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4
李相中教授中医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经验总结快速性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在平静状态下出现的心律异常,心率常常高于100次/分钟。
这种病症常常会导致患者心慌、胸闷、气短等不适症状,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西医常采用药物或手术治疗,但具有副作用和局限性。
李相中教授多年来在中医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中医治疗方法,成功地治疗了许多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
以下是他对于中医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经验总结。
一、辨证施治中医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关键是辨证施治。
李教授强调,每个患者的病情是不同的,必须根据个体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来进行辨证施治。
他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饮食习惯、情绪状态等,通过这些信息进行辨证施治。
二、疏肝理气李教授指出,快速性心律失常常常与情绪波动有关,过度的愤怒、焦虑和情绪紧张都会影响心脏的运动。
因此,他常常采用疏肝理气的方法来缓解情绪紧张,减轻心脏负荷。
常用的中药有柴胡、香附、青皮等。
三、养心安神李教授认为,中医治疗还应该兼顾心血虚弱和心神不宁的情况。
他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来选择安神的中药,比如黄连、龙骨、牡蛎等。
这些中药可以安抚心神,舒缓患者的紧张情绪。
四、活血化瘀在一些病例中,快速性心律失常与血液循环不畅有关。
李教授会考虑采用活血化瘀的中药来改善血液循环,如当归、赤芍、川芎等。
这些中药可以改善心脏供血,缓解心律失常症状。
五、饮食调理李教授在治疗中还注重饮食调理。
他会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和病情来制定合适的饮食方案。
比如,对于阳虚体质的患者,他鼓励多吃一些温热食物,如姜、红枣、山药等;对于阴虚体质的患者,他建议多吃一些滋阴的食物,如绿豆、百合、莲子等。
六、生活调理李教授认为,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控制快速性心律失常非常重要。
他建议患者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劳累,戒烟限酒,尽量避免情绪激动和压力过大。
此外,适量的运动也有助于改善心脏功能。
综上所述,李相中教授通过多年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辨证施治、疏肝理气、养心安神、活血化瘀、饮食调理和生活调理等方法,成功地治疗了许多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
心律失常的中医药治疗体会摘要:心率失常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指的是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和激动次序的异常,属于心血管疾病范围,可由心血管病、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药物中毒等因素引起。
关键词:心律失常中医药治疗体会【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79-02临床上按发作时心率的快慢分为快速性和缓慢性,前者常见过早搏动、心动过速、心房和心室颤动等;后者以常见窦性缓慢性心率失常和各种传导阻滞。
中医根据临床表现归属于“心悸”、“怔忡”、“惊悸”和“脉结代”范围[1]。
近些年来,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的研究得到了深入的发展,详细报道如下:1 症候研究情况尹克春等[2]研究表明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的中医辨证分型排列依次为痰浊阻滞、血瘀气滞、心脾两虚、肝肾亏虚、水饮凌心、心阳不振。
同时不同证型血管病变支数有差异,虚证主要为三支血管病变,实证则主要为双血管病变。
陈英等[3]研究发现各分型的心律失常发的发作高峰时间均为23∶00~1∶00,而室上性早搏、成对室性早搏、室上速发生频数最低点在9∶00~11∶00,由此证明了中医“心病者,日中慧,半夜甚、平旦静”的科学性。
2 辨证分型谢心等[4]总结心律失常治疗包括3个方面:①心病从肝论治,肝火疏泄不及或太过的治疗原则不同。
如肝脏疏泄不及,则主张以刚克柔,采用疏肝活血、疏肝理气、疏肝清热等方法使其气血和调、气机条畅、心脉通畅。
