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个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发布
- 格式:docx
- 大小:44.69 KB
- 文档页数:2
国家教学标准体系国家教学标准体系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制度,旨在规范教育教学活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由国家教育部负责制定、修订和实施,涵盖各级各类教育,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
国家教学标准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学科标准、课程标准、教学方法标准和教育评价标准。
1.学科标准:是对各学科的基本概念、知识体系、能力要求等方面的规定,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提供依据。
2.课程标准:是对各学科课程设置、课程目标、内容要求等方面的规定,指导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确保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3.教学方法标准:是对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进行规范,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与合作、倡导探究式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
4.教育评价标准:是对教育教学成果进行评价的依据,强调过程与结果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国家教学标准体系的意义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明确教育教学目标、规范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奠定基础。
2.促进教育公平:国家教学标准体系的实施确保了全国范围内教育教学要求的统一,有利于消除地区、校际之间的教育质量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3.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国家教学标准体系为教师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准则,有利于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为了更好地实施国家教学标准体系,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政策落实与执行、教师培训与能力提升、监测与评估机制的建立以及持续改进与优化。
1.政策落实与执行: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要严格按照国家教学标准体系的要求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确保政策落地生根。
2.教师培训与能力提升: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使其更好地适应国家教学标准体系的要求。
3.监测与评估机制:建立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机制,对国家教学标准体系的实施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为改进和完善提供依据。
教育部发布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近日,教育部正式发布了新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这一标准将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围绕教育部发布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展开探讨,探索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一、背景介绍高等教育是培养国家人才队伍的重要渠道,对于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着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等问题。
为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教育部发布了这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以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内容教育部发布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课程设置:要求高校根据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 教学方法:要求高校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师采用交互式教学、案例分析等灵活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3. 师资队伍:要求高校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注重教师的学术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4. 实践环节:要求高校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和实际应用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5. 质量监控:要求高校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定期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和检查,保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三、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意义和作用教育部发布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对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首先,这一标准有助于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
通过规范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标准,可以确保学生接受到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其次,这一标准有助于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通过要求高校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鼓励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进。
此外,这一标准还有助于提高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指对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的一系列要求和规定,旨在提高教学质量,保障教育教学的公平公正。
本标准的制定是为了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需求,促进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首先,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学校建立健全的教学管理体系。
学校应当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机构,明确教学管理的职责和权限,制定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对教学管理工作的监督和检查。
教学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其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学校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学校应当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包括课堂教学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
同时,学校还应当建立健全的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及时记录和归档教师的教学工作,为教师的评优评先提供依据。
再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学校建立有效的课程建设机制。
