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科立项建设情况中期检查报告

学科立项建设情况中期检查报告

学科立项建设情况中期检查报告
学科立项建设情况中期检查报告

学科立项建设情况中期检查报告

建设项目类型:

学科名称:

所在学院名称:(盖章)

学科负责人:

江苏科技大学

填表说明

1.建设项目类型分为已有博士学位授权学科、校级重点学科和校培育学科三类。

2.相关内容的填报时间区间从2008年1月到2009年7月底。

3.填报内容应是本学科人员完成的成果,填报数字要准确。

4. 填报材料如有涉密内容,请各校按有关规定处理。

一、学科队伍建设情况

二、学科主要研究方向的建设目标与完成情况

五、开展学术交流情况

六、学科建设经费投入与使用情况

贵州省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

贵州省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贵州省重点学科(以下简称省级重点学科)的管理,推进全省学科建设,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省级重点学科是经贵州省学位委员会批准、在贵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中设立的重点学科,是培养和积聚高层次创新人才、建设人才高地的重要载体,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功能的综合平台,在我省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居于骨干和引领地位。 第三条省级重点学科建设的原则和目标:坚持需求导向、分类指导、分级建设、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彰显特色的原则,着眼于国家、地方发展战略的重大需求,以建设和打造学科群为目标,增强一级学科建设的意识,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逐步建立一批按一级学科建设的重点学科和学科群,重点建设一批与贵州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积极支持优势学科、基础学科、前沿学科和服务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学科;重点扶持一批我省急需的新兴产业和重大经济发展战略的学科,提升我省学科整体水平,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第四条《贵州省重点学科建设评估指标体系》是省级重点学科遴选立项、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 第二章设置 第五条省级重点学科按照省级特色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和省级重点支持学科三个层次进行建设,根据国务院学位

委员会、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学位〔2011〕11号)进行设置。 第六条省级特色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主要在全省18所普通本科高校中择优确定,原则上按照一级学科设置,对一级学科下属二级学科较多的也可按二级学科设置;省级重点支持学科主要从市州新建本科院校中择优确定,原则上按照二级学科设置。 第七条省级重点学科的设置由省学位委员会统筹,依照学校申报、专家评审推荐、公示、省学位委员会审核批准的程序进行。 第三章建设 第八条省级重点学科的建设周期一般为三年。各重点学科根据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依托学校自身办学特色及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科学制定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规划建设与发展主要包括设置意义、建设目标、主要研究方向、学术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与合作、基础条件建设、经费筹措、管理体制、保障措施及预期成效等内容。 第九条对立项建设的省级重点学科,由省学位委员会与依托学校、学科负责人三方签订《贵州省重点学科建设计划任务书》,主要包括建设目标、研究方向、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条件建设、经费筹措、预期成效等内容。依托学校在人、财、物、环境条件等方面切实保证重点学科建设需要,确保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实现各项建设目标,不断提高建设水平。计划任务书建设内容一经确定,一般不得作大的调整,如确需进行局部调整的,须由依托学校组织专家论证并提出意见后报省学位委员会批准。

科研项目中期检查报告

科研项目中期检查报告□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 课题名称: 负责人: 部门名称: 联系电话: 起止年限: 申请日期: 皖南医学院科研处制

皖南医学院科研项目年度进展报告表项目/课题名称 项目/课题来源项目/课题编号 项目/课题类别 项目/课 题负责人 所在学院/部门 电子邮件联系电话(手机) 起止时间经费总额(万元) 发表论文一类篇;二类篇;三类篇;其他篇 获得专利成果推广 研究计划进度和任务:(简要说明是否按计划进行, 哪些研究内容根据国内外研究发展状况及项目进展情况做了必要的调整和变动,哪些研究内容未按计划进行,原因何在。)

已取得的研究工作进展和成果:(本部分是进展报告的重要部分,请认真撰写。请分层次叙述所开展的研究工作、取得的进展或碰到的问题等,给出必要的数据、图表。根据实际情况提供国内外有关研究动态的对比分析及必要的参考文献。本部分亦包括国内外合作与学术交流、研究生培养情况等。给出标注项目资助的已发表和已有录用通知的论文目录、其他成果清单和必要的证明材料复印件等。发表论文按常规文献引用方式列出。)

下年度或下一步研究计划和任务: 经费收支情况(万元):(年经费使用情况与下一年度经费预算。给出必要的经费使用情况的说明,逐项列出固定资产超过 5 万元的设备的名称、使用情况等有关说明。) 存在的问题和拟解决措施:

