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白龙山萤石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5
内蒙古白龙山萤石矿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浅析
杨翔;王乾;乔莹莹
【期刊名称】《中国锰业》
【年(卷),期】2017(035)001
【摘要】内蒙古白龙山萤石矿床产于二叠系上统方山口组(P3f)片理化流纹岩中,受构造破碎带控制,呈脉状产出,空间分布受北东向断裂控制,矿体有“成带分布,成群出现,分段集中”的特点.成矿时间上表现为海西晚期沉积初步富集了萤石,后燕山期岩浆活动的影响,进一步形成萤石富矿.
【总页数】4页(P55-58)
【作者】杨翔;王乾;乔莹莹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9.215
【相关文献】
1.内蒙古龙头山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浅析 [J], 王军平
2.内蒙古白音矿区萤石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J], 翁根花;斯琴高娃
3.浅析内蒙古阿拉善地区萤石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 [J], 曹旭
4.龙山瓷石矿矿床特征、成因及成矿规律分析 [J], 王雪;李海滨
5.内蒙古额济纳旗白龙山硅石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J], 张华川;曹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内蒙古阿巴嘎旗白彦图嘎地区萤石矿地质特征与找矿方向初步探讨本文通过白彦图嘎地区分布的两个典型萤石矿的地质特征、成矿规律的对比分析,提出了找矿方向。
标签:白彦图嘎地区;萤石矿;地质特征;成矿远景;找矿方向0 前言阿巴嘎旗白彦图嘎地区的萤石矿是阿巴嘎旗重要的萤石成矿基地。
目前发现中型萤石矿1处,小型萤石矿2处。
萤石矿均赋存于二叠系宝力高庙组陆相中酸性火山碎屑岩—正常碎屑岩的断裂构造中,成矿作用受一定的地层、构造、岩浆活动控制,构造活动控制矿床规模、矿床类型,通过对该地区的成矿条件分析及典型矿床解剖,可扩大成矿远景和明确找矿方向。
1 区域地质条件大地构造位置处于西伯利亚板块,东乌旗—扎兰屯火山型被动陆缘,由于工作区所处位置的特殊性及多期的构造作用,前中生代属于西伯利亚板块东南陆缘增生带,而中生代-新生代受东部滨太平洋板块对欧亚板块的俯冲的影响,属于滨太平洋陆缘构造带,因此造成了矿区所在区域地质构造的复杂性,其区域上构造活动强烈、岩浆活动频繁,区域构造线及岩浆岩带呈北东向展布。
古生代出露的地层,以石炭—二叠系宝力高庙组最为发育,板块构造归属西伯利亚板块东南缘区;中生界地层为侏罗系上统白音高老组、白垩系下统甘河组属滨太平洋地层区。
本区大部位于二连-贺根山蛇绿岩带北侧,处于锡林浩特微板块与中蒙边境一带南戈壁微板块之间的晚古生代弧-弧碰撞造山带,总体上属于西伯利亚板块东南缘古生代陆壳增生区。
其中晚古生代石炭系-二叠系宝力高庙组火山岩系和相伴的同时代花岗岩带为锡林浩特微板块与南戈壁微板块碰撞对接后陆内造山阶段(后碰撞或超碰撞)拉张环境的产物。
1.1、地层出露地层以晚古生代分布较为广泛,主要为石炭-二叠系宝力高庙组陆相中酸性火山碎屑岩—正常碎屑岩建造,构成一较大的沉积—喷发—沉积旋回,分三个岩段。
其次为中生界白垩系甘河组、第四系上更新统阿巴嘎组及下更新统、全新统冲洪积物。
石炭系—二叠系宝力高庙组一段:出露在阿德拉嘎乌拉南部哈勒嘎校—依个毛登之间,呈东西向展布。
国资局对白龙山萤石矿开展地质测量工作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粉体工业》
【年(卷),期】2011(000)002
【摘要】为了做好矿产资源储量动态监测工作,根据上级关于开展矿山地质测量工作的要求,近日,由阿盟额济纳旗国土资源局牵头对白龙山萤石矿开展了矿山地质测量工作,拉开了矿山地质测量工作的序幕,此次矿山地质测量工作由内蒙古地质勘察院、阿拉善盟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分别承担。
【总页数】1页(P47-4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D17
【相关文献】
1.内蒙古白龙山萤石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J], 沈社强
2.盘龙山含钾岩石矿区地质特征、矿床成因及开发利用前景 [J], 曹芳芳;王喜亮;耿同升
3.内蒙古白龙山萤石矿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浅析 [J], 杨翔;王乾;乔莹莹
4.内蒙古额济纳旗白龙山矿区萤石矿地质特征及勘查前景分析 [J], 郑晓阳
