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一《论道德的谱系》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鸟儿在风中歌唱》的歌词意境、曲式曲调及演唱-音乐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鸟儿在风中歌唱》是我国着名词作家樊孝斌和作曲家刘聪老师创作的一首当代优秀花腔女高音艺术歌曲。
该歌曲讲述了鸟儿在面对人类捕杀时的无助与凄惨,唤醒人们对越来越恶劣的生态环境的深入思考,倡导人类要爱护鸟类,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
要想处理好这首作品,使听者与歌者产生共鸣,并有强烈感染力,应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和处理。
一、歌词意境的分析《鸟儿在风中歌唱》这首艺术作品的歌词,如同戏剧一样描写一对鸟儿的爱情悲剧,歌词不长词句简洁,但寓意非常深刻,鸟儿、山岗、笼子、新娘、猎枪这五个典型的画面,把一个可悲的场景刻画得淋漓尽致,使人凄凉之感油然而生。
词作者以拟人的手法,用一只小鸟的口吻和独特的视觉角度去诉说出他(她)对在现实生活中遭受猎(捕)杀时的无助、忧伤、挣扎、呐喊,从而想唤起人类的良知。
在这首歌中有两句歌词特别引人深思,一句是有谁能理解它的忧伤,另一句是有谁能把它带回故乡,这两句是谴责,是祈求,更是呼唤。
全曲的高潮部分,用了大段的啊来表现鸟儿此时催人泪下的哀叹和绝望,仿佛是用鸟儿的哭泣来唤醒人类的觉醒。
整首作品通过拟人的手法,通过鸟儿的自述,写出了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而产生的悲惨故事。
在演唱这首作品时,应该尽量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根据歌词的内容和音乐形象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又一幅鲜活的画面。
鸟儿在凛冽的寒风中,不停地歌唱,不停地飞翔,却不能回到故乡。
演唱者应当把自己化作成那只歌唱的小鸟,置身于这悲戚的画境中,在演唱中做到情感的张弛有度、出神入化、丝丝入扣,才能震撼听众内心深藏的情感,才有那种凄美效果。
二、曲式曲调分析深入解读作品的曲式结构对演唱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作曲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厚的情感都蕴藏在每个音符中,当拿到这首作品时都应该认真发掘和领会,只有对作品的理解越深,感受越深,在演唱时表达才会越纯真,越完美,越动听。
尼采的著作阅读顺序
摘要:
1.尼采著作的阅读顺序
2.阅读尼采著作前的建议
3.尼采著作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正文:
尼采的著作阅读顺序
对于想要深入了解尼采哲学思想的读者,一个合适的阅读顺序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我们可以从尼采的早期著作开始阅读,例如《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和《悲剧的诞生》,这两本书提供了尼采哲学的基础和背景。
接着,我们可以阅读《道德的谱系》和《权力意志》,这两本书详细阐述了尼采的道德观念和权力观念。
最后,我们可以阅读《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和《瞧,这个人》,这两本书是尼采哲学思想的巅峰之作,探讨了人类的存在意义和价值。
阅读尼采著作前的建议
在阅读尼采的著作之前,建议读者先阅读一些关于尼采的传记和研究资料,以便更好地理解尼采的哲学思想。
此外,由于尼采的著作风格独特,充满了隐喻和象征,因此读者需要有一定的哲学素养和思考能力,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领会尼采的思想。
尼采著作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尼采的著作涵盖了哲学、心理学、文学批评、历史等多个领域,其主要思想包括“上帝已死”、“超人”、“永恒轮回”等。
尼采的著作风格独特,充满了
隐喻和象征,富有诗意和激情。
他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哲学家和文化人,被誉为现代哲学的奠基人之一。
形而上学的尼采海德格尔的《尼采》分为上、下卷(一九九六——一九九七年全集版第六卷),计有一千零五十页,印成中文恐怕要接近八十万字了。
