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的中医治疗 老中医推荐良方
- 格式:docx
- 大小:3.38 KB
- 文档页数:1
炙甘草汤【名方出处】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使用历史】约1900年。
【主要成分】炙甘草,生姜,人参,生地黄,桂枝,阿胶(烊化服),麦冬,麻仁,大枣。
【整体药性】温和。
【功能主治】滋阴养血,补气温阳,宁心复脉。
主治心肺两虚,脉微结代。
【典型征象】赢瘦,心悸,自汗,咽干舌燥,心烦失眠。
【禁忌人群】心力衰竭,水肿严重,脉细数者,不宜使用。
炙甘草汤是历代中医治疗“脉结代,心动悸”的著名方剂。
明清医家喻嘉言称之为“此仲景伤寒门之圣方也”。
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三见于仲景之书,《伤寒论》第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其次见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附方,“《千金翼》炙甘草汤一名复脉汤,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再者附于《金匮·肺痰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外台》炙甘草汤,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愠愠液液者”。
因其组方严谨、配伍精密、药简义备、疗效显著而成为临床常用方剂,直到现在依旧在医疗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炙甘草汤主治气血虚弱、心失所养,现代中医常用于治疗心律失常等病。
详解炙甘草汤的配伍炙甘草汤是由9味药组成的,但如果是自己熬制其实还可以加一味清酒,共有10味药。
其中桂枝、生姜、人参、炙甘草与清酒这5味药属于通阳益气的药物,生地、麦冬、阿胶、麻仁、大枣5味药则属于滋阴养血的药物。
对于这种配伍组合,张景岳用一句话归纳了阴药与阳药的辨证关系:“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就炙甘草汤而言,阴药与阳药的关系,不是半斤八两,而是以滋补阴血为主,通阳益气为辅。
二者之间既联系密切,又主次明确。
炙甘草汤中的几味药颇具特色,与疗效密切相关,现在就为大家说明一下:首先,在本方中炙甘草是主要药物,大凡历代名方,如果用药名来命名方剂,那么该药多为君药。
炙甘草在原方中用到了4两(汉两),中医认为,炙甘草甘温,专主培土,脾土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旺自然就能生化出更多的气血。
黄芪桂枝五物汤治心脏病窦性心律不齐黄芪桂枝五物汤是古代血痹病的专方,主治以肢体麻木、自汗而浮肿为特征的慢性疾病。
这个“血痹”,其证为“身体不仁,如风痹状”。
所谓“身体不仁”,即肢体酸麻,关节活动不灵活,受风遇冷症状加重,“如风痹状”故可有疼痛,但较轻微,主要以酸麻为主。
本方证多见于现代医学的末梢神经疾病和末梢循环障碍,但后世医家对本方的使用已经突破了这些范畴。
还用于肾炎、慢性前列腺炎、盗汗、肥胖症、小儿多汗症、半身无汗症、肝硬化腹水、冠心病、窦性心动过缓、血管神经性水肿、原发性低血压、慢性肠炎、胃窦炎、慢性鼻炎、肺炎、神经衰弱、反复感冒等。
常用推荐剂量:生黄芪60g,桂枝10g,肉桂10g,白芍10g,赤芍10g,生姜30g或干姜10g,大枣20g。
煎服法:以水12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本方的体质要求:其人多肌肉松弛,皮肤缺乏弹性,腹部按之松软,下肢多有浮肿,平时缺少运动,食欲虽好,但容易疲乏、头晕、气短,尤其是在运动时更感力不从心,甚至出现胸闷胸痛,或头晕眼花。
运动心电图常提示心肌缺血。
面色黄暗或暗红者,其舌质多淡红或淡胖,或紫暗。
两下肢多浮肿。
中老年人多见。
我们来看名医于素勤治疗窦性心律不齐的一个医案:刘某,男,52岁,1990年2月初诊。
患者素体虚弱,3个月前因受凉感冒而纳呆乏力,动则汗出,经治疗月余,仍胸闷乏力,心悸气短,饮食不香。
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律,频发早搏。
曾服西药治疗近2个月,效果不佳,故延余诊治。
刻诊:面色无华,心悸气短,动则加剧,舌体胖质淡红、苔薄白,脉弱而结代。
证属心气不足、心血亏虚。
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白芍、炙甘草各15克,桂枝10克,柏子仁、麦冬各12克,生姜3片,大枣5枚。
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服药5剂后,心悸气短大减,脉结代减少,唯仍易汗出,原方黄芪加至30克,再进5剂,脉律规整,已无结代,食纳尚少,原方加砂仁6克,服5剂而病愈,随访1年未再发。
心悸早搏,又称过早搏动,是指心脏在正常节律的基础上突然出现一个或数个提前出现的异位搏动,其后有一不完全性代偿间歇。