5.内蒙古额济纳旗白龙山硅石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J], 张华川;曹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43卷第3期2021年6月甘㊀肃㊀冶㊀金GANSU㊀METALLURGYVol.43No.3Jun.ꎬ2021文章编号:1672 ̄4461(2021)03 ̄0111 ̄03内蒙古阿巴嘎旗某萤石矿矿床成因与找矿思路刘㊀亭ꎬ齐艳妮ꎬ牟业龙ꎬ张㊀峰(西北矿冶研究院ꎬ甘肃㊀白银㊀730900)摘㊀要:通过对区域成矿地质背景㊁矿床地质特征㊁控矿构造及成矿规律进行分析研究ꎬ认为本区萤石矿成因为中-低温热液充填交代型脉状萤石矿床ꎬ下一步地质找矿应围绕燕山期花岗岩发育区域ꎬ在断裂构造破碎带发育且宽大的区域㊁硅化强烈的部位寻求找矿突破ꎮ关键词:内蒙古ꎻ萤石矿ꎻ地质特征ꎻ矿床成因中图分类号:P619.215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GenesisandProspectingIdeasofAFluoriteOreDepositinAbagaqiꎬInnerMongoliaLIUTingꎬQIYan ̄niꎬMUYe ̄longꎬZHANGFeng(NorthwestResearchInstituteofMiningandMetallurgyꎬBaiyin730900ꎬChina)Abstract:Thisarticlethroughtotheregionalmetallogenicgeologicalsettingꎬgeologicalfeaturesꎬore ̄controllingtectonicandmetallogenicregularityanalysisꎬthinkinfluoriteoreintobecauseoflowtemperaturehydrothermalfillingmetasomatictypeveinfluoriteoredepositꎬgeologicalprospectingshouldbearoundnextyanshaniangranitedevelopmentareaꎬthefaultfracturezonedevelopmentandthewideareaꎬsilicidestrongareaforprospectingbreakthrough.KeyWords:InnerMongoliaꎻfluoriteꎻgeologicalcharacteristicsꎻgenesisoforedeposits1㊀引言萤石ꎬ又称氟石ꎬ是一种常见的含氟矿物ꎬ矿物成分为CaF2ꎮ我国萤石矿资源丰富ꎬ分布广泛ꎬ资源储量㊁生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ꎮ该矿区位于西伯利亚古陆和华北古陆两大陆块之间的内蒙古中部地槽褶皱系中部ꎬ属于乌力吉-锡林浩特成矿带[1]ꎬ具有良好的萤石成矿条件ꎬ但近年来矿区的地质找矿工作效果不显著ꎬ对矿体空间分布㊁控矿构造特征等地质要素认识不准确ꎬ对矿区地质找矿思路不清晰ꎬ因此研究本矿区成矿规律㊁矿床地质特征㊁矿床成因类型ꎬ有助于为矿区下一步地质工作指出找矿方向ꎬ进一步扩大找矿成果ꎮ2㊀成矿地质背景区域上该地区位于华北板块(Ⅳ级)华北北部陆缘增生带(Ⅳ1级)ꎬ北东向跃进大队-陶高特及扎布音敖包构造群南西端ꎮ成矿区划上属于乌力吉-锡林浩特元古代㊁华力西㊁燕山期铜㊁铁㊁铬㊁金㊁萤石成矿带(Ⅲ7)ꎬ具有良好的成矿条件ꎬ在该成矿带上分布有苏莫查干敖包㊁北敖包吐㊁白银脑包㊁石匠山㊁达盖图等萤石矿床ꎮ区域内出露地层为中元古界㊁上元古界㊁古生代㊁新生界新近系及第四系全新统ꎻ区域构造以锡林浩特区域性复背斜和北东向断裂为主ꎻ区域岩浆岩分布面积不大ꎬ但岩石种类多㊁岩浆活动频繁ꎬ其中晚古生代侵入岩种类最为齐全㊁岩浆活动最为频繁(图1)ꎮ3㊀矿床地质特征矿区内大面积被第四系覆盖ꎬ基岩零星露头ꎬ出露地层较为简单ꎬ主要为中志留统徐尼乌苏组㊁第三系上新统㊁第四系全新统ꎮ区内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ꎬ主要为北东东向的压性断裂ꎬ其次为北北东压扭性断裂ꎻ矿区内岩浆岩活动较为简单ꎬ主要为燕山早期黑云母钾长花岗岩及其派生出的硅质岩脉ꎬ岩浆活动为萤石成矿提供了充足的热源和运移动力ꎮ1.粉砂质泥岩ꎻ2.冲洪积砾石ꎻ3.风积细沙㊁粉砂ꎻ4.大理岩ꎻ5.绢云石英片岩ꎻ㊀6.夹磁铁石英岩ꎻ7.二云母石英片岩ꎻ8.细砂岩㊁中粗粒砂岩㊁含砾砂岩等ꎻ9.变粉砂岩㊁粉砂质板岩㊁长石石英细砂岩ꎻ10.断层ꎻ11.侏罗纪细粒钾长花岗岩脉ꎻ12.含角硅质脉ꎻ13.石英脉ꎻ14.