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任的五逐瘀汤
- 格式:ppt
- 大小:128.50 KB
- 文档页数:8
[血府逐瘀汤]血府逐瘀汤:血府逐瘀汤篇一: 血府逐瘀汤:血府逐瘀汤-血府逐瘀汤,中医方剂名。
为理血剂,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效。
主治胸中血瘀证。
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内热瞀闷,或心悸怔忡,失眠多梦,急躁易怒,入暮潮热,唇暗或两目暗黑,舌质暗红,或舌有瘀斑、瘀点,脉涩或弦紧。
临床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胸部挫伤及肋软骨炎之胸痛,以及脑血栓形成、高血压病、高脂血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神经官能症、脑震荡后遗症之头痛、头晕等属瘀阻气滞者。
本方原为治瘀血内阻胸部,气机失畅以致胸痛胸闷之剂。
王清任认为隔膜的低处,且如池,满腔存血,名曰“血府”。
血府逐瘀汤_血府逐瘀汤-血府逐瘀汤_血府逐瘀汤-组成当归生地各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枳壳赤芍各6克柴胡3克甘草3克桔梗4.5克川芎4.5克牛膝10克血府逐瘀汤_血府逐瘀汤-用法水煎服。
血府逐瘀汤_血府逐瘀汤-病机胸中血瘀,气机阻滞。
血府逐瘀汤_血府逐瘀汤-辩证要点胸痛,痛有定处,舌暗红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
血府逐瘀汤_血府逐瘀汤-现代运用冠心病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胸部挫伤等属瘀阻气滞者。
血府逐瘀汤_血府逐瘀汤-配伍特点活血与行气相伍;祛瘀与养血同施;升降兼顾。
血府逐瘀汤_血府逐瘀汤-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血府逐瘀汤_血府逐瘀汤-主治血府逐瘀汤上焦瘀血,头痛胸痛,胸闷呃逆,失眠不寐,心悸怔忡,瘀血发热,舌质暗红,边有瘀斑或瘀点,唇暗或两目暗黑,脉涩或弦紧3妇人血瘀经闭不行,痛经,肌肤甲错,日晡潮热;以及脱疽、白疙,眼科云雾移睛、青盲等目疾。
现用于高血压、精神分裂症、脑震荡后遗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血栓性静脉炎、色素沉着、性功能低下、更年期综合征、顽固性头痛、顽固性低热、眼底出血等属瘀血内阻,日久不愈者。
血府逐瘀汤_血府逐瘀汤-适应病症神经精神系统病症:如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神经衰弱综合征、脑外伤后遗症、脑水肿、脑血管病、癫痫、脑囊虫、脑积水、脑动脉硬化、眩晕、麻痹震颤、精神分裂症等。
少腹逐瘀汤在妇科中的应用举隅发表时间:2018-02-06T13:51:12.777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28期作者:王艺霏1 王轶蓉2通讯作者[导读] 少腹逐瘀汤的活血化瘀和镇痛、抗炎作用等作用在妇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 110032;2.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 110032)摘要:少腹逐瘀汤的活血化瘀和镇痛、抗炎作用等作用在妇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关键词:少腹逐瘀汤;痛经;盆腔炎;不孕症;症瘕少腹逐瘀汤是王清任的五逐瘀汤之一,是清代《医林改错》中活血化瘀的名方,其组成为小茴香(炒)7粒、干姜(炒)0.6克、延胡索3克、没药(研)6克、当归9克、川芎6克、官桂3克、赤芍6克、蒲黄9克、五灵脂(炒)6克。
其配有温里祛寒之小茴香、官桂、干姜,故温经止痛作用显著,同时桃仁、红花、赤芍、川芎等加强活血祛瘀止痛的作用。
书中提到“此方治少腹积块疼痛,或有积块不疼痛,或疼痛而无积块,或少腹胀满,或经血见时,先腰酸少腹胀,或经血一月见三、五次,接连不断,断而又来,其色或紫、或黑、或块、或崩漏,兼少腹疼痛,或粉红兼白带,皆能治之,效不可尽述。
”故本方在临床治疗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1.痛经张某,女,26岁,公司职员,2017月1月30日初诊。
患者自12岁月经初潮后至今,月经期间出现周期性腹痛,需要服用止痛片方可缓解。
月经周期规律25-30天,经期6-7天,量少,色暗红,有少许血块,末次月经:2017年1月10日。
自述近3月来经期腹痛受寒后明显加重,得温疼痛方可缓解。
近日因工作压力较大,情志不畅,夜寐差,多梦,纳可,二便调,畏寒,手足欠温。
舌质淡暗,苔白,脉沉紧。
中医辨证为寒凝血瘀所致的痛经,治以化瘀止痛,温经散寒。
方选少腹逐瘀汤加减,方药:当归、益母草各15g,赤芍12g,川芎、生蒲黄、五灵脂、制附片、延胡索、小茴香各10g,干姜、没药、肉桂各6g,乌药10g,炒白术15g,陈皮6g,炙甘草6g,因其睡眠差故加首乌藤30g,情志不畅加柴胡15g,因其畏寒肢冷,故加桂枝10g。
膈下逐瘀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奇功@岐黄中...