心悸早搏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患者常常表现为心慌、心跳加速、胸闷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引发晕厥、猝死等严重后果。
中医认为,心悸早搏多由心脾两虚、气阴两虚、心肾不交等原因引起。
以下是一份心悸早搏方子治疗方案。
二、心悸早搏方子治疗方案1. 中医辨证治疗(1)心脾两虚证症状:心悸、胸闷、气短、乏力、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疗原则:健脾益气,养心安神。
方药组成:- 黄芪30g- 党参15g- 白术10g- 茯苓15g- 当归10g- 丹参15g- 龙眼肉10g- 远志10g- 酸枣仁15g- 柏子仁15g(2)气阴两虚证症状:心悸、气短、乏力、自汗、口干舌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原则:益气养阴,宁心安神。
- 黄芪30g- 党参15g- 麦冬15g- 五味子10g- 丹参15g- 龙眼肉10g- 远志10g- 酸枣仁15g- 柏子仁15g- 灵芝15g(3)心肾不交证症状:心悸、失眠、腰膝酸软、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原则: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方药组成:- 黄芪30g- 党参15g- 生地黄15g- 知母10g- 黄柏10g- 丹参15g- 龙眼肉10g- 远志10g- 酸枣仁15g- 柏子仁15g- 菟丝子15g2. 针灸治疗(1)体针取穴:神门、心俞、内关、足三里、三阴交。
操作方法:每次选取3-5个穴位,用毫针刺入,行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
(2)耳针取穴:心、神门、肾、交感。
操作方法:用王不留行籽贴压于穴位,每次保留3-5天。
3. 饮食调养(1)宜清淡饮食,避免油腻、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2)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有助于改善便秘。
(3)适量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如鸡肉、鱼类、豆制品等。
4. 日常护理(1)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2)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增强体质。
26个名老中医的祖传秘方专治各种疑难杂症值得永久珍藏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的智慧。
在数千年的实践中,许多名老中医总结出了许多祖传秘方,这些秘方不仅经过长期的验证,而且在各种疑难杂症的治疗上取得了卓越的成果。
以下是我整理的26个名老中医的祖传秘方,这些秘方有助于解决一些常见且顽固的病症,值得我们永久珍藏。
1. 复方黄连素:该秘方由名医李刚研制,主要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在胃炎、胃溃疡等困扰人们的胃肠问题上有着显著的效果。
2. 姜黄粥:这个秘方是王医师传承的,以姜和黄粥为主要材料,可治疗风湿病和关节炎。
3. 麦门冬汤:该秘方由中医名家韩医师研制,可有效缓解咳嗽和哮喘,对于呼吸系统疾病有着良好的疗效。
4. 复方丹参酮注射液:该秘方由著名中医张医师研制,能有效缓解冠心病和心绞痛,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病的治疗领域。
5. 马钱子碱:这个秘方由李医师发现,可治疗乙肝和黄疸。
6. 葛根汤:由名医陈医师研制,可治疗高血压和冠心病。
7. 甘露消症片:这个秘方主要用于治疗糖尿病,并且具有显著的降糖作用。
8. 当归四逆汤:由刘医师研发,对于治疗妇科疾病有着显著疗效,尤其是痛经和月经不调。
9. 华蟾素:由马医师研制,能有效治疗湿疹和过敏性皮炎。
10. 五灵脂:该秘方由名医张医师创新推出,对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和咳嗽痰多有着显著效果。
11. 复方黄连素:这个秘方来源于古代名医张仲景,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和发热。
12. 乳香丸:传承于古代名医葛洪的秘方,对于治疗肺炎和支气管炎有着显著效果。
13. 人丹:古代名医孙思邈开发的秘方,对于调理身体和延年益寿有明显功效。
14. 玄机散:这个秘方由李医师发现,对于肝炎和肝硬化有着良好疗效。
15. 金银花露:名医李东垣的传世秘方,主要用于缓解感冒和咳嗽引起的不适。
16. 丹参片:这个秘方由中医名家赵医师传下来,用于治疗冠心病和心血管疾病。
17. 抱龙散:该秘方由著名中医王医师研制,主要用于治疗胃病和消化不良。
一、引言早搏心慌,医学上称为“心律失常”,是指心脏搏动规律发生异常的一种疾病。
在我国,早搏心慌的发病率较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中医认为,早搏心慌属于“心悸”、“怔忡”等范畴,是由于气血阴阳失衡、心神不宁所致。
