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植物遗传学-刘建华详解

植物遗传学-刘建华详解

植物遗传学-刘建华详解
植物遗传学-刘建华详解

哈代温伯格定律的要点

答: 1在随机交配的大群体中,若没有其他因素的影响,基因频率世代不变,即p1=p2=pn

2任何一个大群体,无论其基因频率如何,只要经过一代随机交配,一对常染色体基因型频率达到平衡,若没有其他因素的影响,一直进行随机交配,这种平衡状态始终不变,即:D1=D2=DN,H1=H2=HN,R1=R2=RN.

3在平衡群体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关系为:D=P平方,H=2PQ,R=Q平方.

非孟德尔遗传的几种类型及其含义

答: 1非孟德尔遗传包括母体效应,计量补偿效应,基因组印迹和核外遗传等四种.

2母体效应是母体基因型决定后代表型的现象,其遗传机制是母体基因的延迟表达,如椎实螺外壳选装方向的遗传

3在哺乳动物中,雌性个体两条X染色体中的一条出现异染色质化,失去转录活性,使得雌雄动物间X染色体的数量虽然不同,但X染色体上的基因产物的剂量是平衡的,整个过程为计量补偿效应

4与传统的孟德尔遗传方式不同,分别来自父母方的两个等位基因中只有一方呈现表达,另一方被印迹,即不表达或表达甚微,这种遗传方式称为印记遗传

5核外遗传主要指之报纸遗传,即细胞质基因所决定的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如动物线粒体遗传.

DNA的损伤和修复

答: 1光修复:当嘧啶二聚体形成后,光复活酶先于DNA链上的胸腺嘧啶二聚体结合形成复合物,这种复合物以某种方式吸收可见光,并利用光能切断凶险密洞而具体之间的C-C键,使其变为单体,然后光复活酶就从DNA链上解离下来.

2切除修复:切除修复是一种多步骤的酶反应,包括切-补-切-封四个步骤,首先修复内切酶能手识别胸腺嘧啶二聚体所引起的DNA双螺旋结构的变形,并在二聚体的前头的糖-磷酸的骨架上做一切口,然后由DNA聚合酶I在3-OH末端聚合形成一条新DNA链,并在同时置换出大约20个核苷酸的DNA片段,被置换出来的片段由DNA聚合酶I的5`到3`的外切核酸酶活性切除,然后由连接酶封口,完成修复过程.

3重组修复:当DNA复制到胸腺嘧啶二聚体时,大约暂停5秒,然后再二聚体后面又以一种未知的机制其始DNA得复制,再合成的子链上有许多大的缺口,这时受伤的链的互补链的相应片段转移至缺口处,产生一条完整的DNA链,以便作为下一轮复制的模板.受损伤链上的缺口由DNA聚合酶I和连接酶补齐

4 SOS修复:是一种旁路的修复系统,其修复原则是允许新生DNA链越过嘧啶二聚体而生长,其代价是不管其碱基配对是否正确,SOS修复系统是一种应急措施,当DNA收到严重损伤时才出现.

论述乳糖操纵子的正调控和负调控机制

答: 乳糖操纵子负调控机理为: 当细胞内无乳糖诱导物时,lacI编码的阻碍蛋白与操纵基因lacO结合,使之不能形成开放性启动子复合物,从而不能转录lacZYA基因:当细胞内有乳糖诱导物时,阻碍蛋白受诱导物的影响,发生构象变化,丧失了与lacO的结合能力,并启动lacZYA基因的转录表达

乳糖操纵子的正调控机理: 当细胞内缺少葡萄糖时,相安酸环化酶将ATP转变成环一磷酸腺苷,cAMP与其受体蛋白CAP形成复合物,再与启动子上的CAP位点结合,促进RNA聚合酶

与启动子的结合,若有乳糖存在,则可促使细菌开启拉扯ZYA基因的转录活性,利用其做为碳源.反之,当有葡萄糖存在时,cAMP不能与启动子上的CAP位点结合,启动子上就不能结合RNA 聚合酶,即使有诱导物存在,乳糖操纵子也将处于关闭状态.

简述核糖体上的活性位点P和A在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中的作用

答:核糖体上的活性位点P叫钛基位置,是起始tRNA和tRNA结合的部位.活性位点A叫氨酰基位置,是氨酰基tRNA结合的部位.

中心法则(DNA复制,转录,翻译)的基本过程

答:1中心法则包括DNA复制,转录,翻译三个过程.2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经多种酶的作用,合成一个具有相同序列的新的子代DNA分子的过程。使模板包含的遗传信息被复制称为DNA复制.3转录:在转录过程中,DNA模板被转录方向是从3′端向5′端;RNA链的合成方向是从5′端向3′端。RNA的合成一般分两步,第一步合成原始转录产物(过程包括转录的启动、延伸和终止);第二步转录产物的后加工,使无生物活性的原始转录产物转变成有生物功能的成熟RNA。4翻译:在多种因子辅助下,核糖体结合信使核糖核酸(mRNA)模板,通过转移核糖核酸(tRNA)识别该mRNA的三联体密码子和转移相应氨基酸,进而按照模板mRNA 信息依次连续合成蛋白质肽链的过程。

什么是同源多倍体和异源多倍体

答: 同源多倍体:增加的染色体组来自同一物种,一般是由二倍体的染色体直接加倍形成,例如无籽西瓜.

异源多倍体:增加的染色体组来自不同物种,一般是由不同属种间的杂交种染色体加倍形成,黑小麦.

举例说明在育种上如何利用染色体数目的改变

答:如四倍体番茄所含维生素C比二倍体多了一倍,四倍体萝卜的主根粗大,产量高,三倍体甜菜比较耐寒含糖量和产量都高,三倍体无籽西瓜.

连锁规律的内容和核心是什么?

答:两对连锁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点上,当染色体在间期复制时,相应的基因也跟着复制,此时染色体形成两条染色单体,在减数分裂的偶线期,同源染色体进行联会,到粗线期,发生非姐妹染色单体阶段的交换,此时基因也发生了交换,由此形成的4种基因组合的染色单体分别组成4种不同的胚子,其中两种配子是亲本组合型,两种是重组性,两种基因间的距离越大,期间的断裂和交换的概率也越大,因而重组型的比例也越大.

简述碱基类似物引起基因突变的机理和结果

答:机理:碱基类似物是一类化学结构与DNA分子中正常碱基十分相似的化合物,一些碱基类似物能够在DNA复制时与正常碱基配对,掺入到DNA分子中,又由于碱基类似物存在两种异构体,这两种异构体和碱基的配对性质不同,因此会引起基因突变.

结果:一般会引起碱基的转换突变.

DNA复制所需要的酶和蛋白质有哪些?

答: 一 DNA聚合酶: DNA聚合酶I、DNA聚合酶II和DNA聚合酶III。 (DNA聚合酶I :具有5'-3'聚合酶功能外,还具有3'-5'核酸外切酶和5'-3'核酸外切酶的功能。 )(DNA聚合

酶II :是一种起修复作用的DNA聚合酶,除具有5'-3'聚合酶功能外,还具有3' -5'核酸外切酶,但无5'-3'外切酶的功能。) (DNA聚合酶III:除具有5'-3'聚合酶功能外,也有3'-5'核酸外切酶,但无3'-5'外切酶的功能。)

二引发酶三 DNA连接酶: 可催化两条相邻DNA片段的酶.

四拓扑异构酶:能将单双链的线状或环状的DNA分子进行拓扑交换的一种酶

五解链酶六单练结合蛋白

三倍体和三体

答:三倍体是指含有3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或生物,用3n表示.三体是二倍体生物增加了某一条染色体,用2n+1表示.三倍体和三体都是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类型,但三倍体是整倍体变异,而三体是非整倍踢变异.

母体效应和母系遗传

答:母体效应是指由母体的基因型决定后代表性的现象,,是母体基因延迟的表达效果.而母系遗传是指真核生物核外基因的遗传方式,对于核外基因来说,由于后代的基因完全来源于母亲,只表现母本的某些基因型,母体效应和母系遗传都属于非孟德尔遗传现象.

物理图谱和遗传图谱

答:物理图谱和遗传图谱都属于基因图谱.但物理图谱是用细胞和分子遗传学原位杂交的方法和体细胞杂交的方法建立的.基因位点间的距离用碱基对和千碱基对表示,基因之间的距离是绝对的.遗传图谱是通过连锁分析的方法建立的,基因位点间的距离用里摩表示,基因之间的距离是相对的,

剂量效应和计量补偿效应

答:剂量效应是由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化,染色体上基因数目不同,而变现了不同的表型差异.而剂量补偿效应是指在哺乳动物中,细胞质某些调节物质能使两条X染色体中的一条异染色质化,只有一条具有活性,这样使得雌雄动物之间虽然X染色体的数量不同,但X染色体上基因产物的剂量是平衡的,剂量效应是染色体结构变异引起的,而剂量补偿效应是X染色体异染色质化的结果.

基因突变的一般特征有哪些?

答:1突变的重演性2突变的可塑性3突变的多向性4突变的平行性5突变的有理性和有害性,基因互相包括互补作用,上位作用,重叠作用.

性别决定的类型有哪些?

答: 1 XY型:性别决定于Y染色体上的油污是无关的,性别仅决定于X染色体的数目.

2 XO型:雌体所产生的配子只有一种,即A+X而雄性个体仅有一条染色体,为2A+XO型

3 ZW型,4ZO型:ZZ型为雄性,ZO型为雌性

5其他类型:一些较低级的动物和某些植物,其性别决定于个体发育关键时刻的环境温度或所处位置.

生物遗传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有哪些?

答: 1遗传多样性是进化和适应的基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使群体增强了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和对环境变化以及微生物侵袭的抵抗力,2遗传多样性的保护对于人类有着直接的经济意

义.

遗传多样性是如何保护和保存的?