英译者干脆就把根据单行本(一九六一年)译出的英文版做成四卷,且还把下卷中篇幅较为短小的三章(第八、九、十章)省略了——因为这三章此前已经另有一个单独的英文译本,立题为《哲学的终结》(琼·斯坦博译,纽约,一九七三年)。
在海德格尔的前期哲学中,尼采未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无论在早期弗莱堡和马堡讲座中,还是在前期代表作《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对尼采均少有关注和论述。
而三十年代中期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
在一九三六年到一九四二年间,海德格尔在弗莱堡大学连续做了六个讲座,专论尼采思想;之后又写了几篇论文讨论与尼采哲学相关的形而上学史问题。
如我们所知,那年头正是德国纳粹暴政肆虐时期,而且海德格尔在此前不久(一九三三——一九三四年)曾积极投身于运动。
因此不能不令人想到:希特勒帝国的快速而灾难性的崩溃,作为尼采基本思想的强力意志,与海德格尔所谓西方形而上学在存在历史中的终结,以“一种独一无二的、令人不安的方式”结合在一起了。
海德格尔所做的六个尼采讲座依次为:《尼采:作为艺术的强力意志》(一九三六——一九三七年冬季学期);《西方思想中尼采的形而上学基本立场:相同者的永恒轮回》(一九三七年夏季学期);《尼采的第二个不合时宜的考察》(一九三八——一九三九年冬季学期);《尼采关于作为认识的强力意志的学说》(一九三九年夏季学期);《尼采:欧洲虚无主义》(一九四○年第二个三分之一学年);《尼采的形而上学》(一九四一——一九四二年冬季学期,已预告而未做成)。
眼下的《尼采》两卷本就是作者根据上列讲座(第三个除外)整理而成的,此外又加上了相关的四篇论文(作于一九四一年和一九四四——一九四六年)。
所以,从时间跨度上讲,海德格尔的《尼采》历经整整十个年头。
一个尼采,海德格尔集中地讲和写了十年。
他的讲法不是为了应付教务,不像我们国内常见的教授先生们,备好一两个课后就可以管半辈子或一辈子用了。
西方伦理学著作书目柏拉图理想国亚里斯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塞涅卡论幸福生活奥勒留沉思录奥古斯丁论意志自由马基雅维里君主论英尔乌托邦霍布斯利维坦斯宾诺莎伦理学休谟道德原理研究斯密道德情操论卢梭爱弥儿康德实践理性批判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费希特伦理学体系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叔本华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密尔功利主义费尔巴哈幸福论西季威克伦理学方法居友无义务无制裁的道德概论尼采论道德的谱系包尔生伦理学体系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克鲁泡特金互助论摩尔伦理学原理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舍勒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和实质的价值伦理学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弗洛伊德文明及其缺憾石里克伦理学问题尼布尔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艾耶尔语言、真理与逻辑萨特存在与虚无斯蒂文森伦理学与语言弗洛姆为自己的人图尔敏推理在伦理学中的地位罗素伦理学和政治学中的人类社会马斯洛动机与人格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斯马特一种功利主义伦理学体系概述弗菜彻境遇伦理学斯金纳超越自由与尊严罗尔斯正义论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道金斯自私的基因麦金大尔德性之后科斯洛夫斯基伦理经济学原理《夏子的酒》夏子的酒,是一本日本漫画书,从来不看漫画的我,读天下杂志肖曼专栏,她推荐两本漫画书,一是课长岛耕作(后又出版部长岛耕作),二是夏子的酒。
肖曼的文章很少见报,几乎是惜墨如金,但总是颇有见地,她不是大声疾呼的革命家,但一针见血,干脆利落,也是少女时代我行我素的风格所致吧,即使已迈入后青春期也难掩野气洒脱,和一般的闺阁作家的顾影自怜,大大不同。
当时在台湾担任老总的我,立刻推荐给同仁们,自己也细细读完夏子的酒。
至于全篇描写企业内部勾心斗角复杂人事的课长耕作,由于太过了然,就一直没有读完。
夏子,是一个在外流转大城市谋生的女孩,在父亲突然过世时,不得不停止在外漂泊的生涯,回家。
回到生长的乡下,继承家业,一个酿造自家配方酒的小作坊。
她天生难驯的流浪血液,是万万不甘心的,在这个人人都认识对方的浓郁乡亲乡情的环境里,关心、干预,互为表里。
