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学家王清任
- 格式:pdf
- 大小:199.34 KB
- 文档页数:2
活血化瘀保健康——王清任简介淤血是人体产生很多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人手脚发麻,口苦,头晕头痛,以至于偏瘫,脑梗,大多都是由淤血造成。
清代名医王清任为活血化瘀开创了很多治疗方法,对中医养生治病做出了巨大贡献。
王清任,字勋臣,河北省玉田县人,其代表作《医林改错》两卷,记载有关古人在人体解剖和脏腑生理功能方面的错误,并详细论述了半身不遂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又通过自己多年临床经验对活血化瘀诸法进行了阐述,形成了活血化瘀法临床应用的完整体系,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活血化瘀的基础方王清任在自创的活血化瘀方剂中,直接以“活血”、“逐瘀”命名的就有8首,与广泛被使用的补阳还五汤中的药物稍作对比,不难看出,这一基础方实即桃红四物汤的变化(见表1)。
方中桃仁《药品化义》云:“走肝经、主破蓄血、逐月水及遍身疼痛,四肢木痹”;红花,《本草纲目》云“活血润燥、止痛、散肿、通经”;川芎,《本草汇言》云:“上行头止,下调经水,中开郁洁,血中气药”;赤芍,《本草备要》云:“泻肝火,散恶血,治腹痛坚积,血痹疝癖”;当归,《景岳全书?本草正》云:“其味甘而重,故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诚血中之气药,亦血中之圣药也”。
2、补气活血化瘀法以治疗半身不遂著名的方剂补阳还五汤为例,王清任认为“半身不遂本源”日“人行坐转动,全仗元气,若元气足则有力;元气衰则无力。
……实因气亏得半身不遂”。
谓半身不遂元气亏虚经络亏虚为其本,又认识到“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
故方中重用黄芪以补元气,药量用至四两,气足而血行,桃仁、红花、赤芍各自仅用一钱,以达血行载气,并辅以搜风通络之地龙,诸药合用,气行血行,瘀血得除。
3、清热活血化瘀法此法以解毒活血汤最能代表,王清任谓主治“瘟毒自口鼻入气管,由气管达于血管,将气血凝结,壅塞津门,水不得出……以解毒活血汤治之,活其血,解其毒”。
方中连翘、甘草、生地清热凉血解毒,赤芍、桃仁、红花、当归活血祛瘀,再伍葛根,柴胡,枳壳解肌护阴清热。
清代名医王清任调气活血思路解读
王清任是清代著名的医学家,他的调气活血思路是他在医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治疗方法和理论思想。
这种思路主要强调通过调整人体的气机和血液循环来促进健康和治疗疾病。
调气活血的思路可以解读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调理气机:王清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气机的调和密切相关。
气机的调和包括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平衡阴阳、调和脏腑功能等。
通过调理气机,可以改善气血运行的畅通,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2. 活血化瘀:活血指的是促进血液循环,使之畅通无阻。
王清任认为,很多疾病的发生与血液循环不畅有关,因此通过活血可以疏通经络、消散淤血,促进新陈代谢和废物排泄。
活血可以缓解疼痛、消肿散结,并对一些慢性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3. 思路的综合运用:王清任的调气活血思路是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思路,他认为疾病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治疗也应该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
