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次梁铰接与刚接

次梁铰接与刚接

次梁铰接与刚接
次梁铰接与刚接

次梁与主梁交接处是否点铰及如何从构造上保证

A 关于次梁与主梁交接处是否点铰及如何从构造上保证,汇总各处意见并总结如下:

1、杨星《PKPM结构软件从入门到精通》:

一般讲混凝土梁之间都是刚接,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铰接。如果设置为铰接,在构造上应采取相应措施。如铰接梁定义太多,会导致内力重分布,使内力分配不合理因素加大,计算结果也可能不合理。除非计算的内力和配筋明显不符合实际情况,可以在SATWE特殊构件定义时将其改为铰接。

2、老庄结构院:

①次梁点铰,不影响整体结构

②次梁对整体结构刚度贡献很微弱

③SATWE对次梁点铰后,并不是忽略了次梁的刚度贡献

④控制支座的约束条件,释放掉不利弯矩

⑤不要老想成铰接与实际不符,我们应承认,它最初的连接仍然是刚接,我们仅仅是释放掉支座的弯矩约束

⑥释放弯矩的实现,是通过降低其抵抗弯矩的能力—配筋,但其自身的截面的截面抵抗矩仍会影响弯矩的释放,因此,不能认为点铰处理后,就不对此类边梁进行抗扭构造措施。

3、朱炳寅观点:

井字梁与框架主梁的交接处是否要定义为铰接,关键要看框架梁对井字梁的约束情况,如果井字梁在支座处如连续梁,即主梁两侧都有,则不宜按铰接计算,反之则应按铰接计算,但设计时应注意实际存在的约束作用,采取必要的构造措施。

4、网上观点:

①实际上没有完全的铰接也没有完全的固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使我们的构造措施能满足工程的需要。我们认为假定梁端为铰接的结构,实际上梁端仍然有一定的弯矩,因此《混凝土规范》9.2.6条对此作出了规定,要求上部配置构造钢筋,就是这个道理。但是规范规定,构造钢筋截面面积不得小于下部钢筋的1/4,这一点只得商榷,构造钢筋不能太多,多了梁的转动能力受限,就不能看作铰接了。

②我以为电算建模最重要就是要让模型的主要力学模型接近实际构件.次梁设假想铰危险不在次梁,而在主梁,实际结构次梁端未能按模型形成塑性铰有效卸荷,对主梁依然存在的扭距将对主梁不利.次梁以按铰支考虑不会有危险.

③钢筋混凝土结构还是尽量不要人为设置铰接。

④-1、框架梁节点在没有特别情况下不主张设置铰接,这会改变结构的实际受力状态,

④-2、当主次梁交接的时候,当主次梁截面相差不大(宽、高,主要是高不大于50mm。)我一般不设置铰接,因为两者刚度差别很小,而且上部荷载可能差别也不大(不然次梁截面没必要取那么大。)。当主次梁差别较大时,次梁端部可以设置铰接,或进行弯矩调幅,以缓解支座超筋。

⑤即使按铰接计算了,但事实上梁端弯矩悉数传给了被支撑的主梁,那主梁反而危险了。话再说回来,因为楼板的作用,主梁的抗扭也不是那么弱的,所以就算按铰接计算,就算没有形成梁端铰,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总之,把楼板的作用看出是一个安全储备,能不点铰接还是不点的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时候,那也要在计算之外,加强一下被支撑主梁的抗扭作用!当被支撑梁为边梁的时候,就要特别注意了!

⑥我觉得次梁端支座在主梁上的节点可以设为铰接,因为次梁端支座在这地方不是连续的,主梁对次梁的约束有限.

但这样设置铰接的话,在pkpm计算时,次梁支座弯矩就为零,实际情况并不是完全铰接的.所以次梁端支座对主梁是有扭矩存在的,尤其是边梁,所以可以人工在边梁配置抗扭钢筋.

⑦不论框架梁还是次梁,若梁支座超筋,又无法改变梁截面尺寸时,按铰接计算梁跨中钢筋,支座钢筋按规范规定的最大配筋率配或再乘以0.85倍的调幅系数。按承载力极限状态考虑:最不利情况,交接时,梁跨中钢筋满足;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考虑:梁支座开裂,因支座配筋相对较大,裂缝宽度也不会太大。弊端就是有点浪费钢筋,但相对于整个工

程,个别梁这样处理,应该还是没问题的。

B 综合以上资料结论如下:

1、一般讲混凝土梁之间都是刚接,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铰接。

2、次梁点铰,只是对内力分布作了一个人为的计算假定(即假设不传递弯矩,不传递扭矩),但假定梁端为铰接的结构,实际上梁端仍然有一定的弯矩,边梁仍然会受扭。

3、框架次梁与主梁节点在没有特别情况下不主张设置铰接,这会改变结构的实际受力状态。

4、次梁端支座在主梁上的节点可以设为铰接,因为次梁端支座在这地方不是连续的,主梁对次梁的约束有限,但这样设置铰接的话,次梁端支座对主梁是有扭矩存在的,尤其是边梁,所以需人工在边梁配置抗扭钢筋。

5、点铰处需满足钢筋的构造要求如下:《砼规》9.2.6—1 当梁端按简支计算但实际受到受到部分约束时,应在支座区上部设置纵向构造钢筋。其截面面积不应小于梁跨中下部纵向受力钢筋计算所需截面面积的1/4,且不应少于2根。该纵向构造钢筋自支座边缘向跨内伸出的长度不应小于l0/5,l0为梁的计算跨度。

6、11G101-1图集P86、P91、P92均有关于梁端设计指定为铰接时的钢筋伸入支座要求,所以若对次梁边支座点铰,需在图纸中注明铰接,施工中按图集中铰接要求施工。