辉绿岩㊁辉长岩图1㊀区域地质图3.1㊀断裂构造特征矿区内断裂构造发育ꎬ主要存在着近东西向㊁北北东向两组断裂构造:⑴近东西向断裂:矿区内主要断裂构造ꎬ与区域上RF9韧性断裂构造基本一致ꎬ为早古生代末构造运动形成的早期断裂ꎬ控制着矿区内燕山期黑云母花岗岩的分布ꎬ断裂性质为以压性断裂为主ꎬ张性断裂次之ꎮ⑵北北东向断裂:矿区次级断裂构造ꎬ为后期断裂ꎬ断裂性质为压扭性断裂ꎬ断层走向26ʎꎬ对近东西向断裂构造有一定的改造㊁位移ꎬ控制着萤石脉㊁硅质脉及石英脉的分布ꎮ3.2㊀围岩及蚀变特征本区矿体的围岩主要为黑云母钾长花岗岩㊁硅质岩脉及二云石英片岩ꎬ萤石矿体与围岩界限较为清晰ꎮ花岗岩呈岩株状产出ꎬ灰白色ꎬ局部肉红色ꎬ中粗粒结构ꎬ块状构造ꎬ矿体附近多呈碎裂疏松状ꎬ矿物成分由斜长石㊁碱性长石㊁石英㊁黑云母组成ꎬ一般矿物含量见表1ꎮ表1㊀花岗岩主要矿物成分/%矿物名称斜长石碱性长石石英黑云母含量30~5020~3020~405~10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㊁萤石矿化ꎬ次为黄铁矿化㊁绿泥石化㊁高岭土化等ꎬ其中硅化是区内分布最普遍的㊁最常见的一种蚀变类型ꎬ石英脉地表露头多为硅质细脉或石英细脉ꎮ矿石常见蚀变矿物组合为石英-长石-萤石-黄铁矿-高岭土等组成ꎮ3.3㊀矿(化)体形态㊁产状及矿石类型现阶段已查明的萤石矿体赋存状态与产状ꎬ将矿体分为两类:⑴北北东向矿体:矿体平行产出ꎬ产状290ʎ~310ʎø70ʎꎬ主要赋存于北北东走向的压扭性断裂构造中ꎬ萤石矿体矿石类型以石英-萤石型矿石和萤石-石英型矿石为主ꎬ构造特征为角砾状㊁细脉状矿石ꎬ块状矿石较少ꎮ⑵近东西向矿体:矿体呈近东西向展布ꎬ产状350ʎ~5ʎø53ʎ~70ʎꎬ赋存于燕山早期黑云母钾长花岗岩近东西向含矿构造破碎带中ꎬ矿体顶㊁底板围岩211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甘㊀肃㊀冶㊀金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43卷为碎裂花岗岩ꎬ具糜棱岩化㊁绢云母化㊁弱硅化ꎮ萤石矿体矿石类型以石英-萤石型矿石为主ꎬ构造特征以块状构造为主ꎬ其次为条带状㊁梳状构造等ꎮ4㊀成矿作用及矿床成因4.1㊀成矿热液及物质来源萤石矿化学成分为CaF2ꎬ由Ca元素和F元素组成ꎬ其形成主要取决于氟的地球化学特征ꎬ因此氟的活动对萤石矿的富集具有重要的意义[2]ꎮ在岩浆岩晚期至热液阶段ꎬF元素与K㊁Na㊁Mg等元素结合富集于岩浆中ꎬ在SiO2大量存在的情况下ꎬ形成SiF4的流体ꎬ含F流体在后期构造作用下ꎬ沿断裂带幕式地向地表浅部迁移ꎮ大气降水及地层水通过地温梯度或者区域岩浆活动被加热ꎬ与含F流体接触形成HF及SiO2的热液ꎬ含F热液不断的从围岩中摄取Ca2+离子ꎬ伴随成矿流体pH值㊁温度㊁压力㊁浓度等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的明显改变ꎬ导致CaF2与SiO2的沉淀ꎬ从而形成萤石-石英型萤石矿体ꎮ由于本区围岩黑云母钾长花岗岩与萤石矿体紧密共生ꎬ而燕山晚期形成的花岗岩体附近含有较多的萤石矿物ꎬ说明燕山晚期的原始岩浆中含氟较高ꎬ因此推测该区域形成于燕山晚期的黑云母钾长花岗岩为本矿区萤石矿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ꎬ并最终在断裂构造中形成萤石矿沉淀ꎮ4.2㊀控矿构造与储矿空间断裂构造为本矿区萤石矿成矿的控矿构造ꎬ区域性近东西向先压后张的力学性质转变有利于矿液的充填和沉淀ꎬ早期为压扭性ꎬ下切深度大ꎬ形成挤压破碎带ꎬ后期转为张性ꎬ这为燕山早期侏罗纪花岗岩侵入提供通道ꎬ为成矿热液的结晶沉淀㊁萤石矿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空间ꎬ后期形成的北东向断裂构造活动使早期形成的萤石发生破碎㊁熔融ꎬ然后与后期的萤石㊁石英发生胶结ꎬ从而形成多阶段的萤石矿ꎮ因此本区形成的多期次的断裂构造既是含矿热液上升的通道ꎬ也是萤石矿的储矿空间ꎮ4.3㊀萤石成矿与控矿构造的关系本区域萤石矿脉的产状㊁分布规律与矿区内断裂构造㊁裂隙及石英脉的性质具有明显的一致性ꎬ区内断裂均以压扭性断裂为主ꎬ围岩为形成于晚侏罗纪的花岗岩ꎬ断裂带接触带均有不同程度的硅化㊁萤石矿化及高岭土化ꎮ萤石矿成矿与控矿构造的环境密切相关ꎬ断裂构造既要有良好的成矿热液运移条件ꎬ又要为矿物质聚集提供良好的储存空间ꎬ又要在近地表具有封闭的控矿构造条件ꎮ4.4㊀矿床成因综上所述ꎬ本区萤石矿成矿可能为有大气降水参与的㊁与燕山早期花岗岩有关的㊁受断裂构造控制的中-低温热液充填交代型脉状萤石矿床ꎮ5㊀下一步找矿思路⑴矿区南部发现的查干诺尔莹详萤石矿床为热液充填型萤石矿床ꎬ矿体产状与北北东向断裂构造密切相关ꎬ矿体围岩为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ꎬ进一步说明该区域萤石矿成矿与燕山期岩浆岩活动有关ꎬ应注意在与查干诺尔莹详萤石矿同一北北东向断裂构造带内寻找萤石矿体ꎮ⑵根据区域成矿背景㊁矿床地质特征㊁控矿条件及成矿规律ꎬ在本区内燕山期黑云母钾长花岗岩发育区域具有较好成矿条件ꎬ断裂构造破碎带发育且宽大的区域㊁硅化强烈的部位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ꎮ参考文献:[1]㊀敖伊敏.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成矿带划分及其典型矿床分析[J].城市地理ꎬ2014(16):36.[2]㊀成㊀功ꎬ邱献引.中国萤石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综述[J].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ꎬ2013(05):47 ̄52.收稿日期:2020 ̄01 ̄06作者简介:刘㊀亭(1985 ̄)ꎬ男ꎬ甘肃省白银市人ꎬ地质高级工程师ꎬ本科ꎮ主要从事矿山地质㊁地质勘查及矿山三维建模等方面的工作ꎮ311第3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刘㊀亭ꎬ等:内蒙古阿巴嘎旗某萤石矿矿床成因与找矿思路㊀㊀㊀。