膈下逐瘀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奇功@岐黄中医方大夫@头条号
羽某女,3‘岁,教育工作者。
2年前因饮食不慎而腹痛、腹泻,时有脓血便,里急后重,曾被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在某医住院治疗1个月,症状缓解后出院。
后每遇劳累、寒冷、饮食失调即发,近半年来症状加重。
诊见:形体消瘦,面色暗黄无华,语声低微,脓血便,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气短乏力,舌淡紫而暗,苔黄厚,脉细涩。
乙状结肠镜检查:肠黏膜充血、水肿,接触时出血,黏膜溃疡深大,有黄色脓性渗出物。
X线钡剂灌肠:见结肠蠕动增强、排空快,黏膜皱壁紊乱,肠壁边缘见锯齿样变化。
大便培养:病原体阴性。
诊断:溃疡性结肠炎。
证属脾胃气虚,湿热留恋,蕴结成脓。
治宜活血化瘀,益气健脾。
给予膈下逐瘀汤加减,处方:桃仁、赤芍、乌药、延胡索、川芎、五灵脂、红花、枳壳、香附、白术、厚朴各15g,当归、党参各25g,黄芪30g,焦三仙各10g,甘草10g,水煎服。
二诊:服药10剂,病情好转,疼痛减轻,腹泻次数减少,食欲增加,便中无脓,但仍有少量血。
前方加蒲黄15g,又服20剂后诸症消失,钡透及乙状结肠镜检查均为正常。
随访1年未复发。
膈下逐瘀汤系清代王清任著《医林改错》中的方剂,用以治疗肾泻,久泻之证“泻肚日久,百方不效,是总提瘀血过多,疗用此方”。
少腹逐瘀汤治验1、经行点滴迁延时日,三年至今(八年前作过子宫浆膜瘤切除)。
以祛瘀法为治。
当归9克、五灵脂6克、白芍12克、肉桂2.4克、女贞子6克、小茴香1.2克、炒黑蒲黄6克五剂。
复诊:5月3日。
药后经行量较多,色泽略转正。
续以祛瘀为治。
五灵脂6克、当归9克、白芍12克、炒蒲黄6克、炮姜1.5克、肉桂3克、女贞子9克、小茴香1.2克、延胡索6克、旱莲草9克、川芎4.5克、没药3克五剂。
三诊:5月11日。
进少腹逐瘀法后,以益奇经法为续。
小茴香1.2克、当归6克、沙苑蒺藜9克、党参12克、鹿角霜4.5克、肉苁蓉6克、枸杞子12克、紫石英12克、补骨脂15克、川断6克、山萸肉9克、炒阿胶珠12克五剂。
四诊:6月26日。
本月经行量极少,已净,初有腹痛。
以定经益血为法。
菟丝子9克、炒荆芥4.5克、白芍9克、鸡血藤6克、茯苓9克、白术9克、附子9克、党参12克、山药15克、甘草4.5克五剂。
2、正定县城关公社东关大队人。
结婚三年多不孕。
近一年来,月事不调,前后无定期,经色紫暗,有块,少腹经常隐痛,经前尤甚。
白带较多。
经县医院检查,诊断为宫体小,后位。
给予乙稀雌酚、黄体酮等药治疗未效。
于1977年7月3日由大队保健站介绍就诊。
患者面色无华,两胁胀痛,经前乳房憋胀,少腹畏寒喜暖,两侧有肿块,压之有疼痛及憋胀感。
经前白带较多。
口唇微紫,舌质稍淡,有瘀斑,苔薄白,脉沉弦。
据脉症合参,属气滞血瘀,冲任不调。
拟以舒肝理气,活血化瘀之剂,以调冲、任。
宗王清任少腹逐瘀汤加减治之。
方药:小茴香4.5克、元胡9克、没药9克、当归12克、木香6克、官桂6克、赤芍9克、蒲黄12克、五灵脂9克、附子9克、丹参9克、炮姜3克水煎服。
于经前连服三剂。
二诊(7月9日):自云上药连服三剂后,乳房憋胀大减,行经。
腹痛明显好转,初时仍有血块,后三日经色转正常。