柱脚刚接与铰接的区别

刚性连接与铰性连接 钢结构中,梁与柱的连接通常采用3种形式,柔性连接(也称铰接)、半刚性连接和刚性连接。在工程实践中,如何判别一个节点属于刚性、半刚性或铰接连接主要是看其转动刚度,刚性连接应不会产生明显的连接夹角变形,即连接夹角变形对结构抗力的减低应不超过5%。 半刚性连接则介于二者之间。 梁柱的半刚性连接可以采用在梁端焊上端板,用高强螺栓连接,或是用连于翼缘的上、下角钢和高强螺栓。其设计要求如下: (1)端板连接在端板连接节点中力的传递可将梁端弯矩简化为一对力偶,拉力经受受拉翼缘传递。受拉螺栓对受拉翼缘对称布置。压力可以通过端板或柱翼缘承压传递,压力区螺栓可少量设置,并和受拉螺栓一起传递剪力。 (2)上下角钢连接用上下角钢连接的节点中,受拉一侧的连接角钢在弯矩作用下,不仅竖肢变形,水平肢也变形。因此,角钢连接的刚度比端板者稍低。 连接性质的划分应由下列三项指标来表征:抗弯刚度,转动刚度,延性(转动能力)。 &&& 抗弯承载力是连接强度的主要项目,此外还有抗剪强度。刚性连接从理论上来说,承受弯矩和剪力的能力应该不低于梁的承载能力,亦即不低于梁的塑性铰弯矩和腹板全塑性剪力。地震区的框架应该要求更高,体现“强连接-弱构件”的原则。对于柔性连接则只要求其抗剪能力。半刚性连接介于刚性和柔性连接之间,必须具有一定的抗弯能力。 && 连接的转动刚度由弯矩-转角曲线的斜率来体现,它不是常量,转动刚度对框架变形和承载力都有影响。对变形的影响需要结合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进行分析。为此,应考察连接的初始刚度或标准荷载作用下的割线刚度。刚性连接的刚度,理论上需要达到无限大,但实际上只要达到一定的限值就可以看作是刚性连接,问题在于如何从数量上做出界定。 &&& 转动能力属于延性指标,塑性设计的框架要求塑性铰部位有一定转动能力,以便后续的内力重分布能够出现。 &&& 1.刚性连接这种构造假定梁柱连接有足够的刚性,梁柱间无相对转动,连接能承受弯矩。铰支连接这种构造假定结构承受重力荷载时,主梁和柱之间只传递垂直剪力,不传递弯矩。这种连接可以不受约束的转动。 2.在钢结构框架的传统分析与设计中,为简化分析设计过程,梁柱连接被认作理想的铰接连接或完全的刚性连接,并且认为:连接对转动约束达到理想刚接的90%以上,可视为刚接;在外力作用下,柱梁轴线夹角的改变量达到理想铰接的80%以上的连接视为铰接。采用理想铰接的假定,将意味着梁与柱之间没有弯矩的传递,就转动而论,用铰连在一起的梁和柱将相互独立地转动. 能抵抗弯矩作用的柱脚称为刚接柱脚,相反不能抵抗弯矩作用的柱脚称为铰接柱脚,刚接与铰接的区别在于是否能传递弯矩,从实际上看,如果锚栓在翼缘的外侧,就是刚接,而且一般不少于四个,如果在翼缘内侧,就是铰接,一般为两个或四个。 这两种柱脚很明显的区别就是对侧移控制,如果结构对侧移控制较严,则采用刚接柱脚,例如有吊车荷载的情况,吊车荷载是动力荷载,对侧移比较敏感,而且侧移过大会造成吊车卡轨现象,此时应把柱脚设计成刚接柱脚。 *“如果是铰接柱脚需要加设抗剪键,地脚螺栓不能承受剪力的”本人的这句话说得有点不严谨,应该说“如果是铰接柱脚一般需要加设抗剪键”。因为钢结构铰接柱脚的柱脚轴力比较小,底板和基础砼表现的摩擦力很少能满足要求,所以多数柱脚都需要设置抗剪键 刚接与铰接的区别: 1.刚接能传递弯矩合剪力,铰接则只能传递剪力. 2.二者在构造上也有区别:刚接如为H型钢则其上下翼缘和腹板均需有连接构造;铰接如为H

钢结构节点刚铰接问题

在钢结构工程中,什么叫刚接什么叫铰接二者分别适用那。 上面的回答不正确哦。要是群栓那也是刚接的。所谓刚接,就是节点部分的各构件是固定死的,不能相对活动。铰接就是节点通过销轴, 单个螺栓,球形节点,等可以活动的东西连接的。连接之后,连接的各部件之间是可以活动的。刚接:焊接,铰接:用螺丝,最简单的回答。详细的也想不起来。原材料商情 钢结构里怎样区分刚接和铰接详细? 在工程实践中,如何判别一个节点属于刚性、半刚性或铰接连接主要是看其转动刚度, 刚性连接应不会产生明显的连接夹角变形,即连接夹角变形对结构抗力的减低应不超过5%。半刚性连接则介于二者之间。梁柱的半刚性连接可以采用在梁端焊上端板,用高强螺栓连接,或是用连于翼缘的上、下角钢和高强螺栓。其设计要求如下: (1)端板连接在端板连接节点中力的传递可将梁端弯矩简化为一对力偶,拉力经受受拉翼缘传递。受拉螺栓对受拉翼缘对称布置。压力可以通过端板或柱翼缘承压传递,压力区螺栓可少量设置,并和受拉螺栓一起传递剪力。 (2)上下角钢连接用上下角钢连接的节点中,受拉一侧的连接角钢在弯矩作用下,不仅竖。 高手指点一下:钢结构主梁与次梁应该是交接还是刚接啊。 钢结构主次梁通常用铰接的,也就是连接腹板即可。如果要刚接,最简单的方法是次梁直接搁置在主梁上面,再用加劲板加强一下,缺点是梁高叠加了,建筑师多半不能容忍。至于如混凝土梁一样保持梁面同高的前提下做刚接,那是很麻烦的,质量也难以保证。关于你说的和原混凝土结构的连接。钢梁和原混凝土柱做刚接非常困难,你打算怎么做节点才能保证弯矩的传递呢我能想到的只有用钢板做一个套箍整个把这个节点部位的混凝土柱箍住,这个套箍延伸出一小段钢梁,这延伸段再和你的钢梁连接,翼缘用外贴加劲板,腹板螺栓拴住。最好全部采用铰接,可以省事很多。钢梁与原混凝土柱的铰接节点很好处理:在原柱子上做个钢牛腿。tumblr?都可以,还是看你自己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我个人趋向于铰接! 铰接多啊实际工程中无处不在啊对于施工很便捷的 建筑钢结构中,关于刚接和铰接的详细定义是什么 - 已解决。 最佳答案1:刚接就是把两跟杆件死死的焊在一起,刚接可以传替力矩。铰接就是用一个可以转动的螺丝把两个刚体连接起来,铰接不可以传替力矩。最佳答案2:如果仅从力学角度分析,刚接是能限制节点的移动和转动,并且保证变形后相连的杆件相互之间的角度不变,而铰接是相连的构件能产生一定的转角,不限制转动,只限制移动 两跨钢构中间钢柱与钢梁定义为铰接还是刚接 - 已解决 - 搜。

常用几种钢结构构件的拼接

构件的拼接 一、等截面拉、压杆拼接 1、工厂拼接 ①拉杆:可以采用直接对焊(图a)或拼接板加角焊缝(图b)。直接对焊时焊缝质量必须达到一、二级质量标准,否则要采用拼接板加角焊缝。 ②压杆:可以采用直接对焊(图a)或拼接板加角焊缝(图b)。 采用拼接板加角焊缝时,构件的翼缘和腹板都应有各自的拼接板和焊缝,使传力尽量直接、均匀,避免应力过分集中。确定腹板拼接板宽度时,要留够施焊纵焊缝时操作焊条所需的空间。

