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任
- 格式:ppt
- 大小:3.29 MB
- 文档页数:79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王清任的六个逐瘀汤1.通窍活血汤乃治疗头面部瘀血神方。
方为: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老葱,生姜,大枣,麝香,黄酒。
方歌为:通窍全凭好麝香,桃红大枣酒葱姜;当归川芎赤芍药,表里通经第一方。
2.会厌逐瘀汤是治咽喉部瘀血的良方。
方为:桃仁,红花,当归,赤芍,枳壳,甘草,生地,柴胡,桔梗,玄参。
方歌为:会厌逐瘀是病源,桃红甘桔地归玄。
柴胡枳壳赤芍药,水呛血凝立可痊。
3.血府逐瘀汤是治疗心胸中瘀血奇方。
方为: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枳壳,甘草,生地,柴胡,牛膝,桔梗。
方歌:血府逐瘀生地桃,红花归芎草赤芍。
柴胡桔梗枳牛膝,血化下行不作劳。
4.膈下逐瘀汤善治疗瘀血在膈下,即肝胆经所过的两胁部,周围痞胀不舒。
方为: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枳壳,甘草,五灵脂,延胡索,香附,牡丹皮,乌药。
方歌为:膈下逐瘀桃牡丹,赤芍乌药元胡甘。
归芎灵脂红花壳,香附开郁血亦安。
5.少腹逐瘀汤乃治疗血瘀少腹及下腹部的妙方,也是女人调经种子的要方,一般在月经当天服,连服3~5付,能令少腹子宫内瘀血因势下导,便于推陈出新。
方为:当归,川芎,赤芍,五灵脂,延胡索,小茴香,肉桂,干姜,蒲黄,没药。
方歌为:少腹逐瘀桂茴姜,当归川芎赤芍黄。
元胡没药五灵脂,经暗腹痛急煎尝。
(种子安胎第一方)6.身痛逐瘀汤是治疗周身经络血脉被瘀血阻闭的效方,不管是肩痛,臂痛,指痛,腰痛,背痛,腿痛,甚至是周身风湿痛久不愈,只要是瘀血阻滞,皆可用此方活血行气,祛风除湿,通痹止痛。
方为:桃仁,红花,当归,川芎,没药,甘草,五灵脂,香附,川牛膝,羌活,秦艽,地龙。
方歌为:身痛逐瘀桃归芎,红花秦羌膝地龙。
灵脂香附没药草,通络止痛力最雄。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以下无正文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以下无正文。
王清任的六个逐瘀汤养胃五点“少点慢点淡点软点暖点”⽼师说,病⼈有胸闷、唇紫暗、脉涩者都可运⽤⾎府逐瘀汤。
王清任《医林改错》⾥的六个逐瘀汤都⾮常有⽤,给你们布置个任务,你们三天之内把这六个逐瘀汤都背下来。
六逐瘀汤介绍如下。
通窍活⾎汤乃治疗头⾯部瘀⾎神⽅也,⽅药为桃仁、红花、⾚芍、当归、川芎、⽼葱、⽣姜、⼤枣、麝⾹、黄酒。
⽅歌为:通窍全凭好麝⾹,桃红⼤枣酒葱姜。
当归川芎⾚芍药,表⾥通经第⼀⽅。
会厌逐瘀汤是治疗咽喉部瘀⾎的良⽅,⽅药为桃仁、红花、⽢草、桔梗、⽣地黄、当归、⽞参、柴胡、枳壳、⾚芍。
⽅歌为:会厌逐瘀是病源,桃红⽢桔地归⽞。
柴胡枳壳⾚芍药,⽔呛⾎凝⽴可痊。
⾎府逐瘀汤乃治疗⼼胸中瘀⾎奇⽅也,⽅药为桃仁、红花、当归、⽣地黄、川芎、⾚芍、柴胡、桔梗、枳壳、⽜膝、⽢草。
⽅歌为:⾎府逐瘀⽣地桃,红花归芎草⾚芍。
柴胡桔梗枳⽜膝,⾎化下⾏不作劳。
此⽅⼴泛⽤于冠⼼病、⼼绞痛,乃⾄周⾝瘀⾎疼痛等各种病症中。
病⼈⾆质暗红,⼝唇紫暗,⾆下静脉瘀滞,六脉弦涩或紧。
膈下逐瘀汤善治疗瘀⾎在膈下,即肝胆经所过的两胁部,周围痞胀不舒。
⽅药为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芍、牡丹⽪、五灵脂、乌药、延胡索、⽢草、⾹附、枳壳。