答: 1原地保护:设立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禁猎区等有效措施的就地保护措施2迁地保护:采集遗传多样性中关键种类或其部分,将其带出原产地,设立专门地点几种保存管理,3生物技术在畜禽遗传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4家畜遗传多样性保护的策略:(保护与改良相结合有选择的保护)(发掘,保护评估和利用相结合)(系统保护与目标保种相结合)

理想的分子遗传标记应具备什么特点?

答: 1遗传多态性高2检测手段简单快捷,易于实现自动化3遗传共显性,即在分离群中能够分离出等位基因的3种基因型.

分子遗传标记的技术:

答: 1 AFLP: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亦称选择区域扩增多态(SRAP),是一种利用PCR技术检测DNA多态性的方法.基本原理是选择性扩增基因组DNA的酶切片段.

2 SNP: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具有如下主要特征:高密度,SNP是基因组中最普遍,频率最高的遗传标记,在人类基因组中平均每1000bp出现一个SNP;代表性,以实现自动化分析.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有什么不同?

答: 1每个细胞经过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细胞数量不同,分别为2和4

2染色体变化不一样,有丝分裂染色体数量不变,减数分裂侯减半

3分裂过程不同,减数分裂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同源染色体分离,后一阶段出现染色体单体分离,而有丝分裂仅相当于减数分裂的后一阶段.

4发生分裂的细胞不同,有丝分裂出现于所有细胞,减数分裂仅发生于生殖细胞.

为什么说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

答:生物的遗传是相对的、保守的,而变异是绝对的、发展的。没有遗传,不可能保持性状和物种的相对稳定性;没有变异就不会产生新的性状,也不可能有物种的进化和新品种的选育。遗传和变异这对矛盾不断地运动,经过自然选择,才形成形形色色的物种。同时经过人工选择,才育成适合人类需要的不同品种。因此,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

何谓伴性遗传、限性遗传和从性遗传?人类有哪些性状是伴性遗传的?

答:伴性遗传是指性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某些性状总是伴随性别而遗传的现象。

限性遗传是指位于Y染色体(XY型)或W染色体(ZW型)上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性状只局限于雄性或雌性上表现的现象。

从性遗传是指不含于X及Y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而是因为内分泌及其它因素使某些性状或只出现雌方或雄方;或在一方为显性,另一方为隐性的现象。

人类中常见的伴性遗传性状如色盲、A型血友病等。

试比较转化、接合、转导、性导在细菌遗传物质传递上的异同。

答:这四种现象的相同之处是:都是细菌的遗传物质 DNA在不同的细菌细胞之间传递,从而使受体细胞遗传物质发生重组。

不同之处是:转化是裸露的DNA直接与处于感受态的细胞之间的互作,进入受体细胞,发生重组;接合是由于F因子的整合产生Hfr菌株,在F因子进行转移时,供体菌遗传物质也被带入受体菌,实现重组;性导是Hfr菌株中F因子的错误环出,产生了携带有供体菌遗传物质的F'因子,接合时随F'因子的转移而使供体菌遗传物质导入到受体菌中;转导是细菌的一段染色体被错误地包装在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内,并通过感染而转移到另一个受体菌内。

如何证明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

答: DNA作为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

⑴. 每个物种不论其大小功能如何,其DNA含量是恒定的。

⑵. DNA在代谢上比较稳定。⑶. 基因突变是与DNA分子的变异密切相关的。

DNA作为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

⑴. 细菌的转化已使几十种细菌和放线菌成功的获得了遗传性状的定向转化,证明起转化作用的是DNA;

⑵. 噬菌体的侵染与繁殖主要是由于DNA进入细胞才产生完整的噬菌体,所以DNA 是具有连续性的遗传物质。

⑶. 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繁殖说明在不含DNA的TMV中RNA就是遗传物质。

简述DNA双螺旋结构及其特点?

答:根据碱基互补配对的规律,以及对 DNA分子的X射线衍射研究的成果,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

特点:⑴. 两条多核苷酸链以右手螺旋的形式,彼此以一定的空间距离,平行的环绕于同一轴上,很像一个扭曲起来的梯子。⑵. 两条核苷酸链走向为反向平行。⑶. 每条长链的内侧是扁平的盘状碱基。⑷. 每个螺旋为3.4nm长,刚好有10个碱基对,其直径为2nm。

⑸. 在双螺旋分子的表面有大沟和小沟交替出现。

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DNA合成过程有何不同?

答:⑴.真核生物DNA合成只是发生在细胞周期中的S期,原核生物DNA合成过程在整个细胞生长期中均可进行。

⑵.真核生物染色体复制则为多起点的,而原核生物DNA复制是单起点的。⑶.真核生物DNA合成所需的RNA引物及后随链上合成的冈崎片段的长度比原核生物的要短。⑷. 在真核生物中,有α、β、γ、δ和ε5种DNA聚合酶,δ是DNA合成的主要酶,由DNA聚合酶α控制后随链的合成,而由DNA聚合酶δ控制前导链的合成。既在真核生物中,有两种不同的DNA聚合酶分别控制前导链和后随链的合成。在原核生物DNA合成过程中,有DNA 聚合酶I,DNA聚合酶II和DNA聚合酶III,并由DNA聚合酶III同时控制两条链的合成。

⑸.真核生物的染色体为线状,有染色体端体的复制,而原核生物的染色体大多数为环状。何谓无融合生殖?它包含有哪几种类型?

答:无融合生殖是指雌雄配子不发生核融合的一种无性生殖方式,被认为是有性生殖的一种特殊方式或变态。

⑴. 营养的无融合生殖;

⑵. 无融合结子:包括①. 单倍配子体无融合生殖;②. 二倍配子体无融合生殖;③. 不定胚;

⑶. 单性结实。

简述DNA双螺旋结构及其特点?

答:根据碱基互补配对的规律,以及对 DNA分子的X射线衍射研究的成果,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

特点:⑴. 两条多核苷酸链以右手螺旋的形式,彼此以一定的空间距离,平行的环绕于同一轴上,很像一个扭曲起来的梯子。⑵. 两条核苷酸链走向为反向平行。⑶. 每条长链的内侧是扁平的盘状碱基。⑷. 每个螺旋为3.4nm长,刚好有10个碱基对,其直径为2nm。

⑸. 在双螺旋分子的表面有大沟和小沟交替出现。

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DNA合成过程有何不同?

答:⑴.真核生物DNA合成只是发生在细胞周期中的S期,原核生物DNA合成过程在整个细胞生长期中均可进行。

⑵.真核生物染色体复制则为多起点的,而原核生物DNA复制是单起点的。⑶.真核生物DNA合成所需的RNA引物及后随链上合成的冈崎片段的长度比原核生物的要短。⑷. 在真核生物中,有α、β、γ、δ和ε5种DNA聚合酶,δ是DNA合成的主要酶,由DNA聚合酶α控制后随链的合成,而由DNA聚合酶δ控制前导链的合成。既在真核生物中,有两种不同的DNA聚合酶分别控制前导链和后随链的合成。在原核生物DNA合成过程中,有DNA 聚合酶I,DNA聚合酶II和DNA聚合酶III,并由DNA聚合酶III同时控制两条链的合成。

⑸.真核生物的染色体为线状,有染色体端体的复制,而原核生物的染色体大多数为环状。

简述原核生物RNA的转录过程。

答: RNA的转录有三步:

⑴. RNA链的起始:首先是RNA聚合酶在δ因子的作用下结合于DNA的启动子部位,并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使DNA双链解开,形成转录泡,为RNA合成提供单链模板,并按照碱基配对的原则,结合核苷酸,然后,在核苷酸之间形成磷酸二脂键,使其相连,形成RNA新链。δ因子在RNA链伸长到8-9个核苷酸后被释放,然后由核心酶催化RNA链的延长。

⑵. RNA链的延长:RNA链的延长是在δ因子释放以后,在RNA聚合酶四聚体核心酶催化下进行。因RNA聚合酶同时具有解开DNA双链,并使其重新闭合的功能。随着RNA链的延长,RNA聚合酶使DNA双链不断解开和闭合。RNA转录泡也不断前移,合成新的RNA链。⑶. RNA链的终止及新链的释放:当RNA链延伸到终止信号时,RNA转录复合体就发生解体,而使新合成的RNA链得以释放。

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相比,其转录过程有何特点?

答:真核生物转录的特点:

⑴. 在细胞核内进行。

⑵. mRNA分子一般只编码一个基因。

⑶. RNA聚合酶较多。

⑷. RNA聚合酶不能独立转录RNA。

原核生物转录的特点:

⑴. 原核生物中只有一种RNA聚合酶完成所有RNA转录。

⑵. 一个mRNA分子中通常含有多个基因。

什么是遗传工程?它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什么意义?

答:遗传工程是将分子遗传学的理论与技术相结合,用来改造、创建动物和植物新品种、工业化生产生物产品、诊断和治疗人类遗传疾病的一个新领域。

广义的遗传工程包括细胞工程、染色体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器工程等。狭义的遗传工程即是通常讲的基因工程。本章只涉及狭义的遗传工程,即基因工程。

理论意义:遗传工程(基因工程)中的DNA重组主要是创造自然界中没有的DNA分子的新组合,这种重组不同于精典遗传学中经过遗传交换产生的重组。

实践意义:遗传工程(基因工程)技术的建立,使所有实验生物学领域产生巨大的变革。在工厂化生产药品、疫苗和食品;诊断和治疗遗传疾病;培养转基因动植物等方面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即基因工程技术已广泛用于工业、农业、畜牧业、医学、法学等领域,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简述基因组遗传图谱与物理图谱的异同。

答:遗传图谱的构建是根据任一遗传性状(如已知的可鉴别的表型性状、多型性基因位点、功能未知的 DNA标记)的分离比例,将基因定位在基因组中。因此,遗传图谱是根据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中的重组频率,来确定其在基因组中的顺序和相对距离的。物理图谱的构建不需要检测等位基因的差异,它既可以利用具有多型性的标记,也可以利用没有多型性的标记进行图谱构建,它将标记直接定位在基因库中的某一位点。

实际上这两种途径都需要利用分子遗传学的技术和方法。尽管这两种图谱是分别构建的,但是它们可以相互借鉴、互为补充,作为基因组图谱利用。

构建物理图谱的原因是:遗传图谱的分辨率有限、遗传图谱的精确性不高。

什么叫细胞质遗传?它有哪些特点?

