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美学思想梳理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2
简论尼采的悲剧美学观班级:姓名:学号:Email:论尼采的悲剧美学观悲剧历来被看做艺术的高级形式乃至顶峰,因而成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课题。
马克思说:“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都出现两次: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
”悲剧所体现出的伟大和崇高,赋予了悲剧深厚的美学价值。
何谓悲剧美学悲剧的精髓就在于,人在无限的宇宙和社会客体面前勇敢的接受挑战,不屈不挠的进取,人的价值就是去认识无限的宇宙和社会客体。
悲剧中所体现的崇高,经常以其庄严的内容和粗犷的形式震撼人心,引起人们的崇敬和自豪。
它与悲观、悲惨、消沉等是完全不同的。
人对悲剧美的感知有时,一个撼动人心的悲剧作品,比那些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平庸作品更有力量。
正因为这样,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等四大悲剧、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俄罗斯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等世界名著,中国古典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元杂剧《窦娥冤》、民间传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会产生如此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这就是悲剧美的力量。
悲剧是代表进步社会力量的人物在斗争中受到严重的苦难或死亡,从而引起人奋发兴起,提高精神境界,产生审美的愉悦感情。
简言之,先进的美好的人或事物的毁灭就是悲剧。
鲁迅曾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为何悲剧更“美”悲剧美学的代表希腊神话中,俄普休斯一心想摆脱命运,结果杀了自己的父亲,娶了自己的母亲。
悲剧因不完美而更具震撼力,人的内心深处总是被一种本质奴性所支配,潜意识地觉得失去的比得到的珍贵。
几乎所有人都不承认这一点,但是很多人都在实践着。
所以无论是失去的悲剧,还是死亡的悲剧,都会给人更加震撼的审美体验。
而人最大的悲剧就是不知道自己做的错事,一般做错事的时候都不知他错,等日后才明白,正如俄普修斯,自以为摆脱了命运的安排,却一直在命运的摆控之下。
所以悲剧一直延续。
尼采的悲剧美学概论尼采的美学思想都是围绕“为人生而艺术”这一要义而阐发的,这也是尼采面对生命的悲剧性而开出的良方。
尼采美学思想述评尼采的美学思想述评弗里德里希·尼采,德国哲学家、美学家,他的思想对存在主义影响深远。
尽管尼采的哲学著作大多由片段的格言和警句汇成,但其中却饱含着浓厚的哲学内涵,体现出他深刻而独特的思想体系。
在尼采的美学思想中,他以唯意志论为基础,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和颠覆性的观点,对后世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尼采的美学思想基于他对人性的独特理解。
他认为,人类生活在一个由表象所遮蔽的世界中,而艺术正是揭示这个世界真相的重要手段。
在尼采看来,艺术不是“生命意志”的“清洗剂”,而是“权力意志”的“兴奋剂”。
他将艺术视为一种具有强烈情感和冲动性的力量,能够唤醒人们对于生命本质的认知和体验。
尼采对于艺术的态度是十分明确的,他认为艺术应该是表现人类意志和内在情感的一种方式。
在他看来,艺术并不应该被视为一种独立于现实之外的领域,而是应该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
他认为,艺术应该成为一种力量,能够让人们更加深刻地体验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尼采对于美学的贡献不仅仅是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理论,更重要的是他对于美学和艺术的重新定义。
