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及其教育思想共18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2.72 MB
- 文档页数:18
梁启超的教育改革思想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
康有为的弟子,也是康有为从事变法维新活动的主要骨干和助手。
1897年与他人在长沙创办时务学堂,并任中文总教习,这所学堂以培养知识广博的变法人才为目的,课程分普通学和专门学,普通学传授经学、诸子学和公理学、中外史治格算之粗浅者,专门学从入学后第七个月开始学习,从公法学、格算学和掌故学三个门类中任选一门。
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也坚持保皇立场。
但民国成立后他在政治上不再追随康有为,晚年主要从事学术活动。
梁启超是近代学术最为渊博的学者之一,著述多达七百余万言,重要的有《饮冰室文集》、《清代学术概论》、《先秦政治思想史》等。
㈠论培养新式国民梁启超也像他的老师康有为一样,强调变法是使国家富强的关键,而改良教育又是变法的关键。
他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由“力”而趋于“智”,所以他指出:“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
”针对封建时代只注重培养少数治国精英,对民众则只讲道德教化,乃至实行愚民政策。
梁启超提出“开民智”,即普遍提高民众素质,其意义不仅是促进国家富强,而且能促进社会进步。
他指出民权来源于民智“昔者欲抑民权,必以塞民智为第一义;今曰欲兴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
开民智可以说是由专制走向民主的必备条件。
开民智的基本途径自然是兴办教育。
他说:“欲求新政,必兴学校,可谓知本矣。
”基于这一思路,梁启超指出:“教育之意义,在养成一种特色之国民。
使结团体,以自立竞存于列国之间,不徒为一人之才与智也。
”他认为传统教育最大缺点是培养的人缺乏国家观念、公共观念和自治观念,只求个人完善,或者就想升官发财,奴性、作伪、自私、怯懦、麻木是人们的通病。
他要求培养的新式国民,应具有独立的人格,权利义务并重的思想,有知识、道德和才干,既能自主、自立,又有团体协作精神。
这些主张已显然具有反封建的色彩。
㈡论变科举、兴学校梁启超对八股文取士的科举制度也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将八股文取士视为中国锢塞文明之一大根源,结果是“愚其士人,愚其民,愚其王公”。
梁启超的作文教学思想梁启超是文学干将,同时他也非常重视教育问题,在中学语文教育方面,梁启超对作文教学考虑得最多,他的关于作文教学的主张至今仍有研究价值和借鉴意义。
一、重视文德,主张“求真”。
梁启超主张学生作文要“求真”。
他的主张求真的思想反映在作文材料的获取上,就是强调要用观察方法:但凡学生直接能接触到的人事景物,通过“普遍而精细”的观察得来;但凡学生不能直接接触到的人事景物,那么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实在掌握。
总之,要学生在提笔作文之前,不在“苦思冥索”上花时间,而要在“搜集材料”上下工夫。
他反对“要做文才勉强找出话来说”“不该说而说”的没有文德的做法,强调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文风。
二、以学生为本,讲求“实效”。
梁启超认为在作文教学的训练中,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讲求“实效”,而不能盲目强调“多读多写”,加重学生负担。
他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强调:“每学期作文次数至多两三次”,他说,“我主张少做,是做一次必将一种文做通,下次再做另一种文,如此便做一篇有一篇的好处”。
梁启超的这些主张,是对盲目提倡“多写”的坚决否认,他以学生为作文教学之本,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考虑,既培养了学生认真负责的写作态度,让学生自己在作文上真正下工夫,又能让学生对作文的甘苦和规律有切身的感悟和体会,作文程度才能真正进步。
因此,以学生为本,讲务实效是现代作文教育应该借鉴之处。
三、联络社会生活,强调“应用”。
梁启超认为学问不务实用是当时的一大积弊。
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他一直强调学问要有实用价值。
他说:“夫国家之教也,将为用也,教而不用,那么其教之之意何取也?生徒之学之,将效用也,学而不见用,那么其学之之意何在也?”梁启超这种求“应用”的观点在作文教学中也得到充分反映。
他主张在中等以上学校里,作文教学应重在指导学生写作记载文和论辩文这两类实用价值最大的文章,这是很切合当时的时代需要的。
他的视作文为“作事学问”以应世之需的观点是对封建传统教育的强有力的否认。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研究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本文将从梁启超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和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出发,探讨梁启超的教育思想,评价其进步性和局限性,并总结对今天教育的启示和建议。
生平事迹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
他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自幼聪明好学,17岁时考中秀才,18岁时进入广州学海堂学习,接触西方文化。
梁启超在读书期间,深受康有为的思想影响,认识到中国需要变革政治、推进现代化。
1895年,他参与了康有为发起的“公车上书”运动,随后加入中国同盟会,投身反清革命。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梁启超担任了内阁司法部长等职务,后来又成为北洋政府的财政总长、币制改良委员会会长等要职。
1917年,他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对北大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推动了学术和思想的发展。
