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视野下的蕊春文化课程建构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6
单元视角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文化意识培育的实践路径——《无声之韵—建筑艺术》为例摘要:本文以《无声之韵—建筑艺术》为案例,探讨了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如何有效培育学生的文化意识。
研究发现,通过单元视角的教学方法,学生能更深刻理解文化元素在建筑艺术中的应用。
文章重点分析了教学实践中的具体策略,包括历史文化背景的介绍、艺术作品的深入分析和创造性实践活动的设计。
这些策略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也加深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学、文化意识、建筑艺术、教学策略、创造性实践引言在当今多元化的教育背景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深入探索《无声之韵—建筑艺术》这一单元,本文旨在揭示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探究历史与文化在艺术创作中的融合,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促进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
这种教学方式的探索,对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一、探索文化意识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文化意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
美术作品通常反映了艺术家所处文化的特点,包括价值观、信仰、历史和社会背景。
通过培养文化意识,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解释艺术作品中蕴含的信息和意义。
例如,当学生了解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背景时,他们可以更好地欣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并理解其中的象征意义。
这种深刻的理解不仅丰富了他们的审美体验,还促进了他们对历史和文化的更深入思考。
艺术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而文化背景常常影响到个体的情感和思维方式。
通过学习不同文化的艺术表达形式,学生可以拓宽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体验。
例如,通过学习中国传统绘画,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文化中对自然和哲学的独特表达方式,从而启发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探索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
在今天的全球化社会中,跨文化交流变得日益重要。
通过学习不同文化的艺术,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从而更好地与来自不同背景的人进行沟通和合作。
“乐感文化”传统下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建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语文教育的课程体系也在不断更新,雅俗共赏的审美越来越受到社会各层面的关注,因此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也成为了教育界的热点话题。
如何在传统的“乐感文化”中构建高中语文审美教育呢?本文将从历史文化、教学目标等多方面探讨。
一、历史文化背景下的审美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审美观念也贯穿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中华古代的审美观念是建立在儒家文化基础之上的,主张“文以载道”,即文化是一种道德的载体和传达方式。
在儒家文化中,音乐文化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人们将乐视为教育者,认为音乐可以塑造一个人的品质与道德,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和思想。
因此,在传统的“乐感文化”中,音乐在审美教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由此可见,在传统文化中,审美教育和人文精神是密不可分的。
二、教学目标在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中,教学目标应当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和目标。
首先,高中语文审美教育应该注重以开发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为中心,以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为主要目标。
其次,高中语文审美教育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审美的功能,鼓励他们增强审美情趣和素养,培养他们的审美享受和表达能力,提高其审美品位和观察能力。
