂的多次活动,导致成矿的多次性,可见矿脉的互相穿插、切割,早期的矿石破碎被后期矿脉切割包裸。
福建西北部热液型萤石矿找矿标志简述闽西北地区萤石资源丰富,成因类型多为热液充填型,控矿构造主要为断裂破碎带。
本文选取该区域的研究资料,认为本区的找矿标志主要有地表出露萤石矿体、强烈的硅化、断裂发育、蛋白石以及由萤石风化形成的褐-棕褐色砂土等,这些找矿标志对本区萤石矿的找矿有一定指导意义。
标签:萤石找矿标志0引言萤石资源分布广泛,世界各大洲都有发现。
萤石是我国的优势矿种,资源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东南沿海几个省份的萤石资源储量合计占全国的大部分。
萤石是一种重要的非金属矿产,主要成分是氟化钙(CaF2),有着广泛的工业用途,又是氟化学工业的基本原料。
随着经济的增长,萤石需求也越来越大,现有的资源和储量已不能满足工业的需求。
闽西北地区的萤石矿床(点)的成因类型多为中—低温热液充填矿床。
萤石矿床主要控矿因素为构造控矿,另外燕山期的花岗岩浆活动也是本区萤石矿床的重要控矿因素之一。
区域上构造主要受崇安—石城深断裂带控制,区内矿床(点)的矿体均受断裂构造控制,总体形态呈脉状或透镜状体。
萤石矿床主要分布在闽西北隆起带之次级浦城—洋源隆起,以及邵武—建宁拗陷中,矿体在空间上往往呈北东—北北东向成群成带分布(刘磊等,2013)。
1地质背景1.1大地构造调查区位于闽西北隆起带北部,浦城—尤溪南北向大断裂带的西侧,浦城—光泽北东向断裂带、崇安—石城深大断裂带和松溪—宁德北西向断裂带的交汇部位。
本区构造单元属闽西北隆起带,东以政和—大埔断裂与相邻单元为界,南以宁化—南平一线与闽西南坳陷带相接,向北、向西分别与浙、赣接壤。
闽西北隆起带可划分为中部的隆起和两侧的拗陷三个次级构造单元,萤石矿床(点),特别是大、中型矿床,主要分布在隆起带边缘和拗陷带边缘。
矿床(点)主要受华夏系、新华系构造控制,其次受西北向构造控制。
1.2地层区内地层分布主要有下元古界麻源群大金山组、南山组和中—上元古界交溪组、马面山群龙北溪组变质岩,三叠系焦坑组、侏罗系梨山组沉积岩以及侏罗系兜岭群园盘组、下渡组和白垩系石帽山群黄坑组、寨下组火山岩及白垩系赤石群沙县组红色碎屑岩。
闽北地区萤石矿赋矿硅化带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陈新立;刘增政;栗克坤【摘要】闽北萤石矿资源丰富,矿(点)床众多,矿床成因为中低温热液充填型萤石矿,矿体赋存于沿断裂分布的硅化破碎带中.赋矿硅化带走向主要为北东、北北东向,次为近南北向.通过调查发现:区内赋矿硅化带K2O/Na2O为12.31~20.50,远高于围岩花岗岩8~15倍,具有较强钾化现象;F、Mo、Ag、As平均含量明显高于围岩(2~30倍),Au、Sb略高于围岩;Au、Ag、As、Sb、Hg等元素自浅部向深部含量增加.【期刊名称】《化工矿产地质》【年(卷),期】2018(040)003【总页数】7页(P155-161)【关键词】硅化带;地质特征;化学特征;闽北【作者】陈新立;刘增政;栗克坤【作者单位】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河南地质局,河南郑州 450000;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河南地质局,河南郑州 450000;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河南地质局,河南郑州 4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9.215;P595闽北地区萤石矿资源丰富,其中包括将乐、南山下、羊古庵等大型萤石矿床,后期开采过程中发现部分中小型萤石矿床实际规模已经达到大型。
该地区萤石矿床均属于受断裂控制的燕山期中低温热液充填型萤石矿【1】,这些萤石矿床具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萤石矿体围岩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强烈,尤其是硅化蚀变强度、规模与萤石矿体规模、矿石质量密切相关。