项目/课题负责人签字: 我所承担的项目(编号:名称:)《年度检查报告》内容实事求是,客观真实。我在下一步研究中将认真工作并及时报告重大情况变动等。 签字: 年月日 所在系部审查意见: (部门负责人签字盖章) 年月日 专家审查意见: 专家组评定结果○优秀○合格○不合格 专家签名: 年月日 科研处审核意见: 1、计划完成情况:(在?内打√) ?按原计划完成任务?基本按原计划完成任务?未完成原计划任务2、经费配套意见:(有经费配套项目必填) ?按计划配套? 暂缓配套?中止配套 3、其他意见: (负责人签字、盖章) 年月日

《苏州大学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办法》

《苏州大学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推进重点学科建设,规范和加强我校各级重点学科的建设与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重点学科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重要基地,对我校构建国家和地方自主创新体系,增强江苏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两个率先”,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三条我校重点学科的建设目标是。努力建成若干总体水平处于国内同类学科最前列、部分达到国际水平的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一批总体水平处于行业或省内同类学科前列、部分达到国内领先的部省重点学科,同时积极建设一批校级重点学科,提升我校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能力,力争实现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大突破,为国家和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第四条我校的重点学科分为国家重点学科、部省重点学科(含江苏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校级重点学科三个层次。 二、重点学科的建设 第五条各级重点学科应根据《苏州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的要求,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加强科研支撑作用,加强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建设,加强学科基地和优质资源建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切实落实各项建设措施。 第六条各级重点学科应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

加强与其它学科的交叉融合,并进一步加强与相关行业、领域的合作。 第七条对于立项建设的各级重点学科,学校(或上级有关部门)与其订立相应的《重点学科建设计划任务书》(以下简称《任务书》),其主要内容包括建设目标、研究方向、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条件建设、经费筹措、预期成效等方面。 第八条学校根据《任务书》的有关规定组织领导各级重点学科的建设,并在人、财、物、环境条件等方面切实保证重点学科建设需要,确保各级重点学科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实现各项建设目标,不断提高建设水平。 第九条《任务书》是各级重点学科建设的主要依据,应严格执行。《任务书》在重点学科建设过程中一般不作大的调整,如确需对建设内容进行调整,须经学校组织专家论证或报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后方可进行。 三、重点学科的管理 第十条学校是各级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的责任主体,其主要职责是: 1、制定学校各级重点学科建设规划并指导实施。 2、组建本校学科建设领导小组,批准组建有关院(部)或单位的学科建设领导小组。 3、聘任各级重点学科带头人。 4、落实有关重点学科的建设经费,在人、财、物等方面保证重点学科的建设与管理需要。

研究生培养工作总结

抓内涵促发展大力提高我校学科与研究生教育水平 ——研究生部、研工部2012年工作总结 2012年,研究生部、研工部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坚强领导下,在机关各部门、各学院的支持与配合下,紧紧围绕学校“十二五”改革与发展规划,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提高培养质量为根本目标,大力加强学科和人才培养内涵建设,稳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深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优化研究生成长成才环境,取得了较好成绩。 一、学科建设新成果不断涌现,内涵建设不断深化 获“十二五”省高校重中之重一级学科、重中之重学科、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各1个,省重点学科11个,数量位于全省前列。 1.学科平台建设有了重大突破,学科层次和水平再上新台阶。为了实现学科的新一轮科学发展,一年来学校注重学科内涵建设,统筹规划,积极组织“十二五”省各级重点学科的申报工作,“纺织科学与工程”获省重中之重一级学科,“生物学”获省重中之重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机械工程”正在评选中);“应用经济学”获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企业管理、设计学、应用数学、凝聚态物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植物学、流体机械及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材料学、岩土工程等11个学科获省高校重点学科,为“十二五”我校实现新一轮学科交叉、寻找新的生长点、学科建设再上新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2.多渠道争取支持,学科建设条件得到加强。在省重中之重学科、重点学科建设经费资助的基础上,积极拓展经费渠道,“服装与产品创新设计平台建设”获2013年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流体机械及工程”和“心理学学科建设”项目获2013年资金支持,经费总额405万元,进一步夯实了我校学科建设的基础。 3.加强评估,规范管理,学科建设的基础得到夯实。对学校各类学科建设项目实施科学管理,我校“区域经济学”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应用化学与生态染整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省重中之重学科顺利通过省教育厅的验收。对“材料学学科二期—功能性纤维实验室”、“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纺织服装计算机视觉检测实验室”2个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

