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观电影与景观社会
- 格式:pptx
- 大小:2.34 MB
- 文档页数:28
第二章叙事与奇观我们为什么喜欢看电影?“使用与满足”理论Uses and Gratifications1.获得快感:通过影视媒体获得审美的、愉悦的与情感的体验。
2.获得信息:通过影视媒体获得信息、知识、提高理解能力。
3.获得逃避:通过影视媒体减轻由个人、职业或社会问题带来的压力。
4.获得陪伴:通过影视媒体解除孤独、寻求陪伴。
我们为什么爱看电影1.快感影视作品中的快感来自于奇观、逃生体验、两性关系、秩序与均衡、惊奇与幽默的某种组合。
2.信息娱乐不仅来源于快感,也可以从信息中获得。
这种娱乐的获得常常表现在满足人类的好奇心之中。
病态好奇:禁忌、恐怖、异类健康的好奇:探索未知世界3.逃避在影视剧中暂时忘掉充满压力的现实世界,是产生娱乐的另一心理机制。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每周上座人数达到8千万。
二战期间:美国电影院的观众每周高达八千五百万。
4.陪伴影视也通过给人们提供一种精神伴侣,从而带来娱乐的效果。
陪伴关系:主动的被动的陪伴与逃避娱乐的最终实现故事——叙事视听(图像、声音)——奇观一、叙事(一)关于叙事叙事原本是一个文学概念,从文学的意义上说,叙事的目的旨在叙说事件。
叙事的两种形式:①依照编年史过程简单叙事;②依照情节安排叙事,体现出某种艺术法则和形态。
文学叙事的要旨在于艺术地安排情节,把原本平常的事说得引人入胜,也就是讲故事的艺术。
(二)关于叙事电影电影作为视觉艺术,本身就有语言和视觉形象两个方面。
叙事电影:指突出叙事因素,以叙事性作为话语模式的电影。
叙事电影的起源:戏剧从历史角度看,电影与戏剧关系十分密切,而戏剧在相当程度上更带有话语特征,因而传统电影也带有很大的话语中心特征。
叙事电影的特征:叙事因素超过视觉形象因素,以文学性为内核具体特征:①突出戏剧冲突、讲究情节;②语言对白有非常重要的功能;③强调剧本、对白、画外音、剧情结构(三)电影如何叙事?电影的叙事性最主要地呈现为电影的蒙太奇处理,更准确地说叫作叙事蒙太奇。
以电影《流浪地球》为例解析奇观电影一、奇观概念的溯源“奇观”一词很早就已成为戏剧乃至文艺理论中不可或缺的术语。
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提出的戏剧六个要素将其按重要性递减排位,依次为“情节”、“人物”、“主题”、“对话”、“音乐”以及“奇观”。
这里的“奇观”是指演员在舞台上的妆容以及服装,可以理解为戏剧表演中视觉元素的总和。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奇观,尽管具有吸引力,却是所有部分里最没有艺术性的,也是与诗艺最少发生关联的。
”作为一个独立成义的文化批评方面的专有名词,“奇观”的提出最早源于法国情景主义者居伊·德波的“奇观社会”。
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又译为《奇观社会》)是他对消费社会背景下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化和修正。
德波所述的“奇观”是将马克思有关生产积累的理论扩展至消费社会中的奇观积累,作为视觉文化的产品和重要组成部分,电影只是“奇观社会”众多表象之一,具体电影产品背后隐藏的,仍旧是以观看为中介的权利分配。
在社会演进的层面上,“奇观”是具有高度概括且比较抽象的概念,而在电影研究内部“奇观”则是十分生动具体的,是每个观众都能敏感体察到的现象。
对电影中“奇观”概念的界定在学术界尚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版本,本文将采用周宪在《视觉文化的转向》一书中提出的定义,所谓奇观就是非同一般的具有强烈视觉吸引力的影像和画面,或是借助各种高科技电影手段创造出来的奇幻影像和画面及其所产生的独特视觉效果。
二、奇观电影对奇观电影讨论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是英国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家穆尔维,她在1970年代发表的一篇论文《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中,明确地指出了当代电影中揣进“奇观”的现象。
她认为,电影中存在着一种独特的奇观性。
四川大学的曹俊兵把这种视觉上的“奇观”定义为:“影片视觉上雄伟、惊奇、罕见的景象。