在治疗中,王清任会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综合运用药物、针灸、推拿、气功等多种方法,以达到调气活血的效果。
总的来说,王清任的调气活血思路是一种综合性的治疗理念,强调通过调整气机和促进血液循环来达到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这种思路在中医传统理论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并且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清代名医王清任及其著作《医林改错》2王清任(1768-1831年)是河北省玉田县鸦洪桥河东村人,亦名全任,字勋臣。
从他的字可以看出他的父母寄望于他能够从政,建功立业,光宗耀祖。
王清任是清代的武庠生(亦即武秀才),后来还捐资得了个千总(武略骑卫)的官衔。
他的先祖王凝机是当地的一位名医,王清任小时候一边学武,一边学医,所以长大后颇有胆略,见识过人,且性格光明磊落。
王清任早期在自己家乡行医,后来到北京行医,因为疗效卓著,颇有医名,与皇亲国戚四额驸交好,在四额驸家中住了几十年。
因为这些原因,王清任经常被一些高官延请到家中治病。
他在当时的地位,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为中央高干治病的医学专家的级别。
王清任之过人之处在于他极有胆略和求实精神,中国过去两千多年有过不少的中医,但是在这两方面能超越王清任的人恐怕还没有。
不但过去没有,现在也很少见到王清任这样的勇于求实与创新者。
他到死人堆中去扒拉开人的内脏,以此来研究人体结构,发现了《黄帝内经》和《难经》这些著作中关于人体器官的描述大多不正确。
他也敢于冒天下之不韪,在他的著作中,他批评被人过度吹捧的医界圣人和经典。
因为他的批评有理有据,所以他的著作一出,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王清任的自述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嘉庆二年丁巳,余年三十,四月初旬,游于滦州之稻地镇,其时彼处小儿正染瘟疹痢症,十死八九。
无力之家,多半用代席裹埋。
代席者代棺之席也。
彼处乡风,更不深埋,意在犬食,利于下胎不死。
故各义冢中,破腹露肚之儿,日有百余。
余每日压马过其地,初未尝不掩鼻,后因念及古人所以错论脏腑,皆由未尝亲见,遂不避污秽,每日清晨,赴其义冢,就群儿之露脏者细视之,犬食之余,大约有肠胃者多,有心肝者少,互相参考,十人之内,看全不过三人,连视十日,大约看全不下三十余人。
始知医书中所绘脏腑形图,与人之脏腑全不相合,即件数多寡亦不相符,惟胸中隔膜一片,其薄如纸,最关紧要。
及余看时,皆已破坏,未能验明在心上心下,是斜是正,最为遗憾。
王清任的中医教育思想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王国栋【简介】:王清任(1768~1831)又名全任,字勋臣。
清代直隶省(今河北省)玉田县人。
清代富有创造与革新精神的解剖学家、医学家。
年轻时即精心学医,医术精深。
著有《医林改错》。
(一)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王清任在行医过程中日益体察到人体解剖学的重要。
并欲使人体解剖知识同中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结合起来。
这一思想在当时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王清任认为“夫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
尝阅古人脏腑论及所绘之图,立言处处自相矛盾”[1]。
这种严重后果必然是影响医学理论和临床的实践。