尼采的著作阅读顺序(原创版)目录1.尼采著作的阅读顺序2.为什么要按照这个顺序阅读3.阅读尼采著作前的准备工作正文尼采的著作阅读顺序对于想要深入了解尼采哲学思想的读者来说,阅读尼采的著作顺序是很重要的。
根据一些学者和评论家的建议,以下是一个比较合理的阅读顺序:1.《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这是尼采全集 14 卷中最好读的一本,对于初次接触尼采的读者来说,可以从这本书开始。
2.《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本书是尼采中期作品的终结和晚期作品的开端,是他最知名也最重要的著作。
3.《悲剧的诞生》:这本书是尼采早期的代表作,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他的思想发展脉络。
4.《道德的谱系》:这本书是尼采关于道德观念的探讨,对于理解他的道德哲学很有帮助。
5.《权力意志》:这是尼采晚期著作中的一部分,阐述了他的权力意志观念。
6.其他作品:在阅读完以上著作后,可以尝试阅读尼采的其他作品,如《偶像的黄昏》、《不合时宜的考察》、《人性的,太人性的》、《朝霞》、《快乐的科学》等。
为什么要按照这个顺序阅读按照上述顺序阅读尼采的著作,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他的思想发展过程。
从早期的《悲剧的诞生》开始,读者可以看到尼采对于古希腊悲剧的探讨,以及他对于生命意志和理性的思考。
然后是中期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本书以哲学小说的风格呈现,象征着尼采思想的转折点。
最后是晚期的《权力意志》等著作,这些作品深入探讨了尼采的道德哲学和权力观念。
阅读尼采著作前的准备工作在阅读尼采的著作之前,建议先了解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
可以阅读海德格尔的《尼采》,这本书对于理解尼采的思想有一定的帮助。
此外,为了更好地理解尼采的著作,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哲学、历史和文学知识。
超越形而上学作者:陈祺来源:《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年第03期摘要:尼采通过透视论超越了传统的表象论,并因此成功地消解了表象的对立面,即自在之物,从而废除了关于自在之物的真理,即形而上学。
以此,他就超越了形而上学,成为第一个后形而上学思想家。
尼采的透视论具有两重性。
它同时具有认识论和存在论的意义,但是只有以其存在论意义为基础,才能看清这种两重性。
因为只从认识论的角度考察它,就会听任其陷入相对主义的危机之中。
透视概念附属于强力意志。
无论是作为认识的强力意志,还是作为艺术的强力意志,它们都是生命的条件,前者是生命保存的条件,后者是生命提升的条件。
在保存中透视形成了生命的境域,而在向更高处的透视中,生命得以提升并显现为强力意志。
这就是尼采眼中世界的真实状态(Wahrheit)。
关键词:透视;自在之物;强力意志;形而上学;尼采中图分类号:B51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13)03-0007-08尼采提出透视论,为的就是克服传统的表象论。
他是从叔本华那里接受表象概念的。
承认表象就必须承认其对立面——自在之物,而他又要废除自在之物,这样就无法在感觉的范围内找到自然科学的最终依据了。
因此,尼采必须超越表象论,以便走出这种悖论。
起初,他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透视论的,这集中体现在1887年出版的《论道德的谱系》一书,其他则散见于同期的笔记中。
《论道德的谱系》中的透视论集中体现于以下文字:我的哲学家先生们,从现在起,我们要更加提防那种危险而古老的概念虚构,它曾经放置了一个“纯粹、无欲求、无痛苦、无时间的认识主体”,让我们提防诸如“纯粹理性”、“绝对精神”、“自在的认识”一般自相矛盾的概念的触手——在此总是要求去设想一只恰恰不能被设想的眼睛,这只眼睛应该完全没有方向,在此主动性和解释性的力应该被束缚,应该缺失,然而正是通过这些力,看才成为看到某物的看,于是,在此关于眼睛总是在要求某种荒谬和不可把握。
文森特·威廉·梵高(又称”凡高”,以下称“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
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表现主义。
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现已跻身于全球最著名、广为人知与珍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