⽅歌为:膈下逐瘀桃牡丹,⾚芍乌药元胡⽢。
归芎灵脂红花壳,⾹附开郁⾎亦安。
此⽅⼴泛⽤于肝郁⽓滞,怒伤两胁及上腹部,导致⽓滞⾎瘀形成的痞块诸病。
少腹逐瘀汤乃治疗⾎瘀少腹及下腹部的妙⽅,也是妇⼈调经种⼦的要⽅,⼀般于⽉经当天服,连服3~5剂,能令少腹⼦宫内瘀⾎因势下导,便于推陈出新。
⽅药为⼩茴⾹、⾁桂、⼲姜、当归、川芎、⾚芍、蒲黄、五灵脂、延胡索、没药。
⽅歌为:少腹逐瘀桂茴姜,当归川芎⾚芍黄。
元胡没药五灵脂,经暗腹痛急煎尝(种⼦安胎第⼀⽅)。
⾝痛逐瘀汤是治疗周⾝经络⾎脉被瘀⾎阻闭的效⽅,不管是肩痛、臂痛、指痛、腰痛、背痛、腿痛,甚⾄是周⾝风湿疼痛久不愈,只要是瘀⾎阻滞,皆可⽤此⽅活⾎⾏⽓,祛风除湿,通痹⽌痛。
⽅药为桃仁、红花、当归、川芎、没药、⽢草、羌活、秦艽、五灵脂、⾹附、川⽜膝、地龙。
一文读懂王清任的五逐瘀汤展开全文王清任三步辨瘀血法及其临床应用一、首辨瘀血典型症状的有无无论瘀血为病,证候有多么复杂多变,其外在表现总会有一定规律可循。
其中表现突出且有别于他证的特异性症状,便可视为瘀血的典型证候。
除上述瘀血致疼、肿、积块、出血、皮肤唇舌瘀斑紫暗及脉涩或结代等典型症状外,王氏辨瘀血尚有其独特的经验与见解。
据原著所载,王氏认为但见其一便可判定为瘀血的证候和(或)症状即有10余种之多。
例如发热一证凡具“后半日发烧,前半夜更甚后半夜轻前半日不烧”或“惟日落前后烧两时”或“晚发一阵热”等特点者,便是血府瘀血的明征;若小儿疳证“青筋暴露、肚大坚硬”伴有“午后潮热至晚尤甚”者,亦为瘀血之证候切不可“当是虚热”而投以补剂;若见到“身外凉,心里热”之“灯笼病”,乃是内有血瘀之故,不可以虚热、实火之证治之。
王氏指出,凡病夜间发作者多是血瘀,如”夜睡梦多”、“小儿夜啼”及将卧则起,起而欲睡,甚则满床乱滚的“夜不安”等即属此类。
对疼痛一证,王氏认为,凡“痛不移处”或“诸痹证疼痛”者,定有瘀血;另外,见有“吞咽困难,有碍饮食者”、“饮水即呛者”、“呃逆无论轻重者”等消化道症状,亦是瘀血为患所致;其他如“肚腹积块”者为瘀血,“卧则腹坠”者为瘀血,乃至“交节病作”、“经血三四月不见”的妇女干劳、“痘疮作痒”等皆为瘀血之候,这些瘀血证候大多数都是王氏基于其长期以来的临床观察与反复实践首次提出的,补充、完善了祖国医学瘀血理论的有关内容,因此有较高的研究意义和实用价值。
二、从不典型症状中辨瘀血的存在在实际临床过程中,能表明疾病本质的典型、排他性症状往往并不多见,大量存在的大都是一些非典型、非特异性的表现。
因此,如何通过这些非典型症状的表象推审出其内在病机,则需依靠长期的细心观察与经验积累方能作出。
王氏在判断这些非典型症状方面更具特色,经其认定为有瘀血,需化瘀治疗者即有20余种之多。
当然,王氏辨瘀并非独执于瘀,其具体辨证方法也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清代名医王清任简介
丁文
【期刊名称】《河北中医》
【年(卷),期】1984(000)003
【摘要】王清任一名全任。
字勋臣,河北省玉田县鸦洪桥河东村人,生于清乾隆戊子三十三年(公元1768~1831),卒于道光辛卯十一年。
为人性情磊落,精于医术,初年(1797)历游滦州奉天府等地,后在北京开设,“名知一常”药铺。
他治疗重视人体脏腑经络,认为“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予夜行”。
曾亲自赴义冢观察犬食孩尸残余内脏,并向刽子手中观剖出心肝,以此知识来研究脏腑,因发现尸体隔膜上有多量血的存在,认为瘀血能致多种疾病,
【总页数】1页(P60)
【作者】丁文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9.5
【相关文献】
1.清代医学家王清任 [J], 贺雅芳
2.清代神医王清任在坟场里寻找学问 [J], ;