院级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方向)验收标准和评审指标

院级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方向)验收标准和评审指标 一、验收标准 鉴于学科(方向)在建设时主要以探索和摸索为主,在建设过程中有的学科(方向)出现负责人和团队成员变更、学科(方向)在探索中逐渐明晰、中期检查没有及时跟进调整等情况。建议但各学科(方向)的验收标准至少要超出《重点学科与特色学科(方向)建设管理办法》第九条申报时的条件,具体如下: 1、研究方向。学科(方向)应更加明晰,有支撑该学科和方向的科研成果(具体见第 3条)。学科(方向)与原申报方向不吻合的,如果能够阐明新学科(方向)建设过程与学院学科建设的关系,并有科研成果(具体见第3条)支撑,可视情况给予验收。 2、研究团队。围绕研究方向形成稳定学科团队,团队成员数量至少5人。学科(方向)可根据现有情况,对原申报的学科团队进行调整,但调整成员近四年的研究成果应能支持第1条确定的学科(方向),除学科负责人外无研究成果的成员不能进入研究团队。研究方向做重大调整的学科需对成员构成做详细说明。 3、研究成果。学科(方向)在近四年(2013年—2016年)应至少达到如下要求的3条: (1)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2项以上,同时主持副省级课题1项(或市厅级课题5项以上)。 (2)横向课题立项3项以上;纵向课题获国家级课题,或省部级(含国家级)以上课题数量合计超出计划的50%以上,视同达到要求; (3)发表一级期刊论文的数量达到或超出计划;或者二级以上(含一级)期刊论文达到15篇以上; (4)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公开出版专著或教材合计2部以上; (5)获得省部级奖励1项以上;或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项以上; (6)团队成员参加国际学术活动1次以上; (7)本学科(方向)主办省市级以上学术会议2次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按照《管理办法》,特色学科(方向)的建设周期为三年(2013-2015),因未进行中期检查,研究成果的统计延长至2016年,即三年的建设计划在四年内完成即可通过验收。 二、验收方式和评审指标 1、专家评审。基本流程为学科负责人自查、提交自查报告、组成专家组、专家评审、评审时负责人需做答辩。 2、专家数量及构成。5-7人。院内非学科成员且具高级职称专家;院外学科相关且具高 级职称的专家。 3、评审指标。根据我院《重点学科与特色学科(方向)建设管理办法》第十八条规定,

苏州大学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办法

苏州大学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推进重点学科建设,规范和加强我校各级重点学科的建设与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重点学科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重要基地,对我校构建国家和地方自主创新体系,增强江苏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两个率先”,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三条我校重点学科的建设目标是:努力建成若干总体水平处于国内同类学科最前列、部分达到国际水平的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一批总体水平处于行业或省内同类学科前列、部分达到国内领先的部省重点学科,同时积极建设一批校级重点学科,提升我校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能力,力争实现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大突破,为国家和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第四条我校的重点学科分为国家重点学科、部省重点学科(含江苏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校级重点学科三个层次。 二、重点学科的建设 第五条各级重点学科应根据《苏州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的要求,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加强科研支撑作用,加强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建设,加强学科基地和优质资源建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切实落实各项建设措施。 第六条各级重点学科应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加强与其它学科的交叉融合,并进一步加强与相关行业、领域的合作。 第七条对于立项建设的各级重点学科,学校(或上级有关部门)与其订立相应的《重点学科建设计划任务书》(以下简称《任务书》),其主要内容包括建设目标、研究方向、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条件建设、经费筹措、预期成效等方面。 第八条学校根据《任务书》的有关规定组织领导各级重点学科的建设,并在人、财、物、环境条件等方面切实保证重点学科建设需要,确保各级重点学科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实现各项建设目标,不断提高建设水平。 第九条《任务书》是各级重点学科建设的主要依据,应严格执行。《任务书》在重点学科建设过程中一般不作大的调整,如确需对建设内容进行调整,须经学校组织专家论证或报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后方可进行。 三、重点学科的管理 第十条学校是各级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的责任主体,其主要职责是: 1、制定学校各级重点学科建设规划并指导实施。 2、组建本校学科建设领导小组,批准组建有关院(部)或单位的学科建设领导小组。 3、聘任各级重点学科带头人。 4、落实有关重点学科的建设经费,在人、财、物等方面保证重点学科的建设与管理需要。 5、配合上级部门做好国家重点学科和部省重点学科的遴选、年度报告、中期检查考核和验收等工作。 6、组织领导校级重点学科的遴选、考核和验收等工作。

医学精品强化重点学科建设

强化重点学科建设诠释科研兴校理念 商庆新邓华亮孙巍巍 山东中医药大学(250014)关键词:中医药学;重点学科建设;强化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9203 (2006) 0520021203 中医药学科及实验室建设是中医药教学、科研、医疗各项建设工作的重要基础,是衡量中医药教学、科研、医疗水平的重要标志。 经过“八五”、“九五”、“十五”期间持续不断的学科建设,山东中医药大学有一批学科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梯队建设、科研平台构建等方面取得长足进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近些年来,山东中医药大学牢固树立和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教学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基本办学方略和“两步走”的发展战略,以学科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实现重点建设的跨越式发展。2001年,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医史文献两个学科先后被评为山东省重点学科建设A 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2005 年度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经典理论重点实验室被教育部批准列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这是山东中医药大学实验室建设取得的标志性成果之一,表明山东省中医药高校科技实力又迈出了一大步。 目前山东中医药大学的2 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 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2 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专科、7 个省级重点学科、2 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等重点建设已成为开放性教学和科研基地、中医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基地、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基地。2004 、2005 年度,中医医史文献、中医基础理论两个学科分别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