1890年7月29日,因精神疾病的困扰,曾割掉耳朵,后在法国瓦兹河开枪自杀,时年37岁。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俄文:ПётрИльичЧайковский,英文:Peter Lynch Tchaikovsky)又译为柴科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
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7日生于矿山工程师兼官办冶金工厂厂长家庭。
1859年毕业于彼得堡法律学校,在司法部任职。
1861年入俄罗斯音乐协会音乐学习班(次年改建为彼得堡音乐学院)。
1863年辞去司法部职务,献身音乐事业。
1865年毕业后,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同时积极创作,第一批作品问世。
受富孀梅克夫人资助,1877年辞去教学工作专事创作。
1878-1885年间曾多次去西欧各国及美国旅行、演出。
1893年6月荣获英国剑桥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同年10月底在彼得堡指挥《6号悲怆交响曲》首次演出后不久即去世[1]。
他的作品反映了沙皇专制统治下的俄国广大知识阶层的苦闷心理和对幸福美满生活的深切渴望;着力揭示人们的内心矛盾,充满强烈的戏剧冲突和炽热的感情色彩。
代表作品有:第四、第五、第六(悲怆)交响曲,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第一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罗科主题变奏曲》、第一弦乐四重奏、钢琴三重奏《纪念伟大的艺术家》、交响序曲《1812年》、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交响幻想曲《里米尼的弗兰切斯卡》、意大利随想曲、弦乐小夜曲以及大量声乐浪漫曲等[1]。
读《规训与惩罚》有感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读《规训与惩罚》有感,感谢您的阅读!读《规训与惩罚》有感1972年至1974年间,米歇尔.福柯完成了《规训与惩罚》的写作。
当时正值法国极左翼运动的衰退阶段,而此前的几年,福柯一直积极地参与到法国毛派运动中,他甚至组织了"监狱信息小组",尝试推行他的政治理想:摧毁一种简单的、基本的意义形态,即关于善与恶的意识形态 . 《规训与惩罚》被称为是关于"现代道德谱系"的论著,在很大程度上,借鉴并发展了尼采的《论道德的谱系》中的观点与论辩方法。
如果说尼采在《论道德的谱系》中通过重审古希腊至中世纪道德传统的变迁,恶狠狠地批判了基督教将人"奴隶化"的伪道德;那么福柯则是通过回顾古典时期至现代以来惩罚方式的演化,揭露了现代道德的标杆——人道主义的伪善。
尼采尚且呼唤人类回归酒神信仰以摆脱成为"病人"的困境,而福柯却拒绝建立任何单一的意义形态,他指引我们看见的是一张无可遁逃的权力罗网。
《规训与惩罚》采取的是谱系学研究方法,通过援引史料,追溯17世纪以来欧洲尤其是法国刑罚方式的演变,打破线性的刑罚史,从细枝末节中呈现出历史的多义性和复杂性;同时,又借助分析具体的规训机制(学校、工厂)与惩罚机制(如断头台、监狱),使权力运作方式具象化,从而检视现代社会中权力的运作机制。
书的开头分别引用了一次公开处决的报道和一份少管所的作息表,并置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处罚方式。
这两份史料相隔八十年,在这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段内,西方的"惩罚体制在重新配置",其中最明显的变化之一是"作为一种公共景观的酷刑消失了".相较于古代直接施加于肉体的惩罚,现代刑法体系的惩罚对象发生了变化:肉体—灵魂。
伴随着科学话语对司法体系的渗入,犯罪行为被解释、定义、区分,导致"新的事实真理体系"的建立。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10分)从鸡汤到家园有多远史一棋①如今,随着全民阅读的呼声日渐高涨,不少告别阅读良久的人重新将目光投向落满灰尘的书架,暗暗发誓:“从今天起,我要多看书了!”然而,这种激情又常常是短暂的。
拂去尘土,双手捧书,不少人忽然发觉:自己还是没法沉下心来专注阅读,尤其是当自己面对深度阅读的时候。
②如何面对深度阅读,这是个值得细细思量的问题。
泛泛的阅读虽然比干脆不读好很多,但蜻蜓点水地轻描淡写无法达到水滴石穿的深刻效果,更难以深入心灵深处。
时间花了很多,精力投入不少,等合上书页,却是一问三不知。
这种阅读,毋宁说是消遣。
③深度阅读,或许首先应当选好恰当的主题领域。
如果所选书籍内容过于深奥,与自身理解能力严重脱钩,阅读是不可能走向深入的。