最后,高中语文审美教育应该加强文化意识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艺术鉴赏能力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实践中去,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三、教学模式传统的“乐感文化”中,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一种明确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应该注重让学生经历感性、理性和美学思维的复合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情感教学,注重发掘学生的情感潜能和表现能力,让学生通过深入的情感体验和感性认识,加强对艺术的感性了解和认识。
同时,也需要注重思维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解析和下结论,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更重要的是,在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中,应该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团体合作和专题研究中得到充分发展和提升。
艺术研究 艺术管理 2020·3审美文化语境下“谢馥春”品牌形象活化研究摘要:国货逐渐兴起,以百雀羚为代表的少数经典国货成功转型后一骑绝尘,但仍有一部分如“谢馥春”这样的经典老字号处于产品类型单一、品牌影响力不足的困境中。
本文把扬州传统品牌形象———“谢馥春”的活化研究定为主要研究目标,试图在现代审美文化语境下探索出老字号的活化之路,以期为传统的破冰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审美文化谢馥春品牌形象活化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华雪吴越滨如今,消费环境不断升级,消费网络也不断变得复杂,如何实现经典国货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民俗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时代审美文化对日常生活的渗透和对消费理念的冲击,形成了传统品牌文化形象逐渐退出大众视野的态势。
这些传统品牌文化形象如若想继续留存则不得不自我更新或被动更新以满足时代需求。
而针对谢馥春品牌形象活化的问题,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即审美文化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谢馥春适应时代做的两次变革以及如何通过产品设计、包装设计和宣传手段对其进行品牌形象活化。
一、审美文化渗透的日常显现审美文化中的审美主体由被定义的艺术家到普通人民群众,审美客体也从单纯的文学艺术领域以点、线、面的趋势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而关于美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显现也比比皆是。
相比于重视伦理教化的传统审美文化,当代审美文化以其新的方式和形象,紧贴以“当下性”为特征的大众感性生活,把社会意识和人的认识导向感性体验变得普遍化。
譹訛“中国风”在潮流界的影响力日益剧增,在曝光率上涨的前提下,给一些中国老字号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但仍有一些缺乏当代品牌意识、形象老化的老字号固执地维持陈旧的经营模式,其结果就是逐渐降低了自身品牌形象在消费者心中的认同度,更难留存于消费市场。
可见老字号要想成为适应当下消费者需求的审美建构者,自身必须注入新的文化内容以及新的设计理念。
当我们在新时代审美文化语境下探讨怎样进行传统品牌文化形象的活化需要品牌自身做到两个方面:一方面,融合新时代审美文化理念,满足消费者追求时尚、个性的审美需求,勾起消费者对老字号的消费欲;另一方面,以谢馥春为例,它可以利用其作为中国第一家化妆品公司和药妆发起人的噱头,走出一条特立独行的道路。
“乐感文化”传统下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建构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社会的文化多元化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深,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在不断变化。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乐感文化一直以来都有着丰富的积淀和独特的魅力,而在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建构中,乐感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创新,对于学生的审美情操培养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乐感文化传统的重要性乐感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古代文人对于美的追求和感悟,更是体现了华夏族民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情致。
乐感文化涵盖了音乐、舞蹈、戏曲等多种形式,其内涵丰富多彩,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人文、宗教等元素,展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精神追求。
这音乐作为乐感文化传统的核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审美修养和情感抒发的手段,具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二、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中乐感文化传统的借鉴在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中,乐感文化传统具有着独特的借鉴意义。