答:细胞质遗传指由细胞质内的遗传物质即细胞质基因所决定的遗传现象和规律,又称非染色体遗传、非孟德尔遗传、染色体外遗传、核外遗传、母体遗传。

细胞质遗传的特点:⑴. 遗传方式是非孟德尔式的;杂交后一般不表现一定比例的分离。⑵. 正交和反交的遗传表现不同;F1通常只表现母体的性状,故又称母性遗传。⑶. 通过连续回交能将母本的核基因几乎全部置换掉,但母本的细胞质基因及其所控制的性状仍不消失。⑷. 由附加体或共生体决定的性状,其表现往往类似病毒的转导或感染。

细胞质遗传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答:所有细胞器和细胞质颗粒中的遗传物质均为细胞质遗传的物质基础。细胞器基因组包括:线粒体基因组、叶绿体基因组、动粒基因组、中心粒基因组、膜体系基因组等;非细胞器基因组包括细胞共生体基因组、细胞质粒基因组等。

怎样理解细胞核和细胞质在个体发育中的相互作用?

答: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核和细胞质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但起主导作用的应该是细胞核。因为细胞核内的 "遗传信息"决定着个体发育的方向和模式,为蛋白质(包括酶)的合成提供了模板(mRAN)以及其它各种重要的RNA,从而控制了细胞的代谢方式和分化程序。细胞质则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并为DNA的复制、mRNA的转录以及tRNA、rRNA的合成提供原料和能量。例如,叶绿体的RuBp羧化酶的8个小亚基和8个大亚基虽然分别由核基

因和叶绿体基因编码合成,但叶绿体的形成却是在核基因的控制之下。从另一方面看,细胞质中的一些物质又能调节和制约核基因的特性,使得相同的细胞核由于不同的细胞质的影响而导致细胞的分化。从细胞分化这一点说,细胞质的不等分裂起着重要的作用;没有细胞质的不等分裂,其后果只能是细胞数目的增加,不会有细胞的分化。

何谓分化,去分化和再分化?植物细胞或组织怎样恢复它的全能性?

答:分化反映来自同一合子或遗传上同质的细胞转变为形态机能和化学构成上异质细胞的过程,是由一般变为特殊的现象,它可在细胞水平,组织水平和器官水平上表现出来。

去分化是指植物细胞或组织脱离其受发育阶段及所在组织器官环境的约束,成为游离状态,并且得到必需营养和激素,就可能经去分化而恢复其遗传全能性。

再分化指由脱分化状态的细胞再度分化形成另一种或几种类型的细胞过程。

植物细胞或组织经激素等因素或条件的诱导后可恢复其细胞的全能性,即脱分化。简述利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在作物育种上获得的成就?

答:利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在作物育种上能获得以下几方面的成就:

⑴. 胚珠培养,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性,获得种间杂种。

⑵. 通过体细胞培养,创造体细胞无性系突变,从而创造出新的种质资源。

⑶. 通过原生体培养和体细胞杂交,创造出有性杂交难于获得的远缘杂交种。

⑷. 难过花粉或花培养,进行单倍体育种,提高育种效率,缩短常规育种年限。

⑸. 通过体细胞培养诱导体细胞胚,经包裹后生产人工种子。

⑹. 结合外源基因导入(农杆菌介导、基因枪等)技术,通过植物细胞全能性获得转基因植株。

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的区别在哪里?这两类性状的分析方法有何异同?

答: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的区别主要有:①. 质量性状的变异是呈间断性,杂交后代可明确分组;数量性状的变异则呈连续性,杂交后的分离世代不能明确分组。②. 质量性状不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数量性状一般容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异,而这种变异一般是不能遗传的。③. 质量性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表现较为稳定;而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则在特定时空条件下表达,不同环境条件下基因表达的程度可能不同,因此数量性状普遍存在着基因型与环境互作。

对于质量性状一般采用系谱和概率分析的方法,并进行卡方检验;而数量性状的研究则需要遗传学方法和生物统计方法的结合,一般要采用适当的遗传交配设计、合理的环境设计、适当的度量手段和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估算出遗传群体的均值、方差、协方差和相关系数等遗传参数等加以研究。

什么是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怎样?

答:在自然界,一个种或变种内普遍存在着个体差异和繁殖过剩,加上自然产生的一些变异更会加剧个体间的差异,其结果必然产生生存竞争,一些强者或能够更好适应当时环境的个体在竞争中就能够获胜而得以生存。一般生物在发展过程中,如果新的变异类型比其它类

型更适应环境条件,就能繁殖更多的后代,逐渐代替原有类型而成为新的种。如果新产生的类型和原有类型都能生存下来,不同类型分布在它们最适宜的地域,成为地理亚种。反之,当新的类型不及原有类型,就会被淘汰。

达尔文的生存竞争认为由种内竞争所产生的自然选择,是解释物种起源和生物进化的主要动力。由于新种的形成是一个极缓慢的过程,这些变异必须经过长时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才可能形成新的物种。所以自然选择是生物界进化的主导因素,而遗传和变异则是它作用的基础。

有那些因素影响基因频率?

答:在自然界和栽培条件下,有着许多可以影响群体遗传平衡的因素,如突变、选择、迁移和遗传漂变等。这些因素都是促使生物发生进化的原因,其中突变和选择是主要的,遗传漂变和迁移也有一定的作用。

多倍体在植物进化中起什么作用?

答:多倍体是物种演化的一种重要因素。由多倍体化产生的新物种一般不需要较长的演变历史,旧物种生物体通过染色体加倍,在自然界的作用下经较短时间即可形成新种,这在一些显花植物中显得尤为明显,而且栽培植物中多倍体的比例要比野生植物多。因此,多倍体是快速形成物种的一种形式,在一代或几代内就可产生出多倍体个体。小麦、棉花、烟草和芸苔属等物种的进化过程证明多倍体现象在进化的历史上起了重要的作用。

园林植物遗传学大纲(修改后的)

园林植物遗传学 绪论 遗传学的基本概念,遗传学发展简史,观赏植物遗传学研究现状。 第一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1.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根据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可以将生物分为: (1)非细胞生物:包括病毒、噬菌体(细菌病毒),具有前细胞形态的构成单位; (2)细胞生物:以细胞为基本单位的生物;根据细胞核和遗传物质的存在方式不同又可以分为: ⅰ真核生物(eukaryote):(真核细胞)原生动物、单细胞藻类、真菌、高等植物、动物、人类 ⅱ原核生物(prokaryote):(原核细胞)细菌、蓝藻(蓝细菌) 真核细胞: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及(植物)细胞壁 与动物细胞不同,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及穿壁胞间连丝(plasmodesma)。 2.染色体的形态和结构 采用碱性染料对未进行分裂的细胞核(间期核)染色,会发现其中具有染色较深的、纤细的网状物,称为染色质。在细胞分裂过程,核内的染色质便卷缩而呈现为一定数目和形态的染色体。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所表现的不同形态。一条染色体的两个染色单体互称为姊妹染色单体。 3.细胞的物质成分 4.细胞分裂及其生物学意义 有丝分裂包括两个紧密相连的过程:核分裂、细胞质分裂。通常有丝分裂主要是指核分裂,特别是在遗传学中更主要讨论细胞核分裂。 有丝分裂过程可分为五个时期,即: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有丝分裂的遗传学意义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①核内染色体准确复制、分裂,为两个子细胞的遗传组成与母细胞完全一样打下基础;②染色体复制产生的两条姊妹染色单体分别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子细胞与母细胞具有相同的染色体数目和组成。通过有丝分裂能够维持了生物个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组织及细胞间遗传组成的一致性);并且保证了物种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单细胞生物及无性繁殖生物个体间及世代间的遗传组成的一致性)。 减数分裂是性母细胞成熟时,配子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又称成熟分裂。其结果是产生染色体数目减半的性细胞,所以称为减数分裂。

林木遗传学复习题答案

第1章遗传学的基本定律 2、在番茄中,红果色(R)对黄果色(r)是显性,问下列杂交可以产生哪些基因型,哪些表现型,它们的比例如何? (1)RR×rr(2)Rr×rr(3)Rr×Rr(4)Rr×RR(5)rr×rr 解: 3、在南瓜中,果实的白色(W)对黄色(w)是显性,果实盘状(D)对球状(d)是显性,这两对基因是自由组合的。问下列杂交可以产生哪些基因型,哪些表型,它们的比例如何? (1)WWDD×wwdd(2)XwDd×wwdd (3)Wwdd×wwDd(4)Wwdd×WwDd 解: 4.在番茄中,缺刻叶和马铃薯叶是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C控制缺刻叶,基因型cc是马铃薯叶。紫茎和绿茎是另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A控制紫茎,基因型aa的植株是绿茎。把紫茎、马铃薯叶的纯合植株与绿茎、缺刻叶的纯合植株杂交,在F2中得到9∶3∶3∶1的分离比。如果把F1:(1)与紫茎、马铃薯叶亲本回交;(2)与绿茎、缺刻叶亲本回交;以及(3)用双隐性植株测交时,下代表型比例各如何? 解:题中F2分离比提示:番茄叶形和茎色为孟德尔式遗传。所以对三种交配可作如下分析: (1) 紫茎马铃暮叶对F1的回交:

(2) 绿茎缺刻叶对F1的回交: (3)双隐性植株对F l测交: AaCc ×aacc AaCc Aacc aaCc aacc 1紫缺:1紫马:1绿缺:1绿马 (即两对性状自由组合形成的4种类型呈1:1:1:1。) 5.在下列表中,是番茄的五组不同交配的结果,写出每一交配中亲本植株的最可能的基因型。(这些数据不是实验资料,是为了说明方便而假设的。) 解:

6.真实遗传的紫茎、缺刻叶植株(AACC )与真实遗传的绿茎、马铃薯叶植株(aacc )杂交,F2结果如下: (1)在总共454株F2中,计算4种表型的预期数。 (2)进行χ2测验。 (3)问这两对基因是否是自由组合的? 解: 454 .129 )2934(85)85583(85) 8590(255)255247()(222 222=-+ -+-+ -=-=∑e e o χ 当df = 3时,查表求得:0.50<P <0.95。这里也可以将1.454与临界值81.72 05.0.3=χ比较。 可见该杂交结果符合F 2的预期分离比,因此结论,这两对基因是自由组合的。 第2章 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 答案:略。 第3章 基因与基因突变 1、 (玉米的子粒色、水稻的有芒/无芒)。 2、指上述位于同一基因位点上的三个以上等位基因的总体。 复等位基因并不存在于同一个体中 (同源多倍体除外),而时存在于同一生物群内。

表观遗传学

课程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研究生教育 > 课程信息 表观遗传学 061M4021H 学期:2015-2016学年秋| 课程属性:| 任课教师:曹晓风等 教学目的、要求 本课程为遗传与发育生物学专业研究生的专业核心课,同时也可作为细胞生物学、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研究生的选修课。表观遗传学是研究非DNA序列改变、可遗传的表达改变的科学,是遗传学的深入和补充,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基因组学和结构生物学相互交融,是后基因组时代重要的生命科学学科之一。表观遗传学机制参与动、植物生长发育调控和环境适应的各个方面,其调控异常会导致人类癌症和其他疾病的发生。本课程将讲授表观遗传学现象和发展简史;详细阐释表观遗传调控的分子机制及相关的生物学过程,重点包括真核基因转录调控、DNA甲基化和去甲基化、组蛋白共价修饰和变体、非编码RNA、染色质重塑、染色质高级结构、表观遗传学与动植物发育/疾病、表观遗传组学、表观遗传继承性的概念、研究进展、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原理和方法,旨在使研究生系统掌握所在学科的完整知识体系、理论框架、发展历史与现状,为研究生今后从事系统性、基础性和前沿性的科研工作实践提供理论知识,为设计研究课题的技术路线和方案奠定基础。 预修课程 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 教材 生命科学学院 主要内容 1. 经典表观遗传学现象(3学时,曹晓风)9月15日 2. 真核基因转录调控(3学时,朱冰)9月22日 3. DNA甲基化(3学时,慈维敏)9月29日 4. DNA去甲基化(3学时,慈维敏)10月8日 5.组蛋白共价修饰(3学时,李国红)10月13日 6. 组蛋白变体(3学时,李国红)10月20日 7. 非编码RNA和RNA修饰(3学时,杨运桂)10月27日 8. 染色质重塑(3学时,李国红)11月3日 9. 染色质结构与功能(3学时,李国红)11月10日10. 染色质高级结构(3学时,朱平)11月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专套本详细整理)

一、名词 1遗传学:是研究生物体遗传与变异规律的科学;是研究生物体遗传信息和表达规律的科学;是研究和了解基因本质的科学。 2?遗传:指生物亲代与子代之间相似的现象。 3?变异:生物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性状上的差异。 4.表型模写:环境条件的改变所引起的表型变异与某些基因引起的变化相似的现象,有时亦称为饰变。 5?个体发育:生物体的性状是从受精卵开始逐步形成的,这就是个体发育过程。 6. 细胞分化:在一个生命周期中,性状逐渐发生变化,这是细胞分化过程。分化的细胞通过遗传控制的形态建成构成一个结构和功能完美协调个体。所以,细胞分化是个体发育的基础。 7?系统发育:种群从原有的一种共同形态向另一种共有形态功能过渡的过程。是生物界共同的进化历程。 8?园林植物:园林植物是观赏植物的泛称,指具有一定观赏价值,使用于室内外布置以美化环境并丰富人们生活的植物。 主要包括:园林树木、花卉、草坪草和地被植物。 9. 花卉:①狭义花卉:卉,草本植物总称,花卉--开花的草本植物--有观赏价值的草本植物。 ②广义花卉:除草本花卉外,包括木本观花植物。 10?园林植物育种学:园林植物育种是通过引种、选种、杂交或良种繁育等途径改良观赏植物固有类型而创造新品种的一门科学。是一门应用科学。 11品种:(1)经人工选择培育,在遗传上相对纯合稳定,在形态和生物学特性上相对一致,并作为生产资料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作物类型(中国农业百科全书)。DUS :品种的三个基本特征:特异性,稳定性,一致性。 ⑵根据特异性(形态学、细胞学、化学等)可以和其它品种相区别的栽培植物群体,不因繁殖(有性或无性)而失去重要特性(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际种子检验协会《种子法指南》)。 (3)具有在特定条件下表现为不妨碍利用的优良、适应、整齐、稳定和特异性的家养动植物群体(景士西)。 12. 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细胞是代谢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生长发育的基础;细胞是遗传的基本单位,具有全能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发育成新的个体。 13. 染色体:是细胞核中易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物质,在细胞分裂期形成特定的形态。细胞分裂间期称为染色质。(常染色质、异染色质),染色单体:复制时产生的染色体拷贝。细胞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是由两个染色单体组成的,两个染色单体在对应的空间位置上以着丝粒结合在一起。 14. A染色体:通常把正常恒定数目的染色体称为A染色体。包括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B染色体:把细胞中除正常染色体以外,额外出现的染色体称为B染色体,也成为超数染色体或副染色体。 15?染色体组:生物为完成其生活机能所必需的包含了最小基因群的一组染色体,又称染色体基数(X)。 16?着丝点:着丝粒两侧的具有三层盘状或球状结构的蛋白 17.同源染色体:形态与结构相似的一对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本,一条来自母本。 18?非同源染色体:形态与结构不同的染色体互称非同源染色体。 19?组型:又称核型,是指染色体组在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表型,是染色体数目、大小、形态特征的总和。 20. 组型分析:在对染色体进行测量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同源染色体配对、分组排列并进行形态分析的过程,又称核型分析。核型模式图:将一个染色体组的全部染色体逐条按其特征画下来,再按长短、形态等特征排列起来的图称为核型模式图。 21. 有丝分裂:真核细胞的染色质凝集成染色体、复制的姐妹染色单体在纺锤丝的牵拉下分向两极,从而产生两个染色体数和遗传性相同的子细胞核的一种细胞分裂类型 22 ?减数分裂:又称成熟分裂,是在性母细胞成熟形成配子时所发生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因其使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故称减数分裂。 23?二价体:联会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称为二价体。 24. 四合体:一个二价体含有4条染色单体,也称为四合体。 25. 自花授粉:同一朵花内或同株花朵间的授粉。 26?异花授粉:不同株的花朵问授粉。 27. 联会:减数分裂前期I偶线期来自两个亲本的同源染色体侧向靠紧,像拉链似的并排配对现象。 28. 受精:雄配子(精子)与雌配子(卵细胞)融合为1个合子过程。 29?双受精:一个精核与卵细胞结合成合子,将来发育成胚,另一个精核与两个极核结合,将来发育成胚乳,这一过程被称为双受精。双受精现象是被子植物在有性繁殖过程中特有的现象。 30.转录:以DNA双链之一为模版,将DNA上的遗传信息通过碱基互补的方式记载到mRNAb的过程。 31 .翻译:以mRNA为模版,tRNA为运载工具,将tRNA转运来的氨基酸,按照mRNAk的密码顺序相互连接起来形成多肽,并进一步折叠起来成为蛋白质的过程。 32. 三联体密码:mRNAt,三个相连的碱基决定一种氨基酸,这样相连的三个碱基成为一个密码子,又称三联体密码。 4 种碱基可以组合成64种密码子,生物体内只有20种氨基酸,因此,多个密码子代表一个氨基酸。 中心法则:遗传信息由DNA到DNA的复制以及遗传信息由DNA到RNA再到蛋白质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就是生物学上的中心法则。 33. 基因: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34. 经典遗传学:基因是突变、交换、功能的三位一体的最小

2008林木遗传学(A)考试答案

2008年林木遗传学(A卷)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道3分,共15分;任选5道) 1、遗传:子代与亲代相似的现象。 变异:子代与亲代不同的现象。 2、母体遗传:仅母亲的性状在后代中表达的现象。 母性影响:由核基因的产物积累在卵细胞中的物质所引起的一种遗传现象。 3、性状:指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 相对性状:同一单位性状的相对差异称为相对性状。 4、基因频率:指在一个群体中某种基因占其同一位点基因总数的百分比,或某种基 因对其等位基因的相对比率。 基因型频率:指某一性状的各种基因型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或各种基因型的个体数占群体中个体总数的百分比。 5、交换值:指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间有关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的频 率。 重组率:重组型配子数占总配子数的百分比。 6、倒位:染色体上某一区段连同它带有的基因顺序发生180o倒转而引起变异的现 象。 易位:由两对非同源染色体间发生某个区段转移的畸变。 7、结构基因:指可编码RNA或蛋白质的一段DNA序列。 调控基因:指其表达产物参与调控其它基因表达的基因。 8、半保留复制:DNA复制时,双链相互分开作为新链合成的模板,各自进入子DNA 分子中。 半不连续复制:DNA 复制时,前导链上DNA的合成是连续的,后随链上是不连续的。 二、改错题(每道2分,共10分) 1、×260nm 2、×倍数越大不一定越有利,巨大性也不一定越明显 3、 ×大小,也不4、×原核与真核互换5、×强度剂量 6、√ 7、√ 8、√ 9、×倒位缺失10、√ 三、单选题(每题1.5分,共15分) 1、C 2、D 3、C 4、B 5、A 6、B 7、B 8、C 9、D 10、C 四、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0.55