学校应当根据专业特点和市场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方案,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教师要根据课程设置方案,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最后,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学校建立严格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学校应当建立健全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监控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同时,学校还应当建立学生学习成绩的动态管理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和帮助。
总之,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要认真贯彻执行本标准,加强对教学管理的规范和监督,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部分)经济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一、适用专业范围1.专业代码:经济学类(0201)2.本标准适用的专业:(1)基本专业(2个):经济学(020221)、经济统计学(020222)(2)特设专业(4个):国民经济管理(020223T)、资源与环境经济学(020224T)、商务经济学(020225T)、能源经济学(020226T)二、培养目标经济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类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方法,熟悉中国经济运行与改革实践、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经济学专门人才。
在满足基本培养目标的同时,各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自身办学条件和学校特色,在培养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上各有侧重,对开设的相关专业制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并根据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定期对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完善。
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应保持相对稳定性。
三、主要课程1.通识课程通识课程包括大学语文与写作、外语、数学、计算机操作与数据库应用、创新创业教育、体育,以及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开设的人文学科、管理、法律、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方面的课程。
通识课程为30学分左右,其中外语类课程8学分左右,数学类课程9学分左右。
通识课程应至少开设以下课程:大学语文与写作、外语、数学分析(或微积分)、高等代数(或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操作与数据库应用、创新创业教育、体育、国防教育(军事训练)。
2.专业课程(1)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25学分左右。
专业基础课程应至少开设以下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统计学和会计学。
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可增开其他专业基础课程。
(2)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21学分左右。
专业必修课采取“4+4+某”模式,第一个“4”是指既是专业基础课又是专业必修课的4门课程;第二个“4”是指必须开设的4门专业必修课,“某”是指学校根据培养目标选开的进入专业必修课的课程。
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教育是国家的根本大计,而教学质量则是教育的核心。
为了提高专业类教学的质量,国家制定了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规范和指导专业类教学工作。
本文将从标准的制定背景、内容要点和实施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看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制定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专业类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由于各地教学水平和标准不一,导致了专业类教学质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有关部门积极响应,制定了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期望通过统一的标准来提高专业类教学的整体质量水平。
其次,我们来分析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内容要点。
这一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条件与环境、教学评价与考核等。
其中,教学目标与要求是整个标准的核心,它要求教学应当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与方法则要求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学条件与环境要求学校应当提供良好的教学设施和舒适的学习环境,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最后,教学评价与考核要求学校应当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最后,我们来谈谈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实施意义。
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实施,对于提高专业类教学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它可以促进学校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它可以推动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同时,它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国家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
综上所述,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提高专业类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标准的重要性,积极配合学校的实施工作,共同努力,为提高专业类教学质量作出应有的贡献。
基于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谈教学的几个问题【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基于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几个问题,探讨了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师队伍配备、教学设施以及评估体系与国家标准的匹配情况。
结论部分强调了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对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的建议。
未来研究展望则指出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实施效果和改进措施。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师队伍,教学设施,评估体系,教学质量,建议,研究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对于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标准化,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的标准和要求。