点学科中期检查专家组的检查评估,在学术水平、学科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条件建设及管理水平等诸多方面,得到了同行专家的一致认可与好评。 1.完善规章制度建设,促进学科协调发展 制度建设是促进学科发展的重要保障。2004年底,山东中医药大学隆重召开的第三次科技工作大会从学校改革发展的大局出发,全方位描绘了山东中医药大学科技发展大计的美好蓝图,在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基础上修订了《山东中医药大学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办法》等系列规章制度,进一步确立了山东中医药大学重点学科建设总体目标,并就重点学科设置、申请与评定、建设与管理、学科带头人职责、学科经费管理及学科检查与评估等方面从制度上进行了规范,确保重点学科的规范化、科学化建设,促进学科的协调发展。 2.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合理构建学科科研团队 高等中医药院校建设与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培养和造就一支精干的科技队伍对学校科技发展及中医药现代化的实现具有战略性意义。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引领学科建设健康发展。目前,山东中医药大学已基本建立了中医文献、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临床等学科的专业研究团队,为未来取得更大科研成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基于中医学多学科专业融合的特点和学术渊源,合理构建中医学科体系,合理构建科研团队的智力结构是中医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和高等中医教育的客观需要,而跨学科的协作,也是快出成果、出大成果的重要举措之一。在学科发展过程中,我们积极倡导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与渗透,将高等数学、信息构建、非线性动力学等技术引入学科建设,并在科研立项方面得到了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 学科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建立了一整套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激励机制,从

国家级重点学科专家鉴定意见

专家鉴定意见 2012年11月14-1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对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建设的中药鉴定学科进行中期检查,与会专家听取了重点学科建设点的中期建设汇报,经专家组质询、审阅资料、实地检查、专家组讨论,形成如下鉴定意见: 该学科有3个明确而稳定的研究方向及系列成果支撑,主持省部级课题5项,参加国家级课题1项,取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5项取得已授权的发明专利6项,编写论著4部,开展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3600余人次。指导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3000余亩,提高效益1000余万元。参与《山东省中药材标准》和《山东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2年版)研究工作,承担山东省地产药材雌黄、莱阳梨、北沙参等13个品种质量标准的制定。主持有国家级及省级精品课程,主持建设的中药专业被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成功举办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同仁堂杯”中药传统技能大赛。建立了模拟药房、中药真伪鉴别中心、药用植物园、数字化中药标本馆等校内实训基地;主持建立药用植物教学基地3处、顶岗实习基地68所;参与培育的北沙参新品种,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参与国家教学资源库项目建,成果具有较强的转化能力。学科人员结构合理,团结协作,学术带头人具有很高的学术建树、声誉和影响力;学科带头人具有很强的组织管理和培养指导能力;后备学科带头人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较好的协作精神,人才培养成效明显。建设期间,建成支撑本学科建设与发展的中药研究所、省财政支持的中药实践教学中心,能够提供人才培养及或科学研究的开放服务,取得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同意通过中期验收。 建议: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建立学科研究平台,提高学科整体水平。

教改立项中期检查报告

现代职业学院科研规划课题 中期报告 课题编号___________ XD2013002B ________ 课题名称虚拟仿真技术在机电类课程 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课题负责人___________ 杰_______________ 填表日期2014.10.28 _____________ 现代职业学院制

1.中期检查时间、地点、评议专家、参与人员中期检查时间:2014年10月23日(周四下午)中期检查地点:大学生活动中心107 评议专家:建民、秀芳、景龙 参与人员:杰、桂芳、金友、兴岚