如肝脏疏泄太过,则主张以柔克刚,采用平肝熄风、平肝潜阳、清肝泻火等方法使其肝体充实、肝气冲和、气血畅通。
②心病从肾论治,根据患者肾中阴阳盛衰情况分别给予温肾阳、补肾气、滋肾阴治疗法,可选用二仙汤、二至丸、真武汤等方剂。
③针对心悸本虚标实的基本病机,提倡益气养阴。
3 各型心率失常的中医药治疗3.1 补养心血法。
适用于心血不足,血脉不充实,脉气不连续。
症见心悸不安、面色不华、头昏目眩、健忘少寐、脉细弱而数、舌淡红,选用炙甘草汤加减,方含熟地、党参、炙甘草、麦冬、当归、白芍、阿胶等。
家庭医药 2017.0248传统医学治疗心律失常经验方 ——四参定悸饮□河南省中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王振涛验方:四参定悸汤出处:当代上海名老中医张镜人四参饮和古方安神定志丸加减而成。
组成:太子参、生百合、回心草、生龙齿各30克,丹参、苦参、茯苓神、远志各15克,南(北)沙参、郁金、炒枣仁、节菖蒲、绿萼梅各12克,生甘草6克,莲子心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功效:益气养阴,清热活血,安神定悸。
主治:快速性心律失常如早搏、阵发性心房纤颤、窦性心动过速等辨证属于气阴两虚、淤热互结、心神不宁者。
方解:快速性心律失常属于中医学“心悸”、“怔忡”等范畴。
张镜人老先生所创制的“四参饮”原为治疗病毒性心肌炎而设,但病毒性心肌炎与快速性心律失常病机相同,均为虚、淤与热。
病毒性心肌炎多合并快速性心律失常,因该类患者主要以心悸为临床表现,因此合安神定志丸以养心安神,定悸复脉。
安神定志丸是清代程国彭所著《医学心悟》中的名方,“有惊恐不安卧者,其人梦中惊跳怵惕是也,安神定志丸主之”。
药物组成为:茯苓、茯神、人参、菖蒲、远志、龙齿、朱砂等,具有镇惊安神、益气宁心的功能。
方中,太子参补气,丹参苦寒清泄,入心肝两经除烦安神,古有“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之说;苦参“专治心经之火,与黄连功用相近”,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其有抗快速性心律失常作用;沙参滋润上焦,其力虽薄,但不恋余邪(如热邪较盛,用南沙参;如阴虚偏甚,则用北沙参);郁金为血中气药,擅入心活血通滞,取其辛开苦降,芳香宣达,对淤热所致胸闷、心悸有较好的效果;莲子心长于清心除烦,炒枣仁宁心安神,调肝安魂,俱为治疗虚烦惊悸不眠之良药;远志、节菖蒲养心安神,化痰散郁;生传统医学龙齿宁心定悸;快速性心律失常日久多合并肝郁,故用绿萼梅疏肝解郁;回心草为云南产草药,载于《中药大辞典》,性味淡,微甘苦,功用“安神镇静,治心脏病心慌、心悸、神经衰弱”,本方用之以加强安神定悸之效;甘草养心和中。
•名医经验•中医文献杂志赵国定清热法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经验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上海,200062)罗家祺丁茜孙川葛华迅刘龙民刘淑清摘要:上海市名中医赵国定在中医心病领域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常用清热法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取得较好疗 效。
赵师认为,该病可以从心火偏盛的角度进行认识和讨论。
本文介绍了赵师运用清热法从火论治快速型心律失 常的病机分析以及常用药物等临证经验。
关键词:快速型心律失常心悸清热法中医药疗法名医经验中图分类号:R256.2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4737(2021)01-0051-03快速型心律失常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常 常发生于各类心脏疾病后,其发病机制多与心脏自 律性增强、传导折返及触发活动异常有关。
根据其 发病症状常将其归人中医之“心悸”“怔忡”来论治。
上海市名中医赵国定教授,师从贵州名医袁家 玑教授,长期从事中医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治,擅长 治疗胸痹,对心悸的治疗亦颇有心得。
赵师认为,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无论病机如何,常易出现心 火偏盛,所以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兼用清热法,可 以尽快改善患者的症状。
现将赵师相关经验总结 整理如下。
病机分析该病的病机多为虚实夹杂,虚者为阴阳气血的 亏损,心失所养,实者为痰饮气火窜扰心气,心神不 安。
其病位在心,与肝、肾、脾、肺均有关系。
心悸 和火热有密切关系。
《素问•至真要大论》载:“诸 病……惊骇,皆属于火。
”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 式•六气为病•热类》中说:“惊,心卒动而不宁也。
火主于动,故心热甚也……故喜惊也。
”明代王肯堂 在《证治准绳•神志门•悸》中道:“然后知悸之为 病,是心脏之气不得其正,动而为火邪者也……故 五脏之气妄动者,皆火也。