这些国家标准旨在指导高校制定和实施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也会发现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些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可能与国家标准不完全匹配,教学方法可能不够灵活多样,教师队伍配备可能存在不足的情况,教学设施可能无法完全满足教学需要,评估体系可能不够科学严谨。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挑战着高等教育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将对基于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谈教学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旨在促进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标准化。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基于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分析教学质量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明确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重要性,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期推动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提升。
通过对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师队伍配备、教学设施和评估体系等方面进行详细剖析,旨在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为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指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教育部门制定的教学质量标准,对本科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和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其目的是为了保障本科教育质量,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首先,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包括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要求。
教学目标是教学工作的核心,是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学内容是指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式。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定期、系统的评估。
其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
要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再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教师要具备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
要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创新和改革,不断探索和实践符合本科教育特点和学生需求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最后,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还要求相关部门和学校要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加强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监督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不断提高本科专业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对本科教育质量的保障和提升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只有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要求,不断加强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才能提高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和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题:深入探讨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1. 概述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指导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法规和标准,旨在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建设,推动学位教育改革。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全面评估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并在此基础上撰写有价值的文章,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一重要主题。
2. 综述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建立在教育部门、学校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的一套标准体系。
它涵盖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等多个方面,旨在规范和促进高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本文中,我们将针对这些方面展开深入讨论。
3. 深度评估3.1 教学目标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对于教学目标的规定,是普通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的基础。
它要求学校根据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培养方案,制定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的专业培养目标。
这一要求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应当关注教学目标的贯彻和落实,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3.2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
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教学过程提出了严格要求,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方面。
学校应根据专业特点和教学目标组织教学过程,注重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强调课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倡导实践教学和创新教学。
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3.3 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教学质量的关键保障。
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师资队伍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包括教师数量、学位等级要求、职称要求、教学能力要求等方面。
学校应当注重师资队伍的结构和构成,建设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收稿日期:2019-04-02基金项目: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行业对接型汉语言文学一流专业建设路径研究与实践”(17BY101)作者简介:杨运庚,男,陕西安康人,安康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古代汉语、汉语方言及教育教学研究。