内蒙古萤石矿分布特征及成矿规律吴磊【摘要】经过详细查阅内蒙古自治区境内以往萤石矿相关的勘查和研究资料,总结了内蒙古萤石矿的分布特点,对苏莫查干敖包、东七一山、苏达勒等典型的萤石矿进行了描述,通过对相关资料的综合研究,浅要揭示了内蒙古自治区萤石矿分布特征和成矿规律.内蒙古自治区现发现萤石矿床167处,分布地域广泛,目前内蒙古自治区萤石矿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第一.全区12个盟市中除呼和浩特、鄂尔多斯和乌海市暂未发现萤石矿产地外其他盟市均有分布.从矿产地数量上来看全区萤石矿产地主要分布于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而从资源储量和大中型矿床数量等数据来看其主要分布于乌兰察布市、锡林郭勒盟两个盟市.内蒙古萤石矿床成矿控矿要素有碳酸盐岩(结晶灰岩、大理岩、白云岩)、侵入岩(花岗岩、次火山岩等)和断裂构造.其中沉积改造型萤石矿的控矿要素为结晶灰岩、侵入岩(花岗岩、次火山岩)以及断裂构造;热液型萤石矿的控矿要素为中酸性侵入岩、断裂构造;伴生型萤石矿的控矿要素为碳酸盐岩以及断裂构造.内蒙古萤石矿主要分布于天山-兴蒙造山系、大兴安岭弧盆系、锡林浩特岩浆弧构造单元,形成时代主要为华力西期、印支期及燕山期,其中华力西期是内蒙古自治区萤石矿形成的最主要时期.【期刊名称】《中国煤炭地质》【年(卷),期】2018(030)007【总页数】13页(P10-21,43)【关键词】内蒙古;萤石矿;分布特征;成矿规律【作者】吴磊【作者单位】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内蒙古地质勘查院,呼和浩特 0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9.21+5萤石矿属内蒙古自治区优势矿种,其资源储量大,产量多,属外向型矿产资源,其市场除供给自治区以外,还主要供给国内市场。
但内蒙古自治区对非金属矿种的研究和总结相对较少。
近年,随着中国氟化工业的快速发展及萤石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对萤石矿产的需求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开展对内蒙古萤石矿分布特征及成矿规律的研究,对于指导地勘单位找矿和帮助政府部门进行科学规划部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浅谈蒙古国萤石矿资源作者:秦增刚孙树光来源:《西部资源》2014年第02期摘要:建立安全、稳定的境外矿产资源供应基地和落实重要矿产资源储备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而周边国家是我国走出去开发利用全球矿产资源的最佳地域选择。
蒙古国普通萤石矿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对蒙古国萤石矿成矿特征及成矿带进行了划分,对重要矿床进行了分析,指明了开发利用前景和方向。
关键词:蒙古国萤石资源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主要矿产资源第一消费大国,自身已经很难保证满足庞大的资源需求,许多重要矿产品大量进口已成定势。
某些矿产资源对外的依存度越来越大,国内保障程度下降。
走出去开发境外矿产资源一直是我国资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安全、稳定的境外矿产资源供应基地,落实重要矿产资源储备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而周边国家是我国走出去开发利用全球矿产资源的最佳地域选择。
矿业是蒙古国的重要基础工业,中国是蒙古的最大贸易伙伴,向中国出口额占其出口总额的46.6%。
矿业在蒙古国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蒙古国制定了三阶段“矿业发展计划”,简称为“筑巢引凤”、“查明资源”、“产品开发”的“阶梯”式矿业发展战略。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为蒙古国矿产品出口提供了巨大市场,中蒙紧临的优越区位条件,为蒙古国未来矿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基本概况蒙古国普通萤石矿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无论资源储量还是产量均列前十名。
根据蒙古国公开出版的1/250万和1/100万蒙古国地质矿产图。