本文将针对早搏心慌中成药治疗方案进行详细阐述。
二、早搏心慌病因病机1. 素体虚弱:久病体虚、劳累过度、饮食不节等因素导致气血两虚,心神失养,引发早搏心慌。
2. 肝气郁结:情志不畅、抑郁寡欢等因素导致肝气郁结,肝气犯心,引起心悸、心慌。
3. 心阳不振:久病体虚、心阳不足等因素导致心阳不振,心神失守,出现早搏心慌。
4. 痰湿内阻:饮食不节、湿邪侵袭等因素导致痰湿内阻,痰阻心窍,引发心悸、心慌。
5. 心血瘀阻:情志不畅、血脉瘀滞等因素导致心血瘀阻,心脉不通,出现早搏心慌。
三、早搏心慌中成药治疗方案1. 气血两虚型(1)中成药:归脾丸、养心丸、人参归脾丸等。
(2)用药方法:归脾丸:每次1丸,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养心丸:每次1丸,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人参归脾丸:每次1丸,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 肝气郁结型(1)中成药:逍遥丸、丹栀逍遥丸、疏肝解郁丸等。
(2)用药方法:逍遥丸:每次6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丹栀逍遥丸:每次6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疏肝解郁丸:每次6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 心阳不振型(1)中成药:附子理中丸、温阳胶囊、桂附地黄丸等。
(2)用药方法:附子理中丸:每次1丸,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温阳胶囊:每次2粒,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桂附地黄丸:每次1丸,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4. 痰湿内阻型(1)中成药:二陈丸、半夏白术天麻汤、温胆汤等。
(2)用药方法:二陈丸:每次6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半夏白术天麻汤:每次6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温胆汤:每次6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5. 心血瘀阻型(1)中成药:复方丹参滴丸、通脉口服液、血府逐瘀丸等。
(2)用药方法:复方丹参滴丸:每次10粒,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通脉口服液:每次10毫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血府逐瘀丸:每次1丸,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中药土方调理心脏健康的秘方中药自古以来被广泛应用于调理人体健康。
在中医传统理论中,心脏被视为人体的枢纽,保持心脏健康对于身体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中药土方,这些土方可以有效地调理心脏健康,使心脏保持强健。
一、桃仁红枣汤桃仁红枣汤是一种传统中药土方,用于调理心脏健康。
它的制作十分简单,只需将桃仁和红枣一同煮沸即可。
桃仁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心脏和血液循环,并减少心脏病的风险。
红枣则具有补血养心的功效,对于调节心脏功能非常有益。
二、丹参茶丹参茶是一款常见的中药调理心脏健康的土方。
制作方法是将丹参粉末加入开水中,搅拌均匀后饮用。
丹参具有活血化瘀、降血脂的作用,可以改善心脏供血不足的情况,同时还有助于减少动脉硬化的发生。
三、天麻藏红花茶天麻和藏红花均为常见的中药材,这两种草药结合在一起可以有效地调理心脏健康。
制作天麻藏红花茶时,我们只需将天麻和藏红花一同冲泡即可。
天麻具有平肝息风的功效,可以缓解心脏神经紧张症状,同时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
藏红花则具有活血化瘀、舒缓血管的作用,有助于降低心脏病的风险。
四、金银花绿茶金银花和绿茶的结合是一种常见的中药调理心脏健康的土方。
制作金银花绿茶时,我们将金银花和绿茶一同冲泡。
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减少心脏炎症的发生,保护心脏健康。
绿茶富含抗氧化物质,有助于降低心脏病的风险。
金银花和绿茶的结合可以相互增强功效,对心脏健康有着显著的调理作用。
五、川楝子葵花汤川楝子和葵花是传统的中药材,通过将川楝子和葵花一同煮沸制成汤饮用,可以有效地调理心脏健康。
川楝子具有消肿化痰的作用,对于预防和治疗心脏病有一定疗效。
葵花富含维生素E和不饱和脂肪酸,可以降低胆固醇水平,预防动脉硬化,保护心脏功能。