是以各脏有疾,皆能与 包络之火合动而作悸,如是者,当自各脏补泻其火 起之由。
”心在五行中属火,为阳中之阳,主血脉和藏神,为君主之官,属阳脏。
李东垣认为,脾胃内伤,阴火 乘虚上凌,心火暴甚乱于心,而发心悸。
中医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白彩萍;郑彦茹;王芳;刘春彦;陆集芬;苏艳巧【摘要】@@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及激动次序等任何一项或多项异常,可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如期前收缩和心动过速)和缓慢性心律失常(如传导阻滞).心律失常属中医学心悸、怔忡、疾脱脉、厥证、脱证、胸痹范畴[1].近几年来,随着新的研究技术方法的出现和中医理论体系的完善,中医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有了一定的发展[2].【期刊名称】《河北中医》【年(卷),期】2010(032)004【总页数】3页(P622-624)【关键词】心律失常,心性;中医疗法;心动过速;中药疗法;中西医结合疗法;心血管药物(中药);综述【作者】白彩萍;郑彦茹;王芳;刘春彦;陆集芬;苏艳巧【作者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急救中心急救医学部,河北,石家庄,050021;河北省石家庄市急救中心急救医学部,河北,石家庄,050021;河北省石家庄市急救中心急救医学部,河北,石家庄,050021;河北省石家庄市急救中心急救医学部,河北,石家庄,050021;河北省石家庄市急救中心急救医学部,河北,石家庄,050021;河北省石家庄市急救中心急救医学部,河北,石家庄,05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7;R441.4;R541.710.5;R-05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及激动次序等任何一项或多项异常,可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如期前收缩和心动过速)和缓慢性心律失常(如传导阻滞)。
心律失常属中医学心悸、怔忡、疾脱脉、厥证、脱证、胸痹范畴[1]。
近几年来,随着新的研究技术方法的出现和中医理论体系的完善,中医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有了一定的发展[2]。
1 病因病机多数医家认为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主要病机是心气不能主血脉,血脉运行失畅所致。
心气不能主血脉之因可分虚实两方面。
虚为气虚、阳虚、阴虚、血虚;实为气滞血瘀、瘀血阻滞、痰热瘀阻等。
周次清教授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经验总结孙宁宁;张蕴慧【摘要】快速性心律失常属于中医“惊悸”“怔忡”的范畴,临床典型表现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常伴有失眠、胸闷、气短、健忘等.周次清教授秉持中医整体观念,辩证论治各类快速性心律失常,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本文介绍周次清教授中医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经验,归纳为:1)滋阴降火法2)清心化痰法3)益气养阴法4)交通心肾法5)疏肝理气法6.滋阴潜阳法.并从阳气偏盛、阴液不足两方面论述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脏腑辨证,以求为临床辨证提供依据.【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6(014)007【总页数】3页(P84-86)【关键词】周次清;快速性心律失常;名医经验【作者】孙宁宁;张蕴慧【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济南250000;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济南250011【正文语种】中文在中医学中,将心律失常归属于“心悸”范畴。
随着临床与相关中医学实验研究的开展,中医学对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临床选方用药等研究逐步深入并获得长足进步。
受到现代医学对于本病治疗过程中,由于抗心律失常药造成的心律失常的影响,副作用较低的中医药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理论指导下,中医学对各种类型心律失常均具有良好的适应性,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与心电图表现,并有效降低现代医学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不良影响。