杨运庚(安康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陕西安康725000)摘要:《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简称《标准》)的发布实施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和专业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标准》的全面理解和有效贯彻落实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本文在分析《标准》出台的重要意义、内容框架和突出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有效贯彻落实《标准》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重要意义;内容框架;突出特点;贯彻落实重点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092(2019)04-0104-05《中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在教育部的直接指导下,委托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经过反复研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而成。
标准研制工作于2013年4月正式启动,2018年1月在教育部新春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发布,前后历时四年多时间。
标准的研制发布实施对专业建设、专业教学、专业申报验收、专业评估认证、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规范、指导意义。
《中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适用的专业范围包括汉语言文学专业,因此在《中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公布实施以后,科学、规范、有效地推进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必须以《中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规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家标准》)为基本依据。
本文在分析研制出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意义、《国家标准》的基本内容框架和突出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贯彻落实《国家标准》问题。
一、研制出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重要意义研制出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教育部贯彻落实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等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从国家层面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体现的是国家意志。
我国首个跨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框架出炉《境外大学学科分级目录(人文社会科学)》发布8月19日,由全国高校信息资料研究会与中国人民大学评价研究中心联合研制的《境外大学学科分级目录(人文社会科学)》在北京发布。
据了解,这是我国首个跨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框架。
据介绍,研究团队选取了哲学、语言文学、历史学、艺术学、工商管理、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政治学、公共管理、新闻传播学、图书与信息管理及教育学等13个国际通用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领域作为评价对象,从学术创新与人才培养两个维度,对境外1万余家学术机构的相关学科实力进行了评价分级,得分前2%评为A+、前5%评为A、前10%评为A-、前40%评为B、前70%评为C,得出《境外大学学科分级目录(人文社会科学)》。
其中,在9个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领域,哈佛大学都位居境外大学之首;在另外4个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领域,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阿姆斯特丹大学各在一个领域排名境外大学第一在对学科进行分级评价的基础上,研究团队进一步将评价范围内学术机构入选13个学科A+、A、A-的情况进行加权汇总,得出《境外大学学科综合竞争力分级目录(人文社会科学)》,综合得分前2%评为A类、前5%评为B类,其余为C类。
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多伦多大学、东京大学、剑桥大学、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综合竞争力位居前列。
全国高校信息资料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院长、评价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周光礼教授介绍,此次由全国高校信息资料研究会与中国人民大学评价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境外大学学科分级目录(人文社会科学)》,是积极参与全球高等教育治理、建立中国自主的跨国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有益探索,其创新之处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首次探索研制境外大学学科分级目录,为国内用人单位及学生出国留学提供境外高等教育质量信息;二是克服了现有世界大学/学科排行榜不能有效评价人文社会科学水平的弊端,有利于促进全球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三是破解了现有世界大学/学科排行榜不能有效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难题,有利于纠正重科研轻教学的不良评价导向;四是指标体系具有适切性,既强调客观性、国际可比性,又兼顾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文化性、地域性。
2024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题库与答案单选题(共45题)1、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赫钦斯B.阿德勒C.布鲁纳D.贝格尔【答案】 C2、下列教学管理制度目前被我国高校普遍采用的是()。
A.完全学分制B.学年制C.学年学分制D.美国学分制【答案】 C3、高等教育宏观结构不包括()。
A.地域结构B.形式结构C.队伍结构D.层次结构【答案】 C4、“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句话所反映的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是()。
A.监护人的角色B.管理者的角色C.榜样角色D.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答案】 D5、以学群、学类为组织进行综合知识教学的筑波模式,以跨学科选课为主要特征的麻省理工学院(MIT)模式,以及通过复合课程将文、理学科融为一体的牛津模式,三种模式A.课程内容综合化趋势B.课程实施多样化趋势C.课程方向人文化趋势D.课程性质职业化趋势【答案】 A6、高等教育的“大专业模式”通常对应()。
A.函授教育B.通才教育C.英才教育D.专才教育【答案】 B7、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表现为一个怎样的过程()A.自然发展的过程B.被动发展的过程C.自主建构的过程D.被动生成的过程【答案】 C8、现代学位制度确立的标志是德国柏林大学创设的()。
A.文学博士学位B.医学博士学位C.理学博士学位D.哲学博士学位【答案】 D9、我国加大政府对高等教育调控力度的方式是()。
A.间接调控B.宏观调控C.间接的和宏观的调控D.直接调控【答案】 C10、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必然联系揭示了()。
A.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B.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C.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D.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答案】 D11、大学这种组织形式的首要特征是()。
A.专业性B.学术性C.多学科性D.严密性【答案】 B12、专业设置的基础是()。
A.知识B.人才C.学科D.社会【答案】 C13、高校科学研究职能的确立起始于()。
A.柏林大学B.哥廷根大学C.哈勒大学D.威斯康星大学【答案】 A14、以下不属于我国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是()。
国家专业课程标准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国家专业课程标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法规,它规定了我国高等院校专业课程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质量标准等方面的相关规定。