他将美学从一种纯粹的理论领域带入了人类生活的实践领域,强调了艺术对于人类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在尼采看来,美学应该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或者学科。
尼采的美学思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在存在主义美学中,尼采的思想被发挥到了极致。
存在主义美学强调了人的自由意志和个体经验,认为美学应该成为一种对于人类存在状态的探索和表达。
在存在主义美学家看来,人类只有在自由地选择和创造自己的生活方式时才能够真正地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在当代美学中,尼采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许多当代美学家认为,尼采的思想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存在的真实状态,为我们理解和解决现代社会中人的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尼采的美学思想也为我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和美学观念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总之,尼采的美学思想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实践意义。
尼采的哲学思想
尼采提出了关于审美、美学以及人类行为行为和道德规范的哲学思想,在他的哲学中,他执行了以下几个观点:
1. 人的任何行动的本质都是为了追求和获得幸福、美好的生活。
2. 任何幸福感都是暂时和表面的,无论你怎样努力,它都是有限的。
3. 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拥有内心的安宁与安慰,而不是具体事物。
4. 我们应该每时每刻都继续孤独的行走,去寻找内心的和智慧的真谛。
5. 任何人具有不凡的洞察力,只要他们明白人的本质,就必须学会开放思想,去洞察自然界真正的意义。
6. 把享乐作为生活的目的,并尊重自然的法则是人的共同责任。
7. 生活的可能性是无穷的,应该积极的去发现自己的潜能,寻找自由与完美所在。
尼采美学概论周国平尼采(1844—1900)是德国著名哲学家,诗人。
他在美学上的成就主要不在学理的探讨,而在以美学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提倡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
他的美学是一种广义美学,实际上是一种人生哲学。
他自己曾谈到,传统的美学只是接受者的美学,而他要建立给予者即艺术家的美学。
事实上,尼采的美学尽管不太受专治美学史的学者重视,对于艺术家却有极大的魅力,影响了一大批作家、艺术家的人生观及其作品的思想内容。
在这方面,别的美学理论恐难与之匹敌。
一、日神与酒神尼采的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可说是他的哲学的诞生地。
在这部著作中,尼采用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象征来说明艺术的起源、本质和功用乃至人生的意义。
弄清这两个象征的确切含义,乃是理解尼采全部美学和哲学的前提。
希腊艺术历来引起美学家们的极大兴趣。
在尼采之前,德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歌德、席勒、温克尔曼均以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和谐来说明希腊艺术繁荣的原因。
尼采一反传统,认为希腊艺术的繁荣不是缘于希腊人内心的和谐,反倒是缘于他们内心的痛苦和冲突,因为过于看清人生的悲剧性质,所以产生日神和酒神两种艺术冲动,要用艺术来拯救人生。
日神是光明之神,它的光辉使万物呈现美的外观。
尼采说:“我们用日神的名字统称美的外观的无数幻觉。
在日神状态中,艺术“作为驱向幻觉之迫力”支配着人,不管他是否愿意。
可见日神是美的外观的象征,而在尼采看来,美的外观本质上是人的一种幻觉。
梦是日常生活中的日神状态。
在艺术中,造型艺术是典型的日神艺术,表现在荷马史诗和希腊雕塑中的奥林匹斯众神形象堪称日神艺术的典范。
日神冲动既为制造幻觉的强迫性冲动,就具有非理性性质。