以往对于萤石矿床成因、成矿规律研究较多,对与萤石矿成矿关系密切的硅化带等研究较少。
本文通过以往资料研究赋矿硅化带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及其找矿意义,以期对该区萤石矿找矿工作有所帮助。
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研究区位于欧亚大陆板块东南缘,濒临太平洋板块,区域大地构造单元属武夷—云开造山系(Ⅰ)、华夏古陆块(Ⅱ)、武夷古弧盆系(Ⅲ),研究区西部属光泽—泰宁古弧间盆地,东部属蒲城—顺昌古弧后盆地【2】(图1)。
成矿区划属滨太平洋成矿域(Ⅰ-4)、华南成矿省(Ⅱ-16)、粤东闽北萤石矿成矿区(ⅢF-11)、闽北萤石矿矿集区【3】。
ISSN 1672-9064CN35-1272/TK图1羊角尾矿区萤石矿地质图作者简介:冯辉兴(1971~),男,地矿工程师,地质找矿专业。
福建浦城羊角尾萤石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探讨冯辉兴(福建省闽北地质大队福建邵武354000)摘要福建闽北地区有较多的低温热液充填交代型脉状萤石矿床,为了研究此类萤石矿的地质特征、成矿规律、成矿模式及矿物成份,选择矿区内有代表性的福建浦城羊角尾萤石矿进行研究。
通过对该矿床成矿地质条件、矿体特征、矿物成份、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等研究,认为该矿床属“浅成低温热液裂隙充填型”萤石矿床。
关键词萤石矿控矿构造矿石特征成矿物质成矿模式中图分类号:TD-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064(2020)03-022-03矿区处于闽北龙泉八都-松溪寺坑Ⅳ级萤石矿带(Ⅳ5)北东部[1]。
区内地质勘查工作始于2006年,历经普查、详查及勘探,于2018年提交了矿区的勘探地质报告,矿床已达大型规模。
该矿床虽然地质工作程度较高,但前人对其成矿物质来源、矿床成因、成矿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涉及较少。
笔者此次在收集前人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针对该矿床的控矿因素等方面研究,建立该矿床的成矿模式。
1地质背景1.1区域地质背景浦城县羊角尾矿区萤石矿位于闽西北隆起带东部边缘,长期隆起并遭受剥蚀,使区内老地层大面积出露,三叠系焦坑组、侏罗系下统梨山组、侏罗系中统漳平组、白垩系下渡组与早元古界麻源(岩)群大金山(岩)组呈不整合接触。
区内萤石矿产丰富,成矿地质条件良好,在此矿带中已发现了寺坑、西溪头、井窠、荔枝坑、严地及洋际溪等多处大、中、小型萤石矿床。
区内构造以断裂为主,主要为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断裂,其中北东向断裂最为发育,其次为北西向断裂,两组断裂均发育有次一级断裂,长度4~15km ,具有多期活动特点,早期为压扭性,后期具张扭性,结构面呈舒缓波状,挤压破碎带宽数米至几十米,且被侵入岩体、石英脉充填,少量被萤石矿充填。
福建省邵武市马坪、石壁溪矿区萤石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作者:陈斌谭铭明来源:《中国科技纵横》2019年第01期摘要:本文阐述了邵武市马坪、石壁溪矿区萤石矿床的地质背景、矿床特征,并对矿床的成因及其找矿标志进行分析,对于矿山的生产及在闽西北地区寻找萤石矿具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萤石矿;地质特征;成因;邵武中图分类号:P619.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9)01-0160-031 区域地质背景邵武马坪、石壁溪矿区萤石矿区域上位于闽西北隆起带的中西部,浦城—洋源隆起的西部边缘,崇安-石城断裂带的南东侧与闽侯-顺昌NW向构造带交汇部位。
萤石矿床受次一级北东向断裂控制,位于崇安-邵武萤石成矿带上。