2、工地拼接 ①拉杆:可以用拼接板加高强螺栓(图c)或端板加高强螺栓(图d)。 ②压杆:可以采用焊接(图e、f)或上、下段接触面刨平顶紧直接承压传力(图g、 h)。用焊接时,上段构件要事先在工厂做好坡口,下段(或上、下两段)带有定 位零件(槽钢或角钢),保证施焊时位置正确。上、下段接触面刨平顶紧直接承 压传力时应辅以少量焊缝和螺栓,使不能错动。拉压杆的拼接宜按等强度原则 来计算,亦即拼接材料和连接件都能传递断开截面的最大内力。 二、变截面柱的拼接(略) 三、梁的拼接 梁的拼接施工条件的不同分为车间(工厂)拼接和工地拼接两种。 1、工厂拼接 1)翼缘和腹板的工厂拼接位置最好错开,以避免焊缝集中。 2)翼缘和腹板的拼接焊缝一般采用对接焊缝。 3)对于满足1、2级焊缝质量检验级别的焊缝不需要进行验算。

4) 对于满足3级焊缝质量检验级别的焊缝需要进行验算.当焊缝强度不足时可 采用斜焊缝。当θ满足tgθ≤1.5时,可以不必验算。 2、工地拼接的构造 1)工地拼接一般应使翼缘和腹板在同一截面处断开,以便于分段运输(图a)。为了使翼缘板在焊接过程中有一定地伸缩余地,以减少焊接残余应力,可在工 厂预留约500mm长度不焊。 2)图b将翼缘和腹板的拼接位置适当错开的方式,可以避免焊缝集中在同一截面,但运输有一定困难。 3)对于铆接梁和较重要的或受动力荷载作用的焊接大型梁,其工地拼接常采用高强螺栓连接。 主次梁的连接 一.次梁为简支梁 1、叠接 构造:在主梁上的相应位置应设置支承加劲肋,以免主梁腹板承受过大的局部 压力。 特点:构造简单,次梁安装方便,但主、次梁体系所占的净空大。 计算:一般不用计算,螺栓只是起到安装固定作用。

钢结构里怎样区分刚接和铰接

钢结构里怎样区分刚接和铰接 技术资料2010-11-30 17:52:46 阅读185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刚性连接与铰性连接 钢结构中,梁与柱的连接通常采用3种形式,柔性连接(也称铰接)、半刚性连接和刚性连接。在工程实践中,如何判别一个节点属于刚性、半刚性或铰接连接主要是看其转动刚度,刚性连接应不会产生明显的连接夹角变形,即连接夹角变形对结构抗力的减低应不超过5%。 半刚性连接则介于二者之间。 梁柱的半刚性连接可以采用在梁端焊上端板,用高强螺栓连接,或是用连于翼缘的上、下角钢和高强螺栓。其设计要求如下: (1)端板连接在端板连接节点中力的传递可将梁端弯矩简化为一对力偶,拉力经受受拉翼缘传递。受拉螺栓对受拉翼缘对称布置。压力可以通过端板或柱翼缘承压传递,压力区螺栓可少量设置,并和受拉 螺栓一起传递剪力。 (2)上下角钢连接用上下角钢连接的节点中,受拉一侧的连接角钢在弯矩作用下,不仅竖肢变形,水平肢也变形。因此,角钢连接的刚 度比端板者稍低。 连接性质的划分应由下列三项指标来表征:抗弯刚度,转动刚度,延 性(转动能力)。 抗弯承载力是连接强度的主要项目,此外还有抗剪强度。刚性连接从理论上来说,承受弯矩和剪力的能力应该不低于梁的承载能力,亦即不低于梁的塑性铰弯矩和腹板全塑性剪力。地震区的框架应该要

求更高,体现“强连接-弱构件”的原则。对于柔性连接则只要求其抗剪能力。半刚性连接介于刚性和柔性连接之间,必须具有一定的抗弯能 力。 连接的转动刚度由弯矩-转角曲线的斜率来体现,它不是常量,转动刚度对框架变形和承载力都有影响。对变形的影响需要结合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进行分析。为此,应考察连接的初始刚度或标准荷载作用下的割线刚度。刚性连接的刚度,理论上需要达到无限大,但实际上只要达到一定的限值就可以看作是刚性连接,问题在于如何从数量上 做出界定。 转动能力属于延性指标,塑性设计的框架要求塑性铰部位有一定转动能力,以便后续的内力重分布能够出现。 1.刚性连接这种构造假定梁柱连接有足够的刚性,梁柱间无相对转动,连接能承受弯矩。铰支连接这种构造假定结构承受重力荷载时,主梁和柱之间只传递垂直剪力,不传递弯矩。这种连接可以不受约束 的转动。 2.在钢结构框架的传统分析与设计中,为简化分析设计过程,梁柱连接被认作理想的铰接连接或完全的刚性连接,并且认为:连接对转动约束达到理想刚接的90%以上,可视为刚接;在外力作用下,柱梁轴线夹角的改变量达到理想铰接的80%以上的连接视为铰接。采用理想铰接的假定,将意味着梁与柱之间没有弯矩的传递,就转动而论,用铰连在一起的梁和柱将相互独立地转动.

结构设计中梁端铰接的问题

结构设计中梁端铰接的问题 摘要:结构设计中经常会遇到梁端铰接还是固结的问题,这时常困惑着结构设计人员,本文就结构设计中如何确定铰接梁的问题就个人观点做以阐述 关键词:结构设计铰接刚接 1.引言 好的结构设计既要传力明确,又要跟实际相符,其中梁端固结还是铰接直接影响着结构的受力状态,本文就结构设计中铰接梁的问题做如下探讨。 2.刚接与铰接的概念 梁间连接的方式通常有刚接和铰接两种形式。刚接是指能传递竖向力和水平力,又能传递弯矩的构件相互连接方式,而铰接是指能传递竖向力和水平力而不能传递弯矩的构件相互连接方式。然而现实中梁的连接方式通常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般情况下,能承受弯矩大的连接方式就称为刚性,而受力过程中承受较小弯矩时就偏向于形成铰接。 3.当前存在的设铰接梁的几种情况及探讨 3.1剪力墙的厚度或主梁宽度不能满足梁负弯矩筋的锚固要求,则梁与构件的连接可以认为属于铰接,在PKPM结构设计时可以点铰。 3.2.当梁为多夸连续布置时,连续梁的端支座处理办法同3.2.1,其中间支座负弯矩筋连续通过剪力墙,不存在锚固长度的问题,可以认为是刚接。 上面两种情况,可概括为梁端锚固长度不够。铰接和固接是通过构造措施保证的。作为梁端铰接,就是要保证梁端有一定的转动能力,允许此梁在两端形成朔性铰而产生裂缝,但是不会破坏,实际上没有完全的铰接也没有完全的固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使我们的构造措施能满足工程的需要。我们认为假定梁端为铰接的结构,实际上梁端仍然有一定的弯矩,因此《混凝土规范》9.2.6条对此作出了规定要求上部配置构造钢筋,就是这个道理。但要注意,按铰接设计的梁端负筋一定不能过大,满足构造要求即可;否则塑性铰很难形成,不能形成塑性铰则次梁弯矩对主梁造成的协调扭矩依然存在,但计算又未考虑该协调扭矩,有可能造成主梁抗扭不足。 3.3虽然主梁的宽度可以满足次梁负弯矩筋的锚固要求,但因主梁的线刚度比次梁的线刚度大很多,此时线刚度大的主梁可视作线刚度小的次梁系的不动铰支座,则次梁与主梁连接处可以认为是铰接 3.4由于主梁对次梁的约束作用, 当次梁靠近主梁支座时,会在其梁梁端产生