有人认为日神象征理性,乃是一种误解。
其实,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批评欧里庇得斯的“理解然后美”的原则,指责他以冷静的思考取代日神的直观,业已与这种误解划清界限。
我们应记住,尼采始终视理性为扼杀本能的力量,谴责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理性哲学扼杀了希腊人的艺术本能—包括酒神冲动和日神冲动。
尼采美学思想《悲剧的诞生》是尼采的第一部重要美学与哲学著作,写于1870年与1871年两年间。
这部著作中,有两个主人翁一同登场,就是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
尼采让这两个神仙翩翩起舞,自说自话,加以自己的激情评说,阐明艺术的本质与美的意义。
尼采提出"重估一切价值"的思想。
他宣告:今日的文化、教育和文明,都是荒谬的悖论必须接受法官的公判。
既往的宗教、道德和哲学,皆为颓废的形式,必将接受真理的重估。
尼采不遗余力地攻击道德,因为这是上帝最大的谎言。
他告诉人们他惊人的发现:希腊人从来没有表现出“节制、果敢、公正和智慧”,从来没有遵循过“道德”,当他们听苏格拉底讲上述“四主德”时,却是那么津津有味,点头不已。
尼采由此断言,一个民族奉若天规地约的道德律令,只是用以包裹野蛮与暴力的遮羞布。
尼采将审美价值视为人世间的唯一价值。
"完全的,否认思辩、否认道德的艺术家之神"是天地间唯一之神。
他直言不讳地论断,人生的审美评价终将与宗教、道德评价及科学评价背道而驰。
美丽就是一切!真实的审美人生,终究代替虚伪的伦理人生。
价值观是人们对人事的基本态度和评价体系,包括意识形态、宗教文化、风俗道德、社会和制度等方面的价值观。
尼采愤怒地宣称,迄今为止所有的价值观都是别有用心的人发明的,完全不可信。
如果把它放在权力意志论的平台上观察,就会露出它的本来面目。
他承认自己是虚无主义者,但不是消极的虚无主义,而是积极的虚无主义。
消极的虚无是毁灭者,毁灭后留下废墟。
积极的虚无主张建设,推倒旧房子,建设新房子。
旧的价值堕落了,尼采要创造一种新的真善美的价值,这就是哲学的真、宗教的善、艺术的美,哲学是尼采的哲学,宗教是尼采的宗教,艺术是尼采的诗。
他经常用酒神式的俚语来解释他的教主教义。
世界上存在理性与非理性,理性是缜密思考与计算后果的,是遵守规则与尊重传统的,是维护体制与坚持信仰的。
所谓非理性,是听命于情感的躁动而不加节制,是放任于欲望一一情欲、物欲、权力欲,而为所欲为,是在“人”本的幌子下否定规律、规则,无法无天。
尼采美学思想梳理
尼采的美学思想在美学史中往往被一笔带过或忽视,这同尼采在现代思想史上的地位是不相符的。
一、尼采对美的分析:美是“外观的幻觉”
我们从古希腊学到了20世纪,思想家们都试图对“美”下一个定义,但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也许这被法兰克福学派的美学思想家阿多诺言中了,他说:“美是无法下定义的,但是全然不要美的概念也不行。
这是严格意义上的自相矛盾。
”
对“美是什么”尼采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
现在,让我们看看尼采是如何评说美。
对尼来说,世界总是处于无休止的生成变化之中,漫无目的。
人生也是如此,人无法把握世界,也无法把握自身,因此人生是痛苦的,人无法达到多少年来梦寐以求的自由。
人生本无意义,“只有作为一种审美现象,人生和世界才显得是有充足理由的”,“在人生中,必须有一种新的美化的外观,以使生气勃勃的个体化世界执着于生命。
”
如何才能解决人生的痛苦?尼采在自然人生中找到了艺术:“艺术不只是自然现实的模仿,而且是对自然现实的一种形而上补充,是作为对自然现实的征服而置于其旁的。
”
尼采认为,两种艺术冲动之一的“日神精神”就是个体化、适度、形式、美、幻觉的领域,他说:“我们不妨设想一下不谐和和音化身为人――否则人是什么呢?――那么,这个不谐和音为了能够生存,就需要一种壮丽的幻觉,以美的面纱遮住它自己的本来面目。
这就是日神的真正的艺术目的。
我们用日神的名字统称美的外观的无数幻觉,它们在每一瞬间使人生一般来说值得一珲,推动人去经历这每一瞬间。
”
不谐和音本是一些尖锐刺耳的声音,尼采用它们来比作充满矛盾和痛苦的人生,但是它们诉诸人的感官以后却形成一种期待的壮丽的幻觉,尼采认为这就是美。
尼采认为:“没有什么美,就像没有什么善和真。
”这也就是说,世界上没有什么孤立存在的真善美,真善美本身是不存在的。
这是因为世界上的一切都只是一种生成,我们所说的存在只是生成打上了存在的印记。
二、尼采对美感的分析:美感是一种错觉
尼采认为世界上并不存在美,人之所以在原本并不存在美的世界上谈论美,是因为有了人,世界才有了美。