下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详细阐述国家专业课程标准:起源、功能、作用和实施情况。
一、起源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为了规范各个高校的专业课程质量标准,提高高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并在国内外建立公认的教育质量标准,教育部在2003年出台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标准》,那时,让我国的高等教育界迎来了一次重大改革。
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教育部针对基础学科和专业课程进行了更为具体和全面的规定,于是就有了国家专业课程标准这个概念。
二、功能国家专业课程标准作为一项法规,在我国高校的教育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规范和引导作用。
一方面,它规定了各个专业课程的教学标准,明确了教师及学生在各个阶段的目标,提供了相应的教材及学习参考书籍,使教育教学质量规范化;另一方面,它对学生们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通过制定专业教育的内涵,使学生受到知识、能力和态度3个方面的培养,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作用国家专业课程标准在我国的教育教学体系中具有以下几点作用:1. 提高教育的标准化水平专业课程标准规定了各个专业课程的教学标准,明确了教师及学生在各个阶段的目标,同时规范了课程设计、教育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各个方面。
通过规范的教育教学体系,提升了教育的标准化水平。
2. 促进学生模块化学习通过国家专业课程标准规范各个专业课程的内涵,使学生受到知识、能力和态度3个方面的培养,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体系。
同时,各个专业课程之间也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为学生的跨专业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优化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国家专业课程标准的出台,使得各个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更趋于合理、系统和科学,规范了教师、学生及学校的相互关系,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完整人才。
高等教育质量的衡量标准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国家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怎样衡量高等教育的质量呢?以下是几个常用的衡量标准。
一、师资力量高等教育质量的衡量首先要考虑到师资力量,即教师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高等教育学校应该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其中包括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的教师,以及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的行业专家。
优秀的师资力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保证。
二、教学设施和资源另一个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标准是教学设施和资源。
这包括实验室、图书馆、计算机设施等教学资源的现代化程度和使用情况。
高等教育学校必须能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进行实践操作和研究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三、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也是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高等教育学校应该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兴趣,合理设置专业课程,提供多元化的选修课程,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四、学生评价和毕业生就业情况学生评价和毕业生就业情况也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高等教育学校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情况,收集并分析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进行改进和提升。
同时,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一项指标,学校应该与社会各界合作,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五、科研和学术水平高等教育质量的衡量还需要考虑到学校的科研和学术水平。
高等教育学校应该重视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拥有一支专业的科研团队,并且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会议。
高水平的科研和学术成果是学校和教师综合实力的体现。
六、社会声誉和地位最后,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标准还包括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地位。
高等教育学校应该在社会上享有良好的声誉,被认可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
该学校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地位是评价其教育质量的重要参考。
总结起来,高等教育质量的衡量标准包括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和资源、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学生评价和毕业生就业情况、科研和学术水平以及社会声誉和地位等方面。
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标准一、引言教育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而教学质量评估是保障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
本文将从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标准的角度出发,探讨不同层次的评估标准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二、基础教育水平评估标准1.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生综合能力是衡量基础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包括学科知识掌握、学习方法与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
学校应建立科学的综合评估体系,评估学生的学科水平和能力素养。
2.教师教学水平评估教师是教育教学中的核心力量,评估教师教学水平可以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升教学效果。
评估标准可包括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教学设计与实施、课堂管理等方面。
3.课程设置与实施评估课程是教学的基础,评估课程设置与实施的质量能够发现问题并改进教学。
评估标准应包括课程的实施效果、教材与教辅的选择、课程的多样性与适宜性等方面。
三、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标准1.人才培养目标达成评估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人才,评估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能够了解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
评估标准应包括专业知识掌握、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
2.教学方法与手段评估高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评估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质量能够促进教师的教学改革和创新。
评估标准可包括教学设计与实施、学生参与度、课堂讨论效果等方面。
3.教师教学质量评估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评估教师教学质量能够指导教师个人的发展和提升。
评估标准可包括教学授课效果、学生评价、学术研究与科研成果等方面。