钢结构的“刚接”和“铰接”

钢结构中,梁与柱的连接通常采用3种形式,柔性连接(也称铰接)、半刚性连接和刚性连接。在工程实践中,如何判别一个节点属于刚性、半刚性或铰接连接主要是看其转动刚度刚 性连接应不会产生明显的连接夹角变形,即连接夹角变形对结构抗力的减低应不超过5%。 半刚性连接则介于二者之间。 梁柱的半刚性连接可以采用在梁端焊上端板,用高强螺栓连接,或是用连于翼缘的上、下角 钢和高强螺栓。其设计要求如下: (1)端板连接在端板连接节点中力的传递可将梁端弯矩简化为一对力偶,拉力经受受拉翼 缘传递。受拉螺栓对受拉翼缘对称布置。压力可以通过端板或柱翼缘承压传递,压力区螺栓 可少量设置,并和受拉螺栓一起传递剪力。 (2)上下角钢连接用上下角钢连接的节点中,受拉一侧的连接角钢在弯矩作用下,不仅竖 肢变形,水平肢也变形。因此,角钢连接的刚度比端板者稍低。 连接性质的划分应由下列三项指标来表征:抗弯刚度,转动刚度,延性(转动能力)。 抗弯承载力是连接强度的主要项目,此外还有抗剪强度。刚性连接从理论上来说,承受弯矩 和剪力的能力应该不低于梁的承载能力,亦即不低于梁的塑性铰弯矩和腹板全塑性剪力。地 震区的框架应该要求更高,体现“强连接-弱构件”的原则。对于柔性连接则只要求其抗剪能力。半刚性连接介于刚性和柔性连接之间,必须具有一定的抗弯能力。 连接的转动刚度由弯矩-转角曲线的斜率来体现,它不是常量,转动刚度对框架变形和承载力都有影响。对变形的影响需要结合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进行分析。为此,应考察连接的初始刚 度或标准荷载作用下的割线刚度。刚性连接的刚度,理论上需要达到无限大,但实际上只要 达到一定的限值就可以看作是刚性连接,问题在于如何从数量上做出界定。 转动能力属于延性指标,塑性设计的框架要求塑性铰部位有一定转动能力,以便后续的内力 重分布能够出现。 1.刚性连接这种构造假定梁柱连接有足够的刚性,梁柱间无相对转动,连接能承受弯矩。铰 支连接这种构造假定结构承受重力荷载时,主梁和柱之间只传递垂直剪力,不传递弯矩。这 种连接可以不受约束的转动。 2.在钢结构框架的传统分析与设计中,为简化分析设计过程,梁柱连接被认作理想的铰接连 接或完全的刚性连接,并且认为:连接对转动约束达到理想刚接的90%以上,可视为刚接;在外力作用下,柱梁轴线夹角的改变量达到理想铰接的80%以上的连接视为铰接。采用理 想铰接的假定,将意味着梁与柱之间没有弯矩的传递,就转动而论,用铰连在一起的梁和柱 将相互独立地转动. 能抵抗弯矩作用的柱脚称为刚接柱脚,相反不能抵抗弯矩作用的柱脚称为铰接柱脚,刚接与 铰接的区别在于是否能传递弯矩,从实际上看,如果锚栓在翼缘的外侧,就是刚接,而且一 般不少于四个,如果在翼缘内侧,就是铰接,一般为两个或四个。 这两种柱脚很明显的区别就是对侧移控制,如果结构对侧移控制较严,则采用刚接柱脚,例 如有吊车荷载的情况,吊车荷载是动力荷载,对侧移比较敏感,而且侧移过大会造成吊车卡 轨现象,此时应把柱脚设计成刚接柱脚。 “如果是铰接柱脚需要加设抗剪键,地脚螺栓不能承受剪力的”本人的这句话说得有点不严谨,应该说“如果是铰接柱脚一般需要加设抗剪键”。因为钢结构铰接柱脚的柱脚轴力比较小,底 板和基础砼表现的摩擦力很少能满足要求,所以多数柱脚都需要设置抗剪键

桥梁工程习题-习题2[1].2梁桥设计计算-2

习题2.2(2梁桥—2、梁桥设计计算) 1、上承式简支梁桥的上部结构主要设计计算包括哪几个部分? 2、按结构受力简化图式不同,行车道板是如何分类的(常见的行车道板简化计算模型有哪些)?各的特点? 3、行车道板上的车轮荷载作用面是由有哪三条假定进行分布的? 4、什么叫板的荷载有效分布宽度?怎样确定? 5、多跨连续单向板(行车道板)的内力计算方法?计算图式?板的计算跨径? 6、单向板求支点剪力时为何在板端轮压下会出现三角形荷载? 7、悬臂板(行车道板)的内力计算方法?计算图式?板的计算跨径? 8、铰接悬臂板(行车道板)的内力计算方法?计算图式?板的计算跨径? 9、公式推导:用结构力学的基本理论,推导单向板、铰接悬臂板、悬臂板在汽车荷载作用下的弯矩与剪力公式。 10、某桥面板为单向板。其T梁梁肋间距2.2m,梁肋厚18cm,高110cm;T梁翼板根部厚20cm,端部厚14cm(ρ =25kN/m3)。沥青面层厚3cm(ρ=21kN/m3),水泥混凝土基层厚8cm(ρ=23kN/m3)。 1)求其在恒载、汽车荷载分别作用下桥面板跨中、根部产生的弯矩与剪力? 2)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桥面板跨中、根部的设计荷载效应? 11、有一整体浇筑的 T形梁桥(由五片梁组成),行车道板厚18cm,梁肋高度为82cm,厚度为20cm,梁肋间距 为200cm,桥面铺装厚度为11cm,荷载为公路I级,求此连续单向板在车辆荷载作用下的最大剪力。 12、什么叫荷载横向分布影响线?什么叫荷载横向分布系数? 13、计算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桥荷载横向分布系数的方法有哪些?分别说明各计算方法的名称及适用范围。 14、试述杠杆法计算荷载横向分布系数的基本假设与基本原理?适用范围? 15、试述偏心压力法计算荷载横向分布系数的基本假定、原理、适用范围?为什么还要提出修正的偏心压力法? 16、两种偏心压力法对边梁或中梁计算的荷载横向分布系数值,在定性上有何异同? 17、试述铰接板/梁法计算荷载横向分布系数的基本假设与基本思路?适用范围? 18、试述钢接板/梁法计算荷载横向分布系数的基本假设与基本思路?适用范围? 19、比拟正交异性板法(G—M法)的基本思路是什么?适用范围?计算步骤? 20、比拟正交异性板法(G—M法)中,梁桥与平板的换算关系如何? 21、荷载横向分布系数的求解步骤。 22、荷载在顺桥跨不同位置时主梁荷载横向分布系数有何不同?如何取值?在设计中如何处理和简化? 23、求解主梁受力时,荷载加载原则有哪些? 24、某双车道公路桥由6片截面完全相同的T形梁组成,计算跨径19.5m,设计荷载为公路—I级。行车道宽度 为 7.0m,人行道2×1.5m,梁肋中心距1.6m,中间设3道横隔板,冲击系数1+μ =1.19. 1)用杠杆原理法绘出1、2、3号梁荷载横向分 布影响线;并计算汽车荷载与人群荷载的荷载横 向分布系数? 2)用偏心受压法绘出1、2、3号梁荷载横向分 布影响线;并计算汽车荷载与人群荷载的荷载横 向分布系数? 3)若主梁梁高h=1.5m,梁肋厚b=20cm,翼板 平均厚度为t=16cm,铺装层平均厚度为H=8cm,试用铰接板法绘出1、2、3号梁荷载横向分布影响线;并计算汽车荷载与人群荷载的荷载横向分布系数? 4)画出顺桥跨方向m 的变化图。