少腹肿块压痛感减小,白带量减少。
自觉胸腹舒适。
脉象和缓。
以原方去没药,加紫石英18克,川芎6克,淫羊藿12克。
罗⼤伦:作⽤被远远低估的⾎府逐瘀汤我之前给⼤家介绍了⾎府逐瘀汤,现在药店有各种制剂销售,⽐如⾎府逐瘀丸,⾎府逐瘀胶囊,⾎府逐瘀颗粒等等。
但是很多⼈不了解此药,所以应⽤得⽐较少。
这是⾮常遗憾的,我觉得此⽅的疗效⾮常好,会救⼈于病困,现代社会多数⼈可能都有机会⽤到此药,我们必须要了解它,所以就多多讲讲。
希望通过我的讲解,⼤家可以增加理解。
那么,⼤家会问这样⼀个问题,就是:此⽅既然疗效如此之好,为何之前⼤家对它认识不⾜呢?我觉得原因之⼀就是:它的疗效太好了,以⾄于治疗的疾病,五花⼋门,漫天开花,分布于各种疑难杂症中,乍⼀看,似乎可以总结的规律不多,所以很多医家都不知道该⽅的应⽤要领,因此它的应⽤也受到了限制。
⽽另⼀个原因是:该⽅的创⽴者王清任⾃⼰,把这个⽅⼦的对应症也写得⽐较分散,他写的其实多数是治疗的症状,但是在分析病因病机的时候,他把此⽅的基础建⽴在⼀个他⾃⼰创⽴的“⾎府”概念上,⽽显然这个“⾎府”的概念是模糊的,⽽他⾃⼰⼜没有分析此⽅的创⽴思路,这⼤⼤地影响了后世医家对此⽅的理解。
其实他所创⽴的其他⽅⼦,也多少都有些受此影响。
⽽很多后世中医名家,因为领会了此⽅的⽤意,所以⽤此⽅救⼈⽆数。
那么,此⽅都治疗什么疾病呢?我的观点是:此⽅治疗因情绪不佳,肝⽓不舒,肝⽓瘀滞导致的⽓滞⾎瘀之证。
这是我要向中医爱好者介绍的概念,很多⼈不懂这个道理,就会乱⽤药,什么道理呢?就是中医是根据“证”来治病的,这叫辨证论治。
⽐如,我写⾎府逐瘀汤治疗头痛,很多头痛的粉丝⽴刻就会买来服⽤,这是不了解中医的缘故。
其实头痛分很多种,⽐如受寒导致的,⾎虚导致的,瘀⾎导致的,肝⽕导致的,⽓虚导致的,痰湿导致的等等,⾎府逐瘀汤对肝⽕和瘀⾎同时为患的效果就⾮常好,其他的证型,您服⽤就不会有太好的效果。
⽽⽐如其他疾病,⽐如说⼼痛胸痛,⼼脏类疾病,也会分成受寒导致的,⾎虚导致的,瘀⾎导致的,肝⽕导致的等等,在此类疾病⾥,也是有肝⽕和瘀⾎合并为患的证型,⽤此⽅效果就好,其他证型的就没有那么好的效果。
膈下逐瘀汤⽅剂来源清。
《医林改错净。
组成与⽤法五灵脂6克川芎6克牡丹⽪6克⾚芍药6克乌蓟6克延胡索3克⽢草9克当归9克桃仁9克红花9克⾹附6克枳壳6克⽔煎服。
功效与主治功能逐瘀消痞,⾏⽓⽌痛。
主治瘀在膈下,形成积块,痛处不移,卧则腹坠等症。
现代临床常⽤于治疗各种腹痛,胃痛,肝炎,肝脾肿⼤,胸膜粘连,⾎栓性静脉炎,⼜⽤于治疗结肠炎,呃逆,外⽣殖器疾病,盆腔炎,不孕症,⾎紫质病等病症。
例如: (1)结肠炎本⽅加减,治疗⾮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15例。
结果:均获满意效果。
⼀般服药3—7剂症状减轻,再进⼯0剂左右各种症状均除(<浙江中医杂志)1987年第7期)。
(2)腹泻本⽅加减,治疗肾虚五更泄泻2例。
结果:服药3—5 剂,腹泻明显减少,继服6—15剂⼤便恢复正常,其他症状亦除。
随访 4年均未复发(《四川中医》1985年第6期)。
治疗痢疾未除、持续腹泻久治不愈患者。
结果;连服6剂,病情明显好转;继服4剂,腹泻停⽌;为巩固疗效⼜服3剂,诸症均消(《河南中医}1982年第3期)。
(3)呃逆治疗⽓滞⾎瘀型久治不愈患者。
结果:服药3剂获效 ((辽宁中医杂志净1987年第10期)。
(4)胃脘灼热感本⽅治疗。