乐感文化传统的审美情趣与情感表达具有相通之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被视为“乐”的方式和手段,它能够引导人们情感的流露和情趣的升华,让人们感受到美和愉悦。
而在语文审美教育中,学生通过品味古代诗词、文章,通过欣赏古代戏曲和音乐作品,也能够培养出对于美的感悟和情感的抒发。
乐感文化传统的历史与人文内涵,也可以为高中语文审美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生动的案例。
通过学习乐感文化传统,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品味中国古代诗词、音乐、戏曲等艺术形式,感受文学艺术的独特魅力。
乐感文化传统的精神与价值观,也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和影响。
乐感文化传统强调的是内心的宁静与淡泊,注重人与自然、心与神的合一,这种精神是可以引导学生反思自我、崇尚自然、追求美好的,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建构,需要以传承乐感文化传统为目标,注重学生的审美情操培养和文化素养提升。
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内容的调整和优化,引入更多的乐感文化传统元素。
研学旅行视角下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初探研学旅行是指学生通过参加由学校组织的旅行活动,接触和体验不同地域的传统文化、历史风俗等。
它不仅是一种课外拓展活动,更是一种教育教学手段,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在研学旅行中,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让学生在参观和体验的过程中,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意义。
也可以通过开发一些互动式的传统文化课程,让学生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传统文化课程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开发和组织。
可以组织参观传统文化景点,比如古老的寺庙、古建筑、传统工艺作坊等。
通过参观,学生可以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其中蕴含的深厚意义,比如古人的智慧、勤劳和审美观念。
在参观的过程中,可以请专家给学生讲解相关知识,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体验活动。
组织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技艺,如书法、剪纸、国画等。
通过亲自动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技巧和精髓,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表演和展示活动,比如传统舞蹈、音乐演奏等,让学生在表演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并展示给他人。
可以开设一些传统文化讲座和讨论课,邀请专家学者给学生讲解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流派风格、艺术特点等。
通过学习和讨论,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发展,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在传统文化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求知欲进行合理的课程设计。
对于小学生来说,可以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引导他们用游戏和趣味的方式认识传统文化;对于中学生来说,可以开设一些深入和系统的传统文化课程,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思维。
要确保传统文化课程与其他学科和课程的衔接。
传统文化是综合性的知识体系,要通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要注重传统文化课程的实践性。
除了理论学习,学生还应该有机会亲身体验和实践传统文化。
“乐感文化”传统下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建构乐感文化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乐感文化是一种对于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艺术形式的欣赏和体验,它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在审美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育中,乐感文化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培养,导致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构建乐感文化传统下的高中语文审美教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乐感文化在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 提高学生的情感修养。
乐感文化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在欣赏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艺术形式时,产生一种愉悦、陶醉、舒畅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的情感得到滋养和升华。