请问什么情况下需要将梁的一端或两端设为铰接

请问什么情况下需要将梁的一端或两端设为铰接框架梁一端无柱的时候该端要设置为铰接,这是为了避免形成扁大柱,如果不这么做将使相邻两柱或扁柱在地震作用下吸收大量楼层剪力。造成平面内各抗侧力的竖向构件刚度不均匀,尤其在局部突出不为在端部或平面中部对称,产生扭转效应,不过我个人认为这只是理论的看法,铰接与否只在计算模型和计算书中有体现,施工图中是不会体现的,那么施工单位如何理解这种做法,再何况,即使施工单位知道这是铰接,他会做成铰接么? 铰接既然在模型中输入了,必然会在计算结果上体现出来,那么施工图也会体现出来,比如次梁点了铰接以后,负筋变小,底筋变大了。除非你不按照计算书配筋的。那个简单例子来说,比如一端和砌体结构的圈梁浇注,一端和梁现浇,为了减少梁对砌体墙和圈梁的扭转影响,就要考虑此处铰接,以减少节点的弯矩,降低影响 设成铰接支座负筋会少一点铰接与否在计算上当然是可以体现出来,梁柱改铰之后相当于去除梁端弯矩,计算的直接结果是增大底部负筋的配筋量,在计算书中体现为铰接的地方是个圈,但是03G101中有铰接梁柱的画法吗?如果有我真该回去好好看看书了,如果没有施工图如何体现铰接。砌体结构中大梁一般为两端铰接,因为梁端在荷载作用下会有转角,框架中一般深入柱子上的没有什么特殊要求的话,可视为固定端,如果是次梁的话实实际情况可考虑为铰接。我有做设计的时候就是有些抗扭的钢筋超筋有的时候我就把它设成铰接这样就不会超筋了! 次梁点了铰接以后,负筋变小,底筋变大了。按照计算书配筋的肯定不会有问题,我觉得 次梁一般考虑内力重分布的时候按铰接布置 意思就是面负筋少就是铰接,多防点就钢了?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谈谈我的理解. 结构力学里所谓铰的概念无非是一个可以自由转动的概念(X,Y向位移约束),实际的工程中正常使用时不存在铰(混凝土浇成以后就是刚接),只有在破坏时支左出现裂缝以后梁产生挠度变形,才形成的理论上的铰.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人为的设置某些次梁为铰支,是为了让该梁在地震中支左先破坏,以至于减弱对框架梁的扭曲,实质上也是为了保证框架的尽可能完好,不至于倒塌,该次梁下部配有更多的钢筋,使得支左破坏后有一定程度的保证不至于立即断裂.,减少人员的伤亡. 总而言之,是一个地震中的主次破坏概念. 这是我收集到的资料,应该对大家有所帮助 次梁在PMCAD主菜单1和主菜单2不同输入方法的比较分析 次梁可在PMCAD主菜单1中和其它主梁一起输入,程序上称为“按主梁输入的次梁”,也可在PMCAD主菜2的“次梁布置”菜单中输入,此时不论在矩形或非矩形房间内均可输入次梁,但只能以房间为单元输入,输入方式不如在PMCAD主菜单1中方便。 次梁在主菜单1输入时,梁的相交处会形成大量无柱联接节点,节点又把一跨梁分成一段段的小梁,因此整个平面的梁根数和节点数会增加很多。因为划分房间单元是按梁进行的,因此整个平面的房间碎小,数量众多。次梁在主菜单2输入时,次梁端点不形成节点,不切分主梁,次梁的单元是房间两支承点之间的梁段,次梁与次梁之间也不形成节点,这时可避免形成过多的无柱节点,整个平面的主梁根数和节点数大大减少,房间数量也大大减少。因此,当工程规模较大而节点,杆件或房间数量可能超出程序允许范围时,把次梁放在主菜2输入可有效地、大幅度减少节点、杆件和房间的数量。7 在主菜单1中输入次梁(简称当主梁输)和在主菜单2中输入的次梁(简称当次梁

各类梁的弯矩剪力计算汇总表

表1 简单载荷下基本梁的剪力图与弯矩图 梁的简图 剪力Fs 图 弯矩M 图 1 l a F s F F l a F l a l -+ - F l a l a ) (-+ M 2 l e M s F l M e + M e M + 3 l a e M s F l M e + M e M l a l -e M l a + - 4 l q s F + -2 ql 2 ql M 8 2ql + 2 l 5 l q a s F + -l a l qa 2) 2(-l qa 22 M 2 228)2(l a l qa -+ l a l qa 2) (2 -l a l a 2)2(- 6 l q s F + -3 0l q 6 0l q M 3 92 0l q + 3 )33(l - 7 a F l s F F + Fa -M 8 a l e M s F + e M M

9 l q s F ql + M 2 2ql - 10 l q s F 2 l q + M 6 20l q - 注:外伸梁 = 悬臂梁 + 端部作用集中力偶的简支梁 表2 各种载荷下剪力图与弯矩图的特征 某一段梁上的外力情况 剪力图的特征 弯矩图的特征 无载荷 水平直线 斜直线 或 集中力 F 突变 F 转折 或 或 集中力偶 e M 无变化 突变 e M 均布载荷 q 斜直线 抛物线 或 零点 极值 表3 各种约束类型对应的边界条件 约束类型 位移边界条件 力边界条件 (约束端无集中载荷) 固定端 0=w ,0=θ — 简支端 0=w 0=M 自由端 — 0=M ,0=S F 注:力边界条件即剪力图、弯矩图在该约束处的特征。