目前共发现萤石矿产地117处,其中矿床58处、矿点59处。
这些矿产地集中分布在东部中戈壁省、东戈壁省和苏赫巴托省北部、肯特省至东方省一带,呈北东向带状分布,地理坐标位置为东经101°30′-115°30′,北纬44°30′-49°50′。
目前资料,预估58个矿床的总矿石量约在25亿吨以上,CaF2含量一般为30-60%,少部分达70-90%。
萤石矿矿床特征控矿因素萤石矿床特征指的是萤石矿床在地质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特点和特征。
控矿因素则是指影响萤石矿床形成和分布的地质因素。
一、萤石矿床特征:1.萤石矿床多呈片状或脉状产出,有时也会呈层状产出。
这与萤石在地质过程中一般是从热液或热液气体中析出的有关。
2.萤石矿床的分布通常与岩浆活动和构造活动有关。
例如,萤石矿床常常分布在接触变质或岩浆侵入岩中,因为这些地方有较高的温度和压力,有利于矿化作用发生。
3.萤石矿床通常具有不同的赋存形态,包括晶间赋存、脉状赋存和层状赋存。
晶间赋存是指萤石与宿主岩石的晶间填充物或背构造岩浆矿石中的矿物;脉状赋存是指萤石以脉状矿体形式分布在宿主岩石中;层状赋存是指萤石以层状矿体形式出现在沉积岩或火山岩层中。
4.萤石矿床的成矿年代较长,往往与岩浆和热液活动有关。
例如,许多萤石矿床形成于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火山活动期间。
二、控矿因素:1.地质构造:构造活动对萤石矿床的形成和分布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
在构造发育的地区,由于构造活动引起的裂隙、断裂等缝隙的出现和扩展,有利于热液活动和矿物沉淀,从而形成矿床。
2.岩性:一些特定的岩石类型对萤石矿床的形成与分布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比如,碱性岩浆对萤石的矿化作用有促进作用,因为碱性岩浆中富含萤石的成分,有利于形成矿床。
4.温度和压力:温度和压力是影响矿化作用和矿床形成的重要因素。
通常,较高的温度和较大的压力有利于热液活动和矿物沉淀,从而形成矿床。
综上所述,萤石矿床具有多样化的特征和特点,其形成和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控制。
研究和了解这些特征和控矿因素,对于寻找和评价萤石矿床具有重要的意义。
浅议萤石矿床成矿规律
王远洋
【期刊名称】《城市地理》
【年(卷),期】2015(000)022
【摘要】中国的萤石矿集中分布于东南部与北部地区, 形成断裂层是萤石矿形成的必要条件. 在萤石矿的形成过程及其有规律, 并且矿床的类型划分也是依据矿石的形成条件、分布特征以及控矿因素等特点. 文章将针对我国一些矿区带的萤石矿成矿特征进行探讨, 从而总结出我国萤石矿矿床的成矿规律.
【总页数】1页(P68)
【作者】王远洋
【作者单位】浙江华坤地质发展有限公司, 浙江温州 325006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内蒙古白龙山萤石矿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浅析 [J], 杨翔;王乾;乔莹莹
2.赣南地区萤石矿床成矿规律及勘查方向的探讨 [J], 陈铖;陈四宝;成绪光
3.大别山地区萤石矿床控矿因素及成矿规律 [J], 袁要伟;张素超;刘超;杨继兵;黄锦锦;李玉芹;王冠华
4.大别山地区萤石矿床控矿因素及成矿规律 [J], 袁要伟; 张素超; 刘超; 杨继兵; 黄锦锦; 李玉芹; 王冠华
5.南岭萤石矿床成矿规律及成因 [J], 方贵聪; 王登红; 陈毓川; 黄凡; 王岩; 吴家旭; 胡世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述萤石矿成矿特征及找矿条件摘要:本文笔者着重矿区地质特征、矿床地质特征、找矿条件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关键词:萤石矿构造特征找矿一、矿区地质特征(一)地层矿区出露的地层自南向北,自老至新依次有寒武系中上流浊流相粉屑灰岩夹多层竹叶状灰岩和同生灰质角砾岩;奥陶系下统仑山组潮上带及潮间带的厚层白云岩,白云质灰色岩;奥陶系中统汤山组潮间带一潮下带的旋涡状砂屑灰岩,凝块灰岩和纯灰岩;奥陶系上统汤山组潮间带的瘤状灰岩;志留系下统梨树窝组浅海相粉砂质页岩、粘土页岩夹砂岩透镜体。
(二)岩浆岩浅部不发育,仅见少量规模有限的闪斜煌斑岩等中基性脉岩贯入到矿体底板围(灰)岩的各种节理裂隙中,深部见透辉石大理岩等接触变质和接触交代变质岩分布广泛。
(三)构造矿区处于彭山短轴背斜西北翼,褶皱呈内单斜构造,不明显。
主要表现为断裂构造,大致可分为三组。
1、北东—南向断裂破碎带,是矿区的主干断裂。
该断裂斜切志留系、奥陶系,在断裂下盘的奥陶系灰岩中伴有数条相互平行的次级断裂,形成大的萤石矿化硅化断裂带。
矿山开采时偶见在断裂带或次级裂隙中有煌斑岩脉充填或其捕虏体。
断裂带沿走向由西往东其倾向由3200渐变为3400,宽度时宽时窄,在断裂带弧形转折附近宽度较大,最宽达200m,窄的地段也有50~60m。