3.清代福州名医陈恭溥与《伤寒论章句》简介 [J], 林恩燕;陈炬烽
4.名字载入县志的清代名医 [J], 李德梅
5.清代医家王清任学术思想探析 [J], 范喜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代名医王清任有5个方子治疗从头到脚的淤血气血对人来说可谓是至关重要,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而提到血瘀,估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明明没有磕碰到哪里,身上却到处青一块紫一块,然后过一段时间后又自行消失了。
这种现象就是典型的血瘀体质,那么血瘀体质到底是怎么来的呢?血瘀体质,主要是3个原因引起“瘀,积血也”,中医看来,血液凝滞就叫瘀血,当体内血液运行不畅,或瘀血内阻就是常说的血瘀体质。
而形成血瘀体质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气滞血瘀正常情况下,血液是在血脉中自行运行的,当然主要是依赖于心脏泵血的功能。
就好比生活中使用的水管,之所以可以灵活控制水流,靠的就是水闸的开启。
可是心脏没有外力,又没有电流,它怎么开启泵血功能呢?靠的就是身体里流动的气推动。
就像水管里的水,水不能自己流动,需要靠水压差形成的推动力。
所以中医流传这么一个说法: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身体运行之气,久久不畅,就会造成气滞。
没有足够的气体推动,自然也就形成血瘀的局面。
2、寒凝血瘀另一个形成瘀血的常见原因就是寒凝血瘀。
我们都知道液体在足够低的温度下是会结成冰块的。
血液也是如此,我们的血液只有在正常体温下才能在血管中正常运行,如果机体处于寒冷的环境中或者处在一种寒冷的状态下,我们的血液运行就会变得缓慢如同冬天的水会结冰一样,血液凝聚成血块,阻滞在血管中。
这也是为什么心肌梗死、脑梗死的病人,往往在冬季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原因。
3、血热寒凝会血瘀,但血热也同样影响血瘀。
血液在我们的机体内属于阴津的范畴,热伤津,体内的水液少了的时候,血液就会浓、变稠。
这也是为何体热的人,一般抽血时都较为困难,且抽出来的血一般颜色偏暗红、偏黑、很稠。
清代名医王清任:5张活血化瘀方要说历代名医里,对淤血研究最为透彻的,莫过于王清任。
武状元出身的王清任因为从小舞刀弄枪,所以难免有些小磕碰,所以很多古代武术家对于活血化瘀之术多多少少都懂一些,而王清任则将自己对淤血的认识写入了书中,此书名为《医林改错》,并以此创立了五大“逐淤汤”,将从头到脚的淤血都囊括在内。
实发前人之未发,且多可在临床收到
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症见半身
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
临床常用于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冠心病、小儿麻痹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单侧上肢、或下肢痿软等属气虚血瘀者。
王清任认为,人体阳气有十成,左右各五成,凡一侧偏废,则已丧失五成之阳气。
本方意在补还这五成之阳气,故取名“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重用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伍,使气旺血行以治本,祛瘀通络以治标,标本兼顾;且补气而不壅滞,活血又不伤正。