如果平时只阅读中国社会、历史方面的书籍,却拿来一本尼采的《论道德的谱系》,骤然投身西方现代哲学,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读来必然是云山雾罩,不得要领。
假如平时只是阅读浅近平易的网络小说,突然入手一本大部头的《资治通鉴》,也自然会有不得门径而入的感觉。
④将阅读推向深入,就得尊重阅读规律,慎重选择领域,根据自身情况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完成不同阅读阶段的精神攀爬。
准备涉足西方哲学,大可不必一头扎进尼采的悖论思辨和虚无主义中去,不妨先翻看罗素的《西方哲学简史》,了解西方哲学的门派和流变过程,再选择感兴趣的领域渐进深化。
计划研究三国历史,如果对《三国志》惜墨如金的笔法感到费解,不如先从一些轻松通俗的三国读物入手,宏观掌握这段历史之后,再回过头来攻读,或许更容易读进去。
⑤更进一步,要想在根本上提升阅读质量,不妨试着变流于表面的零散阅读为主题阅读。
其实,阅读也分为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是篇章阅读,即读懂一本书中的每个章节;第二层是书本阅读,即领会整本书的意旨;第三层就是主题阅读,即选准某个具体的知识领域,广泛涉猎该领域内有价值的中外所有书籍、资料,甚至相关学者的研究论文,力求穷尽所有。
西方哲学阅读顺序以下是一个可能的西方哲学阅读顺序,其中一些书籍可以被视为经典的必读作品:1. 罗素:《西方哲学史》2. 巴门尼特:《论自然》3. 马可·奥勒留:《沉思录》4. 苏格拉底:《克堤拉斯篇》、《泰阿泰德篇》、《智士篇》、《政治家篇》5. 柏拉图:《对话录》、《理想国》、《柏拉图对话集》6.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7. 奥古斯丁:《忏悔录》、《三位一体》8. 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9. 弗朗西斯·培根:《新工具》、《学术的伟大复兴》10. 霍布斯:《论政体》、《利维坦》、《论人》、《论社会》11. 洛克:《论宽容》、《政府论》、《人类理解论》12. 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海拉斯和斐洛诺斯的对话三篇》13. 休谟:《人性论》、《道德原则研究》、《人类理解研究》、《宗教的自然史》14. 笛卡尔:《方法论》、《哲学原理》、《形而上学的沉思》15. 伏尔泰:《哲学通信》、《形而上学论》16.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论法的精神》17.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18. 莱布尼茨:《神义论》,《论中国人的自然神学》19.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20.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科学全书纲要》、《法哲学原理》21.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附录与补遗》22. 尼采:《权力意志》、《悲剧的诞生》、《不合时宜的考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论道德的谱系》23. 孔德:《实证哲学教程》、《实证政治体系》24. 穆勒:《穆勒名学》、《论自由》25. 马克思:《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一个推荐阅读顺序,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尼采的著作阅读顺序
【最新版】
目录
1.尼采著作的阅读顺序建议
2.阅读尼采著作前的准备
3.按照推荐顺序阅读尼采著作
4.阅读尼采著作时的建议
正文
对于想要阅读尼采著作的读者,我们有一些建议。
首先,在开始阅读之前,最好对尼采的哲学思想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阅读尼采的著作需要一定的哲学背景和思考能力,因此,如果你是初学者,建议先阅读一些入门级的哲学书籍,比如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和赫拉克利特的《论自然》等。
在了解了一些哲学基础知识后,你可以开始按照推荐的顺序阅读尼采的著作。
其中,《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是尼采全集 14 卷中最好读的一本,建议先读这本书。
接下来,你可以阅读《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本书是尼采中期作品的终结和晚期作品的开端,也是他最知名和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在这之后,你可以依次阅读《悲剧的诞生》、《道德的谱系》和《权力意志》等作品。
