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历史31页PPT
- 格式:ppt
- 大小:3.29 MB
- 文档页数:31
“新华通讯社”名称沿革与演变作者:王美芝来源:《党史文苑·纪实版》 2014年第12期王美芝“新华通讯社”,一个响亮而又引人注目的名字,其历史源渊与沿革、演变却鲜为人知。
1931年11月至1937年1月,其名称为“红色中华社”,简称“红中社”;1937年1月至1939年,其名称为“新中华社”,简称“新华社”:1939年2月后,定名为“新华通讯社”,简称“新华社”。
前身为“红色中华社”新华通讯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通讯社,有着悠久而光荣的历史。
其前身“红色中华社”,自1931年11月诞生,就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国家通讯社,使用的是红军在第二次反“围剿”战斗中,缴获的国民党第二十八师公秉藩的100瓦指挥电台,呼号为CSR,是英文Chinese Soviet Radio字头缩写。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叶坪召开,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毛泽东当选为主席。
这天晚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无线电台,向全世界播发了震撼人心的特大新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于1931年11月7日俄国10月革命纪念节于江西正式成立了。
它是中国工农兵以及一切劳苦民众的政权,它是代替帝国主义与中国地主资产阶级的国民党的统治,并且继续号召与组织全中国劳苦民众起来推翻这一统治的政权。
”之后,又陆续对外播发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有关消息、宣言、文件、决议、法令,及大会《致苏联共和国电》《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出兵满洲通电》《致职工国际电》《致德国工人电》《致反帝团体电》等等,并播发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对外宣言》。
这标志着红色中华社的建立。
红色中华社对一些需要向国际上广泛宣传的文电,还用中、英两种文字对外播发。
红色中华社的成立,使中国共产党、苏维埃中央政府、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苏维埃区域的新闻,可以跨过千山万水,飞越冰山海洋,向全中国和全世界人民,传送着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中国揭开新的历史篇章的伟大革命。
新华通讯社简介新华通讯社,简称新华社,是中国国家通讯社和世界性通讯社,是涵盖各种媒体类型的全媒体集团。
现任社长李从军,总编辑何平。
新华社前身是1931年11月7日创建于江西瑞金的“红色中华通讯社”,1937年在陕西延安改为现名。
总部设在北京,下辖国内新闻编辑部(含中央新闻采访中心)、国际新闻编辑部、对外新闻编辑部(含港澳台新闻编辑部)、新闻摄影编辑部、参考新闻编辑部、体育新闻编辑部、经济信息编辑部、音视频新闻编辑部、新华网等采编部门,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设有33个分社,在台湾地区派有驻点记者,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设有分支机构,在海外设有亚太、拉美、非洲、中东、欧洲、北美、亚欧7个总分社,并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社。
新华社现有工作人员13000多人,还有上千名外国专家和海外雇员。
新闻信息报道是新华社的中心工作,目前已形成多语种、多媒体、多渠道、多层次、多功能的新闻信息发布体系,每天24小时不间断用中文、英文、法文、俄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葡萄牙文和日文8种文字,向世界各地播发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网络、手机短信等各类新闻和经济信息产品,日均发稿10000多条,新闻信息用户覆盖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新华社编辑出版20多种报刊,主要有:《新华每日电讯》、《参考消息》、《经济参考报》、《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现代快报》、《现代金报》和《瞭望》、《瞭望东方周刊》、《环球》、《财经国家周刊》、《半月谈》、《中国记者》、《摄影世界》、《世界军事》、《金融世界》、《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中、英文版)等。
新华社是许多国际新闻组织的成员,目前已同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通讯社或新闻机构签署了新闻交换、人员交流和技术合作等方面的合作协议。
招收应届高校毕业生是新华社补充人才的重要渠道。
每年新华社从全国各大高校招收200名左右毕业生,并为新入社的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培训、福利待遇以及个人发展机会,一些新入社的毕业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渐成长为新华社名记者、名编辑、名翻译、名主持人、名评论员、名分析师,以及新华社营销、技术、管理等各领域的领军人才。
第六讲中国通讯事业的发展历程一、中国通讯事业的早期历史(一)1872年,路透社在中国上海设立分社,由此开始了中国通讯事业的发展历史。
该社垄断中国的新闻市场达60年之久。
(二)中国自己创办的通讯社,最早的是1905年成立的广州中兴通讯社。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外国通讯社纷纷到外国设立分社,打破了路透社的垄断地位。
1914年,日本人在上海创办东方通讯社。
哈瓦斯社、合众社亦分于1927年和1929年在上海设立分社。
(四)据统计,1926年全国已有通讯社155家,大多数是民营的。
中国人自办的通讯社中,有一定影响的是国闻通讯社和申时电视社。
1、国闻通讯社于1921年8月在上海成立,胡政之任社长,先后在汉口、北京、沈阳等大中城市创办《国闻周报》。
1926年新记公司大公报社成立后,该社及周报迁往天津,实际上成为大公报社的附属机构。
国闻通讯社1936年停办,《国闻周报》1937年12月停刊。
2、申时电讯社,1924年11月成立于上海。
《申报》和《时事新报》部分同人联合创办。
张竹平任社长。
1928年增加资本成为正式通讯社,先后在南京、汉口、天津、香港等地设立分社,1937年上海沦陷时停办。
二、中国官方通讯社的产生(一)1924年,国民党中央在广州创办中央通讯社。
(二)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创立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
1937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改名为新华社。
由于经济力量薄弱,技术设备落后,中国的通讯社在国际上的影响并不大。
三、新华社的发展历史(一)1931年11月7日,红色中华通讯社在江西瑞金创立,是临时中央政府机关通讯社,广播呼号为CSR(Chinese soviet Radio)1、“红中社”每日发稿一二千字,主要播发临时中央政府广告、宣言、红军战报和根据地建设消息。
2、利用红军电台抄收国民党“中央社”电讯和外国通讯社英文稿,经编辑后油印为“参考消息”(曾用名《无线电材料》、《每日电讯》),供中央机关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