企业如法因数控机械股份和沃德汽车零部件等进行了调研,最终由杰老师完成了

一份市机电行业的行业调研报告。此次调研,选取了市的一些典型机电企业,充分挖掘高职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的条件和优势,通过调研,掌握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杰老师负责课题的深入研究,根据调研结果优化课堂教学方案并在课程教学中进行具体实施。2014年9月至2015年1月,杰老师承担单片机应用技术与电工电子技术两门专业课,并在这两门课中采用了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教学方法。本学期开学之前,杰老师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并重新熟悉了proteus7.0与multisimlO.O两个仿真软件,根据高职学生特点与企业需求、并结合优秀的高职高专教材以及本专业的最新技术与一线工程案例,借助虚拟仿真技术,制定出了具体的教学方案。两门课程均采用情境教学方法,截止到目前,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方案已完成了80%目前正在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单片机应用技术的教学课件已全部完成,共安排8次理论课(24课时),8次实践课(24课时),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1:1,同时8次实践课中有4次在单片机实训室采用单片机实验箱完成,另外4次采用安装了虚拟仿真教学软件proteus7.0的计算机上完成,实验箱主要用来完成单灯闪烁、流水灯、八段数码管显示、LCD液晶显示等基础性 实验,虚拟仿真技术用于定时器、ADC DS18B2C温度传感器等拓展性实验。通过前七周的学习,虚拟仿真教学在实践教学方面的优势已经初步凸显,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将会产生更大的作用。 2.主要创新点 本项目将虚拟仿真教学与情境教学紧密的结合起来,更好的实现了“教、学、做” 一体化,并且在显著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减少了设备消耗,尤其是耗材的使用量,节省了实验经费,而且克服了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使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能够进行一些拓展性的实验,使实践课的开课率和学生的操作技能都得到明显提高。 同时,本项目应用灵活,研究成果可以推广到其他专业的教学中,而且扩展性强,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灵活添加实验器材、教学软件和典型教学情境,不会因为科技的进步和企业的发展而落后于企业的需求。 3.存在问题

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关于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的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博山区第六中学黄淑栋 一、课题简介 (一)课题由来 本课题为博山区第六中学申报的市级“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 2007年5月,由淄博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立项(编号:115ZJA2G119),研究周期为三年半。由于在课题研究中出现了新情况,所以课题延期结题。 (二)课题核心概念界定 1.教师 在学校工作,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所规定的能够承担中小学教育教学任务的教师。 2.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对组成教学的诸要素所设计的比较稳定的简化组合方式及其活动的程序,具有独特风格的教学样式,长期而多样化的教学实践,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 3.教学方式变革 “以学生为中心,为了一切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新课程的主题思想,作为中小学综合实践框架下的教学正面临新的挑战,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必须全面转型,才能适应新课改的需要,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和主题思想,有效地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是必然的选择。 (三)研究目标 坚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人格,信任学生,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必须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提倡创新与实践,通过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来培养,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关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创新火花。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对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要求,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更好的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使每个学生自主地学习,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 以面向全体学生,张扬主体性为主要特征,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适时点拨为主要教学形式,教师能否驾驭教材、调控课堂,能否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来迎接新课程教学的挑战,已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北京交通大学学科建设管理办法

北京交通大学学科建设管理办法 (2008年12月25日校长办公会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我校学科建设工作,规范学科建设的管理,提高建设经费的使用效益,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意见》和《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并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学校学科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以学科方向为基础,以学科队伍建设为重点,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科学研究为载体,以平台建设为依托,优势学科发展壮大,特色学科与时俱进,新兴交叉学科异峰突起,基础学科重点突破,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章学科建设体系 第三条加强学科建设工作,构建由国家级、省部级、校级重点学科和其他学科组成的学科建设体系。 第四条国家级重点学科要以国际先进水平为努力方向,以国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为参照,不断开拓创新,更新学科内涵,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主流方向。 第五条省部级重点学科要以国内先进水平为努力方向,以国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为参照,努力增强学科实力,以建成国家重点学科为目标。 第六条校级重点学科要以行业或区域先进水平为努力方向,以同类型省部级重点学科为参照,以建成省部级重点学科为目标。 第七条国家级重点学科和省部级重点学科的申报与建设按教育

部、北京市和有关部委的相关文件的规定进行。 第八条校级重点学科的申报条件 1.在国内相关领域中有较强的优势和特色,某些方向接近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先进水平,已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2.有明确稳定的研究方向,具有国内学科前沿的研究成果,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 3.有一定数量的省、部级以上的科研成果奖; 4.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任务,能开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主要课程,能结合实际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有较高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有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 5.有学术造诣深、教书育人好、组织能力强的学科带头人;有结构比较合理、活力较强的学术队伍,至少有教授3人、副教授3-5人; 6.基本具备学科发展需要的实验室和科研工作条件,具有良好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基础。 第九条校级重点学科一般按二级学科设立,校级重点学科由各学院申请,学校组织评审和审批。 第十条其他学科,要以建成校级重点学科为目标,学校将优先支持紧密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并有一定基础的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的建设。 第三章组织与管理 第十一条学科建设实行学校、学院和学科三级管理。 第十二条学校成立学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校长担任组长,相关校领导担任副组长,研究生院、人事处、科技处、教务处、