四、终身学习质量评估标准1.学习成果评估终身学习是提高人们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途径,评估学习成果能够了解个体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水平。
评估标准应包括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实际应用能力等方面。
2.学习方式与学习能力评估终身学习注重个体的学习方式与学习能力,评估学习方式与学习能力的优劣能够促进个体的学习提升。
评估标准可包括学习计划的制定与执行、学习方法的多样性与适应性等方面。
第38卷㊀第6期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38㊀No.62019年11月JournalofHenanInstituteofEducation(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Edition)Nov.2019文章编号:1006-2920(2019)06-0029-04doi:10.13892/j.cnki.cn41-1093/i.2019.06.006«普通高等学校法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基本精神解读刘国强㊀李小峰㊀㊀摘要:«普通高等学校法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法学类专业提出了 兜住底线㊁保障合格㊁追求卓越 的要求ꎮ作为法学教育主力军的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应当认真领会基本精神ꎬ积极贯彻和落实这一标准ꎬ切实提高法治人才的培养质量ꎮ基于此ꎬ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法学专业应当清晰认识自身在国家法治人才培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ꎬ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㊁实训基地建设ꎬ不断加强规章制度建设ꎬ进一步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ꎮ关键词:标准ꎻ法学ꎻ规章制度ꎻ人才培养方案㊀㊀作者简介:刘国强ꎬ南阳师范学院法学院教授ꎻ李小峰ꎬ南阳师范学院法学院讲师ꎮ㊀㊀基金项目:南阳师范学院2019年度校级教学研究重点项目 «法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实施路径研究 (2019-JXYJZD-10)ꎮ㊀㊀2018年1月30日ꎬ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ꎬ这是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发布的第一个教学质量国家标准ꎮ它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为依据ꎬ涵盖了目录中全部92个本科专业类㊁587个本科专业ꎮ其中ꎬ«普通高等学校法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法学类专业标准»)从适用专业范围㊁培养目标㊁培养规格㊁课程体系㊁教学规范㊁教师队伍㊁教学条件㊁教学效果㊁质量保障体系等9个方面对法学类本科专业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ꎬ是规范我国法学类专业本科教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ꎮ一㊁«法学类专业标准»的主要内容整体上ꎬ«法学类专业标准»对法学㊁知识产权㊁监狱学3个专业的建设提出了基本的要求ꎬ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出了 追求卓越 的前瞻性要求ꎬ并为各专业人才的特色化培养留有足够的拓展空间ꎮ[1]其主要内容如下ꎮ(一)«法学类专业标准»要求高校必须完成的 规定动作«法学类专业标准»在 概述 部分明确指出 本标准是全国本科法学类专业教学质量的基本标准 ꎬ并强调各校制定的相应标准 不得低于本标准相关要求 ꎮ这就是普通高校所有法学类本科专业必须完成的 规定动作 ꎮ1.关于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法学类专业标准»对于法学类各专业核心课程的门数和课程名称都有专门的规定ꎮ比如ꎬ法学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采取 10+X 的模式ꎮ其中ꎬ 10 是指所有法学本科专业都必须开设的10门专业必修课程ꎬ具体包括法理学㊁宪法学㊁中国法律史㊁刑法㊁民法㊁刑事诉讼法㊁民事诉讼法㊁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㊁国际法和法律职业伦理ꎮ X 是指允许高校根据各自办学特色的需要ꎬ从经济法㊁知识产权法㊁商法㊁国际私法㊁国际经济法㊁环境资源法㊁劳动与社会保障法㊁证据法和财税法等9门专业课程中进行选择的专业必修课程ꎬ但原则上不少于5门ꎮ也就是说ꎬ法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专业必修课)总数不少于15门ꎮ30㊀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2.关于实践教学的刚性规范«法学类专业标准»除了强调在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设置实践教学环节㊁强化案例教学ꎬ还明确规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包括实验㊁实训和专业实习ꎬ社会实践㊁毕业论文ꎬ并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定量指标ꎮ比如ꎬ法学类专业培养方案总学分应控制在160学分左右ꎬ其中实践教学累计学分不少于总学分的15%ꎬ也就是不少于24个学分ꎮ3.对于教师规模㊁结构和师生比的要求«法学类专业标准»明确规定:新设法学类专业专任教师人数应当达到本专业核心课程总数的1.5倍以上ꎮ按照法学专业核心课程门数不少于15门的要求ꎬ新设法学专业ꎬ专任教师规模应当达到23人以上ꎮ至于已经开设的法学专业ꎬ其专任教师规模当然不能小于这个规模ꎮ同时ꎬ«法学类专业标准»还对专任教师的学历结构㊁职称结构㊁年龄结构㊁专业背景等提出了要求ꎮ其中ꎬ对于学历结构的要求是 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㊁博士学位的比例应当高于90% ꎻ对于职称结构的要求是 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不低于三分之一 ꎮ各专业师生比不得低于1ʒ17ꎮ(二)«法学类专业标准»赋予高校突破同质化困境的 自选动作为了切实解决以往办学中出现的 千校一面 ꎬ即同质化现象严重的问题ꎬ«法学类专业标准»在对法学类本科专业建设提出以上刚性要求的同时ꎬ也积极鼓励各高校根据办学定位ꎬ努力办出特色ꎬ并为此留下了充裕的 自选动作 空间ꎮ例如ꎬ鼓励各高校积极探索弹性学制ꎮ«法学类专业标准»明确规定 法学类专业基本学制为四年 ꎬ但鼓励各高校在四年制模式的基础上ꎬ实行弹性学制ꎬ只是强调修业年限不得低于三年ꎮ再如ꎬ在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上赋予高校更多的自主权ꎮ首先ꎬ关于专业核心课程(必修课程)设置的规定更加优化ꎮ1998年ꎬ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为进一步深化法学教育教学改革ꎬ研究确定了法学专业的14门核心课程及其教学基本要求ꎮ[2]前言2007年ꎬ教育部高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决定在原来14门核心课程的基础上ꎬ再新增2门核心课程(环境法与资源保护法㊁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ꎮ 10+X 的分类设置模式无疑赋予各高校法学专业在核心课程设置上更多的自主权ꎮ其次ꎬ关于专业选修课程及其与必修课程衔接的规定富有弹性ꎮ«法学类专业标准»规定:各专业可以自主设置专业选修课程体系ꎮ鼓励开发跨学科㊁跨专业的新兴交叉课程与创新创业类课程ꎮ在专业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关系和处理上ꎬ«法学类专业标准»只是给出了原则性的指引:专业选修课程应当与专业必修课程形成逻辑上的拓展与延续关系ꎬ并形成课程模块(课程组)供学生选择性修读ꎮ再次ꎬ自主确定所有专业课程的学分㊁学时及考核方式ꎮ在专业课程的学分㊁学时和考核方式方面ꎬ各专业可根据自身培养目标与特色ꎬ确定专业必修课程学分ꎮ(三)«法学类专业标准»对于办学追求卓越的引领导向鼓励各高校高标准办学ꎮ«法学类专业标准»在 概述 部分开宗明义地指出 为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ꎬ深化法学专业类教学改革ꎬ提高法治人才培养质量 设置本标准 ꎮ同时ꎬ还明确规定 鼓励各高校高于本标准办学 ꎮ也即ꎬ法学类本科专业的前述刚性要求仅是底线ꎮ人才培养目标不断优化ꎮ«法学类专业标准»对于法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了明确:要坚持立德树人㊁德法兼修 培养德才兼备ꎬ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熟练的职业技能㊁合理的知识结构 的复合型㊁应用型㊁创新型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ꎮ这个目标本身就蕴含着追求卓越的基本精神ꎮ另外ꎬ法学类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可以定期进行评估与修订 