根据研究发现[1],黄芪、当归、人参、黄连、牡丹皮、山楂、茯苓、干松等中药及天王补心丹、黄连阿胶汤、炙甘草汤等方剂均具抗心律失常作用,同时,在单味药抗心律失常机制方面的研究也颇具成效。
快速性心律失常是因心的生理功能失常引发的,包含心阴、心阳的病理状态与其相互的协调平衡关系产生的破坏。
一旦心的阴阳协调平衡失调(主要原因是由于心阴亏损、心阳偏亢的问题),就会导致阴虚火旺,进而产生心神不宁的心悸症状。
心房颤动、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多见,临床表现包括:心慌不安,心跳剧烈,伴气短乏力,失眠多梦,头晕目眩,胸闷胸痛,舌质暗红,有瘀点、瘀斑,脉象可见促、结、代、细、数、疾、涩等,且多为细数。
罗铨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经验作者:李晓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2012年第12期关键词:名医经验;罗铨;快速性心律失常中图分类号:R259.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2)12-0090-02本院罗铨教授是云南省名中医,全国第二、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学验俱丰,尤擅长诊治快速性心律失常。
笔者有幸从师学习三载,受益匪浅,现将罗老相关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罗老认为,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为多因素性,先天禀赋不足、外感邪气、劳累过度、情志不舒、久病不愈、年老体衰等均是其病因。
其发病机理与气血亏虚、痰饮内停、瘀血阻络、邪闭心脉、心火亢盛等密切相关。
先天禀赋不足、情志不舒、病后失于调养,导致心血亏虚,心失所养,神无所依,引发心律失常;劳累过度、久病不愈、年老体衰,耗伤心阳,心阳不足,心神失摄,则心悸不宁;外感六淫,邪气闭阻经脉,心脉不通,心失所养而致心律失常;机体在气血不足的情况下,脏腑功能紊乱,气化失司,津液不化,水湿停聚成痰,痰浊阻于心脉,发生心律紊乱;气血亏虚,血行不畅,瘀血内生,阻滞心脉,心悸发生;肝肾阴虚,虚火内炽,水不济火,火热之邪上扰心神导致心律失常。
总之,本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以气血阴阳亏虚为本,兼夹痰、瘀、热,形成虚实夹杂证。
本病发展过程初期因病致虚,随着病情变化,后期出现因虚而致邪实,形成虚实夹杂之证,其病位在心,涉及肝、胆、脾、胃、肾。
2 辨证要点2.1 辨病之缓急器质性心脏病导致的快速性心律失常表现为怔忡,病情重,预后差,易危及生命;功能性心脏病导致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则多表现为惊悸,症状轻,预后好,但如频繁发作,也易导致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使心脏受损。
快速性心律失常涵括了许多恶性心律失常。
临证时应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及检查设备,对疾病进行快速诊治,对疾病的转归应有较强的预见性;否则,易延误病情,危及患者生命。
2.2 辨病之虚实及兼夹证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机复杂,治疗时须辨清虚实及兼夹证。
快速性心律失常中医证候分析123例摘要目的:探索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辨证规律与相关因素。
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通过对123例快速性心律失常按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并参照中医内科学第5版教材进行证候分类,分析其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病程等相关因素的关联度。
结果:心虚胆怯型心悸与年龄具有一定的关联度,各类型心悸与性别无关,心虚胆怯与心脾两虚型多见于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病程越长,心悸虚证越多,而在心悸实证中,病程越长心脉瘀阻证越多,痰火扰心型随病程延长而减少。
关键词快速性心律失常辨证论治中医证候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0.178快速性心律失常是心血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包括各种原因导致的过早搏动、心动过速、扑动、颤动等。
本病属祖国医学“心悸”、“怔忡”范畴。
目前在临床上对此类疾病大多数采用西医治疗,其疗效确切,但其不良反应大,有致心律失常的不良反应。