最后,你可以再返回去阅读《苏鲁支语录》(查拉图斯特拉)。
在阅读尼采的著作时,建议采取深入理解的方式,尽可能地挖掘尼采的哲学思想。
同时,由于尼采的著作风格独特,阅读时可能会感到有些困难,因此,需要有一定的耐心和毅力。
此外,阅读尼采的著作时,也可以参考一些其他哲学家的著作,比如海德格尔的《尼采》,这样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尼采的思想。
总的来说,阅读尼采的著作需要一定的准备和耐心,但只要你认真阅
读,就能够深入理解他的哲学思想。
尼采诗选(德国)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德语: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900年)德国著名哲学家,被认为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语言学家、文化评论家、诗人、作曲家、思想家,他的著作对于宗教、道德、现代文化、哲学、以及科学等领域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和讨论。
他的写作风格独特,经常使用格言和悖论的技巧。
尼采对于后代哲学的发展影响极大,尤其是在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上。
主要著作有:《权力意志》《悲剧的诞生》《不合时宜的考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论道德的谱系》等。
忧郁颂忧郁啊,请你不要责怪我,我削尖我的鹅毛笔来歌颂你,我把头低垂到滕盖上面、像隐士般坐在树墩上歌颂你。
你常看到我,昨天也曾有多次,坐在上午的炎热的阳光里:兀鹫向谷中发出贪婪的叫声,它梦想着枯木桩上的腐尸。
粗野的禽鸟,你弄错了,尽管我在我的木块上休息,象木乃伊一样!你没看到我眼睛,它还充满喜气、在转来转去,高傲而得意洋洋。
尽管它不能到达你那样的高处,不能眺望最遥远的云海波浪,它却因此而沉得更深,以便象电光般把自身中存在的深渊照亮。
我就这样常坐在深深的荒漠之中,丑陋地弯着身体,象献祭的野蛮人,而且总是在惦念着你,忧郁啊,象个忏悔者,尽管我年纪轻轻!我就这样坐着,欣看兀鹫的飞翔,欣闻滚滚的雪崩发出轰隆之声,你毫无世人的虚伪,对我说出真情实话,面色却严肃得骇人。
你这具有岩石野性的严厉的女神,你这位女友,爱出现在我的身旁;你威胁地指给我看兀鹫的行踪和那要毁灭我的雪崩的欲望,四周飘荡着咬牙切齿的杀机:要强夺生命的充满痛苦的渴望!在坚硬的岩石上面,花儿在那里怀念着蝴蝶,象进行诱惑一样,这一切就是我──我战战兢兢地感到──受到诱惑的蝴蝶,孤独的花枝,那兀鹫和那湍急奔流的冰溪,暴风的怒吼──一切都是为了荣耀你,赫赫的女神,我对你深弯着身子,头垂到膝上,哼一首恐怖的赞美诗,只是为了荣耀你,我才渴望着生命、生命、生命,坚定不移!恶意的女神,请你不要责怪我,我编造优美的诗句将你裹起。
第19卷 第2期茂名学院学报V ol.19 N o.2 2009年4月JOURNA L OF MAOMI NG UNI VERSITY Apr.2009对尼采的“超人”之思考Ξ汪希达(茂名学院科研处,广东茂名525000)摘要:尼采的“超人”向来为人误解,事实上,他是用超人这个概念对西方人的历史命运进行的思考。
“超人”是尼采在拒斥基教传统之后塑造的新人形象,他是人生、痛苦和轮回的代言人。
关键词:尼采;超人;历史命运;基督教传统中图分类号:B1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590(2009)02-0008-03尼采作为疯子的形象在中西方可谓广为传播,乃至于一提到“超人”二字,人们首先想起的是尼采的疯和狂妄自大。
想得远一点,人们会认为尼采是在鼓吹一种弱肉强食类型的人,这与现代自由民主社会很不相宜。
如果我们任由这种主观的武断主宰着我们对尼采的看法,那我们将永远无法靠近尼采思想的轨道。
超人这个概念既不是尼采狂妄的自我吹嘘,也决不是在弱肉强食这个意义上被思考的。
用超人这个概念,尼采是在思考西方人的历史命运。
1 超人作为大地和人生代言人的意义海德格尔说过:“每个思想家都只思考一个唯一的思想。
”[1]465笔者在此借用这句话想说的是,尼采一生也只从事唯一的哲学使命。
他说:“我的本能所谋求的乃是与叔本华相反的,那就是为生命辩护。
”[2]405正是在为生命辩护的这一哲学使命中,尼采提出了超人这一概念。
在他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主角查拉图斯特拉到山上去思索了十年之后,在下山的第一次演说中就说:“我要向你们讲授生存的意义,这意义就是超人。