浙江省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浙江省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快推进我省医学重点学科建设,提高学科管理水平,适应十二五医药卫生科技创新发展要求,强化医学重点学科对全省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根据国家和我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省医学重点学科是以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为主要内容,在本地区或本单位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中发挥较强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具有领先优势和创新示范效应的医学学科。 第三条省卫生厅根据医学科技发展规划和学科区域布局,坚持创优扶强、分类指导、学科交融、区域均衡的原则开展各级各类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省医学重点学科包括重点学科群、支撑学科、创新学科、省市共建学科、县级龙头学科和其他已授牌的省级医学重点学科(含扶植学科)。 第四条医学重点学科群是以相关医学研究领域为目标,统筹配置省、市、县学科资源,积极引导不同医疗卫生机构同步开展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的一项科技创新工作。重点学科群以省医学重点学科为牵头,市级医学重点学科为纽带,县级医学重点学科为基础,通过政府主动设计、单位重点实施,开展资源整合的重点学科建设,形成互助共享、协同发展的学科生态链模式。 第五条支撑学科是针对已授牌的医学重点学科(含扶植学科、省市共建学科)开展择优滚动支持的医学学科。支撑学科一般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和发展规模,具备较好的科研基础和人才梯队,在我省学科发展中具有显著竞争优势,对我省医药卫生事业发展能够持续发挥基础性支撑作用。 第六条创新学科是根据医学科技发展趋势,旨在重点培育我省起步相对较晚、发展相对薄弱,但学科特色鲜明、前景较好,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医学学科。创新学科一般应是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前沿学科、新兴学科,并未曾纳入过任何省级及 第七条省市共建学科是为促进市域医学重点学科建设而开展的学科建设工作。学科建设采取省市共建的形式,学科经费由地市安排,学科管理纳入省医学重点学科建设计划统一管理。一般情况下,每个地市同时在建的省市共建学科总数不得超过5个。省市共建学科在建设期满,验收合格后可申报支撑学科。 第八条县级龙头学科是为充分发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龙头作用,促进县域医药卫生事业发展而开展的一项学科建设工作。龙头学科建设由省卫生厅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学科在县域内应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重庆大学学科建设考核实施办法

附件三: 3-1:重庆大学学科建设考核实施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证和促进我校的学科建设工作持续进步,特结合我校实际,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的主要任务是对各学院在本考核年度围绕学科建设所作的工作、措施、成效和产出成果进行考核。 第三条除特别说明外,本办法中所指的考核年度均与学校设岗聘任的考核年度保持一致。 第四条本办法的考核内容分为:基本考核、奖励考核,其中奖励考核包括:学位点建设显著成效考核、学科建设工作成效考核两部分。在考核评价时将考虑各学院在学科建设方面的人均贡献率,以及突出的特色贡献。 第二章基本考核 第五条本部分考核内容对应学校设岗聘任中各学院学科建设的面上奖励考核内容。 第六条本部分考核内容包括: 1、完成国家重点学科(含培育)、“211”重点学科、博士一级、博士点、硕士点和专业学位、重庆市重点学科、校内学科等学科建设任务,在保持或形成学科的优势或特色的基础上,提升学科水平,增强学科实力,提升学科影响力; 2、各学院在结合自身学科发展及学科点情况的基础上,确保己学院对应所属的国家重点学科、“211”重点学科、博士一级学科、博士点、重庆市重点学科、校内学科建设项目等的检查、考核、评估工作顺利完成,力争成功增列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3、在各级各类考核评估中不得出现不合格或被“亮黄牌”的情

况; 4、在各级各类评估中的排名不得低于前一次评估成绩。 第三章学位点建设显著成效考核 第七条本部分考核内容对应学校设岗聘任中各学院学科建设的专项奖励考核内容(具体计分办法见附件一)。 第八条学位点建设显著成效考核的奖励范围包括: 1、博士学位授权点或专业学位授权点成功增列; 2、国家重点学科、“211工程”重点学科、重庆市重点学科、校内学科等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成功立项、中期检查合格、验收评估合格; 3、教育部学科排名评估中,相对排名百分比约束条件下的绝对排名提升。 第四章学科建设工作成效考核 第九条本部分考核主要针对各学院围绕学科建设,在凝炼学科方向、汇聚人才队伍、培育高水平成果、促进学术交流、扩大学术影响力等方面所作的代表性工作、采取的措施、取得的工作成效和产出的代表性成果进行评价。 第十条本部分考核内容包括两部分: 1、各学院在本考核年度围绕学科建设所作的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工作、措施及成效; 2、各学院在本考核年度围绕学科建设产出的最具代表性的成果。 第十一条各学院参加学科建设工作成效考核需按要求填写并提交《重庆大学各学院学科建设年度考核表》(见附件二)。 第十二条学科建设工作成效考核为奖励考核,考核结果分为优、良、合格三等,学校将根据考核结果,对考核结果等级为“优”和“良”的学院分别给予相应奖励。

