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上册26课《孟子二则》
- 格式:pptx
- 大小:347.76 KB
- 文档页数:8
26、鱼,我所欲也教学目标一、了解孟子简介以及《孟子》二、掌握课文翻译以及重点字词解释三、领悟课文主要内容结构以及论证方法教学步骤一,孟子以及《孟子》简述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二、一词多义1、得故不为苟得也:取得2、故故不为苟得也:所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感激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原因3、则则凡可以得生者:那么4、亦死亦我所恶:本来得之则生:就亦我所欲也:也5、于所欲有甚于生者:比6、而呼而与之:表示顺接,就万钟于我何加焉:对于由是则生而不用也:表示转折,然而三、古今释义1、万钟于我何加焉古:增加,带来好处今:两数之和2、向为身死而不受古:过去,以前今:表示方向3、万钟于我何加焉古:古代容量单位今:计时工具4、一豆羹古:古代的一种食器今:粮食作物的一种四、词类活用1、故不为苟得也:动词作名词,苟且偷生的事情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名词作动词,感激五、翻译课文,学生利用工具书自行解决。
六、概括课文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1、论述羞恶之心人皆有之的道理,以及论述“义”重于生命的道理。
2、从正面举例论证“义”之存在。
3、举出实例,进一步论证“义”重于生命,指出不应该为物欲所蒙蔽。
七、第1自然段内容分析1、层次结构: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2、论证步骤①提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为义而不避死。
鱼舍鱼取熊掌中心论点舍生取义(比喻论证)生道义舍生取道义正面论证(角度)生所欲有甚于生者(义)不为苟得推理论证舍生取义死所恶有甚于死者(不义)患有所不避正面论证(角度)②论证:为“义”而“不用生”,为“义”而不避“患”,舍身而取义。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孟子二章》出自孟子之手,别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具体可参考9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里面就有明确的叙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墙,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兵器甲胄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只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仅靠武力的强大。
君主施行“仁政”,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君主不施行“仁政”,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19鱼我所欲也教师寄语:自古人生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实词、虚词,正确翻译课文。
2、本文语言自然流畅,节奏感强,富有气势,加强朗读和背诵。
3、理解作者的观点,结合实际生活赋予它们以新的内涵。
学习重难点:1、体会语气,练习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义”“本心”的内涵,把握本文的主旨。
学习方法: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
其次,重视诵读,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陶。
二、学习过程第一课时【预习•导学】资料助读。
5分孟子,名 ______ ,是__________ 时期____ 家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世尊称为_________ ,〈〈孟子》是记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一部著作。
课文阅读1、熟悉课文,给下列字正音。
2分二者不可得兼. ______ 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____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___________万钟于我何加焉______ 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______ 是亦不可以已乎__________________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5分今为妻妾之奉为之_______________ 此之谓失其本心_____________________乞人不屑也______________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__________________是亦不可以已.乎______________3、阅读感知。
8分在孟子看来,熊掌比 _________ 更珍贵,义比________ 更有价值,“义”是“羞恶之心”,即后世所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勿丧”义的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
、文中体现孟子“性本善”思想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体现“人不能见利忘义”思想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文中与“不食嗟来之食”意思相同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出自本文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组长签名:________________ 小组评价: __________ 【课堂探究】一、【情境导入】由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引出生死观,导入孟子的《鱼我所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