3. 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
乐感文化可以促进学生的审美、思维、情感、道德等多种素养的综合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和更多的可能性。
乐感文化在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小觑,构建乐感文化传统下的高中语文审美教育势在必行。
1. 优化课程设置。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育中,应该加入更多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艺术形式的内容,在语文课堂上进行具体的欣赏和体验,使学生能够更多地感知和体验美的力量。
在课外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文艺活动和比赛,使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乐感文化。
2. 提高教师素养。
教师是语文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应该不仅仅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还应该具备较高的审美情趣和专业修养。
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在欣赏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艺术形式时得到启发和陶冶。
3. 创新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应该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供更多领域的触角,为学生的审美情感提供更多的渠道和方式。
通过以上方法和途径,才能够构建乐感文化传统下的高中语文审美教育,实现学生的艺术审美情感的全面培养和发展。
“乐感文化”传统下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建构乐感文化是指以音乐为核心的艺术文化,这种文化传统是中国古代文明中的一部分。
在这种传统下,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建构必须注重音乐文化的教育。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乐感文化传统下建构高中语文审美教育。
乐感文化中强调音乐对于人类心智的影响,强调音乐审美对于人的素质和修养的提高。
而高中语文也是一种情感表达、文化传承的艺术形式。
因此,将音乐审美与语文审美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要注重文化的历史传承。
在乐感文化传统下,必须了解音乐传统的发展与演变,明确乐曲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艺术特点和审美语境,比如中国的五声音阶、音律传承与演变,以及古往今来的音乐活动,如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等融合的文化表达。
同时,在语文课堂上也要注重文化内涵的传承与培养,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深层意义、文化元素与人性风貌。
其次,要注重审美品位的培养。
在乐感文化传统下,音乐审美品位的培养是重点。
在语文课堂上,也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艺品位和审美素养,通过多样化的艺术形式进行教学。
比如,通过朗诵、诵读、写作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深刻理解文学作品的情感内涵和艺术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字表达和文学品味。
此外,还可以通过网络、电影、话剧等多种形式开展文艺活动,增强学生的文艺鉴赏力和文化传承意识。
最后,要注重育人的培养。
在乐感文化传统下,强调音乐育人的价值。
在语文课堂上也需要注重育人的培养。
通过文学作品的教学,引领学生认识了解人性、自然、社会等方面的知识和道德观念,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创新创造的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在乐感文化传统的影响下,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建构需要注重文化的历史传承、审美品位的培养和育人的培养,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中领略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音乐文化的魅力与作品的内在价值,从而成为具有高度人文素养的综合性人才。
传统文化对于中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传统文化进行思考和探索。
传统文化不仅是一个国家的文化根源,还是培养人们审美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中学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
那么,传统文化对于中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具有哪些影响和作用呢?下面让我们来探讨一下。
一、传统文化能够提高中学生的审美素养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中学生通过学习经典文学、古代艺术、传统习俗等,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领悟民族精神,提高审美素养。