而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一定优势,而治疗效果的关键是正确的辨证,探索其相关相规律,对快速而准确地辨证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资料与方法纳入与排除标准:中医诊断依据:⑴病名诊断:①自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
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精神紧张,心悸不安。
②伴有胸闷不适,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症。
中老年患者可伴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
③可见数、促、结、代、缓、迟等脉象。
④常有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饮酒等诱发因素。
⑤血常规、血沉、抗“o”、t3、t4及心电图,x线胸部摄片,测血压等有助明确诊断。
⑵证候分类:①心虚胆怯:心悸因惊恐而发,悸动不安,气短自汗,神疲乏力,少寐多梦,舌淡,苔薄白,脉细弦。
②心脾两虚: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面色白,头晕乏力,气短易汗,纳少胸闷。
舌淡红,苔薄白,脉弱。
③阴虚火旺:心悸不宁,思虑劳心尤甚,心中烦热,少寐多梦,头晕目眩,耳鸣,口干,面颊烘热。
中医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
发表者:王世彪(访问人次:1350)
中医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
关键词:快速性心律失常中医药疗法综述
心律失常是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任何一项异常,可分为快速性(如早搏和心动过速等)和缓慢性(如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
西医药在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方面通常采用4大类药物:Na+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动作电位延长剂及钙离子拮抗剂,但由于容易产生耐药性,并有致心律失常,抑制心肌收缩等副作用而局限使用。
而中医药在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方面已有一定的进展,中医治疗除着重整体调整,标本兼顾,辨病辨证外,从1990年以来还利用心电图,甚至动态心电图、心脏电生理检查等手段对快速性心律失常进行观察和治疗,并取得一定进展。
现将1990年以来的有关报道综述如下。
1单味药物的治疗
综合有关资料,单味药物或单味中药粗提物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主要归纳为:益气补肾,活血化瘀,行气活血,清热泻火等。
目前常用药物有人参、麦冬、炙甘草、黄杨宁、三七、云南白药、延胡索提取物——颅通定、甘松、青皮、冬虫夏草、黄连、苦参等,其中活血化瘀药物黄杨宁[1、2]、三七[3]、云南白药[4]治疗心律失常总有效率为80.32%,对室性早搏有效率为74.73%,对房性早搏有效率为63.6%,对部分阵发性房颤及短阵房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速亦有效果;益气补肾药物人参[5]、冬虫夏草[6]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总有效率为80%;行气活血药物延胡索[7]的有效率为62.4%,其中对阵发性房颤有效率81.8%,持续性房颤有效率43.0%;清热泻火药物黄连[8~11]、苦参[12]的有效率为76.12%,对室性早搏有效率为78.85%,对房性早搏、房颤总有效率为77.35%,对室性心动过速有效率为70.83%。
而目前用于临床的主要药物有人参、黄杨宁、黄连、苦参。
研究认为:黄杨宁有降低胆固醇和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增强心肌收缩,改善心功能,属于抗心律失常药物中延长动作电位时间类药物[2];人参对缺血性心肌电生理有稳定作用[5];延胡索抗房颤机理与其延长心房和房室有效不应期有关[7];而苦参具有“奎尼丁样”效应机制,即通过影响心肌细胞膜钾、钠离子传递系统降低心肌应激性,延长绝对不应期,从而抑制异位节律起搏点[1
2]。
2专方类药物治疗
1990年以来临床许多报道是设立主方,随兼夹症加味,富辨证论治内涵。
纵观众多文献,组方立法主要以益气养阴、益气活血化瘀、温补心阳、滋阴清火安神
为主,另外还有疏肝解郁法、重镇安神法、交通心肾法、化痰行水法等,其应用
远较单味中药广泛,且适用性强。
益气养阴法占专方报道的39.6%,其中以炙甘草汤[3~18]、生脉散[19~23]等古方基础上加减,占益气养阴法44%,而自拟方[24~31]占总量56%,组方中常用药物49味,最常用药物依次为麦冬(使用百分比42.8%)、黄芪(36.7%)、炙甘草(31.6%)、五味子(28.5%)、人参(26.5%)、丹参(26.5%)、当归(26.5%)、苦参(20.4%)、生地(18.35%)、阿胶(12.24%)、甘松(1