表观遗传学

表观遗传学 比较通俗的讲表观遗传学是研究在没有细胞核DNA序列改变的情况时,基因功能的可逆的、可遗传的改变。也指生物发育过程中包含的程序的研究。在这两种情况下,研究的对象都包括在DNA序列中未包含的基因调控信息如何传递到(细胞或生物体的)下一代这个问题。表观遗传学是与遗传学(genetic)相对应的概念。遗传学是指基于基因序列改变所致基因表达水平变化,如基因突变、基因杂合丢失和微卫星不稳定等;而表观遗传学则是指基于非基因序列改变所致基因表达水平变化,如DNA甲基化和染色质构象变化等;表观基因组学(epigenomics)则是在基因组水平上对表观遗传学改变的研究。所谓DNA甲基化是指在DNA 甲基化转移酶的作用下,在基因组CpG二核苷酸的胞嘧啶5'碳位共价键结合一个甲基基团。正常情况下,人类基因组“垃圾”序列的CpG二核苷酸相对稀少,并且总是处于甲基化状态,与之相反,人类基因组中大小为100—1000 bp左右且富含CpG二核苷酸的CpG岛则总是处于未甲基化状态,并且与56%的人类基因组编码基因相关。人类基因组序列草图分析结果表明,人类基因组CpG岛约为28890个,大部分染色体每1 Mb就有5—15个CpG岛,平均值为每Mb含10.5个CpG岛,CpG岛的数目与基因密度有良好的对应关系[9]。由于DNA甲基化与人类发育和肿瘤疾病的密切关系,特别是CpG岛甲基化所致抑癌基因转录失活问题,DNA甲基化已经成为表观遗传学和表观基因组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几十年来,DNA一直被认为是决定生命遗传信息的核心物质,但是近些年新的研究表明,生命遗传信息从来就不是基因所能完全决定的,比如科学家们发现,可以在不影响DNA序列的情况下改变基因组的修饰,这种改变不仅可以影响个体的发育,而且还可以遗传下去。这种在基因组的水平上研究表观遗传修饰的领域被称为“表观基因组学(epigenomics)”。表观基因组学使人们对基因组的认识又增加了一个新视点:对基因组而言,不仅仅是序列包含遗传信息,而且其修饰也可以记载遗传信息。 摘要表观遗传学是研究没有DNA 序列变化的可遗传的基因表达的改变。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系统既相区别、彼此影响,又相辅相成,共同确保细胞的正常功能。表观遗传学信息的改变,可导致基因转录抑制、基因组印记、细胞凋亡、染色体灭活以及肿瘤发生等。 关键词表观遗传学;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非编码RNA 调控;副突变 表观遗传学( epigenetics) 是研究没有DNA序列变化的可遗传的基因表达的改变。它最早是在1939 年由Waddington在《现代遗传学导论》一书中提出,当时认为表观遗传学是研究基因型产生表型的过程。1996 年,国内学术界开始介绍epigenetics 研究,其中译名有表遗传学、表观遗传学、表型遗传修饰等10 余种,其中,表观遗传学、表遗传学在科技文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 1 表观遗传学调控的分子机制 基因表达正确与否,既受控于DNA 序列,又受制于表观遗传学信息。表观遗传学主要通过DNA 的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和非编码RNA 调控等方式控制基因表达。近年发现,副突变也包含有表观遗传性质的变化。 1.1 DNA 甲基化DNA 甲基化是由酶介导的一种化学修饰,即将甲基选择性地添加到蛋白质、DNA 或RNA上,虽未改变核苷酸顺序及组成,但基因表达却受影响。其修饰有多种方式,即被修饰位点的碱基可以是腺嘌呤N!6 位、胞嘧啶的N!4 位、鸟嘌呤的N!7 位和胞嘧啶的C!5 位,分别由不同的DNA 甲基化酶催化。在真核生物DNA 中,5- 甲基胞嘧啶是唯一存在的化学性修饰碱基,CG 二核苷酸是最主要的甲基化位点。DNA 甲基化时,胞嘧啶从DNA 双螺旋突出,进入能与酶结合的裂隙中,在胞嘧啶甲基转移酶催化下,有活性的甲基从S- 腺苷甲硫氨酸转移至胞嘧啶5' 位上,形成5- 甲基胞嘧啶( 5mC)。DNA 甲基化不仅可影响细胞基因的表达,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 教案 适用园林、药用植物高职班 学校:楚雄农校 任课教师:罗春梅 二OO六年八月二十日

第一篇园林植物遗传学 第1章园林植物遗传学基础 计划学时:2学时属累计学时:1-2学时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遗传与变异的概念和关系,分离规律的实质。 教学重点: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念,分离规律的实质。 教学难点:分离规律的实质。 教学方法:理论讲解 教学过程:[A]组织教学 [B]讲授新课 第一节遗传、变异和环境 一、遗传学的概念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与变异的科学。即是一门研究亲子代之间的传递和继承的科学。 如:为什么出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娘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等现象,这些都属于遗传学解决的问题。 二、遗传与变异的概念及关系 (一)遗传 1、概念:指亲代的性状又在子代出现的现象。 2、原因:是由于遗传物质从亲代传递给了子代,使得子代按照遗传物质的规定,发育成了与亲代相似的各种性状。 3、遗传物质:指生物体的细胞内部传递遗传信息的物质,能自我复制。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其中DNA(脱氧核糖核酸)就是遗传物质。少数病毒不含DNA,其遗传物质是RNA(核糖核酸)。 4、基因:是遗传物质(DNA)的基本单位。它是DNA分子链中各个微小的区段。基因控制着生物的某个或某些性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二)变异 1、概念:指生物的亲代与子代或同一亲本的子代个体之间,有些性状彼此不同的现象。 2、变异的类型

生物的变异是很复杂的,在农业生产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在田间选择穗大粒多的变异植株为亲本,把它们的种子种下去后,在子代中有的保持了亲代穗大粒多的性状,有的却不能。这就说明,并不是所有的变异都能遗传。我们把能遗传的变异称为可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的称为不遗传的变异。 (1)不遗传的变异 指生物性状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子代。 原因主要是由于外界的环境条件而引起,即环境条件仅能使生物的某些外部性状发生变异,而遗传物质并未变化。 (2)可遗传的变异 指能够遗传的变异。 原因主要是由于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化,故所产生的变异可遗传给后代。 (3)两种变异的区分及其重要性 两种变异主要根据其变异性状能否遗传来进行区分,这两种变异有时容易分清楚,而有时不易分清。例如:象植物的花冠颜色、形状及籽粒颜色、穗色、芒的长短、茸毛的有无等这些性状,往往受环境影响较小,若发生变异,一般是可以遗传的。如:长芒小麦后代中产生无芒的变异,红粒高粱后代中出现白粒变异单株等。类似这样的性状变异,一般是能够遗传的。 而有些性状如穗子大小、植株高矮、叶色的深浅等,往往受环境条件影响大,类似这里边些性状发生就异,可能是由于遗传物质变化造成,也可能是由于地力肥瘦不同造成,或者是由于两种变异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育种工作来讲,能够遗传的就异是遗传育种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因为只有从可遗传的变异中才能选育出新品种。 三、遗传与变异的关系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最普遍和最基本的两个特征,两者是生命运动中的一对矛盾,它们是对立而又统一的,正是由于这对矛盾的不断运动才使生物界生生不息、世代留传和更新发展,不断进化。 遗传使生物性状得到相对稳定,但这种不变是相对的,通过变异使得这种稳定性遭到破坏,在一定范围内表现差异,产生新的性状,使生物

林木遗传学答案

遗传:生物亲代与子代之间相似的现象 变异: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各个体之间总存在差异的想象 二价体:在减数分裂中,联会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称为二价体 联会:减数分裂中,每一对同源染色体相互配对成为联会 姐妹染色单体:四合体中,由同一条染色体复制而来的两根染色体,互称为姐妹染色体 非姐妹染色单体:四合体中,由不同染色体复制而来的染色单体,互称为非姐妹染色单体 单位性状:生物体的每一具体性状称为单位性状 相对性状:同一单位性状在不同个体上的相对差异 基因型:指生物个体的基因组成,是决定生物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表现型:生物某一性状的外在表现,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源染色体:形态结构相同,功能相似的成对染色体 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点,控制同一单位性状的成对基因 完全显性:F1只表现亲本之一的性状 不完全显性:F1表现为双亲中间型的性状 共显性:双亲性状同时在F1上出现 基因互作:不同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其可以影响性状的表现 完全连锁: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不会因基因重组而分开的现象,F2中只有两种亲本表现型 不完全连锁;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会因基因重组而分开的现

象,F2中表现型,两种亲本类型多,两种组重组类型少 交换值:重组型配子所占的百分比 三联体:DNA上由三个连续基因构成的一个功能单位 遗传密码:DNA上三联体的种类和顺序 简(兼)并:一种氨基酸受多个三联体决定的现象 转录:指DNA双链中以其中一条为模版,以碱基互补配对方式将链上的遗传密码复制到mRNA上的过程 移码突变:因碱基的缺失或插入引起三联体编码的移动,叫移码突变错义突变:因碱基替换导致肽链中氨基酸类型的替换而引起的突变同义突变:由于虽发生碱基替换,但未改变三联体决定的氨基酸类型回复突变:基因突变后有时能回到突变前的状态,出现遗传上的返祖现象 染色体组:能维持配子正常功能的,数目最低的一套染色体 单倍体: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n,即只有正常数一半的染色体 三联体密码:三联体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 非整倍体:染色体组的染色体数目不成完整倍数的个体 同源多倍体:个体或细胞由相同的多套染色体形成的多倍体 异源多倍体:具有不同物种染色体组的多倍体 单体:少一条染色体的个体,表示为2n-1 缺体:少一对染色体的个体,表示为2n-2 三体:多一条染色体的个体,表示为2n+1 四体:多一对染色体的个体,表示为2n+2