整整十年之间,王清任多次到疫病暴死者乱葬岗中和死刑场观察人体内脏结构,他首先记载了人体腔由膈膜分为胸、腹两腔,而非古书图中所给两个隔膜,三个体腔——三焦。
又改正了古图中肺有六叶两耳二十四管的错误,“肺有左、右两大叶,肺外皮实无透窍,亦无行气的24孔。
”认为肝有四叶,胆附于肝右第二叶,纠正了古图肝为七叶的错误。
(二)治病要诀,在明白气血王清任对人体的气血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他认为气与血皆为人体生命的本源,但同时也是致病因素。
“不论外感内伤,对于人体的损伤,皆伤于气血而非脏腑。
气有虚实:实为邪实,虚为正虚;血有亏瘀,亏为失血,瘀为阻滞。
”[2]王清任的解剖图中明确描述了动脉、静脉的形态结构与部位。
虽然王清任未能分清楚动脉、静脉和心脏在血液循环方面的功能。
但他却详实而准确地描述了动脉的解剖结构、部位和相互关系,这在前代中医解剖学著作中是前所未有的。
(三)改错医林,利千秋万代他在《医林改错》中写道:“治国良相,世代皆有;著书良医,无一全人。
其所以无全人者,因前人所创医书,脏腑错误,后人遵行立命,病本先失。
病本既失,纵有绣虎雕龙之笔,裁云补月之能,病情与脏腑,绝不相符,此医道无全人之由来也。
”于是王清任潜心精究岐黄,对古书中人体构造提出修正批评。
时常精心观察人体之构造,并绘制图形,纠正前人错误,写成《医林改错》一历史巨著。
读清代《医林改错》的体会:王清任对瘀血证治的四大创新
清代著名医学家王清任是一位杰出的医学革新家,他除了对中医解剖学作出了最大的贡献外,还对瘀血证的的辨证论治有四大创新。
一、按病变部位遣用主方,分治全身各处瘀血。
王氏创制五个逐瘀汤各有部位所主:通窍活血汤治疗头面的血瘀证;血府逐瘀汤治疗膈上、胸中血瘀证;膈下逐瘀汤治疗膈下、肚腹血瘀证;少腹逐瘀汤治疗少腹血瘀证;身痛逐瘀汤治疗躯干、四肢的血瘀证。
这种按部位遣用主方的法则,针对性强,能有的放矢,且不受个别症状或无证可辨的约束。
二、活血与解毒结合,创治瘟毒之证。
在对霍乱、天花等瘟毒的治疗中,首倡活血药与解毒药结合。
现代对乙脑、麻疹、流脑、肺炎等热性急重病证的治疗常于清热解毒药中加用活血化瘀药,应该是受到王氏这一创新的启发吧。
三、以活血与回阳结合,大胆用于急救。
王氏所创急救回阳汤,以桃红配姜附参术用于因吐泻所致的元气衰竭危证。
现代根据王氏这一创新,在抢救感染、外伤、出血等造成的休克危重证中,每于补气回阳方中加活血化瘀药,对降低危重证患者的死亡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四、以活血与补气结合,广泛用于气虚血瘀之证。
如用补阳还五汤治中风偏瘫的后遗症,黄芪桃红汤治抽风昏厥,开骨散加黄芪治难产等,现代用这些方法治疗相关病证仍有良好疗效。
王氏对瘀血证。
不应轻视之人—王清任(医林改错)不管怎么说《医林改错》都是中医认识人体结构的转折性标志,对于人体的结构的探索从未停止。
从行文中可以看出王清任(1768-1831年)是一个非常严谨,对古人敢于提出质疑的人。
拥有一个现代正确的解剖认识,应该是王清任老先生的愿望。
当然,由于当时条件和时代科技的限制,未能遂人所愿。
古人对人体的解剖确实存在差错,但也是建立在一定的实验观察的基础上的,中医论脏腑,偏向于功能,为什么还会有效果?中医的诊病不仅有脏腑辨证还有六经辩证、八纲辨证、卫气营血辩证等多种诊法。
私自认为中医所认识的脏腑功能是建立在经过几千年中药和脏腑之间的相互修正而形成的精华,绝不是单纯的错误或正确能衡量的,但近代人类对人体结构的认识逐渐完善,我们中医人更要重新修正自己对脏腑结构的认识,并且通过临床来让中医脏腑的功能更加完善,更好的指导中药服务于临床,服务于患者。
王清任老先生通过观察了大量的尸体解剖,在当时主流医学估计会骂他离经叛道,但可以看出他是尊经却不迷经,这种怀疑求真的精神值得吾辈敬仰与学习。
虽言此书非治病全书,乃记脏腑之书,但他把气血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对于血瘀的辩证更加准确,如午后潮热,至晚尤甚、痛固定不移,刺痛或绞痛、包块、浅表静脉的怒张,局部皮肤的改变、唇青紫、肌肤甲错以及精神等症状。
以通窍活血汤治疗头面四肢周身血管的血瘀;血府逐瘀汤治疗胸中血府血瘀;膈下逐瘀汤治疗肚腹之淤或有积块,运用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之药,量小活血,量大破血。