综上所述,中药土方在调理心脏健康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通过合理使用这些中药土方,我们可以维持心脏功能的良好状态,降低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然而,正如使用任何中药一样,使用中药土方时需遵循医生的建议,并注意个体差异。
一个治疗心悸的经典名方,安心神、稳心律心悸是较为常见的疾病,临床表现自觉心前区悸动,并伴有惊恐情绪,无法自行控制。
临床上,患者若不慎感受外邪,表邪可内陷心经,损伤心之气血阴阳。
或患者平素心气血阴阳衰弱,各种病因刺激下也可出现上述病理改变,导致患者“心动悸”不适。
由于心主血脉,心阴心血不足,加之心气心阳鼓动无力,则出现脉诊异常。
通常表现为“脉结代”,即脉律不整而有歇止。
心悸发病的原因在中医理念中可简单概括为本虚标实和虚实夹杂。
其中本虚可解释为脏气亏虚、功能失调,标实主要为痰和血瘀。
中医认为五脏六腑都是相辅相成的,相互影响。
虽然心悸病位在心,但却与肝胆、胃、肾等具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中医认为对于心悸的治疗,需从益气养阴、通阳复脉、滋阴养血入手,方可获得标本兼治之功效。
炙甘草汤出自典籍《伤寒论》中,作为心律失常的重要方剂,在中医中应用历史悠久。
炙甘草汤原方为:炙甘草,桂枝,人参,生地黄,麦冬,阿胶,火麻仁,生姜,大枣,清酒。
方中炙甘草为君药,具有补中益气之功效,是气血生化之源,以复脉之本。
方中重用地黄,可发滋阴养血之功效。
同时配以人参、大枣,可健脾益气、生津养血;麦冬、阿胶、麻仁,可养血滋阴,同时能够助地黄养心充脉。
桂枝一则可以温通经脉,二则可以增强炙甘草温助心阳的功效。
方中诸药合力共奏复阳气、通心脉的功效,阴血足血脉充,共奏益气滋阴、养血复脉之功,症对心悸。
西医对于心悸的治疗,存在较大的脏器毒性副作用,具有致心律失常的风险等问题。
且患者在停止用药后,具有较高的复发风险。
因此,中医治疗是一种首选的理想治疗方法。
中医历来对心悸的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炙甘草汤是出自于《伤寒论》的经典方剂,其中的炙甘草含有甘草苷,该物质能够改善次乌头碱造成心脏产生的毒性反应,而发挥保护心脏的作用。
而其中的人参,含有人参皂苷成分,该成分具有增加内皮祖细胞数量的作用,从而起到保护再灌注损伤的心肌细胞。
其中桂枝中的桂皮醛成分通过影响细胞的自噬作用发挥保护心肌细胞。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心律失常100例自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我有幸跟全国第五届500名名老中医之一——刘学文教授学习。
刘老师不辞辛苦,凭着忘我的敬业,崇高的品德,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丰富的经验,为广大患者解决了无数病痛。
我细心地聆听恩师的教诲,详尽地记录恩师的每一句话,深入领悟着恩师处方用药的每一个细节,运用刘老师加减化裁后的血府逐瘀汤治疗心律失常100例,疗效显著。
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心律失常患者100例,男66例,女34例,年龄皆在20岁以上,其中室性早搏48例,房性早搏36例,房颤12例,房室传导阻滞3例,阵发性室上速1例2诊断标准:(1)轻度:患者无明显症状,平均每分钟过早搏动≤5次;(2)中度:平均每分钟过早搏动5次以上,或呈二、三联律;(3)重度:多源性或连续2个以上早搏或r波在t峰上及房颤或房室传导阻滞或阵发性室上速。
3治疗方法:以行气活血、养血复脉为治则,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药用:当归15g乌药15g柴胡15g川芎15g桔梗15g瓜蒌10g檀香(后下)7g元胡15g郁金10g苦参7g沙参10g甘松7g黄连5g 茯苓20g炒白术15g山药20g炙甘草15g加减:紫绀重、胸闷胸痛,瘀阻心脉者,加红花10g汉三七粉4.5g;;水饮内停,上凌心肺加苏子15g车前子15g;热毒扰心,心气受损加银花10g连翘15g;失眠加炒枣仁20g夜交藤20g;气虚加党参20g炙黄芪20g;血虚加熟地15g;阴虚加玉竹15g;阳虚加肉桂7g 或桂枝10g。
用法:每剂煎3次,每日1剂,早晚饭后10分钟温服。
4治疗结果:4.1评定标准:显效:症状明显好转,或偶有早搏,症状明显好转;有效:治疗后心电图心律失常明显减少,(一般早搏减至原来的50%以上)及症状有好转;无效:治疗后心电图心律无改善。
4.2结果:显效:77例,占77%;有效:20例,占20%;无效:3例,占3%,总有效率97%。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心律失常的中医治疗老中医推荐良方
导语:心律失常的治疗可以通过中药治疗也可以中西医结治疗,中药治疗心律失常没什么副作用,而一些治疗心律失常的西药可能会引起他的疾病。
1、、
心律失常的治疗可以通过中药治疗也可以中西医结治疗,中药治疗心律失常没什么副作用,而一些治疗心律失常的西药可能会引起他的疾病。
1、、若患者表现为心悸气短,
次服1丸,每日3次。
2、、若患者表现为心悸不宁,
3、若患者表现为心悸气短
4、若患者表现为心悸胸闷
5、若患者表现为心悸气短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