它可是火爆的打斗场面、惊栗的飞车追击,可是轰然的山崩地裂、霎时的桥毁楼塌,可是盛大的喜庆大典、少见的风俗仪式,可是神秘的外星飞船、无垠的星际空间,也可是反常的自然现象、诡异猛兽狂奔等。
论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引言:电影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不仅能够通过故事情节传达情感和思想,还可以通过视觉艺术形式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画面,让观众沉浸在惊异和感动中。
奇观电影作为一种类型,强调视觉效果和极端场景,已经成为电影产业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本文将探讨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对观众的影响和对电影艺术的发展。
一、奇观电影的定义和特点奇观电影是指那些通过特效、视觉效果和超现实的场景创造出惊人的视觉冲击力的电影。
这种类型的电影往往包括了科幻、奇幻和动作元素,通过使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场景和角色形象。
例如,超级英雄电影系列《复仇者联盟》和《X战警》就是典型的奇观电影,它们通过特效和动作场面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刺激。
奇观电影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视觉效果:奇观电影以其引人注目的视觉效果而著称,通过创造出超现实的场景和特效,使观众置身于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世界中。
这不仅提供了观众们乐趣的来源,也让电影制作人有机会展示他们的技术和创新能力。
2. 虚构故事和角色:奇观电影往往包括虚构的故事情节和超人类的角色,这些故事和角色的创造使得电影更具有吸引力和想象力。
观众可以逃离现实世界,进入到一个充满无限可能性的虚构世界中,体验到未曾有过的刺激和快感。
3. 动作场面:奇观电影经常包含大量的动作场面,通过精彩的打斗和追逐镜头给观众带来冲击和刺激。
这些动作场面不仅要求出色的动作设计和拍摄技术,还需要观众的投入和参与,使他们与电影的角色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奇观电影对观众的影响1. 观众的情感体验:奇观电影通过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和创造力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体验。
观众可以在短短几个小时内体验到激烈的情感波动,从惊喜到恐惧、从欢笑到唏嘘。
这些情感体验能够让观众忘却现实生活的压力和烦恼,暂时逃离到一个纯粹的娱乐世界中。
2. 观众对视觉文化的认同和追求:奇观电影的成功在于它们与当代观众的价值观和审美需求的契合。
景观社会与景观电影生产作者:王涵来源:《电影评介》2009年第17期摘要所谓景观电影,就是依靠宏大的场面,唯美的画面来阐释导演的理念,尤其是超现实主义的画面描写和逼真的声音,对观众的视觉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使观众陷入暂时的“沉醉”之中。
在《满城尽带黄金甲》中,“景观电影生产”的观念浸润到影片的每个细枝末节。
关键词《满城尽带黄金甲》景观社会景观电影张艺谋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改编自曹禺先生家喻户晓的话剧作品《雷雨》。
中国封建家庭覆灭的象征性文本,被转置到一个宏大而抽象的历史场景当中,变成了权力和欲望的反讽式寓言。
张艺谋的改编灵感,来源于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考进士不第后,写的那首著名诗篇《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话剧《雷雨》的故事发生在社会变更剧烈的三十年代,把封建权力对人性的扭曲折射在一个家族的几十年生活中。
而故事发生的时间严格的控制在24小时之内。
《满城尽带黄金甲》则发生在遥远的五代十国,形成戏剧张力的核心“封建权力”被无限放大,以至高无卫的皇权的形式展现,故事浓缩为重阳节到来前的几天之内,紧凑而更易于电影表现。
从故事题材和话剧名著文本的选择,这些营销和卖座点上来看,张艺谋不可谓不聪明。