倾向面上呈舒缓波状,倾角上部为250,下部为50~650。
局部可见明显的挤压带,岩石片理化,有压性透镜体,发育劈理裂隙。
岩石破碎成碎粒岩、糜棱岩,有近于水平的擦痕,显左行亦有右行的压扭性质,但在断裂带内具有巨大的灰岩残留体和大的角砾岩带,角砾棱角明显,大少混杂,大者直经达1米以上,小者数公分。
角砾成分为砂岩,灰岩,硅化灰岩及闪斜煌斑岩,被萤石矿或石英萤石脉胶结,呈张性特征。
说明此断裂经历多次活动。
早期为左形压扭性质,后期则以张扭性为主。
该断裂既是导矿构造,又是容矿构造。
断裂带本身及次级裂隙中有萤石矿脉或多金属矿脉充填。
由于断裂的多次活动,导致成矿的多次性,可见矿脉的互相穿插、切割,早期的矿石破碎被后期矿脉切割包裸。
2021年第1期新疆有色金属内蒙古额济纳旗白龙山矿区萤石矿地质特征及勘查前景分析郑晓阳(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新疆总队乌鲁木齐830000)摘要白龙山矿区萤石矿主要与二叠、侏罗纪岩浆侵入及后期次一级断裂构造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方山口组地层内沿断裂构造薄弱带形成了许多萤石矿体,本次工作根据地表出露情况在勘查区北部圈定4条萤石矿体,依次编号为KF-1、KF-2、KF-3、KF-4,结合对该区萤石矿的成因分析,该区具备萤石矿成矿物质基础和良好的成矿条件,有良好的萤石矿找矿前景。
关键词白龙山矿区萤石矿矿床成因勘查前景1矿区地质工作区位于天山地槽褶皱系,北山晚华力西褶皱带,哈珠—雅干深断裂南侧拐子湖—呼和音乌苏弧形挤压带中。
该区所属区域古生代地层区划为塔里木—南疆地层大区,中南天山—北天山地层区,觉罗塔格-黑鹰山地层分区;中新生代地层区划为阿拉善地层区,巴丹吉林地层分区。
工作区划分了3个岩石地层单位和1个侵入体。
第一个岩石地层单位岩性组合为灰绿色黑云石英片岩、灰绿色长石变粒岩、灰绿色细粒石榴长石片麻岩、灰绿色黑云石英质板岩、灰白色方解白云石大理岩、灰色石榴黑云片岩,本次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将其归为古元古界北山群(Pt1B);其余两个岩石地层单位分别为二叠系下统双堡塘组(P1sb)和中统方山口组(P2f)。
工作区1个侵入体为侏罗纪肉红色中粒钾长花岗岩(Jγ)。
工作区矿产或矿化主要与二叠、侏罗纪岩浆侵入及后期次一级断裂构造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方山口组地层内沿断裂构造薄弱带形成了许多萤石矿体,勘查区的萤石矿体亦赋存于方山口组地层。
2矿体特征勘查区4条萤石矿体分布于勘查区北部,依次编号为KF-1、KF-2、KF-3、KF-4,均赋存于二叠系中统方山口组斜长流纹岩中,成因上与勘查区内侏罗纪中粒钾长花岗岩的侵入和北东、北西向构造关系密切,是侵入岩同期派生的脉岩成矿。
KF-1、KF-2、KF-3萤石矿体空间排列上均为SW-NE向,KF-4为NW-SE向。
蒙古萤石调研报告根据对蒙古地区萤石矿的调研发现,蒙古萤石资源十分丰富,具有重要的工业应用价值。
本报告旨在对蒙古萤石资源的调研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对其在工业领域的潜在应用进行评估。
一、萤石资源概况蒙古萤石主要分布在乌兰巴托和达尔汗乌拉等地区。
通过对萤石矿的实地考察和样本分析,发现蒙古萤石矿质量较好,矿石含有较高的氟化钙。
目前蒙古已经开发的萤石矿主要用于冶金、建材和化工等领域。
二、工业应用潜力1.冶金领域:蒙古的钢铁工业发展迅速,高质量的萤石可作为冶金矿石中的焦炭还原剂,可用于钢铁冶炼过程中的脱硫和除渣等工艺。
2.建材领域:蒙古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建材需求量大。
萤石可作为玻璃制造的重要原料,也可用于陶瓷、橡胶、塑料和油漆等建材制造工艺中。
3.化工领域:附近地区的化工企业对萤石的需求量大。
萤石可在化工生产过程中作为氟化剂,用于有机合成和药物合成等工艺。
三、市场前景分析鉴于蒙古国际和国内市场对萤石的需求量大,可以预见蒙古的萤石产业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然而,蒙古萤石行业仍面临一些挑战:一是矿产资源局限,需要进一步发现和开发新的萤石矿床;二是设备与技术水平不足,需要引进国外的科技和设备来提高矿石加工的效率和质量;三是市场竞争激烈,需要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
四、建议1.加强矿产资源勘探,寻找更多的萤石矿床,并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和样本分析。
2.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提高矿石的加工能力和质量。