怎么区分刚接和铰接

如何区分钢结构中的铰接和刚接 钢结构中,梁与柱的连接通常采用3种形式,柔性连接(也称铰接)半刚性连接和刚性连接。工程实践中,如何判别一个节点属于刚性、半刚性或铰接连接主要是看其转动刚度,刚性连接应不会产生明显的连接夹角变形,即连接夹角变形对结构抗力的减低应不超过5%。 半刚性连接则介于二者之间。 梁柱的半刚性连接可以采用在梁端焊上端板,用高强螺栓连接,或是用连于翼缘的上、下角钢和高强螺栓。其设计要求如下: 1.端板连接端板连接节点中力的传送可将梁端弯矩简化为一对力偶,拉力经受受拉翼缘传递。受拉螺栓对受拉翼缘对称布置。压力可以通过端板或柱翼缘承压传递,压力区螺栓可少量设置,并和受拉螺栓一起传送剪力。 2.上下角钢连接用上下角钢连接的节点中,受拉一侧的连接角钢在弯矩作用下,不只竖肢变形,水平肢也变形。因此,角钢连接的刚度比端板者稍低。 连接性质的划分应由下列三项指标来表征:抗弯刚度,转动刚度,延性(转动能力)。 抗弯承载力是连接强度的主要项目,此外还有抗剪强度。刚性连接从理论上来说,接受弯矩和剪力的能力应该不低于梁的承载能力,亦即不低于梁的塑性铰弯矩和腹板全塑性剪力。地震区的框架应该要求更高,体现强连接-弱构件原则。对于柔性连接则只要求其抗剪能力。半刚性

连接介于刚性和柔性连接之间,必需具有一定的抗弯能力。 连接的转动刚度由弯矩-转角曲线的斜率来体现,不是常量,转动刚度对框架变形和承载力都有影响。对变形的影响需要结合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进行分析。为此,应考察连接的初始刚度或规范荷载作用下的割线刚度。刚性连接的刚度,理论上需要达到无限大,但实际上只要达到一定的限值就可以看作是刚性连接,问题在于如何从数量上做出界定。 转动能力属于延性指标,塑性设计的框架要求塑性铰部位有一定转动能力,以便后续的内力重分布能够呈现。 1.刚性连接这种构造假定梁柱连接有足够的刚性,梁柱间无相对转动,连接能承受弯矩。铰支连接这种构造假定结构接受重力荷载时,主梁和柱之间只传送垂直剪力,不传递弯矩。这种连接可以不受约束的转动。 2.钢结构框架的激进分析与设计中,为简化分析设计过程,梁柱连接被认作理想的铰接连接或完全的刚性连接,并且认为:连接对转动约束达到理想刚接的90%以上,可视为刚接;外力作用下,柱梁轴线夹角的改变量达到理想铰接的80%以上的连接视为铰接。采用理想铰接的假定,将意味着梁与柱之间没有弯矩的传送,就转动而论,用铰连在一起的梁和柱将相互独立地转动。 钢结构里怎样区分刚接和铰接 刚性连接与铰性连接 钢结构中,梁与柱的连接通常采用3种形式,柔性连接(也称铰接)、半刚性连接和刚性连接。在工程实践中,如何判别一个节点属于刚性、半

砼结构的铰接与刚接

关于铰接和刚接 铰的解词:两金属刀片相错。用剪刀剪纸剪布剪东西,北方 叫作铰。 铰接的解词:就是铰性连接,两个构件的柔性连接,既能活动又要结合紧密,比如大桥的预制梁和桥墩之间的连接,之间垫一块硬胶皮,就是铰接;预制构件的连接点不焊死就是铰接;铰链,每一链环之间即连接又活动,也是铰接。这是我个人的理解,建筑学科的铰接,我真的不懂。 刚接的解词:就是刚性连接,一次性接死,形成一个整体难解难分,除非破坏性的凿开炸开,比如焊接,比如树干与树枝之间的节点,必须要长在一起融为一体,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梁与柱、梁与墙、梁墙与板就都是刚接。梁的端部通过梁垫落在砖墙上,梁与砖墙就应该是铰接而不是刚接,虽然有砂浆凝固在一起但是允许其有微小的活动位移。 铰接与刚接,在03G101-1,P65页L配筋构造,就可以论证,左上角的端部负筋伸入净跨度内的长度,为1/5,在下面的注第1条首先说明:当端支座为柱、剪力墙、框支梁或深梁时,梁端部上部筋取1/3。这里有个问题,当端支座为柱、剪力墙、

框支梁或深时,那么除去这4个条件之外,多数次梁端部都是框架梁或次梁,软件默认设1/5确实没有错,关键是没有找到建筑学意义上的铰接究竟表示什么意思,在网上,找到这样一些解释:满意回答:平面物体的运动可以分解为两个方向的平动和一个平面内的转动,如果三个运动都被**了,则为固接,力学上成为固定段约束;如果物体可以绕一点转动,则这种连接方式为铰链连接。另一满意回答:"铰接"就是杆件之间以"铰"连接的.铰的书面名称是"圆柱铰链约束",它**被约束物体之间的移动,但是不约束转动.平面杆件体系中,去掉一个铰约束,必须加上两个相互垂直的约束反力.工业厂房的屋架被简化为桁架,各杆之间均为铰接.和铰接相对应的还有"刚接"即刚性连接.在框架结构中整体浇注的梁柱之间为刚接。还有满意回答:不允许有位移产生的需要刚接,反之,允许有位移产生的则为铰接,比如大跨度网架结构与承重墙之间的连接采用铰接的情况居多,其目的是为了减轻水平推力对墙体的作用力。上述这些“满意回答”,跟本人的见解差不多,即:铰接是活的,刚接是死的。 最好的解决办法,还是得求助于设计师,11G101-1中,把解释权指定给设计者,设计人最有发言权和决定权。

钢结构里怎样区分刚接和铰接

钢结构里怎样区分刚接和铰接 钢结构中,梁与柱的连接通常采用3种形式,柔性连接(也称铰接)、半刚性连接和刚性连接。在工程实践中,如何判别一个节点属于刚性、半刚性或铰接连接主要是看其转动刚度,刚性连接应不会产生明显的连接夹角变形,即连接夹角变形对结构抗力的减低应不超过5%。 半刚性连接则介于二者之间。 梁柱的半刚性连接可以采用在梁端焊上端板,用高强螺栓连接,或是用连于翼缘的上、下角钢和高强螺栓。其设计要求如下: (1)端板连接在端板连接节点中力的传递可将梁端弯矩简化为一对力偶,拉力经受受拉翼缘传递。受拉螺栓对受拉翼缘对称布置。压力可以通过端板或柱翼缘承压传递,压力区螺栓可少量设置,并和受拉螺栓一起传递剪力。 (2)上下角钢连接用上下角钢连接的节点中,受拉一侧的连接角钢在弯矩作用下,不仅竖肢变形,水平肢也变形。因此,角钢连接的刚度比端板者稍低。 连接性质的划分应由下列三项指标来表征:抗弯刚度,转动刚度,延性(转动能力)。 抗弯承载力是连接强度的主要项目,此外还有抗剪强度。刚性连接从理论上来说,承受弯矩和剪力的能力应该不低于梁的承载能力,亦即不低于梁的塑性铰弯矩和腹板全塑性剪力。地震区的框架应该要求更高,体现“强连接-弱构件”的原则。对于柔性连接则只要求其抗剪能力。

半刚性连接介于刚性和柔性连接之间,必须具有一定的抗弯能力。 连接的转动刚度由弯矩-转角曲线的斜率来体现,它不是常量,转动刚度对框架变形和承载力都有影响。对变形的影响需要结合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进行分析。为此,应考察连接的初始刚度或标准荷载作用下的割线刚度。刚性连接的刚度,理论上需要达到无限大,但实际上只要达到一定的限值就可以看作是刚性连接,问题在于如何从数量上做出界定。 转动能力属于延性指标,塑性设计的框架要求塑性铰部位有一定转动能力,以便后续的内力重分布能够出现。 1.刚性连接这种构造假定梁柱连接有足够的刚性,梁柱间无相对转动,连接能承受弯矩。铰支连接这种构造假定结构承受重力荷载时,主梁和柱之间只传递垂直剪力,不传递弯矩。这种连接可以不受约束的转动。 2.在钢结构框架的传统分析与设计中,为简化分析设计过程,梁柱连接被认作理想的铰接连接或完全的刚性连接,并且认为:连接对转动约束达到理想刚接的90%以上,可视为刚接;在外力作用下,柱梁轴线夹角的改变量达到理想铰接的80%以上的连接视为铰接。采用理想铰接的假定,将意味着梁与柱之间没有弯矩的传递,就转动而论,用铰连在一起的梁和柱将相互独立地转动.