他在前两部影片《英雄》、《十面埋伏》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和艺术上的备受批评之后。
再次孤注一掷地打造了他奥运会之前的武侠电影终结篇——《满城尽带黄金甲》。
该片在商业上的成功有目共睹,全国3.6亿元票房收入,但艺术和主题思想上再次陷入一片责难之中。
影片《满城尽带黄金甲》究竟带给我们什么样的认识和感受?为何既带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又遭到了专家学者乃至全国观众的一致批评?这和张艺谋以及国人在改革开放30年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后的心态不无关系。
可以说影片《满城尽带黄金甲》就是当代社会和民众心态的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绝好写照,吻合了当代法国思想家居伊·恩斯特·德波尔的“景观社会”学说。
奇观社会当代电影风格特点美学叙事方式营销策略奇观社会当代电影风格特点美学叙事方式营销策略摘要:“奇观化”是中国当代电影在二十一世纪初叶表现出的风格特点和美学追求它标志着中国当代电影从以“叙事"为主的叙事电影向以“画面”为主的“奇观化”电影的转变,极大地冲击了中国传统电影的叙事方式、制作理念和营销策略,表现出崭新的风格追求中国当代电影的“奇观化转向既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电影创作者和观众不断对话、协商和交流的产物同时,它也是在全球化浪潮下,中国电影创作者自觉与国际接轨采取国际化的制作和营销策略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引言部分简要论述了中国当代电影“奇观化转向的出现、风格、特点以及不同学者对它的界定第一章,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对“奇观化”电影的具体特点和概念进行了分析本章第一节,对标志着“奇观化”特征出现的电影文本《英雄》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解读电影《英雄》拉开了中国当代电影“奇观化转向的序幕在叙事上,本片采用了非常规的叙事模式和叙事视角在影像风格上,影片刻意追求武打场面和场景奇观的唯美化以及由此给观众带来的视觉冲击力在营销策略上,制作者秉承商业电影的制作原则而又匠心独运,创造了中国电影营销的多个“第一”,营销效果明显第二节,首先对人类文化史中的“奇观化”现象进行了考察然后,着重分析了“奇观化”概念的含义法国理论家居伊·德波最早洞悉了西方国家消费时代的到来,并以此为背景提出了“奇观社会"的概念而在电影研究中首先提出“奇观化”概念的是英国电影理论家劳拉·穆尔维,她主要是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理解和分析电影中的“奇观化现象之后,对广义和狭义的“奇观化”概念进行了具体界定第二章,分为三节,主要从电影美学的角度对“奇观化”电影的特征进行研究第一节,侧重于从电影语言的角度来分析“奇观化”电影的特点首先,通过分析电影语言——画面的特性来看电影艺术对人们认知方式的影响,进而从电影史的角度入手,分析以“叙事”为中心的“叙事”电影的美学特点其次,与传统的叙事电影相比较,详细分析了当今时代以“奇观”展示为中心的“奇观电影"在电影语言方面的美学追求第二节,主要是从电影制作的角度来分析“奇观化"电影的特点首先,从分析巴赞的电影理论入手,认为传统电影制作所遵循的理念是“照相现实主义”其次,分析了“奇观化”电影在制作理念上的转变,认为在数字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的今天,“虚拟现实主义”逐渐代替了“照相现实主义”而成为主要的电影制作理念第三节,主要是从电影营销的角度来分析“奇观化”电影的特点“奇观化”电影高度重视影片的商业运作,营销行为伴随着整个电影的筹备、拍摄、放映和后产品开发的始终第三章,主要从观众和生产者两个角度分析“奇观化”电影出现的原因第一节,首先从大众文化、媒体环境和好莱坞大片的影响等不同方面对当代电影观众欣赏的时代背景展开了具体分析其次,对当代电影观众“为什么看”电影和在电影中“看什么”的问题进行了回答,认为“奇观化”电影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代人的审美习惯和审美需求第二节,首先分析了当代电影创作者进行电影创作的具体时代背景其次,从电影的内涵、电影的功能等不同角度分析当代电影创作观念的改变,认为“奇观化”电影的出现是电影创作者