学术成就梁启超在学术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
他以研究学问和培养人才为己任,提倡“学以致用”的治学态度。
他的学术研究涉及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多个领域,且都有独到的见解。
他的著作《饮冰室合集》收录了他的重要文章和演讲稿,其中包括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以及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刻思考。
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梁启超的教育思想的形成,既受到当时社会变革的影响,也与他的个人经历密不可分。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民族危机深重,社会矛盾尖锐。
面对国家的危局,梁启超认为,教育是拯救国家、培养人才的关键。
他提出,“教育者,万事之本源也”,认为教育应该承担起救国救民的重任。
同时,梁启超也受到西方现代教育思想的影响,他推崇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认为儿童应该顺其自然地发展,发挥自己的天赋和兴趣。
教育思想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目的梁启超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
他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的德行,使人具备爱国、进步、实干的精神。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述论摘要:面对国势衰落、民族危亡的形势,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的梁启超,充分认识到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倡导教育救国、教育兴国,主张废科举、改革封建教育制度,主张建立近代学校教育制度,高度重视师范教育与女子教育。
同时,梁启超突破了洋务教育人才观的思想局限,提出了培养具有近代政治意识和道德品质“新国民”的教育目标。
梁启超在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教育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一、教育救国、教育兴国梁启超生活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
他带着拯救国家民族危亡的强烈责任感去研究中外民族兴衰史,他发现国家兴亡与民众素质高低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因此,他提出了教育救国、教育兴国的主张。
他多次指出:“夫教育为立国之根本”,“今日为中国前途计,莫亟于教育。
”[1] 在《学校总论》中,他指出:“世界之运,由乱而进于平。
胜败之原,由力而趋于智。
故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
……智恶乎开?开于学!学恶乎立?立于教!” [2]梁启超把“育人才”、“开学校”和“变科举”都看做是“开民智”即提高人民文化教育水平的主要手段,认为它们是实行维新变法的根本所在。
所以,在《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中,他就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2]总之,在梁启超看来,只有变法,改科举,兴学校,育人才,才能开民智,使国家富强,摆脱民族危机。
二、废科举、改革封建教育制度;兴学校、建立近代教育制度梁启超是一名举人,本是科举制度的受益者,但同时也遭受过科举制度的磨难,对科举制度的陋习和烦琐的程式有着深刻的感受,亦深刻认识到科举制度与社会发展的矛盾。
他指出:“八股取士,为中国锢蔽文明之一大根源,行之千年,使学者坠聪塞明,不识古今,不知五洲,其蔽皆由此。
”[2] 因此,他极力主张变革科举,说:“欲兴学校,养人才,以强中国,惟变科举为第一义。
”[2] 同时,他在《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中,他列举八股取士的危害,他说:“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 [3],梁启超不仅要求改革科举,还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方案:即“合科举于学校”;“多设诸科,与今日帖括一科并行”;“一仍今日取士之法,而略变其取士之具。
梁启超语文教育思想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
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89年中举,1890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
1891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
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笔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他的许多政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
1898年9月变法失败,逃亡日本。
1918年底赴欧,亲身了解了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
1920年初欧游归来后,开始从政治活动转向国民运动和基础教育,对中学的教育状况痛心疾首,连续发表了多种演讲和文章,探讨有关基础教育的具体实施和实际操作问题。
其中集中反映梁启超的中学语文教育思想的,是1922年7、8月的讲演《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对中学生怎样从经典中学习作文的方法做了详细的讲解。
他主张小学应主要解决语体文的应用问题,中学以上学校应解决文言文的读写问题。
同时他主张“读”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写”的水平,“读”的注意中心应该在“写”上,所以他把文章定名为《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