板传梁梁传柱荷载计算

板传梁梁传柱荷载计算 河南科技大学毕业设计 ?6.1.1.板传荷载计算 计算单元见下图所示: 因为楼板为整体现浇,本板选用双向板,可沿四角点沿45?线将区格分为小块,每个板上的荷载传给与之相邻的梁,板传至梁上的三角形或梯形荷载可等效为均布荷载。 图6-1 框架结构计算单元 42 河南科技大学毕业设计 图6-2 框架结构计算单元等效荷载一.B,C, (D,E)轴间框架梁: 屋面板传荷载: 222恒载: 6.09KN/m1.5m[1-2(1.5/6)(1.5/6)]2=17.128K,,,,N/m 222活载: 2.0KN/m1.5m[1-2(1.5/6)(1.5/6)]2=5.625KN/,,,,,m楼面板传荷载: 222恒载: 3.83KN/m1.5m[1-2(1.5/6)(1.5/6)]2=10.772K,,,,,N/m 222活载: 2.0KN/m1.5m[1-2(1.5/6)(1.5/6)]2=5.625KN/,,,,,m梁自重:3.95KN/m B,C, (D,E)轴间框架梁均布荷载为: 屋面梁:恒载,梁自重,板传荷载 ,17.128 KN/m+3.95 KN/m=21.103 KN/m

活载,板传荷载,5.625 KN/m 楼面板传荷载:恒载,梁自重,板传荷载,3.95 KN/m+10.772 KN/m=14.747 KN/m 活载,板传荷载,5.625 KN/m 二. C,D轴间框架梁: 屋面板传荷载: 26.09KN/m1.2m5/82=9.135KN/m,,,恒载: 22.0KN/m1.5m5/82=3KN/m,,,活载: 楼面板传荷载: 23.83KN/m1.25/82=5.745KN/m,,,恒载: 43 河南科技大学毕业设计 22.0KN/m1.2m5/82=3.75KN/m,,,活载: 梁自重:3.95KN/m C,D轴间框架梁均布荷载为: 屋面梁:恒载,梁自重,板传荷载 ,2.349 KN/m+9.135 KN/m=11.484 KN/m 活载,板传荷载,3 KN/m 楼面板传荷载:恒载,梁自重,板传荷载 ,2.349 KN/m+5.745KN/m=8.09KN/m 活载,板传荷载,3.75 KN/m 三.B轴柱纵向集中荷载计算: 顶层柱: 女儿墙自重:(做法:墙高900?,100?的混凝土压顶)

钢结构连接方式的选择

钢结构连接形式介绍与选择 在设计钢结构工程时,构件与构件之间需要进行有效的连接,以形成一个整体,对于构件之间连接的形式,则有很多的方式可以选择。如何在各种连接节点中选择合理的连接方式,这通常是一个容易模糊的设计盲点,因此在此作一些介绍,以强化钢结构设计概念。 一、连接形式 钢结构中连接节点可分为刚性节点、半刚性节点和铰接节点三种形式,设计时应根据节点的位置及其所要求的强度和刚度,合理确定节点的形式、连接方式、细部构造及其计算方法。 连接形式 刚性节点半刚性节点铰接节点 设计中不考虑此 种节点 在工程实践中,如何判别一个节点属于刚性、半刚性或铰接连接主要是看其转动刚度,刚性连接应不会产生明显的连接夹角变形,即连接夹角变形对结构抗力的减低应不超过5%。通常定义,连接对于转动约束达到理想刚接的90%以上的连接,可视为刚接;在外力作用下,柱梁轴线夹角的改变量达到理想铰接的80%以上的连接视为铰接。采用理想较接的假定,意味着梁与柱之间没有弯矩的传递,用较连在一起的梁和柱将互相独立的转动。 这里用柱脚来具体解释下刚接与铰接的区别。 能抵抗弯矩作用的柱脚称为刚性柱脚,相反不能抵抗弯矩作用的柱脚称为铰接柱脚,刚接与铰接的区别在于是否能传递弯矩,从实际看,如果锚栓在翼缘外侧,就是刚接,如果在翼缘内侧,就是铰接。这两种柱脚的区别就是对侧移的控制,也就是有吊车荷载的单层工业厂房,因为吊车对侧移比较敏感,而且侧移过

大会造成吊车卡轨的现象,且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CECS 102:2002)中3.4.2条规定,刚架柱顶位移设计值的限值,无吊车且采用轻型钢墙板时是h/60,有吊车且吊车仅由地面操作时是h/180,所以把柱脚设计成刚性柱脚,抵抗其侧位移。 在设计中为简化计算,一般均按完全刚接或理想铰接来考虑,因此,半刚性 节点在此不做赘述。 二、连接方式 连接根据使用材质不同可分为铆接、螺栓连接和焊接三种方式。 1. 铆接 铆接是通过在构件上打孔,然后用铆钉、铆板将构件连接,因其构造复杂, 连接方式 铆接 螺栓连接 焊接 普通螺栓 高强度螺栓 C 级 A 、B 级 摩擦型 承压型

板传梁梁传柱荷载计算

§6.1.1.板传荷载计算 计算单元见下图所示: 因为楼板为整体现浇,本板选用双向板,可沿四角点沿45°线将区格分为小块,每个板上的荷载传给与之相邻的梁,板传至梁上的三角形或梯形荷载可等效为均布荷载。 图6-1框架结构计算单元