3.加强与国内外企业的合作,进行技术交流和合作开发,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加大对萤石行业的金融支持和政策扶持,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改造。
五、结论通过对蒙古萤石资源的调研,可以得出蒙古的萤石矿质量好,资源丰富。
该地区的萤石具有广阔的工业应用市场,并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然而,为了实现萤石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加强矿产资源勘探,引进先进技术,并加强与国内外企业的合作。
同时,政府还需加大对该行业的金融支持和政策扶持,以促进蒙古的萤石产业取得更大的突破。
内蒙古白龙山萤石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作者:沈社强来源:《中国科技纵横》2013年第18期【摘要】白龙山萤石矿与二叠系方山口组酸性火山岩有关,研究表明矿石矿物成分为萤石,脉石矿物成分为玉髓、石英、方解石,含围岩角砾及碎块。
矿石类型为萤石型、石英—萤石型、萤石—石英型等类型,矿石中主要有用组份为CaF。
区内岩浆活动较弱,岩浆岩出露于矿区西部、中部,面积约0.45 平方公里,呈东西向产出,为燕山早期侵入岩,规模较小。
矿脉分布在岩体外接触带的边缘挤压破碎带中,空间关系表明萤石可能来自深源,该矿应属低温热液型矿床。
研究指出,在该矿床北东方向的相邻区域具有一定的找矿前景。
【关键词】白龙山萤石矿控矿因素地质特征找矿前景白龙山萤石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东部,已初步获得一个小型规模的萤石矿床,通过全面收集并分析整理矿区地质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和资料,结合该区成矿地质背景、成矿条件,本文主要对该类型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进行探讨。
1 成矿地质背景矿床位于塔里木板块亚域(Ⅲ)北山造山带(Ⅲb)亚干隆起(Ⅲb12)内,位于雅干近东西向挤压带以南,拐子湖—呼和音乌苏弧形挤压带内。
区域内构造复杂,主要构造线为东西向,其次为北西向及北东向。
褶皱及断裂构造均较发育。
褶皱运动以二叠纪褶皱为主,位于查黑林嘎顺复式背斜北西翼。
矿区内出露地层有古生界二叠系上统方山口组(P2f)、哈尔苏海组(P2h);中生界白垩系下统巴音戈璧组(K1b)、上统乌兰苏海组(K2w)和第四系(Q)。
岩浆岩为侏罗纪中酸性侵入岩。
萤石矿床则产于二叠系上统方山口组(P2f)酸性火山岩挤压破碎带中。
该区属天山—北山成矿省的额济纳—雅干成矿带。
具有寻找火山岩型矿产的良好前景。
2 矿床地质特征2.1 地层萤石矿产于上二叠统方山口组(P2f)片理化流纹岩中。
方山口组岩性变化大,主要由碎屑岩、碳酸盐岩及酸性火山岩组成。
局部受岩浆侵入活动的影响,出现变质岩,厚度731-852m。
岩层走向与区域主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
岩性以斜长流纹岩、岩屑晶屑英安质凝灰熔岩为主,石英脉、萤石脉发育。
呈北东向延伸,片理发育,局部混合岩化现象较强,总体产状南倾,变化较大。
为碎屑岩、浅海相火山碎屑岩建造。
是矿区的赋矿层位。
2.2 构造矿区内构造发育,由近东西向、北东向、北西向三组断裂组成了该区的构造格架。
其中北东向断裂成矿起主要控矿任用。
(1)近东西向断裂。
该断裂为早期形成,规模较大,是由一系列同一方向的断层及破碎带组成,其性质为压性、压扭性断裂,被晚期北东向断裂切割,以F4断裂为代表。
F4断裂,展布在矿区北部,长约3km,其走向280°~290°,倾向北东,倾角较陡。
上下盘均为二叠系上统方山口组(P2f)地层;花岗斑岩脉被错断达10m。
断面两侧岩石破碎,破碎带宽0.5—1m。
(2)北东向断裂。
属压扭性断裂,其走向50°~60°,倾向320°~330°,倾角60°~70°。
断面常见镜面及擦痕、角砾岩、碎裂岩、糜棱岩、断层泥等。
F1断裂:断裂展布在测区东部,该断裂为压扭性断裂。
断裂横穿矿区东北侧。
断裂沿二叠系上统方山口组(P2f)地层切割。
断面走向北东,倾向北西330°,倾角70°。
矿区内延伸1.4km,显示波状弯曲。
断面两侧挤压破碎带发育,一般宽1-5m,沿断裂带,岩石破碎,见断层擦痕和擦光面。
发育有断层角砾岩、碎裂岩、糜棱岩、断层泥等。
在地貌上本断裂呈现出明显的北西平缓,南东较陡的特征。
其性质为压扭性。
F2断裂:展布在矿区中部,长约1.3 km,断面走向34°,北端被F1断裂切断,沿二叠系上统方山口组(P2f)地层切割;破碎带宽0.5-2m不等,发育有断层角砾岩、碎裂岩、断层泥等,有绿泥石化、高岭土化,在地貌上本断裂呈现出明显的北东向平直沟谷。
F3断裂:展布在矿区中部,长约1.25km,该断裂在地貌上为明显的北东向平直沟谷,负地形及第四纪冲沟为特征,断面走向北东,倾向北西,断面两侧岩石破碎。
(3)北西向断裂。
规模小,仅几米或几十米,走向330°~340°,形成时代晚,为张性断裂,其内有石英脉充填。
2.3 岩浆岩区内岩浆活动较弱,为侏罗纪侵入岩,规模较小。