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自觉选择第四章结合具体的影片,主要从奇观与叙事、技术与艺术、现实主义创作以及整个电影产业良性循环的角度对“奇观化”电影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剖析,认为“奇观化”作为中国当代电影的阶段性特征,还存在着很多不足,需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进行理性的分析标题:奇观社会当代电影风格特点美学叙事方式营销策略专业:艺术学学位:硕士单位:山东大学@关键词:奇观社会当代电影风格特点美学叙事方式营销策略论文时间:2007分类:J901导师:张义宾语种:中文文摘URL:奇观社会当代电影风格特点美学叙事方式营销策略来源:数字图书馆张艺谋电影审丑表达美丑关系历史文化背景数字技术影视创作图像视频图形处理数字影像中国电视剧发展现状生存环境创作方式电视剧女性形象男权化色彩影视卡通化叙事方式卡通文化影视艺术影视文化建设审美价值审美构建哲学反思金基德影像风格电影美学美学特征李安电影导演主导性话语结构艺术风格文化符号民族影视影视设计艺术老子美学思想审美心理民族文化情景喜剧电视研究文本分析韩国电视剧家庭伦理剧青春偶像剧叙事手段合作原则违反量会话含义记录片华氏911电影语言中国电影西部电影女性形象性别叙事西部题材新生代导演中国电影武侠电影地域文化美学风格电影创作中国西部电影新时期小说影戏影文影像电视历史剧《汉武大帝》美学传承美学精神新生代电影审美风格中国当代电影大众文化青春物语电影市场艺术成就电影改编文学作品后现代性电影批评同性恋《断背山》基督教传统家庭意识形态中产阶级文化认同《阿甘正传》美国电影牛仔形象西部牛仔西部电影大众传媒大众文化《断背山》同性恋形象美国电影道德情感英雄主义虚无主义反战影片美国电影英雄价值观中国当代电影多元化取向后现代文化语境民族文化重建电视动画片民族特色外部环境产业化文本分析昆丁·塔伦蒂诺暴力美学电影导演中国当代电影全球化后殖民主义民族文化视觉文化视觉奇观电影文化城市电影影像城市城市文化文化批评电影导演文化地形图冯小宁主旋律电影商业化类型化叙事奇观化影像刘恒电影文学电影编剧电影改编创作规律张艺谋。
我国景观电影的视觉奇观与叙事探析作者:曾喜庆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2期曾喜庆(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文化产业系,福建福州 350117)摘要:电影艺术是一门视听综合的艺术,电影史上的每一次视觉和听觉艺术的进步都是依附于电影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
当“景观”理论从科学和哲学的范畴进入社会学范畴,进而被应用于电影艺术范畴的时候,它引起电影艺术创作界和学术界一场技术与艺术的争论。
笔者认为,景观电影的发展应把奇观追求与叙事完美地结合,才能真正实现电影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景观电影;技术;艺术;叙事中图分类号:J9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2-0197-02传统戏剧电影派比较注重电影的叙事功能,传统戏剧理论认为,只有电影有一个好的叙事,才能使电影的各种元素达到最优的组合,发挥出电影最大的艺术魅力,叙事是电影生命力体现。
“景观电影”是依托于电影技术发展而出现的新名词。
景观电影较之前的传统电影,最突出的特点是追求视觉的奇观性。
有些研者已把景观电影定义为一种新的电影艺术类型,他们十分在意这种电影艺术的画面奇观。
而对于奇观的过度推崇则势必会出现对电影其他元素的忽视,亦如中国电影艺术创作界一样,过于注重电影的画面效果从而弱化了电影的故事性。
当“景观”理论从科学和哲学的范畴进入社会学范畴,进而被应用于电影艺术范畴的时候,它便在电影艺术创作界和学术界掀起了又一场技术与艺术的争论。
一、景观电影的特征景观电影是视觉文化时代的产物。
视觉文化是相对于话语文化而言的一个文化范畴,它的兴起是当代一种文化现象,是继话语文化主导形态之后的又一新的文化形态。
视觉文化的主要特征是普泛的视觉化和视觉性,所以,这样的文化时代必然造成许多新的文化现象的出现,景观电影是其生成的典型艺术形态。
法国理论家波德尔在1967年的《景观社会》中首次对景观电影作了阐释:所谓景观电影,就是依靠宏大的场面,唯美的画面来阐释导演的理念,其超现实主义的画面描写和逼真的声音,对观众的视觉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使观众陷入暂时的“沉醉”之中。