细胞遗传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细胞遗传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细胞遗传学是遗传学与细胞学相互交叉与结合的一个遗传学的分支学科。它是用细胞学和遗传学的方法阐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及其表观规律的一门基础科学。 细胞遗传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 以高等动植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任务:揭示染色体与生物遗传、变异和进化的关系。内容包括:染色体的数目、形态、结构、功能与运动等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各类变异对遗传传递、重组、表达与调控的作用和影响。 第二章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和结构 §1.染色体的一般形态特征 一、染色体数目不同种类动植物染色体数目是相对恒定的。 二、染色体大小不同染色体之间大小有很大差异是染色体最明显的形态特征。 ●影响染色体大小变异的因素 1.与物种亲缘关系有关一般是亲缘关系越远,大小变异越明显。 科间﹥属间﹥种间﹥种内 2.与生长发育有关 3.与外界环境条件有关如化学试剂、温度影响 三、着丝粒及其超微结构 ●定义:着丝粒是一个细长的DNA片段(染色体主缢痕部位的染色质),不紧密卷曲,连接两个染色单体,是染色体分离与运动装置。缺少着丝粒的染色体不能分离并导致染色体丢失。 ●功能:着丝粒又称动原体,是染色体的运动器官,也是姐妹染色单体在分开前相互连接的部位。两侧为异染色质区,由短的DNA串联重复序列构成。着丝粒断裂、缺失,会使染色体运动受阻,造成染色体丢失。 ●类型根据着丝粒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分布,分为: 1.有固定位置的着丝粒在染色体上着丝粒具有永久性的固定区域。 2.新着丝粒细胞分裂时除了正常着丝粒外,在染色体上出现的具有类似着丝粒功能的其他区域。 3.无固定位置的着丝粒指纺锤体附着点在染色体上没有固定的位置。 (1)多着丝粒在一个染色体上可附着多个纺锤丝,且着丝粒被非着丝粒片段隔开。 (2)全身性着丝粒染色体的每一点都表现有着丝粒的活性,即整个染色体上均有着丝粒分布现象,又称为分散型着丝粒。 四、次缢痕、核仁组织区和随体 ●次缢痕和核仁组织区 在一个染色体组中,除了主缢痕外,任何其他的缢痕都属于次缢痕。次缢痕与末期核仁的形成有关,并在间期和前期与核仁联系在一起,又被称为核仁组织区。 核仁的超显微结构: 1)纤维中心2)致密纤维组分3)颗粒组分 ●随体是指位于染色体末端的球形或圆柱形染色体片段,通过次缢痕区与染色体主体部分相连。 根据随体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分为两大类: ?端随体位于染色体末端,被一个次缢痕隔开。 ?中间随体位于两个次缢痕之间。 根据随体形状和大小分为四类:小随体、大随体、线状随体和串联随体。 五、染色粒 染色粒:是指局部染色质在减数分裂粗线期的染色体上形成的、染色较深的呈线性排列的念球状突起,是在核小体组装成染色体过程中,连续的DNA丝局部螺旋化产生的结构,是DNA和蛋白质的复合体,是染色体上重复DNA顺序密集的区域。 六、染色纽 染色纽:或染色质结或疖,是粗线期染色体上一种染色特别深的大染色粒。位置和数量对特定物种是恒定的。位置多在染色体的末端或亚末端。主要是由结构异染色质组成,遗传活性很低。

2012CB910900-G-植物表观遗传调控及其在重要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及结构基础研究

项目名称:植物表观遗传调控及其在重要发育过程 中的作用机制及结构基础研究 首席科学家:邓兴旺北京大学 起止年限:2012.1至2016.8 依托部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河北省科技厅 北京市科委

一、关键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 (一)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根据当前国内外植物表观遗传学机制和功能研究取得的进展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本项目拟解决的3个关键科学问题是: 1、植物表观遗传调控的结构基础和分子机制:结合结构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手段和方法研究表观遗传调控基因表达和沉默的分子途径、结构基础和作用机制,包括miRNA途径中从miRNA前体加工形成成熟的miRNA过程的调控机制、miRNA效应复合体(RISC)结构、组分和miRNA进入AGO1复合体的调控机制、该复合体在复杂的细胞内环境找到靶标mRNA的机制以及该复合体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siRNA途径中RNA介导的DNA甲基化途径效应复合体(RITS)关键组分、结构以及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DNA 依赖的RNA聚合酶Pol IV/V的转录活性调控和模板识别机制、效应因子通过DNA甲基化影响基因表达的结构和分子机制、PcG介导的基因沉默途径的组分和作用机制、PcG和RNA介导的两个基因沉默途径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通过对上述表观遗传学基本问题和机制的了解,完善和发展表观遗传学的理论体系。 2、植物细胞分化和发育的表观遗传学机制:基因的差异表达是细胞分化和发育发生的基础。构成同一个生物体的不同细胞处于不同分化状态,根本原因是不同细胞中基因表达存在差异。同一个物种的干细胞与不同分化状态的细胞或处于不同环境条件生长细胞的基因组是完全相同的,但它们基因组的表达差异却很大。所以,基因表达差异不是由基因组决定的,而是由基因组DNA和与其紧密结合的组蛋白构成的染色质的共价修饰状态即表观基因组(Epigenome)决定。了解一个物种不同细胞的表观修饰状态以及这种修饰状态与基因表达活性以及与细胞分化和个体发育之间的关系是发育生物学和表观遗传修饰功能的基本问题。本项申请将在单基因和全基因组水平研究不同类型细胞特异性的表观遗传修饰,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以及组蛋白构成水平差异,这些差异与基因表达和非编码RNA表达差异与细胞分化和发育之间的关系,以及参与细胞分化和重要发育过程控制的重要蛋白(或蛋白复合体)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从而解析植物细胞分化和发育的表观遗传机制。 3、植物杂种优势形成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杂种优势是一个重要的生物学现象

植物遗传学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1.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 2.同源染色体:指体细胞中一条来自母方另一条来自父方,形态结构相同、遗传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 3.姐妹染色单体:是在细胞分裂的间期由同一条染色体经复制后形成的,其大小、形态、结构及来源完全相同 4.染色体组(基因组):一个物种单倍体的染色体数目及其携带的全部基因。 5.核型分析:按照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着丝粒位置、臂比、次缢痕、随体等形态特征,对生物核内的染色体进行配对、分组、归类、编号、进行分析的过程称为核型分析。 6.染色体:是细胞分裂中期出现的结构,极易被碱性染料染色,故称染色体。染色体主要由DNA、蛋白质及RNA这三类化学物质组成。染色体与染色质二者为同一物质,是在细胞周期不同时相的不同形态结构。是由最基本的单位核小体成串排列而成。 6.单倍体染色体组中的DNA含量来表示基因组的大小,称为生物体的C值。同一物种的C 值是恒定的,不同物种不同。 7. 染色体的基本结构 典型的染色体通常由长臂、短臂、着丝点、着丝粒、次缢痕、随体及端粒组成。 着丝点:指两个染色单体保持连在一起的初缢痕区。及主缢痕。 着丝粒:只限于染色体上纺锤体微管附着的精细结构。 随体是指次缢痕区至染色体末端的部分 端粒是指染色体的自然末端。端粒的作用是对染色体DNA分子末端起封闭、保护作用。防止DNA酶酶切;防止发生DNA分子间融合;保持DNA复制过程中的完整性。 8. 染色体着丝粒的位置是相对稳定的,可根据着丝粒的位置将染色体分为:中间着丝粒染色体(V型)、近中着丝粒染色体(L型) 、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端着丝粒染色体(棒型)、粒状染色体。 9.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区别 10.高等植物雄雌性配子的形成 第三章孟德尔式遗传分析 1.性状:指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 显性性状:杂合状态中能够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杂合状态中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 相对性状:同一单位性状在不同个体间所表现出来的相对差异,称为相对性状。如:豌豆花色有红花和白花等。 基因:孟德尔在遗传分析中所提出的遗传因子 基因座:基因在染色体上所处的位置 等位基因:在同源染色体上占据相同座位的两个不同形式的基因 拟等位基因:完全连锁的控制同一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通过正常的交换重组不能将其分开。显性基因:在杂合状态中,能够表现其表型效应的基因,一般以大写字母表示 隐性基因:在杂合状态中,不表现其表型效应的基因,一般以小写字母表示 基因型:个体或细胞特定的基因组成 表型:生物体某特定基因所表现的性状 纯合体:基因座上有两个相同的等位基因 杂合体:基因座上有两个不同的等位基因 真实遗传:子代性状永远与亲代性状相同的遗传方式 2.基因互作