合而用之,则气旺、瘀消、络通,诸症向愈。
本方既是益气活血法的代表方,又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常
斜、舌暗
王清任善用黄芪,在其所制的补气方中,黄芪的应用次数较多、用量亦重。
补气方多用活血药配伍,补阳还五汤作为代表方剂,多为后世医家所沿用,成为治疗中风后遗症之经典名方。
步长制药生产的龙生蛭胶囊为
例,其以补阳还五汤原
补气
效。
方中以黄芪、水蛭为君药,补气以治本,逐瘀通络以治标,标本同治;以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当归为臣药,以助水蛭逐瘀通络之力;佐以刺五加、桑寄生补肝肾、壮筋骨,石菖蒲芳香开窍以治舌强难言;地龙通经活络,木香理气开郁以助血行,二药共为使药。
诸药合用,共奏补气活血,逐瘀通络之功。
龙生蛭胶囊强效活血,疏通血管,防治结合,可以作为防治脑中风及中风后遗症的基础用药。
王清任与补阳还五汤的故事
41
2020.07 No.21。
血府逐瘀汤出自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乃为其诸多祛瘀汤(通窍活血汤、膈下逐瘀汤、身痛逐瘀汤等)中所治症目最多的一方,方有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甘草、桔梗、川芎、怀牛膝共11位药组成,其中桃仁、红花、赤芍、川芎、怀牛膝、当归能活血化瘀,同时怀牛膝又能祛瘀通经引血下行,当归又能补血养血,配合生地凉血清热使瘀去而不伤正,方中又佐柴胡、枳壳以疏肝理气,桔梗开宣肺气为诸药之舟楫,能载药于胸中血府,桔梗与枳壳相配又能调理胸中气机升降,诸气药旨在气通血活,全方共奏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效,治疗胸中血府血瘀证。
王清任本人用此方治疗头痛、胸痛、胸不任物、天亮出汗、灯笼病等多种症候。
王清任对气血理论的发挥及其临床应用可谓淋漓尽致,然对血府之瘀血在其《医林改错·气血合脉》说中仍然慨叹:“惟血府之血,瘀而不活,最难分别。
”笔者对此深有体会。
初随刘保和临诊过程中,见其用此方疗于多种疑难病症,疗效甚佳,他运用此方有以下指征:患者觉平素周身沉困而重,休息特别是睡眠后加重,活动后减轻;敲击右胁肋牵引剑突下疼痛,伴或不伴剑突下压痛;脉涩滞不畅,尤以右寸涩象明显;发病开始时向前反推5年,多有外伤病史。
刘保和验案举隅:验案1:牙痛任某,男,50岁,2009年8月12日初诊。
患者自觉满口牙痛,左侧甚,痛窜至耳根,痛时按之加重,且觉木、胀。
有糖尿病史5~6年,一直服用西医降糖药,面色黧黑,舌淡红苔薄白,脉沉涩不畅。
敲击右胁肋牵引剑突下痛。
询问病史,知5年前在厕所安装灯泡时从凳子上摔倒,当时疼痛难耐。
处方:血府逐瘀胶囊一盒,按说明书服用,并嘱30分钟以后来看效果。
病人服药后20分钟即来曰:“牙已不疼。
”按语:《活法机要·坠损》提出:“治登高坠下,重物撞打,箭镞刀伤,心腹胸中停积郁血不散,以上、中、下三焦分之。
”患者从高处摔倒,致瘀停胸胁,又因摔倒时惊恐,肾亦受损,故可判断其病位在中、下二焦。
而且糖尿病乃土之有余,土盛则克水,久则水亏。
中医专业考试试题:王清任逐瘀汤系列在中医内科学的应用王清任,清代医学家,著有《医林改错》,根据瘀血学说创立了五个逐瘀汤,并且在中医内科学的疾病中广泛运用,事业编考试中经常将五个逐瘀汤放在一起考查,今天今天就五个逐瘀汤在中医内科学的应用给大家总结一下:五个逐瘀汤分别是:血府逐瘀汤、通窍活血汤、膈下逐瘀汤、身痛逐瘀汤、少腹逐瘀汤。