岩浆岩出露于矿区西部、中部,面积约0.45km2,呈东西向产出,岩体中岩性单一,由中粗粒—中粒肉红色花岗岩组成,岩石新鲜,为肉红色。
中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
风化剥蚀后岩体表面覆盖有浅肉红色残积砂。
据研究表明,侏罗纪花岗岩的侵入与成矿关系密切。
2.4 岩脉矿区内脉岩较发育,为浅肉红色花岗斑岩脉、石英脉。
浅肉红色花岗斑岩脉(γπ)数量较少。
岩脉规模变化较大,一般宽2-4m,长几十米—100m。
岩石为浅肉红色,斑状结构,基质显微文象结构,块状构造。
岩石由斑晶35%,基质65%和少量金属矿物组成,基质中长石与石英显微文象结构。
斑晶由钾长石、斜长石组成,粒径为1.5-3mm;斜长石半自形、自形板状,晶面有星点状的绢云母,为更长石;钾长石:半自形,为条纹长石,与石英组成显微文象结构。
石英脉(q)多呈细脉状,常与花岗伟晶岩脉伴生,长数米至数十米,最长断续数公里,脉宽一般0.2-0.5m。
走向多近东西,次为南东东和北东东向,北东和近南北向的较少。
脉岩以乳白色块状石英为主,部分变为烟灰色致密块状。
2.5 萤石矿体及矿石特征2.5.1 矿体规模、形态、产状矿区内萤石矿主要产于上二叠统方山口组(P2f)酸性火山岩挤压破碎带中。
总体特征是矿脉的数量较多、矿石品质好,单个矿体规模较小。
矿脉在平面略呈弧形雁行排列,各脉与围岩界线清楚。
较大的矿脉中常有围岩角砾及碎块,仅有较小矿脉质量较佳。
经地表地质观察、槽探揭露、采样化验分析,在矿区内出露的萤石矿脉共有43个,矿脉出露长度均较短,一般只有几米到几十米,最长二百余米,宽度一般只有0.2-0.5m,最宽为1m。
矿脉产状与破碎带基本一致,呈脉状、透镜状发育。
区内萤石矿化与硅化、软锰矿化、绢云母化关系密切。
近矿围岩蚀变有硅化、黄铁矿、高岭土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软锰矿化、褐铁矿化。
高岭土化、褐铁矿化多沿矿脉两侧发生,形成不同宽度的白色蚀变带或者土红色蚀变带。
2.5.2 矿石组分及结构构造矿石中萤石主要产于石英脉和断裂破碎带中,萤石品位的高低与硅质的含量成反比。
矿体呈脉状、小透镜状发育在构造破碎带中。
矿石矿物成分为萤石,脉石矿物成分为玉髓、石英、方解石,含围岩角砾及碎块。
矿石结构、构造:根据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相对大小,组合方式,可分为半自形—自形粒状结构、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不等粒粒状结构、似格子状结构。
矿物集合体在空间的排列组合方式多种多样,显示其成矿时期的复杂环境,形成块状构造、角砾状构造、条带状构造、同心圆构造、晶洞构造、皮壳构造,以前三种为常见。
矿石中主要有用组份为CaF。
矿化带内CaF2品位一般在10.51~67.13%之间,最高品位为78.69%。
矿化沿矿脉走向和倾向上不稳定,品位变化较大,矿化连续性差。
2.5.3 矿石类型和品级矿石的自然类型按矿石中萤石、石英相对含量比例,可分为三种:即萤石脉型、石英—萤石脉型、萤石—石英脉型。
现将其具体特征分述如下:(1)萤石脉型:地表为灰白色、浅黄色,深部为紫色、淡绿或淡紫红色。
矿石主要由萤石组成,呈半透明粒状集合体,致密块状,质纯品位高;脉石矿物为石英。
共有 7个矿脉为该类型。
氟化钙含量均超过工业要求,最高含量达78.69%,最低为60.32%,一般含量在60%以上。
(2)石英—萤石脉型:为灰白色、紫色及紫兰色。
矿石以萤石为主,多呈粒状或角砾状与玉髓或少量石英共生。
石英含量为30-40%,呈条带状或团块状产于萤石脉之中,质杂不纯。
为白龙山萤石矿的主要矿化类型,共有 17个矿脉为该类型。
(3)萤石—石英脉型:为灰黑色、暗紫色。
矿石以玉髓或少量石英为主,一般含量为60—80%。
萤石作为胶结物充填在脉石矿物中,矿石质量差,不易选矿。
共有19个矿脉为该类型。
矿区矿石的工业类型为硅酸盐岩石中的充填型脉状矿石,矿体含CaF品位均在20—78.69%之间,矿石工业品级为块矿Ⅶ、Ⅵ、Ⅴ级品,粉矿Ⅷ、Ⅶ、Ⅵ、Ⅴ、Ⅳ级品。
综上所述,认为该矿床为次级构造控制的热液脉状萤石矿床。
3 矿床成因探讨综上所述成矿与侏罗纪花岗岩(γ52)有密切的生成关系。
矿脉分布在岩体外接触带的边缘挤压破碎带中,空间关系表明萤石可能来自深源,后期构造裂隙的产生,为矿液活动提供了有利空间,导致岩浆期后含氟化钙的溶液沿构造断裂通道向上迁移,沿构造裂隙充填而形成萤石脉。
据蚀变的种类和矿脉生成的位置来看,该矿应属低温热液型矿床。
4 找矿方向(1)宏观上,白龙山萤石矿产于上二叠统方山口组(P2f)片理化流纹岩中,且成矿与白龙山侏罗纪花岗岩(γ52)有密切的生成关系。
矿脉分布在岩体外接触带的边缘挤压破碎带中。
(2)沿白龙山萤石矿床走向方向附近的邻区,即北东、北西向的一定范围内,在花岗岩体的外接触带寻找隐伏矿具有一定的前景。
参考文献:[1]徐志刚,陈毓川,王登红等编.《中国成矿区带划分方案(附图)》.2008年.[2]季克俭,吕风翔著.《交代热液成矿学说》.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