图6-2框架结构计算单元等效荷载 一.B~C, (D~E)轴间框架梁: 屋面板传荷载: 恒载:222 ??+? 6.09K N/m1.5m[1-2(1.5/6)(1.5/6)]2=1 7.128K N/m 活载:222 ???+? m 2.0K N/m1.5m[1-2(1.5/6)(1.5/6)]2=5.625K N/楼面板传荷载: 恒载:222 3.83K N/m1.5m[1-2(1.5/6)(1.5/6)]2=10.772K ???+? N/m 活载:222 ???+? m 2.0K N/m1.5m[1-2(1.5/6)(1.5/6)]2=5.625K N/梁自重: 3.95KN/m B~C, (D~E)轴间框架梁均布荷载为: 屋面梁:恒载=梁自重+板传荷载 =17.128 K N/m+3.95 KN/m=21.103 K N/m 活载=板传荷载=5.625 K N/m 楼面板传荷载:恒载=梁自重+板传荷载 =3.95 KN/m+10.772 KN/m=14.747 K N/m 活载=板传荷载=5.625 K N/m 二. C~D轴间框架梁: 屋面板传荷载: 恒载:2 ??? 6.09K N/m1.2m5/82=9.135K N/m 活载:2 ??? 2.0K N/m1.5m5/82=3K N/m 楼面板传荷载: 恒载:2 ??? 3.83K N/m1.25/82=5.745K N/m

(完整版)一端是柱一端是梁的这种梁为什么要指定铰接

本人正在建模的一栋框架住宅,由于首层是车库,需要大空间,二层是一梯四户的格局,就出现了二层楼板处出现大量的梁。 其中一条梁一端搭在柱子上,另一端直接搭在另外一条框架梁上,上头说搭在框架梁上的一端要指定铰接。我问了一下,他说如果不指定的话,框架梁配筋会显得很大。 坐等高人解释一下个中的原因,最好能通俗点~从受力分析方面什么的解释一下,本人从事结构设计不久。先感激了 二种情况你都可算一下,比较一结果就知道是不是会差很多。 有差别,但不一定差很多。 梁搁梁,主梁抗扭刚度(截面尺寸)不大的话,次梁梁端弯矩是不大的,因此可以假定,这是一种情况。 另外,有时需要,人为设定为铰:不想使次梁梁端有此弯矩传递到主梁上(使主梁不受扭),次梁负筋用d10。 一般来说,连续梁中间支座是固接的,负筋配足,这样的话次梁的弯矩传递是连续的,边支座人为的设置成铰接,因为我们不希望次梁把弯矩传给主梁使主梁受扭,但设置成铰接后梁端可能会产生裂缝,另外,即使不点成铰接,PKPM一般也不会配足负筋的,而且还会照顾到主梁受扭,配受扭钢筋,所以我一般都不点铰接,你可以把点铰前点铰后的结果对比一下。 个人认为不报红的话,可以不点铰的~~ 报红了,框架梁抗扭算不过的话,可以点铰,释放梁端负弯矩,在配筋上体现~~ 可以不点铰支的,框架梁抗扭算不过,可以点铰。

我认为应该点铰接,如果不点铰接,两梁都按主梁计算,没有主次之分,框架梁配筋会很大.如果两梁荷载基本相同,可以不铰接 点铰接就是让它有裂缝,减轻主梁压力 我试过点不点铰接差不多,计算的时候也是按铰接算的弯矩是0. 梁与柱连接,柱的刚度比梁的刚度大,节点为刚接; 梁与梁连接,梁的刚度相差不大,节点为铰接; 首先要说的是PKPM中satwe,假设,梁一头在柱上,则认为梁是从柱上挑出的梁,所以,计算会显示是梁上部超筋;点铰,没错可以通过计算,但是想想这种结构计算的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建议调整柱网 要看主梁的宽度是否满足《混凝土规范》10.4的节点锚固要求,不满足的话应该是铰接,满足的话应该是固接 个人认为,点铰接一般是在该节点次梁的配筋量较打的时候,而这个量大的配筋反应了一个问题,就是主梁收扭很厉害。如果点了铰接,就释放了主梁的压力,但是次梁在该处容易破坏,那么再通过加大梁下部钢筋来弥补该处次梁所承受的荷载。 1 减小主梁受扭 2 调整内力分布,尽量让支座处钢筋减少,增大增大次梁跨中配筋 这样设定是比较合理的,因为柱子抗弯能力强,次梁与柱连接处设置成刚节点成立;次梁与主梁连接处,若设置为刚接,则主梁受扭,钢筋混凝土梁抗扭能力比较差,这样受力不太合理,若主梁抗扭失效,次梁端负弯矩消失,则次梁跨中弯矩加大,次梁底部配筋一般就不够了。因此你的上方这样设置是比较正确的。

钢结构常见的几种梁柱刚性连形式

钢结构常见的几种梁柱刚性连形式(1)梁与柱刚性连接的构造形式有三种,如图所示: (2)梁与柱的连接节点计算时,主要验算以下内容: ①梁与柱连接的承载力 ②柱腹板的局部抗压承载力和柱翼缘板的刚度 ③梁柱节点域的抗剪承载力 (3)梁与柱刚性连接的构造 ①框架梁与工字形截面柱和箱形截面柱刚性连接的构造:

框架梁与柱刚性连接 ②工字形截面柱和箱形截面柱通过带悬臂梁段与框架梁连接时,构造措施有两种: 柱带悬臂梁段与框架梁连接 梁与柱刚性连接时,按抗震设防的结构,柱在梁翼缘上下各500mm的节点范围内,柱翼缘与柱腹板间或箱形柱壁板间的组合焊缝,应采用全熔透坡口焊缝。 (4)改进梁与柱刚性连接抗震性能的构造措施 ①骨形连接

骨形连接是通过削弱梁来保护梁柱节点。 骨形连接 梁端翼缘加焊楔形盖板 在不降低梁的强度和刚度的前提下,通过梁端翼缘加焊楔形盖板。 (5)工字形截面柱在弱轴与主梁刚性连接

当工字形截面柱在弱轴方向与主梁刚性连接时,应在主梁翼缘对应位置设置柱水平加劲肋,在梁高范围内设置柱的竖向连接板,其厚度应分别与梁翼缘和腹板厚度相同。柱水平加劲肋与柱翼缘和腹板均为全熔透坡口焊缝,竖向连接板与柱腹板连接为角焊缝。主梁与柱的现场连接如图所示。 2梁与柱的铰接连接 (1)梁与柱的铰接连接分为:仅梁腹板连接、仅梁翼缘连接: 仅梁腹板连接仅梁翼缘连接

柱上伸出加劲板与梁腹板相连梁与柱用双盖板相连 (2)柱在弱轴与梁铰接连接分为:柱上伸出加劲板与梁腹板相连、梁与柱用双盖板相连 柱的拼接节点一般都是刚接节点,柱拼接接头应位于框架节点塑性区以外,一般宜在框架梁上方1.3m左右。考虑运输方便及吊装条件等因素,柱的安装单元一般采用三层一根,长度10~12m左右。根据设计和施工的具体条件,柱的拼接可采取焊接或高强度螺栓连接。 按非抗震设计的轴心受压柱或压弯柱,当柱的弯矩较小且不产生拉力的情况下,柱的上下端应铣平顶紧,并与柱轴线垂直。柱的25%的轴力和弯矩可通过铣平端传递,此时柱的拼接节点可按75%的轴力和弯矩及全部剪力设计。抗震设计时,柱的拼接节点按与柱截面等强度原则设计。 非抗震设计时的焊缝连接,可采用部分熔透焊缝,坡口焊缝的有效深度不宜小于板厚度的1/2。有抗震设防要求的焊缝连接,应采用全熔透坡口焊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