1.血府逐瘀汤【方歌】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甘草壳赤芍,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劳。
【组成】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牛膝、川芎、桔梗、赤芍、枳壳、甘草、柴胡。
【应用】(1)胸痹-心血瘀阻(2)胁痛-瘀血阻络(3)内伤发热-瘀血发热2.通窍活血汤【方歌】通窍全凭好麝香,桃红大枣老葱姜,川芎黄酒赤芍药,表里通经第一方。
【组成】赤芍、川芎、桃仁、红枣、红花、老葱、鲜姜、麝香【应用】(1)痴呆-瘀血内阻(2)痫病-瘀阻脑络(3)头痛-瘀血头痛(4)眩晕-瘀血阻窍3.膈下逐瘀汤【方歌】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甘草壳赤芍,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劳。
【组成】灵脂、当归、川芎、桃仁、丹皮、赤芍、乌药、玄胡索、甘草、香附、红花、枳壳。
【应用】积症-瘀血内结4.身痛逐瘀汤【方歌】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甘草壳赤芍,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劳。
【组成】秦艽、川芎、桃仁、红花、甘草、羌活、没药、当归、灵脂、香附、牛膝、地龙。
【应用】瘀血腰痛5.少腹逐瘀汤【方歌】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甘草壳赤芍,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劳。
【组成】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官桂、赤芍、蒲黄、五灵脂。
【应用】腹痛-瘀血内停总结:从上述五个逐瘀汤的临床应用可以看出,每个逐瘀汤治疗的部位多少都能于方名联系起来:1.血府逐瘀汤:血府即人胸下膈膜一片,其薄如纸,最为坚实,前长与心口凹处齐,从两胁至腰上,顺长如坡,前高后低,低处如池,池中存血,即精汁所化,名曰血府。
这就是王氏所谓的胸中血府。
既然学府在胸中,与肋相关,那么血府逐瘀汤就可以治疗胸痹、胁痛。
【王清任: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痛经】
妇女痛经汤治疗痛经,不管是原发性的痛经,还是继发性的痛经症状都有所减轻,多数人甚至痊愈了,到现在好几年都没有犯过。
王清任《医林改错》少腹逐瘀汤
原方:川芎10克,炮姜6克,延胡索10克,五灵脂10克(制乳香10克替代),赤芍10克,小茴香6克,蒲黄10克,肉桂6克,当归12克,制没药10克。
(其中五灵脂俗称“老鼠屎”,味道臭,比较难闻,可以替换成制乳香10克)
以少腹逐瘀汤为主,进行加减变化:
1、舌苔根部厚腻,湿热重:加苍术10克、黄柏10克。
2、舌苔白腻、怕冷,寒湿重:加重肉桂、炮姜、小茴香、药量,可以再加干姜10克,桂枝10克,要根据具体症状加减,不要一次都加上,那样太热了。
3、疲劳无力,腰酸痛,是气虚:加党参10克,黄芪20克,山萸肉10克,杜仲10克等补脾、补肾的药物,哪个虚就加哪个。
4、来月经是疼痛、面色煞白、腹泻,是气血两虚了:可以在方子里面加入党参、黄芪、或者是四物汤。
全方综合起来也就十几味药,一副药的成本十几块钱,但是功效却非常强大。
服用时间:来月经的前7~10天吃药。
在月经之前调理,吃完药接着就来月经,不管有没有效都能很快知道结果。
有这方面问题的女性朋友可以根据这个药方,再结合稍微的辨证加减抓7付药试一下。