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项目学校中期检查汇报

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项目学校 中期检查汇报 一、基本情况 1、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历程 我校大学英语改革试点始于2003年,是湖北省首家进行试点的高校。我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至今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3.3-2004.3):小规模试点,对象:2002级5个班193名学生。 第二阶段(2004.3-2005.7):扩大试点规模,对象:2004级38个班1356名学生。第三阶段(2005.9-2006.7):大面积实施教改,对象:2005级135个班约5200名 学生。 第四阶段(2006.9-至今):大英教改全面铺开,对象:2006级8751名学生、2007 级约8900名学生。 2、组织机构 2004年3月,成立了以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为组长、学校相关职能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宏观管理,综合协调。 同时成立了以学院院长任组长、由学院各相关教学单位和教学服务单位组成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案的实施。 2007年4月,成立了外国语学院下属机构大英教改办公室,由专职人员从事大英教改管理和协调工作。 3、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与教改思路 指导思想: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先导,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以提高听说能力为突破口,结合专业特色,全面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教改思路:改革过去单一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及学分分配体系;全方位实施分级教学及英语较高级阶段的学生选修课制;进一步加强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和质量监控;融学生网上自主学习、课堂面授、网上集中答疑为一体的三维互动教学方式;开辟网络学堂、空中英语课堂、英语电台和英语角等多维立体的学习园地,不断营造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资源。 4. 规范管理 1)管理文件 为确保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顺利有效实施,制定了一系列管理措施:《武汉理工大学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武汉理工大学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质量管理与监控实施细则》、《武汉理工大学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一般要求)》、《武汉理工大学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较高要求)、《武汉理工大学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标准》等。2)师资培训 我校每学年专项的大学英语教师培训预算不低于20万元,主要用于教师出国学习、教师定期参加国内培训班和不定期的校际观摩、调研、学习等。截至2007年底,公派大学英语教师出国进修学习14人次,举办大英教改专题培训9次,大英教师参加大英教改教材培训159人次、大英教改教学法培训185人次、现代教育技术专题培训3次。

合肥学院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

合肥学院学科建设管理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我校学科建设与管理,确保学科建设成效,依据《安徽省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学科建设应以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团队、打造学科平台、提升科研水平为重点,充分发挥学科建设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方面的作用。 第三条 学科建设应遵循 全面建设、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分级管理 的原则,我校学科建设分三个层次:系部学科建设、校级重点建设学科、校级重点学科。 第四条 采取 明确职责、定期评估、优胜劣汰、滚动发展 的动态管理模式。 二、组织 第五条 我校学科建设实行学校、系部二级管理机制。系部学术委员会负责本系部有关学科建设,重在全面建设;学校学术委员会负责校级重点学科建设,包括制定学科建设规划、评审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和重点学科、推荐省级重点学科等。 第六条 学校成立学科建设办公室 负责重点学科建设的组织管理和日常事务。办公室设在校研究生处,办公室主任由研究生处处长兼任。办公室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制定重点学科建设规划、管理办法与评估方案; 主持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和重点学科项目的遴选、评估与验收; 组织省级以上重点学科的申报、管理、验收等工作;

审核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的使用等。 第七条 系部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中的主要职责: 制定本单位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 支持、协助学科带头人搞好学科建设; 优先保证省院级重点学科建设和发展必需的条件; 协调学科之间的关系,对重点建设学科和重点学科加强管理,做好监督、指导工作。 第八条 学科建设实行学科带头人责任制,学科带头人负责具体执行学科建设规划、落实学科建设任务,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制定和实施本学科的建设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 整合、凝练学科的研究方向,培养学科学术骨干; 建设合作育人基地,打造合作育人与协同创新平台; 合理使用学科建设专项经费; 负责学科建设工作总结和自我评估。 学科带头人因工作调离等原因需要变更的,由所在系部提出学科带头人增补人选,经校学术委员会研究确定。 第九条 学科点不同方向的负责人应在学科负责人的领导下,精诚合作,完成各自的任务,努力打造学科优势和特色。

安徽省省级重点学科管理办法3

安徽省学科建设重大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安徽省学科建设重大项目的建设与管理,优化学科布局,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学科建设重大项目的建设目标是:构建与国家战略需要和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布局结构合理、优势特色明显的学科体系,提升安徽高等教育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为支撑“三个强省”建设,加快美好安徽宏伟目标的实现,服务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持。 第三条学科建设重大项目实行分级管理,定期评估,不合格淘汰的动态管理体制。 第二章项目设置 第四条学科建设重大项目按照《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一级学科目录设置。 第五条学科建设重大项目的设置由省教育厅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遵循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择优设置、重在建设的原则,构建科学合理的重点学科体系。省教育厅可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或学科布局调整需要,适时择优增补少量符合相应条件的学科为学科建设重大项目。