比如,学习古诗词可以让中学生更好地了解古代文人墨客的情感世界和生活状态,学习古代绘画可以让中学生更深入地领略绘画艺术的精髓,这些都能够培养中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传统文化能够增强中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传承和历史渊源,从中感受民族的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心。
同时,传统文化也能够让中学生对世界文化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认识,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交流。
三、传统文化能够拓展中学生的审美视野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如古代建筑、民间艺术、手工艺等,这些都是能够拓展中学生的审美视野的。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中学生能够了解到各种各样的文化表现形式,领略到不同艺术形式的美妙,提高审美视野和欣赏水平。
四、传统文化能够培养中学生的道德情操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刻的道德理念和价值观念,如“道德经”中的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和诚信等等。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以让中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道德情操和价值观念,进而实践和践行它们,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对于中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能够提高中学生的审美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心,拓展审美视野,还能够培养中学生的道德情操,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更好地领略到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审美视野下的蕊春文化课程建构 作者:王笑梅 来源:《江苏教育研究》2017年第37期
摘要:审美视野下的蕊春文化课程建构,以“明德、求真、尚美”为三维目标,确立了“以美为本、以美立教、以美储善、以美启真、以美立命”的教育新理念,从四个方面入手进行课程的“全化”建设:“实景化”建设,校园成为审美情境场,让美的种子在童心世界生长;“原型化”建设,学校成为特色文化苑,让物态园林延展到丰富意象;“美学化”建设,学习过程成为审美历程,从审美视角重构学习的意义;“微格化”建设,课程立足全人视野,从滋养童年到润泽一生。如此,让美在生命里开花,让儿童获得拥抱幸福的能力。
关键词:审美;蕊春文化;课程建构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S1-0041-04 美是照亮与唤醒,美是创造与生成。近年来,我们确定了“明德、求真、尚美”的三维目标,树立了“以美为本、以美立教、以美储善、以美启真、以美立命”的教育新理念,让美在生命里开花,让儿童获得拥抱幸福的能力。
在学校古典园林蕊春园的改造过程中,我们努力将它建成天然的生态园、开放的校史馆、富有创意的课程群、特色凸显的文化苑与灵动的生命园,让童年与美相遇,让儿童学习的过程成为探索发现美的过程。
一、蕊春文化课程的“实景化”建设:校园成为审美情境场,让美的种子在童心世界生长 童年是美育的敏感期。我们将学校变成审美教育场,力求实现大美育的全覆盖。 1.编辑纯美的自然读本 我们在园子里种上能够在南通地区生长的近一百种植物,整个园林就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园。我们着力打造了香樟林、海棠园、梅园、菊圃、水生植物园等近20个主题园。还特别在园子一角开辟了中草药园,薄荷、半夏、决明子等多种草药在园子树木空隙间生长,让孩子感受东方传统药学文化……园子成为一本立体的自然读本。
蕊春园里一年四季有许多不知名的小野花出现。孩子们课余时间在校园随处走、随处看,在享受自由的同时更专注于一件事:发现并认识小野花。曾获韩国“优秀儿童图书特别奖”的《路边的野花》,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审校的《中国野花图鉴》,成为孩子认识野花的重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要伙伴。校园里,孩子们将发现的野花与书本上的图谱仔细比照,认识了生活中常见却叫不出名的野花。
2.激活唯美的自然诗集 置身园林,不同的时节呈现不一样的诗情画意:“停车坐爱枫林晚”“映日荷花别样红”……花草树木和语言文字,应该是两个世界,但从这些美丽的诗句中,好像这些草木都有了情绪,有了故事。孩子们从园子里的植物世界读到四季的诗,这本自然诗集,熏染着童心,孕育着诗心。
3.敏化静美的自然感受 和孩子一起走进园子里,让孩子学会与草木神交:拾取一花一叶,一枝一景,感受到它们微妙的内心,感受到它们真实的跳动。大树的低语、小草的呢哝、泥土的芳香、露珠从竹叶上滑落的灵动……静静的园子里,孩子甚至听到了老树的呼吸与心跳——树有心跳吗?当然,树的心跳自然是和着童心的节律的。
“走进蕊春园,脚步放轻,静静地聆听。嗡嗡嗡!喳喳喳!不同的昆虫,不同的鸟类,有着不同的叫声。/走进蕊春园,脚步放慢,静静地观察。花蕊里的小蝴蝶,草叶上的小蟋蟀,各有不同的姿态,别错过这些可爱的小生命。/走进蕊春园,不要急着走,在延月亭里坐一坐。静静地听,静静地看,安静得好像,自己是紫藤架上一朵会呼吸的花。”
——三(6)班 吴笑菲 打通感知美的通道,终可欣赏到震撼心灵的植物之美!天然的生态园让儿童与自然“两情相悦”,孩子在童年就与自然缔结着一段生命情缘。