ꎮ二㊁«法学类专业标准»对于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法治人才培养的重大指导意义(一)«法学类专业标准»的性质和效力«法学类专业标准»是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组织下ꎬ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㊀第6期刘国强ꎬ等:«普通高等学校法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基本精神解读31会研究制定ꎬ并且由教育部部务会议通过㊁由教育部对外发布的ꎮ因此ꎬ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指导性标准ꎬ而是具有部门规章性质的文件ꎬ是必须予以认真遵守和严格落实的ꎮ对此ꎬ早在«法学类专业标准»发布之前的2017年12月20日ꎬ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就发出了«关于实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通知»ꎬ强调 各地各高校应加强专业建设ꎬ及时补足发展短板 ꎬ高等教育司将依据这个国家标准 对各高校的专业办学条件进行核查ꎬ适时公布部分办学条件较差的专业名单 ꎮ[3]在2018年1月30日的新闻发布会上ꎬ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谈到下一步工作打算时ꎬ再次强调要 让教指委用起来 让高校动起来 把«国标»与 三个一流 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ꎮ教育部 将根据«国标»ꎬ做好 兜住底线㊁保障合格㊁追求卓越 的三级专业认证工作ꎮ 对各高校的专业办学质量和水平进行监测认证ꎬ适时公布 成绩单 ꎮ[4]在这样的背景下ꎬ那些达不到«法学类专业标准»的法学专业点ꎬ要么想办法达到«法学类专业标准»ꎬ要么面临着被所在学校在专业结构调整时调整掉的危险ꎮ[5] (二)«法学类专业标准»着重规范的对象范围毫无疑问ꎬ«法学类专业标准»对于所有普通高等学校中设置的法学类本科专业都是适用的ꎮ但与此同时ꎬ它着重指向的对象又是非常明晰的ꎬ即主要用于规范1998年之后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开设的法学本科专业ꎬ尤其是2000年以来新升本科高校设置的法学本科专业ꎮ为什么要这样强调?这需要从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法学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说起ꎮ1978年到1983年是我国法学高等教育的全面恢复阶段ꎬ到1983年全国有90多所院校开设有法学专业ꎬ由此奠定了新时期我国法学教育的基础ꎮ就目前来看ꎬ这些法学院校仍然是我国法学教育的核心和重镇ꎮ1983年到1988年是逐步发展阶段ꎬ开设法学专业的院校达到了250多所ꎬ其中ꎬ综合性院校设立法学院的比较多ꎮ1988年到1997年是相对规范化发展阶段ꎬ整体发展态势比较稳定ꎮ1998年到2002年是规模化发展阶段ꎬ法学院校的数量和在校生人数都出现了大规模增长ꎮ在 依法治国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一新的治国方略的鼓舞下ꎬ加上高校扩招㊁专科升本以及法学专业本身设置成本低等优势ꎬ师范类㊁财经类㊁工业类㊁工程类㊁农林医类院校纷纷开设法学专业ꎮ2003年到2011年是规模化进一步发展阶段ꎮ到2011年ꎬ全国法学院校达580多所ꎬ最高峰是639所ꎮ[6]尽管法学专业被纳入国家控制布点专业进行规模控制ꎬ但由于本身专业点多ꎬ办学水平参差不齐ꎬ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差异很大ꎮ尤其是1998年以后许多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新设的法学本科专业ꎬ由于学校本身大多层次较低ꎬ办学条件较差ꎬ这些学校法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普遍不高ꎮ在这种情况下ꎬ«法学类专业标准» 兜底线㊁保合格 的具体精神指向就不言而喻了ꎮ三㊁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法学专业在实施«法学类专业标准»过程中应该着重把握的几个问题(一)清晰认识自身在国家法治人才培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1998年之后开设法学本科专业的地方普通高校虽然在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无法和高水平大学相提并论ꎬ但其数量众多ꎬ占到了全国法学本科院校总量的半数以上ꎬ是我国法学本科教育的主力军ꎮ这些院校承担着为全国基层法律实务部门输送法治人才的重要任务ꎬ也决定着全国法学本科教育的整体水平ꎮ可以说ꎬ如果没有这些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高ꎬ就没有全国法学本科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ꎮ因此ꎬ这些院校在保证«法学类专业标准»的有效贯彻落实方面ꎬ任务艰巨ꎬ责任重大ꎮ(二)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实训基地建设首先ꎬ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ꎮ«法学类专业标准»对法学本科专业专任教师规模㊁具有硕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㊁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做了明确规定ꎮ只有在先满足这些条件的情况下ꎬ才谈得上优化师资的问题ꎮ其次ꎬ加强实训基地等平台建设ꎮ除了正常的教室㊁宿舍㊁体育场馆㊁图书资料等必备条件外ꎬ还要做好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ꎬ力争做到与复合型㊁应用型㊁创新型法治人才的培养要求相适应ꎮ(三)不断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和硬件相比ꎬ规章制度同等重要ꎮ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及其有效的贯彻落实不仅能够保障硬件条32㊀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件在人才培养中充分发挥作用ꎬ更是人才培养的精神和灵魂ꎮ健全的制度及其常态化运行在教风㊁学风㊁考风以及整个大学精神的培育等方面所产生的效应ꎬ远比临时布置㊁督促和安排要强得太多ꎮ具体而言ꎬ按照«法学类专业标准»的要求ꎬ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在法学专业建设中需要着重完善以下两方面的规章制度ꎬ并保证其既 上墙 又 落地 :一是教学规范ꎬ包括教学过程规范和教学行为规范ꎮ前者包括但不限于教学大纲与教案的编写㊁教学方法运用㊁教材选用㊁课程辅导㊁课程考核等内容ꎻ后者包括但不限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纪律㊁教学态度㊁精神风貌等要求ꎮ二是质量保障规范ꎮ必须建立健全涵盖培养目标㊁培养规格㊁课程体系㊁教学规范㊁专业教师队伍㊁教学条件㊁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质量保障规范ꎬ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和调控改进机制ꎬ开展经常化和制度化的质量评估ꎬ确保对教学质量形成全过程有效监控ꎮ(四)进一步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是贯彻落实«法学类专业标准»的必然要求ꎮ首先ꎬ要明确法学本科教育的性质ꎮ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ꎬ学者们对于法学本科教育的性质有诸多歧见ꎬ诸如素质教育㊁通识教育㊁专业教育㊁职业教育等ꎮ«法学类专业标准»明确规定 法学类专业教育是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基础上的职业教育 ꎮ各高校应该把认识统一到«法学类专业标准»的这一规定上来ꎬ并以此作为考量整个法学教育的基础和基本出发点ꎮ其次ꎬ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ꎮ«法学类专业标准»以专门的段落对人才培养目标提出原则要求ꎬ各高校应该结合自身实际ꎬ对该原则进行细化并凸显自身 复合型㊁应用型㊁创新型 人才的培养特色ꎮ再次ꎬ妥善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ꎮ既不能走以往重理论㊁轻实践的老路ꎬ也不能一哄而上对实践教学提出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ꎬ致使实践教学变成空架子ꎬ贻害正常的理论课教学ꎮ参考文献:[1]㊀吴岩.«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有关情况介绍[EB/OL].[2019-08-20].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8n/xwfb_20180130/sfcl/201801/t20180130_325921.html. [2]㊀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ꎬ1998. [3]㊀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实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通知:教高司 2017 62号[EB/OL].[2019-08-20].http://www.haedu.gov.cn/userfiles/files/201805/20180529140006738.pdf. [4]㊀教育部介绍«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有关情况[EB/OL].[2019-08-20].http://www.gov.cn/xinwen/2018-01/30/content_5262462.htm#1.[5]㊀ 教学质量不合格的专业将被调整 :专访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EB/OL].[2019-08-20].http://www.gov.cn/xinwen/2018-01/31/content_5262355.htm.[6]㊀徐显明ꎬ黄进ꎬ潘剑锋ꎬ等.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法学教育[J].中国法律评论ꎬ2018(3):2-27.(责任编辑㊀孟俊红)。