结果:连服6剂即获效(《陕西中医》 1984年第3期)。
(5)间歇性卟啉病本⽅加减,治疗急性间歇性卟啉病患⼉。
结果:服药1剂,腹痛消失,纳便正常;服药7剂,尿卟啉原试验2次呈弱阳性,继服7剂,尿卟啉原试验呈阴性,病愈出院。
随访3年多未见复发(《⿊龙江中医药》1985年第5期).。
(6)⾎紫质病本⽅加泽泻、车前⼦、⽊通治疗。
结果:服药后尿量明显增加,腹痛明显缓解,巩膜黄染渐退。
连服8剂,肝功能正常,腹痛消失,观察⽉余痊愈出院(《河南医药》1983年第2期)。
(7)神经官能症本⽅加减治疗。
患者下腹部稍接触⾐被就有⾛蚁感,久治不愈,痛苦难⾔。
结果:服药15剂,各种症状消失(《陕西中医}1984年第3期)。
论血府逐瘀汤发表时间:2013-12-25T11:26:59.32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1期供稿作者:马英茹[导读] 本方以活血化瘀而不伤正、疏肝理气而不耗气为特点,达到运气活血、祛瘀止痛的功效。
马英茹(包头市蒙中医院老年病科内蒙古包头 014040)【摘要】王清任创立血府逐瘀汤。
本方以活血化瘀而不伤正、疏肝理气而不耗气为特点,达到运气活血、祛瘀止痛的功效。
【关键词】血府逐瘀汤临床应用现代研究【中图分类号】R255.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1-0272-01组成:当归三钱,生地三钱,红花三钱,川牛膝三钱(各9克)桃仁四钱(12克),枳壳二钱、赤芍二钱、甘草二钱(各6克),柴胡一钱(3克),桔梗一钱半、川芎一钱半(各4.5克)。
方剂解析:本方由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生地、赤芍)合四逆散(柴胡、枳壳、甘草、赤芍)加桔梗、牛膝而成。
方中以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而养血,防纯化瘀之伤正;四逆散疏理肝气,使气行则血行;加桔梗引药上行达于胸中(血府);牛膝引瘀血下行而通利血脉。
诸药相合,构成理气活血之剂。
本方以活血化瘀而不伤正、疏肝理气而不耗气为特点,达到运气活血、祛瘀止痛的功效。
用法:水煎服。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范围:上焦瘀血,头痛胸痛,胸闷呃逆,失眠不寐,心悸怔忡,瘀血发热,舌质暗红,边有瘀斑或瘀点,唇暗或两目暗黑,脉涩或弦紧,妇人血瘀经闭不行,痛经,肌肤甲错,日晡潮热;以及脱疽、白疙,眼科云雾移睛、青盲等目疾。
胸部的瘀血证。
胸部属肝而包括上焦,肝司营血,性喜畅达,功能疏泄。
今血瘀胸中,肝失疏泄,故症见头痛、胸痛、失眠、心慌、呃逆等证。
治宜调肝逐瘀为法。
[现代临床应用进展]1.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学的”胸痹””心痛真心痛””胸痛””卒胸痛”范畴,其主要病机为:气机失调,血脉痹阻不通。
夏仪莹等观察70例心绞痛病人,所有病例中医辨证均属气滞血瘀结合心电图检查具有心肌缺血表现或运动试验阳性,而无严重并发症和其他疾病。