煎药时多加黄酒,有对于化瘀打通人体的气血。
如若气虚之人用大量黄芪来补其气;化瘀行气常用当归、川芎、赤芍、五灵脂、元胡、乳香、没药;疏通经脉常以地龙、皂刺、山甲;小茴香用于虚寒的疼痛坠胀。
人之一切活动的正常,始终离不开气血,气血就是机器的机油、汽油,油出现问题,其转动必然会受到影响。
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无论外感内伤,要知初病伤人者为何物,所伤者无非气血也。
像久病阳虚之人,在助阳的同时加以活血之药能便于阳气的回归;手脚冰凉之人不过气血不达,血脉不通疏通瘀血即可,气血不足血脉必然不畅而瘀堵;皮肤诸疾,血脉不畅或局部邪气祸及,必求之于气血顺畅。
清朝医学家王清任第一节生平和著作王清任,又名全任,字勋臣,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生于直隶玉田县鸦鸿桥河东村。
以武庠生纳粟捐得千总衔,例受武略骑尉。
为人性情磊落,精于医术。
从青年时期起即往来京师从事医疗实践活动。
曾历游滦州(今河北唐山一带)、奉天(治所在今沈阳市)等地。
后定居北京行医,开设一家药铺,店名“知一堂”,颇享医名。
中晚年与四额驸那引成交好,结为义兄弟。
居住四额驸府中,长达数十年之久。
道光十一年(1831)二月十六日,殁于那引成府中,其妻携随用衣物扶柩回乡。
王清任的专方、著述、手稿等,除已刊行于世的《医林改错》之外,其他均散佚。
王清任具有强烈的责任心与求知欲,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富有革新精神的医学家。
他崇尚实践,敢于冲破传统观念,不顾顽固守旧分子的攻击责难,想方设法对尸体进行直接观察,并在自己的医疗实践中注意多方访问。
经过四十多年的艰难探索与不懈努力,所著《医林改错》一书,在解剖学及临床医学方面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并绘制了二十五幅人体脏腑图,为中国医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第二节在解剖学上的贡献解剖学是形态医学的开端,是一切医学基础理论的基础。
我国的解剖学起始是很早的。
在《灵枢经·水篇》中就有:“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
其死,可解剖而视之”①的记载。
之后又有过一些以了解人体形态结构为目的的解剖活动。
《汉书·王莽传》记述:“翟义党王孙庆捕得,莽使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刳剥之,量度五脏,以竹筵导其脉,知所终始,云可以治病。
”②宋代吴简和杨介进行过两次较为细致的解剖,并分别绘成《欧希范五脏图》和《存真图》,这可以说是中国早期的解剖学图谱。
然而,由于封建伦理道德提倡“以孝事父母,以恕待他人”。
所谓孝,则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所谓恕,则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就要求人们不仅要谨慎保护父母及自身体肤的完整,还要不毁伤他人身体,因而解剖学作为一种直接毁伤躯体的行为,在中国古代难以开展,导致了解剖学的发展相当缓慢,大都是循经所云,相沿传袭。
王清任王清任(1768-1831),又名全任,字勋臣,清·河北玉田县人。
是我国医学史上富有创新精神的医学实践家,非常重视人体解剖学,亲自观察尸体结构,并绘图以示;临证亦颇有卓见,创造了不少补气行气、活血化瘀的方剂。
著有《医林改错》一书。
王清任自幼习武,是武庠生。
青年时曾考取武秀才,系武科举出身。
后捐资得千总衔(下级军官)。
由于他性情磊落,耿直不违,在任职千总期间,目睹和经历了晚清官场的腐败,特别是为他自己空有一身武艺,到头来还得花钱纳粟买个小官做而烦恼,逐渐形成了“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的愿望,改习岐黄,以医为业了。