本书除小引外,分成两大部分,先论作文法,后论教授法。
在文章中提出了许多与当时的流行观点相左的独特观点。
(一)重视文言文。
中学国文教学是以白话文为主还是以文言文为主?梁启超明确主张应为文言文。
他认为语体文在小学期间教的已经够了,现在中学无专讲之必要,只教文言即可。
不仅讲读是文言文,作文也允许用文言,文白均可。
他的理由是文言文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各类文体的精华都有,容易选出作教材。
而白话作品近世的不够成熟,不足成为学习的典范,历史上的长篇小说又不宜分割节选。
他认定经典读本仅存于古籍之中,坚持古文在中学教学中的头号位置,并不意味着反对白话、提倡古文。
他举例说:“许多有名的古文,不了解他真意何在,谬为高古,搬上满纸难字或过去的文法,令人连句也点不断,段落也分不清。
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述微梁启超(1873-1929),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学问家,戊戌变法的重要领导人。
其家庭教育也是很成功的,他九个子女各有自己的成就,个个“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
长子梁思成,建筑学家,我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曾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清华大学建筑系,先后担任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中科院学部委员。
次子思永,考古学家,我国近代考古学和考古教育开拓者之一。
二女儿思庄,图书馆学家。
三女儿思懿,社会活动家,曾任中国红十字会对外联络部主任,一直从事对外友好联络。
末子思礼,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是我国航天事业的第一代人,也是当代中国导弹控制系统的带头人,1987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去年又新增为中科院院士。
梁启超子女们个个成才,固然有他们自己的辛勤努力,但应该说,与梁启超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
一梁启超一生乐观向上,从不悲观厌世,所以他也十分注意引导子女们对生活、对知识的兴趣。
他认为,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生活于趣味”这句话虽然不能说把生活的全部内容包举无遗,但至少也算把生活根芽道出。
他自述平生对于所做的事,总是做得津津有味,而且兴会淋漓,什么悲观、厌世这种字面,他所用的字典里头可以说完全没有。
他说:“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倘若用化学化分‘梁启超’这件东西,把里头所含一种原素名叫‘趣味’的抽出来,只怕所剩下仅有个○了”。
①趣味的反面是干瘪,是萧索。
没有趣味的生活他称之为“石缝的生活,”挤得紧紧的没有丝毫的开拓余地;又称作“沙漠的生活”,干透了没有一毫润泽,板死了没有一毫变化;又好比一株枯树,如庚子山说的“此树婆娑生意尽矣”。
趣味是活动的源泉,趣味干竭,活动便随之停止,如同机器没有燃料发不出蒸汽来,任凭你多大的机器都要停摆。
梁启超自称其人生观拿两样事情作基础:一为责任心,一为兴味。
责任心强调把大担子放在肩上是很苦的,兴味是很有趣的。
二者在表面上恰恰相反,但他却能把它们很好地调和起来。
梁启超的教育改革思想及意义梁启超不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
梁启超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一百四十八卷,一千余万字,其教育著作几乎收录在此书中,包括《变法通议》、《倡设女学堂启》、《教育政策私议》、《论教育当定宗旨》《教育与政治》等。
他通过教育引导国人放眼世界,给近代中国人展示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和全新的视野。
其教育思想内容丰富,见解独到,教育改革思想及实践尤其引人注目,不仅引领和促进了近代教育改革进程,而且对今天的教育教学改革仍具有现实意义。
一废除科举和八股考试,设立新式学堂19世纪末,面对严重的政治危机和民族危机,爱国志士纷纷寻求救国良方,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上层主张通过维新变法来挽救中国。
梁启超认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1)科举制度对于封建社会选拔人才曾起过积极作用,后来成为维护封建政体的基础,是束缚知识分子思想和普及人民教育的桎梏,是封建文化的代表及核心。
戊戌维新运动开始后,废除科举和八股成为维新变法的突破口。
1898年5月中旬,梁启超发动当时在京应试的举人一百多人,联合上《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指出:“强敌交侵,割地削权,危亡岌岌,皆人才乏绝,无以御侮之故。
然尝推求本原,皆由科第不变致之也”。
(2)因为八股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于“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3)接受八股教育之人“农不知植物,工不知制物,商不知万国物产,兵不知测绘算数,妇女无以助其夫”;(4)少数八股楷法的佼佼者“不通古今中外之故,政治专门之业”,(5)科举制度还严重地摧残人才,束缚人们的思想,阻碍了人的创造性才能的发挥。
所以他极力主张改革科举,强烈要求皇上“特下明诏”,“将下科乡会试及此后岁科试停止八股帖试,推行经济六科,以养人才而御外侮”。
(6)6月23日,光绪皇帝下诏,乡会试及童生岁科向用四书文者,改试策论。
梁启超师范教育思想评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梁启超是我国历史上首倡师范教育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师范教育为“群学之基’的光辉思想,首创了教育制度表并参与了教育决策的过程。
他的师范教育思想开启了我国师范教育理论的先河,促进了我国近代师范教育的产生。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同时也是杰出的教育家。