三个逐瘀汤的比较一、出处三方均出自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二、组成1、血府逐瘀汤:当归三钱生地三钱桃仁四钱红花三钱枳壳二钱赤芍二钱柴胡一钱甘草一钱桔梗一钱半川芎一钱半牛膝三钱膈下逐淤汤:灵脂二钱(炒) 当归三钱川芎二钱桃仁三钱(研泥)丹皮二钱赤芍二钱乌药二钱元胡一钱甘草三钱香附一钱半红花三钱枳壳一钱半少腹逐瘀汤:小茴香七粒(炒)干姜二分(炒)元胡一钱没药一钱(炒)当归三钱川芎一钱官桂一钱赤芍二钱蒲黄三钱(生)灵脂二钱(炒)2、相同点:都有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当归,都有活血祛瘀止痛作用不同点:(1)血府逐瘀汤:本方除桔梗引药上引,牛膝引邪下行,甘草和中调药外,其余药物均入肝经。
如当归、生地、柴胡养血活血,清热疏肝,适用于血瘀热证;桃仁、赤芍、红花逐瘀活血;血不得气不活,气不得血不行,川芎为血分气药,枳壳擅长理气疏肝,二者合用,助本方理气活血,并有调理肝脾作用,诸药配伍,共成活血逐瘀,理气疏肝之剂。
主治胸部的瘀血证(2)膈下逐瘀汤:当归、川芎、赤芍养血活血,与逐瘀药同用,可使瘀血祛而不伤阴血;丹皮清热,活血化瘀;桃仁、红花、灵脂破血逐瘀,以消积块;配香附、乌药、枳壳、元胡行气止痛;尤其川芎不仅养血活血,更能行血中之气,增强逐瘀之力;甘草调和诸药。
全方以逐瘀活血和行气药物居多,使气帅血行,更好发挥其活血逐瘀,破症消结之力主治瘀血积于膈下,肝郁气滞之两胁及腹部胀痛有块者;(3)少腹逐瘀汤:小茴香、肉桂、干姜味辛而性温热,入肝肾而归脾,理气活血,温通血脉;当归、赤芍入肝,行瘀活血;蒲黄、五灵脂、川芎、元胡、没药入肝,活血理气,使气行则血活,气血活畅故能止痛。
共成温逐少腹瘀血之剂。
主治血瘀少腹之积块、月经不调,痛经等。
三、功效1、原文主治(1)血府逐瘀汤①头痛头痛有外感,必有发热、恶寒之表症,发散可愈;有积热,必舌干、口渴,用承气可愈;有气虚,必似痛不痛,用参者可愈。
查患头痛者,无表证,无里证,无气虚、痰饮等证,忽犯忽好,百方不效,用此方一剂而愈。
少腹逐瘀汤在妇科临床中应用举隅
王黎;崔晓萍
【期刊名称】《现代中医药》
【年(卷),期】2016(0)5
【摘要】少腹逐瘀汤是王清任创制的活血化瘀名方,五逐瘀汤中的代表方之一。
全方除配以桃仁、红花、赤芍、川芎等基础药物以奏活血祛瘀止痛之功外,更伍以温通下焦肝肾的小茴香、肉桂、干姜,故全方温通止痛作用尤甚。
在妇科临床中凡属寒凝血瘀者,如痛经、月经过少、不孕症等疾病皆可使用,且疗效显著。
【总页数】3页(P73-74)
【关键词】医林改错;少腹逐瘀汤;寒凝血瘀证
【作者】王黎;崔晓萍
【作者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1
【相关文献】
1.少腹逐瘀汤合胶艾汤妇科应用举隅 [J], 蒋庚太
2.少腹逐瘀汤妇科应用举隅 [J], 叶新生
3.少腹逐瘀汤妇科临床应用举隅 [J], 张淑莲
4.少腹逐瘀汤妇科应用举隅 [J], 谭薇
5.少腹逐瘀汤妇科应用举隅 [J], 王凤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王清任: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痛经】
妇女痛经汤治疗痛经,不管是原发性的痛经,还是继发性的痛经症状都有所减轻,多数人甚至痊愈了,到现在好几年都没有犯过。
王清任《医林改错》少腹逐瘀汤