据说,当年的玉田县知县,要把鸦鸿桥收为“官桥官渡”,老百姓过桥渡船都要收费。
王清任为了维护当地百姓利益,毅然为民请愿,坚决反对收费,结果得罪了县太爷。
县官怀恨在心,曾唆使经王清任治过病而没治好或死亡患者的家属去县衙告状,企图陷害王清任,迫使王清任只好远离故乡,在外地及北京行医。
并在后来于北京开设药铺“知一堂”,渐渐“名噪京师”,终成一代名医。
王清任在二十岁时已精通古代医籍,对古书中有关脏腑的记载产生怀疑,在行医的过程中深感解剖知识的重要,“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否则“本源一错,万虑皆失。
”他在研究“著书不明脏腑,了古代的一些脏腑书籍和图形后,发现里面存在着不少矛盾,于是感慨地说: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从此,开始了对人体结构的观察研究。
王清任30岁时,正是河北滦州稻地镇行医,时值瘟疫大流行,小儿尸裹甚多,王清任路过墓地,见到被狗拖咬的尸体内脏外露,他不嫌臭秽,每天清晨都去观看小儿尸体,连续10天观察了30多具,发现与古书所描绘的脏腑图形有不符之处。
此后他在奉天和北京三次去刑场偷偷观察刑尸及其内脏,以了解人脏腑结构。
有时,王清任没有尸体供解剖研究,就解剖家畜,他也是我国解剖史上第一个做动物解剖实验的医学家,为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
1830年,王清任将42年间实地所见绘制成《亲见改正脏腑图》,连同他的临床心得及其它有关的医学论述,著成《医林改错》。
中医解剖学,医林改错,从清朝王清任,看中医反科学清朝康熙某年间,康熙帝龙体欠安,每日定时寒颤、高烧、大汗,苦不堪言。
太医们踊跃上阵,各论病机、各显神通,一剂剂苦口汤药灌进天子的龙胃,然却一概无效。
后来,西方传教士刘应和洪若翰,说是康熙帝患的是疟疾病,给予金鸡纳霜(奎宁)施治,嗬!居然很快治好了。
从此,康熙皇帝对那些无用的中医就不怎么“感冒了”。
他虽然没有下旨取缔宫中太医,但西药的真实疗效,却也震惊了朝廷和国人。
岐黄医学、仲景医学,几千年一成不变的祖宗章法,遭到质疑。
到了咸丰、道光年间,就隐隐地酝酿着质疑老祖制、反思旧章法、改革中医学的新思考。
这个时期的新思考有两个标志性人物。
吴鞠通先生算得第一个。
他的《温病条辨》忽然从千年的岐黄之术、“六经横传”的圈子里跳了出来,阐释了病邪从“口鼻而入”,按上、中、下三焦纵传的新理论。
“纵传”新理论,成为了1700年以来“祖宗章法”的第一次“发展”。
其实,“发展”与“反叛”本来就界限模糊,发展新的,必然就会削弱旧的。
在那样一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男人留辫子”“女人缠小脚”,一切言行都要“尊古”的封建社会里,任何“发展”都需要掌握一个不落“反叛”罪名的火候。
吴鞠通先生很幸运,他的“三焦纵传”理论,尽管只是死蛇生足、朽木揳钉,对中国医学并无根本变革意义,却因为限定在了祖宗章法的“三焦”“命门”之中,避免了“反叛”嫌疑。
于是,《温病条辨》,被列入了中医学的“四大经典”。
可是,比吴鞠通仅小十岁的王清任先生,和他的科学著作《医林改错》,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王清任是中医学历史上唯一一个有名有姓的、震惊中外的、伟大的中医解剖学家。
但是非常可惜,他质疑灵素解剖之谬误和非凡的人体解剖成就,竟被残酷地封杀了。
原因很简单,他的《医林改错》、解剖学,离经叛道、“毁坏祖制”,构成了对千年中医学的反叛,很自然的遭到了封建社会中医界的无情讨伐和拒绝。
王清任(1768——1831),字勋臣,河北省玉田县人,世居玉田县鸭鸿桥。
善用活血法的王清任,梁启超为何称其为“革命家”?清代医家王清任善于研究岐黄之术,解剖尸体经验丰富,发现古书中对人体构造与实际情况不符,颇有微词,并提出修正批评,谓“著书不明脏腑,岂非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盲子夜行”,故精心观察人体之构造,并绘制图形,纠正前人错误,写成《医林改错》。