第六条学科建设重大项目按照学校申报、专家委员会评审推荐、省教育厅审核批准的程序确定。 第三章项目执行 第七条重大学科建设项目建设应根据国家和安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学科发展趋势,制定建设与发展规划。规划内容应包括建设意义、发展目标、主要研究方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队伍建设、基础设施条件建设、管理体制等方面。 第八条批准立项的重大学科建设项目应制定《安徽省学科建设重大项目建设计划任务书》,作为项目建设和评估验收的主要依据。建设期间,一般不作重大调整,确需调整的,需经所在高校同意,并报省教育厅备案。 第九条学科建设重大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应坚持内涵式发展道路,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提高建设质量为主线,以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为重点,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突出学科优势特色,瞄准学术前沿,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引领和服务安徽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项目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的带动示范作用。 第十条学科建设重大项目建设要与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1协同创新中心、产业共性技术研究院、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重点研究基地等项目有机结合,加强组织协调,不断提高学科建设重大项目的建设效益。 第十一条坚持开放建设的原则,各高校要切实加强资源共享和科研协作,在大型教育科研平台、科研设备、科研数据、

学生科研基金项目中期检查报告书

学生科研基金项目中期检查报告书 项目类别:理工医(含体育)一般项目 项目名称:智能巡线车运动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制作 项目编号: 批准日期: 负责人姓名: 分院、班级:理工分院、机械 报告日期:2019年5月6日

最后选择了Arduino MEGA2560作为我们的主控板,因为各个工作区的外接插口较多拥有 路输出接口,可插入许多传感器,其次储存颗粒(EEPROM)较大,可以储存上万条语句,最重要的一点是支持的函数库数据是最多的,并且晶振规格较高,可精确计时,在Arduino

实验时间:1月17——19日 本周目标:认识了解小车动力系统的构造并搭建。 我们这周从百度上了解到许多小车动力系统的方案,最后决定将电机电源与主控 (也可以采用主控板前加入降压装置,但是为了防止电池输出电

——9日 实验目标:让小车动起来。 我们将购买好的L298N模块安装于小车上并与Arduino主控板接线烧录好程序进行 第一次测试,程序原理是使用2560主控板33、34、35、36、2、 模块的IN1、IN2、IN3、IN4、ENA、ENB针脚口,数字接口负责输出高低电平再经L298N放大后再控制电机的正转与反转,去掉EN上的跳帽(接上跳帽, 驱动板输出全速;去掉跳帽,可实现精确控制速度)主控板的PWM

实验时间:3月9日——23日 实验目标:查出问题所在,让小车动起来。 我们通过两周的时间查询资料,排除原因最后发现是因为主控板和L298N模块的电池不同,电势的零势能面选取不一,只需要将主控板的GND接口与电池负极相连即可解决问题。本次实验还发现,由于每个电机的电刷不同,转子绕铜线匝数不同,所获得的磁场能量不同会产

研究生学院工作总结_1

研究生学院工作总结 一、认真组织申报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推进学校办学层次再上新台阶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按照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评审出一些学术水平较高、科研和后勤条件较好的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批准其在某个一级学科范围内招收优秀年轻博士从事探索、开拓、创新性科研,提高该学科学术理论水平.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设立和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所大学的科研实力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也是评价一所大学学科实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方面.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申报工作在学校领导指导下,研究生学院、人事处和地球科学学院等相关院系齐心协力,认真准备申报材料,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目标,整合学科资源,使我校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实现了"零"的突破,成功获批设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包含"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和"地质工程"3个二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批准设立,标志着我校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对加强我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学校将以新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为契机,充分发挥博士后研究人员的作用,加速培养和造就年轻的学科、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增强学科的发展潜力,使学校办学层次再上新台阶. 二、积极开展专业学位授权种类和授权领域申报工作,专业学位授权领域取得突破 根据国务院学位办文件精神,XX年10月,研究生学院开始组织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申报工作.校领导对此项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经研究生学院、体育学院等单位的不懈努力,最终成功获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获批,改善了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布局和结构,为进一步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对提高学校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同时也为我们申报更多的专业学位积累了经验.至此,我校已拥有工程硕士、农业推广硕士、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和高校教师在职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等4种类型专业学位. 三、认真做好第十一批增列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申报各项准备工作 为了做好第十一批增列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申报准备工作,研究生学院积极开展学科布局调研,召开了申报工作动员会议,对申报材料的撰写提出明确要求,对拟申报的博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