其北西侧为邵武坳上-宁化安远萤石成矿带。
如图1,区内众多规模不一的萤石矿床呈北东向产于该成矿带上。
2 成矿地质条件2.1 地层本矿区地层较为简单,出露的地层均为中元古界交溪组(Pt2j),分布于矿区西部及北西部,主要岩性为灰、深灰色黑云二长变粒岩、角闪二长变粒岩夹深灰色薄层黑云石英片岩、黑云变粒岩。
见发育不同程度的肉红色长英质、伟晶质脉体。
区内残坡积、沖积物发育,主要为碎石和残坡积土混杂堆积,沿沟谷分布。
2.2 构造矿区北北东及北东向断裂构造发育,主要见有F1和F2两条,均为控矿断裂构造。
F1断裂位于马坪矿段,为北东向的控矿断裂,矿区内的I号萤石矿体即赋存于该断裂破碎带中。
构造面呈舒缓波状,具有先压后张的特征,断裂总体走向30°-35°左右,倾向NW,倾角为63°-65°左右,走向推测延伸约900m,倾向上延深推测大于200m,破碎带最大宽度约20m,最小为3m,一般8-10m,破碎带中由硅化、萤石矿化构造角砾岩及萤石矿体组成。
破碎带边缘及外侧为肉红色钾长花岗岩。
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高岭土化,次有绢云母化等。
蚀变带宽约2-5m。
F2断裂位于石壁溪矿段,构造面呈舒缓波状,同样具有先压扭性、后张性的特征,断裂走向北北东3°-25°,倾向SE,倾角75-86°,局部近直立;走向延伸长大于380m,倾向延深已控制110m,推测大于200m,破碎带宽度最大约20m,一般6-15m。
福建省萤石矿成矿地质特征林子华【摘要】福建省是全国萤石矿资源的主要分布区之一,全省累计查明的CaF2资源量超过2000万吨,约占全国的10.5%.萤石矿床(点)主要分布在政和—大埔断裂带西部,特别是集中分布在政和—大埔断裂带以西及南平—宁化构造带以北的闽西北隆起带.萤石矿主要赋存于燕山晚期北东—北北东向构造断裂带中,与燕山早期花岗岩关系密切,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期刊名称】《化工矿产地质》【年(卷),期】2018(040)003【总页数】4页(P162-165)【关键词】断裂带;燕山早期;花岗岩;硅化【作者】林子华【作者单位】中化地质矿山总局福建地质勘查院,福建福州 350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9.215萤石作为一种重要的非金属矿产资源,是工业上氟元素的主要来源,广泛地应用在冶金、化工、建材、光学工业等传统领域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许多国家把它作为一种重要战略物资进行储备。
2016年,国务院批复通过的《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年)》中,萤石被列入我国战略性矿产目录。
萤石矿是福建省的主要优势矿种,福建南平—三明地区萤石矿产资源丰富,位于粤东—闽北萤石成矿区,为中国11个重要萤石矿找矿远景区及资源远景区之一【1,2】。
福建省萤石矿主要分布于西北部地区,尤其是集中于闽西北南平地区的光泽、建阳、邵武、浦城等县(市),近年来在三明地区的将乐、清流等县也发现了较多的萤石矿床。
本文通过对福建省90多个萤石矿床(点)矿体特征、成矿岩体、围岩及控矿构造进行研究,总结萤石矿床成矿规律,为萤石矿找矿提供参考。
1 福建省萤石矿资源分布特征福建省是全国萤石矿资源的主要分布区之一,全省累计查明的CaF2资源量超过2000万t,约占全国已查明CaF2资源量的10.5%。
福建省发现的萤石矿床(点)有90多处(其中,大型矿床6处,中型矿床21处),目前已开发利用的有83个矿山,主要集中分布在浦城、光泽、邵武、建阳、清流、明溪、宁化等地。
南平—三明地区累计查明的CaF2资源量占全省的93%。
福建省萤石矿床(点)分布具西北部多,东南部少的特点。
全省萤石矿床(点)主要分布在位于武夷成矿带上的闽西北隆起带北部,而向南、向东均明显减少,至东南沿海则仅有零星矿点(图1)。
图1 福建省区域构造及萤石矿分布图Fig1 Regional structure and fluorite distribution map of Fujian Province2 区域构造特征2.1 区域构造背景福建省大地构造单元属武夷—云开—台湾造山系Ⅰ级构造单元(Ⅵ)中 2个二级构造单元华夏地块和东南沿海岩浆弧的一部分。