这也是是王清任的唯一著作,流行甚广。
王氏治病,最重气血。
他认为,不论内伤、外感,发病原因虽多,遭受损伤的,无非气血。
盖气有虚实,实为邪气实,虚是正气虚。
血有亏瘀,血亏必有原因,血瘀必有见症。
王氏在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前提下,对于气血病的治疗多有发挥并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对后世临床贡献甚大。
一.逐瘀法王氏的逐瘀法分上、中、下三部。
他创制通窍活血汤治头面、四肢、周身血管之瘀血证。
血府逐瘀汤治胸中血府的瘀血证。
膈下逐瘀汤和少腹逐瘀汤,以治腹中血瘀证。
各方主治范围比较广泛。
通窍活血汤,主治头发脱落、眼痛、赤血、酒糟鼻子、耳聋、白癜风、紫癜风、牙疳、口出臭气等证。
本方以头面疾患为主,重点在于通窍,故在活血化瘀的同时,用葱、姜、麝香等辛香通窍之品。
血府逐瘀汤,主治头痛(无表证、里证、气虚、痰饮者)胸疼、无名出汗、心里热、瞀闷、急躁、夜睡梦多、不眠、夜不安、小儿夜啼、呃逆、干呕、饮水即呛、心跳、心慌等证。
本方以胸中疾患为主,重点在宽胸利膈,故在活血活瘀的同时,加入柴胡、桔梗之类。
膈下逐瘀汤,主治积块痛处不移,小儿痞块、肾泻、久泻等证。
本方以膈下积块疼痛为主证,故在活瘀药中如香附、乌药之类以疏郁利气。
少腹逐痰汤,主治少腹积块疼痛或不痛疼或痛疼无积块,或小腹胀满,或经病、崩病、白带、不孕等证。
本方以少腹疾患,尤以妇女经带之证为主,故以干姜、小茴、官桂、重在温通下焦。
以上四方主治范围,包括了耳、眼、口齿、皮肤、劳瘵、神志、痛证、肿块、损伤、胃肠以及妇科、儿科等多种疾病。
除上述四个代表方剂外,尚有治天花的通经逐瘀汤,治霍乱的解毒活血汤,治血凝水呛症的会厌逐瘀汤,治痛痹的身痛逐瘀汤等,足见王氏对血瘀证确有丰富的经验和体会。
清代医学家王清任名句名言王清任年代:清朝王清任作品:《医林改错》王清任简介:王清任,清代医学家(1768-1831年)。
字勋臣,直隶玉田(今属河北)人,邑武庠生,又纳粟得千总职。
年青时即精心学医,并于北京开一药铺行医,医术精深,颇噪于一时。
因其精究岐黄,于古书中对人体构造与实际情况不符,颇有微词,并敢于提出修正批评,其革新精神甚得好评。
尝谓“著书不明脏腑,岂非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盲子夜行”,故精心观察人体之构造,并绘制图形,纠正前人错误,写成《医林改错》。
对于他的评论历来不绝,褒贬不一,各有所重。
近代医家刘钟衡(约生于十九世纪末)谓:「王清任先生《医林改错》一书,以独见之智力,辟古人之非,惊喜交集,半生疑窦,一旦豁然。
」刘自述他在1884年到上海购买西医书数种,其中看过合信氏之《全体新论》后,发现其中描绘之「骨肉脏腑,半与前书脗合。
」所以他给王清任的评价是:「西医于骨肉脏腑逐层剖验,形真体晰,中华向无此条」,而「千载而后,阐发余蕴,实王先生《改错》一书,为之嚆矢也。
」可见后来被称为中西医汇通的医家们,在当时也受王书甚多的启发;而王书与西医之说有类似之处,它们都对传统中医做出批1————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评,皆对当时的医家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清代医学家王清任名句名言1、本源一错,万虑皆失。
——王清任《医林改错》2、治国良相,世代皆有;著书良医,无一全人。
——王清任《医林改错》3、医家立言著书,心存济世者,乃良善之心也。
必须亲治其症,屡验方法,万无一失,方可传于后人。
若一症不明,留与后人再补。
——王清任《医林改错》4、夫业医者,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 ——王清任《医林改错》————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解剖学家王清任
王清任(公元一七六八年至一八三一年),字勋臣。
河北、玉田县鸦鸿桥河东村人。
清代解剖学家。
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一八二О年)在北京开设“知一堂”药店。