经济林育种学复习资料.doc

经济林育种学 一、名词解释 1、引种:每个树种都有一定的自然分布范围,当它在自然分布区内生长时,称乡土树 种;当栽种到自然分布区外时,被称为该地区的外来树种。把树种从原有的分布区扩展到分布区以外,或引进外来树种,称引种。 乡土树种:每个树种都有一定的自然分布范围,当他在自然分布区内生长时,称为 乡土树种。 外来树种:每个树种都有一定的自然分布范围,当栽种到自然分布区外时,被称为 该地区的外来树种。 2、雨型:雨量的不同季节分配型,称为雨型。 3、自然驯化:不改变生物体的遗传性,就能使被引进的动植物类型或品种适应新的环境 条件的现象。 4、种质资源:决定生物性状遗传,并将其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后代的遗传物质称为种质。携带种质的载体称为种质资源。 5、外地种质资源:指从国内外其他地区引入的果树品种、类型。 6、乡土种质资源:指在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栽培条件下,经过长期的培育和选择得到的果树品种和类型。 7、向心引种:引种方向与中心产区方向相同的引种。 8离心引种:引种方向与中心产区方向相反的引种。 9、变种:同种植物在某些主要形态上存在着差异。 10品种:经人类培育选择和创造的、经济性状及农业生物学特性符合生产和消费要求的植物群体。 11、选择育种:指根据育种目标,在现有的天然或人工群体出现的自然变异类型中,通过单株选择或混合选择,选出优良的自然变异类型或个体,经后裔鉴定,选择去劣而育成新品种的方法。 12、混合选择: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挑选一批符合要求的优良个体,对中选出来的所有个体混合采种、采条,混合繁殖,混合鉴定和比较。 13、单株选择:是指对选个体分别采种,单独繁殖,单独鉴定,谱系清楚的选择。 14、优树:又称正号树,是指在同林分中相同立地条件下,表现优越的树。 15、种子园:种子园是由优树无性系或家系营建的,以生产优质种子为目的的特种林。 16、杂交育种:杂交育种是通过杂交,取得杂交,对杂交种鉴定和选择,以获得优良品种的 过程。 17、杂种优势:通过杂交取得的杂种,可能具有双亲特有的优良性状,或在生长势、生 产力或抗性方面比亲本强,杂种出现的这种现象叫杂种优势。 18、芽变::是体细胞突变的一种,突变发生在芽的分生组织细胞中,当芽萌发长成枝条,并在性状上表现出与原类型不同性状的现象。 19、家系:由单株树木经自由授粉产生的子代群体或者由某两株树木经过控制授粉所产生的子代群体称为一个家系,前者称为一个半同胞家系,后者称为一个全同胞家系。 20、无性系:由一株树木经过无性繁殖而获得的一群个体称为一个无性系。

血液病材料-细胞遗传学

恶性血液病的细胞遗传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学大学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 刘世和 一、背景 染色体发展历史 染色体检查在恶性血液病中的应用价值 国内外发展动态 染色体分析发展历史 1960-1971:非显带时期 1971-1980:显带、高分辨 1980-至今: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时期,分子细胞遗传学(FISH) 意义 诊断与分型 疗效判断 验证移植成功与否或确定白血病的复发及其来源。 预后分析与指导治疗 查找新的致病基因,探讨发病机制 国内外发展动态 国外:广泛开展,白血病与淋巴瘤必查项目 国内:相对薄弱 原因 技术 劳动强度大 价格 患者经济 开展染色体检查要素 技术 合理的价格 规模化: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缩短报告时间 二、人类细胞遗传学命名 根据1995版人类细胞遗传学国际命名体制,正常核型男:46,XY; 女:46,XX。异常核型包括体质性和获得性:体质性异常;获得性异常 表1 核型命名常用的缩写符号

染色体倒位(inv) 指同一染色体上的两个断点之间的片段发生180o旋转,如发生于单一臂内称为臂内倒位,发生于两臂称臂间倒位。 染色体重复(dup) 在一个染色体的某一位点上重复一段染色体片段。 插入(ins) * 包括2个染色体之间的插入和一个染色体内的插入。2个染色体之间的插入为插入易位,接受插入片段的染色体总是列于前面,而提供易位片段的染色体列于次。 * 一个染色体内的染色体插入可分为正向插入与反向插入。 等臂染色体(iso) 指一条染色体含有完全相同的臂。 易位(t): 至少2个染色体之间发生的遗传物质的互换。 平衡易位和不平衡易位 两条染色体之间的易位描述方式为按染色体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 易位:3个染色体以上 罗伯逊易位(rob) 发生于D组或/和G组端着丝粒染色体易位,为两个长臂对接。 Rob(14;21) 缺失(del) 在某一个染色体上丢失部分遗传物质;分为中间缺失和末端缺失,如5q- 增加(add) 表示在某一染色体上获得来源不明的遗传物质,通常代表在染色体的末端增加。 15q+ 区带的命名 区的定义是一个染色体上位于两个相邻的界标之间的区段。 带则是根据染色体上染色强度的强或弱与相邻形成反差而划分,每一条带可再分为亚带。 书写方式 书写方式:①染色体号数,②臂的符号,③区号,④带,⑤小数点,⑥亚带 如1p33.11 读作:1号染色体短臂3区3带1亚带1 克隆的定义 来自一个细胞的细胞群体称之为一个克隆, 通常指具有相同或近似的异常染色体组成的一群细胞。标准为:至少2个细胞具有相同的染色体增加或结构异常,或至少3个细胞有一致的染色体丢失。克隆性异常

园林植物遗传学期末考试复习

植物遗传学第一章、绪论 1. 名词解释 遗传学:研究生物体遗传和变异规律的科学。 遗传:有性繁殖过程中亲代与子代以及子代不同个体之间的相似性。 变异:同种生物亲代与子代间以及不同个体间的差异称为变异。 基因型:指生物体遗传物质的总和,这些物质具有与特殊环境因素发生特殊反应的能力,使生物体具有发育成性状的潜在能力。 表型: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在环境条件的作用下发育成具体的性状,称为表现型。 遗传物质:是存在于生物器官中的“泛子/泛生粒”;遗传就是泛子在生物世代间传递和表现 个体发育:生物的性状是从受精卵开始逐渐形成的,这就是个体发育的过程。 细胞分化:在一个生物体的生命周期中,形态逐渐发生变化,这就是细胞分化的过程。 形态建成:指构成一个结构和功能完美协调的个体的过程 阶段发育的基本规律:顺序性、不可逆性、局部性 2. 简述基因型和表现型与环境和个体发育的关系。 3. 简述生物发育遗传变异的途径。 (1)基因的重组和互作:生物体变异的重要来源 (2)基因分子结构或化学组成上的改变(基因突变) (3)染色体结构和数量的变化 (4)细胞质遗传物质的改变 4. 简述观赏植物在遗传学研究中的作用。 1)园林植物种类的多样性; 2)园林植物变异的多样性(多方向、易检测、可保留); 3)园林植物栽培繁殖方式的多样性; 4)保护地栽培; 5)生命周期相对较短。 个体发育 外界环境条件作用 (外因)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2.1 细胞 1 组成: ? 1)结构单位——形态构成,细胞的全能性 2)功能单位——新陈代谢,生命最基本的单位 3)繁殖单位——产生变异的基本单位 2 类型 根据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可以将生物分为 非细胞生物:包括病毒、噬菌体(细菌病毒); 细胞生物:以细胞为基本单位的生物; 根据细胞核和遗传物质的存在方式不同又可以分为:原核生物(无丝分裂,转录,翻译在同一地点) 如:细菌、蓝藻(蓝细菌) 真核生物(有丝分裂,转录,翻译不在同一地点) 如:原生动物、单细胞藻类、真菌、高等植物、动物、人类

2012河南专升本动植物遗传学练习题

河南专升本动植物遗传学练习 一、选择题(每小题2 分,共40 分) 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 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1.在豌豆杂交实验中,绿子叶×黄子叶→F1全部黄子叶→F2 3 黄子叶∶1 绿子叶, 那么F2中能真实遗传个体的比率是 A.3/4 B.1/4 C.1/3 D.1/2 2.某男子是白化病基因携带者,其细胞中可能不含该致病基因的是A.神经细胞B.精原细胞C.淋巴细胞D.精细胞 3.一对夫妇生了 4 个孩子,基因型为iiRRLMLN、IAiRrLNLN、iiRRLNLN、IBirrLMLM, 这对夫妇的基因型是 A.IAiRrLMLN与IBiRrLMLN B.IAiRrLMLN与IBiRRLMLN C.IAiRrLMLM与IBiRrLMLN D.IAirrLMLN与IBiRrLNLN 4.某人的染色体组成为47,XXY。该人发生了下列哪种染色体畸变A.双三体B.缺体C.三体D.重复 5.着丝点的位置决定染色体的形态,端着丝点染色体的臂比指数应为A.a≥7.0 B.a=3.0~7.0 C.a=1.7~3.0 D.a=1.0~1.7 6.密码子UCG 到UAG 的突变,应称为 A.错义突变B.无义突变C.中性突变D.移码突变

7.某生物的全部核酸中碱基组成为:嘌呤占58%,嘧啶占42%,则该生物不可能是 A.烟草花叶病毒(RNA)B.噬菌体(双链DNA) C.酵母菌(DNA、RNA)D.家兔(DNA、RNA) 8.下列群体中处于遗传平衡的是 A.49AA∶14Aa∶9aa B.50AA∶50aa C.100AA∶0aa D.49AA∶42Aa∶9aa 9.相互易位杂合体减数分裂时,产生的配子是 A.可育的B.不育的C.50%可育的D.80%不育的 10.人体神经细胞与肝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其根本原因是这两种细胞的哪 种成分不同 A.DNA 碱基序列B.rRNA C.tRNA D.mRNA 11.小鼠在下述几种情况中分别能产生多少个配子 ①5 个初级精母细胞;②5 个次级精母细胞;③5 个初级卵母细胞A.20,10,20 B.20,10,5 C.5,5,20 D.20,5,5 12.A—a 和B—b 为两对独立遗传基因,但只有在A、B 同时存在时,才能共同决 定一种性状的表现,其它情况下只能表现为另一种性状,则AaBb 植株自交后