福建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在构造上处于欧亚大陆板块东南缘,濒临太平洋板块,为环太平洋中、新生代巨型构造—岩浆带的陆缘活动带的一部分,是全球构造—岩浆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3】。
构造演化长期以来受特提斯一喜马拉雅构造域及太平洋构造域的影响。
受多期次构造—岩浆活动影响,断裂构造非常发育,形成了一系列北北东—北东东、北西及东—西、南—北向构造(断裂)带,构成了“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构造格架【4】。
政和—大埔北北东向断裂带及南平—宁化北东东向构造—岩浆带相交于南平一带,将福建切割成:闽西北地体、闽西南地体、闽东地体、闽东南地体【5】。
2.2 构造-岩浆岩北北东向政和—大埔深(大)断裂带为划分福建省内一级构造单元的断裂带。
该断裂带呈北东30°左右沿政和—南平—尤溪—漳平一线延伸,两端延入浙、粤两省境内。
断裂带中分布的岩石地层比较复杂,其中以中生代沉积—火山地层及花岗岩类为主。
断裂带由一系列走向北东25°~35°,倾向南东或北西的断裂所组成【6】。
地球物理资料显示该断裂带为岩石圈级别的深大断裂。
该断裂带自中晚元古代形成以来持续活动至今,对其两侧地质构造格局有较大的影响,在控岩、控矿等方面具有明显的表现,沿该断裂带东西两侧形成截然不同的两个构造单元。
在断裂带西北部,为上元古界—下古生界基底变质岩系(片麻岩、片岩、千枚岩及少量硅质岩,大理岩等)和晚古生代地层分布区(碎屑岩、碳酸盐岩等)。
岩浆活动和断裂活动较强烈,岩浆岩主要表现为变质交代—混合岩化型花岗岩以及重熔型花岗岩,且时代较老,火山活动相对较弱。
在断裂带东南部,火山碎屑岩广泛履盖,火山活动十分强烈,岩浆作用主要表现为同熔型和分异型花岗岩的广泛侵入,岩浆作用时代较新,主要为燕山期。
构造—岩浆活动是福建省萤石成矿的主要控矿因素【7】。
政和—大埔断裂带具多期活动性、复杂性,控制着福建主要成矿带的分布【8】。
福建省萤石矿床(点)主要分布在政和—大埔断裂带西部,闽西北隆起带—闽西南坳陷带。
特别是集中分布在政和—大埔断裂带以西及南平—宁化构造带以北的闽西北隆起带,省内已知的主要大中型萤石矿床均产于其中(图1)。
邵武南山下、建阳回潭、光泽羊古庵等大型矿床均产于北东向崇安—石城断裂带之上,而将乐常口、顺昌南舟等矿床则产于南平—宁化断裂带北侧。
3 成矿地质特征3.1 成矿地质背景中国东南部古太平洋板块对欧亚板块从早中生代开始了大规模的俯冲作用,诱导软流圈地幔物质上涌,原来的挤压构造被后来的拉张裂陷逐渐替代,导致中生代大规模岩浆作用发生,一系列与拉张构造相关的火成岩产出【9】。
燕山构造旋回,福建地壳进入活动大陆边缘演化阶段,由于太平洋板块相对欧亚大陆的挤压(俯冲),形成了频繁的构造运动和大规模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和喷发)。
福建省发育以NE、NNE向断裂构造为主。
其中北东向断裂带中的断裂又多以先压扭后引张为主要特征,其定形时间晚(可延至喜山早期),为萤石矿液的有效定位成矿提供了较好的构造通道及贮存空间。
闽西北隆起带的构造主要受崇安-石城深断裂带以及光泽—武平深断裂带控制,断裂带由一组走向北东20°~45°的断裂组成,倾角一般在60°以上,有的近于直立,倾向多数南东少量北西。
断裂在空间上多呈雁行排列,具多期性活动的特点,早期为压扭性,后期具张性特征,结构面呈舒缓波状,挤压破碎带宽数米至数百米,长数公里,常被萤石—石英脉充填,为控矿构造。
武夷山—石城构造带由一组彼此平行的以压(扭)性为主的断裂组成,呈NE 35°~40°延伸。
形成于加里东期,经历了自华力西—印支期—燕山早期—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等多期次构造—岩浆活动。