他说:“人相信世界本身充斥着美——他忘了自己是美的原因。
惟有他把美赠与世界,唉,一种人性的、太人性的美……归根到底,人把自己映照在事物里,他又把一切反映他的形象的事物认作美的:‘美’的判断是他的族类虚荣心……”
尼采的这段话,我们可以理解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美是主观的,世界原本没有作为审美容体的美,只是因为有了作为审美主体的入,世界上才有了审美客体,才有了审美主体赋予它的美。
二是美是人们“在事物中发现了自己的映象”,这种美的判断就是美感的开始,然而这事物本身并不是美的,它只有在充当人的映象的时候才是美的。
三是“美”的判断作为人的族类虚荣心必然同人作为人的功利目的相联系,因而由此而造成的美感也必然是带功利性的。
尼采的观点是很明确的:美是“外观的幻觉”,美事实上并不存在,因而“把一个事物感受为美的,这必然是一种错觉”。
尼采认为美感是一种错觉,是为了解决美的主客观统一的问题。
美是主观的,是由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决定的,事物之中并不存在美的属性,只有当人在事物中看到自己的映象时,事物才有了美的可能性。
但是,相对审美主体来说,美又在客体之中,审美主体只能拥有美感而不能拥有美,因此美又是相对客观的,只是由于事实上美并不存在,所以审美主体所拥有的美感实际上是一种错觉。
反过来讲,美是纯主观的,因为美本身并不存在,而美感,或者如尼采所说的“醉”,则不仅包含着心理上的反应,也包含着生理上的反应,因而它不仅是一种主观心理中的现实,而且也是旁观者能观察到的客观现实。
审美主体通过拥有美感而摆脱了自我,失去了他的主观性,而美虽然相对审美主体是客观的,但因
为它彻底决定了审美主体的状态,审美主体脱离了它便不可能维持其审美状态,因而美不可能作为一种独立的客体而存在。
因此,脱离了美感而单独探讨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这是毫无意义的。
美的主客观的统一,应该统一在美感上,按照尼采的说法,也就是应该统一在一种错觉上。
既然美并不存在,美只是外观的幻觉,那么当然就不存在美的本质了。
三、尼采对美学的分析:“美学不是别的,而是应用生理学”
尼采在他的《尼采反对瓦格纳》一书中写道:“当然,美学不是别的,而是应用生理学。
”他一再运用生理学的观点来解释艺术,解释美,而且还专门列出了“艺术生理学”提纲。
尼采从根本上抛弃了那种把美学视为艺术哲学的流行观点,试图以一种全样的观点来奠定自己的美学理基础。
尼采认为,艺术的起源在于各种非理性的状态,主要是性冲动、醉和残酷三种因素在人的身上占据优势,于是通过吴赋予事物以诗意的日神状态而进入物我合一的酒神状态,从而使肉体的活力横溢。
所有那些造成艺术起源的非理性状态虽有极其精妙的细微差别,但都属于动物性的快感和欲望,这些快感和欲望的混合,在尼采看来,就是审美状态。
由于达到审美状态而实现的完满是最高的强力感,可以冲决一切堤防,可以置生死于度外。
尼采一再强调审美状态与性冲动的不可分,他认为在原初的“艺术家”身上占据优势的三种主要因素中的其他两种——性冲动和残酷,他在《偶像的黄昏》中曾称之为“性冲动的醉”和“酷虐的醉”,他还把性冲动的醉称为醉的“最古老最原始的形式”。
在谈到艺术的发生时他说:“制造完满和发现完满,这是负担着过重的性力的大脑组织所固有的(和情人一起消磨的黄昏美化了最细小的偶然事件,生活被美化为一连串精美的事物,‘不幸的爱情之不幸,其价值高于一切’)。
另一方面,每种完满的和美的东西,其作用犹如对那种热恋状态及其看待世界的方式的一种无意识的回忆。
每种完满,事物的完整的美,接触之下都会重新唤起性欲亢奋的极乐。
(从生理学角度看,艺术家的创造本能和精液流入血液的份额……)对艺术和美的渴望是对性欲癫狂的间接渴望,他把这种快感传导给大脑。
通过‘爱’而变得完美的世界。
”
尼采把追求完美的世界视为审美的最终目的,而实现这个目的的最初的原动力是性冲动,他在美学领域中所谓的酒神状态的醉是从这种最初的原动力发展而来,并且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由性爱所造成的陶醉,会形成一股强有力的艺术力量,其效果不仅在于感情上的变化,而且在于生理上的巨大变化而带来的强大的变形力量。
因此,性爱为艺术奠定了心理学和生理学的基础。
正是在艺术同时具有心理和生理的变形力量这个意义上,尼采认为,“一切艺术有健身作用,可以增添力量,燃起欲火(即力量感),激起对醉的全部微妙的回忆,一有一种特别的记忆潜入这种状态,一个遥远的稍纵即逝的感觉世界回到这里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