0.2%),治疗总有效率为92.32%。
益气活血化瘀法[38~46]占专方报道14.2%,组方常用药物34味,最常用药物依次为丹参(使用百分比20.58%)、黄芪(17.6%)、川芎、当归、党参、甘草(均14.7%)、赤芍、葛根、生地、麦冬(均11.7%)、红花、三七(8.82%),
治疗总有效率为87.74%。
温补心阳法[47~52]占专方报道9.5%,组方常用药物25味,最常用药物依次为桂枝、党参、淫羊藿、黄芪、丹参、麦冬、甘草(使用百分比均12%)、附块、红花(均8%),总有效率84.62%。
滋阴清火安神法占专方报道30.15%,其中黄连温胆汤、酸枣仁汤、苦参饮[57~71]占78.95%,组方常用药物67味,最常用药物依次为甘草(使用百分比19. 4%)、苦参(17.9%)、丹参(16.4%),黄连、酸枣仁(均11.94%)、麦冬(10.45%)、茯神(8.9%)、琥珀、黄连(均17.46%)、党参、延胡索(均5.97%)、阿胶、五味子、川芎、菖蒲、玉竹、沙参(均4.48%),治疗总有效
率93.23%。
另有重镇安神法治疗心律失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味[72~73],有效率为9 3.1%,用交泰丸交通心肾法[74~75]治疗心律失常,有效率亦为88.17%。
从以上组方立法中不难看出,各家立足辨证施治,以一主方随证加减治疗各种不同原因,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均取得良好疗效。
组方则不离炙甘草汤、生脉散、四物汤、黄连温胆汤、黄连阿胶汤、苦参饮加减,用药常以黄芪、党参、麦冬、五味子、炙甘草、丹参、苦参、黄连、桂枝为主,亦有少数药物如茜草、菌灵芝、益母草、缬草、水蛭、蒲黄、沉香、大黄也有很好疗效。
3辨证分型论治
近几年来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心律失常越来越多,从而使中医药对心律失常的治疗
更有针对性。
根据1990年以来的资料分析,临床上对心律失常的辨证分型大体上可分为[76~90]:①气血两虚型;②气阴两虚型;③阴虚火旺型;④心阳不足型;⑤心血瘀阻型;⑥痰饮阻塞型;⑦肝气郁结型;⑧痰火扰心,心神不宁型;
⑨阴阳两虚型。
每型用药以古方加减,或自拟方,但不外乎以下用方:气血两虚型:人参养营汤,归脾汤加减;气阴两虚型:炙甘草汤、生脉散、天王补心丹、五味子汤加味;阴虚火旺型:黄连阿胶汤,二阴煎加味;心阳不足型:瓜蒌薤白桂枝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参附汤、真武汤、附子散加味;心血瘀阻型:血府逐瘀汤加减;痰饮阻塞型:温胆汤、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肝气郁结型:柴胡疏肝散加减;痰火扰心,心神不宁型:温胆汤,涤痰汤;阴阳两虚型:炙甘草汤
加减。
总有效率达90.31%。
4小结
4.1现状:对病因病机的认识,本病的发生“不离于心,不止于心”。
在辨证论治特点上为本虚标实,本虚以气阴两虚为主,标实以瘀、痰、火、气郁为主。
在治疗方面必须标本兼顾,治疗用药主要集中在人参、黄芪、麦冬、五味子、炙甘草、
丹参、苦参、黄连、桂枝等中。
4.2存在问题:①由于目前某些单味中药已经药理证实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故以上组方中存在着将这些单味药物作为主药组方的现象;②在具体临证中,各家又多结合个人经验及具体病情进行临床辨证分型,但缺乏统一标准;③在临床观察指标,疗效判断上标准尚欠统一,缺乏客观指标,24小时动态心电图等使用较少,缺乏严格的西医对照组;④缺少运用先进的实验室手段,如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脏电生理检查等。
这些都不利于进一步提高辨证施治的疗效和理论与
临床研究。
4.3对今后中医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几点意见:①进一步扩大中药药理研究,开拓新的途径寻找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新的单味药及复方;②根据中医药治病特点及心律失常病理生理特点,适当地延长疗效观察时间,甚至可达半年以上或更久,这样可能对客观评价中药抗心律失常作用有更大帮助;③对中医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疗效判定参照全国统一标准进行观察;④运用先进的检测手段,如2 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脏电生理检查等进行临床观察,有利于药物疗效的客观判定;⑤对引起心律失常的不同疾病进行中医药研究,更有利于分析疗效;⑥加强电生理研究,用现代医学原理阐明中药的作用机制。
4.4发展方向: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是有效的,但由于观察手段、方法等原因,以及中医特点,故研究方向有重复,重大突破较少,所以应扩大视野,寻找新药,延长观察时间,分病论治,以求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