主活动期为加里东期和燕山期,加里东期主要表现为沿构造带的混合岩化和韧性变形,燕山期表现为脆性变形,进一步可分为2个阶段:早期为压扭性活动,形成挤压角砾岩及蚀变带;晚期为张性活动,形成一些碎裂岩及硅质脉体等。
早期压扭性断裂下切深度大,为成矿热液的上移打开了通道;而断裂后期的张性活动又有利于矿液的充填和沉淀。
多期次断裂构造活动,不但可逐步加剧岩石的破碎程度、扩展破碎带的赋矿构造空间,为岩浆的上升提供空间,而且这种压—压扭性断裂还保持了控矿构造的相对封闭条件,一定程度上避免和阻止了含矿热液上升运移过程中F等活性组分的逸散和流失,这种先压后张的力学性质的转变是本区萤石矿成矿的有利条件。
福建省岩浆岩广泛发育,约占全省总面积64.6%。
自元古代开始,地壳演化各主要阶段均有岩浆活动,已知的活动时期有扬子和加里东期、华力西-印支期、燕山期及喜马拉雅期。
其中燕山早、晚期岩浆活动不仅规模大,而且有多阶段和多次活动的特点。
岩石类型齐全,岩性繁多,有超基性、基性、中性、中酸性、酸性等,其中以酸性和中酸性岩类占绝对优势,以花岗岩类、酸性火山岩类为主体是其显著特点。
与萤石矿关系密切的主要是燕山期,尤其是燕山早期,主要岩性为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白云母化花岗岩、花岗岩、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明显受北东—北北东向构造控制,呈岩基或岩株状产出,多与萤石矿相伴,可能为萤石矿的成矿母岩。
中生代大规模的构造—岩浆活动,尤其燕山期的中酸性岩浆活动为萤石矿床提供了有利的成矿条件。
萤石成矿晚于当地花岗岩成岩时代。
有研究显示中国东南部萤石矿床成矿年龄均在70~90Ma左右,主要属晚白垩世,时间上正好对应于太平洋板块快速扩张俯冲之后减速的年龄,表明该区萤石成矿活动总的与太平洋板块向大陆俯冲松弛期的构造环境密切有关【1,10】。
3.2 萤石矿床特征福建省萤石矿基本上为单一矿种矿床,形态总体上都比较简单,在空间上往往呈NE—NNE向成群成带分布,一般呈脉状或透镜状,但沿走向上常有胀缩及分叉复合现象。
在主矿体的两侧普遍存在分支矿脉或大致与主矿体呈雁行排列的小矿脉。
由于萤石矿体严格受断裂控制,产状与断裂构造带产状一致,在走向、倾向上均具有波状变化的特点。
中国东南部萤石出露地区,大部分含矿断裂为NNE向或NE 向,如按矿床规模统计,有89.3%的大型矿床主矿脉走向是北东向,只有少数大型矿床的走向为NW向。
对省内90处萤石矿体统计,萤石矿体走向30°~70°的占55%,其次为NNE走向。
矿体倾向以NW或SE为主,倾角86%在50°~80°之间,有少数倾角大于85°。
矿体地表走向长几米至几百米,最长达1300m,倾向延深几米至几百米不等,最大达661m(浦城县羊角尾矿区)。
矿体厚度从1m到数十米不等,最大可达58.59 m(将乐县常口矿区),矿体厚度在走向、倾向上的变化情况一般中部最大,往两端变小甚至尖灭。
围岩对矿床的形成有一定关联,但不起主导作用。
围岩主要起到成矿空间对成矿热液的隔板作用。
矿体围岩以花岗(质)岩为主、次有变质岩及沉积碎屑岩等。
闽西北地区萤石矿床的赋矿围岩为燕山期花岗岩和火山碎屑岩类。
各矿区内可见凡花岗岩类为矿体直接顶底的,矿体厚度较大,品位较富,远景较好;而以片岩为顶底板的矿体的远景则较差。
近矿围岩往往发生强烈的硅化,形成硅化岩或硅化角砾岩。
其次是叶腊石化、绿泥石化及高岭土化,偶见黄铁矿化、绢云母化和碳酸岩化,每个矿床(点)都具有本身特色的1~3种蚀变组合。
花岗(质)岩石一般比其他岩石的蚀变强,破碎带越宽大,越破碎,蚀变越强,反之则弱。
蚀变带宽窄各矿床(点)差异较大,就是同一个矿床(点)在不同部位也差别很大,一般蚀变带宽度在20 m之内,少数可达70 m,甚至上百米(清流黄家际等矿床)。
近地表围岩多风化为疏松多孔蜂窝状硅质岩或砂质粘土,部分蜂窝状硅质岩可见萤石颗粒流失后残留的立方形、六面体空洞并在空洞中充填有红色、黄褐色粘土。
3.3 矿床成因类型及工业类型福建省萤石矿床(点)的矿体均受断裂构造控制,在断裂作用多次活动和应力不断转换的条件下,导致深部成矿热液不断上升沉淀形成矿床。
断裂构造的主结构面既是导矿构造又是贮矿构造。
构造作用与成矿作用在时间和空间上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