”[3]12在此我们碰上了两个需要深思的问题,第一,难道在西方的传统中,生命一直是受到否定的,需要尼采站出来为之做辩护?第二,难道西方人一直错失了生存的意义,需要尼采来作为他们的人生导师?对于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先行地说,尼采本人都做了肯定的回答。
下面我们就试着从尼采的角度来梳理这个问题。
尼采哲学的翻译介绍与影响摘自《陈应年:20世纪西方哲学理论东渐述要》在西方哲学东渐史上,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这就是尼采哲学最早是通过赴日留学生或在日本逗留流亡的中国学者传入中国的。
梁启超1902年第一次把尼采传入中国,是受到日本西方哲学著作的影响。
1904年王国维学习、研究德国哲学,从康德开始,经过叔本华、尼采,再回到康德。
他涉略的哲学家很多,但他潜心研究和热情传播的却是康德、叔本华和尼采。
鲁迅先生留学日本时,1907年撰写《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和《破恶声论》,同样是受到在日本流行的尼采思想的影响。
五四运动前后,尼采思想受到我国思想界的重视与宣传。
陈独秀曾多次援引尼采思想以开导和启发中国青年。
新文化运动中,尼采思想受到文学界的大力推崇。
郭沫若、田汉、茅盾都曾宣传过尼采的“超人”哲学。
1922年《民铎》杂志出版“尼采专号”,广泛地介绍了尼采的学说。
特别是1923年郭沫若译《查拉图司屈拉抄》在《创造周报》上连载发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尼采的某些著作在哲学、文学界受到广泛的欢迎。
如《扎拉图士特拉如是说》有郭沫若译本(创造社,1928年版)、萧赣译本(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徐梵澄译本(生活书店,1936年版)、雷白韦译本(中华书局1940年版)、高寒译本(贵阳文通书局,1947年版);其他译作有:《朝霞》(梵澄译,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快乐的知识》(梵澄译,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看那这人》(高寒译,文通1947年版;刘恩久译,沈阳文化书店1947年版)。
评论著作有《超人哲学浅说》(李石岑著,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尼采哲学与法西斯主义之批判》(苏联勃伦蒂涅尔著,段洛夫译,潮锋出版社,1938年版)、《从叔本华到尼采》(陈铨著,重庆在创出版社,1944年版)。
这些原著的翻译表明尼采哲学在中国读者中颇有市场。
茅盾1920年写了《尼采的学说》一文,内容涉及尼采传略及著作、尼采的道德论(上、下)、进化论者尼采、社会学者尼采。
尼采最经典的十首诗摘要:一、尼采简介二、尼采诗歌创作背景三、尼采最经典的十首诗及其解析1.《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2.《悲剧的诞生》3.《快乐的智慧》4.《偶像的黄昏》5.《道德的谱系》6.《瞧这个人》7.《孤独六歌》8.《夜歌》9.《祈祷》10.《看哪这人》四、尼采诗歌的特点及影响正文:【提纲】一、尼采简介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德国哲学家、诗人和文化评论家。
他被誉为19世纪末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20世纪哲学、文学、艺术和心理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提纲】二、尼采诗歌创作背景尼采的诗歌创作生涯可分为两个阶段。
早期诗歌受到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影响,诗歌风格较为华丽、抒情。
后期诗歌则以简洁、深刻的讽刺和批判为主,体现了他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反思和对人性的探讨。
【提纲】三、尼采最经典的十首诗及其解析1.《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是尼采最著名的诗歌之一,以寓言的形式展现了查拉图斯特拉这位智慧之王的教诲。
诗歌表达了尼采对人类追求真理、道德和幸福的思考。
2.《悲剧的诞生》这首诗歌探讨了悲剧艺术的起源和意义,认为悲剧是人类面对痛苦和困境时的精神寄托,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3.《快乐的智慧》这首诗歌以诙谐、讽刺的笔调揭示了人类追求快乐的过程中的矛盾和困境,提倡用智慧化解生活中的痛苦。
4.《偶像的黄昏》这首诗歌批判了当时的宗教和道德观念,认为人们应摒弃虚伪的偶像,追求真实的自我。