作为教育家,梁启超对教育的论述是非常广泛的,涉及到了教育的作用与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方法等方面,其中对于国民教育、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和儿童教育等都有精辟而深刻的论述,许多见解具有开创性。
本文仅对其师范教育思想理论及实践进行阐述和分析。
我国师范教育思想早在19世纪末就已经萌芽,一些著名人物如张之洞、盛宜怀、康有为、张謇、孙中山、严复等对师范教育都有所论述,但是,在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而且比较完整、比较系统的论述则是粱启超。
梁启超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在《时务报》上发表了《论师范》一文,集中阐述了他的师范教育思想。
他的《论师范》及其以后有关著述中所表达的师范教育思想,开启了我国近代师范教育理论的先河,为师范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思想渊源梁启超的师范教育思想形成于19世纪末。
当时的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后遭到西方列强的瓜分,民族危机、社会危机重重,对在国家危亡之际中国往何处去,各阶层人士纷纷探讨,提出自己的救亡主张。
这时,随着西学在中国影响的日渐深入,人们从对西方器物层面的学习和模仿,转而开始了对西方政治制度和教育制度的思考和借鉴。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正是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提出来的。
(一)“教育救国论”思想的影响梁启超生活的时代是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狂潮的时代。
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别是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帝国主义的侵略进一步加强,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国家巳面临危亡之险。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梁启超的教育改革思想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
康有为的弟子,也是康有为从事变法维新活动的主要骨干和助手。
1897年与他人在长沙创办时务学堂,并任中文总教习,这所学堂以培养知识广博的变法人才为目的,课程分普通学和专门学,普通学传授经学、诸子学和公理学、中外史治格算之粗浅者,专门学从入学后第七个月开始学习,从公法学、格算学和掌故学三个门类中任选一门。
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也坚持保皇立场。
但民国成立后他在政治上不再追随康有为,晚年主要从事学术活动。
梁启超是近代学术最为渊博的学者之一,著述多达七百余万言,重要的有《饮冰室文集》、《清代学术概论》、《先秦政治思想史》等。
㈠论培养新式国民梁启超也像他的老师康有为一样,强调变法是使国家富强的关键,而改良教育又是变法的关键。
他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由“力”而趋于“智”,所以他指出:“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
”针对封建时代只注重培养少数治国精英,对民众则只讲道德教化,乃至实行愚民政策。
梁启超提出“开民智”,即普遍提高民众素质,其意义不仅是促进国家富强,而且能促进社会进步。
他指出民权来源于民智“昔者欲抑民权,必以塞民智为第一义;今曰欲兴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
开民智可以说是由专制走向民主的必备条件。
开民智的基本途径自然是兴办教育。
他说:“欲求新政,必兴学校,可谓知本矣。
”基于这一思路,梁启超指出:“教育之意义,在养成一种特色之国民。
使结团体,以自立竞存于列国之间,不徒为一人之才与智也。
”他认为传统教育最大缺点是培养的人缺乏国家观念、公共观念和自治观念,只求个人完善,或者就想升官发财,奴性、作伪、自私、怯懦、麻木是人们的通病。
他要求培养的新式国民,应具有独立的人格,权利义务并重的思想,有知识、道德和才干,既能自主、自立,又有团体协作精神。
这些主张已显然具有反封建的色彩。
㈡论变科举、兴学校梁启超对八股文取士的科举制度也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将八股文取士视为中国锢塞文明之一大根源,结果是“愚其士人,愚其民,愚其王公”。
03091119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一)生平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
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84年(光绪十年)中秀才。
1885年入广州学海堂,治训诂之学,渐有弃八股之志。
1889年中举。
1890年赴京会试,不中。
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
同年结识康有为,钦佩无已,遂投其门下。
1891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
1895年春再次赴京会试,时值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群情激愤。
梁启超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要求清廷拒和、迁都、实行变法。
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在鼓动舆论、宣传维新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他的许多政论激昂慷慨,文笔流畅,笔锋常带感情,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
1897年,应湖南巡抚陈宝箴之邀,就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培养维新人才。
1898年回京,积极参加“百日维新”。