王清任活血化瘀思想在脾胃病中的运用1概述1.1脾胃病的阐释脾胃同处中焦,为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是后天之本,属多气多血之府。
脾胃气血调和,升降相因,则脾气健运,胃气顺畅,人体安和。
气血不和,可致血脉瘀滞,从而影响胃之和降、脾之健运。
脾病多涉及胃,而胃病也可累及脾,二者往往同病,出现脘闷纳呆、嗳腐吞酸、胃痛胃胀、腹痛腹胀、大便不调,甚至而色无华,或面色萎黄等多种脾胃病症状[1]。
脾胃病易发且易反复发作慢性迁延,又与饮食情志等多因素相关,受先后天影响,病位在脾胃肠,又与肝肾肺等脏关系密切。
脾胃病临床多见寒热错杂虚实相兼气血同病湿浊侵犯,脏腑多易肝脾同时受病[2]1.2瘀血的阐释我国对血瘀及活血化瘀疗法的认识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活血化瘀法在《内经》之前就有记载,但《内经》为此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强调活血化瘀是治疗血瘀的主要原则。
《神农本草经》对活血化瘀药有了首次记载,《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对血瘀进行了辨证论治。
清代的王清任《医林改错》中活血化瘀的方子有22首,突出了气血关系的重要性,强调理气活血和补气活血,这两者也是王清任组方的主导思想,瘀血最主要的症状是疼痛拒按,刺痛或刀割样痛且痛处固定不移,入夜尤甚[3]。
1.3脾胃病与瘀血的关系脾胃病中的瘀包括气与血的瘀滞两个方面。
早在《伤寒论·辨脉法》就载有:“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流。
”对脾胃病易致瘀血内结的特点进行了描述。
脾胃为气血之府,其病多与气机升降逆乱和血之不循常道有关,脾胃病中的瘀既有气滞之瘀,也有血瘀之瘀,而血瘀的成因又多与气机不调有关。
脾胃病瘀血证的成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一是肝郁气滞,气滞血瘀;二是气虚血瘀,因虚致瘀;三是久病入络,络阻血瘀;四是离经之血即是瘀[1]。
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瘀血会影响脉道的通畅以及血液的运行,进而使气血不能很好的到达并滋养各脏腑组织,瘀血在疾病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有深刻的影响,所以我们在脾胃病的治疗过程中,要树立瘀的观点,重视血瘀的病因病机,从而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方法,使治疗能有更好的效果。
补阳还五汤:王清任之《医林改错》杏林医话汇编补阳还五汤 (转载)发表者:赵东奇 5801人已访问补阳还五汤,出自王清任之《医林改错》,由黄芪、当归、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组成,具有补气活血通络之功,为治疗中风后遗症而设。
近几年来,笔者活用该方,用治周围神经疾病,取得了满意疗效。
兹介绍如下。
面神经麻痹张某,女,35岁,教师。
1993年11日4日初诊。
患者半年前因睡觉吹电扇,致晨间醒来出现右眼流泪、闭合不能,右侧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左侧,说话、露齿时尤为明显。
某人民医院诊为面神经麻痹,经抗炎、抗水肿、扩张血管、营养神经等治疗近2个月,效果不显著。
后又改用中药、针灸、按摩等治疗3个多月,仍无明显进展。
余询知患者平素体质虚弱,易感冒。
察其面色萎黄,舌淡、苔薄润,脉细缓无力。