二、蕊春文化课程的“原型化”建设:学校成为特色文化苑,让物态园林延展到丰富意象 校园内斑驳的古石路,长满苔藓的老树,风化的假山石,见证着学校悠远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漫步古园林,似乎每一棵树、每一块石、每一道裂痕都在诉说着曾经的故事,孩子们可以感受到先人在园子里生活的气息,同时,意识到自己当下的活动在久远的未来也将化为历史。为了让古园林留下经典的艺术与文化,我们将园子里的匾、联,做成了历代书法字体集以及当代南通著名书法家作品集。这些楹联对仗工整,经典耐读,是儿童学习对联的珍贵范本。晚香阁前的楹联是“含山含水天地,若芷若兰春秋”,将学校天地课堂、百年历史融合,穿越了时空,囊括了自然与历史,链接了过去、当下与未来,韵味无穷。晚香阁前的篆书“傍桃倚李三春暖,赏桂品茗一水香”,字体婀娜,安静悠闲,显然,“傍桃倚李”“一水”暗示了晚香阁的位置就在桃李园旁、葫芦池边,这里的“香”则充盈在四季——夏天荷花香,秋天桂花香,冬天腊梅香,春天玉兰香、紫藤香、蔷薇香……最有意思的是水榭前的楹联“静观鱼读月,笑对鸟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谈天”,这是张謇为学校创办人孙儆家的私家花园拟的一幅联,我们发现后如获至宝,题写在水榭上,应景应情应境。它灵动优美,体现了生命应该有的闲情逸致,人有了“闲”,才会有审美的心胸。“休闲的本质和价值在于提升每个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的美感,可以穿越千年而不朽,孩子们在优美的文字、动感的韵律中闪耀著对生命的意义追寻。
园子里的很多植物,都挂上了量身定做的二维码。扫一扫二维码,这棵树的所有信息就尽收眼底,包括它的图片,名称,种植的时间,科属特征,物种价值,药用价值,品格精神,有关的诗歌、散文、故事传说等,涵盖了多个学科。所有的研究学习不仅仅是行走的记录,还是极具认知色彩与生命力量的探索。源于课程实践却超越了课程以上的心灵与智慧的生活,是一场生命的行走。
以蕊春园为原型,我们不断将其由具体物态的园林延展丰富为学校的文化意象。蕊春学园,既是狭义的儿童可视的蕊春园林,也是孩子可触摸的蕊春课程,还涵盖着孩子在园中灵动的、快乐的、自由的生命情态。整个通州实验小学就是一个蕊春学园,我们将蕊春学园建构成一个童心世界的嬉乐园,一个梦想诗学的伊甸园,一个自由探索的巴学园。
三、蕊春文化课程的“美学化”建设:学习过程成为审美历程,从审美视角重构学习的意义 “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最完满的展现,美的哲学是人的哲学的最高级的峰巅。”我们努力重新审视解构儿童的学习:儿童的学习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在赏美的过程中,人的心情轻松并愉悦?如何让儿童的学习伴随美好的体验?如何让学习过程成为审美历程?我们试图从审美视角来重构儿童学习的意义。
1.儿童学习的要义是“求知、练能、观道” 我国古代有“言”“象”“意”的区分,叶朗认为艺术作品的审美通常可以从材料层、形式层与意蕴层三个层次来进行。我们以为,对照艺术审美的层次,儿童的学习也可以分为“意思—意义—意味”三个层次。如孩子们研究蕊春园的屋脊:第一个层次,通过观察,孩子发现,屋脊的造型各不相同,他们动手尝试,研究不同的组合搭建方式,这属于技术层面的研究。第二层次,观察不同的方式搭成的屋脊,具有怎样的观赏效果。如进门处及四周廊道的屋檐,厚厚方方,笃实浑厚,具有一种厚重美;鞠寿堂的四处檐角古朴精细,具有精致美;临池水榭飞檐翘角,具有灵动美。第三层次,发现不同风格屋脊背后的不同意蕴——那厚重的南通屋檐,代表着南通人淳朴敦厚的特质;那精细古朴的扬州屋脊,展示的是扬州古都的地方风味;那灵动的苏州屋脊,展示的是江南水乡的灵动韵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种屋脊展现一方风情。这就是研究屋脊的第三个层次。
同样,在语文、数学等各学科的学习中,我们都引领孩子从理解意思到发现意义,再到感受韵味,达到学习的最高体验——“观道”。语文课欣赏文学作品,学习过程大致按照这样三个层次展开:理解文字的意思,欣赏表达的效果,感受这样表达带给人的启迪和感受。数学教学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的三个层次可以是:掌握基本公式,发现公式在生活情境中的运用,体会公式探寻过程的意蕴等。在审美视角关照下,儿童的学习,历经了“求知、练能、观道”的过程。
2.学习从单向传递到多向呼应 美的形象通常在主体和对象交互影响、召唤应答中诞生和呈现。我们建构以美学为导向的学习方式,让学习的过程成为探索发现美的过程。孩子与花草诉说快乐与忧伤,看它在阳光下灿烂,在风中低语,通过照片、图画、文字记录它的变化。
假山呀/你是大象变的吗/不然你怎么有长长的鼻子呢/ 假山呀/你是熊猫变的吗/不然你的眼圈怎么那么黑呢/ 假山回答/我不是大象、熊猫变的/我是你变的/你说我是什么/我就是什么 ——三(1)班王若彤《问假山》 园子里的假山原本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没有人审美的主观参与,它就是冰冷的、没有生命的石头。孩子的想象、童真、情趣,使假山有了生趣,有了故事,有了生命。在孩子与假山交互影响、召唤应答中,儿童的学习发生了,哲学思辨产生了,美也生成了。
3.玩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玩是自由的,无功利、无目的的,孩子的无功利、无目的的玩很容易过渡到审美状态。老师带着孩子在园子里玩“数学步道”,抛出实景问题,探索解决路径,付诸实践探索,获得丰富体验,园子里弥散着探究、合作与创造。老师带着孩子在园子里写诗、作画、编故事,带着孩子一起玩对子,一起做“拟联”游戏。王希凡同学的“菊寿堂前白菊黄菊朵朵娇艳,延月亭旁青松紫藤棵棵挺拔”、黄雨夕的“清风明月本无价,蕊春花草皆有情”等都带给我们生命的惊喜。而王俊老师的“梅兰竹菊皆师友,亭台楼阁亦课堂”、王树峰老师的“紫竹林中赏紫荆紫藤紫薇亦看紫蝶浅舞,白玉兰前观白樱白菊白荷还望白鹭高飞”让孩子对老师油然而生崇敬之情…… “趣赏蕊春名联趣无处不在,妙制园林佳对妙不可尽言”等联,更是诙谐生动地把师生一起赏景、玩诗、拟联的有趣场景描摹出来,园子里充满诗香、墨香与书香,充分展示了玩乐童年与诗性校园的特质。
蕊春园里的园路有十多种,孩子们用不同的方式来研究。有的关注观赏价值;有的关注材料价格,研究经济成本;有的用脚触摸大地,感受不同的质地踩在脚底产生的不同质感,研究美感体验……错落的古石散落在草地上,每一块石头间都隔有足够大的距离,这是勇敢者路。勇敢者路,比的是孩子们运动的实力与挑战自我的勇气。在生动的课程群中,孩子们以玩乐的心情参与学习,丰富了经验,发展了带得走的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