清道光十年(公元一八三О年)著有《医林改错》二卷。
是嘉庆至道光年间的名医。
王清任自幼习武,曾为武庠生,捐过千总衔。
由于受祖上行医影响,二十岁便弃武习医,几年间已誉满玉田;三十多岁时,到北京设立医馆“知一堂”,为京师名医。
他医病不为前人的理论所困,用药具有独到自处,因而治愈了不少疑难病症。
据清光绪十年《玉田县志》记载,有一人夜寝,须用物压在胸上始能成眠;另一人仰卧就寝,只要胸间稍盖被便不能交睫(闭眼,指睡眠),王则用同一张药方,治愈两症。
王清任一生读了大量医书,曾说:“尝阅古人脏腑论及所绘之图,立言处处自相矛盾”。
在临床实践中,就感到中医解剖学知识不足,提出“夫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的论点。
王认为“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
”从此,王冲破封建礼教束缚,进行近三十年的解剖学研究活动。
嘉庆二年(公元一七九七年),王清任至滦县稻地镇行医时,适逢流行“温疹痢症”,每日死小儿百余,王冒染病之险,一连十多天,详细对照研究了三十多具尸体内脏。
他与古医书所绘的“脏腑图”相比较,发现古书中的记载多不相合。
王为解除对古医书中所说的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的怀疑,在嘉庆四年(公元一七九九年)六月,奉天行医时,闻听有一女犯将被判处剐刑(肢体割碎),他赶赴刑场,仔细观察,发现成人与小儿的脏腑结构大致相同。
后又去北京、奉天等地多次观察尸体。
并向恒敬(道光年间领兵官员,见过死人颇多)求教,明确了横隔膜是人体内脏上下的分界线。
王清任也曾多次做过“以畜较之,遂喂遂杀”的动物解剖实验。
经过几十年的钻研,本着“非欲后人知我,亦不避后人罪我”,“唯愿医林中人,……临症有所遵循,不致南辕北辙”的愿望和态度,于道光十年(公元一八三零)即他逝世的前一年,著成《医林改错》一书(两卷),刊行于世。
梁启超评论“王勋臣……诚中国医界极大胆革命论者,其人之学术,亦饶有科学的精神”。
范行准所著《中国医学史略》评价王清任:“就他伟大实践精神而言,已觉难能可贵,绝不逊于修制《本草纲目》的李时珍”。
唐宗海《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云:“中国《医林改错》中,剖视脏腑与西医所言略同,因采其图以为印证。
”一百五十多年来,此书已多次重版刊印。
一九四九年后全国各地介绍王清任,研究《医林改错》的论文、评注,已不下五十余篇。
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订证了古代解剖学中的许多讹谬。
对人的大脑也有新的认识。
正确地提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
”如果脑子出了毛病,就会引起耳聋、目暗、鼻
塞甚至死亡。
在临床实践方面,对气血理论作了新的发展,他认为“气”和“血”是人体中的重要物质,主张“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无论外感内伤,……所伤者无非气、血”。
在他治疗疾病的处方中,提出“补气活血”,“逐瘀活血”两个治疗方法,这就是活血化瘀的理论,迄今仍有实用价值。
他创立的“血府逐瘀汤”等八个方剂,疗效显著。
他创立和修改古方三十三个,总结出了气虚症状六十种,血瘀症状五十种。
创制的药方治疗范围十分广泛,“补阳还五汤”是治疗冠心病、半身不遂的有效名方。
我国医学界至今仍沿用王清任的某些方剂,对治疗脑膜炎后遗症、小儿伤寒瘟疫、吐泻等症有良好效果。
王清任治学态度十分严谨。
主张医学家著书立说应建立在亲自临症万无一失的基础之上。
他反对因循守旧,勇于实践革新,终成名于世。
《医林改错》一书极大地丰富了祖国医学宝库,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故西方医学界,称王清任为中国近代解剖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