7月3日(五月十五),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
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离北京,东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
随着形势的发展,其政治主张亦时有变化。
从“保皇”到“新民”,从“开明专制”到拥护立宪,但改良主义的基本立场则始终未变。
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
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
1905~1907年,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论战达到高潮,此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逐渐取代改良主义的维新变法成为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流。
梁启超作为改良派的主将,遭到革命派的反对。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梁启超立即表示支持,撰写文章,介绍西方宪政,宣传立宪政体。
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研究一、本文概述《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研究》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梁启超在家庭教育领域的独特思想和实践。
梁启超作为近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其家庭教育观念深受传统儒家文化影响,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本文通过分析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旨在揭示其对中国近代家庭教育发展的贡献,以及这些思想在当今社会的启示意义。
文章将首先概述梁启超的家庭教育背景及其家庭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
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包括其对家庭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独到见解。
文章还将探讨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在中国近代家庭教育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其对当今家庭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的深入研究,本文期望能够为当代家庭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推动家庭教育理念和实践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二、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梁启超,作为晚清至民国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和教育家,其家庭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深受其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及中西文化交融的影响。
在梁启超的一生中,他始终关注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和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
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他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家庭教育环境。
梁启超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其父梁启超之父梁维清是一位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学者,他注重家庭教育,尤其强调道德修养和学问积累。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梁启超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熏陶,为他日后形成自己的家庭教育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梁启超的成长和学识的积累,他开始接触到更多的西方文化和教育思想。
他在日本留学期间,深受西方民主主义和启蒙思想的影响,这些思想逐渐与他原有的儒家家庭教育观念相融合,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家庭教育思想。
他强调家庭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鼓励他们追求真理和自由,同时也注重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在其教育实践中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一、梁启超: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县人,清末民国初期著名的改良主义者、教育家。
曾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清华大学讲学任教。
梁启超首论师范教育,批判传统教师教学中的流弊,倡行教学革新及新教学方法实践,他的教师思想既带有时代特征,更寓有深刻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但梁启超更多的是一位师范教育思想家与理论家,而非一位师范教育实践家。
名师出高徒,梁启超培养了一大批卓越的人才。
著名学生有:蔡锷、秦力山、林锡圭、范源廉、周宏业、唐才质、田邦璇、李炳寰、冯自由、郑贯一、徐志摩、徐中舒、蔡尚思、谢国桢、吴其昌、周恩来等。