5.《道德的谱系》这首诗歌对道德观念进行了谱系分析,揭示了道德规范的演变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密切相关。
6.《瞧这个人》这首诗歌以自嘲的语气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号召人们勇敢面对自己的缺点,追求自我完善。
7.《孤独六歌》这六首诗歌表达了尼采对孤独、寂寞的反思,认为孤独是创作的源泉,也是成就伟大的必备条件。
8.《夜歌》这首诗歌以夜晚为背景,描绘了人类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过程,寓意着尼采对人类命运的关注。
版权信息
书名:《论道德的谱系》
作者:尼采
主编推荐:“论道德的谱系”是尼采道德哲学的代表作,是尼采“重估一切价值”主张的集中体现
第一章:“善与恶”、“好与坏”
一
我们应当归功于这些英国心理学家的还有初探道德发生史的尝试,可惜他们并没有就此提出任何疑点。
我承认,他们本身就是个疑点,他们甚至在写书之前就把一些基本观点提出来了—他们本身就很有意思!这些英国心理学家们到底想要做什么?人们发现他们总是在有意或无意地做着同一件事:就是把我们内心世界中的龌龊部分暴露出来,从中寻找积极的、先进的、与人类发展有决定作用的因素,而这是些人类智慧的尊严最不愿意看到的部位,他们就是在这些习惯势力中,在健忘中,在盲目和偶然的思想网络和思想机制中,在任何一种纯粹被动的、机械的、反射性的、微不足道的和本质上是愚蠢的部位找寻积极的因素。
到底是什么东西使得这些心理学家总是朝着这一个方向努力?是否是一种隐秘的、恶毒的、低级的、连他们自己都不愿意承认的贬低人类的本能?是否是一种悲观主义的猜忌,一种对失意的、干瘪的、逐渐变得刻毒而幼稚的理想主义的怀疑?是否是对于基督教(和柏拉图)的一种渺小的、隐秘的、从未跨越意识门槛的愤忿和积怨?抑或是对于稀奇的事物、对于令人头疼的反论、对于存在本身的可疑点和荒唐处的一种贪婪的嗜好?当然,也有可能是一种混合,其中含有少许卑劣、少许忧郁、少许反基督教、少许快感、少许对于调剂品的需求?……可是有人告诉我说,这不过是些冷血的、乏味的老青蛙,他们在人的周围爬行跳跃,好像是在他们自己的天地中:在一个
泥塘中一样。
我很不愿意听到这些,而且我不相信这些。
假如允许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表达一个愿望的话,那么我真心希望这些人能够是另外一副样子,希望这些灵魂的研究者们能够是基本上勇敢的、高尚的、自豪的动物,能够知道如何控制他们的情感,并且训练他们自己为真理牺牲的所有欲望—为任何一种真理,哪怕是朴素的、辛辣的、丑陋的、令人不快的、非基督教的、非道德的真理,因为这种真理确实存在着。
二
那么就向那些想支配那些道德史学家的好人们致敬吧!可惜的是,历史精神本身肯定会背弃这些道德史学家,恰恰是历史上的全体好人自己弃他们于艰难境地!他们全体都遵循已经陈旧的哲学家习俗,基本上不用历史的方法思维,这一点是没有疑问的。
他们撰写的道德谱系从一开始着手调查“好”的观念和判断的起源时就立刻暴露了其拙劣。
他们宣称,“最初,不自私的行为受到这些行为的对象们,也就是这些行为的受益者们的赞许,并且被称之为好;后来这种赞许的起源被遗忘了,不自私的行为由总于是习惯地被当做好的来感受—似乎他们自身就是什么好的一样。
”我们立刻发现,在这第一段引言中已经包含了英国心理学家特异性的全部典型特征。
我们已经看到了“有益”、“遗忘”、“习惯”,最后还有错误,所有这些都被当成了受人尊敬的依据,迄今为止比较高贵的人们甚至引以为豪。
就像引一种人类的艺术特权为自豪一样。
这种自豪应当受到羞辱,这种尊敬应当被贬值:目的达到了吗?……我现在才看清了,这种理论是在错误的
地方寻找和确定“好”的概念的起源:“好”的判断不是来源于那些得益于“善行”的人!其实它是起源于那些“好人”自己,也就是说那些高贵的、有力的、上层的、高尚的人们判定他们自己和他们的行为是好的,意即他们感觉并且确定他们自己和他们的行为是上等的,用以对立于所有低下的、卑贱的、平庸的和粗俗的。
从这种保持距离的狂热中他们才取得了创造价值、并且给价值命名的权利;这和权利有什么关系!功利的观点对于维持最高等级秩序的热情、突出等级的价值判断的热情表达恰恰是如此陌生和极不适宜;此刻方才出现了那种卑微的热情的对立感觉,这种热情以每一种工于心计的精明,以每一种功利的计算为前提,--而且不止一次地,不是特殊情况,而是永久的。
高尚和维持距离的狂热,就是我们说过的上等的、统治艺术的那种持久的、主导的整体和基本感觉,与一种低下的艺术、一个“下人”的关系—这就是“好”和“坏”对立的起源。
(主人有赐名的权利,这意味着人们可以把语言的来源理解为统治者威权的表达;他们说,“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他们用声音给每一物/每一时打下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