园林植物遗传学复习资料

遗传学:是研究植物生理和变异的科学,又是研究遗传物质的结构、功能、传递及表达规律的科学。 变异性:指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与个体之间表现出具有一定差异的现象。 遗传和变异的关系:遗传和变异作为作为生物的两个基本属性,是生命运动过程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遗传可以使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种的稳定性,而变异,可以使生物进化和产生新的物种,这使二者相互对抗,变异所出现的新特征,只有通过遗传才能保持,这又使二者相互依存。 基因型:指生物体遗传物质的总和,这些物体具有使物体发育成形状的潜在能力。 表现型;:生物体遗传物质在环境条件作用下发育成具体的形状。 饰变(表型模写):环境条件的改变所引起的表型变异与某些原因引起的变化相似的现象。性状:是指生物体所变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总称。 相对性状:同一形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点的基因称为等位基因。 完全显性:具有一对相对性状差异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后,F1只表现其中一个亲本性状的现象。 超显性:杂种的表现型并不是介于两个亲本之间,而是超过任何一个亲本,这种现象叫做杂种优势。 基因互作:两对以上的非等位基因相互作用控制同一个单位形状的现象称为基因间的互作。一因多效:一个基因可以影响许多性状的发育称为“一因多效”。 多因一效:许多基因影响同一性状的表现称为“多因一效”。 交换值:是指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单体间有关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的频率。 相引相;两个显性性状集中在一个亲本中,两个隐性性状集中在另一个亲本中,这种杂交组合称为相引组 相斥相:每个亲本中都是一个显性性状和一个隐性性状,这种组合称为相斥组。 完全连锁:在形成配子时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没有发生交换的遗传现象。 交换:同源染色体之间互换部分片段,连锁基因中的一个位于互换的片段上,因而和它相对基因互换位置,这个过程称为交换。 不完全连锁:由于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换,使位于同一对染色体的连锁基因发生部分重新组合,重组型远远小于亲本型,这种现象称为不完全连锁现象。 DNA半保留复制:DNA复制时以亲代DNA 两条链为模板指导合成与其互补的DNA链,这样在子代DNA中,一条链来与亲代DNA,两一条链是新合成的。 胁迫:环境中任何不利于植物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 抗性:植物对不适因素的存活能力。 植物的适应性:1避逆性:植物在整个发育过程中不与逆环境相遇,或者是植物在逆境胁迫到来之前就已完成了其生命周期。2御逆性:植物具有一定的防御环境胁迫的能力,植物在 环境胁迫下各种生理过程仍保持正常状态。3 耐逆性:逆境环境下植物的各种生理过程都随 逆境发生相应的生理变化,包括御胁变性、胁 变可逆性和胁变修复性。 御胁变性:植物在逆境作用下能降低单位胁迫 所引起的胁变,起着分散胁迫的作用 胁变可逆性:逆境作用于植物体后产生一系列 生里变化,当环境胁迫解除后,各种生理工能 迅速恢复正常。 胁变修复性:植物在逆境下通过代谢过程迅速 修复被破坏的结构和功能。 同源异性器官:由同一来源属性相同的分生组 织形成的不同器官。 同源异性突变:同源分生组织发生可遗传的变 异产生异位器官或组织就是同源异性突变。 同源异性基因:控制同源型突变的基因。 遗传力:由基因型差异所引起的变异在总变异 中所占的百分率,指亲代遗传某一遗传特性给 后代的能力。 广义遗传力:遗传方差|表型方差 狭义遗传力:加性效应|表行方差 主基因:控制质量形状的基因。 微效多基因:数量性状由多基因控制,由于基 因数量多,每个基因对表现型的影响较微,不 能把它们个别区别开来这类基因成为微效多 基因 修饰基因:由主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也常可见 有微效基因共同参与作用。这类基因能增强或 消弱主基因对表现型的作用,这类微效基因称 为修饰基因。 彩斑可分为规则彩斑和不规则彩斑,规则彩斑 是指彩色斑纹变化呈相对比较规则的几何形 状。不规则彩斑:是指无固定几何图案或比例 的异色散点或条纹。区分彩斑:是指相异颜色 间的相对组织面积较大,可以明显进行颜色区 分。混杂彩斑:是指相异颜色间难以进行区域 划分,形成所谓的“洒金”“跳枝”等类型 模式生物:a、遗传组成很清楚b、花结构很简 单,很有代表性c、很容易形成突变体,把突 变体基因分离出来 简答 花色素的三大类群:1、类胡萝卜素2类黄酮3 花青素。类胡萝卜素分为胡萝卜素(α胡萝卜 素β萝卜素γ胡萝卜素、番茄红素)胡萝卜醇 (隐黄质和叶黄素)。类黄酮根据氧化程度不 同又可分为不同类的类黄酮如:黄酮、黄酮醇、 黄烷酮,橙酮、楂尔酮、乐精。花青素是2苯 基。 天然花青素的7大类群:天竺葵色素、花青素、 花翠素、甲基花青素、3’甲花翠素、锦葵色素、 报春花色素。 DNA双螺旋结构要点:1)两条DNA互补链 以反向平行的方式围绕统一中心轴相互缠绕, 组成双螺旋,两条链均为右手螺旋;2)由脱氧 核糖和磷酸间隔相连而成的亲水骨架在螺旋 分子的外侧,而疏水的碱基对则在螺旋分子的 内侧,碱基平面与螺旋轴垂直,3)DNA双螺旋 表面存在大沟和小沟;4)两条DNA链依靠彼 此碱基之间形成的氢键而结合在一起(A与 T,C与G);5) DNA双链结构比较稳定。 DNA半保留复制:DNA复制时,首先两条链 之间的氢键断裂使两条链分开,然后以每一条 链分别作为模板,从细胞核内吸收与自己碱基 互补的游离核苷酸,进行氢键的结合。在复杂 的酶系统作用下,逐步连接,合成其互补链, 各自形成新的子代双链DNA分子,每个子代 分子都有一条链来自亲代DNA分子,另一条 是新合成的。 DNA半保留复制过程中需要哪些酶,各起什 么作用:1)DNA聚合酶:复制中去除引物填 补缺口,参与损伤修复DNA复制的主要酶2) 引物酶;可以从无到有地以DNA为模板,催 化合成一小段与DNA互补的RNA及引物(10 个核苷酸左右)引物酶本身无活性,只有与另 外6中蛋白质结合为引发体,才可催化引物的 合成。3)DNA连接酶,将复制过程中形成的 DNA片段用3‘-5‘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4) 解旋酶,利用ATP供应能量,水解碱基间氢键, 从而打开DNA双螺旋的双链5)拓扑异构酶, 通过催化DNA拓扑结构的变化,减少由于解 链形成的张力和合成的子代DNA形成双螺旋 6)单链结合蛋白,防止单链再次形成双链,防 止核酸酶水解多核苷酸链,保护DNA。 交换值与遗传距离的关系:1、非姊妹染色单 体间交换数目及位置是随机的,2、两个连锁 基因间交换值的变化范围是0.50%,其变化反 映基因间的连锁强度,基因间的相对距离。遗 传距离越大,交换值越大。 株型遗传的一般规律:植物株型是一个复杂的 性状,既有激素平衡的生理因素,也有单基因 控制的显隐性性状及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 花变色的机理:1)色素含量的变化所致;2) 色素形成的速度所致;3)色素形成过程中间 产物所致 花色遗传机理:与花色有关的基因;1)花色 素基因(控制花色素合成的启动和终止);2) 花色素量基因(控制花色素含量的多少);3) 花色素分布基因(在花瓣中分布由基因决定) 4)助色素基因(与控制色素种类的基因或决 定色素含量的基因密切相关);5)易变基因(能 频繁来回突变的基因即回复突变频率高的基 因)6)控制花瓣内部酸碱度基因;7)不同花 色杂交显隐性 重瓣花的起源:主要有6种方式;花瓣积累起 源、苞片及萼片起源、雄蕊及雌蕊起源、台阁 起源、重复起源、花瓣起源。 怎样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间接原因: 1)每个物种不同组织的细胞不论其大小和功 能如何,他们的DNA含量是恒定的;;2) DNA在代谢上是稳定的;3)DNA是所有生 物染色体的共有物。直接原因:1)细菌的转 化已使几十种细菌和放线菌成功的获得了遗 传性状的定向转化,证明起转化作用的是 DNA;2)噬菌体的侵染与繁殖主要由DNA 进入细胞才产生完整的噬菌体,所以DNA是 具有连续性的遗传物质;3)烟草花叶病毒的 感染和繁殖说明在不含DNA的TMV中RNA 是遗传物质。史前遗传学的缺陷:1)没有充 足的现实依据2)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3)没 有有效的实验手段;4)没有明确数量关系 孟德尔对遗传学的贡献:统计关系、杂交试验、 因子假设。 增加花径的途径:1)栽培措施的途径;2)增 加花朵直径的遗传学途径(诱发多倍体、诱发 突变、增加重瓣性、发觉多基因系统的潜力) 不规则彩斑造成原因:1)质体的分离和缺失2) 易变基因的体细胞突变 质量性状与数量性状的区别: 质量性状数量性状 变异类型:种类上变化数量上的变 化 表现型分 布: 不连续连续 基因数目:一个或少数微效多基因 对环境敏 感性: 不敏 感 敏感 研究方向:系谱和概率 分析 统计分析 数量性状遗传的多基因假说:数量性状同时收 多对基因控制:每个基因对性状的影响是微小 的、等效的,其作用是积累的;等位基因间的 显隐性关系通常不存在,他们的传递方法也遵 循孟德尔的基本遗传规律。 DNA和RNA的区别:DNA1、DNA含有的核 酸分子是脱氧核糖核酸,碱基是ACGT;2、DNA 通常是双链,一般较长;3、绝大部分DNA存 在于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上,还有少量的DNA 存在于细胞质中的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器 内。RNA:1、RNA含有的核酸分子是核糖核 酸,含有的碱基是ACGU;2RNA主要为单链, 分子链较短;3、RNA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都 有,核内则更多的集中在核仁上,少量在染色 体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