此乃气虚邪中,脉络痹阻。
予补阳还五汤加味:生黄芪90克,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各6克,当归、葛根各15克,地龙、白附子各10克,水煎温服。
5剂后,病情大减,连服10剂,顽症得愈。
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瘫”,多系脉络空虚,风寒湿邪乘虚侵袭头面,致经气阻滞,筋脉失养,纵弛不收而发病。
本案病人久治不愈,实乃由于气虚邪侵,络脉痹阻。
故治以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加葛根、白附子祛风通络。
诸药配伍,正气回复,驱邪有力,病遂获愈。
腓神经麻痹张某,男,25岁,工人。
1993年11月1日初诊。
患者昨晚睡觉时右足露在外面,今晨起床时,突然出现右下肢无力、麻木,右足上抬困难。
查:右下肢小腿外侧及足背区感觉减退,右足下垂,背屈不能,行走时足尖先着地,呈拖拉步态,诊为腓神经麻痹。
经肌注维生素B12、硝酸——叶萩碱,口服维生素B1、复方丹参片、氟美松等,并配合针灸治疗1个月,效不显著。
余视其舌淡胖、苔薄润,脉沉细弱。
辨为气虚络阻,下元虚损。
予补阳还五汤加味:生黄芪90克,当归、赤芍、怀牛膝、石斛各各15克,桃仁、红花、川芎、地龙各10克。
水煎温服。
服药5剂,下肢较前有力。
清代王清任的名方:通窍活血汤,散头面七窍瘀堵,能治耳鸣、脱发五官端正一个常见词汇,“耳、舌、眼、鼻、口”是五官所指。
清代名医王清任《医林改错》中的通窍活血汤所通之窍,主要以通头面七窍为主。
头面七窍,是由五官中的两耳两鼻加起来而得。
头面七窍若堵,窍不通必有瘀,偏头痛,头面瘀血,头发脱落,酒渣鼻,久聋,紫白癜风,妇女干血劳,荨麻疹,小儿疳证等便随之而来。
通窍活血汤,活血化瘀,通窍活络,正是治血瘀所致上述症状的良方。
组成:赤芍、川芎、桃仁(研泥)、红枣(去核)、红花、老葱(切碎)、鲜姜(切碎) 、麝香(绢包)本方将厨房搬来了一小半。
葱具有发汗解表、散寒通阳、解表散结等功效。
姜具有温中散寒,通络消肿、镇吐镇痛等作用。
葱姜合用,辛散善行,活血通络又护肠胃,用不用疗效大不同。
大枣甘缓,补脾和胃,益气生津,养血安神调营卫。
姜枣配合,补脾益胃,缓和方中它药辛香过烈之性,保护脾胃不受刺激,并能促进食欲,增强消化,利于药物吸收。
做好后勤保障。
黄酒性味苦甘辛,善通经络与血脉。
所以王清任喜用黄酒,并强调宁多勿少,其目的就是用它的行散之功,助它药充分发挥功效。
厨房是家庭的大后方,养育着人的成长。
王清任用药不忘厨房,保障人健康。
(忍不住猜测作为一代名医的他,是不是也是一个好厨子。
)点了厨房里的兵将,本方主药麝香在他们的簇拥下上场。
麝香,味辛性温,香味儿浓烈,开窍醒神,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最擅长。
具体表现在通诸窍,开经络,透肌骨,解酒毒,消瓜果食积等。
因效果实在好,名药牛黄丸、苏合香丸、西黄丸、麝香保心丸、片仔癀、云南白药等都有麝香。
一个好汉三个帮。
麝香有了姜、葱、黄酒这些行气活血,补脾益胃的手下,干起活来异常顺畅,超常发挥。
更能通利气血,通络开窍。
其它几味活血通络的大将: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有了葱姜黄酒作后勤,同样在前方勇猛作战,将能力发挥到最佳。
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均入肝经,肝经在头面的循行,是沿气管之后,向上进入喉头部,连接眼球后的脉络,上行出于额部,与督脉交会于头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