原方:川芎10克,炮姜6克,延胡索10克,五灵脂10克(制乳香10克替代),赤芍10克,小茴香6克,蒲黄10克,肉桂6克,当归12克,制没药10克。
(其中五灵脂俗称“老鼠屎”,味道臭,比较难闻,可以替换成制乳香10克)
以少腹逐瘀汤为主,进行加减变化:
1、舌苔根部厚腻,湿热重:加苍术10克、黄柏10克。
2、舌苔白腻、怕冷,寒湿重:加重肉桂、炮姜、小茴香、药量,可以再加干姜10克,桂枝10克,要根据具体症状加减,不要一次都加上,那样太热了。
3、疲劳无力,腰酸痛,是气虚:加党参10克,黄芪20克,山萸肉10克,杜仲10克等补脾、补肾的药物,哪个虚就加哪个。
4、来月经是疼痛、面色煞白、腹泻,是气血两虚了:可以在方子里面加入党参、黄芪、或者是四物汤。
全方综合起来也就十几味药,一副药的成本十几块钱,但是功效却非常强大。
服用时间:来月经的前7~10天吃药。
在月经之前调理,吃完药接着就来月经,不管有没有效都能很快知道结果。
有这方面问题的女性朋友可以根据这个药方,再结合稍微的辨证加减抓7付药试一下。
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卷上)[组成] 当归三钱(9g) 生地三钱(9g) 桃仁四钱(12g) 红花三钱(9g) 枳壳二钱(6g) 赤芍二钱(6g) 柴胡一钱(3g) 甘草二钱(6g) 桔梗一钱半(4(5g) 川芎一钱半(4(5g) 牛膝三钱(9g)[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 胸中血瘀证。
胸痛、头痛Et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内热烦闷,心悸失眠,急躁易怒,人暮潮热,唇黯或两目黯黑,舌黯红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
[病机分析] 本方为治疗瘀血内阻胸部,气机郁滞所致胸痛、胸闷之方,即王清任所称“胸中血府血瘀”之证。
瘀血内阻胸中,阻碍气机,不通则痛,故胸痛日久不愈; 胸胁为肝经循行之处,瘀血内阻胸中,气机郁滞,故胸胁刺痛;瘀血阻滞,清阳不升,则为头痛;瘀热上冲动膈,可见呃逆不止;郁滞日久,肝失调达之性,故急躁易怒;气血瘀而化热,病在血分,故人暮潮热、内热烦闷;瘀热上扰心神,闭阻心脉,心失所养,故见,15悸失眠。
至于唇、目、舌、脉所见,皆为瘀血征象。
血瘀为主,气滞次之。
[配伍意义] 本方系由桃红四物汤合四逆散(生地易熟地,赤芍易白芍)加桔梗、牛膝而成,王清任用以治疗“胸中血府血瘀”所致诸证。
方中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牛膝祛瘀血,通血脉,并引瘀血下行,共为方中主要组成部分。
气能行血,血的循行,有赖于肺气的敷布,肝气的疏泄。
故配柴胡疏肝解郁,桔梗开宣肺气,载药上行,合枳壳,则一升一降,宽胸行气,使气行则血行。
生地凉血清热,合当归又能养血润燥,使瘀去新生。
甘草调和诸药。
本方配伍特点:?气血同治。
活血化瘀配疏肝理气,以化瘀为主,理气为辅,既行血分瘀滞,又解气分郁结。
?活中寓养。
即活血理气之中寓养血益阴之品,药如当归、生地、甘草,使活血理气而无耗血伤阴之弊,祛瘀而又生新。
?升降同用。
方中柴胡与牛膝、桔梗与枳壳的配伍,乃升降合用,调达气机之法,使气血升降和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