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估标准高等教育质量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如何评估高等教育的质量成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并讨论其适用性和局限性。
一、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教学质量的评估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例如教师水平、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
评估教师水平可以通过教师的资质、教学经验和学术成就等方面进行评估。
课程设置可以通过课程的合理性、前沿性以及与学生需求的契合度来评估。
教学方法的评估可以考虑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与参与程度等因素。
然而,教学质量评估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因为不同的评估人可能有不同的标准和偏好。
二、科研水平高等教育机构的科研水平也是评估标准之一。
科研水平可以通过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科研项目的数量和经费、以及学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等方面进行评估。
科研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机构的学术声誉和国际竞争力。
然而,科研水平的评估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资源,并且评估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三、学生就业率学生就业率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具备就业能力的毕业生。
因此,学生就业率可以反映高等教育机构的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的竞争力。
学生就业率的评估需要考虑就业率的数据来源和统计方法,以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是否与其所学专业相关等因素。
此外,随着全球化和人工智能的进步,职业需求的快速变化也给学生就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单一的学生就业率指标可能不能全面评估高等教育的质量。
四、毕业生满意度毕业生满意度是一种直接反映学生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
通过调查毕业生的反馈意见和满意度可以了解高等教育机构的教学质量、学术支持和专业发展等方面的情况。
然而,毕业生满意度的评估也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因为不同的毕业生可能对同一所大学有不同的评价和期望。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估标准应该综合考虑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学生就业率和毕业生满意度等多个因素。
我国首个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发布
教育部日前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这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首
个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released its first national standard on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covering 587 majors in 92 categories in
undergraduate stage.
教育部发布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首个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涵盖92个本科专业类、587个专业。
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介绍,此次发布的国家标准把握三大原则:
第一,突出学生中心(students-centered)。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创新形
式、改革教法、强化实践,推动本科教学从“教得好”向“学得好”转变;
第二,突出产出导向(outcome-oriented)。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设定
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目
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条件保障度、质保有效度和结果满意度;
第三,突出持续改进(focusing on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强调做好教
学工作要建立学校质量保障体系,要把常态监测与定期评估有机结合,及时评价、及时反馈、
持续改进,推动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据介绍,该标准明确了各专业类的内涵、学科基础(disciplinary foundation)、人才培
养方向(objects of talent cultivation)等。对适用专业范围(coverage of majors)、
培养目标(objects)、培养规格(norms)、师资队伍(teaching staff)、教学条件(teaching
conditions)、质量保障体系(quality assurance system)建设都作了明确要求,特别
对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教师学科专业背景和水平、教师教学发展条件等提出定性和定量相
结合的要求。
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
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共有137所高校入围。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共计42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共计95所。
“双一流”("Double First-Class" initiative)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到
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a number of universities and
disciplines are developed into world-class ones),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
(a number of disciplines are in the leading position among world-class
disciplines);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the
number and capability of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and disciplines ranks among the
best in the world),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make China an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pow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