鲁迅、毛泽东等一代著名知识分子,无不受梁启超的影响。
特别是他倡导文体革命,以流利畅达的文学代替死板僵硬的八股文,开创了近代新文体的时代,对教育界有巨大影响。
因此说,梁启超是近代中国最早的杰出教育家。
他的家庭教育也是非常成功的。
9个儿女中8个留学异国,个个回国报效,卓有成效,其中有3位院士。
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家中是首屈一指的。
二、师范教育:我国自古重视师资培养。
许多教育家都论及师德、师术、师表等为师之道,对教师应具备的道德和学问,以及身教和言教的方式方法,提出过许多严格的要求。
但创办师范学校,建立系统的师资培训制度,却是在晚清时期出现的。
现代汉语“师范”一词,系来自日语。
古汉语中也有师范这个词,原义是“学习的模范”,名词,如《后汉书•赵壹传》,“学成师范,缙绅归慕”,引申为动词“效法”,如《文心雕龙•才略》,“相如好书,师范屈宋”。
宋元以后有了“教师、师傅”义。
该词传到日本后,成为日语中的“汉字”,其义大致与古汉语同。
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学习西方设置专门的师资养成机构,名之曰“师范学校”。
19世纪70年代,黄遵宪在《日本杂事诗广注》中将其介绍回中国,后渐流行。
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先后创立了一系列学堂,如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和广州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江南制造局、广东实学馆以及水师学堂和武备学堂等。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出身于“且耕且读”之家,祖父为秀才,父亲以布衣教授于乡里。
梁启超自幼聪慧,熟读经史典籍,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
18岁(1890年)入京会试,落第回乡,途经上海,购《瀛环志略》,知有五大洲各国,始接触西学,这年秋天,经学海堂同学陈千秋介绍,拜康有为为师。
1891年至1894年在“万木草堂”学习,并一度担任学长,承担部分教学工作。
在此期间,协助康有为编撰《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深受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影响。
1895年春入京参加会试,代表广东190名举人上书清廷,陈述对时局的意见,并随同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秋后,与康有为一起创办《万国公报》,旋改《中外纪闻》,组织强学会。
从此,“康梁”就成为一面夺目的维新旗帜。
1896年担任上海《时务报》主笔,发表《变法通议》、《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等重要政论文章。
1897年秋,赴长沙担任湖南时务学堂中文总教习,制定《湖南时务学堂学约》,在课内课外讲维新变法,倡导民权学说。
1898年“百日维新”期间,力助康有为倡行新法新政,受到光绪皇帝的召见。
帮助康有为组织保国会,草拟《京师大学堂章程》,以六品衔主持京师大学堂译书局。
戊戌政变后,梁启超逃亡日本,继又远游美澳印度。
他先后在日本创办东京高等大同学校(1898年10月)、《清议报》(1898年)、《新民丛报》(1902年2月),撰写了一系列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文章,堪称一代资产阶级思想启蒙的大师,但同时也礼赞改良。
1905年后,资产阶级改良派以《新民丛报》为阵地,与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激烈论争,梁启超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首席理论辩手。
辛亥革命后回国,20年代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南京东南大学讲学,并任清华研究院导师。
1929年病逝于北京。
梁启超一生著述宏富,有《饮冰室合集》传世。
作为中国近代史学奠基人的梁启超,不仅在新史学理论的探索及多领域的历史研究中作出了示范性的贡献,还在推进我国历史教育的现代化方面进行过一些有益的尝试。
纵观梁氏一生行迹,除积极参与社会政治和舆论宣传活动外,倾注精力较多的便是历史教学工作。
还在戊戌变法时期,他就应聘出任湖南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
1920年退出政坛后,复长期执教于天津南开和北京清华等学校,致力培养历史学专业人才,积累了大量的历史教学经验,并提出过一系列现代历史教育的主张。
这些主张,对于今天的历史教学改革,仍有一定的反思价值,这也是本文探讨梁氏历史教学思想与实践的微意所在。
一、培养现代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戊戌变法以后,随着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展开,“改造国民性”的问题日益受到新思想界的重视。
梁启超也认为,处今列强纷争之世,一个国家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首先必须“养成一种特色之国民,使之结为团体,[1]”所谓“特色之国民”,乃指“备有人格”,“即谓成为人之资格也,品行、智识、体力皆包于是[2]”,也就是应当具备爱国家、爱民族、重公德、有知识等现代国民的基本素质。
后又强调:史学为很重要的一门学科,尤以中小学的国史教育为要,“倘若中小学教育里头没有好好的国史教育,国民性简直不能养成。
[3]”认为要造就一种新国民,决不可忽视历史教育,因其在开启民智、培养人民爱国意识方面实有着其他学问难以替代的功用。
在他看来,历史教育之所以重要,首先在于可为现实的社会改造运动提供可观的思想动力。
他指出。
自洋务兴起以来,中国经多方面努力,眼界已有所开阔,然大部分国民仍既不知世界现状,也不明国家未来。
欲改变此种落后状况,唯有“但与之反复讲明政法所以然之理;国以何而强,以何而弱;民以何而智,以何而愚。
令其恍然于中国种种旧习之必不可以立国,然后授以东西史志各书,使知维新之有功,[4]”这样,便能为变法自强奠定广泛的思想基础。
为此,还在戊戌变法时期,他就撰写了《波兰灭亡记》、《日本国志序》、《俄土战记叙》等史志史论,向国民宣传变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